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本文作者)
2025年8月吉利德公司旗下的Kite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以3.5亿美元收购开发in vivo CAR-T疗法生物技术公司Interius;该公司1款CD20产品获得了澳大利亚的临床批件,进入临床一期;
2025年3 月阿斯利康以总交易额为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 该公司发表了1位MM患者的IIT数据,没有产品进入到临床。
这样的收购价格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正如我之前所言,巨头们已经跑步进入到了体内CAR-T赛道,相信该领域后续的BD/收购事件还会持续发生。如果对这几笔的收购进行分析的话,还是可以从中探寻到一些奥秘。
Interius公司介绍:成立背景与创立:2019年Interius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成立,由Bruce Peacock 和Saar Gill共同创立,该公司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拆出来的,致力于利用工程慢病毒载体开发体内细胞疗法。融资情况:2021年5月,公司完7600万美元 A 轮融资,由Cormorant和Fairmount共同领投,贝恩资本生命科学、辉瑞风险投资、RA Capital、Longwood、Logos Capital、Osage University Partners和Quan Capital跟投。核心管线研发进展:公司的核心管线包括 INT2104 及 INT2106;INT2104
是一种装载CAR20转基因的载体,该基因编码全人源化抗CD20单链抗体片段包装于采用Gen 2.1融合蛋白和CD7结合剂假型化的非复制病毒,从而在体内直接生成效应 CAR-T细胞和 CAR-NK细胞,用于治疗 B 细胞恶性肿瘤;该产品于2024年10月在澳大利亚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体内CAR-T疗法。随后在2025年,该试验扩展到了欧洲,获得了德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INT2106
在患者体内生成靶向 CD19 的 CAR-T/NK 细胞,清除致病性CD19+B 细胞,拟用于严重自身免疫疾病。临床前研究表明,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可完全清除人B细胞,GLP毒理学数据也支持该候选药物的安全性INT2106针对自免疾病开发,目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在研管线
Interius的平台介绍:
通过上篇的文章《当谈论IN VIVO CAR-T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我们知道IN VIVO的慢病毒载体改造通常是3个模块:1.去泛嗜性,但保留膜融合能力;2.特异性T细胞靶向及激活;3.病毒载体的稳定性;按照这3个模块及临床前的数据我们来好好拆解一下Interius公司,及其价值到底如何?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得知:Interiu的慢病毒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Binder:存在于慢病毒表面,用于识别体内的靶细胞,INT2104采用CD7 binder,用于识别CD7+细胞;
2.Fusogen:采用经过改造的去靶向化的VSV-G,其突变位点为I182E/T214N/T352A;有数据表明I182E突变可显著降低LDL-R的结合活性,T214N/T352A突变体可显著提高人血清稳定性;
3.Gargo:INT2104采用自失活的CAR基因,可编码全人源的CD20分子。
平台价值分析:
1.Gen 2.1融合蛋白的合理设计实现了载体的重定向:
为实现遗传药物的体内特异性递送,研究人员利用VSV-G蛋白“结合”与“融合”功能相互独立的特性,基于其与天然受体LDL-R的晶体结构,通过计算机模拟识别出Q10和I182关键位点,并假设引入相反电荷突变(如Q10K或I182E)可破坏LDL-R结合而不影响融合活性(如下图)。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构建了包膜为不同突变型VSV-G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对SupT1细胞的转导能力。为确认这些突变仅影响LDL-R结合,而不破坏融合能力,研究者在部分载体中加入了CD7结合子,并评估其是否能转导CD7阳性SupT1细胞。结果显示,Q10突变并不能有效屏蔽LDL-R结合,而带有I182D或I182E突变的载体表现出低水平的转导活性,表明成功“去靶向”了LDL-R。引入CD7结合蛋白后,可恢复其对CD7+细胞的剂量依赖性转导能力,且转导效率接近WT VSV-G。进一步对比发现,I182E比I182D在高滴度下表现出更低的非特异转导,因而被选为最终的“去靶向”突变位点。(下图)
