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评估玻璃体内注射 OCUL101 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地图样萎缩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初步疗效的剂量递增、剂量扩展的 I/II 期研究
Ⅰ期:即研究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评估玻璃体内注射(IVT)OCUL101 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安全性、耐受性。
Ⅱ期:即研究的第3部分,评估OCUL101 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和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地图样萎缩GA患者的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和初步疗效。
100 项与 深圳欧科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深圳欧科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眼科疾病全球患者基数庞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且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推动资本持续投入突破性疗法开发。2025上半年,至少11家中国眼科创新药公司获融资,已披露融资金额超8亿元。基因编辑、腺病毒(AAV)载体递送、干细胞分化平台等创新技术成为布局重点,瞄准角膜内皮病变、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等传统疗法难以攻克的适应症。这一趋势凸显眼科领域正从传统药物向精准化、长效化治疗范式加速演进。基因疗法成为布局重点方向:4家公司聚焦基因疗法领域,包括因诺惟康、金唯科生物、健达九州和锦篮基因等。其中3家明确采用AAV载体技术,该技术因精准靶向视网膜细胞、单次给药长效起效的特点,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优秀方案。眼部递送技术持续创新,长效缓释方案受关注:5家公司将药物递送技术作为竞争力之一。如瑞瞳生物开发可降解长效缓释平台iSus,有望实现药物单次数天至数月的缓释递送;艾威药业搭建眼部给药平台拟解决难溶药物递送等难题;因诺惟康同步攻关组织靶向性载体技术等。此类创新直击传统滴眼液频繁给药的痛点。眼底血管病成多技术路径竞逐焦点:4家公司关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底血管病变,布局不同技术方案。如欧科健生物开发双特异性抗体阻断VEGF/补体通路,金唯科生物推进AAV基因疗法治疗新生血管型AMD,睿健医药则探索干细胞替代疗法等。欧科健生物:眼科大分子药物研发公司1月11日,欧科健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LongRiver江远投资领投,南山战新投、君实创投、博远资本和清松资本跟投,天使轮股东元生创投持续追投。欧科健成立于2022年8月,专注于眼底常见疾病的大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其核心产品OCUL101为一款双靶点三效创新抗体,独特性地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地图样萎缩(GA)三种适应症,该产品已经相继在美国和中国获批临床。此外,欧科健还针对多种眼底常见疾病进行了完整布局,后续还有多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多抗管线,预计将在2025年底陆续递交中美IND申报。因诺惟康:基因疗法和递送技术研发公司6月12日,因诺惟康(InnoVec Biotherapeutics)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天创资本领投,新投资人及老股东跟投。所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产品管线的临床验证和推进以及基因递送平台的创新。因诺惟康是一家以载体创新为驱动的临床阶段基因治疗公司,致力于开发适用于人体的基因治疗递送工具,使基因治疗能够广泛应用到罕见疾病和常见疾病当中。基于眼内玻璃体给药载体,因诺惟康开发了一系列眼科罕见病及常见病管线,目前这些产品处于临床1期或IIT阶段。金唯科生物:AAV基因疗法研发公司1月7日消息,金唯科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阶段性融资。本轮融资由东湖投资和川创投共同投资。本轮融资将加速推进AAV基因治疗管线的临床转化与商业化进程。金唯科生物成立于2017年,建立了以AAV衣壳改造、基因表达盒设计、大基因递送、基因编辑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产品管线布局在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代谢疾病等领域。近日,该公司1类新药JWK002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这是一款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产品,通过对靶向血清型筛选和基因表达元件等进行系统设计,可高效在视网膜细胞中恢复RS1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瑞瞳生物:眼科药物研发公司1月18日消息,瑞瞳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勤智资本、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键凯科技和道彤投资共同投资完成。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核心管线的临床试验,加速iSus缓释平台的技术开发及管线拓展。瑞瞳生物成立于2021年,以眼部可降解长效缓释技术为核心,致力于解决滴眼剂型频繁给药的痛点。旗下核心平台技术iSus可实现在眼表及眼底单次数天至数月的药物缓释递送,从而显著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预后效果。