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个人账户改革”的大共济?

2023-02-15
高管变更
近日,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改革”频频上热搜引起大家关注,这关乎到3亿人的职工医保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带大家来简单了解下
01 “个人账户改革”是什么?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共济”,是保险的本质,也称大数法则。意思是大家的钱都放一个篮子里,把钱给有发生有风险疾病的人使用,共同抵御疾病风险。
而本次“共济”改革层面有两个:
大共济 :发挥统筹基金在全体职工参保人群中的共济作用,通过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参保职工的门诊保障水平,让其门诊医疗费用能够获得更多报销。
小共济 :让原本只能让职工一个人使用的“个人账户”,在其家庭范围内实施共济保障,让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可以由配偶、子女、父母共同使用,让这部分资金被更好地使用起来。
小共济执行起来并不难,许多地方在系统和制度上稍加改造升级即可实现。最难的是大共济,如何让不增加参保人缴费负担的基础下更好享受医保待遇,又如何保证现有制度与新制度之间达到平衡。
经多方考虑度量 ,2021年4月出台《意见》,明确“单位医保缴费的30%不再计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全部被计入医保统筹基金。”这导致个人账户现金“缩水”,并引发部分人群不安的主要因素。而统筹账户这部分增加的资金用来实现上述所说的“大共济”。
这场改革在保障不增加企业与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划分医保基金的使用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参保人医保待遇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医保基金的最大效能。这也是“权益置换”的核心。
02 个人账户少了的钱去哪里了?
上面提到“权益置换”,即个人账户减少的资金置换成以后看病就医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具体如何换法呢?
先数一下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于以下两部分:
职工医保中个人缴费的部分 ,即职工社保缴费基数的2%;
从统筹账户中划出部分资金 , 由个人看病就医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医保缴费达到国家法定年限的退休职工,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保费用,因此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是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拨的。
改革之前,大部分地方职工医保的普通门诊费用医保统筹基金是不能报销的,通过个人账户的方式,用于参保人门诊就医的费用。为了尽可能多的提高就医待遇,各地个人账户划入资金就相对较高。
本次门诊共济改革,国家统一了个人账户计入办法,
在职职工 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计入标准原则上控制在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
退休人员 个人账户原则上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划入额度逐步调整到统筹地区根据本意见实施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以当地平均养老金5000元计算,划入资金即100元。
那个人账户减少的资金去哪里了?
当然是在统筹基金池,使大共济的基金池进一步扩大。而这部分钱也不会白白过去,改革文件中已经明确要求地方增加的统筹基金主要用于门诊共济保障,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待遇。
举个例子会让大家更直观的明白这其中的逻辑:以广州的全麻胃肠镜治疗为例,总费用是1100元左右。
改革前 :只能对其中的药品费用进行报销,报销金额约200元,个人需要负担900元左右;
改革后 :全部项目均纳入报销范围,以退休职工报销比例计算,可医保报销770多元,个人仅需负担330元左右,个人负担减少了6成多,负担比例大幅下降。随着本次门诊共济改革的落地实施,参保人会在今后的看病就医中逐渐感受到:报销范围扩大了,门诊报销比例提高了,可选择的定点医院增加了,门诊看病就医花钱更少了……
当然,这些变化只有参保人因病就医时才能体会到,与眼前明显的个人账户资金减少来说,确实有一定滞后性,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吃亏”的错觉。
但要相信,医保作为一项重大民生保障制度,其改革不管以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参保人提供保障。
且改革尚在进行中,现在去下是非论断其实在为时过早,对于现在此起彼伏的各方声音,何不静观其变,“让子弹飞一会”,待一切尘埃落定,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了对这场改革的最终评判。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机构
-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