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悦价值观
使命 以资本助力,成就卓越的医疗健康企业
愿景 成为专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最优秀的产业投行
浩悦资本创立于2014年1月,是中国领先的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投行。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深圳、香港、新加坡设立区域办公室。浩悦资本始终致力于以资本助力,以研究驱动,帮助中国医疗行业优秀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为客户创造增值价值。浩悦资本的合伙人团队由深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多年的资深投资银行家组成。浩悦资本长期密切追踪医疗健康投资市场动态和投资趋势,研究领域及交易范围覆盖创新医药、创新医疗器械、IVD与生命科学、健康服务和智慧医疗等多个细分赛道。截至2024年,浩悦资本共完成近400个项目,累计交易金额超百亿美元。十年来,浩悦资本深耕私募融资、并购整合和上市公司复杂交易,在医疗行业各细分赛道继续保持全面领先。
卷首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所写的这般,很好的阐述了2024年 IVD与生命科学赛道产业与资本市场表现。遥想疫情三年IVD 与生命科学赛道恰似那 “风云际会” 的江湖,投资与私募融资的故事在此起彼伏间不断铺陈开来,然时光流转,风云突变,疫情过后产能泡沫持续消化,集采政策如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席卷整个 IVD 产业,既分子诊断项目HPV被纳入集采后,生化、免疫、分子诊断等全领域产品全面纳入集采,28省化学发光因集采直接砍掉近百亿元市场规模。而在整体医疗检测大环境和政策端持续支持共同推动下,“并购”、“聚焦临床需求”、“产业链闭环”、“出海战略”等词汇日益成为广泛市场热点。浩悦资本2024年继续深扎产业与众多IVD与生命科学公司共同成长,我们坚信2024年之后的IVD产业必将经历一系列整合,着眼于真实临床需求和具备出海能力的IVD公司必将积厚成势达成优秀业绩,我们同时期待着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
前言
▍行业巨变IVD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严重,产业整合加速
不完全统计,已经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31家IVD上市公司超过7成业绩亏损,超过9成业绩同比下滑。在新冠疫情两年后,整体行业仍处于产能消化状态,而手握相当体量现金的疫情红利上市企业在集采愈演愈烈“内卷”的大环境下,加速整体行业产业协同并购整合趋势,为2024年迎来了不同以往的新机遇风潮。新的趋势同时有赖于政策端的指引支持,继“3.15新政”、“新国九条”后,9月24日证监会“并购六条”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产业整合的可能性,证监会支持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跨行业及未盈利资产并购重组,为市场增添信心激发产业并购活动积极性。
▍IPO数量历史冰点,“出海”成为启明灯
2024年二级市场对于IVD与生命科学赛道可谓是“冰寒刺骨”。自2020-2022三年疫情期间发行高峰期后,2024年IVD相关产业链公司首次IPO发行全年零封,包括翌圣生物、菲鹏生物、世和基因等在内的多家IVD老牌明星企业均折戟沉沙,仅仅年末丹娜生物一波三折在北交所IPO过会成功给予市场一针强心剂。在这样的整体周期和国内集采“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的预期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出海”成为了2024 IVD企业必谈话题,生化免疫布局东南亚,分子诊断聚焦中东,生产原料建厂拉美,再到国内一哥迈瑞医疗的全球化布局,中国IVD与生命科学企业生产成本低且质量高,具有创新研发能力及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出海能力优势。
2024年投融资情况汇总
一
私募融资市场趋缓
并购交易数量居上
根据浩悦资本数据库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 IVD 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私募融资事件合计169起,其中平均融资金额为8,700万元人民币(仅计算105起交易,不包含64起未披露金额交易)。与2023年相比,该领域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减少,从211起降至169起,平均融资金额也从9,370万元人民币降至 8,700 万元人民币,整体私募投资市场节奏趋缓,部分细分赛道保有一定活跃度,同时不同规模的融资事件均有分布,反映出投资市场对该领域的多元持续布局。
