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1-07-01 |
评价注射用辅酶I在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多次剂量递增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和多次静脉给药不同剂量辅酶Ⅰ后的安全性、耐受性。
次要研究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和多次静脉给药不同剂量辅酶Ⅰ后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注射用辅酶 I 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剂量探索Ⅱ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注射用辅酶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注射用辅酶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评价注射用辅酶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定注射用辅酶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最佳剂量。
探索性目的:评价注射用辅酶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变化。
100 项与 康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康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徽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国控投资有限公司公众号科创汇投,作者张达
近年来,相关政策对于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省均在加快布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入场,科技型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安徽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有基础、有亮点,成功培育了华恒生物、丰原集团、安科生物、中盛溯源等行业头部企业,涌现出阿法纳生物、和晨生物、瑞邦生物、通用生物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丙氨酸、聚乳酸、烟酰胺等产品市场份额和产能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产业发展迸发蓬勃活力,为安徽抢占未来产业创新制高点奠定基础。本篇作为系列研究的中观篇,着重介绍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布局和代表企业概况。
一、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概况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生物制造,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产业投资等举措加快推进生物制造高效可持续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体系。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已被列入安徽省十大未来产业先导区之一。
根据安徽省工信厅公开数据,2024年安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约6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5%,逐步形成以合肥、蚌埠为“双核”,皖北、皖江为“两翼”的生物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当前安徽合成生物产业主要优势布局在合肥、蚌埠、芜湖、滁州等地市,合成生物关联企业覆盖全省16个地市,以基础研发和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为主,合成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图1 安徽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地市布局
安徽省积极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培育、产业布局、投资赋能、场景应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相关国有投资机构、政府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加快布局合成生物赛道,通过投资培育本土企业和招引优质企业并举,支持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在皖落地和做强做大。为积极布局培育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合肥市、芜湖市等共同发起设立规模20亿元的国投安徽生物制造基金,该基金是长三角内首支以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为特色,聚焦生物制造产业的主题基金。重点投向生物制造产业及生物技术方向,促进合成生物成果转化。
2024年10月,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制造科技创新成果,布局一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生物制造赋能医药、化工、材料、食品、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构建创新活跃、转化顺畅、市场繁荣、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格局,带动生物制造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表1 近年安徽和地市合成生物相关重要政策梳理
二、安徽省重点地市合成生物产业布局
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知名投资机构、创新研发企业纷纷进入合成生物产业赛道,助力产业加速发展。安徽省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涌现了丰原生物、恒鑫生活、华恒生物、和晨生物、利夫生物、瑞邦生物、中科健康、通用生物、中盛溯源、阿法纳生物、安科生物等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合成生物产业链相关企业,同时凯赛生物、华熙生物、微构工场、智飞生物等省外代表性企业也相继在安徽落地。本文对合肥、蚌埠、芜湖、滁州等合成生物产业布局重点地市进行研究。
1.合肥
合肥市将生物制造作为五大先导产业之一,出台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组建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围绕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布局,形成了集群式发展态势,生物制造产业呈“两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合肥市以长丰县和高新区为两核,经开区、蜀山区、巢湖市、肥西县、庐江县多点发展。通过产业规划、项目谋划、资金筹划“三划一体”谋划布局,依托合肥市发改委成立生物制造产业专班,并借助科大硅谷等创新载体,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同时推进与央企、龙头企业深入合作,三大央企招商局集团、保利集团、国投集团均在合肥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布局多元合作或战略投资。2024年合肥市共招引生物制造重点项目10余个、协议投资额近140亿。当前合肥市集聚包括华恒生物、凯赛生物、恒鑫生活、安科生物等龙头企业在内的超4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并呈快速增长趋势,覆盖先进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
