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9-12-02 |
100 项与 桂龙药业(安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桂龙药业(安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当云南白药也高举并购“大旗”,2025年,从央企巨头到地方国资,从产业龙头到民营企业,中药行业的整合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撰文| Erin当云南白药在4月1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上明确提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一个中药行业在2025年必然走向的趋势已经清晰:一场借助并购为路径的中药产业整合潮,再次加速了。而激起这场大潮的推动者,正从央企巨头向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地方国资龙头加速传递。回顾过去几年,华润、国药两大央企“巨无霸”通过横纵整合为行业提供了中药企业发展范式:在规模效应、政策红利、全产业链运营、渠道掌控力及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多重因素作用下,华润旗下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在2024年逆势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中国中药也在国药的并购整合中奠定配方颗粒霸主地位。与此同时,中药行业难逃上游中药材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规律,再叠加中药行业集体收入、利润增长失速——A股已披露财报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5亿元。显然,2025年,从央企巨头到地方国资,从产业龙头到民营企业,中药行业的整合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云南白药也将入局中药行业整合?3月的最后一天,云南白药在一众中药巨头中,率先发布了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6%;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双双以两位数增长至47.49亿元和45.23亿元。亮眼数据刺激资本市场反应积极,云南白药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数日走强,市值一周内飙升近50亿元。然而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背后,却暗含着云南白药亟需找寻新增长点的隐忧。拆解云南白药的收入构成可以发现,营收主力的两大板块——收入占比35.13%的工业销售和64.68%的商业销售,收入增幅仅为个位数,而收入占比不到0.1%的技术服务、种植业销售的收入却呈现高速增长。从产品层面来看,被云南白药着重押注的中药、创新药两张牌,也都有些许疲软:药品事业群凭借气雾剂产品26%的高增长拉动整体营收上涨11.8%至69.24亿元;而肩负转型重任的健康品事业群虽保持65.26亿元规模,但增速从2023年的6.5%降至1.6%,即便牙膏品类稳居市场榜首、防脱系列产品养元青实现30.3%增长,仍难掩盖大健康转型进入瓶颈的隐忧。当然,面对增长瓶颈,云南白药也在其今年1月份发布的《2024—2028战略规划》中给出了破局方向——内涵和外延双轮驱动。“内涵”的路线其实已经十分清晰,例如成立种业公司,并开展三七、重楼等道地药材育种研究;创新中药研发管线多点开花,全三七片进入II期临床试验、附杞固本膏有序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在创新药方面,2023年成立了核药子公司,2024年核心管线INR101注射液进入临床。通过过往几年在“内涵”方面的发展,云南白药已形成从种业、种植加工到终端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这种横纵结合的能力也帮助其应对中药材价格波动、销售渠道变革等行业趋势变化。现金流方面,过去一年云南白药经营性现金流也实现了增长22.68%到42.97亿元,货币资金余额达108.88亿元。云南白药的“外延”则似乎已经明确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产业板块为基础横向整合;二是以补全、补强为出发点的价值整合。例如在公告中显示为,“积极探索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合作等模式,对现有产业板块进行补全、补强”。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1日云南白药的投资者调研会议记录中就明确显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与公司现有产业、产品体系形成补充和支撑,重点围绕中药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投资工作,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以及中成药企业。此外,在2024年年底,云南白药还出资50亿元设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大健康创新基金,目标就是拟通过“广泛整合外部资源,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可以明确的是,在2025年,云南白药也将成为促进中药行业整合的重要一员。 推荐阅读 * 华润系1400亿中药“舰队”逆势猛增!谁是下个“猎物”?* 45亿卖了!上药出手,又一国资入主中药,为啥?中药企业“整合潮”加速度事实上,近年来国资整合中药产业已被行业共识。但当时间来到2025年,央企、国资主导,行业巨头加速跟进的整合并购战局似乎更加明显。华润、国药两大央企通过多年的并购、整合构建起示范样本: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等企业整合入华润旗下后,2024年纷纷交出营收净利双增的答卷,其中东阿阿胶归母净利润三年CAGR更是达52.39%;国药集团通过重组太极集团、吸纳华颐药业等产业链关键节点,不仅帮助太极摆脱亏损泥潭,更确立中国中药在配方颗粒领域的龙头地位。