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Ultra-High Versus Traditional Pulse Widths Using the ALGOVITA® SCS System High Fidelity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Back and/or Leg Pain Following Spinal Surge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post-market clinical outcome data for the Algovita SCS System when used on-label,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ble directions for use, using high fidelity tonic stimulation at either ultra-high pulse width or traditional pulse width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back and/or leg pain following spinal surgery.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Outcome Data Under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Post-Market Clinical Study, Using the Algovita SCS System to Treat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of the Trunk and/or Limbs Per the Applicable Indications for U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real-world clinical outcome data for the Algovita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ystem when used, on-label,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ble directions for use.
100 项与 Nuvectra Corp.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Nuvectra Corp. 相关的专利(医药)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增长,神经调控赛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深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到脊髓电刺激缓解慢性疼痛,再到迷走神经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突破,神经调控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治疗机制,为众多传统医学难以触及的疾病领域带来新的希望。
就如中风后的运动康复,一直以来都是倍受关注的方向。此前,在这一领域曾出现过多种康复方案,如针灸刺激、康复机器人等,不仅需要数以年计的时间进行治疗,同时还康复的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
在2024年,初创神经技术公司Reach Neuro宣布,Avantis系统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定,该系统利用向脊髓传递的小电脉冲,来帮助患有慢性中风导致运动障碍的患者恢复肩膀、手臂和手部的运动。这项技术或将改变中风后运动康复的现状。
脊髓刺激刺激,
让瘫痪患者一天内“站”起来
2021年《柳叶刀-神经病学》全球中风负担及其风险因素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中风,其中 75% 的人会在手臂和手的运动控制方面存在长期缺陷。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从2014年起,匹兹堡大学脊髓刺激实验室主任Marco Capogrosso博士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团队便一直致力于通过脊髓刺激法帮助中风瘫痪患者进行康复。
Marco Capogrosso博士重点关注可支持用于感觉和运动应用的外围和中枢神经接口设计的计算框架,曾参与开发能够恢复患有脊髓损伤动物和人类自主运动控制能力的脑脊髓接口。在2016年,Marco Capogrosso团队开发了首个无线大脑和脊髓植入物,帮助脊髓损伤的猴子重新有能力控制瘫痪的四肢并再次行走。这为后续运动康复研究打下基础。
经过六年时间,无线大脑和脊髓植入物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并通过了安全性测试。于是,团队开始尝试将设备应用于人体。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Marco Capogrosso团队新增了两位得力干将,即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Jocelyne Bloch博士和Gregoire Courtine博士。这两位博士曾开发了一款电刺激设备,成功帮助四肢瘫痪患者自然控制腿部在站立、行走、爬楼梯甚至是经过复杂地形时的运动。
在团队合作下,他们将植入电刺激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最终是实现了通过硬膜外电刺激帮助脊髓损伤完全瘫痪患者在一天之内恢复行动能力。
这项技术的成功,为瘫痪后运动康复提供了新策略。如今Jocelyne Bloch博士和Gregoire Courtine博士已经成立了公司,并在尝试将这一技术商业化,推广至临床。
两所顶尖高校合力孵化,解决750万中风患者瘫痪问题
