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肠道的核心菌群以厚壁菌门(梭菌属、乳杆菌属)和拟杆菌门(拟杆菌属)为绝对优势,辅以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疣微菌门(阿克曼菌属)等次要门。这些菌群通过代谢、免疫、屏障三大核心功能,维持宿主健康。
关键结论:核心菌群的功能稳定性比“具体组成”更重要——只要这些菌群的功能正常(如产短链脂肪酸、调节免疫),即使个体间组成有差异,也能保持健康。
麻杏石甘汤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核心增强菌群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
饮食补充缺位菌群促梭菌增殖
:每日摄入20g抗性淀粉(香蕉、冷米饭)、菊苣根(含菊粉);扩增双歧杆菌
:食用母乳低聚糖(HMOs)补充剂或大豆低聚糖。
选择复合型益生元如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果糖(FOS)组合(比例9:1),同时刺激乳杆菌、双歧杆菌和产丁酸菌生长。指标商业益生菌健康人粪菌
菌种数量
1-10株(如乳杆菌+双歧杆菌)
>1000种菌,数万亿微生物个体
核心功能菌
缺失产丁酸梭菌、阿克曼菌等
含完整功能网络(丁酸菌、拟杆菌等)
定植方式
短暂过路菌(存活<7天)
形成稳定生态位(长期共生)功能局限的科学根源丁酸产能缺失
:商业益生菌无法产生足量丁酸(肠道细胞能量源),而粪菌中**梭菌属(如Faecalibacterium)**贡献70%丁酸合成。免疫调节不足
:粪菌含**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分泌多糖PSA,直接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益生菌无此功能。生态位竞争失败
:外源益生菌难以在已定植的肠道生态中抢占位置,而FMT直接"移植生态系统"。目标菌门必需营养素每日食物方案
厚壁菌门(产丁酸菌)
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
冷米饭150g+燕麦麸30g+黑麦面包2片
拟杆菌门
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β-葡聚糖)
苹果1个+海带100g+魔芋豆腐200g
放线菌门(双歧杆菌)
母乳低聚糖(HMOs)类似物
大豆低聚糖10g+菊粉5g(冲饮)
疣微菌门(阿克曼菌)
多酚类物质
蓝莓50g+黑巧克力(85%可可)20g
✅ 关键机制:抗性淀粉经梭菌发酵生成丁酸,丁酸降低结肠pH值,进而促进阿克曼菌增殖(pH<6.5时生长加速)。第二级:靶向增效——添加功能型益生元
针对商业益生菌缺失的核心菌设计补充方案:激活产丁酸菌
: 菊苣根粉(含菊粉70%)每日15g→促进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增殖3倍。招募阿克曼菌
: 蔓越莓提取物(原花青素)500mg/日→提升阿克曼菌丰度47%(Gut Microbes 2021)。模拟拟杆菌功能
: 口服岩藻依聚糖(褐藻提取)200mg→诱导类似PSA的免疫调节作用。第三级:生态重建——短期FMT增效
对菌群严重失衡者(如抗生素后、IBD患者):微胶囊化粪菌冻干粉
:采用肠溶包埋技术,口服替代结肠镜移植。"超级供体"筛选
:选择丁酸菌丰度>8%、阿克曼菌>1%的供体(健康人中仅占2%)。三、核心菌群的功能代偿方案
当无法获取完整菌群时,通过代谢产物直接补充功能:缺失菌功能代偿方案作用机制
丁酸合成不足
口服丁酸盐(如三丁酸甘油酯)1g/日
直接供能结肠细胞,抑制NF-κB炎症通路
免疫调节缺失
脆弱拟杆菌PSA胶囊(临床阶段)
激活Treg细胞,抑制Th17炎症反应
黏液层修复障碍
黏蛋白Ⅱ(猪胃黏膜提取物)500mg
替代阿克曼菌的黏液合成功能
肠道保养方案:打造“高价值粪便”的日常策略
通过饮食、生活习惯与科学干预维持菌群优质状态:1. 饮食优化(占菌群调节70%权重)高纤维饮食
: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燕麦、菊苣、豆类),促进产丁酸菌(如罗斯氏菌属)增殖 发酵食物
:每日补充益生菌食物(酸奶、泡菜、康普茶),优先含乳杆菌、双歧杆菌菌株。抗炎营养素
:ω-3脂肪酸(深海鱼)、多酚(蓝莓、绿茶)抑制有害菌,降低肠道通透性 2. 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
: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昼夜颠倒扰乱菌群节律 压力管理
:慢性压力升高皮质醇,导致乳杆菌减少,建议每日冥想/瑜伽20分钟。运动方案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加阿克曼菌丰度 3. 科学补充剂(针对性强化)益生菌组合
:选择含乳杆菌ND-02、双歧杆菌V9的本土专利菌株(定植率提升30%)。益生元增效
:低聚半乳糖(GOS)+菊粉(3:1配比),促进双歧杆菌增殖 黏膜修复剂
:L-谷氨酰胺(5g/日)修复肠漏,减少LPS入血
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体外抗补体活化作用的比较研究李西蒙藏晨晨郭怡琳蔡敏闫晶晶李文静刘壮壮高源齐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摘要:目的:平行比较新冠肺炎“抗疫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对抗新冠肺炎(COVID-19)重要病机补体活化的作用。方法: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采用免疫球蛋白M(IgM)、酵母多糖和甘露聚糖作为包被物分别启动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通过测定补体活化终端产物攻膜复合物(C5b-9)水平以评价补体活化程度。不仅如此,通过包被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与核衣壳蛋白(N蛋白)还可考察“三方”对抗这两种蛋白引起补体活化的作用。结果:“三方”均能剂量依赖地对抗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引起的C5b-9生成,也均对S蛋白与N蛋白引起的C5b-9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宣肺败毒方的作用最强。结论:“三方”均可在体外对抗三条补体途径的激活并抑制新冠S蛋白与N蛋白引起的补体活化,此作用可能是三方发挥治疗COVID-19作用的药效学基础之一。新冠患者愈后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关联机制研究蔡娇娇重庆医科大学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近2年后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不具有显著差异,但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的Subdoligranulum、Haemophilus、Coprococcus、Eubacterium ventriosum group、Lachnospiraceae ND3007 group和Hungatella细菌比例差异具有显著性,它们的丰度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水平显著相关肠道菌群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及以肠道菌群为靶标的治疗洪德轩1韩政元1茹懿1储卫华21.