两大“巨无霸”央企的实践揭示,中药产业链纵向整合与横向协同的双向发力,能够释放"1+1>2"的规模效应。而无论是陷入经营困境的民营企业寻求转机,还是龙头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并购整合谋求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也已经从央企蔓延至地方国资和行业龙头。与两大央企步伐类似,地方国资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也呈现纵深结合的特征。例如与云南白药在上下游较为完备的基础上瞄准横向“补强”,不同的是,另一家巨头片仔癀在天然牛黄价格暴涨154%的成本压力下,2024年以6%左右的利润增速显露疲态。不过,其寻找新增长点的路径也十分清晰: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仅2024下半年以来,片仔癀就出手了两次:2024年11月,全资子公司片仔癀投资与其他多方共同发起设立福建片仔癀盈科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其中片仔癀投资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9亿元,目标直指“加强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5年3月,片仔癀全资子公司漳州片仔癀投资拟参与投资招盈基金并出资2亿元,同样“基于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考虑,立足现有发展需求,积极寻找新增长点”。中药行业整合浪潮中,民营药企的纾困与重生同样伴随其中。九芝堂历经控制权争夺、ST危机后,2024年迎来国资入主,黑龙江省国资委将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行业也期待,国资的整合经验与产业资源导入能够成为重新激活老字号的关键。同样在2024年,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股权业务信宸资本宣布完成收购桂龙药业,这家投资机构在医药大健康非处方药领域布局的深入布局,也被寄予帮助桂龙药业在大健康领域重展锋芒的期待。当然,总结来看,无论是央企、地方国资、行业龙头,还是产业资本,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都根植于中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上游中药材受制于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下游面临增长失速困境。E药经理人统计,目前发布2024年业绩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将下滑15亿元,利润整体下滑5亿元,与营收、净利润几乎翻倍增长的科创板创新药企形成鲜明反差。无疑,中药行业亟需在上下游整合中寻找新的增长逻辑。当然,中药行业加速整合也与政策导向几乎一致,今年3月,《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精彩内容
咽喉中成药为家庭常备药品,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咽喉中成药销售额超过36亿元,同比增长8.39%。品牌TOP20中,15个独家品种上榜,金嗓子喉片、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依次位列前三;桂林三金有3个品种上榜,华润、桂龙各有2个品种上榜。盈科瑞、扬子江、康恩贝等积极布局咽喉中药新药。
咽喉中成药前三季度销售36亿元,金嗓子、桂林三金领跑
咽喉中成药为家庭常备药品,用于治疗咽干咽痛、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颊炎(疱疹)、会厌炎等疾病。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咽喉中成药销售额超过47亿元,2024年Q1-Q3其销售额超过36亿元,同比增长8.39%。
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咽喉中成药销售情况(单位:万元)来源:米内网中国零售药店终端竞争格局
目前咽喉中成药在零售药店销售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吸入剂、溶液剂、胶囊剂等。其中,片剂销售额领跑,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57%;颗粒剂/散剂销售额排名第二,占比超过20%;丸剂销售额排名第三,占比11.61%。
咽喉中成药一级集团销售额排名中,广西金嗓子再次位列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超过6亿元;桂林三金集团位列第二,销售额超过5亿元;华润医药位列第三,销售额超过2亿元;桂龙药业、力诺集团分别位列第四、第五。
2024年Q1-Q3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咽喉中成药销售额TOP5一级集团来源:米内网中国零售药店终端竞争格局
15个独家品种霸屏!达仁堂、太极、华润上榜
咽喉中成药品牌TOP20中,广西金嗓子的金嗓子喉片自2015年以来持续位列第一,以超过6亿元的销售额遥遥领先其他品牌;桂林三金的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分别位列第二、第三,销售额均超过2亿元;宏济堂的金鸣片位列第四,江中药业的复方草珊瑚含片位列第五,销售额均超过1.6亿元。
2024年Q1-Q3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咽喉中成药品牌TOP20来源:米内网中国零售药店终端竞争格局
15个咽喉中成药为独家品种,包括广西金嗓子的金嗓子喉片、江中药业的复方草珊瑚含片、贵州三力的开喉剑喷雾剂、宏济堂的金鸣片、津药达仁堂集团的清咽滴丸、漳州片仔癀药业的复方片仔癀含片、无锡济煜山禾药业的黄氏响声丸、上药国风的苦金片、百灵正鑫药业的双羊喉痹通颗粒等。
从企业层面上看,桂林三金有3个独家品种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西瓜霜清咽含片上榜;华润医药旗下有2个品牌上榜,具体为江中药业的复方草珊瑚含片、华润三九的咽炎片;桂龙药业有2个品牌清喉利咽颗粒、复方青橄榄利咽含片上榜。