据新闻稿介绍,该公司首款产品针对中重度干眼症,单次给药可持续数月,减少患者每日多次给药负担。艾威药业:眼科药物研发公司1月17日消息,艾威药业(IVIEW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重庆长生胜合投资基金领投,杭州玖润投资、杭州易路医疗跟投,原有投资者Proxima Ventures Fund I、比邻星创投继续加持投资。本轮融资募集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研发管线项目的临床试验及注册。艾威药业致力于眼科创新药物开发,通过自主研发的眼部给药平台技术,拟解决长效给药、难溶药物递送、以及眼球后药物递送等眼部递送难题;依托平台技术开发了丰富的研发管线,涵盖干眼症、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青光眼、老花眼、眼部疾病术后治疗等重大眼科治疗领域的一类和二类创新药。4月,该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研发的IVIEW-1201(1.0%聚维酮碘眼用凝胶无菌溶液)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艾威药业新闻稿表示,这一认定标志着公司在解决罕见眼科疾病未满足医疗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能。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5月29日,一则消息,让整个资本市场沸腾起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披露了近期获批上市的11款创新药物。其中10款产品出自上市公司体系,包括主板恒瑞医药3款,复星医药2款,科创板迈威生物、特宝生物、百济神洲、泽璟制药、海创药业各1款。这几款药品相关研发成果涉及双抗、融合蛋白、氘代等多个新药研发技术领域,更广泛覆盖了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等治疗领域,此外还涉及罕见病用药和儿童用药。其中多款为相关领域“国内首款”或“国产首款”。一时之间,相关企业股价飙升。时间的指针走到第二天,二级市场开盘后,A股市场共计53只个股涨停,不仅如此,港股创新药ETF过去20个交易日获得超2亿元资金净流入,市场热度逐渐走高。一时之间,医疗投资人的微信群里,开始热闹起来。过去两年时间,创新药投资一直处于沉默之中,不少投资人逐渐放缓对这一领域的下注,并认为创新药仍存在很大泡沫,且业绩难以保证,一些初创项目又难以完成IPO。如今,一笔笔BD交易订单让中国创新药持续“变香”的同时,一、二级市场开始重新回到创新药的海洋中。在经历了一两年的萎靡不振后,创新药,终于“活过来了”?👩🏻⚕️ 编辑/ 当归✂️ 文章架构师/ 佳佳💊 出品/ 良医财经01资金端一二级市场投资人,已经率先举着票子进场“最近感觉到创新药回暖了。”一位深圳VC机构投资人透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非常谨慎地看创新药领域的项目,但最近,二级市场走热,给了创新药新的机会,我们也在内部推了更多项目上投决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率先关注到创新药领域的回温,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创新药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大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银华港股创新药ETF年内分别上涨42.84%、42.56%、41.88%,位居今年ETF涨幅榜前三。工银瑞信基金经理谭冬寒更是明确表示:“从当下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国内进口创新药和国产创新药加总的规模约2000亿元人民币还相当有限,我判断未来它发展到1万亿元指日可待。”这一判断不仅基于产业逻辑,更源于中国医药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随着人均GDP提升和人口老龄化加深,创新药的渗透率提升将是确定性方向。2015年前后,中国创新药开启了黄金十年。从海外人才回归、药监局推进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到美元基金的进场,以及后续的港股18A、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等政策的推动,种种红利带起了中国创新药行业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但整体来看,短短十年里,中国创新药行业经历了四轮“过山车”式的暴涨与暴跌,上升周期总是显得有些短暂。但即便如此,创新药也被投资人们认定为“黄金坑”“避险资金”。与其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周期性低点,不如将其理解为时代主题切换过程中的痛点。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周期性低谷,今年创新药再次回暖起来。事实上,行业一直把以及市场的融资看作创新药行业复苏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进入2025年,创新药依然是生物医药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其融资市场也再度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生物创新药领域的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进一步看,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领域至少发生19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其中,英矽智能的E轮、艺妙神州的E轮、微知卓生物的B+轮和大睿生物的Pre-B轮的融资数额较大。在赛道上,据不完全统计,在免疫细胞疗法方向上,英百瑞、艺妙神州、优恺泽生物、美杰赛尔以及鲲石生物等项目获得融资;在干细胞和/或再生医学方向上,血霁生物、微知卓生物、吉美瑞生以及星赛瑞真等项目获得融资;在基因疗法和/或递送系统方向上,微光基因、金唯科生物和愈方生物等企业获得融资;在核酸药物和/或疫苗方向上,纳美信、凯米生物、大睿生物、安达生物等企业获得融资;在新型抗体方向上,星联肽、欧科健等企业获得融资;最值得一提的是,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完成了7.9亿的E轮融资,这充分显示了资本对AI制药企业的投资热情。