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多司坦胶囊在健康受试者中随机、开放、两制剂、单剂量、两序列、两周期、双交叉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生物等效性正式试验
主要研究目的
研究空腹/餐后状态下单次口服受试制剂(T)厄多司坦胶囊(规格:0.3g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参比制剂(R)厄多司坦胶囊(ERDOTIN®,规格:300mg,Edmond Pharma S.r.l.)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空腹/餐后状态口服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次要研究目的
评价健康受试者在空腹/餐后状态下口服受试制剂(T)厄多司坦胶囊和参比制剂(R)厄多司坦胶囊(ERDOTIN®)后的安全性。
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在健康人体空腹/餐后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本研究以Sumitomo Pharma Co.,Ltd.持证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商品名:Gasmotin,规格:5mg(以C21H25ClFN3O3?C6H8O7计)]为参比制剂,按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有关规定,以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规格:5mg(以C21H25ClFN3O3?C6H8O7计)]为受试制剂,进行空腹/餐后状态下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观察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一项随机、开放、两序列交叉设计,评价健康成人空腹/餐后状态下单次口服磷酸特地唑胺片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考察中国健康受试者在空腹/餐后条件下单剂量口服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特地唑胺片(规格:200mg)与持证商为 MSD Pharma(Singapore) Pte Ltd生产厂家为Patheon Inc.的磷酸特地唑胺片(商品名:SIVEXTRO®;规格:200mg)后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单剂量口服磷酸特地唑胺片受试制剂(规格:200mg)及参比制剂(商品名:SIVEXTRO®;规格:200mg)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100 项与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今天,晶泰科技(2228.HK)宣布与韩国领先的制药企业——韩国 Dong-A ST(东亚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MOU),双方将基于晶泰科技的 AI+ 机器人研发平台,结合各自优势,共同开发针对免疫与炎症性疾病的创新疗法。
本次合作将依托晶泰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AI)、机器人实验驱动的智能药物研发平台,由两家公司共同确定靶点,从头设计和开发具有首创新药(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优(best-in-class)潜力的候选药物。晶泰科技的 AI 药物研发平台融合生成式 AI 的高效创新能力与机器人实验室的高精度验证闭环,可大幅拓展可探索化学空间的同时,显著加速药物发现。其一站式 AI 药物研发流程涵盖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设计、量子物理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药物-靶点相互作用、自动化化学合成,以及候选化合物成药性质预测与验证等关键研发步骤。
东亚公司将凭借其在免疫学、炎症领域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小分子药物研发中所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积极参与整个研发流程,包括候选物验证、药效与安全性评价,以及制定临床前和临床开发策略。同时,公司还将探索管线布局的拓展策略,并评估潜在的商业化机会。
通过此次合作,东亚公司计划加强其在免疫与炎症领域的研发管线,并将研发范围从小分子药物拓展至靶向蛋白降解(TPD)、生物药、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基因疗法等领域。
晶泰科技药物发现高级副总裁王渊表示:“韩国东亚公司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晶泰科技行业领先的AI+机器人药物研发平台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手,能加速将前沿科学创新转化为有竞争力的精准疗法。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快速发现并充分验证多个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从而开拓独特的市场机遇,为全球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
东亚公司研发负责人 Jae-Hong Park 指出:“此次合作标志着 Dong-A ST 拓展研发能力的关键一步。”他补充道:“通过与晶泰科技的 AI 药物研发平台深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我们期待加速开发出治疗免疫与炎症性疾病的下一代疗法”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公司和晶泰科技均在美国波士顿设有创新中心。凭借地理上的邻近优势,双方将在整个药物发现过程中实现更紧密、更高效的协作。
● 关于东亚公司(Dong-A ST)●
东亚公司(Dong-A ST Co., Ltd.,170900.KO)成立于 1932 年,是韩国领先的医药企业,致力于处方药、生物类似药、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其核心产品包括Stillen(胃炎用药)、Zydena(勃起功能障碍用药)、Motilitone(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和Imuldosa(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历史,东亚公司正持续扩展其在免疫、炎症、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学领域的研发管线,并积极布局生物药、ADC、TPD 及基因疗法等新型治疗模式。
据动脉网梳理,截至8月4日,共30家生物制造相关上市公司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其中21家企业实现盈利,按照业绩预估的最大值计算,共计实现盈利约198.16亿元,9家预计亏损,亏损总额约5.99亿元。