至此,Marco Capogrosso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下肢康复方向,但中风患者上肢瘫痪的问题确实更为普遍且复杂。在日常生活中,手与手臂的运动会比腿部更为精细化, 并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才能够正常运动,满足日常需要。这需要对神经进行更为个性化且精准的刺激才能够实现。
在硬膜外电刺激试验成功后,Marco Capogrosso便将目光转移至上肢运动恢复。在研究后发现,中风患者普遍上肢运动能力受损,主要是因为皮质脊髓束受到损伤,破坏了皮层以及控制手臂和手运动的颈脊髓回路之间的连接。
然而,通常情况下患者并非所有的皮质脊髓束均失效,仍有部分神经能够正常使用,但因为无法正常控制肌肉运动而被忽视。以此为契机,Marco Capogrosso试图通过放大剩余皮质脊髓束的能力,来恢复患者自主运动。
2022年,团队对脊髓电刺激技术再次进行了打磨,并提炼出了可以连接大脑和脊髓健康神经的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团队实现了利用外部电刺激控制手臂肌肉,并恢复了三只猴子部分瘫痪的手臂运动能力。这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结果被发表在了知名的学术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
这项研究结果指出,电刺激脊髓健康神经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的力量和质量,为未来应用至临床带来了可能。在此之后,团队便将研究的方向转移至临床运动康复方向,希望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帮助更多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2023年,Marco Capogrosso团队宣布,脊髓电刺激技术已经成功应用至人体。数据显示,这项技术能够立即改善中风患者手臂和手部的活动能力,甚至在移除植入刺激装置,带给患者的神经刺激依旧能够持续,使受中度至重度中风影响的人能够更轻松地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颈脊髓硬膜外刺激治疗中风后上肢麻痹论文(图源:naturemedicine)
在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孵化下,Marco Capogrosso团队成立了企业Reach Neuro,并对脊髓电刺激技术进行了商业化,起名为Avantis。
Avantis仅由两根导线和刺激器组成,通过将导线放置在脊髓表面来传递电脉冲,便可激活脊髓内的神经细胞,使得患者上肢恢复运动功能。在2023年4月,Avantis获得了FDA的突破性设备认定,可迅速进入临床。据FDA预估,Avantis可以解决近750万美国人因中风而导致残疾的问题。
各大器械巨头,
入局神经刺激赛道
自2019年开始,神经调控领域便成为各大器械巨头争相布局的热门赛道。美敦力、雅培、波科、LivaNova、Nevro、Nuvectra、NeuroPace等几乎垄断了神经调控大片市场。
神经调控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三类,即脊髓刺激、脑深部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涵盖的适应症却包括了胃部疾病、膀胱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心因性疾病等十余种。
神经调控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及随技术不断创新的特性,使其在今日也备受关注。据数据统计,这一赛道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达到61.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92.6亿美元。
而国内神经调控领域发展也颇为迅速。以Reach Neuro关注的运动康复为例,目前品驰医疗和景昱医疗已有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产品,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
而在研究领域,国内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对脑神经进行刺激,创新研发了多靶区磁刺激技术、经颅电刺激技术、经颅磁刺激等神经刺激法。一些国产神经刺激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如英智科技自主研发的M系列经颅磁刺激仪,在2023年获得FDA的Class Ⅱ批准,用于治疗重度抑郁障碍,成为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国产经颅磁刺激仪品牌。
不可否认,神经刺激技术正在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的一个热点领域。而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这项技术有望实现更多的突破,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Neurolief是一家神经调节技术开发商,成立于2013年。作为专注于开发治疗慢性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数字化治疗平台,公司开发了专有的神经调节技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Neurolief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神经科学、神经调节技术和神经技术设备。公司总部位于以色列,主要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开展业务。其推出的缓解偏头痛神经调节产品已与日本、大中华地区、韩国当地企业达成合作。2024年1月2日,Neurolief宣布获得Sawai Group Holdings的战略股权投资,这项投资巩固了Neurolief和日本制药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在此之前,Neurolief已完成种子轮和A轮融资。