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临床试验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 ZT001注射液与诺和泰®皮下注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评价ZT001注射液与诺和泰®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皮下注射治疗的疗效。次要目的:以诺和泰®为对照,评价ZT001注射液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皮下注射治疗的安全性;评价ZT001注射液在成年T2DM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评价ZT001注射液在成年T2DM患者中的免疫原性。
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中比较 ZT001 和诺和泰®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单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 I 期临床研究
比较 ZT001 和诺和泰®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皮下注射给药
后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相似性;
比较 ZT001 和诺和泰®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皮下注射给药
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相似性。
在肥胖受试者中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Wegovy®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Wegovy®在肥胖受试者中减重的疗效相似性。
次要目的: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Wegovy®在肥胖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17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通化东宝最烂的时候何时过去?资深分析师:尧 今最美编审:苏 叶自古有言,四十不惑。但2024年,可能是通化东宝最命途多舛的一年。 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止盈转亏”。4月30日,继两次“戏剧性”修订业绩预告后,投资者纷纷搬起小板凳坐等官宣,通化东宝终于正式揭示了2024年财报真面目:营收20.10亿元,同比下降34.66%;归母净利润亏损4272.32万元,同比下降103.7%。这是通化东宝近20年首度出现业绩亏损。这位国产胰岛素巨头何以至此?直接的导火索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胰岛素集采;其二,研发折戟,2.54亿元预付款打水漂;其三,与甘李药业的商标侵权诉讼败诉,赔偿金额更是雪上加霜。一切就像多诺骨米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式的崩盘。20年首亏、核心产品遭诉讼狙击后,高管也集体出走,股价跌回十年前水平;市值至今100多亿,相较另一国产胰岛素巨头甘李药业近乎折半……这家曾打破跨国药企胰岛素垄断的民族药企,正深陷“骆驼型企业”的典型困境——死不掉,却也活不旺。这类型的企业很多。明明靠着时代的积累,已经功成名就,但到四十岁这一年突然被“洗劫一空”。不过,通化东宝同期发布的2025一季度报,稍微释放了些好的信号:虽净利仍下滑49.15%,但营收回归双位数增长达6.52亿元。一份极差的2024年财报,一份开始释放些预期的2025一季度报,通化东宝最烂的时候何时过去?它是否到了重估时刻?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财务健康度、业务健康度以及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来一一回答。▲通化东宝股价走势图,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集采背后的策略战❤️关注我,不迷路死又死不掉,涨又涨不起来,这样的药企太多了。在国内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众多药企股价表现陷入 “不死不活” 的 “纠结态”。这一现象背后,既有行业共性原因,也有企业策略差异。通化东宝便是典型案例。其与甘李药业两大国产胰岛素巨头的隐隐较量,便将这一影响演绎得淋漓尽致。世人并非无故将通化东宝与甘李药业对比,这两老对手渊源颇深,可以说是师出同门,通化东宝曾是甘李药业第二股东。但从业绩数据来看,二者发展轨迹出现显著分化:甘李药业2024年净利同比增长80.75%,达6.15亿元。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势头更猛,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24.9%。反观通化东宝,2024年则面临重重困境。若溯其业绩差异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二者截然不同的胰岛素集采策略。遥想2022年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执行首年,甘李药业选择破釜沉舟,以低价策略参与竞标,大杀四方。其6款胰岛素产品(1个二代胰岛素、5个三代胰岛素)全部以“高顺位”中标,其中2款三代胰岛素更是报出最低价——门冬胰岛素报价19.98元,降幅高达72%;甘精胰岛素报价48.71元,降幅63%。如此激进的降价策略,虽使甘李药业在当年业绩由盈转亏,却成功斩获了集采的最大份额。反观当年,通化东宝胰岛素集采报价则相对保守且温和不少,其胰岛素集采产品全部以B类中标,基本保持原有销售量。以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为例,当时甘李药业报价48.71元/支,赛诺菲报价69元/支,而通化东宝报价77.98元/支,比甘李高出近四成。这一策略也反映在业绩上,在2022年完全无甘李药业惨烈,虽营收、扣非净利双降,但好歹归母净利15.89亿元,同比增21.46%。然而,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在2024年上半年的胰岛素接续集采中,双方策略发生了急剧转变。