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经过仅10年的快速发展,梯度已经逐渐成型,以信达和百济为首的新贵已经已经成功上岸,以康方为代表的biotech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当然也有一些在创新药发展之初的成立biotech还在生死边缘挣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执行力最终导致了biotech不同的命运。如今,信达和百济早已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而是放眼全球,信达甚至要于2030年跻身全球一流生物制药公司。最近两家公司先后召开了开发者日会议,无一例外都将双抗及双抗ADC作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6月28日,信达生物召开了肿瘤研发日,这也是其在时隔四年后信达再次召开研发日。今年的主题是:“新一代IO和新一代ADC”,借此全新的平台,从而重塑肿瘤治疗格局。当然,信达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其希望在2030年跻身全球一流生物制药公司。信达新一代IO是以现在领先的IBI363为基础,并扩展到靶向CD3激活T细胞的双抗/三抗,靶向激活NK的三抗,以及靶向结合T细胞和NK细胞的IL-12v等双抗。IBI363的开发可谓是打破了IL-2靶点的认知,其不同于传统的IL-2Rβγ偏向,而是IL-2Rα偏向。该设计使得其可能其在外周激活Treg细胞,进而避免系统的激活免疫细胞,而IL-Rα偏向又可以激活正在发挥抗肿瘤的PD-1+CD25+CD8+细胞,而不是无法抑制肿瘤的其它T细胞。该设计已经在临床中逐步得到验证,并且已经在多个肿瘤中取得的不错的疗效,包括黑色素瘤,结直肠癌,NSCLC等;除了目前领先的IBI363,信达生物也开发了靶向BCMA/GPRC5D/CD3三抗,目前强生该靶点的三抗数据已经披露,其疗效直逼CAR-T疗法,也证实了三抗在血液瘤中的潜力。信达基于Sanbody平台开发的IBI3003在临床前疗效中,甚至强于强生的三抗,并且在BCMA和GPRC5D低表达肿瘤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对于该项目,确定性相对比较强,目前其已经位于临床1期。当然,除了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的新分子,信达在TCE方向还IAR113(MUC16/CD3)和IBI389(CLDN18.2/CD3)。其中MUC16靶点再生元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临床中相关疗效并不明显。而对于CLDN18.2,相关单抗已经获批上市,而CAR-T疗法在国内科济生物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因此对于TCE疗法,相信将来也会有所突破。在今年的AACR会议上,双抗ADC也逐渐成为趋势,相关管线布局快速增长。而在ADC领域,信达经过多年的布局已经开发三个平台:SyntecanES ® (Topo1i),Solo TX® (Topo1i)和DuetTx® (双载荷)。而在这些平台中,双抗也已经逐渐占据主角,包括IBI3001(EGFR/B7H3 ADC),IBI3005(EGFR/HER3 ADC),IBI3014(PD-L1/TROP2 ADC),IBI3028(dp bsADC),其中前三个药物已经进入临床。IBI3001在临床前疗效研究中展现了多机制协同作用,包括靶点端的阻断作用,毒素的杀伤。从而实现在多种表达谱肿瘤模型中都展现了良好的疗效。除了抗体端的优化,信达目前也开展了毒素端的优化和组合并开发双毒素ADC以及双毒素双抗ADC,相较于单毒素,双毒素理论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毒素的耐药性,从而更彻底的对肿瘤进行杀伤。而双抗双毒素ADC,理论上可以结合双抗对肿瘤的高选择和双毒素的更高的杀伤的优势,从而在提高治疗窗口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ADC的耐药问题。在新一代IO的基础上,再结合新一代ADC技术,最终构成了信达将来的肿瘤治疗的新格局,这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信达策略的重点布局方向。在信达生物召开研发日会议之前,中国创新药的另外一个引领者—百济神州也召开了投资者R&D会议,两者虽然在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将双抗和双抗ADC作为未来重点的开发方向。在多种癌症领域,百济神州都同时布局了双抗和双抗ADC,同时其也开发了新的payload。其中在B细胞相关的血液瘤领域,百济布局了多款双抗或者三抗,包括靶向CD19/CD20/CD3以及靶向BAFFR/CD22/CD3的TCE三抗,靶向T细胞第二激活信号的CD20/CD28双抗和CD20/4-1BB双抗,这些管线本质上是激活T细胞,从而对B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因此后续也有转向自免领域的潜力。当然,这些管线后续也可以和百济已经上市的BTKi药物进行协同。而在实体瘤领域,百济的管线中也有多个双抗或者多抗及多抗ADC,如靶向Claudin6/CD3,GPC3/4-1BB,MUC1/CD16A的双抗,以及靶向EGFR/MET/MET的三抗和三抗ADC。强生靶向EGFR/cMET双抗已经获批上市,并且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充,其成功也吸引了众多后来者布局,包括双抗ADC。百济开发了Met双表位的三抗BG-T187,与强生的Amivantamab相比,在相同剂量下,BG-T187疗效更优,甚至在较低剂量下抑制肿瘤活性强于高剂量的Amivantamab。另外在联用方面,在EGFR TKI耐药模型中,BG-T187和EGFR CDAC分子的联合疗效优于Amivantamab和Lazertinib联合的效果。总结2020年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未来十年,双抗必将闪耀》,现在时间刚走过一半,双抗已经成为主流,并且发展到双抗ADC,甚至双抗双payload ADC。那时候知道双抗将会在肿瘤领域杀出一片天地,没想到双抗如今在自免领域也会成为主角,更甚至,IO双抗将会取代传统IO抗体,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基石。我们已经建立BiosCMC读者交流群,有兴趣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进群,请主动备注姓名-公司-职位(高校-专业),非诚勿扰!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文章以宣传知识为目的,因此不构成投资,病人用药等建议。如果文章侵您的权益及时联系小编进行删除!欢迎扫码交流/咨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