国内神经调节市场规模仍待提升神经调节技术作为一项涉及医学、生物工程、物理的前沿科学,随着各国研究的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也由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拓展到疼痛、癫痫、强迫症、厌食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神经调节市场主要由SCS(脊髓电刺激)、DBS(脑深部电刺激)、VNS(迷走神经刺激)三大细分领域组成。全球市场份额中脊髓刺激器(SCS)占比最多,2018年占总市场将近55%;深部脑刺激器占16%,迷走神经刺激器占14%,其他类占比约15%。虽然神经调节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增长,但是在国内市场渗透率却一直较低。DBS应用于干预难治性精神疾病成为主要探索领域。包括抑郁症、阿兹海默病、抽动症、成瘾、神经性厌食症和精神分裂领域都在开展相关实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DBS硬件设备的国产化、多学科团队的建立、DBS实施过程中各项操作缺少统一、完善的指南和标准化流程,以及海外产品价格昂贵均成为了限制国内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自我国1998年引进深部刺激系统(DBS)以来,神经调节已在我国开始发展。SCS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如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性疼痛、糖尿病足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截肢后疼痛等疼痛性疾病。患者基数虽大,但由于SCS高昂的费用,国内每年植入量相比全球每年10万例SCS植入量来看并不高。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又称VNS疗法,是一种不开颅,通过神经调节来治疗癫痫的一种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开颅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模式,通过刺激人体左侧迷走神经,来改善大脑的放电,起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2005年,美国FDA批准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VNS)用于难治性抑郁症(TRD),但目前国内在使用VNS治疗TRD的领域仍存在较大空白。对全球市场而言,中国神经调节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竞争格局良好不拥挤。而神经调节技术在适应症上有非常广阔的开发空间,其靶向性、可逆性、持久性、可调控的治疗特点,也为该技术后续市场规模的提升创造了空间。行业趋势: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方式兴起当前,疼痛问题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后,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了诸如身体功能受限、焦虑、失眠、抑郁等问题,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严峻的是,《中国偏头痛诊疗指南(2022版)》显示,我国偏头痛患者就诊率和医师正确诊断率分别只有52.9%和13.8%。而为人熟知的阿片类神经调节药物暴露出许多问题。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2022年发表报告指出,滥用阿片类药物给美国造成近1.5万亿美元损失,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柳叶刀》杂志曾预测,伴随着甲苯噻嗪和阿片类药物混用的兴起,如果不采取新措施,从2020年到2029年累计将有约122万美国人死于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因此,对于更有效、更安全的疼痛治疗方法,患者需求迫切。在持续递增的疼痛患者数量面前,各公司在新型疼痛管理药物和医疗器械方面研发加大投入,加之各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及经济投入的强化,该行业得以不断发展。非药物治疗手段逐渐崭露头角。其中,慢性疼痛的治疗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不仅有传统的药物神经调节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接入治疗、针灸疗法、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也有借助新兴技术的VR疗法、神经调节等干预性治疗。Neurolief所研发的医疗设备就是治疗神经和神经精神疾病的突破性神经技术创新。多条产品线布局,通过神经调节治疗偏头痛和抑郁症Neurolief所推出的Relivion MG是一款头戴式电子设备。旨在通过经皮神经刺激的方式对头部进行神经调节,为减少偏头痛相关疼痛提供安全、有效和快速起效的治疗方式。更具体地说,该设备通过三个可调节输出通道,向枕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六个分支同时发送微弱电脉冲。这种神经调节方式可以调节大脑中与情绪、认知和行为相关的多个神经系统,这允许在脑干中释放神经递质,并调节与控制疼痛相关的大脑网络。Relivion MG 图源:Neurolief根据官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elivion MG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时,患者疼痛情况得到明显缓解:治疗开始后2小时超过60%的患者疼痛改善(对照组为37%),接近50%的患者疼痛消失(对照组为11%),75%的患者最烦人的偏头痛症状消失(对照组为47%),受试者对其治疗效果总体印象较好,且安全性良好。