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药人专刊是由猎药人俱乐部与E药经理人联合出品,将定期就医药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媒体优势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健康发展。第一期调研主题为“资本寒冬下创新药的活法”,敬请持续关注!Q=猎药人俱乐部 E药经理人 A=王奎锋 勤浩医药创始人,CEOQ:如果用一个词或句子总结今年以来医药创新领域的现状,您会选择哪个?A:“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以来,大家都在说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寒冬,出现了许多消极声音。一方面,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资本市场不如往年火热确实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我对此并没有那么悲观,高风险、高投入本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常态,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对于坚持做原始创新的早期Biotech公司来说,现在的形势未必就坏的彻底。挤出泡沫,让资本回归理性,才能脱离风口,回归科学与数据本身。Q:新旧周期转换,给公司带来了哪些影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A:最直接的影响来自资金方面,资本市场的冷却肯定会让公司对于现金流的消耗更加警惕。幸运的是勤浩在年初完成了B轮融资,目前资金储备尚且充裕。最大的挑战是在预算收紧的情况下,在内部管线中做出抉择,保证公司活下去的同时,做出更好的数据。勤浩的“越冬策略”可以概括为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不扩张”。首先要深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筑高竞争壁垒,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用实力用数据说话。其次,开源节流,利用多渠道多方式获取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这个时期,Biotech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现实:怎么样才能活下去。换言之,怎么样才能尽快完成下一轮融资。所以项目层面的决策取决于两个维度,第一是公司长远的产品线战略,第二就是短期内哪些项目成功率更高,更可能出数据。Q:您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优势与问题?A:麦肯锡研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全球新药研发“第二梯队”。我认为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目前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硬实力,包括技术积累、硬件迭代和充足的资金;软实力包括人才梯队、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这些足以让我们成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距离第一梯队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原始创新方面,在中国生物医药生态体系中,从顶层设计(政策),到创新源头(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临床机构),到资金(政府及投资机构)再到支付体系,都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厌恶型特点。对失败的低包容度,极大地限制了原始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业内都清楚,做原始创新,开发一个全新的靶点或作用机制,有着巨大的风险并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在第一梯队的国家中,这种风险往往是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分散均摊的。未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分工也一定会呈现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能把全产业链的事情从头干到尾的公司会越来越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做最原始的创新,做好早期探索工作;Biotech公司做临床前研究和早期的临床开发;Big Pharma做后期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这个生态圈一旦形成,建立出一个非常好的分配机制,让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获益,那么中国就打通了通向原始创新的道路。Q:您如何看待中国创新药企从扎堆Me-too/Me-better,到争相涉足FIC的现象?A:从医保改革到最新发布的临床指导意见,都不难看出国家想要影响、改变国内扎堆Fastfollow的内卷局面。但我认为从仿制到跟随创新,再到原始创新,是一个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经路径,我们既不应该畏惧风险停滞不前,也不能够拔苗助长。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哪怕是在产业链及技术业已成熟的欧美市场,真正的FIC管线也是九死一生——科学从来都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商品。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始有公司敢于涉足FIC是件好事,但真的要做出成绩,人才、政策、资金和成熟的业界生态缺一不可。所谓FIC就是探索未知的无人区,在进入无人区之前,需得确保自己有不迷失其中的能力。Q:企业研发管线的布局设计是基于什么逻辑?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勤浩医药的逻辑是,坚持以中国及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全球肿瘤患者,特别是中国患者可及、负担得起、具有更优疗效的高质量原创新药。因此,我们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临床需求,如果一种疾病临床上已经不存在可及性问题,那这一类项目就会pass。挖掘临床痛点,然后针对痛点理性设计药物,最终把产品送到病人手中,是我们勤浩做药的底层逻辑。勤浩搭建了以结构生物学为核心的组合技术平台,秉持Biology-Driven Smart Design的研发战略,建立了强大的自研能力和完备的技术平台。Q:勤浩在国际化方面做了哪些布局,未来还会考虑哪些途径?A:国际化一直是勤浩医药坚持的核心战略之一。勤浩医药的出海策略是与自身的梯度布局管线相匹配的。针对勤浩以Fast-follow为主的1.0管线,国际上已有临床开发思路,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在获得初步临床数据后再进行合作,在临床上证明产品的差异化才能体现它的国际化价值,获得合作伙伴的青睐。而对于聚焦原始创新的2.0管线,勤浩选择的都是临床需求巨大且比较有挑战的靶点,这些产品可能在PCC甚至更早的阶段就能获得MNC的认可。同时这些尚未POC的靶点临床开发难度也比较大,勤浩也更需要在早期引入强大的合作伙伴,助力挖掘产品潜力。未来勤浩也会逐步探索自己在海外的深入布局,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临床团队。近期我们申报IND的ERK1/2项目GH55,已获得FDA临床默示许可。Q:当下Pharma和Biotech的合作日趋火热,成功合作的前提有哪些?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A:项目合作始于诚,立于信,诚信是成功合作的基础。在项目合作达成之前的交流阶段,勤浩坚持坦诚相待。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完美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它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与潜在合作方交流的过程中,在展现项目优势的同时,勤浩也从不隐瞒项目的弱点。只有坦诚地告知对方,让潜在合作方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最后才有可能达成一个互利共赢的交易。不仅如此,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合作方还能助力我们弥补产品的弱点。Pharma和Biotech有着不同的战略需求和企业文化,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碰撞。对于Big Pharma,尤其是MNC来说,管线繁多,产品线优先级会一直动态调整,因此经常出现Biotech授权出去了自己“全村的希望“,但对于BigPharma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如何保证自己授权出去的产品,能够一直被对方列为高优先级开发的产品,这对Biotech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Q:在各种商业化路径中,哪个方式更适合中国目前Biotech的发展阶段?未来还会出现怎么的变化趋势?A:对于目前的Biotech来说,授权交易依然是最合适的商业化路径,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商业化。不过,开拓国际市场是一件风险与投入都极高的事情,这需要成熟的海外临床团队和海外商业化团队,绝不是勤浩现阶段的体量能够负担的。所以在现阶段,要实现项目的国际化价值,项目合作是我们唯一的路径。目前在很多中国Biotech公司看来,成为产研销一体的Pharma,通过IPO上市依然是唯一的出路。但如果我们对比欧美成熟的市场就会发现,随着产业生态的不断成熟,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需要成为Pharma才算是成功。Biotech可以专精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精做细,最终被Pharma收购也是一个很好的退出路径。Q:您认为创新药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A:中国Biotech公司现在最缺的还是真正有企业家精神的CEO,有国际化视野,既懂研发又懂管理,具有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高格局的CEO。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就必须要求创始人要能够尽快从科学家,转换为企业家的角色。这背后其实要经历很多的成长、努力、坎坷和蜕变。Q:投资机构对于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不足分别是什么?A:没有投资机构近年来大量投入的资金,就不会有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现在的发展。我们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投入,不依靠投资机构,靠创业者个人或是政府都是不可能支撑的。不过,在助力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在面对二级市场时,中国的投资机构有时也会拔苗助长。在目前的中国投资圈,依然是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多过于风险喜好型的投资人。这可能也能部分解释现在扎堆Fast-follow内卷的局面。只有当投资人愿意与企业一起承担原始创新的高风险时,我们才有底气去做真正的FIC。王奎锋勤浩医药创始人,CEO博士, 曾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时代新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