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85-12-31 |
|
|
|
|
在研适应症-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LegoChem Pharma,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LegoChem Pharma,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摘要: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包括抗体、接头和药物,它们通过抗体和表面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将其高效小分子药物引导至靶向肿瘤细胞。应正确设计或选择抗体、接头和药物,以达到所需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脱靶毒性。由于结构独特而复杂,与产品相关的变化和制造过程会引入固有的异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ADC历史、临床开发状态、分子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最新关键进展。制造过程,尤其是偶联过程,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应仔细开发、表征、验证和控制。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以患者为中心的策略已得到制药行业治疗性蛋白质的广泛认可和采用,并且也已成功应用于ADC,以确保ADC产品在保质期结束前保持其质量。对产品的深入了解和过程知识定义了属性测试策略(ATS)。质量源于设计(QbD)是用于流程和产品开发以及定义整体控制策略的强大方法。最后,我们总结了当前ADC开发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一些可能有助于给出相关方向并引发更多跨职能研究以克服这些挑战的观点。1.ADC药物概要 第一个ADC药物于2000年获得批准。然而,14种ADC药物中有9种在近 4 年内获得批准。ADC药物开发简史和关键事件 流通的ADC药物通过mAb部分与特定的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结合的ADC药物被内化到内体的肿瘤细胞中。ADC药物从肿瘤细胞中回收或通过接头切割或mAb消化释放药物。释放的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或杀死靶向微管或DNA的肿瘤细胞。释放的药物也可能通过渗透邻近细胞来诱导旁观者效应。ADC作用机制图截至2023年1月全球上市的ADC药物2.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关键要素2.1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抗原靶标 一个好的ADC抗原靶标具有相似的抗原特性,通常考虑以下方面: (1)抗原靶标的表达和丰度:抗原靶标在肿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正常健康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理想的靶抗原应该是非分泌性的,不易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并且可溶性形式很少或没有可溶性。确定ADC靶标的抗基因选择性的关键不是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中的绝对表达水平,而是表达比。ADC处理后,不应下调靶抗原的表达,以避免靶抗原表达下调介导的ADC耐药。(2)内化特性:抗原靶点内化的速度和水平是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肿瘤细胞对ADC的吸收和释放。同时,非内部化ADC还可以通过有毒小分子的“旁观者效应”发挥治疗作用。(3)抗原共表达和协同效应:ADC可能面临诸如抗原靶点表达低的患者肿瘤,因此对治疗反应小,以及靶向非肿瘤毒性安全问题等问题。双特异性 ADC 结合了双特异性抗体和ADC的优点,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两种抗原靶标的共表达在肿瘤组织中相对常见,但在正常组织中非常罕见。双特异性抗体ADC可以更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理论上可以减少靶向非肿瘤毒性并改善用药窗口 。其次,通过交联促进两种抗原的协同作用,增强内窥镜,通过减少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表达,可以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信号,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提高毒素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2.2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抗体 抗体是ADC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理想的抗体需要高特异性,但也需要适当的亲和力以增加肿瘤部位的ADC通透性。优化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合理亲和力是平衡ADC在靶细胞中的快速吸收和抗癌效用的关键点。(2)抗体的内化效率:大多数ADC在与靶抗原结合时被抗体介导的内吞有效内化。因此,在抗体选择中,首选具有高效和快速内吞活性的抗体。一些研究正在探索非内化ADC靶向肿瘤细胞微环境结构成分的可能性。这种方法可通过靶向肿瘤基质内高表达的抗原来克服实体瘤穿透障碍 。(3)分子类型和Fc功能:已上市和临床开发的ADC药物中使用最广泛的亚型是IgG1。ADC的Fc有效功能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的。ADC药物与效应细胞的结合可能会减少它们在肿瘤部位的积累,阻碍它们进入细胞,或导致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增加。除了经典的全长单克隆抗体外,ADC的抗体部分还使用双特异性抗体和不同形式的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ADC提供更高的肿瘤靶向性,两种抗原的协同内吞作用提高了ADC的疗效,同时提高了安全性。为了获得更多的肿瘤渗透性ADC,新型ADC分子的设计策略已经转向不同的小分子抗体形式,包括Fab药物偶联物、scFv药物偶联物和单链抗体(VHH)偶联药物 。这些新型小分子抗体ADC比传统ADC具有更小的分子量和更好的肿瘤渗透性。然而,这些较小的形式可能与较短的半衰期和较快的清除率有关。(4)药物形成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抗体与毒性小分子偶联后,由于小分子毒物的强疏水性,ADC分子的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抗体分子需要具有较好的药物凝固性。新一代ADC越来越多地使用免疫原性显著降低的全人源化抗体。ADC表现出与抗体相似的药理学特征。因此,理想的抗体选择还应考虑低免疫原性并保持最佳PK特性。