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原研机构-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申请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德益阳光生物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德益阳光生物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罕见病是指患病率极低、患者人数较少的疾病,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约80%与基因缺陷相关。目前全球对罕见病的定义不统一,欧盟定义为患病率低于112000的疾病,中国则将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万、患病率低于1/万或患者总数低于14万的疾病归为罕见病。
国际方面,大型药企通常有专门的孤儿药部门,比如赛诺菲、罗氏这些巨头,他们资金充足,研发能力强。然后是专注于罕见病的Biotech公司,比如Vertex、BioMarin,这些公司虽然规模小一些,但在特定领域很厉害,比如囊性纤维化或酶替代疗法。国内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像北海康成、德益阳光、曙方医药以及维昇药业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国内罕见病的引领者——北海康成!
股价涨幅超1450%!推手是谁?
截止8月14日收盘,北海康成总市值达7.9亿元,今日最高股价达2.3元每股。北海康成今年1月最低仅0.095元每股,自6月开始股价直线飙升,较年初实现了近15倍的惊人增长,涨幅高达1450%!
资本市场往往能映射出一家企业未来的方向,为何资本市场风口偏向他呢?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为8月13日,北海康成宣布与百洋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获战略投资,以强化军见病产品线商业化布局。此次战略股权融资,对于北海康成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优化商业化业务模式,增强商业运营实力;另一方面科加速已上市产品的市场渗透,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二则是5月中旬,北海康成自研的“戈芮宁”(注射用维拉苷酶β)获批,该药是用于12 岁及以上I型/III型戈谢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这也是公司第一款在国内落地的自研药!
罕见病的产品上市往往受到钱的影响,患者能否支付得起该药品给他们带来的负担也非常重要,医保与商保是核心。7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启动 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调整,并首次提出“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紧接着8月中旬,又公布了“初步形式审查”的名单和进度。虽然这并不代表已经完全进入医保,但至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该事项已推上日程并着手推进。
营收利润背后,产品矩阵发力
根据北海康成近5年的营收以及毛利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司的营收在不断增长,2023年度突破1亿大关。毛利也从2020年的不足700万到现在的5-6千万,这和公司上市的三款产品密不可分。
重磅产品:戈芮宁®
戈芮宁(注射用维拉苷酶β)是一种溶酶体酶,其进入细胞的方式是通过甘露糖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进而发挥作用。该产品的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III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ERT)。于2025年5月13日,通过优先审评审批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迈芮倍®
迈芮倍是一种口服的、最小化吸收、可逆的肠道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抑制剂。是用于治疗阿拉杰里综合征患者的胆汁淤积性瘙痒。其2021年在美国,2022年在欧盟,2023年在大中华区获批上市。
海芮思®
海芮思®Hunterase®(艾杜糖醛酸酶-2-硫酸酯酶)是一种重组人酶替代疗法(ERT),适用于粘多糖贮积症II型(MPS II)或亨特综合征。该产品在美国和韩国被指定为孤儿药,并在12个国家/地区销售,并于2020年9月获准在中国进行市场营销。
北海康成近年业绩跃升明显,其核心源动力来自他们的产品矩阵。这些产品不仅覆盖了多个关键罕见病领域,满足长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更凭借其创新机制如酶替代疗法、靶向肠道转运蛋白和全球范围内的认可的包括孤儿药资格,迅速打开了市场。三款产品的协同发力,直接推动了公司营收的跨越式增长和毛利的显著改善。
重金押注:研发及管线
支撑北海康成今日亮眼业绩的,是其对研发毫不吝啬的长期巨额投入。公司深知罕见病创新药研发的高壁垒与长周期,持续将大量资源倾注于研发管线建设。近五年,其研发费用持续高位运行,这为戈芮宁、迈芮倍、海芮思等重磅产品的成功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巨额的研发投入不仅加速了现有产品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更在持续孵化下一代潜力管线,覆盖更多未被满足的罕见病领域。以下为公司目前在研管线,除了已上市获批的产品之外,目前进度最快的是CAN106,该产品目前处于二期临床阶段,适应症为戈谢病。
戈谢病(GD)即葡糖脑苷脂病,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疾病,是溶酶体沉积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图:北海康成 在研管线
罕见病药物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市场表现。期待北海康成能持续深耕,推动更多创新疗法惠及患者。更希望看到政策、资本、产业形成更强大的系统性支撑,共同推动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
canbridgepharma.com