2023-2024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私募融资交易统计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2024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私募融资金额分析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相比上述私募融资市场趋紧,并购交易数量上升明显,行业整合加速。2024年全年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达15笔,同比2023年为9笔,存量整合时代上市公司出手频频,为未来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资产,尤以IVD头部上市公司和上游原料企业为主。IVD上市公司疫情后增长承压但是又手握大量现金,上游原料和工具市场也是新冠获益者,同时上游市场相对分散需要不断扩充解决方案,当下正值泡沫挤出的估值低谷时期,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2023-2024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并购交易统计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二
细分赛道喜忧参半
上游方向保有热度
从数据来看,2023年至2024年,各领域融资情况变化明显。上游原料与生产领域、质谱/色谱等领域保持了逆势增长,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融资数量有所下降。传统IVD诊断领域、病原微生物、病理和单细胞等方向融资下降态势明显。新技术平台、早筛领域和NGS等方向保持平稳。
总体来看,中下游市场的交易趋于平稳或下降,反映了IVD临床终端市场的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细分市场的机会需要深入挖掘和突破,终端市场回归到真正解决临床痛点和需求,比如前几年大火的mNGS、单细胞等方向回归理性,仍需探讨在临床端的应用落脚点和切实价值。上游多个方向仍保持了增长,反映了市场投资风向的侧重和变化,产业链上游仍有亟待突破的方向和机会。
2023年和2024年各细分赛道交易数量统计对比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三
展望行业周期和未来逻辑
2024年是IVD与生命科学行业结构性调整的一年,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局势变幻造成一定业绩增长压力,整体私募融资市场趋缓,大规模融资机会减少,但是并购交易后来居上,除了国资之外上市公司也加入成为重要出资力量,并购将成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本重要退出路径。我们总结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投资逻辑以供参考。
▍终端应用回归临床真实价值,强调企业自我造血能力
以往科研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凭借营销策略有希望大面积推广铺开,而当下回归产品是否具有真实临床价值和需求,尽快落实产品定型和商业化推广,在当下私募融资环境趋冷的情况下,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将是投资人关注重点。
▍合纵连横机遇涌现,关注产业资本合作机会
产业资本作为当下市场重要出资人且对产业链更为了解,如若早期进入作为少数股权投资人也是对企业较好的背书。在IPO收紧的前提下,对产业资本抛出的橄榄枝可以多元化理性考量,产品渠道合作或者股权投资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加分。
▍国产品牌出海“外卷”加剧,国际化全面加速
国内竞争白热化,国产品牌出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海外优质的代理商和市场机会正在被加速抢占,国际化企业拥有更高天花板更为投资机构看重,国际化加速时不我待。
▍上游卡脖子方向仍有机会,关注小而美赛道
关注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方向,以及海外国家限制方向,国产品牌仍有上游突破的机会,且经过多年的供应链和技术沉淀已经拥有一定基础,打磨产品获取下游客户信任和背书成为攻坚任务。同时,小而美赛道作为很多产业巨头的资本布局方向,退出路径较为多元化,也可以给资本市场一定想象空间。
五大细分赛道全面解读与展望
一
上游设备与工具
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在2024年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融资环境持续降温,上游设备与工具赛道的融资交易数量由2023年的62起下降37%至2024年的39起,但依然为行业中交易数量最高的赛道。随着地缘动荡及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作为IVD与生命科学行业的创新起始点,上游设备与工具的重要性快速提高,在这一领域中追逐、赶上甚至超越国外领先水平,早日打破设备与工具的“卡脖子”现状已经被中国创新力量提上日程。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从交易轮次上看,39起交易中的27起(69%)集中在天使轮及A轮中,投资机构投早投小的逻辑在寒风凛冽的2024年尤为突出。如同10年前的半导体行业,中国的创新企业正在借助政策导向与资金的加持,在处处被外部环境掣肘的现状中重塑行业的底层逻辑,持续修炼内功。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从细分赛道分布上看,显微镜赛道异军突起,全年完成9笔融资交易,更有屹东光学(A轮)和慧观生物(天使&Pre-A轮)两家公司在年内分别完成两轮融资;自动化设备与工具赛道全年完成7起融资交易,热度较2023年(13起,排名第一)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测序赛道无论从交易数量、交易规模、交易轮次上看,相较于2023年(10起,亿元级交易超过一半)都有相当幅度的减退,除菲思特科技在年内宣布完成D轮及E轮融资外,另外3起交易事件均集中在A轮与天使轮;其他设备与工具赛道融资事件均未超过3起。