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2.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在全球范围蔓延严重。新冠肺炎患者除了通常会出现发热和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恶心、厌食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医经典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的“肺-肠轴”相吻合,提示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的相关产品可能有助于控制这种病毒感染。文章就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关系、利用益生菌和营养疗法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应答从而对COVID-19患者进行治疗等问题进行综述,为治疗COVID-19寻找替代途径。新冠抵抗人群与新冠感染人群的差异性免疫特征与中医体质分析李浩轩广州中医药大学
https://www.doc88.com/p-58668456079345.html结论: 1.新冠抵抗人群中普雷沃氏菌的丰度上升,可能导致磷脂酰肌醇的代谢更丰富。 2.不同的中医体质间免疫特征存在差异,特别是平和质与湿热质、痰湿质间差异更为突出,提示平和质人群磷脂酰肌醇的代谢更丰富,呈现为新冠抵抗状态。 3.磷脂酰肌醇代谢更加活跃,可能影响到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效率,从而影响到病毒颗粒的内吞和释放,使个体呈现出新冠抵抗状态。从COVID-19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高欢1,2王文晓1张桥1李佳佳1乐世俊1唐于平11.陕西中医药大学2.榆林市星元医院
SARS-CoV-2 传染性特征的样品中,短链脂肪酸生成菌的丰度较高,如屎拟杆菌、粪便拟杆菌、Alistipes onderdonkii 和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1_1_57FAA。李兰娟院士团队利用 8 种口腔菌群和 7 种粪便菌群对不同区域的人群中感染 COVID-19 的诊断效能高达 87.24%,并且成功将 IgG 阳性的疑似患者诊断为确诊患者,诊断效能达 92.11%。该团队重点研究 COVID-19 患者的 10 种主要肠道优势菌的丰度变化,证实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血液学指标有关。譬如产丁酸的细菌,如普拉梭菌、酪酸梭菌、柔嫩梭菌和直肠真杆菌的丰度显著降低,可用于区分危重型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清肺排毒汤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吴高松1钟婧1,2郑宁宁1王超然3,4金红利3,4葛广波1韩晶岩5高月6盛丽莉1张卫东1,7李后开11.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2.湖州市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湖州市中心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心医院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中科院大化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5.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7.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
摘要:通过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探讨清肺排毒汤(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揭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GC-MS结合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学方法,对清肺排毒汤干预大鼠5 d后的血清内源性代谢物谱与肠道菌群组成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基于GC-MS和LC-MS/MS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获得清肺排毒汤调控的23种和43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TCA循环和丙酮酸代谢。利用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清肺排毒汤显著调节了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明显上调Romboutsia,Turicibacter,Clostridiumsensustricto1的相对丰度,下调norank_f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该研究证明清肺排毒汤短期干预能够显著调节大鼠整体代谢,并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对机体的内源性代谢调控及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有关。清肺排毒汤后,小鼠的拟杆菌增加,厚壁菌减少 。增加的菌都和短链脂肪酸有关清肺排毒汤对肺炎模型动物的代谢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郑宁宁上海中医药大学
摘要:目的: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确切,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究清肺排毒汤对正常以及肺炎模型动物的代谢调节作用,同时进一步利用体外炎症细胞模型验证清肺排毒汤含药血清的抗炎作用,从代谢调节的角度揭示清肺排毒汤抗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不同剂量的清肺排毒汤干预正常大鼠不同时间(5d,15d,29d),对血清样本开展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2.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肺炎模型,观察清肺排毒汤抗肺炎药效的同时,对血清和肺组织样本开展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3.利用寒湿环境暴露结合人冠状病毒Hco V 229E诱导小鼠肺炎模型,观察清肺排毒汤抗肺炎的药效,并对血清和肺组织样本开展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4.利用清肺排毒汤含药血清,在LPS诱导的J774A.1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研究其对于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1.清肺排毒汤短期干预正常大鼠(5d)对机体内源性血清代谢物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甘油磷脂和脂肪酸类代谢物被显著调节,差异代谢物富集的通路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通路。