立即扫码加入药事纵横交流群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作者:米朵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据统计,全球已发现超7000多种罕见病,超3亿罕见病患者,其中仅约5%具备有效治疗药物,绝大多数罕见病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Frost&Sullivan资料显示,全球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51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8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近几年全球罕见病研究备受资本青睐,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等龙头跨国药企频繁押注罕见病市场,屡屡出手收购潜在优质产品,据统计,目前发生在全球罕见病领域的交易并购总金额已超千亿美元。22亿美元,赛诺菲再向罕见病领域扩张1月23日,赛诺菲宣布已与Inhibrx达成最终协议,收购Inhibrx的核心管线INBRX-101。根据协议,这笔收购包含对价的现金预付款、潜在的或有价值权付款(如果实现)以及Inhibrx的债务结算,使得总交易价值达到约22亿美元。在满足或放弃惯例成交条件的情况下,赛诺菲和Inhibrx预计该交易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 INBRX-101是Inhibrx开发的一款可每3周注射1次的α1抗胰蛋白酶(A1AT)-Fc融合蛋白,目前正在开展用于作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患者的加强治疗的注册性II期临床试验。 AATD是一种遗传性孤儿病,美国约10万例AATD患者。AATD的特征是A1AT蛋白水平不足,这会导致患者的肺组织及其功能丧失,进而导致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血浆来源的AAT作为加强治疗是目前AATD的标准治疗方法,但该疗法不能将患者的A1AT蛋白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且其注射频率为每周1次,患者依从性有待提高。 赛诺菲在罕见病药物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歇,早在2011年,赛诺菲就以200多亿美元收购Genzyme,进入罕见病领域。在收购Genzyme之后,赛诺菲不断通过并购丰富管线,接连收购Ablynx和Bioverativ,分别从两家公司获得了纳米抗体新药Cablivi和Eloctate、Alprolix等多款血友病新药。本次收购Inhibrx是赛诺菲2024年在罕见病领域的第一笔交易,也是此前与安进竞争并购罕见病明星公司Horizon失利后的再一次出发。 含刚收入囊中的INBRX-101,赛诺菲已引入8款罕见病产品。根据财报,赛诺菲罕见病板块2023年上半年销售表现不错,总营收34亿欧元,同比增长10%。其中用来治疗罕见病庞贝病的第二代酶替代疗法(ERT)Nexviazyme/Nexviadyme上半年销售额增至1.84亿欧元,同比增长153%;用来治疗法布里病的Fabrazyme 2023上半年销售额5亿欧元,增长11%。 目前赛诺菲的营收高度依赖Dupixent(度普利尤单抗)。度普利尤单抗2023前三个季度销售额达到77.25亿欧元,在自免业务的占比超86%,占赛诺菲总营收近1/4的比重。虽然目前度普利尤单抗增长依旧强劲,2023全年有望达到110亿欧元,但是度普利尤单抗的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届时销售额势必下滑。 越来越近的专利危机压力让赛诺菲不得不未雨绸缪,罕见病是赛诺菲免疫领域以外一直深耕的板块,此次收购Inhibrx可以看出赛诺菲依旧看好罕见病。交易并购频发,赛道持续升温近两年,全球经济下行,生物医药竞争日益加剧,MNC纷纷从各个赛道挖掘潜力产品为未来的营收增长续航,在ADC、GLP-1、PD-1等热门领域之外,罕见病的交易并购此起彼伏,格外显眼。从2022年至今,罕见病领域的交易并购超10起,总金额已超过600亿美元。近两年罕见病领域的主要交易并购盘点,图源:公开数据整理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国制药企业基本都有入局罕见病市场,除赛诺菲,阿斯利康、安进等在罕见病领域一直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2020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斥资约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 Pharmaceuticals,正式进入罕见病领域,并成立了专门的罕见病部门。2023年半年报显示,阿斯利康罕见病领域上半年营收达到3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这一领域的营收主要由依库珠单抗和Ultomiris贡献,这两款产品都是通过收购Alexion而获得。目前,阿斯利康在全球已经有5个罕见病创新药物,包括Soliris 、Ultomiris 、Strensia、Kanuma、Koselugo。 2023年9月,阿斯利康宣布与AI技术公司Verge Genomics合作,共同研发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肌肉疾病的新型药物靶点,这笔交易总金额达8.4亿美元,是阿斯利康在罕见病领域跨出的又一步。 近两年安进在罕见病领域的“出手”也毫不手软。2022年8月,安进以约37亿美元现金收购ChemoCentryx,获得其最近批准的罕见病药物Tavneos(avacopan)。据ChemoCentryx的估计,Tavneos目前被批准的ANCA血管炎适应症,可能在2031年突破“重磅炸弹”门槛,并在2034年达到11.4亿美元的峰值销售额。 紧接着,2022年12月,安进又宣布将以总价278亿美元收购Horizon。不过对Horizon的收购并不顺利,期间经历了FTC的阻挠风波以及来自赛诺菲、强生的竞争,直到2023年10月,安进耗时10个月终于如愿以偿将Horizon纳入旗下。 另一位大手笔购买罕见病管线的大佬是宇宙大厂辉瑞,2022年10月以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随后又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GBT。辉瑞一周时间豪掷170亿美元收购这两家企业的时候,正是全球疫情开始趋于平缓的转折期,也许是新冠红利即将逐渐消失带来的危机感,辉瑞大手笔收购背后抢占罕见血液学领域的心思一目了然。 2023年罕见病领域的交易并购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安斯泰来、渤健也跟着入场。其中2023年7月渤健以溢价59%的价格收购Reata,成为了2023年度罕见病领域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 据悉,2023年3月,Reata的Nrf2激动剂Omaveloxolone作为FIC药物获FDA获批上市。