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求是:实践出真章,多项临床研究和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中国替奈普酶临床价值
过去二十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6月1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治疗创新药物与方法”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面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该研究成果在中国溶栓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彻底解决溶栓治疗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中,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TRACE系列研究”成果闪耀国际顶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带来重要突破。其核心药物替奈普酶的自主研发和成功应用,更体现中国生物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中国方案”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卒中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影响循证实践和指南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BMJ评价)。
2项高质量荟萃分析:替奈普酶治疗发病4.5h内的AIS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4年11月,Neurology杂志发表了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4.5h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比较: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1。这项荟萃分析纳入了11项RCTs,共涉及3788例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与3757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1。研究结果提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与更高的出色的功能预后(mRS 0-1分)的可能性相关(风险比[RR]=1.05,95%CI 1.01-1.10,P=0.012;风险差值[RD]=2.95%,95%CI 0.76%-5.14%,P=0.008),且3个月的残疾程度降低(共同优势比[cOR]=1.10,95%CI 1.01-1.19,P=0.034),两组良好功能预后(mRS 0-2分)相似1。两组安全性结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3个月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1。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同样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对比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发病4.5h内的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研究纳入5项大型RCTs,涉及3406例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与3365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在AIS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相比,3个月时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更高(RR=1.05,95%CI 1.00-1.09,P=0.03),同时,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综上所述,对于发病4.5h内的AIS患者,较阿替普酶,应用替奈普酶治疗,可能获得更好的90天功能预后,两者安全性相似。基于替奈普酶充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其被国际和国内多部权威指南纳入推荐2-5。
表1.权威指南推荐替奈普酶用于发病4.5h内的AIS治疗2-5
从随机对照试验到真实世界研究:充分验证中国替奈普酶的疗效与安全性,增添信心
中国替奈普酶是国内目前拥有最多中国人群数据的自研替奈普酶,其在治疗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表2)。
表2.中国替奈普酶临床数据的主要研究汇总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系统性地验证中国替奈普酶在AI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特征,为其规范化应用提供有力证据,并进一步增强临床医师的用药信心。
➤ TTT-AIS研究:中国替奈普酶治疗AIS安全性良好,90天良好功能预后比例更高6
为评估在中国真实世界临床环境中,症状发作4.5h内的AIS患者使用中国替奈普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程忻教授团队牵头发起TTT-AIS研究,该研究是一项比较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AIS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其结果在2024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脑血管病大会上发布,后见刊于SVN。
TTT-AIS研究收集了1113例接受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的AIS患者和2360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数据。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1113例接受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的AIS患者与1113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结果显示:两组主要安全性结局无显著差异;在任何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组的发生率显著更低(2.07% vs. 4.04%,P=0.012);在疗效方面,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组90天mRS 0-1分(72.03% vs. 66.73%,P=0.012)和0-2分(80.9% vs. 74.76%,P=0.001)患者比例显著更高。
综上所述,相比对照组,中国替奈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良好,并且可能带来更好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天功能结局。
➤ 扎根基层,步履不停:两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将在上万例中国AIS患者中验证中国替奈普酶治疗价值
TNK-STONE研究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牵头,在全国各地基层医院的防治卒中中心对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病例数据(使用阿替普酶或中国替奈普酶)进行登记的登记研究。研究分两阶段进行,回顾性研究阶段计划连续收集4000例患者数据,前瞻性研究阶段计划连续收集3000例。研究结果将对我国自主研发替奈普酶的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及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做系统性评估,对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有利于向基层临床的推广应用。
临沂市人民医院王自然教授牵头发起的一项替奈普酶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发病<4.5h)的多中心、前瞻性、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价在真实世界中应用中国替奈普酶治疗AI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计划纳入近200家分中心12000例符合入排标准的受试者,期待该研究为中国替奈普酶在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指导。
总结
目前,《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2和《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3均给予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最高等级的ⅠA类推荐(表1)。
步履不停,国内对中国替奈普酶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正深入展开,致力于攻克临床难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国替奈普酶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脑梗、心梗适应症双医保的替奈普酶*,其医保覆盖显著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正从学术前沿加速惠及广大患者,减轻社会压力。
*截止日期:2025年8月27日
参考文献:
1. Palaiodimou L, Katsanos AH, Turc G, et al. Tenecteplase vs Al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in 4.5 Hou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Neurology. 2024;103(9):e209903.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9903
2.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编写组,王拥军.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J].中国卒中杂志,2024,19(12):1460-147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彭斌,王拥军,姚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23-559
4. Alamowitch S, Turc G, Palaiodimou L, et al.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expedited recommendation on tenec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Eur Stroke J. 2023;8(1):8-54. doi:10.1177/23969873221150022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6. Liu Y, Lu G, Li D, et al. Tenectepl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a real-world,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Stroke Vasc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3, 2024. doi:10.1136/svn-2024-003381
【声明】
1、本新闻来自“医脉通”,旨在分享研究成果,非广告用途;
2、本资料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非产品推荐依据,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