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数据
资源
版本对比
预约演示
免费注册
更新于:2025-05-07
Xil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初创公司
|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控股公司
|
2021
|
中国广东省
|
10-50
|
www.revirtx.com
初创公司
|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控股公司
|
2021
|
中国广东省
|
10-50
|
www.revirtx.com
更新于:2025-05-07
概览
管线布局
药物交易
转化医学
营收
科研基金(NIH)
投资
融资
概览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病与畸形
其他疾病
小分子化药
化学药
疾病领域得分
一眼洞穿机构专注的疾病领域
暂无数据
技术平台
公司药物应用最多的技术
暂无数据
靶点
公司最常开发的靶点
暂无数据
疾病领域
数量
神经系统疾病
2
排名前五的药物类型
数量
小分子化药
1
化学药
1
排名前五的靶点
数量
PMP22
1
关联
2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
RTX-117
靶点
-
作用机制
-
在研机构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原研机构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在研适应症
神经退行性疾病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
临床前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CMT1A(Xili Technology )
CMT1A(溪砾科技)
靶点
PMP22
作用机制
PMP22 modulators
在研机构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原研机构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在研适应症
腓骨肌萎缩症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
临床前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0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2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文献(医药)
2025-04-08
·
Neurology
Evaluation of a Small Molecule Genetic Medicine RTX-317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Huntington's Disease (P10-5.010)
作者:
Salotti, Jacqueline
;
Chen, Shilin
;
Tang, Xing
;
Narayan, Sridhar
;
Li, Jinxing
;
Lianoglou, Steve
;
Liu, Yang
;
Zhang, Jeff
;
Lew, Kendra
;
Abid, Jawad
;
McMahon, Mary
;
August, Paul
2025-04-08
·
Neurology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 Inhibitor RTX-117 as a Treatment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P9-11.028)
作者:
Li, Jinxing
;
Lianoglou, Steve
;
Narayan, Sridhar
;
Zhang, Jeff
;
Liu, Yang
;
Abid, Jawad
;
Mcmahon, Mary
;
August, Paul
24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新闻(医药)
2024-10-08
·
药智网
三季度新药融资:“聚焦”成为Biotech融资主旋律
回溯医药产业近两年的资本表现,投资机构的热情明显消退,大量创新Biotech企业融资几乎断层,更有大量医药企业IPO折戟,“资本寒冬”四字成为压在所有新药人肩头的千斤重担。 几乎所有医药人都在好奇“资本寒冬”还要持续多久,Biotech企业何时能恢复之前的融资盛况。 新药融资 有望快速恢复 据统计资料显示,2024年以来美国新药资本市场已率先恢复,前三季度美国共计发生204项新药融资,预计全年数目将略低于去年,但新药融资总金额方面,前三季度共计完成1254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越2023年,进入加速恢复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对比之下,中国新药融资市场也进入了触底反弹阶段,前三季度共计完成131项新药融资,融资总金额达194.47亿元,参考美国率先恢复对新药融资的热情,对于中国该领域的快速恢复也起到了较强的参考意义,预计明年新药“资本寒冬”消退有望。 “基因编辑” 成为新的关键词 新药领域的融资困境,目前主要来自三个主要方面: 一者理性投资趋势下,资本市场对融资企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简单讲就是同质化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二者投资风险把控更严格,市场更偏爱能快速看到投资回报的领域,拥有临床管线的创新Biotech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三者受技术迭代对行业的主导,源头创新力成为资本是否能长期陪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因编辑、小核酸、AI医药研发等技术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新药融资市场重点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拥有独特的技术平台、有潜力的研发管线、突出的商业化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Biotech依旧有较强的成长韧性,仍能获得不少机构的青睐;而另一方面,部分综合能力不算优秀的Biotech企业,则开始放弃推进产品上市的传统路线,考虑以合作的方式探求生存之道。 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共有30家新药企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从细分赛道上来看,不同于上半年核酸药成为新药领域最大的融资关键词,三季度细胞与基因疗法的融资项目最多,期间共计7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达2.4亿元,其中正序生物与神济昌华融资金额最高;其次才是核酸药物、AI医药研发、合成生物、抗体与免疫疗法等领域。 其中,由于CRISPR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等近年来显著的科学进步,一方面使得基因编辑领域变的更高效与精准,另一方面也使原有难以攻克的遗传病、罕见病、特殊肿瘤有了更清晰的治疗方式,最后叠加政府支持与监管环境的改善。近年来,投资机构的兴趣正在多免疫疗法、偶联等技术逐渐转向更具潜力、更具竞争力的基因编辑领域。 表1 204年第三季度新药领域融资详情 (点击放大查看详情)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聚焦 成为创新Biotech企业主旋律 经历近十年的医药创新口嗨,如今的创新药领域已没有当初的盲目自信,投资机构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如今资本寒冬阶段,对于企业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 但严格意义上的“源头创新”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医药行业而言,又哪是那么容易,少数就算能做到的企业也是僧多粥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聚焦于细分领域的Biotech企业也就成为投资机构的替补选择。 在3季度获得融资的创新企业中,绝大多数也都有着自身区别于竞争企业的聚焦领域,如贝斯生物聚焦于碱基编辑NK细胞疗法、明迅生物则聚焦于四倍体补偿技术、先衍生物选择了AOC与肝外递送、英诺迈博则专注于AI+ADC等等。 总而言之,如今的新药融资市场,已经不是当初选对PD-1、ADC、car-t等热门赛道就能高枕无忧的时代了,要想在如今的市场格局下较顺利地获得融资,聚焦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当然聚焦也可以分布不同维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方向: 治疗领域聚焦,这一点是绝大多数Biotech最容易做到的,比如专注于神经脱髓鞘疾病的夏同生物、比如专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跃赛生物、专注于乙肝的浩博医药、专注医美的君合盟等等。 技术领域聚焦,不同于当初Biotech企业靶向抗癌药、PD-1、ADC哪个火就做哪个,如今鲜少能看到管线同时涵盖大小分子的biotech企业,绝大多数企业自建立之初已选择好了其核心赛道,如小核酸、多肽、核药、偶联药物等。 创新平台聚焦,在该领域上现阶段表现最突出的当属核酸药物领域,作为以平台为核心导向的细分领域,核酸Biotech企业最大的差异点,就在于技术平台聚焦的领域不同,比如浩博医药的Med-Oligo™ ASO 专利技术平台、比如大睿生物的RAZORTM研发平台等。 投资回报要求高 管线成Biotech融资重要考题 遥想早些年的新药融资,大量一无管线、二无平台的Biotech企业仅凭一个拼凑的团队就能获得一笔又一笔源源不断的融资,可如今,资本市场明显更偏爱能快速看到投资回报的企业,管线推进程度成为投资机构的新增考量。 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获得融资的企业中,近80%的企业都已经拥有了优势管线,其中不仅有贝斯生物、浩博医药、泽安生物等A轮融资阶段的Biotech,甚至是星赛瑞真、英诺迈博等天使轮阶段的Biotech企业也有了相关临床管线。 表2 2024年第三季度获得融资企业 时间 企业 融资阶段 临床管线 2024-09-18 星赛瑞真 天使轮 CRG-101CRG-002 2024-07-23 英诺迈博 天使轮 YN01YN02 2024-08-30 爱普愈医药 天使轮 CRG-101CRG-002 2024-09-13 贝斯生物 A轮 NK510 2024-07-15 浩博医药 A轮 AHB-137 2024-07-01 安天圣施 A轮 FY015A 2024-09-13 分子之心 A轮 CRG-101CRG-002 2024-07-26 溪砾科技 A轮 CRG-101CRG-002 2024-08-29 微元合成 A轮 CRG-101CRG-002 2024-07-30 泽安生物医药 A轮 LTZ-301 2024-07-26 晶核生物 A轮 JH02 2024-09-13 晶蛋生物 A轮 CRG-101CRG-002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其实,说白了,投资机构虽没有明说天使投阶段Biotech必须具备临床管线产品才能获得融资,但投资机构投资行为本就具有趋利性,是否拥有管线对于融资机构而言,已是高下立判的事情,过去PPT与讲故事就能获得融资的时代已是过去式。 