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96-07-10 |
盐酸雷莫司琼缓释贴片在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单中心、随机、开放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1. 评估健康中国成年受试者单次给予盐酸雷莫司琼缓释贴片后的安全性、耐受性。
次要目的:
1. 评估健康中国成年受试者单次给予盐酸雷莫司琼缓释贴片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2. 评估健康中国成年受试者单次给予盐酸雷莫司琼缓释贴片后,该贴片的粘附性。
100 项与 杭州帕琦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杭州帕琦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点击上方的 行舟Drug ▲ 添加关注导读:二类新药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会议把新型制剂研发创新,摆到与化合物新药、首仿药、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了国家对新型制剂创新的重视。2016年3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CFDA)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公告(2016年第51号),对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类别进行调整,新注册分类分为5个类别。其中,二类为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具体包括以下四类:表1 NMPA发布51号文件中2类改良型新药注册分类资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一、 发展意义改良型新药,是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改良型新药研发难度介于源头创新药和一般仿制药之间,优势明显:与1类新药相比,改良型新药的研发风险较低,投入成本低,还可用于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独占市场红利;与仿制药相比,改良型新药技术或专利壁垒高,生命周期长,回报率高。在仿制药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全球新药研发失败率越来越高,开发新靶点的NME药物越来越难的情况下,以美国505(b)(2)为首的改良型新药,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主流。然而我国自2016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后,才明确了改良型新药的概念。当前,改良型新药无疑也成为国内大多数无法承担创新转型压力的仿制药企业的最佳选择。二、发展现状(一)国内外发展概述1. 中国二类新药与美国NDA (505(b)(2))的异同与发展概括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Hatch-Waxman Amendment),修订后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 Act 》505部分为新药申请提供了三条路径:505(b)(1):申请包含完整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报告505(b)(2):申请包含完整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报告,但至少有部分信息引用于非申请者开展,并且申请人未获得参考或使用权 not conducted by or for the applicant and for which the applicant has not obtained a right of reference。允许引用文献或FDA对已批准药品的安全性和/或有效性数据505(j) :申请包含信息证明拟申报药物与参比制剂有着完全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规格、给药途径、标签信息、质量、特性和适应症等。由于国外药企拥有改良型新药的市场独占权、法规延续性较强,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药企对改良型新药的研发积极性较高。从本世纪初开始,FDA批准的新药中505(b)(2)即改良型新药品种数量,一直超过创新药,成为美国新药市场主力军。图1 2003-2022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NDA 505(b)(1)与505(b)(2)数量对比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据药智数据,1993年-2000年,FDA批准的美国改良型新药类型,“新剂型”占比最多,为68.75%,而“新配方或新生产者”则位居第二,为15.45%。2011年-2022年,“新剂型”则变成37.46%,占比大幅减少31%,“新配方或新生产者”则增加26%,为41.24%,可以看出,在新剂型大量研发的同时,复方、三方制剂及一些新的适应症也大量涌现。与国际相比,我国改良型新药起步较晚。2016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对化学药品注册分类进行改革,重新定义“新药”,并将其进一步分为1类新药(创新药)和2类新药(改良型新药)。