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上市6个一类创新药,占全国2024年上市一类新药15%;
近400个仿制药,为国家医保贡献了近13%医保用药需求;
连续3年有企业入选全球管线规模前25强榜单,四大龙头企业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医药创新榜前20强,并全部完成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换挡”,创新药销售占比超过5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均超过1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4.72%;
……
一连串的数字让“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更加具象真实。
医药,这个诞生于1969年的“老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日久弥新,持续焕发出“新生机”,成为连云港培育新质生产力当之无愧的第一产业。
治大国若烹小鲜。当中国创新铸造空间站、蛟龙号、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时,也不容忽略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民生福祉。
靶向治疗、生物药、抗感染制剂……这些医药产业越来越耳熟能详的的字眼,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正因为此,当我们解读港城医药产业的进击之路,必能真切地感受到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大国发展必由之路,更与国人生活密切相关。
以创新为动能必能“后发先至”
22个一类化学新药,这是连云港药企创造的最新记录。
市工信局副局长周建介绍, 一类药代表了中国药品注册分类中药物创新的最高水平。以化学药品为例,一类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含有新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一个地级市就有20多个1类新药,研发这样的药真的有那么难吗?
12年时间、66.145亿元的投入、7000874个小时、6587个实验、423个研究者,这是世界著名药企罗氏统计的一片药从实验室走到药柜销售平均花费。
即使在AI深度介入新药研发的当下,一款新药研发也需要数年的研发,近亿元的研发成本。以恒瑞医药为例,其目前上市新药虽然只有17个,但其累计研发成本已经超过400亿元。其研发的第一款1类新药艾瑞昔布耗时达到14年之久。
既然这么难,连云港为何坚持要做?因为创新才有竞争力。
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医药产业面临生存危机。“走普药规模扩张之路,还是走特色创新之路?”成为当时一代医药企业家的共同挑战。
1990年,正大天晴(时为东风制药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肝病药物猪苓多糖上市,其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肝病免疫调节治疗药物的空白,标志着国内首例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肝炎治疗药品上市。
更为重要的是其促成了正大天晴的植物制剂水平迈上了全新台阶,并长期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正大天晴在创新上成功让更多的连云港医药企业家选择从肝病、抗肿瘤、抗感染等当时小众领域突破,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建立行业主导地位,诞生了多个行业第一:
恒瑞研发的阿帕替尼是全球晚期胃癌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
乳腺癌1类新药硫培非格司亭是我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全新国际通用名命名的药物;
甲磺酸阿美替尼片是中国首个原研三代药物,填补了国内肺癌细分领域的用药空白
……
众多的全球首个、国内第一,奠定了连云港在医药产业中的创新者和领导者地位。
根据2023年百张及以上病床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院药品销售额排名前10强企业中,连云港独占两家。其中恒瑞医药是唯一进入前三强的中国药企。正大天晴的异甘草酸钙则在肝病药物表现出色,以突破30亿元的记录,位居肝病药物排名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快速成长起来连云港医药产业成为连云港经济重要支撑,以不到20%的规模工业产值,贡献了超过40%的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并让连云港成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城市。如今,连云港医药产业集群与泰州、无锡三市联合打造的“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工信部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答好“一加一”创新共赢命题
2000年,恒瑞医药在上海建立了港城药企第一个市外研发平台,走出了企业自主创新关键一步。如今,连云港药企已经搭建起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中心等国字号、省字号研发平台,建立了近万人的研发团队,在研新药超200个,临床试验超500个,实现了38个创新药上市(包括32个化药、生物和6个中药)。
随着中国成为在研新药开发第二大国家和新药首发第二大市场,连云港药企也在创新转型,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药开发成为其新选择。
2015年,自小单打独斗惯了的连云港药企,宣布开放企业研发产品线,同跨国企业开展新药联合创新,并在当年实现首款创新药的海外转让。正如恒瑞医药研发负责人张连山说的,现在,任何一个产品,在任何临床阶段,我们都会寻求跟海外合作开发 。
如今,连云港药企的BD(即商务拓展)、licensein和licenseout(即授权引入/对外许可)每年都有近十个,既有新药出海,也有引进。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是连云港医药产业长期观察者,她认为,开放创新不仅可以分担新药开放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提升连云港医药企业创新药产出的速度,帮其快速确立创新药为主的销售管线。
即使在相同的赛道,连云港药企也引领中国医药创新风潮。
今年5月,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累计可高达60亿美元。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恒瑞还将取得合作伙伴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能获得授权许可费,还可获得对应基金公司的股权,从而参与到对应公司的决策中去,并享受分红等。
8月20日,翰森制药宣布,合作方葛兰素史克就HS-20093(GSK5764227)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这意味着港城药企开发的创新药在合作伙伴帮助高效推进海外临床注册审批速度。
窥一豹而知全豹。仿制药工艺创新到创新药自主创新,如今连云港医药产业进入到同全球医药企业共同解决全球临床需求的开放合作创新,这一步步创新转型折射了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可能。
市工信局医药办相关负责人张东梅介绍,今年以来,连云港药企产值、利税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龙头药企逐步摆脱集采等外部因素干扰,进入到创新发展快车道。
优势就是竞争力。连云港药企在创新上的狂飙突进,进一步夯实产业竞争力。截至12月16日,全国共有超90款新药批准上市,其中1类创新药中有18款是抗肿瘤用药,其中有4个是由连云港企业研发的。
临床+患者价值取向
11月27日,在最新一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连云港药企6个新药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连云港药企的医保用药覆盖化药、中药、生物药多个领域。
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从仿制药发家,快速参与到解决中国人吃药难的事业中,成为国内承担国家医药重大专项重点城市之一。已故的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曾经希望连云港药企为我国建立国家医药产业创新研发体系提供经验。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连云港药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重要的供给者,其创新药研发管线已经覆盖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眼科、中药等十多个领域,已经上市的38个创新药近9成已经进入医保,为中国患者解决临床负担。
创新药进入医保意味着什么?一盒由港城药企研发的6000多元的抗癌药,进入医保后降价45%,仅有3000多元,按照医保报销后,以大病医保70%计算,患者每盒药仅需要花费1000多元。
仅以翰森药业为例,截至2023年,其医保用药患者已超百万,近三年累计节省医保费用300多亿元。
企业之大者,为国担当。作为国内创新药重要研发基地之一,连云港医药企业正在罕见病领域集聚。“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临床需求,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但随着研发管线的壮大,现在我们还会考虑罕见病药物等品种小、市场小但具有特殊性的临床需求。”张连山介绍。
罕见病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数据显示,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诊断难、用药难、药价高,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三道坎”。“无药可用”是大多数罕见病患者的常态。
连云港药企持续加码罕见病研发,其研发管线已经覆盖中国第一批、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并积极开推进欧洲罕见病目录疾病相关关临床研究。近10款罕见病药物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
29岁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小旖(化名)就是受益者。2018年小旖突发“怪病”,出现呃逆及吞咽困难,医生治疗后病情缓解。2019年她再度发病,又出现了复视、肢体麻木及突发耳聋,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被确诊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甚至一度出现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天内近于全盲现象。虽然经过专家会商,最终保住视力,但是却面临长期服用激素药物难题。最终,医生建议其注射由港城药企翰森制药合作引进的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其单药治疗28周可降低77%复发风险,长程使用第4年的平均复发率为1%。
2023年3月,该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成为我国首个治疗这种疾病医保用药,其每针价格降了一半,患者还可以享受70%以上的医保报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有着55年历史,近40年创新历史的连云港医药产业正按照这个方向,与疾病的争夺中成长,守护、造福庞大的人口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