2025年2月27日,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长丰)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正式揭牌,将围绕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合成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布局。长丰县目前已汇聚安徽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华恒生物、恒鑫生活、微构工场、昌进生物、康诺生物等重点研发机构和企业,初步形成合成生物产业集群。长丰县率先建立安徽省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确立“南研北制”布局,建设小试、中试、量产、检验检测平台等基地,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省内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合肥市高新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汇聚凯赛生物、和晨生物、利夫生物、中科健康、安科生物、智飞龙科马、兆科药业、中盛溯源、中科普瑞昇等涵盖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医药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024年8月,高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凯赛生物产业园)已完成备案。
根据2024年5月合肥市发布的《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合肥明确提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定位、发展空间、功能布局、支撑体系、实施计划等,未来将突出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协同,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迭代,丰富拓展新场景新赛道。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领域领先企业。力争到2026年,建设3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专业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形成初具规模业态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表2 合肥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2.蚌埠
蚌埠市凭借传统生物发酵和新材料产业基础向合成生物转型,打造以生物基材料为主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蚌埠市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在应用端通过延伸拓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制品、纺织服装、家具用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作为全国唯一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汇聚了丰原生物、中粮科技、雪郎生物等一批合成生物产业相关龙头企业。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形成了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氨基甲酸酯、纳米纤维素为特色的“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建成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集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企业超70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加快培育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之都。
蚌埠市锚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安徽丰原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能级跃升。丰原集团已在固镇经济开发区建立面积约5300亩的丰原生物产业基地,拥有16家规上企业,投资170多亿元建设生物发酵、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及生物肥料等30多个项目。2020年3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固镇县申报的(生物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列其中,这是全国首个以生物基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固镇县发改委公开数据报道,2023年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61.04亿元,集聚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44家。固镇县聚焦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全球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产品种类最多的千亿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表3 蚌埠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3.芜湖
芜湖市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坚持走“产业+科创”之路,向合成生物产业延伸发展。芜湖市以三山经济开发区为合成生物产业核心集聚区,同时在鸠江、南陵等县区多点布局、协同发展,汇集了普立思、华仁科技、英特菲尔、瑞驰兰德、万泽等代表企业。根据芜湖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数据,芜湖市在合成生物产业及上下游全产业链领域拥有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40亿元。
2024年9月30日芜湖市出台《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芜湖市将围绕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装备制造、生物平台工具等六大发展方向,谋划十项工作举措,包括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种子企业,规划合成生物专业园区等。同时,未来继续围绕“产业+科创”深度融合,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引导,建设研发中试和创新载体平台,实施关键技术专项攻关,搭建合成生物应用场景,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培养合成生物人才梯队,组建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联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转化一批具有产业价值的合成生物科研成果,招引培育拥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合成生物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表4 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4.滁州
