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临床试验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BP 206 Compared with OPDIVO® (Nivolumab) in Subjects with Treatment-Naïve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elanoma - 20210031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BP 206 Compared With OPDIVO? (Nivolumab) in Subjects With Treatment-Na?ve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elanom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BP 206 compared with Nivolumab in Subjects with Treatment-Na?ve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elanoma.
100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专利(医药)
38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新闻(医药)导读THECAPITAL用病毒去杀死癌细胞。本文3800字,约5.4分钟来源 | 医曜以毒攻毒,并非武侠小说的幻想,而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疗法。早在1904年,一位42岁的白血病患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白细胞数量骤降,就当医生担忧患者安危的时候,他身上的肿瘤竟离奇消退。这并非偶然,后续类似现象被多次观察到。二十世纪初的医学界对此困惑不已,直到1912年,意大利医生给宫颈癌患者注射狂犬疫苗,同样观察到肿瘤生长受抑。人类才开始思考:病毒与癌症之间,是否存在神秘的对抗关系?这些早期观察催生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利用病毒“以毒攻毒”的特性来治疗癌症?后来,这一有悖于传统思路的设想转化为溶瘤病毒疗法,为抗癌开辟了“邪修”新路径。然而,由于早期临床的挫折与首款商业化产品的不及预期,致使溶瘤病毒疗法陷入沉寂。直至2024年,CG Oncology携其膀胱癌溶瘤病毒疗法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暴涨96%,才让这一沉寂的领域重现生机。但近期FDA对于溶瘤病毒疗法的冷淡态度,无疑又给“邪修”路径破了一盆冷水。用病毒“杀死”癌细胞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选择性感染并杀死癌细胞的创新疗法。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改造后的病毒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在其中大量复制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与传统治疗手段不同,溶瘤病毒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巧妙地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对肿瘤细胞发起全方位攻击,产生“原位疫苗效应”和“远端效应”:当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大量繁殖并使其破裂后,会释放出肿瘤相关抗原,这些抗原如同“信号弹”,吸引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前来“集结”,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不仅能消灭被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还能对远处未被病毒直接攻击的转移灶产生杀伤作用。图:溶瘤病毒疗法机制,来源:太平洋证券在溶瘤病毒疗法发展的早期,“邪修”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缺乏有效的病毒改造技术,导致天然病毒的应用面临诸多困境。天然病毒虽然具备一定的溶瘤潜力,但它们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极易对正常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使得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转机出现在1991年,哈佛团队在《Science》发表里程碑研究,首次通过基因改造HSV-1病毒,使其在胶质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为溶瘤病毒设计奠定科学基础。此后,科学家通过精准改造病毒基因组,删除致病性基因片段,同时插入增强肿瘤靶向性和免疫激活功能的基因元件,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更安全、靶向性更强的溶瘤病毒。2015年,溶瘤病毒领域迎来全球首个获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安进公司的T-VEC(商品名Imlygic),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这款基于HSV-1的病毒经过双重基因修饰,删除ICP34.5和ICP47基因以降低神经毒性,同时插入人源GM-CSF基因增强免疫激活能力。然而,T-VEC的商业化却遭遇滑铁卢。其疗效局限于局部瘤内注射,无法通过静脉等全身给药途径发挥作用;适应症仅覆盖黑色素瘤这一小众癌种,且客观缓解率不足30%。更严峻的是,其联合PD-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未能显著提升疗效,加之生产成本高昂,最终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获批上市的几年中,T-VEC年销售额峰值不足1亿美元(2018年约8000万美元),远低于安进最初预测的5亿美元以上。2023年销售额进一步下滑至约3000万美元,在黑色素瘤治疗市场中占比不足5%,最终成为安进管线中的边缘化产品。T-VEC的挫败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资本的热情。此后的十年间,溶瘤病毒领域陷入沉寂:明星企业Oncorus因静脉给药的疱疹病毒疗法临床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退市,大药厂的收购热潮逐渐冷却,“机制虽好,产品难成”的质疑声四起。