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终止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Multiple-ascending 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Efficacy of KBP-089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KeyBioscience is developing KBP-089, a dual activator of both the amylin and calcitonin recep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using a subcutaneous injectabl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This is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multiple-ascending dose phase I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efficacy of KBP-089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ho are on stable therapy with metformin.
Subjects will receive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in the abdomen over a period of 28 days. The planned maximum doses of KBP-089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e trial are 20 µg in cohort 1, 60 µg in cohort 2, and 150 µg in cohort 3. For cohort 1, the dose is planned to be escalated every 7 ±1 days, and for cohort 2 and cohort 3, every 3 days. Doses may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tolerability, but the dose regimen will not exceed 28 days.
The IMP is administered by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taken in the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The trial is performed in Germany and at least 36 patients will be enrolled in the trial. The trial will be randomised 1:1:1 between maximum doses of KBP-089 of 20 µg, 60 µg, 150 µg and placebo.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cohorts, 12 patients will be randomised 3:1 to KBP-089 and placebo.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KBP-042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is is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II trial of twelve weeks of KBP-042 administered as daily s.c. injection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inadequate glycaemic control while treated with a stable dose of metformin.
The trial is planned to be performed in Czech Republic, Denmark, Moldova, Poland, Romania and United Kingd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 Ascending 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KBP-089 in Healthy Adult Male Volunteers - FIH study of KBP-089
100 项与 KeyBioscience AG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KeyBioscience AG 相关的专利(医药)
正文共: 3000字 3图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Amylin作为针对肥胖和超重的新药研发热门靶点之一,正吸引着全球制药行业的高度关注。MNC公司、欧美biotech公司、欧美基金公司委托药时代帮助寻找靶向Amylin受体的小分子新药产品或可口服的多肽产品等其他分子实体,目前所处阶段最好是PCC已经确定。
我们诚挚邀请感兴趣的公司推荐更多靶向Amylin受体的小分子新药产品或可口服的多肽产品等其他分子实体。
如果您有相关产品或信息,请速速联系药时代BD团队,邮箱:BD@drugtimes.cn
让我们共同推动Amylin靶点新药的研发,为肥胖和超重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Amylin作为肥胖新药研发的靶点的作用机理
Amylin(胰淀素)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与胰岛素一起在餐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它在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控制食欲和能量平衡方面。以下是Amylin作为肥胖新药研发靶点的主要作用机理:
抑制食欲:
Amylin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食欲调节中枢,减少食欲,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这种作用机制有助于控制过度饮食,减少能量摄入。
