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流感药”、“减重药”、“新冠药”三张风口入场券,众生药业似乎完美踩中了每一个千亿市场节拍。不过“风口故事”背后,远非表面光鲜。资深分析师:尧 今最美编审:苏 叶一款流感药,一款减重药,一款新冠药,任意看哪个,众生药业都算是抓住了大市场、大风口。这位从中药起家的岭南药企,正成为中药老厂在创新转型赛道上,为数不多跑出实绩的突围样本。不过追风易,守成难,中药老厂的突围远未终局。毕竟当风口退潮,“王牌”易褪色为“纸牌”,落在这家中药老牌药企身上的故事就变为:基本盘中成药受集采冲击业绩承压、新冠药因疫情消散需求几乎归零、流感药刚获批上市不久还有待放量、减肥药尚在烧钱III期临床。资本市场对它的态度亦始终拧巴。市场似乎只肯给它贴上“中药股”的估值标签,些微无视其创新药属性——即便三个月股价实现翻倍,相较常山药业、博瑞药业从几十亿市值一路冲至400亿的爆发力,它至今仍停留在100多亿元市值的区间,估值落差显著。但好的信号是,业绩有了好转。相较连续三年业绩下滑,众生药业2025上半年归属净利润盈利预计1.7亿元至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49%~140.25%。其创新研发似乎也下了更大决心,就在6月,众生药业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称,拟将1.03亿元募集资金转投流感与糖尿病新药研发项目。回过头看,是非成败还未成定数。这家中药药企凭何路径创新转型至今?现在创新成果如何?下一步怎么走?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财务健康度、业务健康度以及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来一一复盘。▲众生药业股价表现,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三款风口药,手拿把掐?❤️关注我,不迷路这家40多岁老牌中药企,已经迎来了新的人生剧本。成果是最有力的佐证。从结果来看,众生药业已进入创新成果兑换期,目前已有两款创新药成功上市:一款是全球首个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抑制剂——昂拉地韦片,前不久刚获批上市。另一款是大家都不太陌生的新冠药——来瑞特韦片,这是全球首个口服拟肽类单药3CL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于2023年获批。除此之外,众生药业在研管线中,既包括时下热点减重药——GLP-1R/GIPR双靶点RAY1225注射液,又包括国内首个获批临床治疗NASH的创新药——ZSP1601等。我们先看最新获批的昂拉地韦片,这是全球首款PB2靶点RNA聚合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成人单纯性甲型流感,于2025年5月获批,成为其在呼吸领域落下的一枚重要“战略棋子”。提及“流感药”“甲流药”,其市场需求之旺盛不言而喻。流感属于季节性传染病,发病率相对较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3年我国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3.9亿元。从市场产品在售维度看,抗流感药赛道空间还是相对广阔的。目前国内抗病毒流感一线用药大家都相对比较熟悉了,主要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等,其中“流感神药”奥司他韦作为上市多年的成熟品种,靶点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根据米内网统计,2023年销售额已经超过80亿元;玛巴洛沙韦作为全球第一个RNA聚合酶抑制剂药物,被视为“新一代流感神药”,国内上市短短几年以来销售额连续高增长,根据米内网统计,2024年销售额已经超过7亿元。可以看到,已上市产品市场表现都还是不错的。那么,新上市的昂拉地韦地位几何?能分得多少羹?这就得回归产品特性来看,和玛巴洛沙韦相比,昂拉地韦虽然也属于RNA聚合酶抑制剂,但是差异化针对PB2靶点。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体外病毒学研究表明,昂拉地韦对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以及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并且对于奥司他韦耐药的病毒株、玛巴洛沙韦耐药的病毒株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正因如此,市场对其投注了不少期待,认为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流感神药,不过上市时间有些晚于预期。再看看这款拉升不少股价预期的减重药——GLP-1R/GIPR双靶点RAY1225注射液。减重市场的火爆近两年来有目共睹。当前国内减重市场尚处培育期,但增长潜力巨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到2030年中国减重行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2026-2030年复合增长率约12.4%。现在核心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热点赛道必然竞争者众,RAY1225核心竞争力何在?GLP-1R/GIPR双靶点这个路线确实算是主流选择。一大核心原因在于,礼来GLP-1R/GIPR双靶点产品替尔泊肽成功了,且销售走高,这就意味着这条研发路径是经过验证的,确定性更高。