作为数字治疗平台的一部分,Relivion MG还与手机App及云端数据库联结。在该App中,患者可以记录自己的治疗天数、偏头痛天数,同时了解医生的最新建议。医生能够远距离监控患者、分析患者数据,监测患者的健康情况和治疗进度,并以此为患者调整出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式。Relivion MG App 图源:NeuroliefRelivion MG已获得欧盟认证用于成人偏头痛治疗,FDA认证用于伴或不伴先兆的成人偏头痛治疗。2024年1月9日,Relivion MG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批准,目前已和日本制药公司达成合作,将在日本推进Relivion的开发和营销。除此之外,Neurolief还开发了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MDD)的Relivion DP,已获得FDA的突破性器械认定。在未来,Neurolief表示将继续布局对抑郁症、焦虑、失眠等疾病的治疗。青睐神经调节行业的两位创始人专注于慢性疼痛,并以神经调节作为使命,一直是Neurolief创始人的初心。作为CEO的Scott Drees是神经调节行业的先驱。在过去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创造神经刺激疗法和公司,以满足慢性神经疾病患者的需求。Scott Drees曾在IntegerHoldings、Nuvectra、Neuromodulation Ventures等公司就职,在此期间,Scott Drees积累了大量神经调节治疗的经验,也为自己创建Neurolief打下了专业基础。另一位联合创始人Amit Dar同样是神经调节领域的专家,拥有超过25年的最先进的神经刺激技术的开发经验。在创立Neurolief之前,Amit Dar曾担任Bioness Neuromodulation的全球研发总监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NESS)的研发副总裁,参与多项突破性的神经调节技术的开发并成功完成全球市场投放,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万患者正在使用这些技术。Neurolief在中国2021年7月8日,Neurolief与神领锐医药达成合作,联合宣布神领锐医药获得了在大中华地区和韩国开发及商业化Relivion的独家许可协议。神领锐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公司,专注开发和商业化创新神经科学疗法,并建立创新的CNS治疗管线,包括治疗偏头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抑郁症、多动症和其它具有显著未满足临床需求的CNS 疾病疗法。Neurolief与神领锐医药的合作,加速了中国对神经调节神经调节领域的新探索。如今,神经调节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远期前景广阔,也相信中国神经调节的未来产业,将大有可为。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近日,美国医疗技术公司Axonics的第四代可充电骶神经调节(SNM)系统Axonics R20™神经刺激器获得了美国FDA批准。据悉,R20™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进入商业化阶段,现已开始在加拿大销售。自2012年成立以来,Axonics深耕失禁群体需求。该公司的骶神经调节(SNM)系统可为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大便失禁的患者提供长效且安全的临床治疗。此外,Axonics的尿道填充水凝胶Bulkamid可帮助患有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女性的缓解症状。有赖于上述技术和产品,Axonics在金融时报评选的“2022年美洲增长最快的500家公司”中位列第一,并在2022年德勤科技高成长500强榜单中排名第四。此前,Axonics首席医疗官Karen Noblett说:“北美有许多成年人患有尿失禁,并且难以找到长期缓解症状的方法。几年前,Axonic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寿命长、小型、全身MRI兼容的充电式SNM系统,这让整个SNM领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目前这一完全免充电的SNM系统还将进一步拓宽SNM疗法的应用范围,并显着改善患有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成年人的生活质量。”三个季度打破巨头垄断格局,五年内有望占据50%市场份额Axonics联合创始人Raymond Cohen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经验,担任业内多家私营和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2010年到2012年,他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Vessix Vascular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于2012年11月被波士顿科学公司收购。此前,Cohen还在上市公司Cardiac Science担任了近十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在2004年被评为美国第四大增长最快的公司。Raymond Cohen 图源:Axonics官网在2013年获得了微型“神经刺激器”的专利许可后,Axonics开始探索该技术在应用上的突破。Cohen表示:“我们研究了神经调节的所有临床应用,最后发现专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才是真正的出路。”这一治疗方法需要在上臀部皮下植入一个小型装置,该装置会发出针对骶神经的温和电脉冲,以恢复大脑和膀胱之间的正常连接,让人们免于漏尿的尴尬。优异的成绩证明Axonics选准了赛道。2018年,Axonics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1.2亿美元。