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与中国渐冻症药物研发困境及进展
引言:特殊的生命征程与困境
2019年10月,前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被确诊为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这位患者同时成为中国渐冻症药物研发的核心推动者——他主导研发的药物已救治多名病友,自己却因病情特征无法受益。
渐冻症是累及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等,患者多在3-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蔡磊即属于散发型,病因复杂,基因检测显示其不携带SOD1、FUS、C9ORF72等已知突变亚型,现有精准治疗药物均对其无效,但他仍推动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试验。
一、蔡磊的病情特征与治疗难题
1.1 病情进展与身体状况
蔡磊确诊时41岁,2024年5月因感冒住进ICU,病情开始明显下滑。2025年9月,他已完全丧失语言能力,脖子无法转动,吞咽功能退化至只能进食流食;至10月,47岁的他进入疾病晚期,丧失语言、吞咽及肢体活动能力,日常起卧需三人协助,饮水需增稠剂调和后用针管注入,存在痰堵窒息风险,仅能通过眼控仪实现沟通与工作。
1.2 散发型患者的治疗困境
散发型渐冻症占比超90%,无家族遗传史、病因复杂,即便基因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其致病机理仍未明确,仅不到10%的单基因突变亚型有明确研究方向。当前精准治疗集中于SOD1、FUS等特定突变类型,如SOD1突变患者仅占2%却已有突破性药物,但散发型患者尚无有效对应治疗方案。
二、蔡磊推动的药物研发突破
2.1 特定基因型药物的重大进展
2024年,蔡磊团队推动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其中针对SOD1和FUS突变的药物成果显著。与中美瑞康合作的RAG-17(针对SOD1突变的siRNA药物),通过降低基因表达发挥作用,2024年5月成为全球唯一中美均获批临床的渐冻症RNAi疗法,临床显示可显著延缓病情,部分患者一年内病情无进展(常规进展下3年内面临生命危险)。
另一款药物RAG-21(针对FUS突变的小核酸药物),在其推动资助下于2024年7月通过IIT伦理审批。双方还成立联合实验室,整合资源推进研发。有20多岁SOD1突变患者经其研发药物治疗后可重新行走。
2.2 普适性药物的多元探索
为覆盖更广泛患者,蔡磊团队聚焦普适性药物研发。2025年,神济昌华的SNUG01基因疗法成为重点方向,这款全球首创靶向TRIM72的药物,3月获美国FDA临床许可,6月获孤儿药资格,8月获中国NMPA临床默示许可,进入中美国际多中心临床阶段。此外,他还支持多个非基因特异性项目:士泽生物的XS228注射液(全球首创异体通用iPSC衍生神经细胞新药),2025年5月获中国NMPA无发补批准,将在北大三院开展I/II期临床;喜鹊医药的硝酮嗪(干预神经炎症,获FDA临床许可)、复宏汉霖的HLX99(干预氧化应激,早期试验阶段)。同时,他与中医药大学共建实验室,尝试“五龙荣肌汤”等调理,语言及行走能力获一定改善。
2.3 临床试验模式的创新
蔡磊建立渐冻症动物实验基地,利用SOD1、TDP-43型小鼠模型加速药效测试,缩短研发周期。他推动“破冰计划”二期启动,聚焦TDP-43蛋白(97%散发性患者存在其异常聚集),探索散发病例治疗新靶点。此外,借助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未上市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为患者争取更多机会。
三、中国渐冻症药物审批与研发现状
3.1 已上市药物
截至2025年11月,国内已上市的渐冻症药物包括:利鲁唑(最早获批,延长生存期2-3个月)、依达拉奉注射液(抗氧化,2019年上市)、托夫生注射液(渤健生产,2024年9月NMPA批准,2025年6月上市,针对SOD1突变)。
需注意的是,辉瑞的博舒替尼主营适应症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虽其进口申请被NMPA纳入优先审评,但尚未获批上市,且并非渐冻症治疗药物。
3.2 在研药物管线进展
当前国内ALS药物研发集中于临床I-III期,II期占比42.3%,I期31.5%,III期18.7%,7.5%处于临床前转化阶段。2025年重点进展包括:XS228注射液获批临床、SNUG01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托夫生启动IV期临床,另有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TDP-43靶向药等多个研发方向。
四、蔡磊的综合治疗与社会贡献
4.1 多维度治疗尝试
蔡磊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坚持服用利鲁唑;接受中科院“靶向寡核苷酸”治疗(小鼠实验显示可减缓神经元退化60%);每周两次腰椎穿刺干细胞治疗,实现细胞注入与炎症蛋白清除;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鼻饲管营养支持,每日服用五次药物。
4.2 科研与公益贡献
他搭建“渐愈互助之家”大数据平台,链接超万名患者,建立国内首个渐冻症病理与基因样本库,呼吁千人遗体及脑脊髓组织捐献。尽管全身仅眼球可自主控制,仍每日通过眼控仪工作至午夜,持续推动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