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山东全重生物医药公司公布了一类新型小分子RIPK1抑制剂,可治疗脑卒中,炎性肠病和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其分子结构如下:
结构上和GSK547还是很相似的,在它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以期得到metoo或mebetter分子。2023年10月,齐鲁医药也发布了相关的化合物新药研发:一类新型选择性的小分子RIPK1抑制剂的发现,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下。GSK547是一种高度选择性、有效的RIP1 (RIPK1)抑制剂,在小鼠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口服暴露量相比GSK963提高400倍。目前GSK547主要用于抗肿瘤研究,例如在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实验中展现出对胰腺癌适应性免疫耐受的调控作用。但尚未有公开信息显示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仍属于科研用药范畴。
背景介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 RIPK1)是 TNF 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关键 性信号蛋白,具有氨基末端(N端)激酶结构域、羧基末端(C端)死亡结构域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同型相互作用基序(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homotypic interacting motif, RHIM) 中间结构域,可与其他含 RHIM 的蛋白结合。
C 末端死亡结构域介导与其他含死亡结构域的蛋白质(如 FADD、TNFR1 和 Fas)的同源二聚化和异源二聚化,而 N 末端激酶结构域介导反式中的自磷酸化以促进其自身激活。RIPK1 在驱动凋亡和程 序性坏死时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凋亡是由半胱氨酸酶(caspases)介导的,而当缺乏细胞凋亡的条件时, RIPK1及其下游的 RIPK3 和 MLKL 将会激活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
RIPK1 在驱动细胞死亡和炎症中的重要作用、抑制人体 RIPK1 激酶活性的既定安全性以及存在独特的 激酶调节变构口袋是促成 RIPK1 作为治疗靶点突出的主要因素。因此,RIPK1 逐渐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的有效靶点之一, 已有多个 RIPK1 抑制剂在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中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其中,Necrostatin-ls(Nec-ls)是第一个被开发的 RIPK1 激酶小分子抑制剂。艾伯维的 ABBV-668 和赛诺菲的 SAR443122 均处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验 Ⅱ 期, 维泰瑞隆的 SIR1-365 登记的临床试验适应症为全身炎症,而赛诺菲的脑渗透剂SAR443820 的临床试验适应症则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和多发性硬化。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进程包括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和炎 症反应等,上市药物依达拉奉的治疗机制即为通过自由基清除起到抗氧化的作用,从而进行神经保护。缺血 性脑卒中发生后,细胞凋亡发生在大脑半暗带(缺血核心周围)是可挽救的,而 RIPK1正是坏死性凋亡信 号通路的关键部分。另外,由于 TNFR2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保护作用,而 RIPK1 激酶不通过 TNFR2 激 发信号,因此与TNF抑制剂相比,RIPK1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是更安全的靶点。
目前已开发的 RIPK1 激酶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集中于外周炎症治疗,存在特异性不足、抑制活性不佳等缺点。因此,我们开发同时具备 RIPK1 抑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小分子化合物,通 过抗氧化和阻断细胞程序性坏死来治疗缺血性卒中,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合成路线
生物学数据
总结:从公布数据看,化合物同时具有优异的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物活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从而能够用于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或其他相关疾病,有很好的的应用价值。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小伙伴们有用,尤其正在进行该靶点研究的伙伴。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查看原文,公开专利号:WO 2025/185732 A1
声明:本文旨在分享医药、文献、专利方面最新研发进展情况,让大家对新药研发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