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从交易规模上看,上游设备与工具赛道中亿元级金额的交易为8起,远远低于2023年的24起,且除了CGT领域的3起交易外,其他5起交易均处在不同细分赛道中: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结合当前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及资本市场趋势纵观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的39起融资交易,不难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国际竞争加剧迫使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成为核心逻辑
随着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国内创新企业在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正在成为投资的核心逻辑。这一趋势在生命科学相关工具(测序仪、流式细胞仪、质谱设备等)领域尤为明显。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及下游生物制药行业已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行业的高度,而作为创新之源的上游设备与工具却始终受制于人。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诸如贴息采购、制定国家采购标准等利好政策,推动国内创新企业加速突破与替代。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年伊始,美国出台新出口管制规定,未经许可禁止向中国等国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特定质谱设备,无疑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对上游设备和工具领域的高度关注。
▍国资投资机构成为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的主要投资方
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在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的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成为该领域的主要投资方。在2024年上游设备与工具领域的39起融资事件中,有35起(90%)有国资机构参与其中,有25起(64%)为国资机构主导的投资事件。与趋势1的驱动因素类似,国资机构正通过资金的支持与引导推动国内创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而这一趋势预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
▍AI在自动化及分析工具赛道成为关注热点
纵观2024年整个经济大环境,AI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与最大的变革,而在与AI天生相性良好的生命科学产业,分析大模型的出现和快速迭代无疑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无限可能性。这一点在自动化设备及分析工具赛道体现的尤为明显,AI驱动的高通量筛选、图像分析等突破性工具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特别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单细胞组学分析、空间组学等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为疾病研究甚至下游药物开发均提供了新工具,逐步进入投资机构的视野并受到持续关注。
二
生命科学原料
上游原料与生产赛道的融资交易数量在2024年逆势增长,由2023年的25起上升40%至2024年的35起,为当年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前五大细分赛道中唯一增长的赛道,核心原因无外两点:1)2023年是疫情相关产能出清的第一年,作为诊断行业核心命脉的上游原料也一起跌至谷底,全年仅完成25起私募融资交易,相较2020年至2022年水平大幅下降;2)合成生物学得益于下游应用前景快速明朗、应用领域迅速拓展近两年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投资机构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青睐的产业领域,让投融资市场找到了新的热点。这一趋势也让相关上游原料企业作为“水和铲子”的提供者大大受益,走出了亮眼的成长及融资曲线。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从细分赛道上看,在产业逻辑重塑的2024年,上游原料的几大主要细分赛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景:首当其冲的合成生物原料赛道在2024年发生了18起交易傲立潮头,且融资公司覆盖了下游从农业到CGT产品制备等多个合成生物相关产业链,可谓百花齐放,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这18起交易的平均金额也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仅披露融资额超过1亿元的交易就达到一半,体现出下游应用的行业之广、前景之广阔;排名第二的通用原料赛道全年发生11起交易,这一赛道的工具属性较强,且与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上游科研领域及绝大部分下游工业领域紧密结合,虽然较2020年至2022年的交易数量有一定下降,也可谓原料领域的中流砥柱。