延缓胃排空:
Amylin能够抑制肠胃蠕动,延缓胃排空速度。这不仅增加了饱腹感,还减少了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进一步控制食物摄入。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Amylin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减少肝脏中的葡萄糖生成,帮助调节血糖水平。这一机制对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尤为重要。
增加能量代谢:
Amylin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包括促进脂肪氧化和减少脂肪组织重量。这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累,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改善瘦素应答:
Amylin可以改善瘦素的应答,增强瘦素在调节能量平衡和体重管理中的作用。瘦素是一种重要的食欲调节激素,通过改善瘦素应答,Amylin进一步增强了减重效果。
抑制胃酸分泌:
Amylin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部不适,从而间接影响食欲和食物摄入。这一机制有助于减少因胃部不适引起的过度进食。Amylin的代谢调节功能主要通过胰淀素受体(Amylin receptors, AMYRs)介导完成。胰淀素受体是一类特殊的蛋白异二聚体,由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 CTR)和受体活性修饰蛋白(Receptor-Activity Modifying Protein, RAMPs)形成。RAMPs分为三种亚型:RAMP1、RAMP2和RAMP3,分别与CTR形成AMY1、AMY2和AMY3三种亚型的受体。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Pramlintide:
Pramlintide是首个获批用于糖尿病管理的合成胰淀素类似物,具有类似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减肥效果。它通过模拟天然胰淀素的作用机制,参与调控食欲、减缓胃排空速度以及改善血糖控制。然而,其疗效有限且与恶心和低血糖等副作用相关,妨碍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Cagrilintide:
Cagrilintide是一种新型长效胰淀素类似物,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每周一次给药方案下的Cagrilintide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体重减轻作用,其效果介于6%至10.8%之间。相比之下,同样为3毫克剂量的利拉鲁肽带来的体重减轻为9%,而安慰剂组则只有3%的减轻幅度。
Amycretin:
Amycretin是一款GLP-1R和胰淀素受体的长效协同激动剂,正在开发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和口服(每天一次)两种剂型,目前拟开发适应症为肥胖。一项包含16位患者的口服Amycretin小型1期试验表明,患者在接受治疗12周后其体重下降幅度达13.1%,相较之下,安慰剂组患者的体重下降幅度仅为1.1%。此外,Amycretin展现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与其所开发的GLP-1类疗法类似的良好安全性、耐受性以及不良反应。Amylin通过多种机制调节食欲、延缓胃排空、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能量代谢和改善瘦素应答,从而在肥胖和糖尿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Amylin受体的深入研究,靶向Amylin的新药研发正在快速推进,未来有望为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Amylin新药相关交易简介
1. 百时美施贵宝收购Amylin Pharmaceuticals
2012年,百时美施贵宝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mylin Pharmaceuticals。Amylin Pharmaceuticals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产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新药Bydureon(每周注射一次的糖尿病治疗用药)具有年销售额15亿美元的潜力。2. 诺和诺德的Amycretin
2024年3月7日,诺和诺德在投资者日活动上汇报了其减重管线的布局和进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口服Amycretin。这是一种GLP-1R和Amylin受体激动剂,一期临床中治疗12周减重13.1%,远优于司美格鲁肽治疗12周减重6%的效果。这一数据推动了诺和诺德股价盘前涨近6%,市值逼近6000亿美元。3. Zealand Pharma的Petrelintide
2024年6月21日,丹麦制药公司Zealand Pharma公布了其减肥注射剂Petrelintide的积极试验结果,引发市场热烈反响,股价飙升20%。Petrelintide属于长效Amylin类药物,在减重和稳定血糖方面显示出良好前景。1B期MAD试验结果显示,接受高剂量Petrelintide治疗的参与者平均体重下降了8.6%,而安慰剂组体重仅下降了1.7%。4. 礼来与KeyBioscience的合作
2024年10月10日,瑞士KeyBioscience和礼来公司宣布扩大在开发双胰淀素(Amylin)和降钙素(Calcitonin)受体激动剂(DACRA)方面的合作。DACRA是一种新型的双受体激动剂,旨在通过双重机制增强食欲抑制,实现更好的减重效果。5. 先为达生物与Verdiva Bio的合作
2025年1月10日,先为达生物宣布与Verdiva Bio达成了一项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许可与合作协议,涉及每周一次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伊诺格鲁肽等3款产品组合,总金额高达24.7亿美元。Verdiva Bio是一家专注于开发针对肥胖和其他心血管代谢紊乱的创新疗法的公司,刚刚完成4.11亿美元A轮融资。此次合作的产品组合包括:
口服伊诺格鲁肽(Ecnoglutide Oral, XW004):处于II期临床试验准备阶段的潜在同类首创的每周一次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
