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
以持证商为Accord UK Ltd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商品名:Co-dydramol®,规格:对乙酰氨基酚500 mg,酒石酸双氢可待因10 mg)为参比制剂,以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产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规格:对乙酰氨基酚500 mg,酒石酸双氢可待因10 mg)为受试制剂,通过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评价两制剂在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单次口服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
观察及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以持证商为Accord UK Ltd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商品名:Co-dydramol®,规格:对乙酰氨基酚500 mg,酒石酸双氢可待因10 mg)为参比制剂,以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产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规格:对乙酰氨基酚500 mg,酒石酸双氢可待因10 mg)为受试制剂,通过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评价两制剂在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单次口服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口服氨酚曲马多片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以Janssen Ortho, LLC.公司生产的氨酚曲马多片(商品名:ULTRACET®,规格:盐酸曲马多37.5mg,对乙酰氨基酚325mg)为参比制剂,以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产的氨酚曲马多片(规格:盐酸曲马多37.5mg,对乙酰氨基酚325mg)为受试制剂,通过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100 项与 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11年,一位女主持人给京东商城的老板刘强东出了一道题。
“京东PK国美,京东PK当当,京东PK医药行业,哪场仗你觉得最难打?”
刘强东沉吟了一下,说,第三个。
随后又补充,难打没关系,我们可以先进去,等十年,等二十年,等医药行业改革,总有机会。
这是刘强东最像预言家的一刻。
2020
年底,京东健康登陆港股,市值一度攀升至
6000
亿港元。
此时距离他当初的入局,正好十年。
刘强东善于等待,这从他
2007
年开始不惜重资产做自营、砸物流就已经开始。
如今,这条被时间锤炼出来的供应链,已然变成了价值链,在一举将京东健康送上医药电商市值的头把交椅时,也储备着颠覆一个行业的力量。
01 京东与九州通往事
2005
年的医药电商圈儿,没人做过荣华梦。
这一年年底,药房网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合法资质的网上药店。
可如果你打开它最初的网站,并不会在上面找到任何网上交易的模块和接口。
一切刚刚开始,远谈不上商业模式。
如果非要赋予这个起点一个意义,可能更像曾经的八百方创始人、如今的解药咨询董事长廖光会所说的:
“是一群不得不卖药的人,喜欢上了互联网。
”
有趣的是,正是这群人,发现了中国最潜在的用药需求。
廖光会回忆,那几年他们象征性地在网上发出一些药品信息,没想到竟得到很多响应。
“你觉得是谁在网上买药?
一二线城市的居民?
不,都是县乡一级的百姓在问。
他们可能刚从大城市看完病,回到老家却买不到医院开的药,只能去网上求购。
中国医药电商诞生的最初,解决的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这部分需求多了,廖光会和同行们有了一个灵感:
在医药流通环节,互联网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新渠道?
这个在今天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年却经历过艰辛的论证。
在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医药电商业都是一个被《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围裹起来的疆域。
药品的特殊性,让主管部门对证书的发放十分谨慎,截至
2009
年,获得证书的企业只有
20
多家,且多为国企背景。
“资质”二字像一个魔咒,让没机会入局的人心碎。
而就算拿到牌照,做了电商,也可能面临另一个难题——医药电商在运营上普遍入不敷出,推广上很烧钱,订单量却寥寥可数。
数据显示,
2009
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约
1500
亿元,其中网络销售仅
7000
万元,占比
0.046%
。
而同时期的美国,这一比例已超过
20%
。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2010
年,手握牌照的医药流通大鳄九州通,决定下场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好药师”。
其时,九州通的副董事长刘兆年问他的电商团队:
“想把好药师做好,需要什么条件?