14个品牌销售额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8个品牌销售额涨逾10%,津药达仁堂集团的清咽滴丸暴涨200.93%、太极集团的玄麦甘桔颗粒大涨78.91%、上药国风的苦金片大涨40.14%、黄果树立爽药业的咽立爽口含滴丸大涨27.15%、漳州片仔癀药业的复方片仔癀含片大涨26.46%。
广西金嗓子的独家品种金嗓子喉片为OTC甲类(双跨)品种,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芳香辟秽之功效,用于改善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所致的咽喉肿痛,干燥灼热,声音嘶哑等症。近年来金嗓子喉片在中国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持续攀升,2021-2023年分别同比增长18.25%、40.68%、7.88%,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2.71%。
津药达仁堂集团的独家品种清咽滴丸为国家医保甲类、国家基药、OTC甲类品种,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风热喉痹,咽痛,咽干,口渴;或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急性咽炎见上述症候者。该产品2023年度、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分别增长73.51%、200.93%,在咽喉中成药品牌TOP20中排名进一步上升至第10位。
咽喉中药新药发力!盈科瑞、扬子江、康恩贝……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一款咽喉中药1.1类新药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来自盈科瑞的金桔余甘含片。金桔余甘含片由余甘子等4味药组成,处方由张仲景《伤寒论》中“桔梗汤”演化而来,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肿痛。
2020年至今,国内仅有2款咽喉中药新药提交上市申请。其中,贵州瑞和制药的中药1.1类新药喉喑清胶囊于2024年1月申报上市,该药已于2025年2月20日收到国家药监局通知件。
康恩贝已有清喉咽合剂获批上市,公司的中药2.1类改良型新药清喉咽含片于2023年9月申报上市。清喉咽含片用于阴虚燥热、火毒内蕴所致的咽部肿痛、咽干少津、喉核肿大;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见上述证候者,有望于2025年内获批上市。
此外,近年来国内已有3款咽喉中药新药获批临床,包括无锡济煜山禾医药的中药2.1类改良型新药黄氏响声儿童喷雾剂(治疗急喉痹、急乳蛾)、扬子江药业的中药1.1类新药芩翘咽舒颗粒(治疗急性咽炎)、广州王老吉的中药2.3类改良型新药克感利咽口服液(治疗急性咽炎)。其中,黄氏响声儿童喷雾剂、芩翘咽舒颗粒均处于Ⅱ期临床阶段。
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注:米内网《中国城市实体药店药品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体药店,不含县乡村药店;《中国网上药店药品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全国网上药店所有药品数据,包括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及私域平台上所有网上药店药品数据。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文章或引用数据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
中成药独家品种的集采难题尚待解决。
日前,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正式出炉,本次共有174个药品中选,涉及20个产品组、95个产品。共有超150家药企获得中选资格。其中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哈尔滨珍宝制药药品中选数最多,均有3个;其次是钓鱼台医药集团吉林天强制药、广东雷允上、河南福森药业、黑龙江金九药业等,均有2个药品中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采覆盖了临床用量大、竞争格局复杂的38个独家品种,但益气复脉颗粒、生脉饮软胶囊、消栓合剂等19个独家品种/剂型未出现在最终名单中。无独有偶,近期收官的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药集采中也出现了独家品种流标的情况,这让独家品种集采难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看来,在全国及安徽省集采中独家品种流标,与企业市场优势、地方集采限制不足及企业策略考量密切相关。独家品种因市场垄断地位固化,企业“以价换量”意愿低,不愿因集采大幅降价。
价格优势渐失
独家中成药遭撼动
从价格降幅来看,尽管官方尚未公布平均降幅,但相比前两批中成药国采来看,第三批部分厂家品种的集采价格降幅超市场预期,如太行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降价幅度达96%,次低价降幅也到93%;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双黄连注射剂降价幅度也超90%;此外,地榆升白、丹参、保妇康降幅也都在80%以上。
注射用炎琥宁是此次集采竞争最为激烈的品种之一,吸引了31家企业申报,共有52个品规参与竞争;同时约定采购量也是最高的一组,预约采购量超过1.07亿支。中选的企业分别为瑞阳制药、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松鹤制药、一品红、誉衡制药等,产品平均降价86%。其中,宏明博思降的降幅最高为93%,80mg拟中选价不到9毛钱;一品红也降了92%;哈药集团生物工程的拟中选价格最低,为0.85元;而重庆药友制药、荷普药业等企业的40mg品规产品皆未中选。
相比之下,部分独家品种如舒肝宁注射液、芪龙胶囊等虽然同样中选,但整体降价幅度较为温和。
舒肝宁注射液是贵州瑞和制药的独家品种,据米内网的数据,2021年其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集采后,其价格也从此前的30.04 元降至18.40元的中选价,降幅接近四成。