口服胰淀素受体激动剂(Amylin RA):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潜在同类首创的每周一次口服胰淀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作单药治疗或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
皮下注射胰淀素受体激动剂(Amylin RA):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潜在同类最佳的长效皮下注射胰淀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作单药治疗或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
这些交易和合作表明,Amylin作为肥胖和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的关注和投资。通过这些合作和收购,制药公司希望利用Amylin的多重机制,开发出更有效的减重和降糖药物,满足市场对创新疗法的迫切需求。
如果您有相关产品或信息,请速速联系药时代BD团队,邮箱:BD@drugtimes.cn
让我们共同推动Amylin靶点新药的研发,为肥胖和超重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各家公司官网
药时代数据库
其它公开信息
推荐阅读
美国上市公司寻找创新性ADC、双抗,您感兴趣吗?| 药时代BD项目
2024-07-25
诺和、礼来看好的ADC payload,您感兴趣吗?| 药时代BD项目
2024-07-22
药时代BD-030项目 | IND ready阶段月制剂减重药物GDF15融合蛋白寻求合作
2024-06-25
药时代BD需求 | 顶级MNC寻找优质项目:炎症性肠病、哮喘、慢阻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2024-05-03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汇编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GLP-1减重药物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
如今,过去巨头们以卷减重幅度来做出Me better以强化竞争优势,但这一方向能带来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11月Viking Therapeutics公布的VK-2735减重幅度数据展现出“同类最佳”的潜质,股价却创下了今年三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下跌。
当“更大幅度的减重”策略式微,GLP-1巨头们如何打出差异化?“更健康的减重”成为了巨头们当下更核心的迭代策略选择,减脂增肌无疑是这个策略中的“种子选手”。肌肉流失是目前GLP-1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临床研究表明:接受GLP-1药物治疗的患者,其肌肉流失速度远快于通过饮食或运动减肥的人群,这导致潜在的骨折风险、心血管风险增加等各种健康问题。
随着巨头们调转枪头和减脂增肌路线被临床初步验证,推动了近两年来减脂增肌靶点管线的水涨船高,包括Scholar Rock在公布其MSTN抗体Apitegromab脊髓性肌萎缩症三期数据后股价暴涨361.99%、礼来以19.25亿美元收购核心管线为Bimagrumab(ActRIIA/ActRIIB抗体)的Versanis公司等。不过,这个赛道的“主升浪”远远未到来。2025年上半年之前,全球减脂增肌管线将井喷数个催化,礼来的Bimagrumab(以下简称:Bima)联用司美格鲁肽的二期临床完成,再生元的Trevogrumab(MSTN)和Garetosmab(Activin A抗体)两款药物读出二期数据,而Scholar Rock公司Apitegromab联用GLP-1治疗肥胖患者二期临床也将公布数据,一旦出现超预期数据,板块分子资产价值将出现极大攀升。
国内Biotech来凯医药,有望率先分享减脂增肌这一庞大全球市场的蛋糕。
11月20日,来凯医药与礼来签订一项临床合作协议,在来凯医药保留LAE102的全球权利背景下,LAE102在美国的一期研究将由礼来负责并承担相关费用。精明的MNC可不会有什么无缘无故的爱,礼来和来凯医药这一临床合作有望为首个国产减脂增肌药物出海夯实稳固的基础。
01
为什么LAE102能获得礼来青睐?
礼来作为已经收购Bima入局减脂增肌赛道并取得全球领先位置的MNC,不可能坐视来凯医药这款潜在同类最佳的LAE102落入其他减肥药物巨头的手中。
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靶向ActRII受体的药物仅有礼来的Bima和来凯医药的LAE102,其余在研临床管线均靶向ActRII配体。研究表明,阻断ActRII通路能抑制肌肉的萎缩,而ActRII的多个配体包括都被证明是骨骼肌负调控因子,阻断受体的策略比只阻断单类配体的策略在机理逻辑更加通顺,疗效大概率更加有效。
针对阻断ActRII受体的策略,来凯医药采取“多线出击”的策略,除了备受瞩目进入临床阶段LAE102(ActRIIB抗体)之外,针对ActRIIA/IIB双靶点抗体LAE123在近日达到PCC要求,并正式进入IND支持性研究阶段,加上此前已启动的LAE103(ActRIIB选择性抗体)的IND支持性研究,这样公司在确保了领先优势和留出试错空间的同时,能够对ActRII通路潜在适应症实现全面覆盖。
不仅因为机理上的逻辑通顺,靶向ActRII受体药物的成药性层面同样不存在太大问题。据礼来早前公布Bima的48周二期临床针对75名2型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数据显示:相比安慰剂,尽管Bima治疗组的体重只下降了6.5%,但可促成患者约20.5%脂肪含量的丢失(媲美礼来Mounjaro的疗效),并且增加3.6%的瘦体重。更重要的是,相比一般的GLP-1药物,Bima治疗组患者停止治疗12周内并未观察到体重的增加。
尽管拥有强大的减重和增肌效果,Bima并非没有缺点,这也给后来者指引出更多优化或迭代的机会。诺华2021年在JAMA发表的Bima临床数据显示:其核心不良事件是轻度腹泻(41% vs 11%)和肌肉痉挛(41% vs 3%),尤其是首次给药后腹泻频率最高,后逐渐减少;另外,上述提到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中有5名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事件导致研究中止,这也为后续Bima大样本临床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来凯医药LAE102是潜在同类最佳的分子?
