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点亮的“生命之光”,也是迄今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最理想的手段。然而,移植器官作为“外来者”,始终面临着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的严峻挑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移植物存活与患者生存质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成为提高移植物和受者长期存活率的关键,大部分移植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1。在众多免疫抑制剂中,他克莫司自20世纪90年代上市以来,有效降低了肝、肾等实体器官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公认的基石用药2,3,为全球无数移植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2025年9月26日-28日,由安斯泰来全球品牌团队主办的2025年器官移植专家峰会(TES)在韩国首尔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移植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最新科研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医脉通特整理相关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从发现到临床
他克莫司改写器官移植史的关键突破
他克莫司的问世堪称器官移植领域的“划时代事件”。1984年,日本科学家从筑波山土壤中的筑波链霉菌中首次分离出他克莫司这一大环内酯类化合物3,其独特的免疫抑制机制——在体内与FK506结合蛋白-12结合,抑制钙调磷酸酶活性,进而抑制T细胞核因子活化及其向细胞核迁移,引起T细胞中表达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的基因转录降低,最终导致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发挥免疫抑制作用4。相较于环孢素,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强度高出10-100倍,且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更低5。至今,他克莫司已在全球积累超30年的临床应用经验,拥有丰富的循证医学支持。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降低了肝、肾等实体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耐皮质激素排斥、难治性排斥及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移植物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并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并发症风险²。这些优势进一步优化了器官移植的临床结局,奠定了他克莫司在移植后抗排斥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专家观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教授表示,作为从90年代后期就参与肝移植工作的临床医生,他对他克莫司上市带来的获益体会深刻。早期肝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以环孢素为基础,联合激素等药物使用。而他克莫司进入中国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幅下降,且药物不良反应也有所改善。如今,他克莫司已成为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核心用药,新药也多围绕以其为代表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构建方案。30多年来,他克莫司为器官移植患者保驾护航,提升其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更成为临床医生守护患者生命的关键“利器”。
朱志军教授采访视频
困局与破局
他克莫司应用中的挑战与新探索
作为抗免疫排斥治疗的基石用药,他克莫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然而,在其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他克莫司的治疗指数窄、体内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指导个体化的精准用药,使其暴露量维持在目标值范围内,在避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肾毒性的发生4。然而,如何根据TDM的结果进行精确的用药方案调整,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此外,器官移植受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仿制品必须非常谨慎。他克莫司原研药与仿制药在理化特性、药代动力学参数上存在差异,且免疫抑制剂仿制药与原研药临床等效的证据有限,使用仿制药会更频繁地调整剂量,还会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同时处理排斥反应的医疗成本也相应增加6。欧洲多项研究已证实,移植受者由他克莫司原研制剂换为仿制品后,会出现血药浓度波动,进而增加排斥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终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1。
专家观点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叶少军教授表示,对于当前临床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策略,国际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作为临床应用超过30年的经典药物,他克莫司的治疗方案已在领域内形成广泛共识。但需注意,他克莫司存在治疗窗较窄的特点,其剂量或血药浓度即便出现微小变化,也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或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并据此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还需持续探索创新:一方面要监测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状态,实时调整用药剂量,并维持用药连贯性;另一方面,作为临床医生兼科研工作者,既要推进新药开发,也要探索新型血药浓度监测方式。在规范中求精准,在精准中谋创新,正是医学为移植患者护航的核心追求。
叶少军教授采访视频
精准时代的新角色
从“基石”到“智能核心”的角色演变
移植医学正大步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他克莫司的角色,也将随之从一块静态的“基石”,演变为一个动态的、可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核心”。这一演变不仅体现在现有应用的优化上,更指向了多维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不断发展,为他克莫司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望更精准地预测个体所需剂量和药物反应。另一方面,临床正积极探索他克莫司与JAK抑制剂等新型免疫抑制剂协同或序贯治疗的方案,通过发挥不同药物的互补优势,在强化免疫抑制效果的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此外,他克莫司缓释剂型的问世已展现临床价值,不仅有效降低了药物的个体内变异度,更以便捷的用药方式、稳定的血药浓度,切实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安全性,为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结局、提升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7。这一从“基石”到“核心”的演变,是技术赋能精准移植医学的缩影,更照亮了患者获得更优治疗结局的路径。
专家观点
河南省人民医院闫天中教授表示,他克莫司是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核心药物,堪称临床诊疗的“关键武器”。要精准高效运用这一药物,医生需深入剖析其药理特点与临床优劣,筑牢精准用药基础。他强调,药物浓度监测是用药的关键前提:峰浓度过高易引发不良反应,谷浓度过低可能诱发排斥反应,两者必须严格把控,因此建议优先使用缓释剂型。同时,个体化评估不可或缺,需整合患者对药物的浓度敏感度、基因检测结果、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尤为重要的是,体重在个体化治疗中应优先考量。部分轻体重患者虽服药剂量大,但血药浓度未达常规标准,实则AUC已满足治疗需求,强行追求浓度达标反而易导致不良反应。最后闫教授通过分享实践经验,表明应用足量甚至超高浓度他克莫司应对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较好,且浓度过高时引发的不良反应在减量后可快速恢复。这种深研药物特性、精准把控浓度、立足个体差异的实践,正是临床医生用好“武器”守护移植患者的核心智慧。
闫天中教授采访视频
专家简介
朱志军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儿童肝脏移植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兼职教授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法国外科学院 Honorary Foreign Member
专业方向:肝脏移植 肝脏外科
国际肝移植学会儿童专业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ILTS Pediatrics Committee)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儿童器官移植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协会常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
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闫天中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兼泌尿肾移植中心主任
中华泌尿外科学会肾移植学组全国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第一届移植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器官移植学会委员
特长:
1.上尿路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肾上腺肿瘤手术、肾肿瘤手术;2.肾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3.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的微创手术;4.前列腺癌的治疗。
研究方向:
1.肾上腺疾病的一体化治疗;2.肾上腺皮质、髓质解剖性切除术;3.外泌体在膀胱间质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4.移植免疫。发表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5项。
叶少军 教授
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
专业:肝胆外科、腹部器官移植
职务: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副主任
中欧器官捐献领导力培训及专业技术输送计划(KeTLOD)培训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肾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
武汉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委
健科会人体器官与组织捐献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肝胆疾病学会副会长
湖北省肝胆疾病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委员
「参考文献」
1.陈文倩,张雷,张弋,等.实体器官移植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专家共识[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2,10(04):301-308.
2.宋学武,高慧儿,秦寅鹏,等.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0,8(01):63-67.
3.金美英,方晨捷,陈燏,等.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研究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2020,49(01):37-43+57.
4.陈冰,左笑丛,李新刚,等.模型引导的抗排异治疗患者他克莫司精准用药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5,30(04):433-445.
5.金利群,鲁笛,邢明林,等.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23,39(08):3095-3110.
6.他克莫司[J].上海医药,2020,41(S2):37-39.
7.范铁艳,李君,陈虹.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在远期成人肝移植受者中的临床诊治体会[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4,12(02):119-122.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MAT-CN-TX-2025-00032 有效期至:20260929
撰写:lsa
审校:Vera
排版:Atai
执行:Zeld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