虽然部分独家中成药在集采中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地位,但也有品种逐渐失去了价格优势。江西青峰药业的喜炎平注射液作为此次集采中的增补中选品种,其 2023 年全国院内市场的销售额超 20 亿元,并且在第三终端市场份额的销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该产品的中选价格仅为5.4元,相较于此前湖北省医保局公示的最低挂网价21.5元、省际联盟集采价19.6元以及基准价21.5元,实现了75%的大幅降价。
在中成药集采过程中,独家品种的处理相对复杂,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影响与经济效益。随着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三同四同”药品价格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成药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价格挑战,独家中成药原有的价格优势也逐渐被削弱。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指出,中成药集采的范围将持续扩大且力度不断加强,未来将有更多独家品种被纳入集采范畴,以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
针对独家品种流标或未中选对企业自身的影响,邓勇表示,放弃集采可能影响长期市场份额:若竞争对手中选集采,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扩大,独家品种企业可能流失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患者,长期可能影响市场份额。独家品种流标后,若企业在院外市场竞争加剧,可能有新企业崛起;若企业将资源更多投入研发创新,也可能有新的市场格局,不一定使行业集中度上升。
创新集采规则
价格坚冰终将消融
自中成药进入集采视野以来,从地方集采到国家集采,独家中成药是否接受集采的游戏规则以价换量依然是业界的关注点之一。
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纳入了血脂康胶囊(片)、喜炎平注射液、益气复脉颗粒、舒肝宁注射液、生脉饮软胶囊等38个独家品种。在最终名单中,益气复脉颗粒、生脉饮软胶囊、消栓合剂等19个独家品种/剂型未出现。
就在2月6日公布的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药集采中,也出现了独家品种退出的情况。“脑心通、脑心络、脑心安口服”“参松养心、稳心口服”两个采购组,包含了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脑心安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5个独家品种,均未在拟中选结果中公示,业界猜测可能是品种流标。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林志华认为,集采的“以量换价”模式对独家品种的吸引力有限。虽然集采可以带来一定的采购量,但独家品种企业可能认为集采带来的降价幅度无法弥补其利润损失。独家品种在市场上往往具有独特性,缺乏可替代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利润空间,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更倾向于维持较高的价格以获取利润。在集采中,企业需要在价格和市场份额之间做出权衡,而独家品种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即保持较高的价格,放弃集采带来的市场份额。
独家中成药在医药市场长期一枝独秀。米内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中成药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137个中成药销售过亿,其中62个为独家品种,独家品种合计销售额超170亿元。
邓勇表示,独家品种通过专利保护、剂型壁垒等构筑起市场防线,市场垄断地位固化,如桂龙药业的桂龙咳喘宁胶囊放弃安徽集采,主攻零售端利润更高。此外,流标可能更倾向保护院外市场,如葵花药业护肝片,企业可凭借院外市场高市占率,放弃部分院内市场,通过“院内损失院外补”策略维持利润。
不过邓勇也指出,集采流标可能影响用药可及性。在公立医院,流标品种采购量受限,患者获取不便;若院外市场供应不足或价格较高,也会增加患者获取药物的难度和成本。但如果企业能保障院外市场供应,且患者有支付能力,用药可及性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
事实上,集采不仅关注价格因素,还综合考虑了医疗机构认可度、药品企业综合排名、药品企业创新力、药材品质等多项指标。这促使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市场认可度和创新能力。集采过程中,对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采通过质量分层、一致性评价等手段,确保中选药品的质量可靠。这不仅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也提高了市场对中成药的信任度。
业界普遍认为,集中采购可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透明度、稳定采购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中药材的价格,避免价格的大幅波动。因此,质量标准提升、集采规则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为打破中成药价格“坚冰”提供了可能。
(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闻康策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
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00 项与 桂龙药业(安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桂龙药业(安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