此次,通化东宝全系列胰岛素产品大幅降价以A类中选,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系列产品更是以A1类中选,并额外获得全国集采二次分配量的30%以上(约1000万支),总签约量约4500万支。而甘李在集采中采取提价策略,6款胰岛素全线涨价中标A类。以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为例,甘李同比上涨34.06%,中标价从48.71元/支涨至65.30元/支,与其余几家相差不大。相反,通化东宝报价63.33元/支,为最低价。实际上,通化东宝不得不如此做。要知道,通化东宝虽然过往二代胰岛素市占率第一,但在三代胰岛素方面并无先发优势,属于开拓市场阶段,因此续约集采更为“势在必得”,在甘李首轮胰岛素集采低价策略大抢市场下,更是受到威胁,此番更倾向于通过低价策略换取30%的二次分配量以扩大医院覆盖范围。以A1类中选的三代胰岛素产品门冬胰岛素为例,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三代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仿制药来自甘李药业,于2020年5月获批;通化东宝这款产品晚了一年多才获批,而紧接着海正药业的门冬胰岛素也获批上市了,通化东宝显然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困境。作为后来者,如何抢占三代胰岛素市场成其核心命题,既不占先发优势,又没有价格优势的通化东宝不得不变。通过集采敲开进院大门,或也是其考量之一,可借此快速下沉市场,抢得先机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结果就导致当前迥然相反的业绩走势。一个先狠降价格抢占市场份额,抓渗透率,后观清局势后,在新一轮集采机遇时,重新调整策略,涨价且提量,必然业绩会上涨。如甘李药业2024年实现营收30.45亿元,同比增长16.77%;归母净利润实现6.15亿元,同比增长80.75%。而对于首轮不占量优的通化东宝而言,为了获得更多量,一直在原有基础降价,势必会有一个业绩缓冲期。不过,现在谈论那一策略更优,或为时尚早。比如通化东宝目前虽然处于历史低谷,但如果拆分财报来看,亦可窥见其复苏迹象,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7.08亿元,基本恢复往年同期水平,净利润走出上半年亏损的泥潭,达到1.64亿元。更何况,整体来看,在胰岛素专项集采接续采购中,从集采报量看,国产厂商份额从首次集采的31%大幅提升至本次集采的45%。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对于国产头部企业也是相对有利。或许,这一市场在遥远的未来都能双赢。行业竞争本质是长期价值创造的比拼,短期业绩增速的快慢仅是阶段性表象,难以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地位的关键指标。因此,短期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或许没那么重要。管理之殇?❤️关注我,不迷路实际上,刚过不惑之年的通化东宝,前半生也算是凭借自身努力,吃了不少时代红利。它创立1985年,1994年8月登陆上交所。目前,旗下主要产品有镇脑宁胶囊、东宝甘泰片、瑞格列奈片-“唐捷瑞”、恩格列净片-“唐捷恩”、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甘精胰岛素-“平舒霖”、门冬胰岛素-“锐舒霖”、利拉鲁肽注射液-“统博力”等系列产品。翻开通化东宝过往功名录,有过不少高光时刻。199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改变了我国重组人胰岛素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在生产工艺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技术优势。2008年,通化东宝历经10年攻关,攻克了产能、产率、生产时间等产业化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3000公斤的吨级胰岛素原料药生产线,工艺步骤更少、收率更高、产品质量更高,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工业化生产胰岛素原料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该生产基地还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通过欧盟认证的生物车间。然而,辉煌成绩未能延续企业增长曲线。不仅业绩出现利润承压的剧烈波动,股价自2018年起亦总体持续下滑,至今也无甚起色,同期甘李药业市值一度超越通化东宝两倍。在集采冲击、研发折戟与商标诉讼三连击背后,通化东宝更深层次的危机,或直指战略定力的缺失与执行体系的失控。起码可见,战略执行与快速更迭的行业趋势之间,已产生难以忽视的脱节。就在一个月前(3月31日),三位副总经理集体辞职,让企业内部的深层矛盾暴于聚光灯下。问题来了,明明坐拥深厚技术积淀与市场基础,通化东宝为何陷入如此困局?在E药资本界看来,或许慢了几步:一是产品迭代惰性。胰岛素可分为三代,第一代胰岛素为动物胰岛素;第二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第三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类似物。通化东宝凭借早年间的技术突破,在二代胰岛素方面市场地位占优。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自2022年通化东宝人胰岛素(二代)市场份额提升后,超越诺和诺德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人胰岛素市场份额达40%以上。不过,问题恰在于此,管理层似乎有些在这一“现金奶牛”的舒适区中,逐渐丧失创新敏锐度。在三代胰岛素领域的市场竞争中些微掉队,便是直观体现。通化东宝虽然于2011年开启第三代胰岛素研发,但直至2019年才陆续上市相关产品。2024年,其甘精胰岛素市场份额超10%;门冬胰岛素系列仍处于放量阶段。二是产品战略的“短视”。这直接体现在其与甘李药业的商标纠纷中。2021年,甘李药业起诉通化东宝 “长舒霖” 甘精胰岛素侵害其 “长秀霖” 商标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历经两级法院审理,通化东宝最终败诉,需赔偿经济损失、维权费用及诉讼费共计 6131.21 万元,进一步加剧2024年亏损。作为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两款产品功能与机制高度相似,而通化东宝“长舒霖”商标注册晚于甘李药业,最终被判定无效。更关键的是,“长舒霖”商标侵权案背后,更是暴露出通化东宝创新路径的深层危机。作为“迟到者”,其三代胰岛素命名策略贴近甘李药业“长秀霖”,折射出品牌创新能力的匮乏。