清肺排毒汤长期干预正常大鼠(15d和29d)对机体内源性血清代谢物发挥调节作用;主要调节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清肺排毒汤干预机体不同时间,均调节炎症、免疫相关的代谢通路。2.LPS诱导肺炎模型大鼠体内炎症、氧化应激相关的多条代谢通路的变化。清肺排毒汤(预防给药)调节该模型大鼠肺组织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通路。清肺排毒汤(治疗给药)对该模型大鼠的整体代谢有明显的调节和恢复作用,尤其是血清氨基酸代谢通路,同时调节肺组织谷胱甘肽代谢、核黄素代谢和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3.寒湿环境暴露加重Hco V 229E病毒感染诱导的肺炎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下降。寒湿环境、病毒感染均影响机体整体代谢。清肺排毒汤显著调节该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降低肺组织炎症因子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机体代谢,尤其是恢复血清氨基酸水平,下调肺组织内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上多种代谢物的水平。4.在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细胞炎症模型中,清肺排毒汤含药血清抑制促炎因子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抗炎作用。结论:1.不同剂量的清肺排毒汤干预正常大鼠不同时间均对其体内代谢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调节的代谢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代谢通路随剂量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均调节与炎症、免疫相关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2.在LPS诱导的大鼠肺炎模型中,清肺排毒汤改善肺组织损伤的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整体代谢和肺组织代谢有关。3.在寒湿环境暴露结合Hco V 229E病毒感染诱导小鼠肺炎模型中,清肺排毒汤增强小鼠免疫功能、抗炎的药效与其恢复小鼠的体内代谢稳态,调节与炎症、免疫相关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有关。4.在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炎症模型中,利用清肺排毒汤含药血清进一步证实了其抗炎作用。 清肺排毒汤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及实验验证罗钰泉华北理工大学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清肺排毒汤干预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机制并对抗炎作用进行实验验证。 方法首先,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技术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以及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获取清肺排毒汤的活性成分。其次,使用小分子药物靶点预测在线平台提取清肺排毒汤活性成分的潜在靶位。再次,将清肺排毒汤活性成分的潜在靶位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疾病靶点进行比较,并以此得到清肺排毒汤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活性药物成分的有效靶点数据,从而构建出清肺排毒汤的药物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接着,通过PPI筛选关键靶位,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随后,选取先前研究表明与COVID-19相关的KEGG富集通路进行关键靶点-通路分析。然后,再选择参与KEGG通路最多的靶点作为核心靶点构建清肺排毒汤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图。最后,通过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大鼠脓毒症模型模拟全身炎症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肺排毒汤组三组大鼠血清中的IL-6、IL-1β、TNF-α的浓度探究清肺排毒汤对细胞因子风暴的影响。 结果1清肺排毒汤药物活性成分有326种,药物活性成分靶点有1111个,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疾病靶点8744个。通过韦恩图得到两者交叉靶点共748个,即清肺排毒汤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靶点748个。2通过PPI筛选出185个关键靶位,GO富集分析中包括通路条目531条,主要涉及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等富集条目;而KEGG富集分析则包括通路条目185条,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细胞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通路等。3筛选出先前研究中证实的与COVID-19相关的KEGG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Toll样信息通路、白细胞介素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通路、JAK-STAT通路、核因子NF-κB通路、COVID-19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构建药物关键靶点-通路图;并筛选含有COVID-19通路较多的靶点IL6(表达IL-6)、NFKB1(表达NF-κB P50)、RELA(表达NF-κB P65)、TNF(表达TNF-α)作为核心靶点,构建清肺排毒汤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图。4清肺排毒汤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均比模型组低(P<0.05),均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1清肺排毒汤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其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机制。2动物实验表明清肺排毒汤对大鼠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这可能也是清肺排毒汤干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的机制。 图 14 幅;表 4 个;参 133 篇。 振腹疗法对注射新冠疫苗大鼠肠道菌群及p38 MAPK/NF-κB通路的影响研究万纪雷北京中医药大学振腹推拿可以改变大鼠接种新冠疫苗后的肠道菌群结构,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提高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颤螺菌目、丹毒丝菌科、肠杆菌科、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的丰度,降低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毛螺菌目、乳杆菌科、毛螺菌科、Alistipes丰度。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效力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司徒家豪南方医科大学