截至2023年1月16日,该公司市值达到了32.14亿美元。2022年,Axonics的总净收入约为2.7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其中,SNM系统作为公司主要增长动力,收入约为2.22亿美元,同比增长41%。目前Axonics在多个企业榜单中名列前茅,并在这一市场中占据着25%的份额。据估计,仅在美国就有3300万成年人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另外还有4000万成年人深受大便失禁的困扰。然而,Cohen表示,在Axonics出现之前,这个巨大的、基本上尚未开发的市场一直由美敦力(Medtronic)一家垄断。“世界上没有哪个医疗器械市场仅靠一家公司就能创造超过50亿美元的收入。这确实是一个独角兽的情况。”Cohen说。美国银行分析师Travis Steed认为,正是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良好的客户服务让该公司可以在产品推出后的三个季度内迅速抢占2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敦力现在也推出了更好、更人性化的产品,但Steed认为Axonics仍有望在三到五年内将其市场份额扩大至50%。Steed表示,Axonics的成功可能会吸引其他公司进入该领域,并且认为,尽管市场足够大,新的参与者不太可能阻碍Axonics的发展。Cohen说:“美国有上千万人患有各种形式的尿失禁,这块蛋糕太大了。但即使出现更多竞争者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领域具有无限机会。”2021年,Axonics总收入的92%来自美国,其余来自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的健康计划已经涵盖解决尿失禁和大便失禁问题的植入式设备,这让大多数保险都可报销Axonics的疗法,包括面向65岁以上及残障人士的美国联邦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Axonics在2020年的毛利率为60.2%,2021年为64.2%,另外,Axonics在近两年通过收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其研发和生产能力,并增加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活动,这些都提高了毛利率。2021年2月,Axonics宣布以2.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医疗器械公司Contura及其旗舰产品Bulkamid。Bulkamid是一种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尿道填充剂,经临床证明可保持其膨胀特性并保持多年功效。2019年,该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额约为1200万美元。最近Axonics发起了一项电视广告活动,意在减少女性尿失禁耻感,同时提高公众对尿失禁治疗新技术的认识。Cohen说,数以千万计的女性“不知道出于任何原因漏尿都是不正常的”,她们认为这仅仅是自然衰老的一个结果。Cohen认为,Axonics为这类患者提供的帮助还不够,因为在世界上所有患有SUI的女性中,只有不到3%通过其设备或技术得到了治疗。当然,目前有限的市场渗透率也意味着Axonics在未来具有超高的增长空间。 患者UUI症状减少82%,第四代产品电池寿命长达20年SNM(骶神经调节)系统可以治疗急迫性尿失禁(UUI)和尿急(UUF)。这些疾病一起被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便失禁(FI)和非阻塞性尿潴留(UR)。与BOTOX注射液、PTNS(经皮胫神经刺激)等其他三线疗法相比,SNM疗法在疗效和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治疗优势。但是Axonics团队在成立之初就通过市场调研发现:SNM的技术难点在于电池使用寿命。当时的神经刺激器的平均电池寿命只有4年,这使患者不得不接受频繁的器械更换手术。如果患者需要进行MRI扫描,还必须将其移除。对此,Axonics分别研发出了免充电和可充电的SNM系统。免充电SNM Axonics F15™系统采用了NexCore技术,以提供最长的电池寿命。可充电SNM产品组合的系统包括:皮下植入上臀部的脉冲发生器、可充电电池、用以激活调整刺激器并可检查电池状态的手持式遥控器、可附着于皮肤上的无线充电器。首先,该可充电SNM系统的电池拥有超长预期寿命。其前两代设备都降低了设备充电要求。于2021年上市的第三代可充电设备Axonics R15™仅需1个月充电一次,每次充电约一个小时,大约15年更换一次——与美敦力在2022年推出的InterStim X™在低能耗设置下的电池寿命基本一致。临床研究显示,91%的患者认为该设备的充电方式是比较简单的,94%的患者可以接受这样的充电频率和续航时间。Axonics最新推出的第四代可充电产品Axonics R20™神经刺激器的电池寿命更是超过了20年,并将患者需要为其植入设备充电的频率降低到每6至10个月一次。其次,Axonics优化了其SNM系统的整体使用体验。该设备与MRI兼容,因此患者无需移除设备即可进行全身成像。同时Axonics还简化了一般骶神经调节设备的免充电外部遥控器,让患者可以单手操作该遥控器,也无需给它配对。与现有的同类产品相比,Axonics设备还拥有更小的体积。美敦力InterStim X™的尺寸为44mm*51mm, Axonics第三代设备尺寸为23mm*45mm。这让该设备更适合低体重指数人群。Axonics R15™ 图源:Axonics在解决了技术难点的同时,Axonics的SNM系统保证了安全和有效。2020年,Andrea Pezzella等人在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上发布了使用Axonics可充电骶神经调节系统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ARTISAN-SNM的两年研究结果。在两年的治疗时间中,所有129个参与者整体UUI症状减少了82%,每日UUI事件从基线的5.6±0.3次减少到1.0±0.2(p<0.0001)。82%的参与者的每日UUI发作频率减少了75%以上,54%的参与者减少了90%以上,37%实现完全尿控。