”
团队的回答是:
供应链,技术和流量。
“供应链我们首屈一指,但流量是弱项,最好能找一个流量平台来合作。
”
几番考量后,他们将目标锁定于那一年的互联网新贵——京东商城。
京东与九州通其实颇有渊源。
早在京东自建物流体系之时,刘强东就曾去九州通取经。
后来公司从
3C
领域向全品类转型,九州通也是其保健品品类的重要供货商与物流商。
加上刘强东与刘兆年相近的“人民大学”背景,京东商城几乎成了九州通的不二选择。
而此时的刘强东,也遥望着医药的星辰大海。
2010
年,京东商城健康类商品的销售额接近
3
亿,几乎以
300%
的速度在增长。
可如果想卖药,京东又面临两大障碍:
一不懂药,二无资质。
九州通递过来的橄榄枝,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彼此的难题,按刘兆年的说法,
是“一拍即合,水到渠成”。
2011
年
7
月,两家公司宣布合资打造新的医药电商平台,其中京东占股
49%
,九州通占股
51%
。
这也是京东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医药界。
次年
5
月,新平台京东好药师正式上线运营。
在京东商城
5000
万日均独立访问量与九州通强大供应链的双重加持下,仅
4
个月后,京东好药师的累计营业额已近
1
亿元,月销售额增长
20%
,每日订单量最高达到
1
万单。
据说,“九州通
+
京东”的配送标准一度是医药电商物流的天花板。
在绝大部分网店只能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不得不去承担药品被拆分到一瓶一盒的高昂流通成本时,京东好药师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成都等地建设了
5
个符合
GSP
标准的仓储,在京东原有的配送体系之外又单独建设了一个完全封闭的药品配送链,使京东好药师在京东
39
元包邮的物流政策下依然可以赚钱。
这无疑让人艳羡。
不过,在那一年,京东并不是唯一入局的互联网巨头。
就在它牵手九州通的时候,淘宝也开始试水医药电商。
2011
年
6
月,淘宝医药城低调上线,刚刚运营
18
天就因为“无证经营”被浙江省药监局叫停。
2012
年
2
月
1
日,它更名为天猫医药馆再次调整上线,
8
天后,再度被停。
2
月
28
日,天猫医药馆以仅提供展示,挑中药品后跳转到拥有资质的网上药店来完成交易的形式打了一个政策擦边球,最终得以正式上线。
尽管多舛,天猫医药馆的开业还是成为中国医药电商史上的第一个风口。
作为天猫旗下的医药购物频道,它搭建起了医药电商的标准化平台,汇集了
OTC
药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品牌保健品等网购服务项目,这让很多不愿自己烧钱做电商的药店纷纷加入。
到了年底,天猫医药馆的销售额已达到
7.5
亿,接近
2011
年整个中国医药电商销售额的近两倍。
一批知名医药电商如健一网、七乐康、康爱多等大多是在那时开始崛起。
京东和天猫的依次入局,令
2012
年在医药电商的历史上成了一个不能不书的年份。
似乎平素缓慢发生的变化,陡然凝聚于这一时刻。
在流量的滋养下,医药电商市场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2011
年的
4
亿到
2012
年的
16
亿再到
2013
年的
42
亿。
网上药店的数量也从
33
家增长到
134
家。
中国医药电商的
B2C
之旅正式开启。
“阿里巴巴和京东差不多同一时期布局医药,但从那时开始,他们走的路就不一样。
京东和九州通是物流起家,坚持自主营销、自主进货、自主出货,模式重。
天猫则是做平台,收流量费,轻资产。
这些差别至今还种在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基因里。
”一位医药电商的长期观察者称。
2013
年,京东遭遇了进军医药界的第一个挫折。
7
月,媒体曝出九州通和京东商城因为“控股权纷争”而分手,最终九州通赎回京东好药师全部股权。
虽然结局遗憾,但曾任京东好药师
CEO
的崔伟认为,这次短暂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很大的探索意义。
“它不仅仅是九州通作为传统流通企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去探索电商之路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京东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能不能做好医药的问题。
而是在十年前那样一个节点,双方用各自的力量,第一次从用户的需求角度,证明了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样一个渠道发售出来。
从这一点上说,京东好药师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行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放开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
思享广告总经理李卫民也认为,这次合作其实对京东和九州通后来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和九州通的合作,京东也许不会对产业链投入巨大的建设,不会坚持自己做仓,也不会有后来的药京采。
双方对工业企业的理解,对商业企业的理解在这次合作中都加深了,对于什么事需要人帮,什么事只能自己干,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些所得,也许是很多年后才能体会到的。
”
02 中国最早的医药O2O
在加入京东好药师之前,崔伟曾和刘强东有过一次交谈。
跨国药企出身的崔伟想知道,一个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想来做医药电商。
而刘强东对此的回答是,中国的药价不合理,大部分问题出在流通环节上,如果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推动中国医疗体制的快速变革,让老百姓吃上便宜的放心药,那失败也是值得的。
“这番话触动了我,让我感到他是真心想要做这件事情。
”
2013
年,京东和九州通分道扬镳,刘强东决定自立门户,继续做医药电商。
崔伟和原京东好药师市场总监邵清受邀留下来负责这个新平台——京东医药城。
这一次,他们选择以专业的药品销售为发展方向。
可当初那个难题又回来了——没资质。
对于当年监管层为何对互联网售药持谨慎态度,廖光会道出了原因:
“当时医药电商刚刚兴起,很多问题都是新出现的,政策跟上需要时间。
但监管也有难处,中国的药监行业是属地化管理,而互联网的属性让这种监管很难落实。
打个比方,一家广州药店在一个杭州公司开的平台上开网店卖药,将药卖给了浙江省的用户,一旦出了问题,该由哪里的食药监局负责呢?