然而,就在人们对溶瘤病毒疗法的前景感到迷茫之际,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正在悄然孕育,为溶瘤病毒疗法的“复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修有所成2024年1月,溶瘤病毒疗法领域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折。CG Oncology携其膀胱癌溶瘤病毒疗法CG0070(Cretostimogene)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暴涨96%,市值飙升至22.5亿美元。这一事件,不仅为CG Oncology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如同一颗信号弹,点燃了全球对溶瘤病毒疗法的信心——沉寂十年的赛道,迎来了新的复兴。CG0070的成功绝非偶然,其核心在于破解了溶瘤病毒领域长期存在的疗效持久性不足与适应症局限两大痛点。该药针对卡介苗(BCG)无反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精准瞄准膀胱癌治疗的关键未满足需求。III期临床试验(BOND-003)显示,其单药治疗完全缓解率(CR)达75.5%,12个月CR率50.7%,24个月CR率42.3%;24个月时97.3%的患者未进展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响应患者中91.3%避免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这组数据刷新了NMIBC治疗纪录,首次证实溶瘤病毒可作为膀胱癌的“基石疗法”。安全性表现同样颠覆传统认知,未发生任何三级及以上相关不良事件,且不良反应中位恢复时长仅一天,患者耐受性极佳。这与早期溶瘤病毒疗法常伴随的发热、免疫风暴等副作用形成鲜明对比。追根溯源,CG0070的成功源于设计理念的革新:其基于5型腺病毒(Ad5)改造,嵌入肿瘤选择性启动子E2F-1和免疫刺激因子GM-CSF基因。这种双重设计使其能精准识别Rb通路缺陷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内部选择性复制并裂解细胞,同时释放的GM-CSF与肿瘤抗原共同激活树突状细胞,形成“裂解-免疫激活-系统杀伤”的正反馈循环。此外,不同于T-VEC的瘤内注射,其膀胱灌注给药方式大幅提升了治疗便利性。与T-VEC局限于黑色素瘤不同,CG0070的野心远不止于单一适应症。在膀胱癌领域,其布局已形成完整矩阵:针对卡介苗无应答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同步推进单药治疗与联合方案——既探索与PD-1抗体联用提升缓解深度,也开发与化疗联用方案覆盖更广泛人群;针对侵袭性更强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一项1b期研究(CORE 2)正在评估CG0070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作为顺铂不耐受患者的新辅助疗法潜力。放眼其他癌症类型,CG0070同样具有广阔的拓展潜力,已规划向结直肠癌、肝癌及乳腺癌等主流癌种进军。这些癌症虽有多种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复发、转移或耐药难题,而CG0070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望提供新思路,突破现有疗法瓶颈。研究显示,其靶向的Rb通路缺陷特性在多种实体瘤中广泛存在,为跨癌种拓展奠定科学基础。若后续验证成功,这款溶瘤病毒疗法或将成为实体瘤治疗的全新支点,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治愈曙光。CG Oncology 的崛起,标志着溶瘤病毒疗法在经历多年挫折后,正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且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风向东吹当全球溶瘤病毒领域迎来复兴,中国创新药企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子公司三维生物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安柯瑞)就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这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虽当时技术不及当下成熟,但它为国内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近五年,中国企业布局溶瘤病毒疗法日益活跃,通过自主研发与跨境合作同步推进,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25年7月,国内溶瘤病毒相关临床试验数量超100项,居全球首位,覆盖膀胱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十余种实体瘤。资本支持力度同步增强——过去五年该领域融资超百亿元,推动十余家企业进入临床阶段。具体来看,乐普生物通过引进CG0070大中华区权益切入膀胱癌赛道,该药于2025年1月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针对卡介苗无应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映辉医药的YH01注射液强调直接溶瘤能力,采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设计,2025年4月公布的II期临床数据显示一名69岁高危膀胱癌患者实现肿瘤完全消退;亦诺微医药自主研发的MVR-T3011整合PD-1抗体与IL-12双重表达,在中美澳三国同步开展临床研究;复星医药通过参投复诺健生物推动其核心产品VG161(携带IL12/IL15/PD-L1阻断肽多重基因)进入国际多中心II期临床,该药2024年获中美双突破性疗法认定。此外,康弘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恒翼生物、阿诺医药等企业也通过国际合作或自主研发加速布局溶瘤病毒疗法,技术路线覆盖腺病毒、疱疹病毒、痘苗病毒等多载体平台,适应症拓展至膀胱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实体瘤。同时,中国原创溶瘤病毒技术也不断取得进展。2025年初,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其开发的NDV-GT溶瘤病毒通过插入猪源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使肿瘤细胞表达异种抗原,触发人体“超急性排斥反应”。该设计不仅破解了静脉注射的靶向难题,更通过模拟器官移植排斥机制,为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新路径。图:《Cell》期刊网站截图随着本土企业加速布局,中国溶瘤病毒药物市场正快速扩容。据行业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630万美元跃升至2033年的32.71亿美元,其中2024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3.9%。