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评价BJ-001在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开放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
考察皮下注射不同剂量BJ-00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实体瘤成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探索BJ-001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II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RP2D)。
次要目的:
考察BJ-00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实体瘤成年患者中的初步有效性。
考察皮下注射BJ-00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实体瘤成年患者中的PK特征。
考察BJ-00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实体瘤成年患者中的免疫原性。
考察BJ-001给药方案对药效动力学(PD)参数的影响,PD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目和表型(包括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总数,T细胞亚群、NK细胞亚群的总数,血清中TNF-α、INF-γ、IL-2、IL-4、IL-6、IL-10浓度。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A First-in-Human,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1 Dose-Escalation and Cohort Expansion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J-005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 or Lymphoma
This is a first-in-human, Phase 1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J-005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 or lymphoma. BJ-005 is a recombinant bifunctional molecule, composed of a humanized anti-PD-L1 IgG1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fused with a por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TGF-β receptor II (TGF-βRII).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First-in-human (FIH), Open-Label, Phase 1a (Dose Escalation)/Phase 1b (Expansion Cohort) Trial of BJ-001 as a Single Agent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Metastatic Solid Tum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BJ-001, a human IL-15 fusion protein, administered via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as a single agent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in adult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Metastatic Solid Tumors
100 项与 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恒生创新药指数自年初以来涨幅已达55.26%,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上涨了58.49%,大幅跑赢指数;• 德琪医药今年以来股价涨幅最大,信达和百利天恒突破千亿市值;•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呈现出强者更强的趋势。八年前,当歌礼制药的创始团队站上港交所敲钟仪式时候,或许并没有想到,此后的很多年将面临产品失利、市值大幅缩水的严峻考验。同期在香港上市的信达生物带着PD-1产品渴望走得更远,然而信迪利单抗最终未能走通FDA。此刻,信达市值已跨过千亿门槛,参与开发的ROS1抑制剂他雷替尼(达伯乐)获FDA 批准上市。歌礼也迎来超200%的股价涨幅,这些似乎都在预示着,本土创新药企业的至暗时刻已经结束。2025年即将过半,恒生创新药指数站上历史新高,自年初以来涨幅已达55.26%,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上涨了58.49%,大幅跑赢指数(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17.30%)。拓展阅读被调出港股通不跌反涨,背后大有玄机而回望对岸,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下跌2.29%,当然纳指表现同样逊色,仅微涨1.22%。有意思的是,研发客年初的2025创新药资本市场预期调研报告中,绝大多数投资人和企业高管把信心投给了美国,而资本市场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答案。股价涨幅前五市值一度仅剩8亿港元,令首家18A biotech公司光环尽失,不过,眼下的歌礼正走出颓势。2025年以来,歌礼股价上涨219.6%,排在涨幅榜的第五位。在丙肝产品上摔了跟头之后,歌礼决定在减重领域赌一把。旗下在研产品ASC30正在美国开展Ⅰ期临床试验。这是一款长效注射/口服双剂型的减重小分子GLP-1R 激动剂。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每日一次服用ASC30口服片治疗28天后,两个研究队列的体重相对基线平均下降4.3%、6.3%。每月一次或更低頻率的皮下注射ASC30的Ⅰb期研究也在美国开展。在动物模型中,ASC30注射剂的半衰期为40天。另一款减脂不减肌在研产品ASC47,已获FDA批准联合司美格鲁肽的IND申请。此前,ASC47在澳大利亚开展Ⅰb期研究并取得积极顶线结果。ASC47 是歌礼自研的THRβ选择性小分子激动剂。目前上市的几款THRβ激动剂主要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看来,歌礼在代谢领域的累积正在帮助它更快转型。此外,歌礼即将迎来一款产品上市。6月初,歌礼宣布旗下每日一次口服小分子脂肪酸合成酶(FASN)抑制剂地尼法司他,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的Ⅲ期临床试验,达到所有主要、关键次要及次要终点。这是一款具有FIC潜力的药物。创始人吴敬梓表示,将很快向NMPA递交上市申请。今年以来股价涨幅最大(383.08%)的是德琪医药,期间涨幅一度超过5倍。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五年,尽管仍然没有实现盈利,不过站在TCE风口之上、拥有第二代TCE平台让它获得资本市场更多偏爱。目前,德琪的AnTenGager平台管线包括近10款临床前候选药,其中,ATG201(针对自免疾病的 CD19/CD3 双抗)有望今年下半年提交IND。近年来,MNC与中国公司达成多笔TCE领域大额交易,随着ATG201进入临床,不妨期待一下德琪与跨国药企的BD何时出现。CLDN18.2 ADC是德琪的另一匹“黑马”。其旗下在研产品ATG-022使用自行筛选的高亲和力抗体,以更好与CLDN18.2低表达的癌细胞结合。目前,针对胃癌和实体瘤的Ⅱ期剂量扩展CLINCH研究正在澳大利亚及中国进行。ATG-022下一阶段开发计划包括:单药后线治疗胃癌的关键临床研究;联合PD-1一线治疗HER2-/CLDN18.2+/PD-L1+(CPS≥1)胃/食管胃交界处癌的Ⅰb/Ⅱ期PoC研究;单药治疗其他癌症(非胃癌)的PoC研究。今年5月,德琪与默沙东达成全球达成合作,开展ATG-022联合K药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目前,全球仅安斯泰来一款CLDN18.2靶向药佐妥昔单抗获批上市,其他多款产品处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和铂医药和加科思分别位列涨幅榜第二、第三位。和铂凭借Harbour Mice平台,近年来与多家公司达成BD合作。加科思的王牌产品KRAS G12C抑制剂戈来雷塞在今年5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的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该产品的合作方艾力斯表示,公司正在全力推进该产品的医保目录准入工作。而戈来雷塞针对一线非小细胞肺癌Ⅲ期临床和胰腺癌/泛癌种关键临床已启动,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完成入组。此外,加科思的一款泛 KRAS 抑制剂JAB-23E73,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Ⅰ期剂量爬坡。据公司透露,已与多家MNC沟通JAB-23E73的BD合作。再添两家千亿市值抛开恒瑞和百济两个领头羊,截至6月20日,另有两家企业突破千亿市值:信达生物以1283亿港元排在市值榜第三,紧随其后的百利天恒市值1076亿港元。(见下图)刚刚结束的ASCO年会上,信达的肿瘤创新药又一次“秀肌肉”。IBI363 (PD-1/IL-2)在IO经治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的临床数据亮眼。