”
回忆最初的环境,崔伟用“茫茫荒野”形容。
“一切从零开始,
B2B
、
B2C
的软硬件需要重新开始搭,所有的规则和规制也需要和药监局进行细致沟通,以使其合乎标准。
”
想获取相应资质,就必须要有线下的连锁。
于是
2013
年
8
月,他们在青岛成立了京东善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以数十万元的价格收购了青岛安吉堂大药房。
这也是今天的京东大药房前身。
可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如何让业务合规,并和天猫医药馆形成一个差异化的打法,成为京东医药商城发展的关键。
也是在这时,崔伟和邵清有了做“
O2O
电商”的设想。
具体做法是,京东在每个区域挑选一个连锁店进行排他性合作,这些药店在京东平台搭建旗舰店,线上下单后,仍由线下药房进行配送。
即连锁门店上门配送,区域化发展。
用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地保证药品的安全与合规配送。
崔伟团队认为,这才是专业的医药电商模式,把区域分开,不需要比价,比的是服务,这样大家的利益都能保住,也符合药监局的规定与新版
GSP
要求。
“流量也许很重要,但服务是更重要的。
”
可这一全新的模式也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
不少在天猫医药馆上厌倦了价格乱战的商家虽然认可这一创新,但同时又觉得,药店自己配送的模式增加了实体店的成本,不似天猫店开了就有收入,赚钱似乎简单一些。
而业内也认为,和天猫药店扎堆的模式相比,一个区域只挑一个连锁店势必会影响京东平台的流量变现能力。
“崔伟和邵清应该是中国医药电商领域最早提出
O2O
联盟的人,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可是因为时代的原因,配套的物流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让这项业务在推进中面临不少困难。
”李卫民评价称。
数据来源: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整个
2013
年,京东医药城和天猫医药馆的努力似乎都是奔着资质而去。
用崔伟的话说,就是“你一点,我一点,互相推着往前拓展,希望推动牌照和试点的一系列改革。
”
然而
2013
年
11
月,
CFDA
终于批准了第一个开展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的试点,可这个试点既不是天猫,也不是京东,而是一家叫河北慧眼医药(
95095
)的公司,在此之前,业内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家公司。
这一次,阿里不愿再等。
2014
年
1
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斥资
1.7
亿美元收购港股中信
21
世纪
54.3%
的股份,将后者拥有的河北慧眼医药收入囊中,曲线收获了资质。
10
月,中信
21
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
与此同时,
2014
年腾讯和百度也开始了对医药的布局。
腾讯先与九州通合作“药急送公众号”,后又投资丁香园,挂号网等平台,百度也积极搭建着自己的健康云平台。
巨头们的纷纷下场,让
2014
年成为互联网医疗的融资大年,全年融资事件达到
103
起,融资额超过
14
亿美元
。
2014
年
12
月底,京东终于拿到了互联网交易服务
A
证。
然而半年后,崔伟选择离职创业。
崔伟的离开并没有影响京东对医药
O2O
的探索。
2015
年
7
月,于
2013
年年底离职的邵清重返京东,担任京东到家健康事业部总经理。
彼时,京东已开始从集团层面上重点布局
O2O
业务,其落子就是京东到家,而京东健康到家正是其重要板块。
邵清的回归,也是希望延续在京东医药城未竟的
O2O
梦想。
两年过去,环境已经大不一样。
市场上做医药
O2O
业务的公司日益增多,既包括快方送药、叮当快药等创业公司,也包括老对手阿里健康的“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和“先锋联盟”等项目。
尽管强敌环伺,邵清依然看好这项业务的未来。
他当时曾称,对于创业公司,京东属于高频打低频,在流量上有成本优势。
而跟其他大平台相比,京东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又更胜一筹。
数据也显示,京东健康到家运行半年后,已经覆盖
12
个城市,与
110
家连锁药店达成合作,提供配送服务的药店门店超过
1400
家,平均给连锁药店带来
8%
到
9%
的增量。
2016
年
4
月,京东到家与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合并为新达达,京东到家健康也随之从京东集团剥离,但新达达与京东依然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
不久之后,邵清也离开京东。
现在的他是药赋能科技的
CEO
,也是中国医药互联网领域知名的操盘手,医药
O2O
仍是他目前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2020
年
3
月
22
日,为继续夯实自身的
O2O
业务,京东集团以
8
亿美元增持达达股份至
51%
。
如今,对于京东健康来说,
O2O
早已是其全渠道业务布局的重要一极。
公司的送药服务“京东药急送”已能够提供基于位置的购药上门服务,目前覆盖全国超过
300
个城市,为用户提供次日达、当日达、