而且就目前该双靶点而言,仅礼来的替尔泊肽获批上市;而进入III期临床的产品中,博瑞医药、翰森制药、恒瑞医药等企业的管线稍早推进,众生RAY1225紧随其后,目前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在双靶点管线中临床进度还算靠前,稳居第二梯队前列,而且海外近期也获批临床。可以看到,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它的核心差异化卖点在于——两周一次的给药方式,和更优的疗效。纵观目前已上市或在研GLP-1药物的给药频次,主要为为一周一次。但是要知道,减重需求类似慢病治疗,更长的给药周期,如两周一次、四周一次,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目前从临床数据和给药方式是有一定差异化的,不过还得等等III临床数据,才更好分说。除了这两款热点产品,其实众生药业此前还成功上市了一款新冠药——来瑞特韦片。作为众生获批上市的首款创新药,这款新冠药意义远超产品本身。它算是为其创新之路打了个头阵,让众生药业在2022年声名鹊起,纵使商业化最终不及预期,但某种程度上促使其坚定创新转型之路。彼时,众生这款3CL抑制剂于2023年3月附条件批准上市,在此之前国内仅两款3CL抑制剂获批:一款是大名鼎鼎的辉瑞P药(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这是首个进入中国的3CL抑制剂,几乎早于众生来瑞特韦片一年多上市;另一款是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先诺欣),作为首款国产3CL药物,比众生这款早上市两个月。而众生来瑞特韦片则凭借“单药给药”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首个单药给药的3CL抑制剂。其商业化初期表现亮眼,2023年上市首月销售额即突破5000万元。此后,云顶新耀、远大医药等企业的同类产品也陆续上市。显然,这款产品抓住了当时的市场热点。新冠治疗这一风口当时引得不少药企入局,众生药业瞄准此处亦无可厚非。而且在一众竞争者中,尽管上市时稍晚于热点高峰期,但众生最终成功将产品推向市场,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位,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此前缺乏成熟的创新药研发经验的众生而言,此次研发与上市进程算是高效了。而且,它也着实为其拉升了一波股价预期。纵览其股价走势,众生药业曾借2022年新冠药研发热潮迎来股价巅峰,一度冲上历史高点。但热点褪去往往猝不及防,当产品真正落地时,疫情需求已随周期消散,市场环境早已今非昔比。这并非个例,而是当年多数新冠药研发企业共同遭遇的“上市即巅峰” 困境。回过头看,众生药业在创新布局上算是相对聚焦,始终集中资源深耕核心领域,从其重点布局代谢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便可见一斑。从新冠药到流感药,再到减重药,众生药业的每一款核心产品都精准切入了大市场、大风口。非书生意气的务实创新❤️关注我,不迷路作为一家老牌中药企业,它凭什么能在创新转型中突围出来,成为少数派?这就得好生回顾一下众生药业的创新转型历程了,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查询早年间公开报道,管理层曾在采访中坦言:公司最初试水仿制药赛道,但深入市场后发现,仿制药赛道与中药领域“独家品种、专利护航”的经验逻辑截然不同。仿制药非独家属性导致竞争红海,既需投入大量研发精力,更要耗费巨力开拓市场,显然并非最优解。于是自2010年起,众生药业明确将研发重心转向创新药,聚焦小分子化合物领域。不过,创新转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远没那么容易。纵观其创新转型的合作探索,还是历经了三阶段迭代。先是初期与海归科学家团队合作,依托海外研发成果深化研究,却因单个团队平台支撑不足收效有限;第二阶段转向高校平台合作,虽取得一定进展,但高校学术导向与企业“成药性”实用需求的差异仍存局限;直至第三阶段牵手国内顶级CRO企业药明康德,似乎才真正打开创新突破口——2015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10个创新药项目研发,覆盖呼吸、肿瘤、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三大领域。而更关键的一步是,承载其创新药研发的子公司——众生睿创诞生了,前述的新冠药、流感药、减肥药以及其它在研创新药均出自于此。那是2018年,众生药业以肝病及呼吸领域5个创新药项目为基石,成立全资子公司众生睿创。这一成立时间与国内大多数Biotech成立时间不相上下,发展逻辑也基本遵循Biotech的路径,不过它背后有母公司众生药业的现金流支持。它专注的领域也相对聚焦,主要是呼吸系统和代谢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颇有些与母公司一脉相承。简要总结来看,多年实践中,众生药业已然沉淀出一套自己的创新逻辑:其一,避开过度成熟、竞品扎堆的赛道,优先选择创新性高、易形成独家优势的项目;其二,锚定患病人口基数大的领域,瞄准“小众细分但市场规模大”的用药需求;其三,聚焦数十年未现新药突破的“攻坚领域”,这类领域创新需求强烈,一旦成功便能打开广阔市场;其四,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既获政策扶持,也为研发转化与未来上市铺路。这一逻辑最终凝练为“聚焦验证靶点、快速跟进改良”的务实策略,这区别于部分企业早期“完全原创”的激进路径,众生药业避开全新靶点的高风险,选择已被验证的作用机制快速切入。