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ase 1/2, Open Label, First-in-human,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for the Evaluation of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SAR445877 Administered as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 in Adul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is is a Phase 1/2, open label, multiple cohort study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SAR445877 as a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 for participants aged at least 18 years with advanced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The study will include 2 parts:
A dose escalation Part 1: for finding the therapeutic dose(s) of SAR445877 in a monotherapy given every 2 weeks (Q2W) or weekly (QW)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 when applicable.
A multicohort dose expansion/dose optimization Part 2: for the assessment of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SAR445877 in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etuximab: 2 recommended doses for expansion/optimization of SAR445877 identified from dose escalation part 1 will be tested in different indications in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 as applicable.
Approximately 285 participants will be enrolled to the study intervention: approximately 75 participants in part 1 and up to 210 participants in expansion/dose optimization part (part 2).
100 项与 SAR-445877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SAR-445877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SAR-445877 相关的专利(医药)
1
项与 SAR-445877 相关的新闻(医药)有目共睹,ADC药物已是继PD-1单抗肿瘤药之后,肿瘤研发领域的最大热点。而随着越来越多ADC药物的持续上市,全球ADC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但是,ADC药物逐渐内卷的竞争趋势下,在价值百亿的ADC市场赛道中,如何跑出差异化,却成为每个玩家都迫切面临的难题。
为此,有的企业选择在靶向分子上下功夫,避开抗体,以多肽、小分子等新的靶向载体为突破,诞生了PDC、SMDC等区别于ADC的技术类型;而另一些企业却将差异化目光放到了有效载荷之上,利用有效载荷的多样化来凸显差异化。
比如以放射性核素、PROTAC分子作为有效载荷的新技术,以各种“药效蛋白”作为治疗性payload的大胆尝试。
蛋白效应偶联物优势明显
所谓蛋白效应偶联物,即将药效蛋白(细胞因子、蛋白毒素与免疫细胞)与靶向性分子链接在一起,在原来药效蛋白的基础上增加靶向性或其他,减少药效蛋白的系统性毒性,其原理上与熟知的ADC机理相似,在兼具了药效蛋白与偶联药物的特点的同时,也有其特殊优势:
相较传统药效蛋白,蛋白效应偶联物理论上可以拥有更强的有效性、更低的毒副作用、更特异性的靶点与更高的效价,当其与化疗、放疗等其他抗肿瘤治疗方式结合时,抗肿瘤特性还会显著增强。
而相较传统ADC,蛋白效应偶联物可以拥有更强的靶向毒性,更广的适应范围,可以应用于更多非肿瘤领域,如多数自免疾病。
现在来看,靶向分子与药效蛋白发挥协同效应,明显可以产生1+1>2的作用,达成更高效的治疗需求。但同时,由于药效蛋白与靶向分子的诸多链接限制,对于蛋白偶联物领域而言,也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细胞因子
药效蛋白偶联物的开始
就现阶段而言,药效蛋白作为效应分子在偶联药物领域的例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近年来陆续出现的蛋白毒素、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已是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其中又以“细胞因子偶联物”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过去几十年,随着细胞因子的持续发现,其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方面,但与此同时,应用越广,其凸显出的局限性也越强,比如半衰期短,治疗窗口窄,毒副作用大等,这普遍存在于多数药效蛋白中。
而抗体偶联细胞因子(immunocytokine),即通过特异性抗体将细胞因子引导至肿瘤微环境等疾病局部,再由细胞因子发挥其作用(如激活或者抑制免疫细胞),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外毒性,以此扩大细胞因子的治疗窗口,因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抗体偶联细胞因子”相继进入临床阶段。
品种
原研单位
许可单位
靶点
临床阶段
Nidlegy
Philogen SpA
印度太阳药业有限公司
TNFA;EDB-FN;IL-2
注册申请
L19-TNF;Fibromun
Philogen SpA
-
TNFA;EDB-FN
临床Ⅲ期
IBI-363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
-
IL-2;PD-1
临床Ⅱ期
RO6874281;simlukafusp alfa
罗氏制药
-
AFAP1L2;FAP-alpha;IL-2
临床Ⅱ期
SAR-445877
赛诺菲
-
IL15;PD-1
临床Ⅱ期
OXS-355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OXIS International Inc
IL15;CD16;CD33
临床Ⅱ期
PF-06687234
Philogen SpA
辉瑞公司
IL10;CD29;EDA-FN
临床Ⅱ期
IBB-0979
盛禾(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IL10;CD276
临床Ⅱ期
SNG-2005
EMD Lexigen Research Center Corp;EMD Serono Inc
Alopexx Oncology LLC
CD20
临床Ⅱ期
APN-301
Apeiron Biologics GmbH;默克
-
IL-2
临床Ⅱ期
ANV-419
Anaveon AG;University of Zurich
-
IL-2
临床Ⅱ期
