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才 5 岁,用激素会不会长不高?”“听说激素会让孩子变胖、抵抗力下降,能不能不用?” 在儿科门诊,每当医生根据病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 “激素”)时,家长们总能抛出一连串担忧。这种 “谈激素色变” 的焦虑,源于对激素副作用的片面认知,却可能让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事实上,只要遵循儿童用药的科学原则,激素就能成为对抗重症的 “利器”,而非洪水猛兽。本文我们就来理清儿童使用激素的核心要点,从而卸下不必要的恐慌。儿童用激素,不是 “想⽤就用”,也不是 “绝对不能用”激素并非儿童用药的 “禁忌项”,但必须严格锁定明确的临床指征—— 只有当疾病严重威胁孩子健康,且激素是关键治疗手段时,才会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根据 2023 版指导原则,儿童使用激素的常见场景包括这几类:严重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休克、重度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全身重症药疹(如剥脱性皮炎),此时激素能快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避免器官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像儿童常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是控制炎症、防止病情恶化的核心药物;感染相关并发症:并非所有感染都用激素,仅在 “感染引发严重炎症损伤” 时使用,比如结核性脑膜炎(防止脑膜粘连)、脓毒性休克(稳定循环),且必须配合足量抗生素;内分泌急症: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危象(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这类情况需长期规律用激素,属于 “替代治疗”,而非 “抗炎治疗”。简单说,医生给孩子开激素前,一定会权衡 “不用激素的风险” 和 “用激素的获益”—— 比如重度哮喘发作时,不用激素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短期用激素(3-5 天)的收益远大于副作用风险。儿童激素的 “安全密码”:4 个核心原则要记牢2023 版指导原则特别强调,儿童用激素需 “个体化、低剂量、短疗程、强监测”,这四个原则是降低副作用的关键,家长要重点关注:剂量:按体重算,不 “一刀切”儿童激素剂量不会照搬成人,而是严格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 计算,再结合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比如常用的泼尼松,儿童 “小剂量” 通常是 < 0.5mg/kg/ 天,“冲击剂量”(仅用于危重情况,如过敏性休克)为甲泼尼龙 7.5-30mg/kg/ 天,且需静脉给药。疗程:能短不长,优先 “隔日给药”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长期用激素可能影响生长,因此疗程需严格控制:冲击治疗:仅用于抢救,如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疗程≤5 天,用完可直接停药,无需减量;短程治疗:如结核性胸膜炎、急性排斥反应,疗程 < 1 个月,停药时需逐渐减量(比如每周减 1/4 剂量),避免撤药反应;长程治疗:仅用于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疗程 > 3 个月,此时医生会优先选择 “隔日给药”(比如隔天早上吃一次),减少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的抑制,降低生长障碍风险。像儿童甲状腺眼病,2023 版指导原则推荐 “每周 1 次甲泼尼龙冲击”,总疗程 12 周,既能保证疗效,又能减少副作用。给药途径:能 “局部” 不 “全身”激素给药途径有很多,儿童优先选择局部用药,减少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哮喘 / 过敏性鼻炎:用 “吸入式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全身吸收少,副作用仅为轻微声音嘶哑(用完漱口即可缓解);皮肤炎症(如湿疹、皮炎):用 “外用激素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选择弱效或中效制剂,避免长期涂面部、腹股沟等薄嫩皮肤;严重情况(如休克、脑膜炎):才用静脉注射或口服 “全身激素”,且会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副作用:提前预防,而非 “事后补救”儿童用激素的副作用并非 “一定会发生”,很多可以通过提前干预避免。2023 版指导原则列出了儿童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法,家长需配合医生做好预防:生长障碍(最常见):长期用激素可能减缓身高增长,需定期监测生长曲线(每 3 个月测一次身高体重),同时补充钙(500-800mg / 天)和维生素 D(400IU / 天),鼓励孩子多做跳绳、跑步等负重运动;若生长迟缓明显,医生可能调整激素剂量或加用生长激素。白内障风险:儿童比成人更易因激素出现白内障,长期用中到大剂量激素时,每 6 个月做一次眼科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骨质疏松与骨折:除了补钙和维生素 D,避免孩子剧烈跑跳、预防跌倒也很重要,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所生的孩子或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儿童,需更早做骨密度监测。感染风险:全身用激素会暂时降低免疫力,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疫苗接种需遵医嘱 —— 若孩子用激素剂量 <20mg / 天(泼尼松等效)、用药≤14 天,或仅局部用药,可正常接种灭活疫苗(如新冠灭活疫苗);若用大剂量激素(>20mg / 天),需在停药 1 个月后再接种活疫苗(如麻腮风疫苗)。这些 “误区” 要避开,别因误解耽误治疗对激素的恐慌,很多源于错误认知,结合 2023 版指导原则,我们来澄清两个最常见的误区:误区 1:“用激素会让孩子终身依赖”激素 “依赖” 仅见于长期用激素治疗慢性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情况,这类疾病本身需要激素 “替代治疗”,并非激素导致的 “成瘾性依赖”。大多数儿童用激素是短期疗程(如 3-7 天),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病情控制后就能逐渐减量停药,不会留下 “依赖” 问题。误区 2:“激素副作用不可逆,用了就会变胖”短期用激素(<2 周)几乎不会导致 “满月脸、水牛背”,长期用激素的外貌变化(如体重增加),在停药后会逐渐消退。且医生会通过 “最低有效剂量”“隔日给药” 等方式减少副作用,比如把泼尼松从每天 20mg 减到 5mg 维持,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降低体重增加风险。最后提醒:停药要 “慢”,监测要 “勤”给孩子用激素,“停药” 和 “用药” 同样重要 —— 长期用激素(如泼尼松 20-30mg / 天,超过 2 周)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为孩子精神差、乏力、发热、恶心,严重时甚至休克。因此必须遵医嘱 “逐渐减量”,比如每周减 1/4 剂量,具体速度由病情决定。同时,监测不能少:短期用药(<1 个月):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如血钾);长期用药(>3 个月):除了上述项目,还要加测骨密度、甲状腺功能、眼科检查,每 3-6 个月评估一次。总之,激素不是 “魔鬼”,盲目拒绝反而可能让孩子错失治疗良机。只要遵循用药指导原则,规范用药、做好监测,就能让激素成为守护孩子健康的 “帮手”,而非 “负担”。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3 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39 (4):289-296.来源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编辑 | rayms授权转载及爆料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下载梅斯医学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