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泽安生物医药(LTZ Therapeutics)宣布超额完成A+轮融资,成功募集4000万美元。本轮融资由新投资方万物创投(博裕投资旗下机构)领投,五源资本、蓝驰创投、独秀资本及滤泡性淋巴瘤创新研究所(IFLI)共同参与,现有股东龙磐投资和高瓴创投持续加码,澄林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至此,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公司累计融资总额已达9000万美元。从融资规模来看,泽安生物在短短三年内完成多轮融资,尤其是A轮与A+轮间隔不足一年便实现融资额翻倍,2024年7月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平台和研发管线的强烈信心。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核心候选药物LTZ-301的I期临床研究、加速第二款药物LTZ-232针对泛实体瘤的IND申报准备,并支持早期项目研发及全球团队扩展。泽安生物自主研发的髓系细胞衔接器(Myeloid Engager Platform)技术平台显现实力。这一平台基于反向转化科学(Reverse Translational Science)与肿瘤微环境(TME)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对髓系细胞的深入理解。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血液瘤和实体瘤的肿瘤微环境中均为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群之一,但其极化状态复杂,既有促肿瘤的M2型,也有抗肿瘤的M1型。泽安的策略是通过衔接器分子精准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避免过度激活引发的免疫毒性。比如LTZ-301作为首款进入临床的候选药物,是一款“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靶向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和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引导巨噬细胞定向杀伤肿瘤细胞。该药物近期已获美国FDA批准IND,即将启动针对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的I期临床试验。从技术路径来看,泽安选择聚焦髓系细胞而非传统T细胞免疫疗法,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前,CAR-T、PD-1/PD-L1抑制剂等T细胞导向疗法虽在部分适应症中效果显著,但存在耐药性高、实体瘤响应率低等问题。而巨噬细胞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高浸润性及吞噬功能,被视为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的关键。LTZ-232作为第二款候选药物,拟申报泛实体瘤适应症,其设计目标是通过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广谱抗肿瘤效果。临床推进效率也是吸引投资方的关键点。龙磐投资作为A轮领投方及A+轮跟投方,在管线立项和全球临床开发策略上,尤其在利用临床前模型(如患者来源类器官)验证技术平台有效性方面表现突出。蓝驰创投则强调,泽安的平台已在多种临床相关性模型中证实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有望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实现突破。从行业趋势看,泽安的融资成功也映射出资本对新型免疫疗法的持续追捧。据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融资中,肿瘤免疫治疗占比超过40%,其中针对髓系细胞的疗法因实体瘤应用潜力成为新兴热点。泽安的髓系细胞衔接器平台与再生元(Regeneron)的CD3×CD20双抗、Macrophage Pharma的巨噬细胞极化调节剂等形成技术互补,但前者通过同时激活吞噬功能和调节微环境,可能具备更广的适应症覆盖范围。泽安的国际化布局为其临床开发提供了便利。公司在深圳、美国加州红木城和德国海德堡设有研发及运营团队,这种多地协同模式不仅便于整合全球资源,也有助于同步推进中美欧临床试验,缩短药物上市周期。LTZ-301选择率先在美国开展临床,或与其FDA审批效率及欧美市场对创新疗法的支付能力相关。当然,泽安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髓系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巨噬细胞的可塑性可能导致治疗效果波动;其次,双特异性抗体的脱靶毒性需在临床中严密监控;此外,随着管线推进,资金消耗速度可能加快,后续融资需求或将增加。不过,现有投资方的持续加码,如高瓴创投连续参与A轮和A+轮,及新晋机构的加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担忧。总体而言,泽安生物医药的A+轮融资不仅是一次资本层面的胜利,更是对其技术创新和临床策略的认可。随着LTZ-301和LTZ-232的临床数据陆续披露,这家公司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开辟新的赛道,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而其在髓系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深耕,或将为行业带来更多颠覆性突破。信息来源:[1]安泽生物医药官微[2]医药魔方.A+轮超募融资4000万美元,泽安加速开发髓系细胞衔接器管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b4b0f95c9d1958d643087ffe77b2e5ef[3]新浪财经.泽安生物医药完成超2000万美元A轮融资,专注研究天然免疫衔接多功能抗体平台http://cj.sina.com.cn/articles/view/2822771827/a8401473020014dxm药事纵横投稿须知:稿费已上调,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