小结 受之前生物医药市场短期构筑起来的泡沫影响,行业尚需不短的时间来进行消化,而作为产业前端的新药融资市场往往会最先做出反应。 如今,美国等海外市场的新药融资已然开始恢复,或许也意味着国内的“苦日子”也即将迎来尽头。 不过,考虑到就算新药融资市场情况进一步好转,这段时间“收紧裤腰带过日子”所养成的习惯大概率将继续保持下去。 比如,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考虑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选择更具核心竞争力、更具短期回报率、更源头创新的企业是关键;而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对应的也该继续聚焦细分领域,优先推进优势管线落地、从技术层面寻找源头突破点。 当然,在融资困难的阶段,不再追求“凡事靠自己”,选择将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作为主要融资方式也未尝不可,毕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头孢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IPO
免疫疗法
核酸药物
基因疗法
细胞疗法
2024-08-31
·
药智网
一个新制药时代的开始
近日,Recursion宣布与Exscientia达成收购协议,交易金额为6.88亿美元。这两家企业是分别在2013、12年成立的AI制药元老。这一AI制药界最大的并购案,预示着AI制药行业在继续沉淀。 纵观Exscientia的发展和商业模式,从靶点发现到药物临床的自有管线开发,让这家初代AI制药企业注定面临更长的战线、更高的成本和风险;同时,Exscientia在D轮前的8年间仅融资1亿多美金,似乎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机会。它在最早的几条管线经历关停、临床遇挫后终于躺平在沙滩上,现有管线移交Recursion。 看起来,Recursion可能成为大赢家。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预计在未来18个月内,进行10次临床数据读出。只要其中某一次临床数据超预期,可能就会成为AI制药的“奇点”时刻。并且,现有的合作,还能给新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带来约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合作期间超2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的分成。也正因此,市场对这起并购交易持谨慎乐观态度。 制药本就是长周期的赌局。按行业“十进一”的临床成功率计算,首个可以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可能早已经进入临床,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唏嘘的是,初代元老Exscientia,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走下了牌桌。 期望没有崩塌 大家都在等待AI药物成功上市的“奇点”,但这不是检验AI制药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创新药九死一生,在逆摩尔定律的趋势下,只会越来越难。这一趋势下,药企对AI有更朴素的期望:创新,增效,降本。 事实上,AI技术平台创造产生创新分子的能力,早已得到了验证。波士顿咨询(BCG)的一项近期发表在《Drug Discovery Today》的研究报告表明,AI分子已经展示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临床成功率: AI生成的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高达80%-90%,而在以往,成功率仅为50%,AI在设计或识别具有药物特性的分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BCG预测,总体上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将从目前的5-10%提高到9-18%。 AI制药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肉眼可见。按照BCG报告的说法,AI赋能下制药行业可以将研发周期缩短约50%,换句话说,研发效率实现翻倍。 无独有偶,麦肯锡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生成式AI在药物发现早期阶段,每年能够创造150-280亿美金的经济价值,核心逻辑就在于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包括不局限于: 大分子设计速度提升超过三倍;化学化合物活性模型性能最多提高2.5倍;在识别新线索所需时间上的速度提升超过四倍(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也正因此,过去十年里,每年使用AI发现的分子数呈指数级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这表明药企正真金白银地为AI买单,将AI分子输送进昂贵的临床实验,不断通过监管审批和临床数据一步步获得验证。 事实上,寒意依旧,但市场对于AI制药的期望,并没有坍塌。 从英伟达去年以来一口气投10多家AI制药企业,到今年Xaira开局即为王者的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看起来产业界仍坚信AI制药蕴含巨大机会。 资本市场也不例外,AI+机器人药物和新材料研发平台晶泰科技作为港交所18C第一股成功上市,股价逆势上涨,并于日前被纳入恒生指数(9月9日生效),也论证了市场对晶泰科技的期待。 当然,整体来看,如今市场对企业的评估也更加谨慎和理性。