滁州市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打造八大产业链之一,依托滁州市卫健委成立生命健康产业推进专项工作组。通过培育和招引生命健康相关企业50多家,集聚了一批包括“潜在独角兽企业”通用生物、国内最大的β-丙氨酸生产企业华睿生物在内的合成生物相关企业。本土上市公司金禾实业积极布局合成生物赛道,合成生物产品涉及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红没药醇、圆柚酮等食品添加剂和日化香料品类。
滁州市中新苏滁高新区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园区两大支柱产业的首要产业,发挥园区现有的生命健康产业基础优势,抢抓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风口期,致力于打造滁州市合成生物产业核心优势区,加快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省外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华睿生物、趣酶生物、斯拜科生物等相继落地中新苏滁高新区。
表5 滁州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5.其他
安徽省各地市积极布局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其中宿州市高度重视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正加快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绿色食品、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推动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已集聚新宇药业、新熙盟生物、中农秸美等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相关企业。阜阳市拥有博科力生物、福方高科等涵盖食品营养、农业技术等合成生物细分领域相关企业。阜阳市在“6849”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中,合成生物被纳入前瞻布局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其中颖东区工业园扩区设立生物产业园区,目前已落地多个合成生物科创研发与生产项目。安庆市当前依托双生谷产业园(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生谷”片区),聚焦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两大产业,加速招引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多个重点项目如神州种谷、朗坤药业、普利制药、华大基因等正在同步推进。同时双生谷与含元资本、达安基因、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基金,为相关产业落地提供有力支持。马鞍山市着力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成立生命健康等11个新兴产业推进组,初步形成以瑞邦生物、皓元药业、泰恩康制药等为产业链龙头的合成生物产业布局。慈湖高新区依托皓元医药马鞍山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优质的技术服务及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当涂经开区全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园区内汇聚了瑞邦生物、泰恩康制药等合成生物代表企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瑞邦生物烟酰胺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有望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安徽省合成生物重点企业
1.华恒生物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39.SH)位于安徽合肥,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价值创造。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基材料单体等,广泛应用于中间体、动物营养、美妆与护理、植物营养以及功能食品等领域。华恒生物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技术,成功实现了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借助成本和绿色低碳优势,华恒生物L-丙氨酸全球市占率高达70%,L-丙氨酸产品在2019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华恒生物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在长丰县建设高能级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人工智能精准发酵及蛋白质工程共享示范项目相继落地合肥市长丰县生物制造产业园。
2.凯赛生物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065.SH)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涉及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包括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生物基材料的标杆企业。凯赛生物先后在合肥成立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和招商凯赛复合材料(合肥)有限公司。其中凯酰时代由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时代泽远基金以及杭州卡涞复合材料联合成立,凯酰时代依托凯赛生物深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以及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资源,扩展生物基符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应用。招商凯赛由凯赛生物、招商创科和合肥市政府共同设立,旨在联合布局生物基复合材料建设基地,通过“合肥模式”,构建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并建立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的重要平台。
3.丰原生物
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菌种、发酵、提取、纯化、聚合、应用开发六大核心合成生物制造技术,以玉米、木薯、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生产主要涵盖三大有机酸和八大氨基酸系列生化产品。丰原生物依托丰原集团强大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将废弃秸秆由生态包袱发展为生态产业,实现秸秆原料到混合糖到聚乳酸至下游应用到联产黄腐酸有机肥等产业链集群发展,延伸出塑料加工、纺织、工业及家用装饰材料、生物化学品、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丰原生物入选长城战略咨询2024年“独角兽企业”榜单。