2.尚未发现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可引起宿主肠菌特征的显著改变。 3.基线肠菌中磷化合物代谢稳态有利于疫苗免疫响应,而肠屏障破坏活性以及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的高表达均不利于疫苗接种效力。 4.基线肠菌特征有潜力用于预测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效力。新冠患者愈后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关联机制研究蔡娇娇重庆医科大学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近2年后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不具有显著差异,但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的Subdoligranulum、Haemophilus、Coprococcus、Eubacterium ventriosum group、Lachnospiraceae ND3007 group和Hungatella细菌比例差异具有显著性,它们的丰度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水平显著相关。
植物乳杆菌P-8对人体提升免疫能力有明确作用
菌丝生活干酪乳杆菌Zhang对人群上呼吸系统的益生效应
研究发现肠道中双歧杆菌多的人身体比较健康,而腐败细菌多的人,身体衰弱多病。因此可以说双歧杆菌能促进身体健康,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多少,可以作为判断人体健康的一项标准。研究发现,长寿老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是普通老人的100倍,而普通健康老人又是患病老人的50倍。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的居民肠道菌群结构是不一样的,东方人肠道菌群以考拉杆菌属为主,西方人以栖粪杆菌属为主,这是长期饮食差异和地域差异导致的。东西方人因为肠道菌群结构不同,导致适用于西方人的益生菌产品并不一定适用于东方人,反之亦然。
【通用型】酸奶发酵菌
【成分】: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植物乳杆菌P-8、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嗜热链球菌ND03、麦芽糊精(稀释剂,由淀粉转化而来)。
2
【增强型】酸奶发酵菌
【成分】: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植物乳杆菌P-8、瑞士乳杆菌H9、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嗜热链球菌ND03、麦芽糊精(稀释剂,由淀粉转化而来);
增强型是目前国内唯一有针对性调节血压,保护心脑血管作用的酸奶:增强型含有1株瑞士乳杆菌H9(简称H9),这株菌在牛奶的发酵过程中会合成一种肽(VPP),这种肽长期对平衡血压(高降低升),保护心脏和软化血管,以及清除血液垃圾有更针对性帮助,平日多保养以后心脑血管就不易出问题,治未病;
菌丝生活核心菌株——乳双歧杆菌V9对致病菌有很好的拮抗作用。
【实验】:将乳双歧杆菌V9分别与肠道致病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在TPY培养基中37℃两两混合培养,60小时后,这些肠道致病菌均未检出,而V9并未减少。
乳双歧杆菌V9的摄入和定殖调节了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促进了SCFA产生菌群的增殖,代谢产生的SCFA与肠道激素(PYY和Ghrein)发生互作,通过肠-脑轴影响了脑垂体-下丘脑的性激素分泌。
结果发现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与SCFA以及脑肠轴调节因子(PYY和Ghrein)呈正相关,而与性激素呈现负相关,而Coprococcus eutactus,Collinsella aerofaciens, Prevotella copri, Bacteroides caccae与SCFA以及脑肠轴调节因子(PYY和Ghrein)程负相关,与性激素呈正相关。与PCOS患者相比,健康组肠道中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相对含量较高,结果推断,平衡患者的性激素释放有助于PCOS症状改善,同时脑肠轴调节因子(PYY和Ghrein)及SCFA显著升高。
此外,针对改善较为显著的患者肠道中的乳双歧杆菌V9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肠道中乳双歧杆菌V9活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患者。这表明乳双歧杆菌V9的摄入与临床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菌株是否能够成功存活于宿主肠道直接影响其益生性能的发挥,益生菌对于宿主健康的影响,与其在宿主肠道中的长时间定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是降血压肽。这种主要发现于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的短肽也叫活性 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血管紧张素II能有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作用,ACE 抑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从而改善血液流动和血压。目前经过实验验证作用显著的这种活性三肽有VPP(缬氨酸-脯氨酸-脯氨酸)和IPP(异亮氨酸-脯氨酸-脯氨酸)。
注:菌丝生活增强型核心菌株成分——瑞士乳杆菌h9,在发酵过程中就能合成大量的VPP(缬氨酸-脯氨酸-脯氨酸),对改善血液流动和血压有很好的帮助。
另一种GABA(γ-氨基丁酸)也在发酵乳中存在。γ-氨基丁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应用于肝昏迷及脑代谢障碍。还可抗精神不安,对高血压也有改善作用。
菌丝生活核心菌株干酪乳杆菌zhang能够提升机体免疫球蛋白分泌量300%—400%。给326名3-5岁的幼儿园儿童连续补充半年,对比发现发烧降低75%,咳嗽下降65%,即使发烧天数也缩短了三分之一。
为什么长寿老人几乎都没有爱刷牙的“好习惯”?