IBI343(CLDN18.2 ADC )治疗晚期胰腺癌在PFS和OS指标上展现出潜力。这几年,信达生物正在成为Biopharma的路上。肿瘤领域建立“护城河”之后,开始在心血管、自免和眼科领域发力。今年一季度,信达生物产品收入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并上市肿瘤新药奥壹新(利厄替尼)和甲状腺眼药信必敏(替妥尤单抗),达伯乐在中国获批第二项适应症。除了业绩兑现之外,即将上市的减重产品玛仕度肽被寄予厚望。榜中排第五名的石药集团,市值一度冲上千亿关口。这家曾经的传统药企已完成新诺威和巨石生物的整合,正一步步实现出海计划。几天前,石药与阿斯利康达成一项首付款1.1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利用石药的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并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该交易包括16.2亿美元的潜在研发里程碑付款和最高36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有关产品年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销售提成。而在5月30日的潜在授权合作公告中,石药表示正与多家企业就包括EGFR ADC在内的三项潜在交易进行磋商。交易金额合计将达50亿美元。看来,石药在近期或将有更多BD合作的消息,并有可能围绕EGFR ADC产品。拓展阅读净利下滑16%,石药的创新何时补位当然,石药的出海计划也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授权给Elevation的Claudin18.2 ADC SYSA1801,由于美国Ⅰ期临床结果不理想,在今年遭遇退货。目前,石药共有 8 款ADC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最值得期待的核心产品SYS6010(EGFR ADC),在奥希替尼耐药突变非小细胞肺癌 PDX 模型中肿瘤抑制率超过80%。强者更强趋势呈现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有公司冲刺千亿市值榜单,也有公司跌出榜单,如复星医药。复星医药这两年驶入了慢车道,A股市值已从2021年2240亿元的历史高点,缩水至如今的652亿元。过去几年,资本驱动下的大幅并购反而成为拖累。2023年开始,通过出售Gland Pharma股份、全资收购复星凯特等一系列优化动作,复星正在努力走出阴霾。目前港股市值最低的十家公司里,腾盛博药赫然在列(见下图)。腾盛博药在新冠疫苗和中和抗体停产之后,无新产品接力,2024年业绩亏损进一步扩大至5.12亿元。实际上,不少国内疫苗公司正在遭遇失速困境。康希诺的港股市值已经从2021年的449亿最高点大幅缩水,目前是86.81亿。至于老牌疫苗企业智飞生物,从2024年业绩呈断崖式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14亿元,代理的默沙东HPV疫苗批签发量缩水严重。还有斯微生物,并不是第一家从风口之上掉落的Biotech。今年5月,这家昔日的mRNA疫苗明星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公司从2016成立以来,共完成了7轮融资。最风光的时候,曾吸引了药明康德、红杉中国、招商健康等资本。噩梦始于五年前的新冠疫情,创始人李航文决心给企业的发展按下加速键。在大多数Biotech选择轻资产的情况下,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工厂,而彼时公司的产品并没有获批上市。这个决策让斯微生物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陷入囹圄。破产清算的Biotech也不止斯微生物一家。在斯微生物之前,博际生物已在2024年破产清算,令人唏嘘的是,这家公司的肿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药物已美国开展Ⅰ期临床,另有一款PD-L1/TGFβ双功能性融合蛋获FDA批准临床。此外,CAR-T疗法企业蓝盾生物也在今年4月宣布破产。其实,从美国的经验来看,Biotech公司破产可谓家常便饭,即便在纳斯达克上市也可能难逃一劫——仅2024年就有近20家美国Biotech公司倒闭。而中国的创新药行业经历了资本寒冬的洗牌之后,也正在呈现出强者更强的趋势。编辑 | 姚嘉yao.jia@PharmaDJ.com总第2480期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www.PharmaDJ.com
Biotech的冬天,比想象中更冷。
2023年以来,全球Biotech公司裁员、破产、退市的新闻此起彼伏。以下是2024年以来部分倒闭或面临重大危机的Biotech公司:
1. Tracon Pharmaceuticals
时间:2024年11月
原因:核心管线PD-L1单抗envafolimab联合疗法在关键3期临床试验中失败(客观缓解率仅4%),导致公司停止开发并启动清算程序。股东以98%赞成票通过解散提案。
2. Synlogic
时间:2024年2月