30
分钟、
7*24
小时的送药服务。
2015
年是京东在医药领域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的
11
月,京东大药房终于获得
C
证,具备了
B2C
售药资格。
至此,京东完成了自己的资质储备。
时代的潮水没人可以阻挡。
2015
年中国网上药店的数量已达到
400
家,商务部市场统计司第一次在药品流通行业公报中加入了“医药电商”专门章节。
此后,随着“互联网
+
”战略、“电子商务促进政策”、“医药流通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互联网渠道售药被主管部门逐渐认同。
2017
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被彻底取消。
03 奇点时刻
在很多人看来,京东在医药上的布局是
2016
年才突然发力的。
从历程上看,似乎的确如此。
跨过了资质和政策两道门槛,京东的医药之旅在“天时地利”中驶入快车道。
2016
年
1
月,京东健康第三方药品零售平台上线。
5
月,京东大药房上线,标志着京东正式进入医药电商行业,首次开展药品零售业务
2017
年
3
月,经过北京地区试运营后,“药京采”正式上线,首次开展药品批发业务。
7
月到
8
月,京东健康与江苏省泰州市政府及江苏省宿迁市政府订立
“
健康泰州
”
、
“
健康宿迁
”
战略合作协议。
12
月,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试运营,推出在线问诊服务
,首次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
2018
年
3
月,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京东可向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服务的用户开具处方。
6
月,京东物流开放升级,为医药供应链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2019
年
1
月,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宣布上线,首笔在线医保支付完成。
5
月,京东健康宣布成立。
伴随着两轮融资,最年轻的独角兽诞生。
12月,联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及其专家团队成立“京东健康心脏中心”
。
2020
年
8
月
18
日,家庭医生服务产品“京东家医”上线。
12
月
8
日,京东健康正式在港交所
上市。
四年时间,在魏凯、辛利军、金恩林等人的一手打造下,这个曾经需要借人一臂之力才能挤进医药电商领地的后辈,迅速成长为这片领地的王者。
而随着布局的完成,如今的京东健康业务已涵盖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并凭借着京东大药房、京东互联网医院和京东
DTP
专业药房,实现医、药、险、患者的有机统一,构造出一个
“
零售药房
+
医疗健康服务
”
的生态体系。
“早期阿里健康的平台模式,让它的赚钱效应很强。
相比之下,京东重物流,重自营,重产业链,不怎么引人注目。
可随着时间过去,基础累积到一定程度。
大家猛然发现,在很多关键节点上,京东健康突然走在了前面,而且走得很勇敢。
”李卫民称。
邵清也认为,京东健康的成长整体上很稳健,路径清晰,从前期跟企业合作探路,到从非药品类慢慢切到医药品类,再到延伸服务做互联网医院,做
b2b
业务,做健康管理,“越做越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如果我们想去探究京东健康崛起的秘辛,就几乎绕不开三个字:
供应链。
长久以来,京东“自营
+
物流”的模式并不为外界所看好,为了夯实供应链这个基本盘,京东不惜冒着被二级市场低估的风险,连续多年选择“战略性亏损”。
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孵化的子公司依次上市,自己在疫情之下的逆势盈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京东多年花重金打造的强大基础设施已开始发挥作用,奇点已然来到,连以苛刻著称的华尔街也肯定了京东供应链对其业绩的贡献。
根据京东集团的
2020
年年报,目前京东物流运营了超过
900
个仓库,包含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约
2100
万平方米,在
2020
年服务了超过
19
万的企业客户,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而这一整套电商基建都可以为京东健康所复用,这也是京东大药房一上来就能做到零售第一,药京采一上来就能跻身批发第一阵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健康共有
14
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
300
个非药品仓库,零售药房业务有超过
2000
万种商品(
SKU
),平台上拥有超过
1.2
万家第三方商家,药京采合作及服务客户数超过
22
万。
此外,
2020
年京东集团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
4.7
亿,全年净增了近
1.1
亿活跃用户。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疫情的催化下,京东健康
2020
年的活跃用户数也达到