主要是因为牙膏也是一种杀菌剂,勤刷牙虽然能够清洁口腔,但同时会破坏掉口腔内的菌群结构,长期过度清洁口腔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我们搞微生物的建议大家,适当刷牙就好,不要过度清洁。
麦芽糊精通过肠道菌群及代谢调控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集四川大学
摘要:目的: 评估麦芽糊精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索麦芽糊精介导的肠道菌群及代谢改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本课题依据目标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评估麦芽糊精对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探索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效应(macrophage-myofibroblast transition,MMT)影响;2.基于代谢组学、16S r RNA测序及转录组学分析,阐明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核心通路变化,筛选与MMT效应路径调控密切相关的肠道菌、差异基因和代谢产物;3.结合体内外实验明确上述差异代谢产物通过影响巨噬细胞迁移、炎症因子分泌及MMT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第一部分:实验设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麦芽糊精干预组。小鼠气管灌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使用麦芽糊精饲料喂食小鼠,作为干预措施。通过生存结局、肺组织病理学指标进行客观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常见免疫细胞数量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法在肺组织切片中验证上述具有差异的免疫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T的标志蛋白,小鼠含生长因子样模体粘液样激素样受体蛋白(mouse EGF-like module-containing mucin-like hormone receptor-like 1,F4/80)、a-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a-SMA),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标志蛋白Vimentin、a-SMA和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标志蛋白E-Cadherin、a-SMA,并分析MMT的时间效应。流式分析测定肺组织细胞CD45、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3-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CD206)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巨噬细胞表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肺组织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8)、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b(Interleukin-1b,IL-1b)和抗炎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表达。 2、第二部分:收集各组小鼠盲肠粪便及肺组织,采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肺组织代谢,Illumina Novaseq6000平台检测肺组织基因转录,分别对肠道菌群组学、肺代谢组学和肺转录组学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了解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核心组学路径,筛选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的差异肠道菌、肺代谢物和转录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预测麦芽糊精抗纤维化的潜在靶标和关键通路,特别是与MMT效应关联的肠道菌代谢物。 3、第三部分:基于组学分析,发现麦芽糊精经肠道菌作用后的短链脂肪酸代谢产物丁酸和己酸明显异常,与MMT效应关联。为此设计体内实验予以验证:间接实验设计空白组、模型组、麦芽糊精组、麦芽糊精+短链脂肪酸发酵抑制剂(啤酒花锥提取物)、啤酒花锥提取物组。直接实验,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丁酸0.5%组、丁酸2.5%组、己酸0.5%组、己酸2.5%组,验证丁酸、己酸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对小鼠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质谱法测定小鼠肺组织中的丁酸和己酸;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生MMT效应的巨噬细胞表型和比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促炎因子(TNF-a、IL-6、IL-1b)和抗炎因子(IL-4、IL-10、IL-13)的表达。 4、第四部分:体外实验验证丁酸、己酸对MMT转分化、巨噬细胞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在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mononuclear cells,THP-1)培养实验中,通过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IL-4、IL-13、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TGF-b)联合刺激,诱导MMT转分化,在模型基础上联用丁酸或己酸,观察对MMT转分化的干预作用。实验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和流式分析检测CX3CR1、CD206、a-SMA等标志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NF-a、IL-6、IL-1b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GF-b—Smad2/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结果:麦芽糊精干预治疗小鼠的生存率高于博来霉素肺纤维化模型小鼠。麦芽糊精治疗组中,小鼠肺纤维化程度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好转,肺泡炎症细胞评分得到改善,肺组织胶原沉积减少,Collagen I及a-SMA表达减少。肺组织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博来霉素造模后,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经过麦芽糊精干预治疗后,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流式细胞分析显示,模型组中CD45(+)F4/80(+)a-SMA(+)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升高,经过麦芽糊精治疗后,数量明显下降。进一步流式分析发现,发生MMT转分化细胞的表型主要是CD45(+)F4/80(+)CX3CR1(+)CD206(+)a-SMA(+),其中表达a-SMA转化的细胞,主要来自于CX3CR1(+)CD206(+)共阳性的细胞。 第二部分组学实验结果,包括代谢组、肠道菌群组、转录组结果。在代谢组学方面,筛选出目标差异代谢物68种。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氨基酸代谢主要集中于胶原底物相关的氨基酸路径,在造模后降低,麦芽糊精治疗后恢复;糖代谢表现为糖酵解、磷酸戊糖路径上的差异糖类代谢物,在造模后降低,麦芽糊精治疗后升高;脂代谢主要集中于脂肪酸的肉碱运载体等路径,在造模后,脂肪酸的肉碱运载体降低,而三羧酸循环不发生明显改变。代谢流框架图展现出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整体代谢特点:肺纤维化代谢重编程过程中,胶原合成水平上升,大量消耗相关氨基酸底物,导致相关氨基酸底物合成路径活化;同时为提供胶原合成所需的底物中间体和能量,糖酵解和磷酸戊糖的代谢途径出现明显的动员,而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路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路富集显示,丁酸代谢通路排名靠前,且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将丁酸、己酸等短链脂肪酸差异代谢物,与氨基酸类别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丁酸与精氨酸、脯氨酸、4羟基脯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赖氨酸、鸟氨酸、谷氨酸等胶原合成路径的氨基酸底物或中间体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己酸也与上述路径的部分氨基酸具有正相关关系。