4.恒鑫生活
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1501.SZ)成立于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是一家致力于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恒鑫生活是中国聚乳酸(PLA)制品规模化生产的应用典范,在全球PLA快消产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公司践行绿色发展使命,加快生物降解技术产品迭代,推动新材料的多元化应用,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公司入选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恒鑫生活与微构工场合作,双方基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与PLA材料的共混改性共同拓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应用,恒鑫生活已成功荣获中国首张PHA淋膜纸制产品的DIN证书,将有力推进PHA在消费级包装材料的应用场景拓展。
5.微构工场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嗜盐菌底盘体系,开发可自然降解的环保材料PHA,致力于推动绿色生物基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微构工场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先后获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质。公司先后与安琪酵母(600298.SH)和川宁生物(301301.SZ)成立合资公司建设PHA生产基地。
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合作在湖北恩施的全国首条年产1万吨合成生物PHA生产线已于近期正式交付,即将正式投产。微构工场在合肥市长丰县成立安徽微构工场合成生物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基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主要产品包括可降解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安徽微构工场位于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的绿色材料PHA创新研发与高端智造产业生态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7年7月投产。
6.安科生物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009.SZ)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是一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产品与服务涵盖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药及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法医检测、靶向抗肿瘤药物、细胞免疫治疗等众多领域。安科生物重组人生长激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大分子抗肿瘤药物,填补了安徽省抗体药物领域的空白。安科生物积极布局创新疗法,控股或参股瀚科迈博、博生吉安科、阿法纳生物、元宋生物等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创新研发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参股维昇药业(2561.HK)。
7.中盛溯源
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由全球著名科学家、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发明人之一俞君英博士领衔创建。公司专注hiPSC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和干细胞药物研发,通过GMP级生产,扎实、稳步推进细胞药物的临床申报工作,为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持续探索hiPSC来源细胞药物的临床价值。中盛溯源系统性建立了围绕hiPSC技术应用的发明专利组合,覆盖了hiPSC的重编程、多种功能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生产工艺和关键原材料等上下游。公司推进多个基于hiPSC来源细胞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NCR100和NCR300为国内首款获批临床的iMSC和iNK细胞产品,NCR101为全球首款获批临床的基因修饰iMSC细胞产品。
8.和晨生物
合肥和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晨生物通过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与优化,实现功能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等关键功能活性原料的规模生产与绿色制造,业务涵盖菌种工程、发酵、提取工艺、放大量产、产品配方解决方案和市场渠道等领域。公司主要以稀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为核心,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小品种氨基酸、高附加值活性原料三大原料产品板块。公司正着力打造麦角硫因、茶氨酸、根皮素等功能活性原料产品,主要应用于化妆品、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2024年1月,和晨生物获得合肥市科技局的授牌,作为“合肥市合成生物学生物活性原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公司向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放服务,为其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试验证。
9.金禾实业
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002597.SZ)位于滁州市来安县,是一家致力于高端甜味剂、食用香料细分领域的服务美好生活和先进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安赛蜜、麦芽酚、乙基麦芽酚、甲基环戊烯醇酮等,产品已覆盖食品、饮料、香精香料、健康保健品等领域,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金禾实业积极布局合成生物赛道,合成生物产品涉及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红没药醇、圆柚酮等食品添加剂和日化香料品类。公司持续关注非粮生物基材料全组分高效利用的创新技术,推动产品的生物催化和胞内合成路径的绿色生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多款天然甜味剂和香料产品。
10.瑞邦生物