随着AI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与生物技术的持续融合,AI制药在退烧中优胜劣汰,平台的起点也在提高,技术与商业模式持续演化。 AI+Biotech的技术在继续升级、复合化。就当前而言,虽然距离赢下比赛仍有许多变量,但换把好枪一定可以提高打靶成绩。 与此同时,国内biotech领域的后起之秀也正在迅速露头,带着更新的技术和更具野心的管线,比前辈们更早拿到里程碑数据,在行业对AI技术的质疑声中加快发展脚步。 而中国AI赋能创新药起步更晚,但冰山一角已经浮出水面。随着时间推进,AI赋能的管线也将越来越多地披露。 让“光”继续飞 以Exscientia为代表的初代AI制药企业及一些失败的管线命运,并不会影响行业对AI制药技术未来前景的共识。核心逻辑在于,我们对AI制药的观测和认知,存在“滞后”。 如果将药物管线比作星辰,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仅是数光年之外最初的尘埃,这些尘埃或许已经孕育出新一代的恒星,而它们的光仍飞在路上,地球观测结果还需要时间。仅凭最早的管线结果就对AI制药下定论,是不全面的。 BCG的研究发现,自2015年以来,已有75个由AI发现的药物分子进入临床试验,其中67个分子截至2023年仍在临床试验中,这意味着答案只揭晓了很小一部分。 在传统药物研发中,平均每10个进入临床管线的分子中,只有1个能够成功上市。即便是按照这个比例,首个能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也已经进入临床。更何况,AI技术还有望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通过AI技术平台赋能,持续取得超预期的进展。 自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成功敲钟上市以来,从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五家与其有研发合作的AI生物科技企业或是披露管线里程碑进展,或是顺利拿到用于将管线推进临床的高额融资。 其中,进展最快的剂泰医药,于6月份刚刚完成1亿美金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近3亿美金,首个小分子三期临床正在进行,mRNA管线也将在今年进入临床。希格生科和默达生物则分别在6月和7月宣布管线获得FDA的IND批件、儿科罕见疾病资格认定,即将迈入临床阶段。莱芒生物则凭借IIT临床数据拿下5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补充融资,其正在进行IND申报的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治疗(Meta10-19),以1%-5%的极低剂量就成功使20余位实体瘤、血液瘤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并出院。而这四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20-21年。 对于仅成立3年左右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这些成果绝对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平台的有力验证。 AI+Biotech的组合,前途日益清晰。不自营管线的晶泰科技,持续向临床输送药物分子,一再证实平台产出创新骨架、理性设计药物候选的实力——不仅拿下辉瑞、礼来等全球排名前20药企中16家的研发订单,也在与创新企业挑战全新靶点、实现临床转化中,交出不错的成绩。大药企有更高的交付要求,而早期生物科技公司试错的机会成本更高。作为横跨多个疾病领域、药物模式的研发平台型企业,意味着晶泰科技的技术与平台需要经过更严苛的考验。 未来,由AI参与的潜力分子的诞生,速度还有可能会越来越快。 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挑战和工程技术挑战构成一个二维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当中,晶泰科技的核心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工程技术方向,在解决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及活性优化、化学合成中,如果能将创新能力与合成路径设计转化为工程学问题,就可以尝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在定位上,晶泰科技以量子物理、AI和机器人的研发平台切入,帮企业解决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器”的问题。药企客户则承担生物学和医学挑战,选定靶点、制定研发目标,以及后续的开发、临床、上市策略。 对于AI制药企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的通量拿到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 晶泰科技以平台为定位,进行广泛合作的好处,是AI+机器人相互验证、相互知会的平台具有成长性:用高精度、结构化、真实世界的正负样本数据不断喂养算法。自动化实验室产生的大量标准化数据,持续反馈给智能模型,实现研发的“小步快跑”迭代,解决AI药物研发的数据短板问题,最终转化为平台分子创新、化学合成的效率和交付能力。 换句话说,晶泰科技对抗医药研发“反摩尔定律”的破局之策,是借助AI和机器人的验证回路最终形成正反馈: “研发合作企业越多-技术越好、边际成本越低-研发合作企业更多”。 超预期回报或提前兑现 当越来越多的AI分子进入临床开发环节,产业预期的兑现或许会提前降临。 正如上文所说,AI分子上市是必然结果,但并非一定要一家企业把AI分子送上市,才算是AI制药模式的成立。在拿到AI新分子后,无论企业是选择自己继续推进管线临床还是与大药企进行收购或授权交易,都可以获得相应甚至足够丰厚的回报。 