TAK-573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IFN-alpha-2;CD38
临床Ⅱ期
Darleukin;L19-IL2
Philogen SpA
Maa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EDB-FN;IL-2
临床Ⅱ期
NHS-IL2-LT
默克
-
IL-2;IL2R
临床Ⅱ期
STAR-0602
Marengo Therapeutics
-
TCRBV
临床Ⅱ期
RG-7835
罗氏制药
-
CD25
临床Ⅱ期
IAE-0972
盛禾(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IL10;EGFR
临床Ⅱ期
F16IL2
PhiloGene Inc
-
IL-2;Tenascin
临床Ⅱ期
M-9241
默克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IL12R
临床Ⅱ期
PDS0301
PDS Biotechnology Corp
-
IL-12
临床Ⅱ期
IAP-0971
盛禾(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IL15;PD-1
临床Ⅱ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数十款在研的抗体偶联细胞因子药物,其有效载荷主要集中在IL-2,IFN-γ,EPO等类型。其中由Philogen开发的Nidlegy是抗体偶联细胞因子领域中进度最靠前的管线,目前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了上市申请,一旦获批,或将成为第一款上市的抗体偶联细胞因子产品。
而作为 Philogen 专有的生物制药产品,Nidlegy是专为治疗皮肤癌而设计。结构上由 L19IL2 和 L19TNF 组成,其中L19 抗体对纤连蛋白的额外结构域 B 具有特异性,其Ⅲ期PIVOTAL研究显示,治疗组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1%,中位RFS延长了一倍以上,且患者组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比例为21%。
而国内领域,研究进度较靠前的则是信达生物的一款PD-1/IL-2(IBI363),其采取非对称二聚体设计,IL-2经过改造保留CD25(IL2Rɑ)活性以最大化疗效和高选择性,同时减少对Rβγ 结合以降低系统毒性。既可以阻断PD-1/PD-L1免疫抑制通路,又可以通过IL-15激活免疫细胞;同时,PD-L1抗体还能将IL-15靶向到PD-L1+的肿瘤微环境,选择性激活肿瘤浸润CD8+T细胞和NK细胞,降低IL-15全身性副作用。
综上可知,抗体偶联细胞因子的技术方向,因其强大的靶向肿瘤和延长细胞因子半衰期的能力,以及其对多个靶点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效应蛋白偶联物领域最具前景的疗法,成了创新biotech脱颖而出的重要资本。
不过,尽管表面上看抗体偶联细胞因子领域似乎前景广阔,但对于“药效蛋白偶联物”领域而言,仍是成功的个别例子,占据极小的部分,放眼整个药效蛋白偶联领域,仍有大量药效蛋白缺乏有效的偶联方式。
化学修饰+蛋白
药效蛋白偶联物的未来
就技术层面而言,如何想将任一蛋白进行修饰偶联,而不需要考虑药效蛋白的针对性与特殊性,是现阶段专家在研究中主要的思考方向。
目前来看,通过化学偶联修饰方式与药效蛋白相结合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PEG/mPEG修饰、氨甲酰化修饰、硫酸化修饰与磷酸化修饰。
PEG/mPEG偶联蛋白
所谓PEG,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等生物聚合物进行共价修饰的高分子材料;mPEG则是将PEG其中一端进行封端后的产物;而PEG/mPEG化修饰就是将其与药物共价结合,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免疫学特性,从而增强其治疗效果的一种药物技术。
通常情况下,PEG/mPEG由于提高水溶性、减少酶水解、降低毒性和免疫原性、延长体内半衰期、改变组织分布以及增加药物分子的靶向位点浓度等特点,被主要考虑用作生物分子偶联的起始材料。
图片来源:西宝生物
而在众多与PEG偶联的生物大分子中,脂类、蛋白质、小分子药物和其他疏水性聚合物已被广泛研究,并被用来制造用于药物输送和成像的纳米载体,对于蛋白质而言,其没有对蛋白种类的显示,简单来讲就是局限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等种类,理论上可以与所有蛋白质进行PEG偶联。
在原理上,蛋白质的PEG修饰之所以有一系列优势,主要是由于蛋白质PEG修饰后,偶联物使原有蛋白质的分子量增大,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一方面可以是使其可以逃避肾小球滤过作用,在血液循环中停留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修饰剂会使得蛋白质表面抗原决定簇掩盖起来,避开免疫系统识别;甚至修饰剂作用下,蛋白质药物还能不易被各种蛋白酶的攻击,降解速率明显降低。
图注:聚乙二醇修饰蛋白示意图
资料来源:键凯科技招股说明书
从蛋白质PEG修饰到mPEG修饰,如今在该领域范围内,已经有了许多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修饰物作为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可行性上得到了充分验证。
1991年,第一种经聚乙二醇化修饰的蛋白质类药物PEG-腺苷脱氨酶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一种严重的儿童免疫缺陷症;
2001年,用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PEG-INTRON)经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2010年,通过赖氨酸偶联进行聚乙二醇化的普瑞凯希Krystexxa(pegloticase)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痛风,实现每月一针的注射频率。
2024年,J.P. Morgan大会上,由 Ascendis Pharma 原研开发的一款在研 PTH 激素原药(TransCon PTH )亮相,由母药 PTH(1-34) 和支链甲氧基聚乙二醇 (mPEG) 载体通过专有连接剂瞬时结合而成,正在开发用于治疗成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可以实现24 小时的正常生理范围内提供稳定的 PTH 水平。
并且,作为化学偶联修饰中最主要的存在,PEG/mPEG修饰还成功为化学修饰蛋白建立了良好的开端,也为后续企业更多在研化学修饰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模板,比如氨甲酰化、硫酸化、磷酸化等。
小结
总结来看,由于药效蛋白本身诸多优势,目前通过偶联方式将药效蛋白进行系列改装已成为了现实,最切实有用的方法可以参考“抗体+蛋白毒素、抗体+细胞因子”。
但是,无论是细胞因子、蛋白毒素,还是免疫细胞,其都只能代表药效蛋白中较小部分,蛋白偶联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与针对性,好在以PEG/mPEG为首的化学偶联修饰技术之下,研究者们似乎在寻找针对任何蛋白偶联方法上已经有了些许突破。
未来,随着更多如PEG/mPEG化、氨甲酰化、硫酸化、磷酸化等化学偶联修饰方法的发现,整个药效蛋白市场或许也将发生巨大重构,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头孢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SAR-445877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