该药物经过9年的开发,适应症为超级罕见病“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症”。Nrf2激动剂可以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这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与渤健多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路线不谋而合。 总之,从武田650亿美元收购夏尔,阿斯利康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武田278亿收购Horizon,辉瑞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到渤健73亿美元收购Reata.....,罕见病领域的大金额并购屡见不鲜,赛道持续升温。FDA批准13款,2023罕见病大丰收2024年1月8日,美国FDA发布的2023年度美国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总结报告显示,2023年FDA共批准了55款创新药,获批数量比2022年的37款同比增加了近50%,创历史新高。依照疾病领域区分,罕见病和肿瘤仍是重点领域,其中罕见病新药有13款(24%),总数位列前茅。图源:罕见病新进展获批的罕见病药物涉及单抗、反义寡核苷酸药物、酶类、多肽及小分子药物。覆盖十余种适应症,包括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晚发型庞贝病、全身性重症肌无力、杜氏肌营养不良、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 与2022年FDA共批准10款罕见病新药相比,2023年FDA显然加大对罕见病药物审批力度,这足以见得FDA对该领域的重视。2023年FDA批准的罕见病新药图源:罕见病新进展政策加特,本土企业加速跟进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超过200种罕见病药物上市,在中国上市的罕见病药物超过100种,根据Frost&Sullivan资料,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将急剧增长,由2020年的13亿美元急速增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4.5%。 不过我国罕见疾病药物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国内罕见病药物市场一直由跨国药企主导。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2022年,我国共有27种罕见病药物上市(新增适应症除外),仅有4种药物为国内企业引进或仿制。在2023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至少27种罕见病药物里,有超一半药品来自国内企业,被外企垄断的罕见病市场格局正在逐渐改变。 这也得益于国家相继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罕见病用药保障有着明确展望,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多处提及罕见病支撑。目前,我国罕见病的支持政策主要有加速审评审批、减免临床试验申请、加长市场独占期和税费优惠四个方向。 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共同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2023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共同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增86种罕见病,中国罕见病目录完成首次扩容。 另外,根据2023年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共有15款新谈判/竞价成功的罕见病药物被纳入,而在过去4年,一年最多只有7种药物入选。 在政策优势支持下,本土企业从研发、生产、商业化等方面主动出击,推动着国内罕见病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布局罕见病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有北海康成、艾美斐生物、曙方医药、德益阳光、维昇药业、诺令生物、西湖生物医药科技、琅钰集团、凌意生物、葵花药业、君实生物、上海医药、恒瑞医药等药企。结语毋庸置疑,如今的罕见病领域已是热门赛道,也是国内外药企寻求创新突破的关键领域,随着药物的研发与审批上市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相信未来几年,罕见病会迎来更好的时代,惠及更多患者。拭目以待。参考资料:1、企业官网、公开信息2、《【药研快报】2023年度13款罕见病新药美国FDA获批》3、《2023年,罕见病药物的“国谈大年”》南山智慧运营【智药研习社课程预告】来源:贝壳社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近日,阿斯利康旗下罕见病药物公司Alexion宣布了一起涉及金额巨大、为期4年的合作。合作方Verge Genomics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神经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它将收到高达4200万美元预付款、股权,还可能获得高达8.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两者相加约等于人民币64亿元),以及合作产生的任何产品的全球销售版税。合作内容是共同研发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肌肉疾病的新型药物靶点。两年前,阿斯利康以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正式进入罕见病领域。本次与AI技术公司合作,是阿斯利康在罕见病领域跨出的又一步。01相关疾病研发已成全球热点带来巨大销售额阿斯利康在最新的半年报中表示,Alexion将与辉瑞签署协议,以高达10亿美元的总对价,购买辉瑞早期罕见病基因治疗组合的资产。两年前,阿斯利康收购Alexion后成立了专门的罕见病部门。2023年半年报显示,阿斯利康罕见病领域上半年营收达到3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这一领域的营收主要由依库珠单抗和Ultomiris贡献,这两款产品都是通过收购Alexion而获得。依库珠单抗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也是阿斯利康中国市场首个罕见病药物。