在通用原料赛道中,投资人“投早投新”的逻辑突显,11起交易中的10起交易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阶段,也侧面论证了整个中国生命科学行业正在从创新源头的底层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观点;而免疫原料及分子原料这两个与已经“偃旗息鼓”、“产能出清”的诊断行业高度相关的细分赛道全年仅完成5笔交易,再不复往年光景。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在经历疫情三年、地缘政治动荡、IPO收紧退出难等等一系列问题之后,上游原料及生产赛道这一原本的“弄潮儿”无疑进入了阵痛期和转型期。浩悦资本坚持认为,虽然当前这一细分赛道正在艰难调整方向,但依然存在新的结构性机会及未被发掘的价值洼地:
▍国产替代是原料赛道的必然趋势
新冠疫情暴露了国内IVD及生命科学行业对进口原料的高度依赖,进口原料的断供和涨价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内IVD企业的生产,原料的“卡脖子”让国内的下游企业们痛不欲生,进而对供应链安全及可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同时,上游企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政策及支付压力,越来越低的终端价格也对上游采购成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早已在抗原、抗体、诊断酶等核心原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的国内原料创新企业也已做好准备,打好国产替代的翻身仗。
▍优秀的下游“掘金人”才能造就优秀的上游“卖水人”
近两年合成生物学赛道的快速崛起像一束曙光照进了冰冷的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广阔的应用前景、狂奔的先发公司以及笑脸相迎的引导政策,都在触动着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心弦,并直接盘活了大量上游原料产能。这一趋势预计将随着大量合成生物学公司的商业化落地而持续加速,在对上游原料公司的产品质量、迭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原料公司打开了一扇“窗”。
▍疫情相关产能出清将带来结构性的整合机会
大量与下游IVD工业企业结合紧密的原料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都不同程度的扩大了自己的产能,经过近两年的镇痛与调整后,依然存在大量挣扎求生亟待出清的过剩产能,预计将对这一赛道的资产价格产生深远影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趋势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同样发生在海外。在当前整个医疗健康大行业都在积极寻求出海求生之路的大背景之下,被更大的市场和相对宽松的支付体系吸引着的“后新冠时代”的中国IVD与生命科学企业正在加速把目光转向海外。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并购整合海外上游原料产能,立足国际供应链与渠道的本地化出海,正在成为产业资本们的优先选择。
三
新技术
新冠疫情以后,中国大陆在IVD和生命科学方向的市场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除了疫情吹起的行业泡沫破裂外,二级市场收紧、国家在IVD行业稳健且有序的开展IVD集采、以及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加剧等等都进一步催生了国内传统IVD行业国产替代和快速内卷。创新新技术和应用场景迭代也成为了IVD和生命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发展路径,这也是基于中国巨大人群和收入差异现状的情况下,应对未来新的检测和其他应用场景必然方向。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从融资阶段来看
2024年合计共19起本方向的私募融资事件,主要集中在早期发展项目,趋势和2023年一致。其中天使轮和种子轮融资约占比25%(如西格诺生物、诺普科技、仁远生物等),pre-A/A轮融资约占比50%(如艾名医学、骆华生物、天翼科技等),而从目前披露数据来看,B轮及以后的融资轮次则只有CN Bio;剩下的则是各具特色的战略融资;后续融资轮次和pre-IPO轮次则基本上没有,这表面,目前的数据和2023年本行业的融资情况极为相似,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考虑进一步投早投小。
▍从融资金额上来看
范围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超亿元人民币,但是金额基本上在数千万的范围,相比于前几年的情况仍然偏小,这先表面了私募融资向早期私募进一步积聚的趋势,投资未来,但也重视风险控制。
▍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