2.3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接头 ADC中的接头在将抗体连接到有效的小分子中发挥作用,是影响药物的关键元素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头需要在循环中保持稳定,并在进入肿瘤细胞后迅速释放负荷 。它主要分为可裂解型和非裂解型。此外,可切割类型进一步分为化学切割型和酶裂型。 不可切割的连接子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降低了脱靶毒性,但它们需要进入肿瘤细胞的溶酶体,在那里被蛋白酶降解以释放负载复合物,释放率低。负载复合物通常由氨基酸 - 接头 - 有效载荷组成。它的渗透性很差,因此引发旁观者效应的能力有限。化学裂解接头主要包括酸裂解型和还原型裂解型。化学裂解接头从裂解中迅速释放,但它们在循环中的稳定性差,容易导致脱靶毒性 。酶裂解接头是使用最广泛和研究最广的接头。它们主要包括组织蛋白酶B、β-葡萄糖醛酸酶和硫酸酯酶裂解型。在这些类型中,组织蛋白酶B裂解型是最常用的。组织蛋白酶B是一种在各种癌细胞中过表达的溶酶体蛋白酶。此外,它可以优先识别PL、VC、VA和GGFG等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在这些序列的C端裂解肽键。这种接头既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又具有在肿瘤细胞中快速裂解和释放毒素的能力。2.4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细胞毒载量 细胞毒载量对ADC的作用至关重要。已知的毒性负荷通常包含微管蛋白抑制剂和DNA抑制剂。通常活性强,水溶性好,稳定性好。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应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除了传统的有毒负载外,还有许多创新负载正在开发和应用。微管破坏毒素 微管破坏毒素主要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来达到破坏细胞有丝分裂的目的,导致微管持续伸长或阻止微管聚合。它们主要包括奥司他汀、美登素类药物和艾日布林。特别是MMAE因其强大的活性和膜通透性而被广泛使用。DNA损伤毒素 DNA损伤毒素主要包括DNA片段化型、DNA烷基化型和拓扑异构酶 I/II抑制因子。DNA 损伤毒素不受细胞周期影响,半衰期短。它们不易积累,具有广泛的抗癌谱和指示。常用的毒素包括PBD、多利卡霉素、阿奇霉素、SN38和DXd,其中拓扑结构酶I抑制剂DXd是临床实践中最有效的毒素。从这种毒素开发的HER2 ADC已成为改变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划时代产品。创新毒素 除了常规的毒性负荷外,还有各种创新的负荷产生应用,包括TLR7/8 激动剂、STING激动剂、Bcl-xL抑制剂和裂粒体抑制剂。2.5偶联 偶联技术对于ADC的均一性、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至关重要。这些技术分为两大类:非定点偶联和定点偶联 。非定点耦合:赖氨酸偶联和半胱氨酸随机偶联 最早的非定点耦合技术是赖氨酸偶联技术,其偶联选择相对较差,均一性不足,对ADC的PK/PD有影响。该方法用于市售Kadcyla、Mylotarg 和 Besponsa的偶联。半胱氨酸随机偶联将偶联位点减少到8个,从而显着提高了偶联稳定性和均一性。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共轭结合方法。市售的Polivy、Padcev和Adcetris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偶联 。一般来说,非定点偶联产物是稳定性差、易聚集、治疗窗相对较窄的混合物。定点偶联:半胱氨酸定点偶联、天然抗体定点偶联和抗体定点工程修饰 定点偶联可实现同质、更稳定的ADC并扩大治疗窗口。定点结合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半胱氨酸的定点结合:(1)饱和结合:第一三共的 Enhertu在饱和结合方法中占据所有结合位点,以实现定点结合。(2) 硫瘤单抗:基因泰克将赫赛汀轻链第110位的缬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并特异性地与马来酰亚胺接头反应。Sevie、ImmunoGen、Abbagen、Pfizer和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技术。(3)桥接:Abzena/Poly therics开发了一种双苯磺酸接头,可以与两个游离硫醇连接,以获得药物抗体比(DAR)值为4的均质样品,并提高了ADC的稳定性。荣昌的triallytriazine连接剂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天然抗体的定点偶联:(1)赖氨酸的定点偶联:在特定的pH条件下,由于位置和微环境的差异,抗体上的赖氨酸与接头的反应速率不同。科伦生物的A166是基于该方法开发的HER2定点偶联ADC。(2)糖基修饰的定点偶联:天然抗体的N297位点有不同类型的糖基修饰。Synaffix的GlycoConnect技术使用甘油苷酶和糖基转移酶修饰,将叠氮化物基团连接到 N-乙酰氨基葡萄糖上。这可以触发与环辛炔的点击化学反应,形成DAR值为2的位点导向偶联ADC。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内切糖苷酶Endo-S2可在水解抗体的N297位点的同时,将N-乙酰乳糖胺转移到去糖基化位点。这实现了一步法糖定点偶联 。抗体的定点工程修饰:(1)非天然氨基酸偶联:Ambrx的EuCODE技术允许将对乙酰苯丙氨酸 (pAcF)精确插入抗体中定义的位置,通过肟键进行定点偶联。Sutro Biopharma的Xpress CF技术将对叠氮甲基苯基羊毛氨酸(pAMF)引入抗体中,并通过点击化学反应进行定点偶联。(2)肽酶偶联:为了达到定点偶联的目的,酶识别抗体的特定位置。以下技术具有代表性:NBE Therapeutics的Sortase技术、Redwood Bioscience的SMARTag技术、LegoChem的ConjuAll技术和辉瑞的BTG 技术。3.抗体偶联物的生产 为了建立可靠且可重复的ADC制造工艺,我们根据上市前风险评估的概念,使用实验设计(DoE)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对药物质量属性有影响的工艺参数,控制工艺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合理的设计空间,不仅可以确保生产按预期进行,还可以获得质量可控的ADC产品。整个ADC生产过程一般包括单克隆抗体制备(细胞扩增和蛋白表达阶段、蛋白质纯化阶段)、接头和小分子药物制备、偶联和最终产物制备(图3)。基于抗体药物生物大分子的特殊属性,除了抗体的质量属性、工艺特性和过程控制外,还需要关注ADC生产过程中的工厂、设备、设施和污染控制。【ADC工艺开发/生产/风险等内容请参考原文】图3:ADC生产过程的流程图mAb部分是通过典型的单克隆抗体生物制造工艺生产的,包括细胞培养和纯化步骤。抗体中间体(AI)与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制造工艺生产的药物偶联。偶联过程是mAb与接头药物(例如半胱氨酸碱基)之间的化学反应或mAb和接头之间的后续反应,然后是与药物的反应(例如赖氨酸定向)。所得 ADC 原料药经过纯化,并在适用的情况下通过无菌灌装和冻干工艺进一步生产成药品。4.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质量控制 控制策略包括一组基于当前产品和过程理解的计划控制措施,以确保过程性能和产品质量。该规范是整体控制策略的一部分,其定义为测试列表、分析程序的参考和适当的验收标准。