安徽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是一家集科研、制造、国内外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以“医药健康、动物营养及健康护理”为主业的生物制造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瑞邦生物为江西海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瑞邦生物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维生素B3类产品烟酰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累计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等称号,并有望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积极与江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致力打造烟酰胺/烟酸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
四、2025年安徽省合成生物投融资事件
2025年1-7月安徽合成生物产业相关投融资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农业环保、生命科学工具等细分赛道,主要集中在合成生物下游产业链。合成生物学在医药、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的加速商业化,同时地方国资深度参与,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合肥为投资热点地市。
表6 2025年安徽合成生物产业相关投融资事件
五、总结
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合肥、蚌埠、芜湖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在基因编辑、代谢途径优化、工业发酵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华恒生物突破大宗化学品的低成本生物合成、丰原集团推动生物基材料规模化生产、阿法纳生物和星眸生物等创新疗法研发初现。当前合肥市通过专项政策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蚌埠市加快培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世界之都,芜湖市明确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长丰县以“南研北产”模式深化产学研创新合作,全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平台初具规模。未来随着合成生物技术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生物能源、CO₂转化等绿色技术将加速应用,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国际化跃升。然而,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先发省份相比,安徽在合成生物产业整体规模、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以及资本活跃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双向赋能,优化区域分工(合肥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蚌埠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芜湖侧重农业与食品),加快建设中试平台与生物铸造工厂等共性设施,设立专项天使基金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加快拓展碳足迹和碳认证等产业衍生服务,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为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资本与政策保障。
参考资料:
安徽工信 微信公众号《安徽:全方位布局生物制造 高质量发展再添“绿色动力”》
双凤发布 微信公众号《聚力打造省内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安徽日报 《聚力打造蚌埠“材料之都”新名片》
芜湖新闻网 《我市出台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END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要得到授权。H2受体阻滞剂市场在质子泵抑制剂(PPI)滥用风险下重现活力,2019至2023年规模增长超3倍至79.04亿元。雷尼替丁以87.4%年复合增长率成为主力,2023年销售额31.78亿元;法莫替丁注射液量价齐升,2023年销量达7432万支。西咪替丁因低价竞争市场萎缩,方明药业以19.7%份额居首。与此同时,P-CAB的崛起加剧抑酸药物竞争,但PPI的感染、骨折风险警示为H2受体阻滞剂留出空间。法莫替丁一致性评价白热化,17家过评企业备战集采,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本文基于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通过市场规模、企业份额与政策动态,剖析H2受体阻滞剂的竞争格局,展望行业未来演变。01H2受体拮抗剂整体市场近年来,H2受体拮抗剂市场迎来快速增长。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抑酸药物,但质子泵抑制剂医保支出逐年增多,临床滥用普遍,FDA药物风险警示指出,滥用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易导致人体艰难梭菌感染,并引发腹泻、骨折及低镁元素等不良反应,因此质子泵抑制剂近几年受到了医保管控,而H2受体拮抗剂因疗效可比,经济性更佳等原因又重新走进人们视野。H2受体拮抗剂2019年以来市场增长迅速,由22.26亿元增长至79.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7.3%,特别是第二代雷尼替丁与第三代法莫替丁市场占比均出现大幅提升。图片来源: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02首个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西咪替丁是组胺H2受体第一个上市的拮抗剂,由史克公司研制(后与葛兰素公司合并为葛兰素史克),于1976年在英国上市,1977年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通过理性药物设计研制成功的药物。西咪替丁获批厂家众多,仅片剂就有近三百家企业获批。虽然西咪替丁用量较多,但因价格亲民,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仅在2至3亿元之间,且市场还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方明药业是西咪替丁TOP1企业,占据19.7%的市场份额。03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雷尼替丁是继西咪替丁之后的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在1981年由葛兰素公司研制(后与史克公司合并为葛兰素史克)。雷尼替丁分子结构中以呋喃环取代西咪替丁的咪唑环,为强效选择性H2受体拮抗药,抑酸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近年来,雷尼替丁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头部企业占比差距较小。市场在2019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至2023年销售额已达3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7.4%。注射剂是其主要剂型,占比达96%。数据来源:摩熵医药销售数据库雷尼替丁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企业有6家,但6家企业的销售占比差距不大,均处于10%至20%区间,市场相对分散。