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终止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1800-01-20 |
Phase 3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ltecimod as Compared to Placebo in Addition to Standard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SA-AKI)
Phase 3 multicenter study to be conducted in up to 90 qualified participating sites globally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ltecimod v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sepsis-associated Stage 2/3 AKI.
Phase I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Group, Study of AB103 as Compared to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CCUTE (AB103 Clinical Composite Endpoint Study in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AB103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NSTI) receiving standard of care therapy.
Evaluation of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AB103, a CD28 Co-stimulatory Receptor Antagonist,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profile of different doses of AB103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that are scheduled for an urgent surgical intervention as part of their standard of care.
100 项与 PLK1 x CD28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PLK1 x CD28 相关的转化医学
0 项与 PLK1 x CD28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1年4月,AACR会议正在进行中,双抗药物的权重明显越来越大。一方面,跨国药企纷纷布局,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公司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充满想象力。与此同时,国内药企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嘉和生物/Ab Studio一次亮相4款双抗药物等。
1.Zymeworks
靶点:ZW25(HER2双表位)
介绍:百济神州引进ZW25和ZW49的中国区权益。
ZW25在HER2阳性实体瘤中疗效优异,耐受性好,副作用以1、2级为主。
与单抗的作用机制不同,ZW25可以介导受体形成更大的聚合物。
相比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用,ZW25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新技术:PROTECT
此次AACR会议上,Zymeworks还公开了其新型三抗技术PROTECT。结构上为抗CD3 Fab的重链和轻链分别融合PD-1、PD-L1,其中PD-L1经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酶切位点linker偶联。PD-L1起到屏蔽肽的作用,正常组织中不会结合CD3。
肿瘤微环境中,PD-L1被切掉,CD3抗体可以结合T细胞,同时可以靶向PD-L1和TAA,发挥三特异性抗体的效果,同时具有前抗体的作用机制,避免正常组织中激活T细胞。
4-1BB/TAA双抗
