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2点,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在大会主会场开启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专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念生教授做了题为《靶向B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的主题报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魏蔚教授主持了此次专题会。
杨念生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抑制体液免疫的六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接清除抗体、加速IgG降解、直接清除B细胞或浆细胞、非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特异性抑制B细胞生长因子,以及抑制B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等。
在特异性抑制B细胞生长因子方面,杨教授重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生物制剂——泰它西普。泰它西普是一种全人源重组TACI-Fc融合蛋白,能够同时阻断APRIL和BLyS,从而抑制B细胞的成熟、分化以及浆细胞的抗体分泌,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杨教授详细介绍了泰它西普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方面的临床研究成果。关于SLE,泰它西普的国内Ⅲ期验证性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泰它西普治疗4周后即有显著疗效,第52周时SRI4应答率高达82.6%,并显著改善了一系列免疫学指标,降低了尿蛋白水平,延缓了疾病复发时间,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复发和重度复发风险。
在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方面,杨教授介绍,泰它西普的国内Ⅱ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24周后患者的ESSDAI评分显著降低4.3分,ESSPRI评分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对泪腺和唾液腺功能有积极影响。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泰它西普的国内Ⅲ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甲氨蝶呤(MTX)应答不足的中重度RA患者,泰它西普自第4周起显著提升ACR20应答率,24周时ACR20应答率达67.4%,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关节结构损害。到第24周时,92.8%的患者无影像学进展,48周时这一比例为89.9%。
杨念生教授表示,随着对B细胞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靶向B细胞的治疗方法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泰它西普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在治疗SLE、pSS和RA中展现出了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未来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杨教授还指出,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管理,生物制剂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有望取代传统治疗方案。泰它西普的应用不仅开启了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纪元,也有望在更广泛的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上的使用时机不断提前,泰它西普在未来的治疗中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