雷尼替丁各级医院市场分析(以南宁市为例)据摩熵医药药物流向数据显示,以南宁市为例,雷尼替丁2023年各季度销售量和销售额如下图:图片来源: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雷尼替丁2023年销售额TOP3医院(南宁市为例)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雷尼替丁2023年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二、三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各季度三级医院销售额占比均达到50%以上。图片来源: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 04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法莫替丁是继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之后的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是由日本山之内公司(现为安斯泰来)研究开发,主要剂型是注射剂,1985年首先在日本上市。法莫替丁是一种特异性更高的H2受体拮抗剂,其抑酸作用是西咪替丁40倍左右,雷尼替丁的8倍左右。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法莫替丁剂型众多,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分散片、颗粒剂、咀嚼片等。注射用法莫替丁是法莫替丁主要品种,目前市场上占比超70%。图片来源: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2019年注射用法莫替丁中位挂网价为2.31元/支,2020年提升至32.47元/支,2021年至2023年基本稳定在29元/支。近年来注射用法莫替丁销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销售量达到了7432万支,较2019年提升了近7倍。受注射用法莫替丁单价及销量双重因素的影响,法莫替丁市场增长迅速。2019-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8.9%,至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29.29亿元,位于所有H2受体拮抗剂第二位。法莫替丁TOP5企业为威奇达光明制药、海欣药业、康诺药业、通惠制药和双成药业市场占比分别为15.5%、14.2%、11.6%、7.7%和4.9%,TOP5企业市场占整体市场53.9%,市场集中度较低。法莫替丁注射液是2024年一致性评价最热门的品种之一。2024年1月2日,亚邦医药法莫替丁注射液通过一致性评价,拿下首家过评,随后布霖生物、生生药业等企业相继过评。截至2024年11月20日,已有17家企业通过法莫替丁注射液一致性评价,另外还有57家企业申请在审评审批中。数据来源:摩熵医药数据库05生物利用度高的抑酸药物——罗沙替丁罗沙替丁(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是由日本脏器制药研发,最早于1986年于日本上市。罗沙替丁没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并且不影响肝脏药物代谢酶,不干扰其他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整体疗效优于其他H2受体阻滞剂,安全性与质子泵抑制剂相当。原研已获批缓释胶囊、缓释颗粒剂和注射剂三种剂型,但原研尚未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仅有注射剂一种。仅上市注射剂剂型来说,轩升制药市场占比超50%。从市场销售额来看,2021年罗沙替丁市场达到峰值,销售额达15.16亿元,近两年有所降低,2023年为12.54亿元。目前罗沙替丁市场基本由轩升制药(原北京四环制药子公司,2022年4月被北京四环制药出售)和哈药集团占据,市场占比分别为57.8%和34.5%。图片来源:摩熵咨询《H2受体阻滞剂K+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根据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于2024年12月30日正式宣布罗沙替丁醋酸酯中选第十批集采,中选价格最低为2.74元,最高为4.58元。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已有16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包括瑞阳制药、轩升制药、奥赛康药业等。其中瑞阳制药在2022年1月5日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拿下首家过评,昊益制药也于2024年11月11日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拿到了集采末班车车票。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在2024年有10家企业挂网销售,挂网价格普遍在每支百元以上,中位中标价在143.80元/支。仅有瑞阳制药一家在2024年挂网价格在百元以下,为46.87元/支。而在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激烈的竞争程度下,价格也将进一步下降。数据来源:摩熵医药数据库 小结H2受体阻滞剂市场近年快速复苏,2019至2023年规模从22.26亿激增至79.04亿,年复合增长率37.3%。雷尼替丁以31.78亿元销售额领跑,法莫替丁凭借量价齐升达29.29亿元,威奇达光明制药等企业瓜分分散市场。西咪替丁因价格低廉渐被边缘化,市场规模仅2-3亿元。一致性评价与集采推动行业洗牌,法莫替丁注射液17家过评,第十一批集采或重塑格局。P-CAB虽受推崇,但质子泵抑制剂的滥用警示提示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未来H2受体阻滞剂或凭借经济性与PPI管控政策持续增长,而P-CAB的创新与仿制之争将决定市场走向。END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H2受体阻滞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市场研究专题报告下期内容预告目录一、P-CAB市场三强争霸!科伦、扬子江等56家药企竞逐伏诺拉生仿制近期将持续更新,敬请期待近期热门资源获取CGT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蓝皮书-202406中药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白皮书-2024072023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202408跨越国界,引领创新:中国药企出海的布局实践-202408专利即将到期五大重磅小分子药品,国内仿制药“战况”几何?-202409中国放射性药物市场现状分析报告-202410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及中国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析-202410中国合成生物学创投市场分析报告-202410中国糖尿病临床诊疗与药物多渠道市场数据分析-202411基于剂型改良的复杂注射剂分析--微球篇-2024112024医美注射材料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41213国家药品集采跟踪报告-前9批次集采回顾与展望-202411近期更多摩熵咨询热门报告,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联系我们,体验摩熵医药更多专业服务会议合作园区服务数据库咨询定制服务媒体合作👆👆👆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开启摩熵化学数据查询点击阅读原文,申请摩熵医药企业版免费试用!
