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达成总额114亿美金的重磅交易,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BD交易事件。此次交易的主要资产包括IBI363和IBI343,武田还获得了IBI3001(EGFR/B7H3双抗ADC)的优先选择权。如果武田后续行权引进IBI3001,还需另外支付首付款和里程碑款项。
无独有偶,10月,中国创新药领域再现密集BD交易热潮:翰森制药与罗氏达成15.3亿美元ADC药物授权,普瑞金向吉利德旗下KitePharma出让体内原位CAR-T疗法全球权益,维立志博、奥赛康、海和药物亦相继与国际药企敲定合作,五笔交易覆盖ADC、细胞治疗、自免及实体瘤稀缺靶点等核心赛道,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这并非孤立的市场现象,而是中国创新药出海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突破的生动注脚。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额已达874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554亿美元。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贡献率超80%,一场由技术实力驱动、全球资源共振的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
交易热潮:
数据背后的价值跃迁
中国创新药BD出海的爆发式增长,在交易规模、质量与结构上呈现出多重突破性特征,标志着中国创新资产的全球估值体系正在重构。
交易体量的跨越式增长成为最直观的印证。据医药魔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达26亿美元,总金额高达600亿美元,不仅在中国相关交易金额中占比分别攀升至91%和99%,更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37亿美元,实现129%的同比增长。大额交易的密集涌现更具标志性意义:2025年前8个月,10亿美元以上交易达21笔,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启光德健130亿美元交易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单笔纪录,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首付款纪录。即便是近期的5笔交易中,普瑞金与KitePharma的合作总额亦达16.4亿美元,彰显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资产的定价认可。
交易结构的优化更折射出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管线选择上,中国药企已从早年的Me-too、Me-Better类产品主导转向FIC(First-in-Class,同类首创)、BIC(Best-in-class,同类最优)资产引领,翰森制药的CDH17靶向ADCHS-20110作为潜在FIC药物,凭借临床前及早期临床阶段的明确活性获得罗氏青睐,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靶点布局则从HER2、TROP2等成熟领域向CDH6、CDH17、DLL3等蓝海靶点延伸,在提升临床价值的同时规避了同质化竞争。技术赛道呈现多元化爆发态势,ADC药物持续领跑,2025年前8个月以14项交易成为热门赛道,双抗、三抗及GLP-1多靶点药物亦表现亮眼,映恩生物的EGFR/HER3双抗ADC、联邦制药的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等均实现高价值授权。
资金来源的结构性转变更重塑了产业生态。2023年起,BD业务首付款已超过IPO融资额,成为中国创新药企的首要资金来源,2025年这一格局进一步巩固。这种转变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撑,更改变了行业的退出逻辑——投资人与创业公司的退出途径不再局限于IPO,基于BD的现金分配及并购成为重要选项,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
双向驱动:
全球需求与中国实力共振
当前创新药BD出海热潮的形成,是国际制药巨头战略需求与中国创新药产业能力提升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二者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国际制药巨头的管线补充压力构成了需求端的核心驱动力。全球医药行业长期面临研发效率困境,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高、成功率低、上市周期长等多方面,而跨国药企内部管线的收益,难以支撑市值增长与净资产收益率需求。专利悬崖的持续冲击更加剧了这一焦虑,罗氏旗下赫赛汀、安维汀等“三驾马车”专利到期后遭遇生物类似药冲击,亟需新的增长引擎,其引进HS-20110的核心诉求便是补位CDH17这一实体瘤新赛道,应对百时美施贵宝(BMS)等竞争对手的卡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创新药“成本+速度”的综合优势愈发凸显,既能借助工程师红利实现新靶点和技术的高效研发,又能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推进临床,成为跨国药企提升研发效率的最优选择。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能力跃迁则构成了供给端的核心支撑。经过十余年积累,中国药企在研发质量上实现了关键突破,早年因数据信任度不足导致的估值折扣现象已基本消失,国内分子质量与国际水平无明显差异。这种提升得益于头部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组织)企业的赋能,药明生物等企业通过提高行业质量标准,显著降低了研发型药企资产的风险,间接推动了BD交易的达成。临床研发体系的完善同样关键,中国药企已具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的能力,翰森制药的HS-20110同步在中国、美国启动Ⅰ期临床试验,这种全球同步研发模式大幅提升了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产业生态的成熟更提供了系统支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开发,从生产制造到质量控制,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创新药产业链,这种生态优势使得创新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可交易的优质资产。CRDMO行业的快速发展尤为关键,其价值已从单纯的“代工厂”升级为“生态伙伴”,药明生物的数据显示,被海外药企收购的中国客户项目均保留在其平台,订单价值从千万人民币级跃升至千万美元级,实现了价值倍增。2030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500亿美元以上,这一增长将与创新药BD出海形成协同效应。
模式升级:
从“借船出海”到“协同共赢”
随着BD交易的深度演进,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已从早期单纯的权益出让,升级为兼具价值兑现、能力建设与全球布局的复合型合作,展现出更成熟的产业思维。