2. 二类新药发展概述在政策指引下,我国针对二类新药开展的研究逐渐增加,无论是产品申报数量还是获批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图2 二类新药IND和NDA申请与获批数量统计(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据药智数据,从2016年到2022年,CDE受理国产化药2类新药814个(按受理号计),其中IND申请678个,NDA申请136个,申报数量逐年攀升。CDE已批准2类化药申请599个(按受理号计),其中IND获批520,NDA获批79个。 (二)获批NDA上市产品发展现状1. 产品统计从类型来看,国内获批NDA的2类新药以2.2类(新剂型)和2.4类(新适应症)居多,占比分别为44%和47%。图3 国内二类新药获批NDA的类别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 产品分析2.1类新药有4个受理号获批NDA,分别为武汉恒信源的氨丁三醇奥扎格雷和氨丁三醇奥扎格雷注射液、石家庄四药/金药源药物/大连中信申报的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南京圣和药业的左奥硝唑片。2.2类新药共有35个受理号获批NDA。从剂型来看,获批产品以膜剂占比最大(13个受理号),其次为粉针剂(9个受理号),还有3个片剂(缓控释)、2个口腔溶液膜、2个注射剂、2个片剂、2个胶囊剂、1个散剂和1个颗粒剂。2.3类新药仅3个受理号获批NDA,涉及2个品种,分别为南京优科制药的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和长春海悦药业的艾司奥美拉唑镁碳酸氢钠胶囊。以上产品分析截止时间为2022年底。图4 国内2.2类新药获批NDA剂型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4类新药共有37个受理号获批NDA。从剂型来看,获批产品以胶囊剂占比最大(17个受理号),其次为片剂(8个受理号),还有6个注射剂、5个粉针剂和1个吸入剂。图5 国内2.4类新药获批NDA剂型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从适应症来看,国内获批NDA的2类新药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占比最大(36.77%),其次为神经系统药(27.94%),系统用抗感染药(7.36%)。按照ATC分类,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包含4个类别: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免疫促进药和内分泌疗法。截至2022年底,获批NDA上市的化药2类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药有27个(按受理号计),全部为抗肿瘤药,包括23个其它抗肿瘤药物,3个细胞毒素类抗生素及其相关药物和1个植物生物碱和其它天然药物。图6 国内二类新药获批NDA产品的适应症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 企业分析从申报企业来看,共有35家企业的46个品种获批NDA,其中正大天晴获批数量最多(以受理号计),有12个受理号获批NDA,其次为齐鲁制药、恒瑞医药,分别有11个和9个受理号获批NDA。表2 国内二类新药获批NDA企业情况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三)获批IND研发产品发展现状2016年到2022年,国内药企2类新药IND无论是申报数量还是批准数量都有了大幅提升,2021年达到高峰。截至2022年底,CDE批准2类化药IND数量520个。从申报企业来看,获批IND研发产品的本土企业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以恒瑞医药(21个品种73个IND)、正大天晴(4个品种30个IND)为代表;另一类为新型药物平台的创新型公司,以越洋医药(20个品种21个IND)、力品药业(5个品种10个IND)为代表,如图7 所示。图7 国内药企二类新药IND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1. 不同类别的发展现状(1)各类别产品的申报情况与获批NDA产品类似,国内获批IND的2类新药同样以2.2类(改剂型)和2.4类(新适应症)居多,占比分别为48.4%和39.5%。而2.1类仅占比5.4%、2.3类仅占比6.8%,相对较少,如图8所示。图8 国内二类新药获批IND各类别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各类别产品的企业情况按受理号数量来统计,获批IND受理号数量超过20个的5种申报类别中,进一步分析各类别申报中的前3名企业,结果如下:表3 受理号数量超过20个的5种申报类别中,数量排名前3名企业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 不同适应症的发展情况从适应症来看,2016-2022年国内获批NDA的2类新药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占比最大(47.42%),其次为神经系统药(16.49%),系统用抗感染药(6.87%)、消化道及代谢药、心血管系统药物等。获批IND的138个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药中包含抗肿瘤药127个、免疫抑制剂4个和内分泌疗法7个。获批的神经系统用药以安定药占比最多,其次为精神兴奋药、抗癫痫药、麻醉药、镇痛药等。图9 国内二类新药(适应症分类)获批IND产品数量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1)抗肿瘤药物2016-2022年国内获批IND的2类新药中抗肿瘤药有127个(按受理号计)。