尽管其迅速启用新品牌“平舒霖”,但消费者认知转换期内,叠加集采降价与市场竞争压力,难免短期不受到影响。三是合规治理缺位。通化东宝两次业绩修正,暴露出内部或存一定财务内控漏洞。比如2024年7月,通化东宝终止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THDB0207)研发项目,全额计提研发资本化减值6455万元,并确认预付商业化权利款损失2.54亿元。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等环节存在“随意性操作”,引发市场对其利润调节的质疑,直接冲击投资者信任。归结来看,通化东宝现阶段的困局,本质上是管理体系与战略思维未能适应行业变革的必然结果。下一波机会在哪?❤️关注我,不迷路通化东宝未来将向何处去?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企业已经难以靠单一产品通吃市场,如诺和诺德、礼来般国际胰岛素巨头,已然早早布局开拓新疆土。而通化东宝同样延续此路,正从“小内分泌代谢领域”向“大内分泌代谢领域”拓展。这是时任通化东宝副董事长、总经理冷春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所言。纵观来看,通化东宝目前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GLP-1、DPP-4、SGLT-2类降糖药物上,均已有相应产品获得上市批准。未来机会点或在于:一是,GLP-1药物的背水一战。GLP-1类药物,作为当前市场潜力巨大的降糖与减重产品,通化东宝自然也瞄准了它。通过自研+BD,构建起了包括利拉鲁肽、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口服小分子 GLP-1、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在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GLP-1产品梯队。但也自然会导致一大共性现象——“内卷”。国内就有多家企业布局GLP-1赛道研发,包括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而早在2014年左右,通化东宝也展开了GLP-1相关项目的研究。至今,通化东宝主要手握三张王牌。1.利拉鲁肽注射液。2023年12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二款国产利拉鲁肽。目前,已与科兴制药达成协议,共同开拓17个海外新兴市场。再放眼国内竞争格局,目前已有三款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除了通化东宝,分别来自华东医药(2023年3月)和正大天晴(2024年6月获批)。另外国内在研利拉鲁肽管线有爱美客生物、先为达生物、惠升生物等。可以看到,未来利拉鲁肽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也就是说,通化东宝需要直面诺和诺德原研药专利悬崖后的混战。2.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 THDBH120)。2022年,全球首款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礼来)获批上市,拉开了GLP-1双靶点研究的序幕,也提升了想象力。而通化东宝同样布局于此。2021年3月,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入了三款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其中之一便是GLP-1/GIP 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 THDBH120)。2025年2月,该在研药物获得降糖和减重 Ib 期临床试验积极的顶线结果;2025年1月,减重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不过这一赛道竞争同样激烈,未来更将比拼实力和研发进度。信达、恒瑞均在此布局,比如恒瑞医药HRS9531(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也已进入Ⅱ期临床。3.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也是GLP-1药物研发的一大重要方向。目前,通化东宝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THDBH110 胶囊)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该产品在2023年 11 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签发的关于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THDBH110胶囊)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并于2023年12月完成Ⅰa 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Ia期临床已经顺利完成给药观察,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和试验总结工作,并策划下一步的临床开发工作。此外,通化东宝还布局了不少GLP-1受体激动剂类相关品种,如THDB0225注射液(属于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GLP-1)、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一种胰岛素类似物 GLP-1RA 复方制剂)。二是代谢领域的生态重构。目前,通化东宝正聚焦内分泌代谢,积极拓展研发边界,已将治疗领域由糖尿病拓展至减重、痛风/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领域,试图打破对单一产品的依赖。纵观其在研项目,主要包含3款糖尿病治疗领域一类新药(THDBH120/注射用 THDBH120、THDBH110/THDBH110胶囊、THDBH100/THDBH101胶囊)、2款痛风/高尿酸血症治疗领域一类新药(THDBH130/THDBH130 片、THDBH150/THDBH151 片)。目前在研的两款创新管线——URAT1抑制剂(THDBH130 片)与XO/URAT1痛风双靶点抑制剂(THDBH151片),均已进行至II期临床阶段,其中THDBH151片在2025年4月完成了IIa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主要终点目标。 此外,通化东宝还进行了痛风治疗领域化学口服药物依托考昔片的研发,已于2025年1月获得上市许可。