选择基本特性是为了确认原料药和药品的全部质量,而不是建立完整的表征。因此,应采用系统性方法来设定适当的规范。为生物治疗产品和杂质设定商业规范的方法已经建立并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种方法强调基于产品知识的基于风险的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发布了一种系统方法来识别和评估关键质量属性(CQA)这些CQA包括产品变体、与工艺相关的杂质、强制性CQA、原材料和可浸出化合物。使用代表性材料在抗体、小分子或DS水平表征产品,以获得对产品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色谱和电泳技术、光谱技术和质谱法广泛用于物理化学表征,而结合测定、ELISA和基于细胞的生物分析则广泛用于生物表征。ADC产品的典型CQA如图4所示。CQA的可接受考虑范围基于临床经验,以及来自特定产品临床研究、先验知识、文献和法规的信息,其中考虑了工艺能力和方法可变性。属性测试策略基于过程能力和产品稳定性。这些是确定是否应在过程控制(IPC)、发布或稳定性期间测试CQA以及哪些CQA最适合测试的有益步骤。图4:抗体、小分子、原料药和药品的典型CQA。小分子包括接头、药物或接头-药物复合物(如适用)ADC的CQA4.1药物抗体比(DAR) DAR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PK有直接影响。它在DS工艺 中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控制和测试。应进一步评估DS稳定性、药品(DP)过程和稳定性影响,以确定是否应在这些阶段测试DAR。验收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于产品的临床经验。目前,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HIC)、反相色谱法(RPLC)和尺寸排阻色谱-质谱法(SEC-MS)在内的方法通常用于表征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中的DA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利用Drug-Linker和mAb的不同最大吸收波长来确定DAR,但无法获得DAR分布信息,并且容易受到游离药物的干扰。HIC 可以根据疏水差异分离不同的DAR分子,然后获得分析DAR和DAR 分布。作为一种天然分析方法,HIC常用于Cys偶联的ADC。然而,该方法受到高DAR样品的挑战,并且对DAR6、DAR7和DAR8的分离度很差。RPLC可以在变性下分离不同的DAR分子或相关亚基条件,并且其分辨率通常优于HIC。然而,在RPLC 条件下,Cys偶联的ADC会解离成LC和 HC,因此只能获得LC和HC上的平均DAR和药物分布。当使用非变性分离条件、软电离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时,SEC-MS对不同的DAR表现出优异的分辨率,并与大多数ADC兼容。因此,SEC-MS越来越多地用于早期开发和ADC表征。4.2偶联位点分布和非偶联mAb部分 ADC产品具有异质性,并且包含具有不同偶联药物数量和不同偶联位点的分子,这可能会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异质性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DC平台。根据目前的知识,赖氨酸导向、链间导向的半胱氨酸和位点特异性偶联平台按降序排列。偶联位点分布和非偶联的mAb部分连接可与DAR相关,用于产物特征化和通过DAR测试进行受控表征。4.3游离药物 游离药物,也是一种非偶联药物,具有潜在的全身毒性。尽管游离药物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药物或连接药物,但它们通常被集体处理。游离药物的验收标准是根据其毒性设定的,同时考虑到工艺的清除能力。在DS释放期间需要控制游离药物。此外,根据ADC产品在DS存储、DP工艺和 DP存储期间的稳定性,也需要在这些阶段进行测试。4.4残留溶剂 有机溶剂通常用于DS生产中,以溶解疏水性细胞毒素。应根据溶剂的毒性和生产过程的去除能力确定残留溶剂的可接受标准。残留溶剂通常在DS放行时进行测试,其他阶段的测试要求应根据残留溶剂对DS稳定性、DP工艺和 DP稳定性的影响来确定。4.5大小变体 大小变体通常包括片段和聚集体。聚集体通常以可解离和不可解离的形式存在。DP在保质期结束时的验收标准应确保疗效和患者安全,这主要基于产品特定的临床经验。根据工艺和稳定性影响进行逆向计算,为抗体即刻(AI)、DS和DP阶段设置适当的验收标准。低分子量型(LMW) 可以通过肽键或链间切割形成。可以使用相同的策略为聚集体设置适当的 LMW标准,但要特别注意ADC片段可能携带偶联药物并引起脱靶毒性。因此,LWM形式应在安全水平以下进行表征和控制。4.6电荷异构体 电荷异构体常见于抗体和ADC中。修饰,包括脱酰胺、天蕨酸异构化、糖基化和 C端赖氨酸,可导致电荷转移和电荷形式变体。应根据产品特定的临床经验,单独评估和设置适当的验收标准。对于某些ADC,在共轭后测试电荷变化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共轭可能会导致电荷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知识和过程理解有助于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如果产品在代表性的DS和DP工艺和储存条件下保持稳定,则在AI级别进行测试可能足以控制电荷变体。4.7其他形式的变体 根据产品特性和ADC平台,需要考虑一些变体。这些包括但不限于由氧化引起的变体、序列变体、游离二硫键和硫醚。这些属性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或者可能会影响ADC产品质量。例如,三硫键可能不是mAb的CQA,但由于它对DAR的影响,它对链间半胱氨酸ADC平台至关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这些不同的蚂蚁。4.8数量或强度 蛋白质含量通常包含在 DS 和 DP 放行中,以确保产品量正确。4.9效价 效价方法应通过反射动作来定义。对于ADC产品,它们主要用于杀死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基于细胞的生物测定法有望用于效价测试。这些 生物检定表示也应该具有稳定性,如方法验证所证明的那样。我们必须考虑方法的可变性,以便设置适当的验收标准。4.10糖基化修饰 众所周知,糖基化模式可能会影响效率、安全性或PK。对于ADC产品,mAb的主要作用是将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因此糖基化可能不会影响疗效。如果存在可能受糖基化模式影响的继发性作用机制(MOA),例如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或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则应充分表征ADC产物。在这种情况下,糖基化可以作为CQA进行评估,并包含在 AI IPC或放行测试中,具体取决于工艺能力。4.11接头、药物或接头-药物 小分子药物中间体(包括接头、药物和接头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小分子药物活性药物成分(API)的质量控制相似,特别考虑了其对ADC产品的影响。4.12纯度 纯度是典型的CQA。更广泛的验收标准取决于其对ADC产品质量和 DS工艺的影响。如果接头或接头药物被过度添加而对DAR没有影响,并且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有效地去除,则可以证明验收标准是合理的。