2024年IVD和生命科学方向的机构投资者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不仅有专业的投资基金,如鲁信创投、启明创投、线性资本、同创伟业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各地产业基金和专业医疗健康投资机构,如烟台生物医药母基金、浦东资本等。说明行业在多个维度受到不同类型资本的影响,且不同类型机构都有可能进一步布局过往不受关注的领域,这在过往是比较难以想象的。在未来可能也会进一步打破固有的机构投资标签,突出机构投资多样性的可能。比较显著的一个点,即使在创新新技术方向,受中美贸易战和美国政策限制的因素,美元投资在中国寥寥无几,后续行业如何进一步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使得创新技术在中国更容易获得资本认可,形成更为良性的资本闭环。
▍技术创新仍然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契机
随着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需求等应用场景增长,中国临床资源的丰富性,基因测序设备和技术、分子诊断等技术进步,以及生命科学方向新的技术突破,IVD和生命科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细分突破点吸引相关资本方的关注。例如,基因编辑质控检测技术(唯可生物)、类器官(黑玉科技)、基于AI的蛋白质设计新技术(天鹜科技)等新兴产品应用、单分子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宇测生物)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能更受青睐。
▍国外领先的设备和技术方案国产替代在进一步加速
就以单细胞分选方向为例,专注于国产替代和新技术方向突破的高科技公司进一步获得资本的青睐,叠加中国供应链的完备性,中国制造正在向更高端的“中国智造”方向进化和迭代,出现了一批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新技术和新方案,比如:汇芯生物、成器智造等。从更长时间维度上来看,这是焕发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必然趋势。
四
传统IVD诊断
今年传统IVD诊断赛道共发生15起私募融资交易以及6起交易并购,较去年均有所回升,这得益于“315新政”、“新国九条”以及“并购六条”的频频出台,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产业链结合紧密,协同效应显著
2024年的传统IVD诊断也不乏一些重磅的交易,在6起并购的交易中,上市公司的参与占据了半壁江山,产业链结合呈现出紧密且深入的态势,这一趋势与买卖双方的业务特色紧密相关。通过并购,企业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如中元汇吉以 6 亿元收购传世生物,传世生物凭借在血栓及止血领域的 “光磁一体” 融合方法学,帮助中元汇吉在凝血诊断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有复星和康桥资本加持的亚能生物,在收购迪澳股权之后,也成长为一个新势力,既能在产品组合方面,拿出来匹敌致善的方案,在结核公卫渠道方面,亚能也搭上了迪澳的渠道,可谓是双赢的。
上市公司方面,新华医疗作为医疗器械综合性企业,此次收购将中帜生物在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研发生产方面的优势纳入自身体系,特别是其在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完善了新华医疗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布局;中国生物制药将专注自免诊断的浩欧博收购,也标志着其将快速切入自免市场,拓宽业务版图。
▍今年的并购交易方案普遍表现出稳健的特点
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更加注重交易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从交易对价确定来看:以东方生物收购莱和生物为例,东方生物全资子公司海南启康投资有限公司拟以 6919.3216 万元收购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1.2542% 股权 ,杭州莱和整体估值为 1.35 亿元。这一估值是基于对莱和生物财务状况、产品管线、市场份额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估。莱和生物在分子诊断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其产品的临床应用反馈良好,这些因素都在估值中被充分考量,避免了因过高或过低估值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支付方式上:企业采用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三爱健康集团出售 Zentrogene Bioscience Laboratory Limited 59% 股本给 Merit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 时,采用现金支付 2200 万港元的方式 。这种现金支付方式使得交易流程相对简洁,双方能快速完成股权交割,减少因支付方式复杂导致的交易周期延长或不确定性。而在一些更复杂的并购案例中,企业会采用现金与股权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又降低了收购方一次性支付大量现金的资金压力。再看中元汇吉收购传世生物,虽然交易金额未完全公开,但业内预估款项在 6 亿左右。从企业战略布局角度,中元汇吉通过此次收购正式进军凝血市场,完善自身在体外诊断领域的产品线。这一收购决策并非冲动之举,而是基于对传世生物在血栓及止血领域技术优势、市场网络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深入调研。传世生物开创的 “光磁一体” 融合方法学具有创新性,且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这些优势与中元汇吉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也体现出中元汇吉在并购时的理性与稳健。