原因:治疗苯丙酮尿症的基因工程益生菌疗法SYNB1934在关键3期试验中提前终止,因数据预测无法达到主要终点。公司裁员90%,现金储备仅剩1940万美元,濒临破产边缘。
3. Aslan Pharmaceuticals
时间:2024年7月
原因:IL-13单抗eblasakimab的2b期临床试验失败,未能挑战Dupixent的市场地位。公司现金短缺(仅1840万美元),最终停止运营并寻求资产出售。
4. Athersys
时间:2024年
原因:干细胞疗法MultiStem在多项适应症(如中风)的临床试验中失败,最终被合作伙伴Healios以200万美元收购资产,结束29年运营。
5. 联拓生物(LianBio)
时间:2024年2月
原因:因持续亏损和融资困难,宣布逐步关闭业务并退市。公司通过出售管线(如Mavacamten和NBTXR3)回血,但仍无法扭转颓势,最终决定解散。
6. 博际生物
时间:2024年1月
原因:尽管拥有肿瘤靶向IL-15融合蛋白和双抗平台等创新技术,但因资金链断裂,成为2024年国内首家申请破产清算的Biotech公司。
7.Kojin Therapeutics
时间:2025年2月
原因:Kojin的主要管线(铁死亡诱导剂)长期处于临床前阶段,未能推进至临床试验(IND阶段)。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
Biotech倒闭的原因
临床失败:生物科技行业的核心逻辑是“以临床数据论生死”,临床试验失败(尤其是关键阶段失败)对Biotech公司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临床试验失败会直接切断资金流入,导致现金流危机。 而多数公司因核心管线关键临床试验失败(尤其是3期)导致投资者信心崩塌,叠加融资寒冬加速了倒闭进程。
行业整合趋势:2024年Biotech行业持续出清,由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减少且速度放缓,迫使企业转向并购或出售管线。2024年国内创新药并购事件数超过前两年总和,金额达58.82亿美元,但并购交易中的估值分歧和监管限制仍增加了退出难度。但是能通过并购或出售管线实现退出的只占少数。
融资环境恶化:当前全球政经环境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中国经济也处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导致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融资活动放缓。。资本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趋于谨慎,尤其是风险较高的早期创新药项目,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部分创新药企的现金储备仅能维持平均2.7年的运营,甚至个别企业仅能支撑几个月。
没有技术壁垒:有一些Biotech一味跟风拓展热门管线,却没有底层技术积累和真正的新技术;在行业火热的期间还能融到钱,但在融资环境恶化和没有研发进展的情况下,很难撑过寒冬。
资金链断裂是BioTceh倒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早期Biotech公司在融资策略、研发效率及风险应对方面的脆弱性体现的更直接。而融资环境恶化加剧了Biotech的现金流危机。
厚棉袄才能抵御寒冬
当下的Biotech公司,如同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旅人——那些没有“厚棉袄”护体的企业,终将在资本寒冬中倒下。而所谓“厚棉袄”,正是企业抵御风险的核心能力:充足的现金流、差异化的技术壁垒、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力,以及对政策的敏锐嗅觉。
第一层棉絮:现金流是活下去的底气
Biotech的“棉袄”里,必须填满真金白银。
美国铁死亡疗法先驱Kojin Therapeutics手握6000万美元A轮融资,却因管线长期停滞在临床前阶段,最终烧光资金黯然退场。反观国内药明生物,凭借稳定的CDMO业务和超20亿美元现金储备,在行业低谷期逆势扩产。 那些盲目扩张、依赖“融资续命”的企业,注定成为第一批冻僵的弃儿。
第二层防风层:技术壁垒决定抗寒指数
棉袄的厚度,取决于能否挡住刺骨的“技术逆风”。
当Synlogic的基因工程益生菌疗法三期失败时,投资人才意识到:看似前沿的合成生物学,若缺乏临床验证的差异化设计(如靶向递送效率),不过是纸上谈兵。而诺和诺德凭借GLP-1靶点的深度挖掘,用“减重神药”司美格鲁肽筑起百亿美元护城河。
据统计分析,FDA全年批准新药中,仅15%属于First-in-Class。盲目追逐热点却忽视底层技术验证的企业,终将被寒潮吞噬。
第三层保暖设计:战略灵活性比埋头研发更重要
在暴风雪中,懂得“弯腰低头”才能避免被折断。
当核心管线遇挫时,果断剥离非核心资产(如Athersys出售干细胞疗法专利)、收缩团队规模(如Synlogic裁员90%),或许能争取到一线生机。
例如:联拓生物曾高举License-in大旗,却因支付高额授权费耗尽现金流;而同样采用引进模式的再鼎医药,早早将管线重心转向商业化阶段产品(如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在寒冬中稳住阵脚。
谁能活到春天?