1)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指标支持:LAE102在临床前就已经展现出增加肌肉并减少脂肪的潜力,同时其与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进一步减少脂肪并显著降低GLP-1受体激动剂带来的肌肉损失。来凯医药此前公告披露,LAE102在临床低剂量下就可以观察到靶点结合的早期迹象和预期的PD生物标志物变化,这极大增加了LAE102读出优良早期临床数据的可能性。
2)ActRIIA与ActRIIB路线之争不明确(强A或强B):众所周知Bima虽是同时靶向ActRIIA和ActRIIB的抗体,但其与ActRIIB受体的结合活性远高于ActRIIA。尽管已有研究文献中,myostatin在年轻肌肉中高表达并被认为在肌肉生长调控中的关键作用,而myostatin对ActRIIB的亲和力高于ActRIIA,不过阻断受体A还是阻断受体B谁在减脂增肌中更有效,尚无定论。
来凯医药公布的临床前DIO模型(饮食诱导肥胖模型)数据显示,LAE102对瘦体重(Lean mass)增加呈现出了明显的效果,而公司另一款ActRIIB选择性抗体LAE103亦展出瘦体重增加的疗效,且LAE102疗效更强;在联用司美格鲁肽的DIO模型中,LAE102展现出了强劲的效果。这些数据结果都在扎实的支撑LAE102一跃成为赛道潜在同类最佳分子。
3)皮下注射的便捷性:目前畅销的GLP-1均为预充针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制剂的减重伴侣更便于减重患者联合GLP-1使用。LAE02在一期临床开启了皮下注册队列,在全球临床进度方面也是FIC的。
另外,LAE102的潜力也可通过其他层面进行印证和初探,一方面来凯医药创始人吕向阳博士是Bima共同发明人,在ActRII研究领域超过20年经验,有更大概率做出Bima的Better。另一方面,从来凯医药全力推进LAE102进度、临床执行迅速等动作可看出,公司团队对于LAE102有着充分的信心和把握。
02
礼来,大Deal的创造者
对于来凯医药而言,礼来是全球“唯二、最佳适配”的合作伙伴。
纵观礼来2023-2024年收购布局,以买“早”、买“新”、高溢价收购为主要特点。尤其在代谢领域,2023年7月礼来以19亿美元收购VersanisBio,当时核心管线Bima处于2a期临床完成/2b期入组的阶段;2023年6月礼来以3.096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糖尿病细胞疗法公司Sigilon,溢价超过400%,并且收购时Sigilon的核心管线刚刚进入临床;而礼来最新与KeyBioscience达成总包14亿美元的扩大合作,其治疗肥胖和骨关节炎的核心管线双淀粉降钙素受体激动剂(DACRA)也刚刚完成临床一期。如今来凯医药的LAE102所处的临床早期阶段,正好在礼来收购战略的射程之内。
礼来与来凯医药关于LAE102的海外临床合作,很难不让投资者合理遐想:临床合作只是“引子”,为了打下基础,后续双方有着进一步的潜在合作甚至达成M&A。
这样的猜测并非没有依据,而是在全球MNC、Biopharma与Biotech合作中屡见不鲜。以礼来为例,其在早在2018年与Sigilon达成1型糖尿病治疗的封装细胞疗法SIG-002管线开发合作(6300万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5年之后用约3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再以Biontech与国内Biotech普米斯合作为例,2023年11月首次达成关于PD-L1/VEGF双抗PM8002的全球权益合作,一年之后普米斯被Biontech全资收购。
不排除来凯医药和礼来的合作重走上述发展路径,或许一切需要等待LAE102的临床数据兑现。
其次,不少投资者对礼来既收购Versanis又与来凯医药LAE102感到疑惑。实则两项交易对于礼来而言并不冲突,MNC们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目前非常明显的趋势是礼来和诺和诺德都在围绕GLP-1进行迭代和组合布局,旨在加强自身竞争优势,而“减脂增肌”这个迭代方向及ActRII通路成药可行性得到验证,所以礼来的双布局一是“占位”思维,二是不放过这个通路主要研发路径,成药的分子或者FIC分子“一定要在我的体系内”。