在这21家企业中,17家企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共6家企业实现盈利翻倍,增速超过100%。
其中丰山集团、通化东宝、大北农扭亏为盈,利民股份和牧原股份的盈利增幅分别高达719.25%—782.27%和924.60%—973.39%,而且牧原股份的盈利金额最高,达到105亿元—110亿元,占据盈利总额的57.6%。
在9家亏损企业中,红太阳的亏损金额以及亏损扩大的程度均为最高——亏损1.68亿元—2.28亿元,较2024年同期相比由盈转亏。另外还有5家企业盈利为正但同比下降。
01
农业企业引领增长,最高达973%
来源:动脉生物制造
2025年上半年,在上述31家公布半年业绩预告的企业中,牧原股份、利民股份和兄弟科技的盈利增幅最高,可能最高达到973.39%、782.27%和431.25%。
而这三家均是农业相关的生物制造企业。
其中牧原股份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素有“猪茅”之称;利民股份是国内杀菌剂领域的龙头企业,杀菌剂在农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兄弟科技则是知名维生素原料生产企业,为饲料等领域提供产品。
“生物合成”和“降低成本”是这三家企业业绩增长背后的关键词。
例如对于牧原股份,业绩大幅提升主要因为生猪出栏量上升,以及生猪养殖成本同比下降。“降本增效”是牧原股份的2025年关键词,年初至今,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千克下降到6月份的低于12.1元/千克。
其中在饲料成本方面,牧原股份近年来重点聚焦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促进氨基酸替代豆粕,可降低每头猪饲料成本约15元。据了解,生猪养殖中约70%都是饲料成本,而饲料中主要原料的玉米与豆粕又占其90%左右。
另外在上半年实现由亏转盈的大北农,背后同样有成本降低的功劳。
兄弟科技的业绩大幅提升则是得益于维生素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以及部分产品成本下降的双重利好,而兄弟科技也一直在推进生物合成技术在维生素生产研发中的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在成本和环保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利民股份的业绩增长源于主要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上涨、毛利率提升等,未直接涉及成本因素,但是利民股份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改造与成本降低项目。
同时利民股份强调要通过AI+生物合成技术引领行业创新,并且“以生物合成为主,以绿色化学合成等技术与产品为辅”,而且2024年10月,利民股份建成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利民股份专注于保护性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生物农药等领域的研发与生产,原药产能11.02万吨/年,制剂产能13.27万吨/年。
另外,瑞普生物上半年利润同比增加50%—70%,同样是一家农业相关企业——从事兽用生物制品、兽用药物制剂、功能性添加剂、兽用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除了农业,医药领域的生物制造同样取得了大幅增长,例如美诺华、浙江医药、华北制药盈利增速分别最高可达到174.52%、128.33%和72%,另外通化东宝成功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净利润为2.17亿元。
通化东宝的业绩转折得益于其胰岛素系列产品销售持续增量,尤其是胰岛素类似物销量的显著增长带动了国内市场收入的大幅上升。
通化东宝的业绩反弹背后同样离不开合成生物技术——不仅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重组人胰岛素发酵系统,还建立起高负载、高回收率的分离纯化工艺。
02
“冰火两重天”,亏损最大同为农业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农业还是医药,两者均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在31家企业中,盈利金额最高、增速最高的是农业企业,亏损金额最高的仍然是农业企业——红太阳。
来源:动脉生物制造
根据公告,红太阳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亏损1.68亿元至2.28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123.20万元。值得关注度是,2025年一季度红太阳实现了2926万元净利润,这意味着二季度业绩断崖式下滑,单季度亏损可能高达1.97亿元-2.57亿元。
对此,红太阳表示,主要受国内外农药市场竞争激烈、供给端产能扩张加快、产品登记持续下证和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等多重影响,以及部分主要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
据报道,中国农药原药产量约占全球70%,2021年农药行业经历了高景气周期, 自2022年以来,新一轮产能扩张进入投产期,且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近两年来市场竞争内卷化现象十分明显,行业似乎开始下行。
另外养猪行业也呈现出鲜明对比,牧原股份增长超过900%、大北农扭亏为盈,但是唐人神却由盈转亏。
上半年,唐人神亏损0.54 亿元至0.69 亿元,主要因为肥猪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34元/公斤,影响利润约为1亿元,造成公司利润同比下降。
另外聚焦猪、鸡等幼小动物营养的播恩集团,上半年亏损0.14亿元—0.15亿元,亏损0.14亿元—0.15亿元,同比扩大约241.58%—278.22%。
在企业的业绩“大起大伏”背后,或许与养猪行业的变革进展有关。
据报道,2025年上半年,行业核心矛盾正在发生转变——此前依靠产能扩张,大量资金投入的“内卷”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需转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持续经历深度调整的生猪养殖行业已迎来阶段性曙光,多家上市猪企业绩呈现改善态势,但盈利好转并不意味着上市猪企已完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在经历上轮快速扩张的周期后,多数上市猪企负债率依然高于50%,行业负债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另外对于医药企业,除了上述实现大幅增长的企业,华神科技与东亚药业由盈转亏,广济药业亏损0.67亿元—0.84亿元,同比收窄21.70%—37.17%,鲁抗医药、华海药业和国药现代的盈利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背后原因各有不同。
其中鲁抗医药是合成生物领域的知名医药企业,主要采用发酵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抗生素产品。本次业绩变化主要因为非经常性损益影响,上年同期土地完成整体移交后产生大额的资产处置收益1.56亿元,导致本期业绩变动幅度较大。