这种稳健的交易方案体现了企业在并购决策上的成熟和理性,也反映出当前传统 IVD 产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更注重长期的战略布局和协同发展,而非短期的资本运作。
来源:公开信息,浩悦资本整理
五
测序仪
▍国产测序仪持续扩容,出海2.0成行业主旋律
2024年测序仪赛道的交易共发生4起,产业方背后的支持成2024年交易的重心。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品牌的破局之路。结合当前国内外测序仪市场及资本市场趋势纵观2024年的发展,不难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键词一:国产替代成主旋律
在 2024 年,国产测序仪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与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统计,在 2024 年上半年中国基因测序仪采购中,国产品牌的占比已经高达 73.66%。从采购金额占比来看,华大集团以 41.49% 的占比位居榜首,贝瑞基因占比 5.25%,安诺优达占比 4.44%,这三家企业的总和占据了国产品牌总和的 69.48% 。
关键词二:纳米孔测序新趋势
2024 年,华大集团发布了 CycloneSEQ 测序技术以及两款纳米孔测序仪 ——CycloneSEQ - WT02 与 CycloneSEQ - WY01,这一举措标志着华大集团在纳米孔测序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纳米孔测序技术研发方面的突破,标志着更轻量化、使用场景多样化的时代来临。
检测速度更快:随着技术的发展,四代测序仪的检测速度将大幅提升。如赛陆医疗的 Salus EVO 测序仪,2X150 测序模式下测序时间压缩至 24 小时。未来可能实现几分钟内完成简单的基因检测,复杂检测也能在数小时内完成。
使用场景更偏家用化:除了专业医疗机构,未来四代测序仪将更多地进入家庭。比如,人们可以定期在家对自己和家人的基因进行检测,监测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四代的测序成本和精度超过二代之后,不仅可以抢占现有的测序市场,还可以打开一个更大规模、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测序仪智能自动小型化后,除了可以用于人类疾病早筛外,还可以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和环境中食品的污染,甚至每家每户都可以拥有一个家用型的测序仪,这将是一个 to C 的市场。
制造成本便宜: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促使四代测序仪的制造成本持续降低。华大集团 CEO 尹烨曾透露,“100 美元个人全基因组” 的目标已经实现,而 “10 美元基因组” 的愿景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将使得测序仪的价格更加亲民,加速其在市场上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基因测序技术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三:加速出海
在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测序仪厂家积极出海拓展业务。华大智造在 2024 年 5 月于加州圣何塞建成制造基地,2023 年拉脱维亚工厂投入运营,实现生产布局全球化,其测序业务覆盖近 70 个国家和地区,2023 年海外基因测序仪业务收入约 8.49 亿元,同比增长 41.82% ,技术上具备全产品矩阵和多技术路径优势;贝瑞基因在 2025 年 1 月 9 日与 Pacific Biosciences 完成首款桌面式长读长测序平台 Vega 的首批交付和测试,借助合作开发技术并推向海外,旗下二代测序仪 NextSeq CN500 已获批,NovaSeq 6000Dx - CN - BG 和三代测序仪 Sequel Ⅱ CNDx 也在推进注册和生产;齐碳科技作为国内首家四代基因测序仪企业,已经开始出海探索,资金将助力其加大研发、优化产品性能,为出海奠定基础。
从全球测序市场的角度来看,美洲市场最大占51%,欧洲市场近25%,其余则为亚太市场,其中中国市场在亚太地区占半;中国测序市场虽然增长迅速但目前体量还相对太小。企业只有出海,才能在更大的市场中获取资源,反哺研发和技术创新。在海外市场,各公司需要在技术、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例如,在产品技术上,要不断推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测序仪;在服务上,要建立完善的售后网络,为海外客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
在2024年投资圈中,常听到投资人的一句话就是:“IVD与生命科学这个赛道,如果不是和消费或医美相关,有可能涉及集采方向我们不再关注”。但与之相反的是,2024年全年超过15起并购案,同比上一年增长翻倍,具有临床需求价值型的公司尤其是手握细分赛道稀缺性三类证的产品创新型公司,在价格洼地的周期广受CVC产业并购青睐。在如此巨大的冰火两端差异下,浩悦资本认为:
▍产业整合加剧,并购热潮来临