同理,这种策略也在默沙东全力押注“IO+ADC”的布局中出现,其同时与第一三共、科伦博泰的ADC管线展开合作,力求网罗市面不同的靶点ADC。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来凯医药而言,礼来是LAE102全球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主要基于三个层面:1)礼来作为拥有多款GLP-1药物上市和在研的MNC,不仅在海外减重代谢类药物临床设计、临床资源层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储备。更重要的是,未来LAE102可以通过联用礼来已上市GLP-1加速海外临床开发,实现加速上市;2)礼来在减重领域的商业化能力无可置疑,LAE102作为“减重伴侣”的角色,与礼来体系内GLP-1管线并非竞争而是协同关系,有望借GLP-1东风快速放量;3)礼来作为实力雄厚的MNC,后续大额引进LAE102又或是全资收购来凯,都具备可能性。
作为投资者和观察者,我们或许只需要等待LAE102即将出炉的国内临床数据,和来凯医药与礼来更进一步的后续合作。
03
主动权握在来凯手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与巨头礼来展开合作,但来凯医药是把“话事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保留全球权益的海外临床合作紧接着2.3亿港元配售再融资,这一记组合拳,凸显来凯医药的“做大做强”这单BD的决心。
据国盛医药统计的2018年后国内创新药出海数据显示,临床前项目占比34-43%,一期临床项目占比19-26%,上市后项目占比22%-23%,2/3期临床和申请上市阶段占比均小于10%。一般临床推进到越后期阶段,交易首付款金额更大,交易总额也更大。
目前,来凯医药LAE102在国内处于临床一期(数据尚未读出),在美国亦处于刚进入临床的阶段。
而选择临床合作的方式等同于“借船加速发展”,一方面来凯医药借助礼来的资源实现LAE102在海外的临床加速,并让MNC自己做临床验证管线核心质地,另一方面来凯医药能够通过临床合作这种方式以“时间换空间”,最大限度的平衡授权价值风险的配比,力求将管线卖出一个最优的价格。
不少投资者对此次配售的时机有所质疑,实质上这是最佳再融资的时间窗口之一。尽管来凯医药在再融资之前至少有2年现金流管道,但继续增加现金储备一来能够给予公司更大的临床战略选择余地(License Out或者继续选择推进国内临床),更重要的是现金储备不足将不再成为潜在海外大买家压价公司要价的核心理由,这也为来凯医药日后成交大额交易增添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同时,投资者可以发散的LAE102潜在交易对象不应局限于礼来,诺和诺德、罗氏、阿斯利康等MNC体内均有GLP-1产品管线,这些巨头对减重伴侣、减脂增肌创新分子的兴趣同样不弱。
曾有外媒消息爆料,去年最先和Versanis(Bima)谈判深入的买家并不是礼来,而是另有其人,随后被礼来高价截胡。
所以,未来LAE102将以什么样的价格BD、选择授权给哪家MNC的主动权,还牢牢把握在来凯医药的手里,这为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增添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从潜在交易类型可能性分析,除了BD管线之外,来凯医药像被Versanis一样整体收购并非无可能,MNC酷爱收购平台型Biotech,来凯医药围绕ActRII受体阻断策略,布局了包括LAE102、LAE103和LAE123一系列的“管线纵队”,随着未来LAE102早期数据兑现和LAE123的临床前数据公布,来凯医药在Activin信号通路的平台属性或将被强验证,这无疑彰显公司的“平台性”和巨大的收购价值。
结语
随着GLP-1药物愈加广泛的使用,可以预见患者减脂增肌的需求长线增长趋势几乎是确定的。来凯医药与礼来的临床合作,相信只是中国Biotech分享全球减肥市场蛋糕的一个典型合作的缩影,不过其蕴含的远期可能性,亦可能变成一个未来巨额的BD交易案例,又或是首个港股18A Biotech被收购的里程碑事件。
以GLP-1类药物为代表的代谢赛道的强势崛起,改写了近年来全球跨国药企的竞争生态。
但是,当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们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大杀四方,甚至已经开始预定下一届药王宝座的时候,中国药企更多还是模仿和跟随者的角色,且整体进度落后国际同行一个身位。
幸运的是,GLP-1类药物远非代谢赛道的终局,无论是司美格鲁肽还是替尔泊肽,都在长期临床随访中观察到肌肉流失。如何在减脂的同时又能增肌,成为下一代减重药物研发的趋势性方向。
在这条赛道上,已经有中国药企跻身全球第一阵营。
2024年11月20日,港股上市的中国Biotech企业来凯医药宣布,和全球医药巨头礼来公司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礼来将支持和加速来凯医药在研管线LAE102针对肥胖症治疗的全球临床开发。
根据双方的协议,礼来将负责在美国执行一项I期临床研究并承担相关费用,而来凯医药则保留LAE102的全球权利。