广济药业则是在重塑管理组织体系,减少管理层级,精简内设部门及职数,以及受市场影响,产品价格不及预期,有序减少生产,减少非必要生产人员,较上年同期实现减亏。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在中国医药产业的版图上,浙江原料药企业始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基础化工原料到高附加值特色原料药,从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到本土创新药企的"幕后引擎",这个产业集群用数十年积累构建起独特优势。2024年,面对全球医药市场需求波动、国内环保政策深化及创新药研发热潮的多重影响,浙江原料药企的发展路径正呈现新的分化与特征。下面我们选取15家浙江上市代表性原料药企,从营收利润、战略方向、人均薪酬及人效等维度展开分析,哪些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了较高人效?哪些公司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利润增长?数据背后,或许能为我们提供行业趋势的参考。营收与净利润2024年医药行业不同企业间营收与净利润表现呈现显著分化,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维持稳健增长,部分企业则面临盈利压力甚至亏损。其中普洛药业(000739)以120.22亿元的营收和10.31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营收规模远超其他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紧随其后的浙江医药(600216)虽营收略低于普洛药业但也有近百亿,净利润反超普洛药业,达11.61亿元,净利润率达12.38%。国邦医药(605507)以58.91亿元营收、7.82亿元净利润稳居第三,盈利水平与企业规模非常匹配。腰部企业分化加剧,盈利效率差异凸显,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天宇股份(300702)营收26.31亿元,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实现翻倍式增长,美诺华(603538)营收13.73亿,净利润0.67亿元,同比增长476%,净利润增幅堪称惊艳。奥锐特、花园生物、奥翔药业等中小规模企业展现出较高的盈利效率,如花园生物以12.43亿元营收实现3.09亿元净利润,净利润率接近25%,与其维生素D3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密切相关。但部分企业面临盈利压力。司太立、海翔药业、东亚药业净利润为负,其中海翔药业亏损达3.3亿元,主要受医药板块业务调整及染料行业波动影响;司太立虽在碘造影剂领域占据龙头地位,但短期折旧成本及制剂推广费上升导致亏损。整体来看,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和多元化布局巩固优势,而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则更依赖细分赛道选择和技术壁垒。原料药企战略布局通过对对比各家药企的主营业务与发展战略,可以清晰看到行业正从“单一原料药生产”向“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布局”加速转型,CDMO、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大健康赛道拓展成为核心方向,部分企业已率先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CDMO是当前原料药企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的关键赛道,多家企业将其纳入核心战略,普洛药业明确提出“做强CDMO”,依托原料药技术积累与规模化产能,向全球创新药企业提供从临床阶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2024年CDMO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天宇股份、海翔药业、奥翔药业均将CDMO与原料药、制剂业务协同发展。其中天宇股份以沙坦类原料药为基石,通过CDMO切入抗哮喘、降血糖等高毛利领域;海翔药业通过CMO/CDMO服务全球制药企业,优化订单结构;奥翔药业则强调“国际国内全覆盖”,强化CDMO的全球化布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是从“中间体”到“终端产品”的闭环。司太立作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全球龙头,已实现“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其造影剂制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同步放量。仙琚制药专注甾体激素领域,从原料药到制剂全覆盖,目标成为全球甾体激素主要供应商,垂直整合优势显著。奥翔药业、东亚药业均提出“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奥翔药业还布局定制研发,强化国际国内双循环。部分企业跳出传统医药制造框架,向消费级健康产品或医疗场景拓展,普洛药业:战略中“拓展医美”是典型布局,花园生物以维生素D3为核心,打造“原料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医药级产品”全产业链,其中食品级维生素D3已进入高端保健品市场。浙江医药的生命营养品如维生素E与医药制造并重。尽管未明确提及“合成生物学”,但多家企业通过“拓展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等表述,释放了对生物合成技术的探索信号。人均薪酬、人均创收创利对比从“人均薪酬、人均创收创利”的视角观察,发展质量与战略落地成效愈发清晰——这组数据不仅是企业“赚钱能力”的直观刻度,更折射出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运营效率与盈利模式的深层差异。有的企业用“高薪”锚定人才护城河,仙琚制药以22.68万元的人均薪酬领跑,背后是其对甾体激素领域高端人才的持续投入;浙江医药则以17.02万元的薪酬匹配161.22万元的人均创收,展现出“人才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有的企业靠“效率”突围,花园生物仅1021名员工,却以30.29万元的人均创利登顶,其维生素D3全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属性功不可没;普洛药业虽人均薪酬(约15万元)居中,但依托规模效应实现170.28万元的人均创收,稳坐“行业效率标杆”。也有企业暴露隐忧,亏损压力下的人才留存与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浙江原料药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的转型印记——当行业红利消退,能同时做好“人才储备、效率提升、盈利挖潜”的企业,方能在周期波动中站稳脚跟。参考资料:各企业官网及财报药事纵横投稿须知:稿费已上调,欢迎投稿
100 项与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