无论是从资金端看,还是从细分赛道看,创新药从早期项目的创新探索,到成熟企业的战略拓展,资本在创新药全产业链的合理布局,推动着各个技术赛道不断前行。创新项目在资本的助力下彰显出蓬勃生机,并朝着更前沿的技术以及应用不断发展。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领域的融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燃料。资金端已经蓄势待发,更多机会正在创新药领域默默酝酿。02产品端研发审批加快,但商业化难题仍存在今年来,创新药领域传来不少好消息,仅仅前五个月,20余款1类新药获批国内创新药上市跑出加速度。具体来看,今年1—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刷新近五年同期纪录。5月29日,中国创新药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当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集中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其中7款为1类创新药。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70余项中国原创研究成果入选口头报告,超过去年。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创新药在资本市场方面遇冷,但从获批数量和速度看是有显著增长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2020年,这一年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后,国产1类新药获批数量大幅提升。从数据看,新药获批数量由2018及2019年的个位数,增长至2020年的13个,2021年突破20个,2022年有所回落,2023及2024年均达30个以上。这也意味着,创新药的研发从未停歇,而是逐年增长的。谈及创新药,研发只是一方面,商业化同样重要。由于缺乏可直接替代的现成存量市场,企业必须自主开拓市场空间,这使得创新药的市场潜力往往需要经历数年培育才能逐步显现。这也意味着,创新药的商业化在中国市场,仍是地狱级别的难度。一项直观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上市的创新药中,有10款新药成功突破10亿元年销售额大关,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从2021年以后上市的创新药尚未出现销售额破10亿的产品。这一关键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国内市场的内卷。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PD-1类药物。2019年是国产PD-1药物元年,四大PD-1药物先后在19年上市,掀起了PD-1药物热潮。五年过去,四大PD-1药物均已扩容至10亿市场规模,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更是接近了每年40亿。之所以百济神州能做到第一名的位置,也要归功于其强大的商业化能力。近两年,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药企纷纷出海。也带来了不少好消息。尤其是今年,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格外抢眼。继三生制药与辉瑞签署一项总额可达60亿美元的全球独家开发授权协议,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授权金额纪录后,石药集团也于5月30日公布重要进展:其EGFR-ADC等多个产品正在推进三项潜在商务拓展合作,累计交易金额或接近50亿美元。随着国内药企频繁达成高额海外授权合作,恒瑞医药等公司加快“A+H”资本布局,超过70项原创研究成果亮相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国创新药正全面加速“走出去”步伐,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这也意味着,我国创新药正在从跟随创新,逐步迈向原创创新,并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03政策端从研发到评审,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刚刚过去的5月,至少6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了BD交易订单,大部分是中外药企之间的跨境合作。一时之间,医疗投资人的微信群里,开始热闹起来。投资人们开始分享自己最近看到的创新机会,并直言,有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利好政策。事实上,中国药监局审评制度快速向国际靠拢,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认可度不断提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临床试验曾被认为存在造假、数据不可信等问题。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2015年7月,药监局发起了一系列对临床试验监管的改革。到2024年药监局成功连任ICH管委会成员,全面实施71个ICH指导原则,中国药品审评标准已与欧美日等国际监管机构趋同,数据认可度大幅提升。通过整理2016年至2025年5月的FDA在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和美国临床研究机构现场核查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临床机构的研究质量超过韩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日本和法国。严格的监管体系带来更高的研究质量,而这也进一步快速推动中国创新药被全球药企所认可。如今,从研发到评审,再到生产与支付各个环节,政策环境持续在优化中。特别是2024年,通过支付渠道扩容、目录动态调整、临床应用保障等多维发力,我国构建起覆盖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链条,加速了市场准入,缩短了回报周期。