该产品是最新一代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原发性痛经。三是,抓住国际化。根据最新财报,通化东宝海外市场收入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近80%达1.03亿元。实际上,通化东宝的“出海”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02年。当年,其通过人胰岛素出口埃及,创造了海外销售收入600多万美金。2013年,通化东宝的人胰岛素原料药通过欧盟GMP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此认证的企业。几个大动作可以看见,当前国际化主要布局思路。一是三代胰岛素,与健友股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进军美国胰岛素市场;二是针对GLP-1RA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加速推动与科兴制药合作在海外17个新兴市场利拉鲁肽的注册和申报进程。此外,其人胰岛素原料药的生产设施已通过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现场检查,符合欧盟 GMP 法规的要求,具备欧盟商业化生产条件;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注册资料准备及申请工作也在开展。不过,这三条路径最终成果,都仍需时间验证。骆驼企业启示录❤️关注我,不迷路四十不惑的通化东宝,正站在生死重构的十字路口:是成为“中国的诺和诺德”,还是沦为转型持续不温不和的样本,未来几年或将见分晓。不过,在生物医药的残酷竞争中,没有永远的骆驼,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当前,看待通化东宝的发展前景,需以辩证视角审慎分析。尽管 2024 年的业绩 “成绩单” 不尽人意,但其所处的胰岛素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或足以容纳多家龙头企业并存发展。可以确定的是,凭借在二代胰岛素领域的深厚积淀、稳定的产品竞争力以及长期以来良好的分红表现,通化东宝依然保有转型的根基与底气。目前,企业多个在研药品已进入中后期临床阶段,若能在未来几年顺利上市,或将迎来业绩增长的新拐点。眼下,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回暖像一剂强心针,但真正的拐点或许藏在三个信号里:GLP-1临床数据能否跳出“内卷”;管理层动荡后能否重塑凝聚力;国际化布局能否斩获再实质性突破,如海外大单落地。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免责声明“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信息来源:往期推荐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据创鉴汇不完全统计,上周(2月17日至2月23日)全球大健康领域共披露融资事件30起,总额近50亿元。按照金额划分,亿元及以上融资14起。按照已披露的融资轮次划分,早期融资(B轮以前)20起,中后期融资(B轮及以后)5起。生物医药领域共8家公司获融资,涉及药物类型包括基因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多肽等。
#01
EG 427完成2700万欧元B轮融资
关键词:基因疗法
最新融资:2700万欧元B轮融资
本轮投资机构:Andera Partners、Bpifrance、SCI Ventures
2月20日消息,EG 427宣布完成2700万欧元B轮融资,将用于推动EG 427基于其HERMES载体技术平台的早期管线项目,以及研究其首个针对膀胱功能障碍的项目EG110A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EG 427是一家致力于精准基因药物开发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神经泌尿学领域的慢性病病理学研究。该公司正在进行的首项人体研究预计将为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的临床发展开辟道路。其独特的HERMES平台提供精准的神经治疗药物。由于控制了复杂的调节元件,其载体可以在特定区域实现局灶性转导,然后在神经元的靶向亚群中选择性表达转基因。nrHSV-1载体具有经过验证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能的重复给药能力,其巨大的有效载荷容量可实现多功能DNA递送,实现更智能的基因医学。
#02
珂阑医药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关键词:小分子药物
最新融资:超亿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国投创业
2月21日消息,近日珂阑医药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推进多个核心管线进入临床申报和开发,以及研发平台和团队的拓展。珂阑医药立足于糖脂代谢领域的前沿科研,聚焦胆固醇代谢通路中成药性高的创新性靶点,开展针对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及MASH)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研发工作。原研项目转化来自宋保亮院士实验室,致力于"健康代谢,健康心血管,健康生活"的理念,力争为代谢疾病患者治疗提供可选方案。
#03
凯米生物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首关
关键词:疫苗
最新融资:超亿元Pre-A轮
本轮投资机构:国投创业、中科创星
2月19日消息,近日凯米生物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首关,融资金额超亿元。此次融资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SN3001(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SN2001(慢性乙肝免疫治疗疫苗)的全球临床,以及基于SynNeogen核心技术平台的肿瘤治疗性疫苗产品持续布局。凯米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和病毒感染两大疾病领域的创新免疫疗法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依托全球首创的SynNeogen免疫治疗平台技术,通过针对DC细胞功能的开发,实现“冷肿瘤转化”及功能性治愈的全新免疫疗法。
#04
质肽生物获亿元融资