4.13可偶联杂质 可偶联杂质具有反应性官能团,因此它们可以与AI反应生成副产物。这种副产品很难去除,因为这些蛋白质材料很难与ADC产品分离。因此,在小分子生产阶段对可偶联杂质进行控制和测试。4.14不可偶联杂质 不可偶联杂质没有官能团,不能与mAb连接。这些杂质被控制在低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潜在风险。此类杂质可以在小分子阶段进行控制和测试。4.15其他与工艺相关的杂质 其他工艺杂质可以从各种来源进入最终产品,例如DS工艺中残留的重金属。应单独评估每种杂质以识别CQA。应根据临床经验、先验知识或法规要求将这些杂质控制在安全水平以下。过程能力 是设置测试策略的关键考虑因素。如果该工艺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去除杂质,则质量控制测试将增加最低价值。4.16表面活性剂含量 通常将表面活性剂添加到配方中以保护产品并提高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含量的验收标准是根据配方开发数据设定的。测试策略取决于制造工艺和储存条件下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4.17其他质量属性 还有其他质量属性,如药典要求,包括颜色、透明度、内毒素水平、纯度、可见颗粒、亚可见颗粒、pH、渗透压、可提取体积、固体剂量的填充重量、再溶解时间和冻干的水分。可接受性可以根据药典要求设置,也可以根据配方开发进行设置。现代过程控制可能比最终产品测试更强大。一个示例是在线填充重量,它将提供比最终产品填充重量或可萃取体积测试更强大的过程控制。可浸出物可能来自不同的来源,例如制造过程 或容器密封系统,它们包括有机杂质和元素杂质。这些杂质通常在过程代表性条件或储存条件下进行表征,以证明杂质处于安全水平。ICH指南,如ICH Q3系列,提供了有关安全水平的详细信息。浸出物通常或不一定包含在AI、DS或DP测试中,因为水平通常得到很好的控制。5.结论 ADC生产包括抗体生产、接头和药物化学或生物合成、偶联和药品的最终制剂。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相比,偶联过程存在特殊挑战。偶联过程取决于所选的连接子和药物,以及要偶联的氨基酸。本文说明了已上市ADC药物的常用工艺,但并非全部包括制造工艺。来自开发活动、工艺验证、临床生产、文献和先验知识的理解知识有助于确定关键工艺参数和控制措施。ADC药物的质量控制策略是根据对工艺的理解和产品知识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根据临床经验和法规要求定义产品规格。考虑到工艺能力和产品稳定性,我们可以定义质量控制策略,包括要测试的质量属性、在哪个阶段以及适当的验收标准。因此,定义了一个总体控制策略,以确保制造过程始终如一地提供具有适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ADC产品。 在过去的20年里,ADC的发展是由对替代和有效肿瘤治疗的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的。第三代ADC的成功为ADC研究领域提供了更令人鼓舞的前景。全球ADC药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全球共有15种ADC获批上市(13项FDA批准、1项中国批准和1项日本批准),还有更多ADC正在临床开发中。ADC的治疗潜力正在通过临床适应症扩大,从血液肿瘤到实体瘤,从单一疗法扩展到联合疗法(如常规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不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抑制剂)。近年来,寻找新型靶点、选择新型抗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有效载荷以及设计具有良好释放机制的连接子,成功开启了ADC药物在肿瘤以外的疾病中的应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在其他领域,这些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 ADC 的临床应用。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866亿美元v.s.418亿美元。
这是2023年和2024年全球年度并购交易TOP 5总金额的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2024年行业并购情况。
尽管在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并购活动频繁上演,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屡创新高,众多行业巨头希望通过战略并购推动营收增长,并优化治疗领域和技术组合,以期应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迭代的快速推进。然而,细加审视便会发现,过去常见的重大并购交易已显著减少,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实则潜藏着隐忧。
简单来说,买方企业开始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并购策略,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将业务线分拆后卖出成为2024医疗健康行业一大特色,如Edwards Lifesciences将重症监护业务出售给了碧迪医疗(BD)。通过这笔交易,碧迪医疗增强了在智能互联护理方面的产品组合,而Edwards Lifesciences则回归到核心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
虽然2024年的并购交易面临诸多困境,然而2025年初的几笔大额并购交易却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买方更加谨慎,大额并购减少
相较2023年,2024年医疗行业大额并购交易大幅减少。
2024年医疗行业尽管也有不少高金额并购交易,但数量上相较2023年却减少了许多。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以165亿美元全现金交易并购CDMO巨头Catalent摘得2024年并购金额桂冠,强生并购Shockwave Medical的131亿美元紧随其后。
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并购资金额规模分布,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尽管从数量上来看医疗服务领域的并购交易事件最多,但整体交易规模还是落后于生物医药和器械耗材,但从交易积极性来看,能够提供稳定营收的消费医疗项目仍然是吸引并购方出手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于追求规模化运营的企业,吸收当地成熟发展的企业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此外,由于专科医疗服务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市场中的吸引力,专科医疗服务机构也是并购交易的重要标的。