LAE102是来凯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靶向激活素II型受体A (ActRIIA) 的单克隆抗体。
相比于GLP-1类药物只能单纯地减重,激活素II型受体这一靶点的最大魅力在于:在减少体重的同时,不仅不会同比例减少受试者的肌肉,反而具有增加肌肉的效果。
这一点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群来说,可真是太香了。
正是由于这种与GLP-1类靶点高度差异化的特性,激活素Ⅱ型受体(ActRII)靶点被视为代谢赛道的下一个必争之地,并已经成为多家跨国药企竞相布局的热门方向。
此次来凯医药和礼来达成合作,不仅是LAE102这款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减重神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也给来凯医药这家公司本身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LAE102的差异化优势
礼来在已经拥有处于II期临床试验的Bimagrumab的前提下,仍然选择和来凯医药进行关于LAE102的临床合作,说明LAE102必然具备了某些显著吸引礼来的差异化优势。
毕竟,跨国药企可不是“活雷锋”。
2023年7月14日,礼来宣布收购非上市公司Versanis,交易金额高达19.25亿美元,从而获得了Bimagrumab这款激活素II型受体拮抗剂。
接近20亿美元拿下一款在研药物,礼来对于ActRII赛道是下“重注”了。
与靶向ActRIIA的LAE102不同之处在于,Bimagrumab是对ActRIIA和ActRIIB都有拮抗作用的一款双靶点抗体。
在减脂增肌这个方向,相比于单独靶向ActRIIA或者ActRIIB,同时拮抗ActRIIA和ActRIIB是否是一个更优的方案,其实暂时并没有定论。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Bimagrumab已经披露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这款药物在表现出显著的增肌减脂的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包括腹泻和肌肉痉挛等不良事件在内的副作用。
同时,Bimagrumab在诺华时期的针对老年炎症性肌肉疾病的临床试验中体现的一些副作用,也仍然让人对这款双靶点抗体无法完全放心。
更让人头疼的是,目前甚至无法区分相关的副作用究竟是ActRIIA或者ActRIIB中某条通路所单独引发,还是二者的联合效应。
因此,对于在ActRII赛道志在必得的礼来而言,仅仅押注一款双靶点抗体,显然是不够“风险分散”的。
从给药便利性的角度来说,Bimagrumab采用的是静脉注射的方式,在减重增肌这个需要高频用药的适应症上,可能很难指望患者定期到医院接受静脉注射,这无疑将大大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影响药物最终的商业价值。
相比之下,来凯医药的LAE102,在对超重/肥胖适应症的I期临床试验中,单次剂量递增(SAD)研究的皮下注射(SC)部分已启动。
此前的研究数据显示,LAE02在低剂量下就可以观察到靶点结合的早期迹象和预期的PD生物标志物变化,这大大增加了皮下注射成药的可能性,也为未来与GLP-1类药物联用奠定了给药方式的基础。
潜在的BD大机会
此次来凯医药和礼来的合作方式,也颇有特殊之处。
根据来凯医药公告披露的信息,礼来选择出人出钱替来凯医药在美国推进LAE102的一项I期临床研究,但是除此以外,并没有看到其他任何约束性条款。
对于来凯医药而言,由排名全球药企市值第一的礼来推进LAE102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从专业性、资源和效率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但是,在礼来“帮助”推进在美国的临床试验的同时,来凯医药仍然完整保留了LAE102的全球权益。
这种合作方式,在整个医药行业都是不多见的。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来凯医药对于LAE102这款管线的待价而沽。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礼来肯定是对这款管线有很大的兴趣。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Biotech公司,对于来凯医药来说,如果要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LAE102的商业价值,选择和跨国药企合作也是一个最优的路径。