关键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最新融资:亿元
本轮投资机构:爱美客、国风投(无锡)生物科技基金、蓝驰创投
2月17日消息,近日质肽生物再获亿元融资。质肽生物专注于开发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治疗领域的创新生物药。目前该公司管线中有多款在研重组蛋白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包括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ZT001,以及有望实现仅需每月注射1次的新型超长效GLP-1R激动剂ZT002等。除此之外,2024年11月,质肽生物1类新药ZT006片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公开资料显示,ZT006是一款新一代口服GLP-1药物,为新一代口服蛋白药品种。
#05
Reverb Therapeutics完成1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关键词:双特异性抗体
最新融资:1200万美元种子轮
本轮投资机构:Amplitude Ventures、Finchley Healthcare Ventures、InBC、KdT Ventures、Multiple Myeloma Research Foundation等
2月19日消息,Reverb Therapeutics宣布已完成由Amplitude Ventures领投的1200万美元融资。该公司的Amplify平台通过对双特异性抗体工程和数据驱动的抗体相互作用建模,调节内源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并将其重定向到潜在的治疗部位。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全身毒性、免疫原性和制造问题。Reverb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David de Graaf博士表示,这次融资将帮助推动其IL-15双特异性研究项目进入候选阶段,同时将研发其他涉及不同细胞因子和细胞靶点的双特异性项目。Reverb Therapeutics的管线AMP01可阻断PD-1,同时递送内源性IL-15,这是一种扩增和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关键蛋白。
#06
默达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
关键词:AI药物
最新融资:数千万元A1轮
本轮投资机构:IMO Ventures、晶泰科技、雅亿资本
2月14日,默达生物(META Pharmaceuticals Inc.)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此次融资将用于加速默达生物在研的两款管线药物向临床试验推进,并进一步拓展其AI代谢酶靶点发现平台的开发,在更多不同适应症上实现创新靶点突破和管线资产转化。 目前,默达生物进展最快的两个管线药物为自体免疫小分子靶向创新药和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小分子抑制剂。在晶泰科技的 AI+机器人研发平台赋能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小分子抑制剂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ODD)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RPDD)认证,有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完成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早期临床试验。本轮融资后,默达生物将继续推进与晶泰科技的研发合作,加速现有潜在“first-in-class”管线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并进一步投入其多组学分析AI平台的开发,构建持续的造血能力与创新壁垒。
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更多数据内容推荐
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根据公开信息,上周(2月17日~2月23日),全球范围内有至少8家致力于创新药研发的新锐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3家来自中国。通过梳理,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新锐公司正在开发的产品包括小分子、抗体、多肽、基因治疗药物等,针对的疾病涵盖了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眼科。
EG 427
融资轮次:B轮
融资金额:2700万欧元
2月21日,EG 427宣布完成了一笔2700万欧元的B轮融资。EG 427专注于通过非复制性HSV-1(nrHSV-1)载体技术开发基因药物,以治疗慢性神经病学疾病。该公司主打疗法EG110A已经进入注册临床研究阶段,这是一种采用非复制性HSV-1载体设计的基因药物,旨在选择性沉默导致膀胱肌肉过度活跃的关键膀胱感觉神经信号,同时保留膀胱排空功能,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膀胱疾病。此次融资还将支持EG 427利用其独特的HERMES平台拓展管线并开发多个治疗载体。借助精细调控元件,该平台的载体能够在特定区域实现局部转导,并在部分目标神经细胞中选择性表达转基因,从而开发针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精准递送的神经治疗药物。
凯米生物
融资轮次:Pre-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月19日,凯米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中科创星跟投。根据新闻稿,本次融资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SN3001(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SN2001(慢性乙肝免疫治疗疫苗)的全球临床研发,以及基于核心技术平台的肿瘤治疗性疫苗产品持续布局。凯米生物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肿瘤和病毒感染两大疾病领域的创新免疫疗法开发。依托SynNeogen免疫治疗平台技术,该公司旨在通过针对DC细胞功能的开发,实现“冷肿瘤转化”及对病毒感染的“功能性治愈”。