Ultomiris的适应症包括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全身性重症肌无力等,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速高达60%,有望在年底挤进20亿美元分子俱乐部。本次签署合作的公司Verge有一个AI技术平台ConVERGE™,可利用人工智能和人体基因组数据,预测哪些靶点最有可能在临床测试中获得成功。本次合作涉及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肌肉疾病,包括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还包括相对罕见的亨廷顿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杜氏肌营养不良及糖原贮积症Ⅱ型等。其中,除了发病率较高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之外,这类疾病中的罕见病,近年也成为药企研发的热点,新药物、新靶点层出不穷,并得到大量公众关注。甚至“网红减肥药”司美格鲁肽,最近也被认为有可能拓展相关适应症——丹麦一家公司研究发现,GLP-1多肽具有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力。其中一些药物,已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回报。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近几年有3款治疗该病的重要药物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上市。这包括曾以“70万一针天价药”“‘灵魂砍价’进医保”闻名的诺西那生钠,由渤健公司研发,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2016年12月获FDA批准,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19年,FDA又批准了诺华的基因替代疗法药物Zolgensma,一针售价200多万美元,成为新的著名“天价药”。2020年8月,FDA又批准了罗氏的小分子基因剪接剂利司扑兰。据相关公司的2022年年报,这三款药物均带来较大的销售额:渤健的诺西那生钠为3款疗法中销售额最高,达到17.94亿美元,其次分别是诺华的Zolgensma,为13.7亿美元;罗氏的利司扑兰为11.19亿瑞士法郎(约为12.13亿美元)。02多家跨国药企加码罕见病领域国谈罕见病药物市场有望“爆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51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8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这一蓝海市场正吸引着更多跨国药企布局,除了百亿收并购事件,还有亿级、十亿级收并购等,跨国药企在罕见病领域的收购动作频频。例如,默沙东宣布以115亿美元完成对Acceleron Pharma(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的收购,据悉,Acceleron专注于抗癌药和针对罕见病的罕见药的研发;诺华宣布以7.7亿美元收购认知与情绪障碍疗法开发商Cadent Therapeutics,其表示,这笔交易以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专业性为基础,有利于促进其开发潜在的神经类药物。从药企发起收并购或出售等原因来看,一些药企是为了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和力度,一些是为了扩充药品管线和技术等。从研发角度来看,一款罕见病药物一旦上市并进入医保,就可能在适应症领域“大有作为”。数据显示,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自2020年通过谈判纳入医保后,市场规模快速扩容。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2020、2021、2022年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927%、2906%和152%。除国外药企,国内药企对罕见病领域也愈加关注。目前,包括北海康成、康蒂尼药业、德益阳光等知名药企均已入局。在罕见病领域,国内药企大多选择与跨国药企合作获得相关权益,例如,翰森制药与Viela Bio,Inc.达成许可协议,以2.2亿美元获得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等。对于企业而言,布局罕见病的另一原因是政策的直接优惠,罕见病新药享有“市场独占期”。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鼓励儿童用药品及罕见病药品的研制和创新,对于首个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新品种、剂型和规格及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新药,分别给予不超过12个月及7年的市场独占期。今年,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指出,新一轮国谈重点继续向儿童药、罕见病药等倾斜:纳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用药清单的药品,以及罕见病治疗药,且于2023年6月30日前获NMPA批准上市的均可申报。数据显示,国家医保已纳入至少60个罕见病药物,其中不乏人免疫球蛋白、瑞舒伐他汀等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规模超5亿元的大品种,以及诺西那生钠、尼达尼布等销售增速超三位数的明星药。国家医保谈判已经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罕见病药物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接下来,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来源 | 赛柏蓝(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长风 颜色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商务合作 |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德益阳光生物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德益阳光生物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