8980
万,一年净增
3370
万。
“京东健康相对京东集团的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仅这一渠道就还有大量用户可以挖掘,未来京东健康的用户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京东健康集团
CEO
辛利军认为。
除了物流,京东长年在自营上的深耕,也增加了京东健康在上游的话语权。
目前包括乐伐替尼、西尼莫德、维万心等全球多家跨国药企的新特药都选择了在京东大药房在线首发。
而随着京东大药房的崛起,京东健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逐渐在升高。
另一方面,依靠京东自身的专业仓储管理体系和大数据技术,京东健康的存货周转天数又在持续下降,如今已从
2017
年的
61
天降至
37
天。
一升一降间,京东健康的现金流获得强大的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
2020
年公司的“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一项,已从
2019
年的
4.09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近
37
亿元。
也是基于这条供应链,京东健康横向打通了从药到医的通路,向服务延伸,提供在线问诊,处方,慢病管理等全流程的服务。
纵向又延伸至县域一级的市场,将资源投入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多年的积累使得京东健康在下沉市场的争夺中亦不费力。
京东健康深耕供应链丨
来源: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供应链带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未来京东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药品零售服务综合体。
他们现在有自己的药房,未来还可能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药厂,自己贴牌加工的产品。
他们现在做在线医疗,未来可能还会做私域化,做会员服务,做线下的
VIP
中心,服务它的慢病用户。
几乎整个医药行业想做的事情,他们都是有能力去做的。
”廖光会说。
但也有互联网医疗的观察人士认为,供应链可以解决外部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基因”上的问题。
该人士的疑虑在于,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是典型的互联网基因公司,也许在药品销售上有优势,但是否愿意长期沉下心来做医疗领域的专科专病管理则未可知。
“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进入到一个扩张速度非常慢,甚至产品本身进展都很慢的领域,其
feedback
(反馈)和互联网公司是不一样的,可能看不到用户量的快速增长。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公司在医疗领域,想有深度的内生性增长并不容易,它可能更多会借助外延型的并购去解决这部分问题。
”
事实上,梳理京东这些年在医疗上的投资和合作,的确能看到它在着力弥补“医疗禀赋”上的不足。
在慢病管理上,京东与誉衡药业合资共建了誉东健康。
在人工智能上,又斥资
4
亿元战略投资科大智能。
除此之外还投资了上药云健康,小鸟健康,金蝶医疗、米开医疗等公司,充实自己的资源。
其最新的年报还显示,公司于
2020
年
6
月向唐山弘慈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注资
6.68
亿元,以换取后者
49%
的股权。
据悉,其用意也正是希望与弘慈医疗旗下的三甲医院唐山中心医院合作,共建医联体,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导流,夯实自己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战略。
04 明日世界
2020
年的疫情,大大催化了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程。
用辛利军的话说,往前算
20
年,都没有什么力量能像这件事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连
SARS
都没有。
“老人都在网上买药了,原来我们很难成功教育到这个人群;
政策也加快了,原本以为线上医保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结果一个月搞定了;
药企也有改变,原来分院内和院外,疫情中院内药卖不动,也来跟我们合作。
全行业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变化。
”
这无疑也助推了京东健康上市的进程。
2020
年年底,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只用了
12
个交易日,股价就翻了一倍,最高时市值达到
6132
亿港元。
如今虽然已回落至
3550
亿港元,但仍然高于港股中两家常被拿来与它比较的对手——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
作为互联网医疗医药的龙头,三家都是被市场认可的好公司。
何以京东健康的市值最高?