Reverb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种子轮
融资金额:1200万美元
2月19日,Reverb Therapeutics宣布已完成1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Reverb致力于利用天然免疫系统和细胞因子信号治疗危及生命的疾病,最初的重点是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该公司基于抗体的平台能够精确调节内源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并将其重定向到潜在的治疗部位,以扩大其治疗潜力,同时避免了全身毒性、免疫原性等副作用。此次融资将帮助Reverb推动其IL-15双特异性研究项目AMP01进入候选阶段,同时将研发其他涉及不同细胞因子和细胞靶点的双特异性项目。AMP01可阻断PD-1,同时递送内源性IL-15,后者是一种扩增和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关键蛋白。
Feldan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战略投资
融资金额:未披露
2月18日,Feldan Therapeutics宣布获得战略投资。Feldan专门从事基于细胞内递送治疗药物的开发,利用其专有的基于肽的技术(Shuttle peptide),Feldan得以实现将小分子、蛋白质等多种类型的治疗药物高效、安全地进行细胞质输送,从而扩大现有疗法的潜力。本轮融资将支持Feldan的主要候选药物FLD-103的进展,FLD-103是一种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基底细胞癌(BCC)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破坏参与疾病病理生理的细胞内成分来选择性靶向BCC细胞。Feldan也在推进其肺疾病治疗项目,利用Shuttle peptide的独特能力,可以将生物分子运送到难以运送的肺细胞中,以解决呼吸系统疾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Perceive Pharma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1500万美元
2月18日,Perceive Pharma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融资方包括Deerfield Management、强生公司(通过其企业风险投资机构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on - JJDC)、Braidwell LP、GV、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Fund和Catalio capital Management。Perceive Pharma是从Perceive Bio公司中剥离出来,后者正在推进眼科和相关垂直领域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Perceive Pharma则致力于在眼科领域开拓新型小分子疗法,加速治疗青光眼和其他适应症的新型神经保护疗法的开发。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该公司主要治疗候选药物PBI-671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质肽生物
融资轮次:未披露
融资金额:亿元
2月17日消息,质肽生物再获亿元融资,领投方为国风投(无锡)生物科技基金,老股东爱美客、蓝驰创投持续加码。质肽生物专注于开发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治疗领域的创新生物药。目前该公司管线中有多款在研重组蛋白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包括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ZT001,以及有望实现仅需每月注射1次的新型超长效GLP-1R激动剂ZT002等,口服GLP-1类多肽药物ZT006片等。
默达生物
融资轮次:A1轮
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2月17日,默达生物(META Pharmaceuticals)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默达生物成立于2021年,公司创始团队在免疫代谢这一新领域深耕多年,其通过深入理解和精准调控细胞新陈代谢的活力,实现对免疫系统功能的精准调节,并拓展代谢调节对其他关键生理系统功能的积极影响,为开发更为安全、高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目前,默达生物进展最快的两个管线药物为自体免疫小分子靶向创新药和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小分子抑制剂,后者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有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完成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早期临床试验。
Bambusa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9000万美元
2月17日消息,Bambus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约9000万美元的超额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新投资者RA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多家新投资者参与,所有现有投资者也均参与其中。Bambusa成立于2024年,专注于开发具有变革性作用的炎症及免疫(I&I)疗法。该公司已建立了一系列长效双特异性抗体管线,靶向经过验证的靶点,其中主打候选药物BBT001旨在开发成为现有多种皮肤病的标准治疗,BBT002则拟开发用于呼吸系统、皮肤和胃肠道疾病等多个适应症。Bambusa的另外两款候选药物BBT003和BB004在炎症性肠病和风湿病适应症中也展现出积极的潜在治疗效果。
期待在资本的助力下,更多前沿疗法和技术能够更快惠及患者。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 (质肽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