但是,现在也许还不是最佳的出手时机。
如果能在美国I期临床试验中读出更多的积极数据,显然可以在管线估值以及相关商业条款的博弈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同时,礼来也绝非LAE102唯一的潜在买家。
就在今年的美国ADA年会的现场,来凯医药展示了一组“人体组织工程肌肉功能研究平台”相关研究成果的壁报,合作者是代谢领域另一家巨头公司诺和诺德。
也就是说,在减脂增肌领域,来凯医药和诺和诺德也有深度的合作。
作为近年来在代谢赛道和礼来并驾齐驱的诺和诺德,目前旗下司美格鲁肽虽然销售金额力压礼来的替尔泊肽,但是以替尔泊肽快速放量的趋势,超过司美格鲁肽并非没有可能。
这毫无疑问给了诺和诺德相当的危机感。
更为关键的是,相比礼来已经拥有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Bimagrumab,诺和诺德在ActRII靶点的布局明显落后。
从这个角度来说,诺和诺德对于ActRII靶点类的管线是有强需求的。
如果LAE102的I期临床试验呈现乐观的结果,诺和诺德完全有理由成为另一家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买方。
最近一两年来,头部跨国药企普遍进入一个活跃的资产并购阶段,不仅出手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管线的阶段越来越向早期倾斜。
以礼来为例,此前大手笔与Versanis达成近2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时,Versanis的核心管线Bimagrumab还在进行II B期临床试验的入组。
今年10月,礼来以14亿美金的总交易金额,拿下KeyBioscience公司的一款用于治疗肥胖和骨关节炎(OA)患者的胰淀素/降钙素受体双重激动剂,该管线甚至刚刚完成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还没有启动。
随着来凯医药的LAE102在美国展开I期临床试验,假以时日,我们有可能在未来不远的某一天,看到来凯医药签下LAE102的大额BD合作协议的新闻。
来凯医药的价值重估
此次达成和礼来的合作,不仅仅是LAE102这款管线的一个大进展,也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来凯医药这家创新药企业的价值。
虽然是一家规模并不庞大的Biotech公司,但是在ActRII这个赛道,来凯医药的管线布局绝对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目前,来凯医药不仅拥有靶向ActRIIA的抗体LAE102以及靶向ActRIIB的抗体LAE103,甚至还拥有同时靶向ActRIIA/IIB的双靶点抗体LAE123。
在ActRII这个靶点,来凯医药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排列组合”,这种布局的深度,与来凯医药创始团队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事实上,来凯医药创始人吕向阳博士,当年正是Bimagrumab这款药物在诺华时期的研发领导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这个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之一。
早在2017年,在来凯医药成立之初,吕向阳博士带领研发团队开始的第一个立项项目,就是关于ActRII相关靶点的研究,起步时间大大领先于绝大部分同行。
虽然近年来ActRII靶点的研发热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高,但是应该说来凯医药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充分的挖掘。
以礼来并购一个Bimagrumab管线为例,其出价就高达近20亿美元,而在人气一度低迷的港股18A板块,来凯医药市值最低的时候甚至不到20亿港元。
但是长期来看,市场仍然会体现某种有效性,优质资产的价值不会永远被埋没。
2024年11月20日,随着和礼来合作的消息传出,来凯医药的股价单日就大涨48.3%,收盘市值为61亿港元。
也许,这只是来凯医药价值重估的序曲,未来只要旗下任何一款ActRII靶点相关的药物和跨国药企达成BD合作,来凯医药的基本面就将迎来彻底的“羽化成蝶”时刻。
100 项与 KeyBioscience AG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KeyBioscience AG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