丁酸、己酸与胶原相关的代谢路径可能密切相关。而其他个别代谢物-衣康酸,是巨噬细胞的特有代谢物,在造模组增高,治疗组降低,与巨噬细胞活化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组学结果显示,空白组中排名前三的优势差异菌既包括与丁酸生成正相关的菌群,也有负相关的菌群。模型组中排名前三的优势差异菌,均是丁酸生成的负相关菌群。麦芽糊精干预治疗组中的排名前三的优势差异菌,均为丁酸生成正相关菌群。造模后丁酸生成的正相关菌群水平下降,丁酸生成的负相关菌群水平上升;麦芽糊精治疗后,丁酸生成的正相关菌群水平上升,而丁酸生成的负相关菌群水平下降。差异菌群功能的通路富集结果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合成代谢的路径,其次是在发酵路径、糖酵解路径、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等能量代谢通路。上述路径正是代谢组学中,肺纤维化代谢重编程涉及的通路。而与丁酸生成正相关的菌群,也与肺纤维化代谢重编过程中胶原合成相关的核心氨基酸、糖类等代谢物呈正相关关系。丁酸生成负相关的菌群,与上述核心代谢物,基本呈负相关。 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差异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趋化迁移通路。Reactome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胶原集合、组装、降解、修饰等通路。将模型组上调、治疗组下调的604个差异基因,进一步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胶原代谢、巨噬细胞分化和迁移存在明显异常。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显示,胶原代谢(精氨酸—脯氨酸路径)、巨噬细胞分化(M2型极化相关基因)、巨噬细胞迁移、糖酵解等富集路径在模型组转录活跃,麦芽糊精治疗后,转录下调。而上述基因与MMT细胞的胶原合成、M2标记、迁移,具有潜在关联。从精氨酸—脯氨酸路径进行通路注释,发现巨噬细胞酶标记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以及甘氨酸氨基转移酶(Glycine amidinotransferase,Gatm)、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mt1)、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 1,Pycr1)、胶原脯氨酰羟化酶a亚单位(prolyl4-hydroxylase subunit alpha 3,P4ha)、二胺氧化酶(amine oxidase,Aoc1)等酶基因表达异常,与丁酸、己酸负相关;而对于胶原合成的两个限速酶,丁酸和Pycr1呈负相关,己酸和Pycr1和P4ha都呈负相关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显示,在间接动物验证实验中,麦芽糊精对小鼠肺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加用发酵抑制剂后,肺组织病变加重,病理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及炎症细胞浸润均加重,胶原沉积增多,TGF-b1、a-SMA、Fibronectin、Collagen I表达增强;流式分析显示CD45(+)F4/80(+)CX3CR1(+)CD206(+)a-SMA(+)共阳性的MMT转分化细胞比例上升;除了IL-1b外,其他细胞因子再度出现上升。同时麦芽糊精治疗后,其肺组织中丁酸、己酸丰度上涨,但加用抑制剂后,丁酸、己酸丰度下降。 在直接动物验证实验中,在高、低剂量丁酸和己酸组中,肺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好转,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减少,胶原沉积减少,组织中TGF-b、a-SMA、Fibronectin、Collagen I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同时,肺组织中的丁酸和己酸水平明显上升,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低剂量丁酸干预,对小鼠肺组织中CD45(+)F4/80(+)a-SMA(+)细胞没有明显影响;而在高剂量丁酸治疗组中,发生MMT转化的巨噬细胞比例明显比模型组减少。低剂量己酸组中发生MMT转化的巨噬细胞比例也较模型组减少,在高剂量己酸治疗组中,比例则升高。 第四部分体外细胞验证实验结果显示,PMA、IL-4、IL-13、TGF-b联合诱导刺激模型组,THP-1细胞形态出现长梭形和分枝状改变,免疫荧光和流式分析显示CX3CR1、CD206、a-SMA表达升高,表现出MMT转分化的分子表型特征,当加用丁酸、己酸干预,CX3CR1、a-SMA表达降低。Transwell实验中,在联合刺激组中,迁移小室下方结晶紫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丁酸、己酸干预后迁移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ELISA检测显示TNF-a水平在联合刺激组明显升高,丁酸干预后降低。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联合刺激下,THP-1细胞中Smad2/3磷酸化水平增高,丁酸处理后Smad3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但己酸对Smad2/3磷酸化无明显影响。 结论: 1、麦芽糊精可通过调节肺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改善博来霉素导致的小鼠肺纤维化。麦芽糊精可调节巨噬细胞的表型,其表型为CD45(+)F4/80(+)CX3CR1(+)CD206(+)α-SMA(+)。 2、肺纤维化过程中存在以胶原代谢路径为核心的异常以及巨噬细胞分化迁移路径的异常,而麦芽糊精能升高丁酸合成的相关菌群,从而调节丁酸和己酸水平,参与调控胶原代谢路径以及巨噬细胞活化、极化、迁移路径。 3、丁酸和己酸通过调控巨噬细胞MMT转分化效应,降低CD45(+)F4/80(+)CX3CR1(+)CD206(+)α-SMA(+)细胞比例,调控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水平,改善小鼠肺纤维化。 4、丁酸可通过调节TGF-β-Smad3通路,下调MMT转分化效应,降低MMT细胞的迁移功能。
结论:(1)5-6周的MICT和一次急性MICT,对人类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两者都使受试者肠道菌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生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5-6周MICT运动训练改变健康青年男性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Lactobacillus和Roseburia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而一次急性MICT运动训练改变健康青年男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增加丁酸盐产生菌Butyricicoccus的相对丰度。(2)5-6周MICT运动训练增强健康青年男性心肺功能,并且起到减重、塑身的作用。(3)5-6周MICT运动训练改变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而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心肺功能增强和身体成分的改善具有相关性。 5-6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基于“肠道菌群-循环miRNA-肺肠粘膜免疫”关联性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远端调节机制探索吴庆妮江西中医药大学
在 3 个时间点均呈现相关性的 10 对肠道菌群关联 miRNA 中
肠道细菌 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 正向调节 hsa-miR-7854-3p;肠道细菌 Blautia_A faecis 正向调节 hsa-miR-146b-5p_R+1艾灸对200例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高国建中国中医科学院