相比新冠疫情期间的高歌猛进,2024 IVD与生命科学整体市场冷静及理性,价格回归甚至呈现洼地状态,而现金非常充裕的上市公司从“T”字形产业需求出发,以强链、补链角度为目的,均在积极扫购关注一级市场甚至是二级市场相应标的。尤其是政策端持续加大支持力度,“3.15新政”、“新国九条”持续加码,而9.24“并购六条”发布后市场反馈非常明显,禾信仪器、中国生物制药、嘉必优等纷纷公告将重大并购重组。浩悦资本认为,中国医疗健康并购市场系统性机会已来,产业龙头公司以产业生态链和战略协同出发纷纷出手对这些优秀的中小市值公司发起并购,甚至如中国生物制药这样的产业方龙头敢于出手并购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未来投资人获得合理回报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IPO和二级市场。
▍聚焦临床价值需求,形成产业链闭环
IVD与生命科学赛道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驱动方向,需要面向临床、聚焦临床和推动检测下游端有效治疗,从而才能反馈检测的效能和价值。聚焦临床需求以患者需要为核心的价值性产品和公司一定会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资本的青睐,同时政策端一方面去“产能过剩”存量另一方面持续支持创新型产品细分赛道龙头公司的出现。此前康圣环球宣布以3,130万美元收购国内肿瘤甲基化技术早筛领域头部企业基准医疗,基准医疗具有多项产品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第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BTD)和欧盟IVDD CE产品认证等。而1月10号,圣湘生物发布公告拟8.075亿元现金收购中山未名海济100%股权,打造“诊断+治疗”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以此从精准诊断涉足下游治疗领域,公司将拥有从生长激素精准诊断到生长激素短效粉针、短效水针等治疗性产品。以此为新范式相信2025会有更多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战略整合的新视角。
▍出海战略是每一家IVD和生命科学企业的必经课题
2024投资IVD企业便必谈“出海”,纵观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实现收入、利润双双增长的IVD与生命科学上市公司只有寥寥无几的迈瑞医疗、新产业、万孚生物、诺禾致源等。而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均是在出海战略方向走在前列,暂且不提一哥迈瑞全球化能力,新产业在中东和墨西哥等、万孚在印尼以及科技服务第一股诺禾致源在北美均高速增长,在国内整体IVD公司疫情后持续收入、利润双双下滑的大环境下,凸显出来IVD与生命科学赛道公司出海战略对于规避国内内卷加剧,支撑公司高速发展及抗风险能力的护城河能力。相信未来我们可以见证中国生命科学仪器和诊断设备及试剂厂商在国产替代和出海战略中狂飙猛进,值得重点关注。
结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2024,IVD与生命科学赛道可谓“寒之极”,而极寒之后暖意终至,我们坚信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精准医疗需求面前,定会穿越寒冬迎来复苏。畅想2025 IVD与生命科学赛道企业将会更加聚焦临床需求,回归价值底层逻辑,立足临床价值端技术创新、国产替代和出海战略。延续2024支持政策,迎来新一轮产业整合主线发展曙光。未来十年仍将是我国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锦绣时代”,我们相信中国必然会孕育出全球化世界级的平台型龙头企业。
本文作者:孙嗣龙 夏唯真 宋艳群 刘方洲
李珊珊 蔡昕怡
联系我们
上海办公室 Shanghai office
浦东新区海阳西路555号前滩中心2302室
Rm 2302, New Bund Center, 555 West Haiyang R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北京办公室 Beijing office
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院1号楼泰康金融大厦3608室
3608, Taikang Financial Building, Building 1, Yard 38, North Rd of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rict
深圳办公室 Shenzhen office
福田区深南大道6011-8号深铁置业大厦1205室
Rm 1205,Shenzhen Metro Property Development Building, 6011-8 Shennan Avenue,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香港办公室 Hong Kong office
湾仔区骆克道33号万通保险大厦10层
10th Floor, YF Life Tower, 33 Lockhart Road, Wan Chai, Hong Kong
新加坡办公室 Singapore office
珠烈街63号华侨银行大厦东区1501室
Rm1501, 63 Chulia Street, OCBC Centre East, Singapore
项目投递 Project delivery
info@healthcarecapital.com.cn
媒体问询 Media inquiries
pr@healthcarecapital.com.cn
人才招聘 Recruit
hr@healthcarecapital.com.cn
Copyright© 2025浩悦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