整体来看,2024年的并购交易金额相较2023年有所减少,并且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也是以中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为主,成交最多的金额区间落在过亿美元这个级别。最受关注的细分领域仍然是生物医药和器械耗材,它们占据了约9成的总交易金额,当然,这也跟这两个领域披露交易数据较多有关。
2024年医疗细分领域并购金额与平均交易金额,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如果将未披露金额的交易剔除,只统计其余交易,可以看到平均成交金额前三的细分领域分别是生物医药、器械耗材和数字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器械耗材的并购交易总金额相比生物医药少了约36%,但其平均成交金额却与生物医药相差无几。
从地域角度来看,美国依然是行业的中心,有67%的并购交易涉及美国企业。尽管中国排名第二,但占比仅为8.2%,差距显著,排名第三的英国占比又仅有约中国的一半。整体来看,还是呈现出美国、欧洲和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2024年多次出手并购的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大型跨国企业仍然是2024年医疗行业并购的主要力量。
像全球骨科及医疗器械龙头的史赛克出手了6次,紧随其后的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也在2024年进行了多起并购,涉及心血管疾病治疗器械开发商(Shockwave Medical)、基因疗法开发商(Proteologix)等多个领域。这些并购行为显示出跨国企业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巩固他们在医疗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的战略意图。
当然,还有一些交易也值得关注,如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跨界并购健元医药。
四川双马作为诞生于传统建筑行业的公司,通过跨界产业投资,不仅体现了国内企业对于生物医药领域前景看好的战略布局,也反映了本土企业对高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并且这种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突破或是市场扩张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比如美丽田园对奈瑞儿的并购,一举收获后者约200家直营门店,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医疗美容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市场版图。
2024年医疗行业并购热门关键词,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可以看到和动脉网2024年投融资报告中的数据类似,在2024年并购交易中,人工智能、CGT、医学影像等细分赛道相比过去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在2024年迎来了又一波风口,各路企业、资本纷纷加码。随着春节期间国内Deepseek的爆火出圈,不难想象2025年,人工智能还将持续站在风口之上。
2024年医疗并购TOP 10,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总的来看,2024年的并购标的公司大多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优势。
比如强生花大价钱买入的Shockwave Medical,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器械开发的公司,其创新的Lithoplasty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提升治疗效果。这类技术创新型企业成为并购市场的热门标的,反映了行业对前沿技术的高度关注和需求。
02
生物医药:肿瘤自免唱主角
生物医药是2024年并购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占据整个并购交易金额的约60%。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寒冬仍在继续,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24年全球制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交易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也显示,全球制药业的并购交易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
2024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并购金额TOP 10,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总的来看,生物医药领域2024年的并购交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整体金额偏小,买方以补齐管线为目的,多家MNC趋向于50亿美元以下的交易规模。在动脉网整理的2024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购TOP 10中,辉瑞、BMS、艾伯维以及罗氏等大众所熟知的MNC并未出现其中。
二、发展初期的Biotech更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处于3期临床阶段或是商业化阶段的被收购公司,相较2023年占比缩减约一半。MNC在当前大环境下对于风险较为敏感,即便是冒险也更愿意投入金额较低的新兴领域,为未来布局。
三、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和自免领域是生物医药领域并购交易的绝对主角。从细分赛道来看,ADC、核药以及TCE都是2024年最火热的赛道。
具体来看,肿瘤赛道依然是创新药的温床,各种新疗法还在不断涌现,包括CGT、ADC、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以及放射配体疗法等,这些细分赛道中的新兴企业成为MNC并购的目标。
以强生为例,随着ADC药物得到验证,强生近几年开始发力布局。从之前与Mersana、多禧生物的技术平台合作,到与LegoChem的BD交易,直至此次近20亿美元整体并购Ambrx,无不显示强生对ADC的看重。
除了ADC,同样火热的还有放射配体疗法(RLT)这一赛道。
随着诺华的成功,竞争对手们对核药的兴趣与日俱增,大量资金开始流入,管线不断扩充。比如阿斯利康花24亿美元并购Fusion的交易就是如此,Fusion不仅拥有多条在研核药管线,还拥有生产临床GMP剂量放射性药物的条件。对于初入局的阿斯利康来说,这样的并购标的极具吸引力。
双/多特异性抗体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也是MNC重点布局的方向。
以默沙东6.8亿美元收购Harpoon为例,尽管该交易价格较当日Harpoon收盘价翻了一番,但这笔交易实则颇为划算。此次并购不仅使默沙东获得了目前临床中极具潜力的DLL3/CD3抗体,还一举纳入了Harpoon的多个三特异抗体平台,尤其是下一代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ProTriTAC和TriTAC-XR三特异抗体平台,从而迅速切入TCE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TCE不仅在肿瘤赛道发光发热,在自免领域同样具有良好前景,并且TCE资产也是2024年的热门BD方向。
