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思考记录,不构成投资建议。牛市会让很多人把靠运气赚钱误认为靠自己实力,继续用错误的方式去投机,从而一直亏损。就拿创新药来说,没有经历过2021年7月—2024年8月完整周期的投资者来说,很难对创新药进行合理估值,尤其是无商业化产品的创新药企,价值锚点波动太大。因此,我现在对进入自选池的创新药企都是精挑细选,在映恩生物上市之前,只有百济、信达、康方、康诺亚、再鼎医药;而现在把映恩生物加入自选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映恩生物拥有四大ADC药物平台,就像母鸡一样不断地下蛋,可以在药物早期就可以BD,进而反哺研发;第二,与全球制药公司和顶尖创新药企达成多项海外授权合作,交易总额超60亿美金,其中包括BioNTech、GSK、百济神州等,证明其研发能力。第三,BioNTech用PD-L1/VEGF双抗联合映恩生物的HER2-ADC、B7H3-ADC以及TROP2-ADC开展HCC、NSCLC、SCLC、CC、TNBC、OC等多种肿瘤临床试验,进度全球第一,主要考虑用IO2.0+ADC挑战现在的肿瘤一线疗法(免疫疗法+化疗组合),这可能打开这三个成熟靶点ADC要去海外销售的市场空间。我利用国庆假期3-5天的时间,看了映恩生物的招股书、半年报以及听了电话交流,来谈一下我对映恩生物的观点,毕竟10.15要解禁,可能会有好的买入机会。抗体偶联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目前最热门、最具潜力的药物。ADC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特异性抗体、连接子(linker)以及细胞毒性药物(Payload,有效载荷)。ADC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研发疗效更佳的Payload。自主研发的四大ADC药物平台映恩生物具有DITAC、DIBAC、DIMAC和DUPAC四大ADC药物平台。DITAC已经有超过2600名患者入组,并且也是DB-1303(HER2ADC)、D-1311(B7-H3ADC)、DB-1305(TROP2ADC)、DB-1312(B7-H4ADC)以及DB-1324(未公开的靶点)核心产品授权给BioNTech、GSK和百济等。DIBAC(双特异性ADC)平台中,其实有三款药物,最看好的就是DB-1419(PD-L1xB7H3ADC),全球FIC药物;而DB-1418(HER3XEGFRADC)已经将海外权益授权给Avenzo(美国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初创团队很牛,但是产品管线都来自中国),还都处于PoC验证阶段。DIMAC(免疫调节ADC平台)是全球极少数针对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DC药物,也是解决为满足的临床需求,但是个人觉得用类固醇作为payload,没有白细胞介素类单双抗疗效好,等待验证吧。DUPAC(独特有效载荷的ADC平台)主要还是开发更有效的payload,并在Dxd及其他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经治耐药后有较大的潜力,DB-1316靶点未公开,期待有新数据读出。核心管理层及股权结构公司核心管理层经验丰富,均拥有15年以上研发或者医药研发及投资领域资历。朱忠远作为映恩生物CEO,毕业于美国麻省大学,是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人脉广泛,具有敏锐的科学和商业触觉。其在生物技术创业及风险投资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朱博士在投资及孵化多家知名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基石药业(2616.HK)、荣昌生物(9995.HK)、甘李药业(603087.SH)及华大基因(300676.SH)。邱扬作为映恩生物的首席科学馆,拥有超过20年的药物发现及转化医学经验,曾担任第一三共跨ADC部门组织的联合主席及转化医学高级总监,最知名的是于2021年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的HER3-DXd•担任杨森(中国)发现中心生物标志物研究总监及GSK(中国)研发总监等。牟骅,作为映恩生物的CMO,曾参与并领导了约30种创新候选药物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在美国及全球市场或者中国获批的10种药物•曾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ZenasBioPharma首席执行官、代理首席医学官、中国区负责人,瓴路药业联合创始人,高瓴资本风险合伙人,先声药业、药明康德、和记黄埔医药等企业高管。花海清,作为映恩生物的高级副总裁及药物发现人,拥有15年药物发现及开发经验•,曾任礼来(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翰森制药高管等。王昕,作为映恩生物的CFA,曾在银行领域积累近20年的医疗市场研究经验,曾就职于J.P.Morgan、UBS、瑞穗银行等,也在Schering-PloughResearchInstitute(现为Merck)进行制药研发。股权结构公司主要控股股东为礼来亚洲基金,IPO后持股约20.03%,而创始人朱博士约7.81%;类似于A股科创板的迪哲医药股权架构。而基石投资者里面有BioNTech、清池资本、TruMed、富国、易方达、汇添富、盘京基金及苏州苏创等,基石认购约6500万美金,约5亿港币,对应IPO价格103.2港币。其实不管是礼来亚洲基金还是很稳定的,不过就我个人来看,朱博士持股有点少,希望业绩起来后,多授一些股权,毕竟股权高了,才当自己的公司。差异化适应症管线放眼全球来看,国内创新药企从25年开始,海外BD大量增加,同靶点竞争也激烈,像映恩生物这样的ADC平台企业,也会先从成熟靶点的ADC药物做起,但是走差异化适应症的路线这点,还是值得一看。DB1303(HER2-ADC),单药治疗HER2+BC(2L)国内III期临床达到试验主要重点,准备25年年底向CDE递交NDA,但DB-1303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低于竞品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DS-8201、恒瑞医药的SHR-A1811,前者ORR为60.99%,后者为81.5%。