2年治疗中UUI每日发生次数变化 图源:ARTISAN-SNM 两年研究整个研究还报告了总体紧急事件(漏尿)、UF和FI症状的减少。参与者每天的尿急发作次数从10.6±0.3次减少到2年后6.9±0.3次(p<0.0001);UF从每天的11.6±0.3显着减少到8.5±0.2(p<0.0001);FI从9.3±0.5降低至3.7±0.5(p<0.001)。两年间,没有意外或严重的设备或程序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仅有9%参与者在开始无法适应设备的刺激,但之后都通过遥控器调整刺激幅度或重新调整设备得到了解决。通过该SNM系统,试验参与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平均提高了36.1分(提高10分即具有临床意义)。此外,有94%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该疗法感到“满意”,93%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治疗。40岁以上人群OAB患病率达10%,国产化替代蓄势待发骶神经刺激主要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这一令人难堪且多发的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多种症状的组合,可能会导致患者更频繁地排尿、无法控制的排尿、失禁以及在夜间频繁小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OAB的风险会增加,例如前列腺肿大、糖尿病、帕金森症等都会增加OAB的患病风险。另外,许多认知功能下降的人会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当前最常见的OAB疗法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节,以及肉毒素注射。其中药物治疗虽为最主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市面上现有的药物不一定能缓解所有的症状,且有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包括SNM和胫神经调控(PTNS)在内的神经调节则是面向难治性OAB患者的治疗方式,具有可调控、持久等优势。美敦力的一项研究表明,SNM的疗效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据bladder and bowel community称,SNM现已被用于治疗全球20万名患者。Axonics招股书显示,在欧美国家,有43%选择治疗OAB的患者适合使用SNM系统,潜在患者人数达到了300万。据Strategic Market Research估算,全球骶神经刺激市场价值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107亿美元。因此,除了Axonics和美敦力,Nuvectra、Laborie、Valencia Technologies等公司也纷纷下场,想要在神经调控治疗OAB这一极具潜力的领域分得一块蛋糕。神经调控治疗产品 动脉网制图我国神经调控治疗OAB这一领域尚存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首个大规模OAB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18岁以上人群的总体患病率为5.9%,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0%。BMC Geriatrics Journal的一项研究表明,亚洲老年女性的尿失禁患病率最高(45.1%)。2016年,由北京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王建业教授、尿控专业带头人张耀光教授带领的尿控团队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植入式脊髓刺激器的研发》,旨在推动骶神经刺激器的国产化,降低相关患者的治疗费用。2022年3月,杭州承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穿戴式经皮胫神经刺激器进入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2022年7月,我国神经调控龙头企业品驰医疗推出了国内首个可充电植入式骶神经刺激器。成立于2018年的浙江迈达佩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也申请了骶神经刺激相关的专利。2022年7月,迈达佩思获得了千万级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梧桐树资本。在该公司A轮融资的投资方中,我们还看到了品驰医疗的名字。2022年9月,北京医院张耀光教授团队开展了我国首例可充电骶神经刺激系统植入术,并通过“CUA第20次全国泌尿外科尿控专题会议”直播演示。可见,在患病率如此高的情况下,目前国产可替代的成熟产品并不算多,相关的植入手术尚未普及。患者对于OAB认识不足是这一市场接近空白的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泌尿科分会与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调查指出,我国现在只有53%的患者曾经到医院治疗OAB,未治疗患者中仅有26%表示愿意去看医生。前面我们也提到,有许多出现尿失禁问题的女性认为这仅仅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因此,Axonics选择开展电视广告活动,向公众普及新的治疗方式。同时,美敦力也利用社交媒体来提高人们对药物替代品的认识。我们相信,在保险覆盖、OAB患者对神经调控疗法认识程度提高的基础之上,针对这一疾病的国产神经刺激器也将加速前行。毕竟,正如Cohen所说,“这个领域具有无限机会”。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Nuvectra Corp.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Nuvectra Corp.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