从呼吸领域核心产品到在研的RAY1225注射液,均遵循这一思路:依托成熟靶点降低失败概率,瞄准细分蓝海快速完成市场布局。这种“不快不慢”的节奏,让其既未盲目冒进,也未落后赛道,得以在核心领域站稳脚跟。当然,这一策略的落地,如果没有母公司在呼吸和代谢领域的长期技术储备与临床经验,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出成果。必须得承认的是,不能美化这条来时路,其转型路上并非坦途。一大典例是,部分产品因上市时机错过最佳窗口,如3CL新冠药上市时疫情高峰已过,短期商业化空间受限;流感领域虽有持续销售支撑,但后续或面临仿制药冲击压力;双靶点减肥药物正处三期临床关键阶段,商业化前景仍待验证。但其在试错中持续优化,新冠药、流感药、减重药的梯度布局已见雏形,给外界一种越做越熟练的感觉。总结成功路径的话,与同行简单对比,在创新转型路上,众生更注重实效,选择已有验证基础的靶点,降低失败风险,且聚焦领域明确,策略选择适时。它的优势与不足都很明显。优势在于,此举更易成功将转型落地,产品上市且有销售,未出现“纯打水漂”情况;而不足在于,研发及临床流程能力不足,部分产品上市时间晚于预期,或损失部分商业化空间。底层不稳,大厦将倾?❤️关注我,不迷路这是少有的中药企业创新转型成功的故事。众生药业可算是一家老牌药企了,旗下也拥有不少耳熟能详的产品。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石龙制药厂和1986年成立的华南制药厂,于2001年正式改制成立众生药业,2009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它核心聚焦心脑血管、呼吸、眼科、消化等治疗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复方血栓通系列、脑栓通胶囊、众生丸等。简单盘了一下,除了专注创新药研发的是其控股子公司众生睿创,众生药业旗下还拥有多家子公司,而且分工相较明确:母公司及华南药业主要负责中成药和化学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逸舒制药主要聚焦中药提取的产能保障与供应链稳定;先强药业专注原料药业务;益康药业则负责中药饮片及大健康产品相关业务。从营收占比来看,中成药2024年占比为53.93%,撑起营收半壁江山,其中复方血栓通胶囊是中药大品种培育的经典产品、脑栓通胶囊是基于“毒损脑络”病机学说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产品、众生丸为岭南名药的代表产品。另外,化学药占比为36.81%;其余份额则分给原料药等业务了。但业绩数据直指“底层不稳” 的压力,营收近几年有些承压。分析近几年财报数据,2022-2024年,众生药业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26.76亿、26.11亿、24.67亿;更严峻的是,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9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核心症结在于中药基本盘受冲击:核心产品复方血栓通系列因中选全国中成药集采大幅降价,影响业绩增长;另报告期内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超5.46 亿元,其中子公司商誉减值2.02亿元,ZSP1602 等多个研发项目减值2.07亿元,3CL新冠药相关无形资产减值 0.79 亿元,多重压力下“大厦将倾”的风险隐现。即便部分产品仍显韧性,也难改中药业务增长瓶颈。举例来看,作为营收支柱的复方血栓通胶囊,受集采冲击明显。据米内网数据,其销售额从2020年的8.02亿元降至2024年的7.12亿元,其中2023-2024 年同比下滑,直接与 2023年6月中选全国中成药集采相关。不过通过持续学术研究强化推广能力、优化商业渠道并推进营销下沉,反而推动该产品市场地位上升——2024年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15.0% 提升至25.4%。另一代表性产品众生丸,则依托差异化优势稳住基本盘。这款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药材组成的岭南名药,主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功效,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其1985 年上市的丸剂为公司独家剂型,长期占据系列产品90%以上销售额。而2006年上市的胶囊剂、片剂虽已有 3-4 家企业参与竞争,但整体格局相对缓和。凭借独家剂型壁垒与稳定市占率,众生丸系列未来在零售市场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可以明确的是,中药基本盘已难续新增长故事,幸而创新之路已初见眉目。但任何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牌中药企,众生药业的转型路径实则步步为营,从中药到化学药,再向创新药递进。而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在于在优势领域积淀的基础上,及时以创新破局。不仅要选对赛道、踩准节奏、坚定投入,更离不开自身在优势领域的长期积累,这些沉淀既是决策的底气,也是创新的根基。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免责声明“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信息来源:往期推荐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