在创新疗法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这片高速增长的价值高地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可创新的道路注定不会一片坦途。今年7月22日,FDA突然冷漠地拒绝了美国Replimune公司溶瘤病毒RP1联合PD-1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上市申请,这无疑给刚刚燃起希望的溶瘤病毒疗法又浇了一盆冷水。不可否认,当前溶瘤病毒疗法仍有诸多缺陷与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静脉递送效率、实体瘤穿透能力、免疫微环境抑制等科学难题尚未攻克,高昂的生产成本、复杂的给药方案仍是商业化落地的拦路虎。从T-VEC的折戟到赛道升温,资本热情与临床现实的落差始终存在,支付体系对创新疗法的接纳节奏、企业管线的同质化竞争,为其前景蒙上不确定性。但这些挑战掩不住技术突破的光芒。CG0070在膀胱癌领域的突破,证实了“溶瘤+免疫激活”双机制设计的临床价值,中国团队在静脉递送、基因编辑与联合疗法的创新持续拆解技术壁垒,溶瘤病毒正逐步打破“机制虽好,产品难成”的魔咒。#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END开白/线上咨询:irongzhong媒体合作:010-84464881商务合作:010-84467811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要得到授权。PART 01周报概述随着全球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药研发与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近期,根据摩熵医药数据统计,新药申请与审批获批频繁,显示出医药创新领域的活跃态势。本文将深入分析2025年7月7日至2025年7月13日期间,国内外新药申请、临床试验批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最新进展,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行业资讯。PART 02国内51款新药IND获批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2025年7月7日至7月13日期间共有122个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临床申请/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承办(按受理号统计,不含补充申请)。其中国产药品受理号95个,进口药品受理号27个。本周共计51款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包括化学药20款,生物药29款,中药2款。本周获批临床创新药/改良型新药部分信息速览(不含补充申请)注:完整数据可识别“文末”二维码下载查看PART 03本周全球TOP10创新药研发进展在全球创新药研发领域,7月7日,星汉德生物(SCG)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其乙肝病毒(HBV)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工程化T细胞治疗——SCG101V新药1/2期临床试验(IND)申请,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学研究表明,健康成年人体内天然存在由T细胞受体(TCR)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清除HBV感染的关键机制。基于这个科学洞见,星汉德生物筛选出特异性靶向乙肝表面抗原的高亲力、高活性天然TCR,并通过T细胞工程改造重塑患者免疫系统。由此开发了其针对慢性乙肝的创新细胞治疗管线SCG101V。SCG101V由特异性TCR介导,选择性识别和靶向感染HBV的肝细胞,通过多重机制,清除cccDNA并消除病毒储存库和整合片段,并建立保护性免疫记忆。一旦病毒储存库被彻底消除,HBV就没有反弹的途径。临床数据显示,SCG101V展现出"一针治愈"的治疗潜力:通过单次给药,即可同时根除乙肝cccDNA和乙肝表面抗原,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治疗手段。截图来源:摩熵医药-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7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百济神州申报的注射用塔拉妥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为: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治疗(包括含铂化疗)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公开资料显示,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是一款DLL3/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今年5月,百济神州宣布其与安进公司(Amgen)在中国联合开展的注射用塔拉妥单抗2期临床研究DeLLphi-307已取得积极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治疗(包括含铂化疗)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国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其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领域获得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塔拉妥单抗是一款由安进公司研发的创新靶向免疫疗法,能够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上的DLL3蛋白和T细胞上的CD3蛋白,进而激活T细胞来杀伤表达DLL3蛋白的肿瘤细胞。本周全球TOP10创新药研发进展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PART 04本周全球TOP10临床试验结果本周全球TOP10临床结果中,7月7日,天境生物公布了其双特异性抗体givastomig的1b期联合治疗试验的积极数据。Givastomig是一种靶向Claudin 18.2(CLDN18.2)阳性肿瘤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在表达Claudin 18.2的肿瘤微环境中通过4-1BB信号通路有条件地激活T细胞。该药由天境生物牵头与ABL Bio公司共同开发,两方平等共享除大中华区和韩国以外的全球权益。目前,givastomig正被开发用于一线治疗转移性胃癌,并具有在其他实体瘤中进一步拓展的潜力。