Biotech行业具有“高创新、高风险、长周期”特性,那些熬过寒冬的Biotech,往往在“棉袄”里缝入了更深的生存逻辑:
要想熬过寒冬,企业需平衡以下关键点:
1. 管线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如博际生物的IL-15靶向性设计)。
2. 资金管理:保留至少24个月运营资金,控制研发预算(如Kojin的教训)。
3. 全链条能力:从靶点验证到CMC的全程把控(如ImmunityBio的警示)。
4. 灵活战略调整:及时止损或转型(如联拓生物在现金流耗尽前关闭)。
像Moderna一样储备“脂肪”:疫情红利期积累的百亿美元现金,支撑其mRNA肿瘤疫苗的长期探索;
像百济神州一样打造“多功能外套”:自建生产基地、全球化临床团队、多元化靶点布局,分散单一风险;
像丹麦药企一样“抱团取暖”:诺和诺德与Catamaran Bio合作开发CAR-M疗法,用生态协同抵御寒流。
Biotch的春天终将到来,但只有穿着厚棉袄的少数玩家,才能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刻。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原创 Bioyboy E药学苑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创造确定性
岁末年初,两次采访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是云顶新耀CEO罗永庆;一位是科兴制药总经理赵彦轻。虽然他们各自的业务处于不同“赛道”,但他们都回答了同一个问题:怎样在复杂多变 的外部环境中,找到增量市场的机会,并将机会变为真实可见的成绩。
罗永庆相信“势在人为”,他把这几个字写成了对联的横批,贴在公司前台。企业经营者永远在寻找未来的确定性,但罗永庆认为,确定性光靠“找”是不行的,必须得“创造”。而“创造”确定性的底层逻辑是,科学与市场洞见驱动下的目标明确、执行到位、有效沟通,最终在管理机制的协助下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要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赵彦轻也是一位极致的实干主义者,靠着此前积累的国际化资源和经验,科兴制药初步构建起来一个“哑铃型”出海模式。“出海”这条路,科兴制药的经验是小步快走,边干边总结,在实战中找准方向。赵彦轻的经验是:想的再多,不如勇敢地迈出一步。
回想我的2024年,虽然一直裹挟着焦虑,担心AI对媒体可能带来的颠覆,但在实战中,并没有“迈出”有效的第一步。2025年希望我不止想,更重要的是“练”,把“AI+媒体”的确定性呈现出确定性结果。
静水流深
过去的2024年,中国医药产业仍然面对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但是与此同时,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第十批集采、新医保目录的更新明确地释放了鼓励“真创新”和“全球新”的信号。
这一年,我看见严峻的现实里,有联拓生物退市,赛生药业私有化,有博际生物、蓝盾生物,甚至曾经的明星Biotech斯微生物走向破产,很多认知被重塑,我们总是在被市场教育着。
我看见科创板、美股没有一家Biotech完成IPO,曾经辉煌早已梦幻泡影。一句“回忆过去是油腻的开始”,是对所有人的忠告。
但是我也看见,中国创新药第二个十年来临时,眼前已悄然出现一片“希望的田野”。从亘喜生物、信瑞诺、葆元医药、普方生物到普米斯生物,我们期待的Biotech收购潮发生了,2025年可以预见的会更多。
从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到和铂医药,NewCo模式在BD成为主流融资方式后,迅速蹿红,成为医药人的破冰话题。我很欣喜但也忧虑,青苗卖出是这一阶段必然经历的,但模式应该得到优化。
这一刻我更理解“好消息,不是喧天锣鼓,而是静水流深”。
重新上路
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米缸的老鼠:高频出现的AI新工具、各个平台层出不穷的流量变化规则、花样繁多的视频呈现形式……铺天盖地的新知识,居然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
进入2025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年度关键字投票,得票最高的是“苟、卷、丧”三个字。这似乎也正是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写照。
从文字工作转向视频制作运营,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远不如预期的“丧”,到盯着后台数据的焦虑,再到意识到全媒时代早已日新月异需要的 “卷”……
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是孤独甚至“隐形”的,也曾享受过这种孤独,但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去做山火瞭望员的凯鲁亚克,这种孤独,是一种停滞、封闭的孤独。
花了很多个夜晚,去梳理自己,不止是工作,更是情绪、逻辑的打碎重建:打破自我,重新上路,去感受生命和思维的流淌,才能真正感受自我的存在。
”问到何时葡萄先熟透
你要静候 再静候
就算失收始终要守
日后 尽量别教今天的泪白流“
在变局中见证成长