只要其在临床中拿出潜力数据,就有可能获得大药企的青睐,阶段越晚,药企获得的回报越高。2022年底,AI制药Saas平台薛定谔持股的Nimbus,就将尚处于临床2期阶段的NDI-034858出售给武田,交易达60亿美元,首付款更是达到40亿美金。 即使是更为临床早期的分子,价值也颇为可观。比如2022年底,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就7款临床前ADC分子达成百亿美元的合作,其中,仅首付款为1.75亿美元,算下来单个分子平均价值也接近1.8亿元人民币。 再比如,日前默沙东13亿美元买走了同润生物CD3xCD19双抗CN201管线的全部权益,其中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一个首付款抵得上一个IPO。考虑到CN201处于临床Ib阶段,尚有不确定性与风险,这样的回报足够丰厚。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正如上文提及的晶泰科技,其合作伙伴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等一系列里程碑节点的实现,实际上也意味着晶泰科技距离收获节点越来越近,并且回报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众多新靶点、新机制的重病领域,已经卡住身位。 默达生物有望成为自免领域的超新星。作为全球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治疗领域,以11年连续蝉联“药王”的Humira修美乐为代表,自免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默达生物则专注新一代免疫代谢机制的疗法研发,在晶泰科技的加持下,全面投入自免FIC管线的研发,在研的3条管线项目中首个一期临床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亚开展。其对标的同类型企业Rheos Medicine和Sitryx已经分别与罗氏、礼来建立价值8亿和9亿美元的研究合作协议。修美乐专利悬崖之后,多个新兴的免疫代谢疗法正加速奔赴临床,以期成为自免市场中的下一个重磅药。 希格生科的首创新药sigx1094作为首款获得IND的弥漫性胃癌(DGC)靶向药,对应的是约20亿美元的市场。Sigx1094通过希格类器官模型的活性评估,有望早日弥补全球弥漫性胃癌的治疗空白。胃癌有效疗法稀缺,因此市场对突破性药物的预期向来较高,参考仅能覆盖不到20%胃癌患者的Zanidatamab,市场给出的销售峰值预期已经超过20亿美元。 而sigx1094针对的DGC,患者比例更高(占所有胃癌病例的30%)、患者预后更差(五年生存率不足10%),理应有更好的市场表现。另外,sigx1094还在临床前展现出治疗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潜力。 莱芒生物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国内获批的CAR-T产品共有5款,价格在99万-129万之间。而莱芒生物的极低剂量CAR-T以1%于常规治疗的剂量实现了更好的疗效,生产成本和周期具有明显优势,有机会后来者居上,让莱芒生物的CAR-T售价进入医保的射程范围,解决CAR-T疗法的“天价”挑战。同时,极低剂量也使得其毒副作用足够低,可拓展更多适应症。目前儿童白血病可用的CAR-T疗法仅有诺华的Kymriah一款,并未进入中国。而莱芒生物代谢增强型CAR-T的首例儿童恶性血液瘤患者已在治疗后完全缓解并出院,值得持续关注。 溪砾科技瞄准的是下一代基因疗法与罕见病的交叉赛道,管线聚焦渐冻症等多种无药可治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相关罕见病与癌症。其针对遗传性疾病开发的“可口服的基因疗法”给药难度低、患者可及性高,且治疗相对可逆、风险较低。据悉,溪砾科技与晶泰在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合作上已形成管线成果,随着近期3000万美元A轮融资的完成,将向临床推进。 剂泰医药则兼顾小分子与mRNA两大市场,自研和合作管线双管齐下。与晶泰同样出自MIT,剂泰医药由美国工程院院士、连续成功创业的科学家陈红敏参与创立,已成功打造全球领先的AI药物递送平台,并在肝靶向领域拥有BIC实力,递送效率超越行业巨头20倍以上。基于当前核酸药物的蓬勃发展,其平台应用前景可期,公司自研管线也进展顺利。 尽管新药临床研发仍有不确定性,但上述企业如果能够实现突破性进展,晶泰科技将会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这也体现了Recursion、晶泰科技所代表的平台型商业模式的性感: 分子交付后,直至药物转让或成功上市,还可以收取可观的销售分成,分享合作方豪赌之下的丰厚胜利果实。对于深度合作的创新企业,晶泰科技还有可能追加投资,通过早期的风险共担与附加值更高的研发服务,参与管线的后续销售分成。 这些野心勃勃的FIC、BIC背后,AI制药正持续兑现其商业价值,帮助这些初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新靶点、拿到FDA批文和理想临床数据,接下来,AI管线可以在关键里程碑待价而沽,大药企扩充临床管线,创新公司也能在动辄几亿美金的交易中实现回血。 质疑AI制药的声音,总在强调AI分子尚未获批上市。但上市不是唯一的商业化目标,AI赋能获得IND、进入临床一至三期的管线已经可以达成高额交易。而溪砾科技3000万美金、剂泰医药1亿美金的融资,也再次验证了AI制药所创造的价值。 不论来自大厂还是创新药企,AI制药管线仍在前仆后继地奔向临床,而广泛押注的晶泰科技,也在静待其药物研发业务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 来源 | 氨基观察(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张曦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并购
临床1期
2024-08-14
·