Zymeworks设计了多种4-1BB/TAA双抗,发现2:1价态(下图第3个)的4-1BB/TAA双抗活性最强,其中4-1BB抗体为二价,抗TAA scFv融合在其中一条重链的C端。罗氏和Xencor的2:1 TCB双抗中,TAA为二价,CD3为单价。国内天境生物重点开发4-1BB/TAA双抗。
下图为各种4-BB/TAA双抗架构的比较,2*1 c-term为最优。
这种设计的双抗分子,接近免疫突触的尺寸。
肿瘤微环境特异性IL-12
IL-12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明确,但毒性是一个重要障碍,也是许多细胞因子的共同问题。Zymeworks利用其双抗技术开发了肿瘤微环境特异性的IL-12,在异源二聚体Fc基础上,分别融合抗IL-12不同表位的两个scFv,双重阻断可以很好屏蔽IL-12的活性。肿瘤组织中,两个scFv被切掉,释放IL-12的活性。
2.纪念斯隆凯瑟琳中心(MSKCC)
MSKCC张乃光教授等在AACR介绍了基于SADA平台的GPA33/DOTA双抗。SADA是一种四聚体(以p53四聚体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串联双抗为抗DOTA scFv和抗TAA(GD2或GPA33) scFv。
治疗分两步,首先给药SADA,结合到肿瘤组织,然后DOTA携带的放射性物质,DOTA会结合到SADA中抗DOTA scFv。这样就保证了放射性物质主要集中到肿瘤微环境,保证了靶向性和安全性。
张乃光教授是著名的儿童肿瘤学家,Y-mabs研发管线全部基于张乃光教授的研究。
3.Apogenix
Apogenix的技术为TNF超家族受体激动剂(HERA),即配体融合蛋白。
在此技术上,Apogenix开发了多个双抗,如将CD40L融合到PD-L1抗体上,构建PD-L1/CD40双抗。
下图为Apogenix进一步研发的靶点组合示意图。
4.Sonnet Biotherapeutics
Sonnet的主要技术为改造细胞因子,通过抗白蛋白scFv融合1-2个细胞因子。
在FHAB技术基础上,Sonnet研发了多个细胞因子疗法,包括双细胞因子疗法。
5.ABL Bio
ABL Bio在此次AACR会议上汇报了PD-L1/LAG-3双抗等的进展,ABL Bio为天境生物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合作研发了多款双抗药物。Grabody为ABL Bio的双抗技术,采用scFv融合方式,并在Fc引入突变去除Fc effector效应。
6.康宁杰瑞
KN046为PD-L1/CTLA-4纳米双抗,此次AACR公布联合Nab-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三阴乳腺癌,中位PFS为7.3个月,与Tecentriq相当。三级及以上副作用48.1%。
7.Immunocore
Immunocore的ImmTAC技术为TCR融合抗CD3 scFv。
此次公开的Tebentafusp最新数据为,疗效与IL-6、CD163:CD3相关。
8.Bicycle Therapeutics
Bicylce在其双环肽技术基础上,开发了Nectin-4/4-1BB双特异性双环肽分子。
该分子依赖于Nectin-4的结合,才激活4-1BB通路。
9.维立志博
维立志博公布了PD-1/TGFβ双抗LBL-015的小鼠试验数据。
维立志博公布了PD-L1/4-1BB双抗LBL-024的进展。
10.明尼苏达大学
明尼苏达学科学家利用纳米环聚集起EGFR类抗体和CD3 scFv,起到类似EGFR/CD3双抗的效果。相关研究去年发表在ACS期刊上。
11.Amunix
XPAT为Amunix开发的前抗体技术,由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酶的酶切位点连接XTEN屏蔽肽组成。双抗为抗CD3 scFv和抗TAA scFv串联而成,XTEN同时起到长效化作用。国内道尔生物也有类似的双抗前抗体技术(基于PAE的Accubody技术)。
12.韩国延世大学
延世大学研发了C80/IL-2的双功能融合蛋白,国内比洋生物也在研发CD80双抗等。
13.绿叶制药
绿叶制药研发了CEA/CD3双抗。
14.Xencor
Xencor的2+1 TCB双抗类似于罗氏的2:1 TCB双抗,价态设计相同。Xencor此次AACR汇报了2款2+1 TCB双抗,包括GPC3/CD3和Claudin 6/CD3双抗。
除上述双抗外,Xencor还汇报了PD-L1/CD28双抗的进展。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共刺激信号,激活T细胞。
Xencor还汇报了新型IL-12,两个亚基分别融合到Fc两条链上。
15. Accurus Biosciences
Accurus汇报了Claudin 18.2/CD3双抗的进展。国内百济神州/安进也申报了Claudin 18.2/CD3双抗。
16.Genmab
Genmab汇报了CD40/4-1BB双抗的进展。
GEN1042在hexabody技术平台上开发,Fc引入E430G突变,结合抗原后会形成六聚体,具有增强的补体CDC活性。