对于中国Biotech而言,BD合作已成为平衡研发风险与价值实现的最优解。创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一款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和数十亿资金投入。通过License-out模式,企业可在研发早期获得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快速收回部分成本,为后续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普瑞金通过授权体内原位CAR-T疗法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既缓解了细胞治疗领域高昂的研发投入压力,又可借助里程碑付款实现研发与收益的同步推进。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实现了借力发展,维立志博将LBL-047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诺华旗下企业,可依托其全球临床开发与商业化能力,加速药物的全球获批进程,同时积累国际临床经验。
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与中国药企的合作已从单纯的资产购买转向战略补位。在ADC、双抗等热门技术赛道,中国药企的研发进度已实现全球领跑,罗氏引进HS-20110不仅填补了其在CDH17靶点的管线空白,更可借助翰森制药的研发积累应对第一三共等企业的技术冲击。这种互补性在细分领域更为明显,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药品的二次合作,以PI3Kα抑制剂瑞索利塞填补了后者在日本高发肿瘤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区域市场的精准布局。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平台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从单一产品授权向平台型合作延伸,体现出对中国创新能力的长期看好。
合作地域的多元化则拓展了出海的广度与深度。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中国药企开始重视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奥赛康将ASKG712在15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权益授权给Visara,既规避了直接进入欧美市场的高门槛,又依托区域市场实现了价值变现。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药品的合作更是区域协同的典范,借助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加速药物在日本市场的商业化进程。这种“全球+区域”的双轨布局,使得中国创新药的出海路径更加立体多元。
挑战与应对:
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尽管BD出海热潮涌动,但中国创新药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必须回答的命题。
研发同质化与靶点扎堆仍是突出风险。尽管已向蓝海靶点拓展,但部分赛道仍存在重复布局现象,若不能持续产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FIC/BIC资产,可能导致未来交易价值缩水。对此,企业需强化源头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靶点发现、作用机制研究等前端领域建立优势。翰森制药的经验值得借鉴,其通过持续布局B7-H3、B7-H4、CDH17等多个差异化ADC靶点,形成了多靶点全球化布局,为持续的BD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际竞争与合规风险日益加剧。随着全球创新药企业纷纷加大BD布局,优质资产的争夺愈发激烈,同时各国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增加了出海的不确定性。企业需建立全球化的合规体系,深度理解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通过与跨国药企的合作积累国际注册经验。药明生物等CRDMO企业的实践表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是资产获得认可的关键,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创新药企的研发与生产环节。
交易后的协同管理考验企业能力。BD交易并非终点,而是合作的开始,如何在研发进度、数据共享、商业化分成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中国药企需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建立专业的BD团队与项目管理团队,在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中掌握主动权。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富天指出,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在市场环境不佳时尤为重要,这一观点在BD合作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级市场融资低迷与人才缺口构成了长期挑战。2024年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资较2021年高点下降73.25%,融资难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同时,兼具研发能力与国际商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制约了BD合作的深度推进。对此,行业需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生态,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人才引进,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小结>>>
从翰森制药与罗氏的重磅交易,到普瑞金在细胞治疗领域的突破,近期密集的BD合作勾勒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新图景。这场热潮的意义远超交易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全球医药产业链的追随者,成长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参与者,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输出与价值输出的结合体。
展望未来,随着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创新药BD出海将呈现更广阔的前景。预计2025—2030年,2020年后授权出海的中国创新药将陆续在全球实现商业化,有望带来约82亿美元的利润增量。更重要的是,这种出海模式将推动中国药企深度融入全球研发、临床与商业化体系,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创新药产业既要把握BD出海的历史机遇,通过合作实现快速成长;更要坚守创新初心,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借船出海”迈向“造船远航”,在全球创新药版图中占据核心位置,书写中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新篇章。
编辑:李咏诗
版式编辑:余远泽
审校:马飞、张松
“十五五”主要目标!
10月27日开标!国采第11批各产品企业、报量最新变化
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产业高质量创新——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侧记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中国处方药》
学术公众号
聚焦药学学术和循证研究
长按关注中国处方药
《医药经济报》
终端公众号
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
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