摘要:研究背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生命健康。截至2020年底,我国(不包含港澳台)报告的现存AIDS/HIV病人高达104.5万例,同年激增HIV感染者人数为112000人。2021年上半年,我国AIDS发病人数28570例,占所有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84%,其中死亡病例8281例,是所有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8.57%。我国AIDS/HIV防控和治疗经历了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中国终结艾滋病疫情的愿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内各省份疫情分布不平衡、不能彻底治愈、疫苗研发困难以及对HIV感染者的社会歧视等。近年研究显示,HIV感染可严重破坏患者胃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影响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中医药防治AIDS/HIV临床和科学研究经过3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艾滋病中西医理论为指导、HIV感染者为中心、临床疗效为核心、降低艾滋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为目标,主要关注艾滋病患者本身,而非只单纯针对HIV病毒,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调节的指导思想。从延缓感染者发病、减轻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不良反应、治疗机会性感染、促进免疫功能重建、降低耐药性、提高生存质量以及清除病毒库等切入点入手,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艾灸作为一种无创的中医药外治法,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系统梳理艾灸治疗艾滋病研究现状,总结艾灸穴位特点及临床方案,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观察艾灸对艾滋病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比较分析艾灸联合ART疗法与单纯ART疗法对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影响。目的1.对艾灸治疗艾滋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探索艾灸对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艾灸对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艾滋病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3.分析艾灸+ART对HIV/AIDS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从干预肠道失调和抑制免疫激活角度为改善患者免疫重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研究一艾灸治疗艾滋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以“(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艾灸或灸法或灸疗或灸)”为检索主题词。归纳分析符合纳/排除标准的文献特征及临床试验研究特征。研究二艾灸对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设计,共纳入200例低病毒载量、低免疫,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艾滋病患者,分为平行的2组(单纯ART组和ART+灸法组)同时进行临床观察。单纯ART组(n=100)进行常规西医ART疗法,共治疗48周;治疗组(n=100)采用ART联合艾灸治疗,每周3次(隔日一次),10个周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周,总计4个疗程,共计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浆 CD4+、CD8+、CD45RA+、CD45RO+、CD4+CD28+、CD8+CD38+、CD4+CD38+、CD4+ki67+/CD4+、CD8+ki67+/CD8+、线粒体膜电位法、相关临床症状积分和免疫重建相关指标评价及安全性指标。研究三艾灸对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单纯ART组和艾灸组患者(均来源于研究二)肠道细菌结构的差异,从干预肠道失调和抑制免疫激活角度为改善患者免疫重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结果研究一艾灸治疗艾滋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文献特征分析:文献发表时间分析,艾灸治疗艾滋病研究相关文献首见于1989年;2005年之前,该领域相关文献的发表都处于低水平时期,从2006年起,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2011年、2017年发表论文数最多达17篇,至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刊发文献所在的期刊分布情况分析,纳入的文献共刊发在104种期刊上,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共计36篇(14.2%),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的有83篇(32.8%),其中以《中国针灸》和《辽宁中医杂志》发文量最多;发文地区分布情况分析,以第一作者单位进行计量分析,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国家)共刊发学术论文174篇,占总文献数量的68.8%,其中刊发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河南(36.2%)、北京(17.2%)、广西(14.4%)。2.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内容分析: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分析显示,可将关键词频次≥5的分为艾滋病疾病相关(HIV、感染者、患者、免疫功能、腹泻)、治疗相关(艾灸、中医治疗、干预、针灸、中医药、中医、隔姜灸)和艾滋病的科学研究相关(疗效观察、研究现状、对照、综述、研究进展等);关键词聚类分析,文献研究规模由小到大分别为针灸疗法(#0),艾灸(#1),艾滋病(#2),中医治疗(#3),HIV(#4),腹泻(#5),研究进展(#6)和正气亏虚(#7),根据标签内容可分为艾滋病疾病特点与中医(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研究趋势分析,1998-2013年的突现关键词为“免疫功能”、“针灸”、“中医药”和“腹泻”等,2014-2021突现关键词为“艾灸”、“隔姜灸”等。基于聚类的结果绘制时间线图显示,聚类#0(针灸疗法)、聚类#1(艾灸)、聚类#2(艾滋病)代表领域研究时间跨度分别从1989、1978、1978年至今。研究二艾灸对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实际完成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观察188例,其中单纯ART组88例,艾灸组100例。1.基线情况:纳入单纯ART组88例(男性为71例,女性为17例,平均年龄为45.16±11.32岁);艾灸组100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23例,平均年龄为47.78±10.57岁),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单纯ART组患者和艾灸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83.60±66.31和202.80±61.64,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709.15±325.60和696.43±420.36,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7,P=0.28)。2.不同时间点单纯ART组和艾灸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①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在治疗24周和36周时,艾灸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单纯ART组患者(P=0.01;P=0.00)。②两组患者组间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虽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点免疫重建有效率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治疗48周时,艾灸组患者免疫重建有效率(40(41.67%))呈现出高于单纯ART组(23(34.33%))的趋势。