从申报企业来看,获批数量最多的是恒瑞医药,有44个受理号4个品种获批IND,其次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分别有27个受理号1个品种和7个受理号1个品种获批临床。图10 国内二类新药(抗肿瘤药)获批IND产品数量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神经系统药物2016-2022年国内获批IND的2类新药中神经系统用药有48个(按受理号计)。从申报企业来看,获批数量最多的是力品药业,有5个受理号4个品种获批IND,其次是广东东阳光药、恒瑞医药,各有4个受理号2个品种获批临床。图11 国内二类新药(神经系统药物)获批IND产品数量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3. 不同剂型的发展情况从剂型来看,国内获批IND的2类新药以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为主,注射液和粉针的数量也比较多,缓控释片剂、膜剂、滴眼剂也备受青睐。图12 各种剂型的二类新药IND数量(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1)缓控释制剂截至2022年底,有14家企业获批46个缓控释新药IND,其中以越洋医药21个产品(以受理号计)获批最多,其次为恒瑞医药(4个产品)、人福药业(3个产品),如图13 所示。图13 固体口服缓控释新药获批IND的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口溶膜截至2022年底,有7家企业获批23个口溶膜新药IND,其中力品药业获批5个品种10个产品(盐酸多奈哌齐口溶膜、他达拉非口溶膜、阿立哌唑口溶膜、盐酸多塞平口颊膜、盐酸帕洛诺司琼口颊膜各2个)最多,此外,浙江和泽医药有3个品种3个产品获批IND(盐酸氨溴索口溶膜、盐酸美金刚口溶膜、盐酸多奈哌齐口溶膜),四川百利药业也有2个品种3个产品获批IND(盐酸多奈哌齐口腔速溶膜、他达拉非口腔速溶膜)。图14 口溶膜新药获批IND的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3)透皮制剂截至2022年底,有5家企业获批7个贴剂类新药IND,其中人福药业获批3个品种3个产品(右美托咪定透皮贴剂(Ⅱ)、右美托咪定透皮贴剂、舒芬太尼透皮贴剂)最多,此外,北京泰德制药、杭州帕琦斯医药各有1个品种2个产品获批IND。图15 透皮制剂新药获批IND的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4)微球及脂质体截至2022年底,共有6家企业6个品种12个产品获批微球新药IND,共有7家企业10个品种24个产品获批脂质体新药IND,如图15所示。图16 微球及脂质体新药获批IND的情况(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4. 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1)各省获批IND产品数量情况从申报地区来看,国内获批2类新药IND数量最多的是江苏,广州,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区批准的数量也较多。图17 各省获批二类新药IND的产品数量(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各省获批IND企业数量情况具体而言,2016-2022年共有206家单位提交的IND申请获得批准,其中以江苏省43家企业最多,广东省28家位居第二,北京市27家排第三,如图17所示。图18 各省份获批二类新药IND的企业数量(2016-2022年度)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三、发展趋势综上,通过药智数据的统计分析不难发现,我国2类新药的注册申报数量正逐年增多,国内药企对于2类新药的关注度已明显提升。从注册分类来看,国内改良型新药的开发整体以2.2新制剂和2.4新适应症为主,2.1和2.3相对数量不多。国产1类新药上市后,伴随着2类改良新药的注册申报,已从一种趋势变为一种常态,以期获得更大的临床使用范围及适应症市场。改良型新药作为我国制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需求端、政策端和技术端的三大驱动因素下迎来高速发展,凭借其研发风险低、生命周期长、回报收益高等特点,未来必会成为更为聚集的热点方向。四、展望和建议在带量采购、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改良型新药的研发为药企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与投入。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改良型新药,在政策支持下,可谓是当前的“研发风口”。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开发改良型新药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需把握政策,从临床需求出发,有序研发,进行有效筛选、精准立项,加之利用前沿技术、高效策略以此实现临床需求、增效减毒、提高顺应性和产品质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行舟Drug每日更新 欢迎订阅+医药大数据|行业动态|政策解读
100 项与 杭州帕琦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杭州帕琦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