比如2024年下半年成立仅几个月的Candid Therapeutics在收购两家国内TCE创新药企后,又在短时间内与诺纳生物、岸迈生物和Ab Studio三家企业达成TCE合作。包括GSK、默沙东等MNC也都与中国Biotech达成了有关TCE产品的合作,只是这些MNC都选择将中国Biotech用于肿瘤适应症研究的TCE管线拿去做自免临床。
再加上2024年上半年的多笔并购,包括1月诺华2.5亿美元收购Calypso;4月份,再生元收购了2seventy Bio;5月份,强生又花费超2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两家自免Biotech;Ashahi Kasei也宣布以10.6亿美元收购Calliditas,这无不反映出MNC对于自免领域的重视。
从行业发展来看,2024年的并购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50亿美元~100亿美元这个中大型并购交易区间的缺失,反映出行业整体发展缺乏一定信心。
03
器械耗材:心脑血管持续火热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超100起,金额超300亿美元。
对于拥有众多细分赛道的医疗器械而言,这些细分赛道规模较小,技术通用性差。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巨头们并不愿意亲自下场,而是选择直接收购那些已经过临床验证的技术,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皆是如此。
2024年全球器械耗材领域并购金额TOP 10,数据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并购案,分析这些跨国巨头的战略意图、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2024年4月,强生以131亿美元收购Shockwave,以扩大其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领域的业务。Shockwave的加入为强生现有的Abiomed心脏恢复解决方案及Biosense Webster电生理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之后在10月,强生又以17亿美元完成对心房分流器制造商V-Wave的收购。V-Wave的加入将使强生能够提供更多样化和有效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满足每年约80万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未满足需求。
之后,波士顿科学公司在9月份以11.6亿美元完成对Silk Road Medical的收购。该公司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通过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这一微创手术,开创了卒中预防和颈动脉疾病治疗的新方法。将TCAR平台引入后,能加强波士顿科学血管技术解决方案。
国内市场同样如此,迈瑞医疗在2024年1月宣布以66.5亿人民币的价格,通过“协议转让+原实控人放弃表决权”的方式,实现对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惠泰医疗股份24.61%的收购,一举拿下惠泰医疗的控制权。通过此次交易,迈瑞医疗入局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
显而易见,心脑血管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医疗器械创新的关键赛道。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正逐步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转型,伴随着各类创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行业巨头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以弥补自身不足,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此外,史赛克在2024年的多次并购行动尤为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史赛克通过一系列并购举措,在慢性腰痛、人工智能、软组织固定、神经介入、关节耗材等多个领域显著加强了战略布局。对于史赛克这一系列“组合拳”,其CEO在业绩会议上指出,尽管这些并购交易的规模并不庞大,但它们对公司业务的补充作用至关重要。
显而易见,借助并购手段,器械巨头迅速跟进新技术的迭代,进而优化自身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并购有效助力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拓展。此外,并购还能完善自身供应链体系,使得企业系统更为丰富多元。
回顾2024年,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活动虽频繁,但交易规模却呈现下滑趋势。这一现象或许揭示了当前行业所面临的无奈局面。一方面,卖方因资本寒冬而陷入恐慌,企业承受着投资机构退出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买方态度日趋谨慎,对风险的考量愈发加重,导致双方在估值上的分歧日益扩大。
到了2025年,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股医疗企业并购潮正在兴起。
强生在2025年初就宣布以146亿美元收购专注CNS领域的Intra-Cellular;史赛克宣布以接近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nari Medical;波士顿科学也在2025年初宣布以6.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Bolt Medical的剩余股份。这些或预示着2025年将有更多重磅并购交易出现。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相比2023年,2024年MNC的巨额并购交易大幅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制药行业并购交易总金额约1500亿美元,超过5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9笔,进入TOP10榜单的门槛是41亿美元。
2024年医药领域并购交易数量虽较2023年有所提升,但从金额来看,并未出现太多巨额交易。如果将诺和诺德165亿美元并购CDMO企业Catalent排除在外,则其余并购金额皆在50亿美元以内。
2024年医药行业大额并购事件(截至12月初),根据公开信息收集整理
一方面,今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将疫情期间放开的交易监管重新收紧,并将50亿以上的交易费用由80万美元提升至225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Biotech趋向于自己将药物推向市场,这也使得MNC能够选择的后期资产较少,交易价格自然上不去。