截至2025年5月15日的数据,17例Claudin 18.2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givastomig联合nivolumab和mFOLFOX6作为一线治疗。数据显示,在所有剂量组中确认的ORR为71%(12/17),DCR达100%。在选定用于剂量扩展的两个剂量组(8 mg/kg和12 mg/kg)中,ORR为83%(10/1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PD-L1或CLDN18.2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中也观察到了缓解。17名患者中有8名仍在接受治疗,截至数据截止日期,最长的治疗持续时间为13.3个月。安全性方面,联合疗法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3级或以上的恶心呕吐事件,仅有一例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肝酶升高)。截图来源:摩熵医药-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7月9日,微芯生物发布公告,其自主研发的西达本胺针对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DEB研究)已于近日获得最终结果的顶线分析数据,试验组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优于对照组,达成研究主要终点。西达本胺是微芯生物独家发现的全新机制新分子实体药物,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属于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DEB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确证性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R-CHOP(抗CD20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对比R-CHOP在既往未经治疗的MYC/BCL2双表达DLBCL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日,该试验已于研究方案规定的最后一例在组受试者随访到36个月时完成,并进行顶线分析。此次顶线分析进一步证实,西达本胺联合方案可为初治MYC和BCL2双表达DLBCL患者带来显著且可持续的无事件生存期获益,且安全性良好。本周全球TOP10积极/失败临床结果 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PART 0539款品种过评,浙江易泽达和华海药业领跑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2025年7月7日至7月13日期间共有138项仿制药申报上市/申报临床获CDE承办,其中新注册分类上市申请受理号125项(包括化药3类,4类,5.2类),新注册分类临床申请受理号4项(包括化药3类,4类),一致性评价申请9项。本周4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按受理号计4项),本周35个品种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按受理号计40项)。本周有3项生物类似物注册申报动态,分别是石药集团的注射用奥马珠单抗、石药集团的仑卡奈单抗注射液以及齐鲁制药的QL-2106注射液。本周过评/视同过评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过评/视同过评产品剂型主要为注射剂。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本周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等多个品种过评/视同过评受理号数量多达2个,同时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也是本周过评/视同过评企业最多的品种为2家。本周过评/视同过评企业共有37家,其中浙江易泽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过评/视同过评品种数最多,达2种。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本周有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和普拉替尼胶囊2个品种为首次过评/视同过评。本周首次过评/视同过评品种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本周有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2个品种的过评/视同过评达7家企业。本周过评/视同过评达7家企业品种截图来源:摩熵咨询周报摩熵咨询本期完整周报识别二维码领取下载END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近期热门资源获取中国临床试验趋势与国际多中心临床展望-2025052024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202505中国带状疱疹疫苗行业分析报告-2025052023H2-2024H1中国药品分析报告-202504数据透视:中药创新药、经典验方、改良型新药、同名同方的申报、获批、销售情况-2025032024年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202503中国AI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百强榜单-202502解码护肤抗衰:消费偏好洞察与市场格局分析-2025022024年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分析报告-202501小分子化药白皮书(上)-202501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全景洞察报告-2025012024年医保谈判及市场分析报告-202501近期更多摩熵咨询热门报告,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联系我们,体验摩熵医药更多专业服务会议合作园区服务数据库咨询定制服务媒体合作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开启摩熵化学数据查询点击阅读原文,申请摩熵医药企业版免费试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本期看点近期有多篇文章围绕高度异质性的胃癌领域的最新药物进展,如安斯泰来的CLDN18.2单抗,近日,安进也宣布FGFR单抗胃癌一线获得成功。胃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手段日渐丰富。统计显示:FGFR1基因扩增见于约20%的肺鳞癌;乳腺癌中FGFR1/2扩增占7–23%;尿路上皮癌中FGFR3突变占10–60%、融合占约6%;肝内胆管癌约10–20%存在FGFR2融合;子宫内膜癌12%存在FGFR2突变。