设计慢病毒载体实现靶向递送
这种结合了I182E、T214N和T352A替换的优化融合蛋白,被公司命名为第二代改进型(Gen 2.1)融合蛋白
2.由Gen 2.1融合蛋白与CD7结合子包膜的载体可实现目标细胞的特异性转导:
为验证优化后的CD7结合蛋白的靶向性,研究人员使用CRISPR技术敲除SupT1细胞中的CD7基因,并对其进行转导实验。结果显示,携带Gen 2.1融合蛋白和CD7结合蛋白的载体无法转导CD7缺失细胞,而野生型VSV-G包膜的载体仍可高效转导,说明该平台的转导依赖于CD7的特异识别(图F)。此外,该平台还展现出良好的通用性。研究人员构建了靶向CD7、CD4和CD8的scFv结合蛋白,并用于转导来自不同供体的PBM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细胞)。结果显示,CD4结合蛋白选择性转导CD4+细胞,CD8结合蛋白转导CD8+细胞,而CD7结合蛋白可同时转导CD4+和CD8+细胞中的CD7+亚群(图G、H)
3.INT2104特异性转导T/NK细胞并产生功能性CAR+细胞:
研究人员基于CD7在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开发了携带CD20 CAR的慢病毒载体INT2104,通过Gen 2.1融合蛋白与CD7结合蛋白的协同作用,实现对体内T细胞和NK细胞的精准转导(图A)。
体外实验表明,INT2104可有效转导激活的人PBMCs中的CD4+、CD8+ T细胞及NK细胞(图B),转导效率与传统体外制备的CAR T产品相当;转导后的细胞与CD20阳性B细胞系(Raji、Daudi,图C、D)共培养时,展现出强效的剂量依赖性杀伤活性,且该活性完全依赖CD20抗原的存在,证实了CAR介导的特异性识别(图E)
INT2104转导过程中生成具有功能性的CAR+细胞
4.评估INT2104对B细胞的转导风险:
无论CAR T细胞产品通过体外制备还是INT2104体内生成,B细胞非预期转导均会有安全性风险。为评估该风险,研究人员在健康供体分离的原代B细胞、套细胞淋巴瘤(MCL)/滤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PBMCs及B细胞肿瘤系中测试INT2104转导潜力。结果显示:即使在高感染复数(MOI)下,健康供体原代B细胞也未发生转导(图A);测试的B细胞系(Nalmö, DB, VL51, JVM13, Recl)仅在超生理水平MOI时检测到微弱阳性(图B),与GFP载体无法转导B细胞系的数据一致;MCL/FL/CLL患者的B细胞样本同样未见转导迹象(图C)
5. INT2104转导的PBMCs可杀伤表达CAR20的B细胞:
进一步研究非预期转导的CAR20+ B细胞是否仍可被INT2104转导的PBMCs杀伤。研究人员采用WT VSV-G转导人B淋巴瘤细胞系DB,使其表达CAR20和GFP或单独的GFP。将四名供体的INT2104转导PBMCs与上述DB细胞系共培养后,评估CAR介导的细胞毒性(图D)。结果显示:INT2104转导PBMCs能剂量依赖性杀伤DB细胞,无论其表达CAR20和GFP或单独GFP(图E);共培养组存活的DB细胞中CAR+GFP+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图F),表明表达CAR20的B细胞仍可被INT2104生成的CAR20效应细胞杀伤。
评估INT2104转导B细胞的风险
6. 单次INT2104静脉注射可清除小鼠体内的B细胞肿瘤:
为验证体内生成的CAR细胞是否具备真实杀瘤能力,研究团队在携带Raji B细胞瘤的NSG MHC I/II双敲小鼠模型中开展了功能验证。该模型具备极高免疫缺陷性,可稳定支持人PBMC移植且延迟GVHD发生。
研究分阶段进行:先通过注入表达荧光素酶的Raji细胞建立系统性肿瘤负荷,随后注入1 × 10⁷活化PBMC,并在第二天给予单次INT2104静脉输注(低剂量6 ×10⁵或高剂量1×10⁷ TU/只)。结果显示,高剂量INT2104组在治疗后22天内实现肿瘤完全清除,低剂量组在26天内亦达成相同效果,而对照组肿瘤持续进展。流式分析显示,CAR+细胞自第14天起出现在高剂量组外周血中,并与B细胞消失时间高度一致。低剂量组中CAR+细胞检出率较低,但仍观察到肿瘤清除。
活化PBMC即先在体外用磁珠把PBMC激活后再回输小鼠体内。
7. 食蟹猴静脉注射INT2104可实现T细胞与NK细胞的特异性转导:
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确认了INT2104的有效性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在更具临床相关性的非人灵长类模型-食蟹猴中展开了剂量探索性研究。然而,作为临床候选产品的INT2104依赖野生型HIV-1 gag-pol进行病毒包装,而食蟹猴细胞对HIV存在先天免疫屏障(如TRIM5α介导的限制),可能影响转导效率。为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采用HIV与SIV序列拼接构建了嵌合型gag-pol(xHIV),从而制备出结构上仅在衣壳编码区有所不同的“INT2104替代载体”。