此外,重量级玩家辉瑞的缺席,也让2024年的并购市场显得意兴阑珊。
或许是因为辉瑞在2023年以430亿美元并购Seagen的交易耗费其不少“弹药”,以至于在2024年显得异常低调。与此相对的,是这两年踩中风口的诺和诺德和礼来,GLP-1大卖的加持让这两家在并购方面底气十足。
尽管Vertex并购Alpine的49亿美元是2024年数额较高的单笔Biotech并购,但诺华进行了5笔交易总金额超70亿美元,其余MNC也各自出手根据自身战略发展进行补强。只是这其中中国Biotech的身影寥寥,我们或许可以从2024年的并购交易中窥探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MNC到底爱买哪种Biotech。
01
肿瘤赛道喘了口气
肿瘤领域虽然放缓,但仍然是MNC最重要的竞争赛道。
临床试验不会骗人。
近10年肿瘤临床试验情况,图源IQVIA
肿瘤赛道依然是创新药的温床,各种新疗法还在不断涌现。可以看到,随着前些年PD-1/PD-L1的疯狂内卷,近期相关的临床开展已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新疗法的不断上位,包括CGT、ADC、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以及放射配体疗法的临床试验活动开始急剧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已成为开展肿瘤临床试验的中流砥柱,其份额十年间从33%涨至60%,而MNC的占比也由59%降至28%。一些布局不够完善的MNC自然不甘落后,以并购的方式进行补强。
以强生为例,随着ADC药物得到验证,强生近几年开始发力布局。从之前与Mersana、多禧生物的技术平台合作,到与LegoChem的BD交易,直至此次近20亿美元整体并购Ambrx,无不显示强生对ADC的看重。
虽然Ambrx的核心管线ARX517尚处于临床早期,但却是目前仅有的一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ADC新药,在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数据显示出理想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同类最佳的潜质。
前列腺癌是强生的重点布局领域,目前已拥有畅销药Zytiga、Erleada和Akeega,还有众多临床早期阶段的管线,包括PSMA/CD28双抗、KLK2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以及CD3/KLK2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等。这次的并购不仅增强了自身ADC领域的研发实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市场地位。
像强生这样并购标的与自有产品联动产生1+1>2的效果,是MNC的惯有思路。
比如诺华以近30亿美元收购MorphoSys,看上的就是其BET抑制剂pelabresib (CPI-0610)与自家芦可替尼联用治疗骨髓纤维化(MF)患者。在针对JAK抑制剂无效的MF患者的临床3期研究中,两药联用达到了脾脏体积缩小的主要终点,并且MF的四个临床疾病标志如脾脏肿大、疾病相关症状、贫血和骨髓纤维化都在联合用药后得到了改善。
BI13亿美元并购Nerio同样如此,Nerio的小分子PTPN1/N2抑制剂具有FIC的潜力,不仅能作为单药治疗,还能与BI内部开发的多种癌症疗法联合使用,创造新的癌症疗法。
除了ADC,同样红火的还有放射配体疗法(RLT)这一赛道。
随着诺华Lutathera和Pluvicto两款核药的成功,行业对核药的兴趣与日俱增,大量资金开始流入,管线不断扩充。据IQVIA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全球大约有40家企业正在开发约121条核药管线,其中有40%的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剩余的60%尚处于早期阶段。
此外,按同位素分类来看,尽管发射β射线的Lu-177同位素仍然是研发占比(32%)最高的RLT,但从趋势来看,当前研发重点和行业投资正逐渐转向α放射性同位素(占比21%)。与β粒子相比,α粒子更大能量更高且穿透距离有限,能高强度破坏肿瘤组织,同时避免对附近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放射配体疗法全球管线情况,图源IQVIA
面对这样的情况,阿斯利康在2024Q1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对象是早在2020年就合作过的Fusion,它专注于靶向α粒子疗法的研发。随着赛道的升温,阿斯利康选择将知根知底的合作伙伴“一锅端”就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Fusion不仅拥有多条在研核药管线,还拥有生产临床GMP剂量放射性药物的条件。这对初入局的阿斯利康来说极具吸引力。
诺华并购的Mariana包括一系列从苗头化合物优化到早期开发的RLT项目,涵盖多种实体瘤适应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还包括正在针对小细胞肺癌进行研究的基于锕的RLT候选药物MC-339。此次收购也进一步丰富了诺华的RLT管线。
此外,双/多特异性抗体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也是MNC重点布局的方向。
默沙东以6.8亿美元收购Harpoon,比当日Harpoon收盘价高出100%。此次并购让默沙东不仅获得了目前临床中极具前景的DLL3/CD3抗体,还获得了Harpoon多个三特异抗体平台,特别是下一代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ProTriTAC和TriTAC-XR三特异抗体平台,从而快速切入了TCE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默沙东已经将收购的这款三抗于12月初在国内递交了临床申请,和罗氏的RO7616789以及泽璟生物的ZG006一样并列全球进度最靠前的靶向DLL3三抗。再加上之前已经布局的赛诺菲和罗氏,未来双/多特异性抗体在肿瘤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作为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细分赛道,肿瘤领域的并购似乎和中国Biotech关联不大,对处于寒流中的中国Biotech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或许我们可以从不多的交易中看到什么样的中国Biotech才符合MNC的审美。
02
小而美的中国Biotech才是理想标的
纵观被并购的Biotech,其公司价值约等于核心管线价值,若有技术平台则是加分项。简单来说,小而美的Biotech才容易被MNC看上。
只是,真正符合小而美定义的中国Biotech并不多。
可以看到在2024年MNC的大额并购交易中,几乎没出现中国Biotech的身影,唯二被并购的企业买方还只是Genmab和BioNTech这样的BioPharma,但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什么样的中国Biotech才容易被跨国药企选中。
Genmab以18亿美元并购的普方生物,是一家深耕ADC药物领域的中国Biotech,三位联合创始人皆来自被辉瑞花大价钱收购的ADC技术先驱公司Seagen。在Seagen期间,三人参与过多款ADC药物从候选药物到商品化生产的多个关键环节,积累丰富的经验。
