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药产业的变革动力与投资思考
说到抗癌药,这几年国内真的很热,大多数人都认同一个道理,创新才是王道,但我觉着,产品创新固然重要,真正拉开格局的,其实是产业链协作和全球视野,因为,天花板从来不是手里的管线,而是你能卷多深,这里面有不少故事,值得慢慢聊。
先从大家都关注的头部公司说,恒瑞医药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创新药的领军者,2025年ASCO的70项成果很振奋人心,尤其是SHR-1826、SHR-A2102这些新一代ADC管线,但由于国内竞争激烈,恒瑞也在加速多元国际合作,不光自己研发,还开始搭建覆盖全球的注册团队,早在去年,恒瑞就和美国一家临床CRO签了协议,打通了欧美多中心试验流程,和过去只靠内销不同,现在恒瑞也在冲击FDA、EMA,目标不是国内霸主,而是全球舞台,这种策略,事实上也带动了其他企业跟进。
同样,如果你关注复星医药,其全球化步伐更快,不光自研PD-1,还代理CAR-T,旗下复宏汉霖的汉曲优已出了海,比如在巴西、埃及落地合作,大家说创新,其实指的是多元化的战略,包括把产品和临床数据推向海外市场,甚至在不同医保体系下落地,,这既帮企业打开了收入空间,也倒逼了中国企业提升规范和合规能力,比如最新FDA对CAR-T无菌标准提高,复星实现了第一批出口,这就是产业链上“协同进化”的体现。
你要看整个行业,除了这些“老大哥”,中小板和科创板企业也在逆势突围,比如贝达药业,长期深耕肺癌靶向药,2025年新增适应症覆盖EGFR外显子20突变,这其实是以前国际药企垄断的领域,现在国产药也逐步突破,例如埃克替尼就有了在全球发表三期数据的机会,而科伦药业的ADC合作更有意思,与默沙东签了超100亿美元总额的系列交易,这意味着国内创新药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主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从全球视角中国抗癌药企业的升级,早已不是单纯管线多,更重要的是临床结果和国际注册能力,比如百济神州就很典型,旗下泽布替尼2024年销售达到20亿美元,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获批,这背后是团队的多元背景和全球布局,而迪哲医药舒沃替尼获FDA加速批准则说明中国创新药正在缩短与全球巨头的差距,甚至百利天恒打造出双抗ADC引发了国际学界关注。
这里给你补充个最新案例,2025年美国ASCO和欧洲ESMO两大肿瘤盛会,国产新药的数据成为全球焦点,比如在ESMO会上,百利天恒披露EGFR×HER3双抗ADC治疗鼻咽癌后线疗效翻倍,客观缓解率高到让欧美专家专门请教团队,而此前德国默克与百济神州也在EGFR药物上尝试联用方案,全球协作已成为新关键词,创新药的“出海”,不再只是收获市场,更多是推动国内审评标准进步,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在临床设计上引入耐药分层、真实世界数据收集,这和欧美思路已高度接轨。
可以说,全行业突围背后,有个更深刻的命题,即怎样在政策、市场、科研三者之间找平衡,比如江苏吴中退市就说明了财务和风控缺口,创新不是无本之木,企业资金链断掉,就是产品再好也撑不住,同理,像云顶新耀的mRNA肿瘤疫苗,虽然临床进展快,但是风险也不容忽视,毕竟这个领域全球都还没形成统一规范,大家投资时,不能光看新闻稿里亮眼的数据,更要交叉比对管线进度、资金状况、研发投入占比,例如美国纳斯达克的生物科技公司,通常会在季报里详细披露在研项目推进、单品投入及资本开支,这类数据,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另外,还要说一句,对于CDMO、CXO赛道,实际上他们是创新药爆发的“幕后推手”,譬如药明康德、药明生物,2025年不仅服务国产ADC药物的临床开发,还协助海外企业落地合成致死疗法,你可能没注意,药明生物今年扩产的PD-1、双抗及ADC产能,直接反映了中国生物制药工程能力向欧美靠拢,,这也决定了中国创新药能否快速实现“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从这个角度讲,有些投资机构现在更倾向布局产业链服务商,而不是单一生产商,因为分工优化后,效率和合规性大幅提升,比如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球CDMO市场增速达到每年15%,中国企业正加快抢占全球份额。
最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是政策环境的变化,比如医保谈判、国家集采,这些环节对利润直接影响,你要是只盯着创新药,也得警惕仿制药企业的风险,比如浙江医药生产的米托蒽醌、司莫司汀等传统抗癌药,虽然市场稳定,但随着集采价格下调,盈利空间被挤压,逼着企业向高壁垒的创新领域转型,除了看企业自己有多少创新药,也得瞅瞅政策周期,判断市场竞争的驱动力。
这里补充一组数据,实际上,2025年全球抗癌药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5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已逼近3600亿元,年增速超过18%,其中创新药增速远高于仿制药,国际学术会议正在成为国产新药“扬名立万”的新战场,比如今年中国企业在ASCO和ESMO两会上的参展数量首次突破百项,明显高于三年前的数据,这说明行业竞争正在加速升级。
总起来讲,中国抗癌药产业的变革,其实不光是管线迭代,更是全球竞技和产业链协作的系统工程,,谁走在前面,谁能打通“研发、临床、注册、生产、销售”全流程,并且在资本和政策环境下稳住资源,谁才有资格成为真正领跑者,你要问未来什么变化最大,除了技术突破,恐怕还是全球协同和政策适配,这里面有没有我们还没见到的新机会?企业和投资者要怎么应对新变局?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都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