实验共纳入2只食蟹猴,给予替代载体2×10^9TU(3.5 × 10^8 TU/kg)。结果显示,2只动物均成功产生CAR阳性细胞,且表达在脾脏、肝脏和肺中。CD20+B细胞在第4天观察到>50%的下降。CAR+ T细胞占CD3+群体的,CAR+ NK细胞占比则高达,远高于此前在小鼠中的检测水平。同时,CD4+与CD8+ T细胞均可转导,但以CD8+为主。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动物均表现出良好耐受性,体重、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未见任何INT2104相关不良反应。
单次静脉注射后第4天进行解剖(图B)以规避适应性免疫干扰。ddPCR结果显示原病毒DNA在脾/肝/骨髓等高CD7+组织富集,免疫荧光证实CAR蛋白仅表达于脾脏CD3+ T细胞(图D)和NKG2A+ NK细胞(图E)以及肝脏CD3+ T细胞(图F),而肝细胞(HNF4α+, 图G)、肺组织及巨噬细胞均无表达(表),同时外周血CD20+ B细胞显著减少53-84%(图6),证明该载体突破物种限制后仍严格靶向T/NK细胞并介导早期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安全性提供关键证据
静脉注射INT2104至食蟹猴体内可导致T细胞和NK细胞的特异性转导
组织学检测第4天脾脏、肝脏和肺中CAR蛋白表达详情
8. 巨噬细胞摄取:
巨噬细胞作为已知能吞噬颗粒物质的清道夫细胞,既往研究报道其可摄取慢病毒。本研究中,无论经处理的动物脾脏或肝脏中。与先前报告一致,通过RNAscope检测在治疗动物肝脏巨噬细胞中观察到慢病毒颗粒摄取迹象。两只载体处理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肺部切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CAR蛋白的细胞。在载体给药后第4天进行尸检前,两只载体处理动物均未出现载体相关毒性或安全性信号。
平台价值总结:
清晰的VSV-G突变位点知识产权保护,突变位点的数据充分详实。
通过文中红色字体的临床前数据数据,可能提示:CD7的T细胞靶向/激活模块可能对于T细胞的转染及激活效力不足,后续如何持续优化T细胞的转染及激活,可能都是CD7靶向策略公司的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样,可以发现市场中更多的公司选择TCR-CD3的T细胞靶向/激活模块策略,我想可能也是基于以上这个问题。
平台的安全性得到的初步验证,不管是细胞因子的释放,还是非CD3+ T细胞和非NKG2A+ NK细胞的转染,以及肝、肺及巨噬细胞的摄取等方面都表现IN VIVO CAR-T的安全性在可控范围内。
估值价值的差异:
Interius处于临床阶段3.5亿美元被收购,ESO处于临床前阶段10亿美元被收购,为什么处于更后期阶段的Interius的估值反而只有ESO的约1/3呢?考虑到Kite作为自体CAR-T细胞主要玩家,必须要进入到IN VIVO CAR-T赛道,是自研还是完整的收购一个平台技术?
在上篇《当谈论IN VIVO CAR-T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的文章提到靶向T细胞的策略有VSV-G和其他假型包膜蛋白,因为VSV-G和LDL-R的结合位点非常有限,可突变的氨基酸几乎都已经都保护,所以:
有没一种可能Interius这个估值定价原因就是:仅仅是有着完整知识产权和详实数据的VSV-G突变体的价格,和分子、平台、IND及团队等没有关系?
《百年孤独》里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这样的经历,哪个做药人没有体验过呢?成药前的痛苦可能正如《百年孤独》里所描述的这样。让我们祝福所有的做药人!
时间有限,ESO的深度解读,留在下篇,尽情期待。
参考:
1.Targeted in vivo delivery of genetic medicines utilizing an engineered lentiviral vector platform results in CAR T and NK cell generation.
2.同写意
3.津津药道
4.Interius官网
5.劲帆生物
6.医麦客
7.细胞知聊
8.药研共进社
注:开了赞赏,因为作者没有赞赏账号,上篇文章有人说想要打赏作者,这次我开了我的,如果有打赏,我会把打赏费用给到作者。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可提供专业的免费咨询,同时可以获得Antibody Research生物药随谈回放视频。
公众号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微信(zhuisu2210)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