过去一年,医药行业如同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令人振奋的高潮。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我有幸再一次站在行业观察的前沿,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
过去一年,政策依然发挥着它关键“指挥棒”的作用,医保控费、集采常态化、审评审批改革等政策的改革带来一次次“大浪淘沙”的洗礼,那些能在集采、医保控费里“杀出重围”的企业,要么是技术过硬,要么是成本控制得当,要么就是规模效应厉害。
如果说谁是“明星”,无疑仍然是创新药。研发费用“哗哗”地砸下去,新技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疗法、基因治疗……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药企业崭露头角,创新药的研发成果也是令人瞩目。
站在甲辰年的尾巴上,往乙巳年瞅瞅,医药行业这路,还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需求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资本助力则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东风”。但挑战也不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监管越来越严格,国际化竞争更是“高手过招”。不过,只要练好“内功”,还是能在这风起云涌的江湖里,闯出一片天地。
不做对抗
如果用感受回忆2024年,遗憾与成就感其实在我的心里并存。比如过去一年时间里,我参加了很多场行业会议,与过去几年最大的不同是,我开始慢慢享受会议内容,以知识汲取者和思考者的角度与演讲者共鸣。那种在身份认同中迷茫,在会议边缘地带胆怯的感觉好像被逐渐成熟的内核替代。
不过,仍然让我遗憾的是,所汲取的知识与习得的技能并未在2024年发挥出来,那些急于输出又不成体系的观察,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新的迷茫,是找不到方向的焦虑,也是难以摆脱外界评价的内耗。
但在无数次自我否定又重建内心秩序之后,情绪渐渐败下阵来,我慢慢明白,不去做对抗,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迈出开始的那一步才能走到更远。而当情绪从主导位置退却,虽然人生仍然半熟,但我早已不再原地驻足,既重新拾得享受当下的权利,也能放纵阔谈天地。
最后,希望在2025年,我终不再沉溺于外界的评判中,回归自己的山海。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
允许一切存在
允许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允许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允许八千里路云和月,允许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想必你和我一样,这一年,眼中的视野时常被风糊住,耳中的时间常发出呼麦般庄严而惊惧的声响。存量竞争之苦,内心寻找增量之难。在一座厚重的城市探寻一个位置,也常觉希望是偶尔,失望是常常。
但这个行业的韧性,教会了我如何存在。
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告诉你,淡定点,平和些,实质性的痛苦是你之于你存在的一部分。十年后再看,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这厚重而新发的地方与阶段,行业与我一同寻得了风和日丽。如果你仔细回忆行业所在的冬天,以及你所在的2024年冬日,其实它们要比以往都要温暖太多,夕阳从未缺席,天幕全被粉紫的霞光弥漫,风是张狂的,教你快去奔跑,快去呼喊。
希望上的共鸣,开始跳舞。我们说,事物总是要痛苦而又欢快地螺旋向上,人生总是糖枣交替,行业的最底部,是新希望的开始之处。心的最底部,则是来时的你。
寻求内心的定力与耐力
90%荒诞。
偶尔,时代的悲凉感会被放大到极致,从“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到“历史进入垃圾时间”,每个人都是时代巨大转变的见证人,在反复自嘲的鞭挞中,却大多不曾放弃。我们试图泰然若素,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坚信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落到个体,2024年赶路更匆忙了,在告别与重拾之间徘徊,在稿件夹缝中处理生活,在变数中寻求定力与耐力以抵抗虚无。未竟的人生课题反复出现,亦不免有过焦虑裹挟的时刻,仍多少经历了些荒诞的小概率事件,比如一年搬了三次家,理由堪称“奇葩”,甚至多少开始用“玄学”宽慰:凡有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们。所幸,信念的确是有力量的。
而作为医药行业的一名观察者,我们看到,“闯”与“苟”贯穿2024年医药行业:我们看到,2024年国家谈判依然尖锐、十批集采愈发激烈、创新支付模式仍在艰难探索、资本市场未见宽松迹象、合规监管压力与日俱增;我们看到,实战中求生存,药企带着“不出海就出局”般破釜沉舟的豪气,在极度内卷的中国医药市场,四处奔走寻新机。