17.百奥赛图
百奥赛图此次AACR公布了PD-1/CD40双抗YH008的进展。
18.LAVA Therapeutics
LAVA的双抗聚焦于γδT细胞。
LAVA-051由两个纳米抗体融合,分别靶向Vδ2-TCR和CD1d。
19. 启愈生物
启愈生物介绍了其双抗平台,并介绍了Claudin 18.2/PD-L1双抗,表达量高达4.5g/L。
启愈生物还汇报了HER2双抗/IL-15融合蛋白QP34563457的进展。
20.F-Star
F-Star再次介绍了PD-L1/4-1BB双抗FS222的进展。F-Star的Fcab技术在CH3进行改造,塑造了一个新的抗原结合区域。
21.Celldex
Celldex汇报了LILRB2/PD-L1双抗和PD-L1/CD27双抗的进展。Celldex的双抗采取scFv融合形式,与中山康方等Tetrabody类似,这也是很多企业采用的双抗架构。
22.深圳康源久远生物
康源久远构建了CD47/CD3双抗。
23.Bioatla
Bioatla在其条件活化抗体(CAB)前抗体技术基础上,开发CD3/TAA双抗。百济神州曾引进其技术开发CTLA-4抗体。
24.Synaffix
Synaffix介绍了其CD3双抗技术,采用糖定点偶联抗CD3,类似于ADC技术。
Synaffix还介绍了其糖定点偶联技术Glycoconnect。
25.Curerimmune Therapeutics
Cure Immune介绍了其PD-1抗体/IL-15融合蛋白。
26.Affimed Therapeutics
Affimed介绍了EGFR/CD16双抗AFM24的进展。
27.Hummingbird Bioscience
新加坡蜂鸟生物汇报BCMA/TACI双抗的进展。
28.强生
强生介绍了GPRC5D/CD3双抗,该双抗采用Genmab的Duobody技术,为强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又一个重要布局,优瑞科在开发该靶点的CAR-T疗法。强生还汇报了EGFR/cMET双抗的数据。
29.中外制药
中外制药介绍了GPRC5D/CD3双抗。
中外制药汇报了GPC3/CD3双抗的数据。
30.Molecular Partners
Molecular Partners介绍了EFGR/CD3双抗前抗体的研发,该公司的技术为DARPin类抗体。类抗体与纳米抗体等类似,都为单链分子,方便用于构建双抗。
31.先声药业
先声药业同样研发了PD-L1抗体/IL-15融合蛋白SCR1105。
32.赛诺菲
赛诺菲将siRNA与ADC技术糅合,此次汇报的为EphA2抗体偶联靶向RIG-1和PLK-1的RNA分子。
33.OSE Therapeutics
OSE研发了PD-1抗体/IL-7融合蛋白。天境生物与Genexine也在研发抗体-IL-7融合蛋白。
34.奥赛康
奥赛康汇报了PD-1/TGFβ双抗ASKG843的进展,与维立志博、君实生物靶点组合一致。
35.Harpoon Therapeutics
Harpoon汇报了FLT3/CD3双抗的进展。
Harpoon的TriTAC为三功能蛋白,其中抗白蛋白起到长效作用。
Harpoon还在TriTAC技术基础上糅合了前抗体,提高安全性。
36.勃林格殷格翰
BI研发了VEGF/Ang2双抗,罗氏该靶点组合双抗已经取得三期临床成功,非劣效于阿柏西普,国内恒瑞等在研。
BI还公布了TRAILR2/CDH7双抗和B7-H6/CD3双抗的数据。
37.Merus
Merus汇报了EGFR/cMET双抗MCLA-129的数据,贝达药业引进该药物的中国权益。
Merus还汇报了HER2/HER3双抗的数据。
Merus的Biclnoics为共同轻链双抗。
38.Crescendo Biologics
Crescendo汇报了PSMA/CD3双抗的数据。
39.嘉和生物/Ab studio
嘉和生物/Ab studio汇报了4款双抗的数据,包括PD-L1/CD55双抗、CD3/CD20双抗、EGFR/cMET双抗和Claudin 18.2/CD3双抗。
40.Kisoji Biotechonology
Kisoji的多抗为Fc融合多个纳米抗体。
41.Pieris Pharmaceuticals
Pieris汇报了PD-L1/4-1BB双抗和HER2/4-1BB双抗的数据。国内天境生物重点开发4-1BB双抗。
42. Aptevo Therapeutics
Aptevo汇报了PSMA/CD3双抗和4-1BB/OX40双抗的数据。
43.Eutilex
韩国Eutilex汇报了PD-1/4-1BB双抗的数据,礼来/信达生物也开发了该靶点组合双抗。
总结
从AACR的数据来看,双抗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快速增加,细胞因子融合、类抗体、纳米抗体、共刺激双抗、前抗体技术大量涌现,并出现许多全新的靶点组合和技术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