“其实阿里健康的底子更厚,业务量上也更大,但相比京东健康,阿里的业务线稍显单薄。
这主要和它最近几年战略一直在变有关系。
从客户量上来说,也是天猫医药馆并进去之后才有了稳定的客户。
”邵清分析。
而相比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电商起家,平安好医生则是从互联网保险业务切入,随后展开在线问诊、家庭医生等服务,最后向其健康商城引流。
其
在线医疗布局的深度,要好于前两者。
因为背靠平安集团,平安好医生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客户资源和地推资源。
但前文提到的那位互联网医疗观察人士指出:
“随着去年
CEO
王涛的离职,平安好医生的电商基因有所弱化,目前它的健康商城毛利率并不高,
SKU
也不是很集中,在线医疗服务仍是它发力的重点。
据我观察,其注册用户和月活的增长也不容乐观。
”
事实上,对市值最大的支撑仍然是业绩。
2021
年
3
月
29
日,京东健康发布了其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数据显示,公司
2020
年总收入为
193.8
亿元,同比增长
78.8%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盈利
7.5
亿元,同比增长
117%
。
虽然卖药仍占据着它营收的主要份额,但其在线医疗业务这一年增长迅猛,有超过
11
万名全职和外部医生在平台执业,日均在线问诊量超过
10
万,是
2019
年的
5
倍多。
这份业绩报告一出,股价应声大涨,
3
月
30
日,京东健康单日涨幅已达到
7.59%
。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医疗和大健康领域还并不是阿里、京东与平安的天下,随着拼多多,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医药,未来这一领域将变得异常拥挤。
巨头们的入局会对行业的格局带来哪些影响?
前述互联网医疗观察人士认为,目前在医药电商里,阿里和京东已经形成了一个垄断格局,两家公司不但规模大,增速也快。
而院外的医药零售市场规模目前还很有限,所以除了拼多多这种大的流量集团,不太容易再产生新的一端。
一直以来,在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真正的变现方式只有两个:
一是通过医药的流通来进行变现,第二就是以医院信息化项目的方式。
“但在这两方面我都还没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路径出现。
传统的常见病用药本质上就是流量端的变现,其他端对于常见病用药来说,几乎没有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大家主要就是比价格和比便捷程度,所以京东和阿里已经占据很大的优势了。
”
有数据预测,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医药电商的交易规模将达到1900亿,增长超过94%。
而邵清则认为,即使疫情过了,接下来医药电商的市场规模也还会保持50%的增速,最多3到5年时间,线上零售业务就将大于线下零售业务。
“未来客户的渗透率会逐渐提升,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网上买药,网上看病和网上问诊等健康服务类项目,因为费用更低,服务性更强。
你看现在北京的O2O业务渗透率已经在50%以上了。
”
除此之外,他还预测,随着互联网公司依次介入,未来会出现医药平台的泛化,即每个流量入口都有平台,每个平台上都有人卖药。
京东阿里可以卖,抖音也可能卖。
而伴随这种泛化,药企可能会逐渐掌握互联网医药的主导权,因为不断有新的渠道出现,对产品来说是好事。
而廖光会也认同此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基于平台型流量,品牌药企会快速地融入到药品零售和用户服务的领域中来。
“它的核心是私域化和会员管理,因为品牌企业有用户,数字化工具也已经很完善了。
所以未来的药品零售格局里头,既会有传统的大药店,也会有互联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还会有品牌私域化的模式,而创新主体只可能是品牌药企。
因为他们有精力、财力、野心和不可替代性。
”
廖光会还预测,未来互联网医药可能会从企业化的平台,分散到各个私域化的场景中来,而这一趋势则可能由腾讯来推动。
“它基于视频号和微信生态是可以来做这件事的。
品牌企业+微信生态极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药品零售服务行业。
”
对于私域流量,李卫民的思考是,医药行业的私域有自己的特点,总体还是要取决于医生的品牌效应和服务。
“其实在拼多多的社群里,非药品已经趟过路了,但如果做药品,好医生的效应是最重要的,未来大的医院代表有可能转型成为医生管理患者的助理经纪人,到时整个产业都可能得到重塑。
”
而随着模式的多元,医药电商也将不再拘泥于形式,平台功能有可能高度融合,高度多元化,比如O2O平台上会装B2C平台的展示功能,大主站里也有O2O,这样越来越一站式的多元化分配,使流量充分利用。
“但我看到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是,国家有可能会出手对现在医药电商平台的不正当竞争给予整治。
现在有的互联网平台上的自营店,把流量都给了自己,拿全平台患者的资料数据来赋能自己,实际上变成庄家自己下来跟主客竞争,这不公平。
”
李卫民认为,平台应该转变思路,打破这种不公。
否则没人肯投入了,就算自己暂时取得一个流量上的垄断,也不能长久。
“京东健康目前就开始鼓励开pop店,做旗舰店了,这样很好。
他们应该主动地让大家挣钱,如果大家都不挣钱,那这个平台是不会有活力的。
”
100 项与 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陕西九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