厘清来时路,方知向何行。2025年,无论是阳光午后,还是非阳光午后,祝福每一位医药人,步伐快慢相宜,穿过晨雾走来的是新程。
2025年,继续边苟边卷
刚刚过去的2024年,延续了2023年的艰难。
这一年,资本寒冬仍在徘徊,A股IPO依然处于收紧状态;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在加剧,全球供应链不断重构;药价治理力度仍然不减,零售 药店开始大量关店、破产、淘汰;“钱荒”一视同仁地席卷了包括Pharma和Biotech在内的所有玩家……
同时,这一年也传来了许多好消息。
政策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新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审议通过,都让行业为之一振。
市场端,这一年越来越多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或是以授权交易等形式出海,或在欧美获批上市,彰显中国创新能力得到了全球认可。
但无论政策的落地,还是市场的前进,背后的推动者都是人。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改变。
这一年,最能引发医药人共鸣的是两个字:“苟”和“卷”。
“苟”是一种态度,指放弃掉“赚快钱”的所有念想,脚踏实地,专注生存,专注解决具体的问题。
“卷”是一种战术,更加专注,更加勤奋,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苟”和“卷”最终的目的,是在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下,重塑每个人的能力,进而重塑组织的结构,再进而重塑整个公司的竞争力,参与到未来的高质量竞争中去。
将所人与组织汇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制药强国的诞生。这或许就是寒冬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身处过医药行业形势严峻的2024年,总是想对已经到来的2025年抱有一些小小的期望。
机缘巧合下,我在2024年下半年加入E药经理人团队,怀揣着好奇、探索的心,担任了内容运营的岗位,从迷茫、摸索、尝试,到失败、调整、取得成果。这个过程让我慢慢揭开了一些未知事物的神秘面纱,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虽不像各位业内人士那样亲身体会,但在各位同事的文字中,我也略微窥见到了一些“动荡与不安”。有的逆风生长,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合理布 局,强化竞争力;有的掉进了时代的漩涡,受各种因素裹挟、被动苟活。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理性地看待,积极地改变,才是生长的内核。
或许,我们总是得迈出那一步,跳出麻木、惯性的生活,去尝试、去更新。“大胆去做,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毛姆犀利的言辞总是能给你行动的勇气,毕竟我们不过是“宇宙里的尘埃”,而运动才是事物的本质。
2025年,希望所有医药人,不惧风浪、不畏流言,不挣扎、不纠结,迈出那一步,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回忆、失忆、不容易
2024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与变化的一年。作为杂志设计总监,又兼顾会议执行总监的工作,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能懂。
回忆起在杂志设计领域的点点滴滴,那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光。团队一起为了一个封面设计反复讨论,为了一篇专题报道精心排版。那些头脑风暴的时刻,那些为了追求完美而加班的夜晚,都成为了我宝贵的财富。每一本成功推出的杂志,都是团队心血的结晶,也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回忆。
然而,在兼顾会议执行工作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段“失忆”的时光。会议执行的流程、细节和要求与杂志设计完全不同。我需要重新学习执行落地统 筹、预算和成本控制、会展布置等方面的知识,就像一个失忆的人重新探索世界一样。过去的经验在这个领域似乎派不上用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一个人承担会议执行的所有工作,真的很不容易。从前期的策划筹备,到中期的现场组织协调,再到后期的总结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曾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会议场地而跑遍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曾为了某项费用支出反复沟通比价。有时候,会感到身心俱疲,但这是我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我才能在新的领域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