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钟声再次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响起。
10月15日,轩竹生物以开盘暴涨154%的姿态登陆港股,市值瞬间突破150亿港元,公开发售获得惊人的4908倍认购,在2025年的资本寒冬中显得如此耀眼。
然而,这份资本热度背后,是一条迂回曲折的上市征途。作为从四环医药分拆而来的创新药平台,轩竹生物历经了极具代表性的资本化考验,先是在科创板因持续亏损折戟,继而转战港股;从一度面临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到最终凭借临床价值赢得超额认购的认可。
这一转变也折射出当下生物科技板块愈加分化的资本图景。一方面,行业整体仍面临估值回调与融资收紧的压力;另一方面,真正具备临床差异化价值的企业,正持续获得专业资金的青睐。截至2025年10月,港股主板在审的上市申请已达到创纪录的210宗,其中生物医药企业仍是主力军。
在此背景下,轩竹生物的成功上市恰逢关键时点,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与港交所持续推进的市场改革交汇,共同为创新药企打开了难得的资本窗口。其IPO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也成为一个观察资金如何重新配置创新医药领域的重要风向标。
TONACEA
01
从科创板到港交所
时间往前拨几年,随着仿制药行业在集采政策下面临持续冲击,四环医药的传统核心业务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公司自2014年起布局的医美业务逐渐展现出增长潜力,尤其是其代理的韩国肉毒毒素产品乐提葆在2020年获批上市后,四环医药在2021年年初制定了医美及生物制药双轮驱动战略。
然而,创新药研发的高投入特性与四环医药自身的盈利压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四环医药收入逐年下降,并在2022年及2023年持续亏损。轩竹生物作为公司的创新药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便持续“烧钱”,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已达11.43亿元,且2023年全年净亏损约3亿元。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将仍在投入期的创新药业务分拆出去,使四环医药能够“将现有资金及资源专注于培育和发展高增长的医美业务及其他新业务”,便成为合理的战略选择。
“被分拆的”轩竹生物的资本化道路可谓一波三折。公司最初瞄准科创板,于2022年9月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24.7亿元。然而,在2023年3月的上市委会议上,其上会结果被暂缓审议,被要求进一步披露各管线在研产品的技术优势及后续商业化规划。经过一年多等待,轩竹生物最终于2024年5月主动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彼时,科创板对盈利能力的严苛要求与轩竹生物持续亏损的现状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转战港股成为轩竹生物的新出路。2024年11月,四环医药公告拟分拆轩竹生物于港交所上市。
港交所的18A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打开了大门,与轩竹生物的发展阶段更为契合。但IPO申请有时间限制,轩竹生物于2024年11月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在6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流程,于2025年5月自动失效。次月,轩竹生物更新了财务数据并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自2018年开始独立运营后,轩竹生物通过整合四环医药的创新药研发管线,并经历多轮融资,逐步构建起覆盖肿瘤、消化、MASH等领域的研发管线。
然而,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最为艰难。直到2023年6月,轩竹生物的首款产品安奈拉唑钠肠溶片才获批上市,结束了公司长期“0营收”的状态,但相对于近五年半累计19.1亿元的净亏损,公司仍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
TONACEA
02
商业化“三驾马车”
轩竹生物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已商业化的三款产品,包括安奈拉唑钠(KBP-3571)、吡罗西尼(XZP-3287)和地罗阿克(XZP-3621)。
作为首款国产质子泵抑制剂,安奈拉唑钠于2023年6月获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2023年12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截至2025年6月,累计销售额达4800万元。
这款产品的技术优势在于代谢路径优化,肝脏负担较传统PPI降低40%,且头对头试验显示安全性优于雷贝拉唑。虽然数据优秀,但市场挑战严峻。国内PPI市场超87%份额被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仿制药占据,2024年带量采购导致价格平均降幅达62%。轩竹生物正拓展反流性食管炎适应症,目前已处于III期临床,试图在百亿级市场中分得更大份额。
2025年5月获批的吡罗西尼,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其独特之处在于突破性单药后线治疗数据: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1个月,刷新全球纪录。
中国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8岁,较西方早10年,吡罗西尼对内脏转移患者(占比68.2%)的疗效优势精准切中临床痛点。但赛道拥挤度惊人,国内已有8款创新CDK4/6抑制剂上市,其中来自辉瑞的哌柏西利占据75%市场份额,且2023年仿制药申报数量激增。
今年8月获批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地罗阿克,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格局。国内已有9款ALK抑制剂上市,包括辉瑞的克唑替尼、诺华的塞瑞替尼等。地罗阿克通过穿透血脑屏障的设计,在临床试验中使脑转移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7.8%。但作为第五个获批的同类药物,其商业化窗口期已大幅缩短,需在术后辅助治疗等新适应症上建立壁垒。
此次轩竹生物计划募资7亿港元的用途也指向核心需求,约45%将用于三大核心产品的研发拓展,包括新适应症临床试验与工艺优化;20%募资投向商业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销售网络与市场教育;其余则是用于其余管线研发和运营。
TONACEA
03
热流涌动
轩竹生物的上市恰逢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复苏周期。毕马威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集资募资达1067亿港元,在全球IPO排名中稳居第一,同比激增约708%。生物医药领域成为这波热潮的绝对主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在港股的累计募资额已突破180亿港元,成为港股IPO市场的重要增长极。除已上市企业外,还有超过50家医药企业正在排队等候港股上市审批。
港交所“科企专线”的政策红利、美联储降息带来的资本回流、A+H双平台架构下的估值修复等多重因素驱动这一热潮。在本轮港股IPO热潮中,不同类型的创新药企展现了多元化的资本路径。
龙头企业恒瑞医药在2025年5月启动H股全球公开发售,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创下近五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最高募资纪录。其豪华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景顺、瑞银、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
专注于小分子GLP-1药物开发的诚益生物,则于2025年10月8日递交港股IPO申请。该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了合作开发协议,潜在交易总额超过12亿美元,展现了早期研发企业的价值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8月递表的甫康药业则代表了已有产品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6年估值增长32倍。其首款产品于2024年6月上市,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全国覆盖,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3467.5万元。其将利用募集资金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及市场拓展,加速其创新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进程。
繁荣背后,生物医药企业赴港IPO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在2025年递交申请的18家生物医药企业中,12家布局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其次,盈利压力持续存在,已上市企业中,约65%尚未实现盈利,平均亏损周期超过5年。此外,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部分小型IPO项目首日成交额不足百万港元,面临退市压力。从上市过程看,企业还需应对复杂的合规要求,包括股权架构设计、研发数据合规、知识产权清晰化等诸多环节。
随着越来越多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一场关于创新价值与商业回报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章:
1、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25/1015/2025091701225_c.htm
2、https://mp.weixin.qq.com/s/7oKcqLgOBe5J_3idO5c9QQ
3、https://mp.weixin.qq.com/s/AWFWp9VDaEQk358_NH6m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