在创新药的支持方面,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多环节全方位支持创新药快速发展。今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医保局在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企业座谈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将完善“1+3+N”多层次保障体系,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引导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将创新药纳入保障责任;优化创新药首发价格管理和挂网采购流程;持续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做好药品配备,鼓励创新药临床应用;支持医药产业“出海”寻求更广阔市场。一直以来,“谁来支付”始终是医疗创新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医保支付改革,通过“对创新药和先进医疗技术应用给予在DRG/DIP付费中除外支付等政策倾斜”,将促进创新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今年内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有望推出,给商保支付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为创新药商业化完善了政策闭环。政策上加速构建“医保+商保+自费”支付体系,则有利于切实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有望改善患者结局,并改善相关企业的业绩表现。随着医保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药的审批及支付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创新药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04良医财经的思考创新药迎来新周期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创新药资产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与临床价值存在显著错配,近期不断的BD大单和临床数据突破的好消息持续驱动了中国创新药资产的价值回归。DealForma的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分别有29%和31%的产品来自中国。刚刚过去的5月,至少有6家创新药企宣布了和跨国药企的重磅交易,这也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在临床突破、海外订单以及政策的三重利好下,创新药开始迎来新的上行周期。创新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十年一药,背后是多年的研发深耕和积累,以及资本的大量投入。如今看似一朝爆发,但本质上是过去多年,中国药企的默默研发付出,以及资本对于创新的投入。近几年,医保改革的带动下,中国支付环境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无论是内卷还是竞争,都促使药企走向了国际化路径。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也迎来了新周期——他们不仅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这场由政策、资本与研发促进的创新药新周期,即将拉开序幕。中国创新药产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参考资料:1. 国家医保局召开支持创新药发展企业座谈会-国家医疗保障局2.《创新药商业化进入爆发期,创新突破,出海拓疆》东吴证券3. 年轻的中国创新药,为什么总是暴涨暴跌《和讯网》4. DRG付费之下,如何为医院创新应用使用“松绑”《健康报》5. 工银瑞信基金经理谭冬寒、丁洋:创新药是目前逻辑最顺的子行业之一《证券市场周刊》
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创新药领域融资持续活跃,共有17家生物医药企业完成融资,覆盖抗肿瘤、眼科、罕见病等多元化治疗领域。尽管部分企业未披露具体金额,但已公开的融资金额总和估计超8.6亿元。展现了资本市场对广东创新药研发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域之一,广东依托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持续吸引资本涌入。三大趋势引领创新药融资热潮:AI药物研发技术全面渗透:多家广东药企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药物研发环节。例如,安达生物利用AI技术加速肿瘤新抗原疫苗开发;默达生物拓展AI代谢酶靶点发现平台的开发;新樾生物加速DEL+AI技术平台的深度开发;主流源生物则借助AI推动多肽创新药的筛选与优化等。抗肿瘤药物持续领跑,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6家获融资企业聚焦抗肿瘤领域,但研发方向呈现高度差异化:塔吉瑞生物深耕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鲲石生物探索巨噬细胞疗法(CAR-M);安炎达医药则专注于免疫炎症疾病药物。从靶点选择到技术路径,广东药企正通过细分赛道的精准布局应对抗肿瘤领域的未竟需求。眼科药物研发异军突起:本季度眼科领域融资表现亮眼,瑞瞳生物、艾威药业、欧科健生物等企业分别针对眼部可降解长效缓释技术、创新化学药、大分子创新药物等方向发力。塔吉瑞生物: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研发公司1月22日,塔吉瑞生物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5000万美元,本轮融资将用于多个创新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的推进。