晶泰科技
晶泰科技助力多家合作企业获IND与高额融资,AI平台实力再获验证
6 月以来,五家晶泰科技(“QuantumPharm”,2228.HK)合作企业——莱芒生物、剂泰医药、希格生科、默达生物、溪砾科技,分别宣布IND 等管线里程碑或高额融资进展,由晶泰科技平台发现的小分子管线全面迈向临床阶段,AI 制药的创新能力不断获得验证。晶泰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AI)、 机器人驱动的药物研发平台不仅服务于辉瑞、礼来等全球大型药企,也在助力前沿生物科技公司加速取得管线突破。由这一平台发现、设计的创新药分子正陆续通过审批向临床转化,加速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用药选择。 其中,AI+ 免疫代谢重编程生物医药公司莱芒生物(Leman Biotech)宣布完成 共计 5000 万元融资,其代谢增强型超低剂量 CAR-T 细胞治疗药物已助 20 多位成人及儿童患者出院,将加速推进新药研究申请(IND)申报和在成人实体瘤、儿童白血病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全球领先的 AI 驱动精准靶向药物递送和药物发现企业剂泰医药(METiS Pharmaceutical)宣布完成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用于 AI+ 药物递送平台建设和自研管线的发展, 其一款小分子药物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mRNA 免疫治疗管线也预计今年进入临床;国内首家基于类器官疾病模型 +AI 的癌症创新靶向药研发公司希格生科(Signet Therapeutics)宣布,其与晶泰科技合作发现的首款弥漫性胃癌靶向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 IND 批件,即将开展临床试验;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及代谢疾病药物研发的创新药公司默达生物(META Pharmaceuticals )宣布,其与晶泰科技共同开发的一款全球首创针对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小分子药物获得 FDA 儿科罕见疾病资格认定,并计划于 2025 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亚开展一期临床健康受试者安全评估;AI 赋能靶向 RNA 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溪砾科技(ReviR Therapeutics)近日宣布完成 3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将持续推进与晶泰科技合作项目在内的多个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管线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开发,并进一步建设其 AI 药物研发平台。 晶泰科技致力于打造 AI 与机器人赋能的高效研发平台,与合作伙伴携手,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与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发现和开发具有竞争力与巨大价值潜力的创新药分子。晶泰科技目前已服务于300 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随着平台在分子设计与合成实验中不断积累高精度研发数据,其药物从头设计、自动化化学合成与分析的能力持续提升,为提高生物医药的研发创新性、效率、回报率奠定坚实基础,加速科研成果向管线资产的转化。 2024 年 6 月 18 日,莱芒生物宣布完成天使+和天使++两轮共 5000 万元的新增融资。至此,莱芒生物已经累计获得约 1.5 亿元的融资和项目资助。新增融资将主要用于其代谢增强型 CAR-T 细胞治疗药物的 IND 申报,加速推进其实体瘤治疗向临床转化。 莱芒生物在晶泰科技的技术支持下,打造了代谢重编程生物大分子药物、抗耗竭细胞治疗药物、超级因子药物三大核心药物研发管线,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和新型免疫治疗细胞药物的发现、研发和生产技术平台。两家公司联合开发的 AI 超级因子研发平台 MetaAI-10 于 23 年实现里程碑突破,获得了数千个超高亲和力的免疫代谢调节因子(生物大分子)并申请专利,部分超级因子突变体与其天然受体的亲和力比同时期在 Science 上获得报道的斯坦福大学同类超级因子高出数百倍以上,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活性特异性更高、副作用更低、疗效更好的免疫治疗药物。 莱芒生物管线中进展最快的代谢增强型 CD19 CAR-T 细胞疗法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研究者发起临床(IIT)研究,已有 20 余例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淋巴瘤成人患者在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并出院。同时,该疗法针对儿童复发或难治性 CD19 阳性 B 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 IIT 也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启动,首位患儿已成功获得CR并于近日出院。这一成果是莱芒生物在儿童恶性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给更多相关的儿童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治疗可将药物剂量降低至现有商业化 CAR-T 的 1%,从而极大地缩短药物的生产周期,显著降低 CAR-T 治疗成本,且副作用相对更小,尚未明显观察到细胞因子风暴等现有 CAR-T 治疗的常见副作用。