本文聚焦FGFR靶点各种药物形式在胃癌、胆管癌、尿路上皮癌、肺癌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期内容01安进/再鼎丨FGFR单抗丨胃癌02FGFR靶向治疗的癌种拓展03新一代FGFR2b ADC与生物药研发04总结与展望 【01 安进/再鼎丨FGFR单抗丨胃癌】2025年6月30日,安进(Amgen)宣布其与再鼎共同开发的FGFR2b抗体贝马利珠单抗(bemarituzumab)联合化疗在FORTITUDE‑101三期试验中提前达到一线胃癌总生存(OS)主要终点。这一消息再次凸显FGFR2b作为胃癌等肿瘤的关键驱动因素。FGFR2b是一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IIb亚型,过表达时可异常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殖。FGFR靶点及bemarituzumab作用机制FGFR2b在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G/GEJ)中的过表达率约为38%,其中约16%患者肿瘤细胞≥10%呈现2+/3+阳性。值得注意的是,Fortitude‑101和早期阶段试验均观察到贝马利珠单抗组中眼部不良事件(如角膜炎、干眼等)频发,与其强效阻断FGF10配体有关。未来全试验数据发布后,将更清晰评估其风险/获益比,但这一积极结果已经为FGFR2b靶点在胃癌领域奠定了临床地位。截止到目前为止,仅贝玛妥珠单抗进入针对FGFR2b过表达胃癌一线治疗III期研究阶段,包括联合化疗与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两项,以研究其与化疗(FORTITUDE-101)以及与nivolumab和化疗联合使用(FORTITUDE-102)的疗效。胃癌的现有及新兴治疗靶点与疗法由此可见,相比于安斯泰来的CLDN18.2单抗只联合化疗对比化疗(安斯泰来CLDN18.2单抗正式销售;竞品单抗重开棋局,联合PD-1聚焦中低表达胃癌人群),贝玛妥珠单抗则提前于目前胃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免疫+化疗)进行了类比,更加巩固自己的一线地位。02 FGFR靶向治疗的癌种拓展 虽然胃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吸引关注,但FGFR基因改变在多种实体瘤中均有分布。约7%的未分选肿瘤携带FGFR改变。本章节就各个瘤种的FGFR药物最新进展进行汇总。胆管癌:FGFR2融合引领靶向时代FGFR2融合是肝内胆管癌(iCCA)最常见的驱动突变之一(约10–20%)。全球范围内,胆管癌靶向治疗因FGFR2而开启新篇章:2020年4月,Incyte的FGFR1–3抑制剂佩米替尼(商品名Pemazyre)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携带FGFR2融合晚期胆管癌的靶向药;紧随其后,futibatinib也于2022年10月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既往治疗过、携带FGFR2重排(含融合)的转移性胆管癌患者。佩米替尼在中国同样进展迅速:2018年,信达生物与Incyte达成合作,获得其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2年3月,中国NMPA批准佩米替尼(达伯坦®)用于经治、检测到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此外,infigratinib曾于2021年获FDA加速批准用于胆管癌,但因后续III期试验招募等问题,2024年主动撤销了适应症。但毋庸置疑的是,FGFR靶向药物深刻改变了胆管癌的治疗格局,进入到精准治疗时代。尿路上皮癌:泛FGFR抑制剂进程尿路上皮癌(尤其膀胱癌)中FGFR3突变比例很高,已经成为重要靶点。首款上市的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Balversa)即获FDA批准用于携带FGFR3/2突变的复发转移性膀胱癌。该药在美国上市后表现出显著的总缓解率提升,也因此被称为膀胱癌首个靶向疗法。目前国内相关进展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底,国家药监局受理了强生公司提交的厄达替尼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FGFR3/2突变),业内普遍预计获批将为国内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其他肿瘤类型中的FGFR靶向策略除上述两种主打适应症外,FGFR靶点在多种肿瘤中均有探索潜力。例如,约20%的肺鳞癌患者存在FGFR1扩增,已有研究表明FGFR抑制剂可使这部分患者的肿瘤显著缩小;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携带FGFR2突变,也被认为是未来可尝试的靶点。此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FGFR4通路在部分肝细胞癌中异常激活,新一代FGFR4抑制剂(如BLU-554等)正在全球临床评估。虽然目前尚无其他肿瘤类型的FGFR靶向疗法获得临床批准,但随着对FGFR生物学理解加深,预计未来将有更多II/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03 新一代FGFR2b ADC与生物药研发随着贝马利珠单抗在胃癌中的进展,业界对FGFR2b靶向疗法的兴趣进一步升温,ADC已成为热门方向。国内外多家公司加紧布局下一代FGFR2b ADC,以期兼顾疗效和安全性:如百济神州研发的BG-C137为一款FGFR2b ADC,payload为TOPOI抑制剂,DAR值为8,采用稳定连接子,有望避免角膜毒性,已经推进到临床I期阶段。2025年6月25日,中美华东在研的FGFR2b ADC HDM2020 获批开展晚期实体瘤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早期在研FGFR ADC产品,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新药在设计上往往优化了抗体表位和链接子,以降低阻断FGF10所致的眼部毒性,并借助先进载药平台扩大治疗窗口。期望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04 总结与展望FGFR靶点治疗正从胃癌治疗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与此同时,FGFR2b方向的ADC和新一代抑制剂有望突破眼部毒性瓶颈,赋能胃癌以外的多种实体瘤患者。对于医药从业者而言,紧跟FGFR靶点的药物研发动态、理解各种FGFR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当前精准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重点。 ★
100 项与 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Amgen)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