塔吉瑞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新一代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根据塔吉瑞官网管线资料,该公司已经搭建了包括6款产品的在研管线,进展较快的产品为第三代ALK抑制剂TGRX-326,拟开发治疗肺癌,目前已经进入中国3期临床研究阶段。2024年9月,先声药业通过一项逾2000万美元首付款的合作获得了TGRX-326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塔吉瑞生物其他在研产品还包括Bcr-Abl变构抑制剂TGRX-678,该产品此前已经被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用于治疗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AP)。欧科健生物:眼科大分子药物研发公司1月11日,欧科健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LongRiver江远投资领投,南山战新投、君实创投、博远资本和清松资本跟投,天使轮股东元生创投持续追投。欧科健成立于2022年8月,专注于眼底常见疾病的大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其核心产品OCUL101为一款双靶点三效创新抗体,独特性地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地图样萎缩(GA)三种适应症,该产品已经相继在美国和中国获批临床。此外,欧科健还针对多种眼底常见疾病进行了完整布局,后续还有多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多抗管线,预计将在2025年底陆续递交中美IND申报。福沃药业:肿瘤小分子新药研发公司3月19日消息,福沃药业宣布获得新融资,武汉高科集团旗下武汉光谷科创产业投资基金领投1亿元。福沃药业专注于新一代抗肿瘤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该公司已经构建起包括10余个1类创新药在内的产品矩阵。两款核心产品FWD1509(口服EGFR/HER2小分子抑制剂)和FWD1802(第三代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分别靶向治疗肺癌和乳腺癌,两款产品均已经进入中国和美国的临床阶段。鲲石生物:巨噬细胞疗法研发公司3月10日,鲲石生物成功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 A+轮融资,由青岛瀛海安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独投。鲲石生物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巨噬细胞药物治疗肿瘤和慢性病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积极推进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的研发及其产业化。根据鲲石生物新闻稿介绍,该公司目前与全球多家机构进行多中心合作推进9条CAR-M细胞药物管线,包括HER2靶点实体瘤管线、C-MET靶点胰腺癌管线等。其先导管线RR-M01注射液针对实体瘤研发,计划于2025年申报IND。安达生物:肿瘤新抗原疫苗研发公司3月24日,安达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力鼎资本、浦耀信晔领投,临创司南、博通创投、德丰杰龙脉等机构跟投。本轮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推进核心管线——个性化肿瘤治疗性新抗原多肽疫苗PCNAT-01(胰腺癌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的临床研究,同时加速其他在研项目的临床前开发。安达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公司通过“深度学习+多组学融合”技术创建了“AD-INN”技术分析平台,整合单细胞测序、类器官芯片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新抗原发现到疫苗效价验证的全流程智能化研发闭环。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该公司的核心产品PCNAT-01于2022年3月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于2024年和2025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获批IND。默达生物:AI赋能小分子靶向药研发公司2月14日,默达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此次融资将用于加速默达生物在研的两款管线药物向临床试验推进,并进一步拓展其AI代谢酶靶点发现平台的开发,在更多不同适应症上实现创新靶点突破和管线资产转化。目前,默达生物进展较快的两个管线药物为自体免疫小分子靶向创新药和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小分子抑制剂。在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研发平台赋能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小分子抑制剂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ODD)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RPDD)认证,有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完成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早期临床试验。本轮融资后,默达生物将继续推进与晶泰科技的研发合作,加速现有潜在“first-in-class”管线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并进一步投入其多组学分析AI平台的开发。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100 项与 深圳欧科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深圳欧科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