未来有望使原本 “天价” 的细胞治疗药物价格大幅度降低,为莱芒生物的代谢增强型 CD19 CAR-T 日后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提供了可能。 2024 年 6 月 21 日,剂泰医药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近 3 亿美元。本轮融资将用于继续推进 AI+ 药物递送平台建设和其自研管线的发展,助力剂泰医药在药物递送领域持续创新。 剂泰医药由晶泰科技孵化,美国工程院院士陈红敏、MIT 顶尖科学家赖才达博士、王文首博士共同创立。公司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精准靶向药物递送和药物发现,致力于研发创新纳米材料,并为患者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药物递送平台之一。 剂泰医药已自主研发了三大 AI+ 核心技术平台:AI 驱动核酸递送系统设计平台(AiLNP)、AI 驱动 mRNA 序列设计平台(AiRNA)、AI 驱动小分子制剂设计平台(AiTEM),并打造了一条专属剂泰医药的干湿实验深度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此实现了高效的药物递送和药物发现。 基于 AI 药物递送平台,剂泰医药在肝靶向领域已达到了 best-in-class 全球最佳,递送效率超越行业巨头 20 倍以上。在肺靶向等领域, 对标海外顶尖药企也都达到数量级的药效提升。此外,剂泰医药还开创了全身肌肉、脑、免疫器官、肿瘤的靶向递送技术, 成功引领世界攻克多器官和组织靶向的 “卡脖子” 难题, 为肿瘤、代谢疾病、自体免疫疾病和神经老化疾病等领域带来核酸基因药物的成药机会。 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剂泰医药搭建了数条研发管线,重点针对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肝病等疾病领域,涵盖小分子药物和以 mRNA 为主的核酸药物。目前进展最快的小分子管线已于 2023 年 6 月顺利开展三期临床试验,mRNA 免疫治疗管线预计也将于今年进入临床。除自主研发外,剂泰医药还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以 “自主研发+共同开发” 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企业发展,获得行业的广泛认可。 2024 年 6 月 26 日,希格生科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用于治疗弥漫性胃癌的靶向药管线提前获得美国 FDA 的 IND 批件。 希格生科基于类器官疾病模型,致力于识别新的靶点和开发针对癌症的有效疗法。他们基于弥漫性胃癌发现全新的有力靶点,并与晶泰科技合作,开发了全球首款获得 FDA IND 的弥漫性胃癌靶向药,同时也是全球首款整合类器官疾病模型 +AI 研发的创新靶向药 sigx1094,有望填补弥漫性胃癌在全球尚无有效药物的市场空白。 在 signx1094 的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希格生科与晶泰科技深度合作,针对希格生科选择的创新靶点,仅用 6 个多月就设计出具有全新分子骨架、综合成药性质优越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在药效评价中,希格生科利用其建立的基于病人基因组学特征的类器官平台,可以更好地筛选出接近病人真实反应的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的潜在可能。从新靶点发现到 IND 获批,希格生科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同时,希格生科与晶泰科技有多个创新癌症靶向药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至此,希格生科正式迈入临床阶段,并即将开展其首款弥漫性胃癌靶向药的一期临床试验。此外,sigx1094 临床前的药效表征其还在对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恶性转移性癌症的治疗中,以及在与化疗或 KRAS 突变、EGFR 突变的靶向药联用中展现出优越的治疗效果,有潜力在更多治疗领域发挥作用。 2024 年 8 月 5 日,默达生物宣布,FDA 已授予其在研新药META-001-PH儿科罕见疾病资格认定(Rare Pediatric Disease Designation, RPDD),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 PH),一种罕见且严重危害生命的遗传性疾病。获得罕见儿科疾病的认定将极大地促进META-001-PH的临床开发。 默达生物成立于2021年,基于前沿的新兴生物学理论,通过调节细胞新陈代谢的活力实现对免疫系统功能及其他生理系统功能的有效调节,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自免疫疾病及代谢疾病治疗手段,聚焦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的研发。 META-001-PH 是默达生物与晶泰科技合作开发的一款全球首创针对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小分子药物。该款新型分⼦从初始⻣架筛选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提名阶段,均与晶泰科技的 AI 药物研发团队合作完成。晶泰科技还负责相关系列的化学合成⼯作。临床前动物疾病模型实验显示,META-001-PH 能显著降低尿液草酸盐排泄高达 80%。