精彩内容
近日,有消息称,第十一批国采在规则上或有变化。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已有100余个品种满足国采入围门槛,其中有54个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以集团计)达10家及以上,448亿市场波澜欲起,倍特、华润、科伦、石四药、齐鲁等蓄势待发。
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10家且暂未纳入国采的品种(详细表格见文末)注:部分药品因专利期、产品属性等可能不会被纳入集采,一切信息以官方为准!手工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指正。来源:米内网综合数据库
13个超10亿大品种!448亿市场激战在即
从销售额看,54个品种2023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规模合计接近448亿元。
超10亿大品种有13个,占比约24%;超过5亿元但低于10亿元的品种有14个,占比约26%;超过1亿元但不足5亿元的品种有20个,占比约37%;低于1亿元的品种有7个,占比约13%。
54个品种销售额分布情况
从治疗领域看,54个品种涵盖11个治疗大类,集中在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呼吸系统用药,分别有11个、10个、9个品种在列,占比均超过10%。米内网数据显示,上述3个治疗大类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分别超过1100亿元、1200亿元、460亿元。
54个品种治疗大类分布情况
从剂型分布看,54个品种中有20个为口服常释剂型,占比约37%;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则分别有14个、12个,占比均超过20%。在2023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终端,注射剂、口服液体剂销售额分别超过4400亿元、230亿元。
54个品种剂型分布情况
“卷王”之战!7大品种达25家以上
从竞争情况看,54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超过25家,4个品种在20-24家之间,14个品种在15-19家之间,29个品种在10-14家之间。
54个品种竞争情况
乳果糖口服液体剂为最“卷”品种,目前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已达31家;此外,法莫替丁注射剂、二羟丙茶碱注射剂、氨溴特罗口服液体剂均达29家,氨溴索口服液体剂达28家,头孢唑肟注射剂达27家,乙酰半胱氨酸吸入剂达26家,地氯雷他定口服液体剂、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均达23家,米诺地尔外用液体剂达22家,沙库巴曲缬沙坦口服常释剂型达21家。
乳果糖口服液体剂是一款渗透性泻药,为全国医保乙类、OTC甲类(双跨)品种,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超过17亿元,在治疗便秘的化药产品排名中稳居首位。从厂家格局看,雅培(原研)、韩美(已过评)、费森尤斯卡比依次位列前三,市场份额均超过10%。目前国内已有31家药企(以企业名称计)的乳果糖口服溶液获批生产并视同过评,此外还有30余家企业的产品以新注册分类报产在审,竞争激烈。
近年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乳果糖口服液体剂销售情况(单位:万元)来源: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
法莫替丁注射剂为组胺H2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与胃酸分泌相关疾病,目前已有29家药企的法莫替丁注射液过评或视同过评。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法莫替丁注射剂市场有所承压,2023年销售额超过27亿元。从厂家格局看,山西威奇达光明制药(已过评)、江西赣南海欣药业(未过评)、开封康诺药业(未过评)依次位列前三,市场份额均超过10%。
近年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法莫替丁注射剂销售情况(单位:万元)来源: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
10个及以上!倍特、科伦、石四药蓄力
从企业层面看,倍特药业、科伦药业、华润医药、福安药业、江苏万高药业、石家庄四药、齐鲁制药、山东京卫制药、新和成均有10个以上的品种在列。
有10个以上品种在列的集团
倍特药业有15个品种在列,包括6个口服常释剂型、4个口服液体剂、3个注射剂及2个吸入剂。有13个品种以新分类报产获批而视同过评,其中瑞巴派特片、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罗沙司他胶囊、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马来酸氟伏沙明片、达格列净片、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为2024年新获批上市的品种。
科伦药业有15个品种在列,包括7个注射剂、6个口服常释剂型、1个外用液体剂及1个软膏剂。有9个品种以新分类报产获批而视同过评,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为2024年新获批上市的品种,罗沙司他胶囊、米诺地尔搽剂、利丙双卡因乳膏、阿戈美拉汀片为2025年新获批上市的品种。
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10家且暂未纳入国采的品种
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注: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数据统计截至3月25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文章或引用数据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100 项与 康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康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