③两组患者次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治疗24周和48周时,艾灸组CD8+T淋巴细胞、CD45RO+计数显著高于单纯ART组(P=0.01;P=0.03;P=0.00;P=0.00),且艾灸组患者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计数与单纯ART组患者均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48周时,艾灸组患者CD45RA+计数明显高于单纯ART组(P=0.00);治疗24周时,艾灸组患者CD4+CD25+、CD4+ki67+/CD4+水平明显低于单纯ART组(P<0.05;P=0.00)。④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有效性的组间比较:治疗第4周,与单纯ART组相比,艾灸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明显下降(P<0.01);与单纯ART组患者相比,艾灸4周时,患者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和淋巴结肿大症状明显缓解(P<0.01;P=0.01;P=0.03),12周时,患者咳嗽、纳呆症状明显改善(P=0.01;P=0.04),48周时,纳呆、食欲不振和腰膝酸软症状均明显缓解(P<0.05;P<0.05;P=0.04);虽在治疗第24周和第36周,单纯ART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有效性相对较高(P=0.00;P=0.03),但从整体趋势分析,艾灸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有效性呈整体升高趋势,而单纯ART组患者在治疗第36周时达到最高有效性,但在第48周逐渐下降。⑤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免疫重建相关评价指标的组间比较:4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积分呈整体下降趋势,在第48周分值降到最低。治疗第4周、第12周和第48周,与单纯ART组相比,艾灸组患者免疫重建相关评价指标总积分明显下降(P=0.03;P=0.01;P=0.00);4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9个免疫重建相关评价指标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单纯ART组患者相比,艾灸治疗4周时,患者咽痛和非感染性皮疹症状明显缓解(均P<0.05);艾灸治疗12周时,患者非感染性皮疹和口腔粘膜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均P<0.05);艾灸治疗24周时,患者咽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艾灸治疗36周时,患者咽痛、疱疹病毒感染和口腔粘膜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均P<0.05);艾灸治疗48周时,患者感冒和发热症状明显缓解(均P<0.05),其余时间点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指标分析:治疗12周时,与单纯ART组患者相比,艾灸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肌酐数值异常并有临床意义患者例数明显下降(P=0.04;P=0.03);治疗24周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数值异常并有临床意义患者例数均比单纯ART组患者明显下降(P=0.03;P=0.02;P=0.01;P=0.01);治疗36周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数值异常并有临床意义患者例数均比单纯ART组患者明显下降(P=0.01;P=0.01;P=0.04)。治疗48时,肝、肾功能相关安全性指标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三艾灸对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1.单纯ART组和艾灸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组成差异:PCA得分图结果表明,入组时单纯ART组及艾灸组患者分布相近,表明两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基线相似。经过48周治疗后,ART组和艾灸组两组患者样本分布位置和所在相限区间明显不同,且与ART组治疗后相比,艾灸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所代表的点相距较远,即艾灸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之间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差异较大。2.治疗前后单纯ART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经过48周的单纯ART常规治疗后,在门水平,匿杆菌门、软壁菌门、硝化螺菌门和厚壁菌门显著升高,而肠杆菌门、蓝细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浮霉菌门显著降低;在纲水平,柔膜细菌目、丹毒丝菌纲、梭菌纲和δ变形菌纲显著升高,而α-变形菌纲、拟杆菌纲、纤线杆菌纲、γ-变形杆菌和放线菌门显著降低;在科水平,琥珀酸弧菌科、鞘脂单胞菌科、梭菌纲、普雷沃菌科、梭菌纲显著降低,而双歧杆菌科、坦纳菌科、丹毒丝菌属、乳酸杆菌科和肠杆菌科显著升高;在属水平,普雷沃菌属-9、梭形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2显著升高,而链球菌属、毛螺菌属、小类杆菌属、琥珀酸弧菌属和双歧杆菌显著降低。以上菌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艾灸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经过48周艾灸治疗后,在门水平,变形菌门、厚壁菌门、肠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显著升高,而硝化螺旋菌门、螺旋体门、蓝细菌、芽单胞菌门和拟杆菌门显著降低;在纲水平,放线菌门、梭菌纲和γ蛋白细菌显著升高,而拟杆菌纲、丹毒丝菌纲、δ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和α-变形菌纲显著降低;在科水平,琥珀酸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伯克氏菌科、普雷沃菌科和梭杆菌门显著降低,而丹毒丝菌属、肠杆菌科、梭菌纲、双歧杆菌科和乳酸杆菌科显著升高;在属水平,毛螺菌属、梭形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和琥珀酸弧菌属显著升高;而多尔氏菌属、小类杆菌属、罕见小球菌属、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志贺菌显著降低。以上菌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单纯ART组和艾灸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患者粪便微生物菌落在48周治疗后,在门水平,ART组肠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占优(P<0.05),而艾灸组厚壁菌门、蓝细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占优(P<0.05);在纲水平,ART组拟杆菌纲、浮霉菌纲、梭杆菌纲和纤线杆菌纲占优(P<0.05),而艾灸组α-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芽单胞菌门、丹毒丝菌纲、放线菌门和梭菌纲占优(P<0.05);在科水平,ART组梭杆菌门、普雷沃菌科和伯克氏菌科占优(P<0.05),而艾灸组肠杆菌科、拟杆菌科、毛螺旋菌科、双歧杆菌科和琥珀酸弧菌科占优(P<0.05);在属水平,ART组拟普雷沃菌属、副杆菌属、普雷沃菌属-9和普雷沃菌属-2占优(P<0.05),而艾灸组双歧杆菌、琥珀酸弧菌科、小类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占优(P<0.05)。结论1.艾灸治疗艾滋病领域起步较早,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循证依据;2.艾灸可提高艾滋病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延缓细胞凋亡进程,快速持续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更高;3.艾灸可改善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与ART疗法在改善优势细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