对比现有治疗方案长效表现的不足,每日口服的 META-001-PH 可以持续将草酸盐维持在正常水平,显示出长期控制患者肾结石形成的潜力,成为目前在研药物中最有希望完全控制该疾病的疗法。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META-001-PH 也展现了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目前正进行临床申报毒理实验,并计划于 2025 年上半年在澳洲开展临床I期健康受试者安全评估。 未来,META-001-PH 在儿科罕见疾病新药上市申请(NDA)或生物药上市许可申请(BLA)获批后将有资格获得优先审查券(PRV)。PRV 能将审评时间缩短 4-6 个月,不仅可用于后续任何产品的上市申请,也可以出售给第三方,近年来转让均价超过 1 亿美元。 2024 年 7 月 26 日,溪砾科技(ReviR)宣布完成 3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用于进一步建设 ReviR 自主开发的 AI 药物研发平台 VoyageR,并结合 AI 技术与 ReviR 团队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持续推进已有的亨廷顿舞蹈症(HD)管线以及包括腓骨肌萎缩症(CMT)、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ALS)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管线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开发。 ReviR 是一家结合 AI 技术进行靶向 RNA 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和其他罕见遗传性疾病进行创新药物研发。ReviR 开发的 “可口服的基因疗法” 一方面能够调控基因表达,适用于广泛的遗传性疾病领域;另一方面给药难度低、患者可及性高,且治疗相对可逆、风险较低,或将为多种无药可治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及癌症带来新的变革,造福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患者。 晶泰科技与 ReviR 长期以来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21 年,两家公司宣布共同开发 AI 赋能的靶向 RNA 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2022 年起, 双方基于晶泰科技先进的 AI+ 机器人药物研发平台,结合 ReviR 的 VoyageR 平台的 RNA 结构计算及靶点预测能力,共同开发靶向 RNA 小分子药物,以期解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当前双方合作已形成管线成果,未来计划推至临床阶段。RNA 靶点具备广阔的开发空间,期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推进 RNA 疗法革新,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加高质高效的创新药选择。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临床申请
免疫疗法
信使RNA
细胞疗法
100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100
项与 溪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组织架构
使用我们的机构树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管线布局
2025年07月13日管线快照
管线布局中药物为当前组织机构及其子机构作为药物机构进行统计,早期临床1期并入临床1期,临床1/2期并入临床2期,临床2/3期并入临床3期
临床前
2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当前项目
药物(靶点)
适应症
全球最高研发状态
CMT1A(溪砾科技)
( PMP22 )
腓骨肌萎缩症
更多
临床前
RTX-117
神经退行性疾病
更多
临床前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药物交易
使用我们的药物交易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转化医学
使用我们的转化医学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营收
使用 Synapse 探索超过 36 万个组织的财务状况。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科研基金(NIH)
访问超过 200 万项资助和基金信息,以提升您的研究之旅。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投资
深入了解从初创企业到成熟企业的最新公司投资动态。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融资
发掘融资趋势以验证和推进您的投资机会。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Eureka LS:
全新生物医药AI Agent 覆盖科研全链路,让突破性发现快人一步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开始免费试用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
试用数据服务
生物序列数据库
生物药研发创新
免费使用
化学结构数据库
小分子化药研发创新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