普方生物已披露的研发管线包括三个已进入临床的项目:Rina-S(PRO1184,靶向FRα的ADC)、PRO1160(靶向CD70的ADC)和PRO1107(靶向PTK7的ADC);以及包括PRO1286(靶向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ADC)在内的多个临床前项目。
进入临床的几个项目都表现出了不错的潜力,特别是Rina-S,由于FRα在正常组织表达较少,但在非小细胞肺癌、间皮瘤、子宫内膜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过度表达,因此有成为理想靶点的潜质。在交易前Rina-S已经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表达FRα的高级别浆液性或子宫内膜样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
作为收购方的Genmab,其优势在于抗体研发领域,在开发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方面具有增效、减毒等优势。而普方的ADC技术平台在Seagen技术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亲水性分子片段增强药物的亲水特性,可以显著提高亲脂性有效载荷以及与抗体的兼容性。普方的加入能让Genmab探索更多ADC药物研发的可能性。
如果说普方生物的“小”在于规模、“美”在于对ADC赛道的深耕,那么另一家被并购的普米斯生物则诠释了另一种小而美。
BioNTech和普米斯的故事早在并购的前一年就开始了。彼时,BioNTech以总金额10亿美元(首付款550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普米斯已进入临床3期的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PM8002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
虽然PD-L1/VEGF都是常规靶点,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但今年康方生物的PD-L1/VEGF双抗AK112在和K药的一个适应证头对头临床中胜出,瞬间引爆了市场的热情。
获得AK112海外权益的Summit更是短短几天内股价翻倍。另一家中国Biotech宜明昂科也将自家PD-L1/VEGF双抗以总金额20亿美元的价格License-Out。而普米斯的PM8002已经布局了9个适应症并已进入临床阶段,在ESMO上公布的临床数据也显示出积极结果,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自身有潜力再加上“队友”的抬轿,促使BioNTech下定决心进一步绑定,只是最后的交易方式值得玩味。PM8002管线自身的价格已达10亿美元,而并购整个公司只花了8亿美元(预付款)+1.5亿美元(里程碑)。
公司的价值小于核心管线。
要知道普米斯生物除了PM8002外还有10余条管线,其中7款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并且还有一款已经处于临床3期,再加上生产基地、抗体一体化发展平台,这些资产约等于“白送”。只是对普米斯而言,这也是笔好买卖。毕竟10亿美元并不好拿,过程中有巨大的风险。
普米斯生物在研管线,图源企业官网
这笔交易对BioNTech来说也不亏,在交易宣布后的第二天,礼新医药宣布其PD-1/VEGF双抗的全球权益以总金额27亿美元(首付款5.88亿美元)授予默沙东。
中国Biotech经过近10年的发展,很多企业发展出覆盖多条赛道的产品管线,核心资产相对不够聚焦,这对于有意并购的MNC来说并不友好。或许2024年赛诺菲并购Inhibrx的交易可以给出一些启示。
完成并购后,赛诺菲只将Inhibrx其中一条核心的罕见病管线纳入自身研发序列,其余管线和包括员工以新Inhibrx的方式继续独立运营,但赛诺菲持有部分股权。这样的并购交易方式对管线较多的中国Biotech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03
自免升温但思路更重要
随着肿瘤领域的降温,2024年度Biotech并购金额的桂冠被自免赛道摘得。
过去5年中,自免领域的并购活动开始持续升温,包括市场对创新疗法的需求、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都是该领域发展的源动力。期间还出现了阿斯利康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 Pharmaceuticals这样的大规模并购事件。
回到2024年,自免相关的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活动显得异常活跃。1月份,诺华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alypso,核心资产CALY-002靶向IL-15,用于治疗乳糜泻和嗜酸性食管炎。到了4月,再生元收购了2seventy Bio的肿瘤和自免资产,并成立了新的研发部门Regeneron Cell Medicine。
5月份,自免领域迎来并购高潮,强生总共花费超2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两家自免Biotech,获得两款双抗核心资产。日本Ashahi Kasei也宣布以10.6亿美元收购瑞典生物技术公司Calliditas Therapeutics,获得用于治疗IgA肾病的管线。
到了下半年,TCE又为自免领域添柴加薪。
成立仅几个月的Candid Therapeutics在收购两家国内TCE创新药企后,又在短时间内与诺纳生物、岸迈生物和Ab Studio三家企业达成TCE合作。考虑到Candid是一家专门以出售为目的而成立的NewCo Biotech,再加上其创始人的上一家公司以41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BMS,它在未来或将创造出令人震撼的交易事件。
有意思的是,TCE资产交易也是今年的热门BD方向。
包括GSK、默沙东等MNC都与中国Biotech达成了有关TCE产品的合作,像默沙东买下同润生物TCE管线的首付款就达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TCE管线大多开展的是肿瘤类适应症的研究,但MNC掏出真金白银买下后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将会拿这些基于肿瘤适应症开发的TCE管线去做自免临床。
这也突显出MNC和本土Biotech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异。
对本土Biotech来说,新疗法拿去卷肿瘤可谓是本能驱动,可在MNC看来,TCE双抗在肿瘤赛道的竞争已然拥挤,而双抗通过将T细胞作为效应器杀伤在自免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B细胞的能力,可以在自免领域覆盖十几个甚至数十个适应症。另一方面,TCE产品虽然在多种自免疾病的临床开发上已得到验证,但整体而言尚处在起步阶段,基本要在数年后才见结果,有足够的时间留给MNC去推动。
学会把握MNC的审美,对中国Biotech来说,之于管线研发思路的优化能在BD交易中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之于企业建设能在当下这个寒潮中多一条“上岸”的路径。
*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LegoChem Pharma,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LegoChem Pharma,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