映恩根据2024年公布的I/IIa期临床试验数据,DB-1303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客观缓解率为50.0%。这是个硬伤。在子宫内膜癌的进度也非常领先,DB-1303初步展现了优异的治疗潜力,17名可评估患者中ORR达58.8%,(非头对头对比)与Enhertu早期临床数据(50%)相当,大幅高于K药+仑伐替尼(33.8%)及传统化疗(14.7%);准备25年底向FDA提交NDA;但是最大想象力的还是HR+/HER2+低表达的BC适应症,已经进入全球III期临床,进度仅次于第一三共。DB1311(B7-H3-ADC),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至少有四款B7-H3ADC进入临床III期,包括第一三共/MSD(I-Dxd)、宜联生物(YL201)、翰森/gsk(HS-20093)、明慧医药MHB088C,而几乎都在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映恩生物的B7H3-ADC最大潜力就是CRPC,疗效非常好,具有全球BIC潜力,跟核药联合疗法PFS相差无几,具体在2025ASCO公布,安全性以可管理的胃肠/血液学毒性为主,并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当然还有就是BNT327(PD-L1xVEGF)和DB1311联合治疗SCLC(2L+)、NSCLC(2L+)。另外映恩生物保留了拥有这样一个选择权,就是在美国共同开发和共同商业化。除了映恩生物外,还有宜联YL201和安进合作,探索YL201与DLL3/CD3双抗联用IMDELLTRA联合治疗ES-SCLC的潜力;其余几家都是单药临床。DB1310(HER3-ADC)该靶点全球还未有药物获批,今年MSD(HER3-Dxd,MK-1022)在ASCO公布了HER3ADC的HERTHENA-Lung02失败后,很多人对于该靶点的ADC药物感觉到背后一凉,但映恩生物的HER3ADC采用了一个针对HER3上面不同表位的一个新型的抗体,能够阻断NRG这个NRG是HER3的受体,NRG-HER3通路。在动物模型中展示了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和内吞效果。2025ASCO数量还是非常好的。基于100多人的临床,血液学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比较低的,没出现任何相关的死亡病例。当然,映恩生物与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联合用于EGFRmNSCLC患者的潜力,有望成为覆盖更广泛人群的一线治疗方案。DB-1419(B7H3xPDL1双抗ADC),是一款基于映恩生物DIBAC平台研发,是全球唯一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B7H3xPDL1双抗ADC,即全球FIC,也是我个人最看好的映恩生物的资产。目前处于全球在开展相应的I/II临床的研究,毕竟现在像复宏汉霖的PD-L1ADC具有非常好的疗效,而B7H3在肿瘤中的高表达,那么B7H3xPDL1双抗ADC可以通过B7H3在肿瘤部位更好的富集,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还需要关注其安全性,期待早期数据读出。DB-1418(HER3xEGFR双抗ADC),全球已经公布有6款,其中百利天恒BL-B01D1、普米斯PM1300、以及君实JS212、基石的CS5007、信达生物IBI3005(EGFR/HER3)等,目前映恩生物的DB-1418在5月份获得FDA批准,启动I/II期临床(NCT06554795),探索单药及联合疗法,该药物已经授权给Avenzo,个人认为研发进度处于全球前3-4。当然普米斯的PM1300已经跟BNT327展开IO2.0+ADC2.0的尝试。DB-2304(BDCA2-ADC),是一款用于治疗SLE和CLE的ADC药物,25上半年完成了单剂量递增研究,25下半年将开始多剂量递增研究。但是不太看好payload为类固醇,这个需要边走边看。与BioNTech深度合作开展I02.0+ADCBNT327作为BioNTech和BMS核心资产,开展IO2.0+ADC/IO2.0+ADC2.0临床探索,并且BioNTech在映恩生物IPO之前,成为映恩生物的基石投资者,这无疑打开了DB1303、DB-1311和DB1305的市场空间。MNC及全球创新药企背书映恩生物通过与GSK、BioNTech及百济神州等企业展开合作,无疑证明了映恩生物的研发实力。高效研发及充沛现金流映恩生物的年研发费用在7-8亿元,但却研发出了9款处于临床阶段的ADC药物,并且获得了FDA授权的突破性疗法及快速通道、孤儿药等认证,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IPO后,映恩生物大约有37亿现金及存款,可提供5年的研发投入。因此活得比较滋润,这里面不包含未来像DB-1419等资产潜在BD。映恩生物的“飞轮效应”映恩生物,作为一家尚在研发阶段的公司,创新和现金流之间良性转化的“飞轮效应”却已逐步成型,并提出其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成功及成长公式)是CP2模式,即临床策略[C]、ADC技术平台[P]和强劲管线[P]的乘积。直白地说,映恩生物与康诺亚类似,都是将早期药物通过授权给MNC或者有实力的全球创新药企,通过首付款来反哺其研发。对于早期biotech来讲,研发能力就是最好的实力证明。映恩生物短期内催化剂2025年底向FDA递交DB1303(HER2ADC)用于治疗EC的上市申请,在国内递交用于HER2+乳腺癌的上市申请;DB1311(B7H3ADC)进入III期临床以及DB1310(HER3ADC)乳腺癌数据的读出。映恩生物估值对于未有上市产品的biotech估值比较难,因为没有锚定点。但是毕竟通过BD首付款约7亿美金,以及差异化的适应症路线开发,当然也结合各种肿瘤流行病学发病例数,我个人觉得映恩生物在200亿左右是可以尝试建仓的,毕竟康诺亚目前也就200亿港币左右。当然实体瘤的潜力远比自免潜力大,但是康诺亚的小核酸药物平台也是非常看好的。每个人估值不同,如果10.15解禁,有好的买入点就买,没有也不担心错过。港股的创新药和科技都是强周期。$百济神州(06160)$$信达生物(01801)$$映恩生物-B(09606)$@今日话题@雪球创作者中心@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