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6-03-11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3-01-01 |
评价人纤维蛋白原在成人及青少年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臂、开放、多中心临床试验
1)通过单次给药的PK研究,评估人纤维蛋白原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2)观察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通过单次给药的PK研究,评估市售人纤维蛋白原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为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对照药用量计算提供依据。
100 项与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从华润48亿元收购博雅生物,到海尔系125亿元控股上海莱士;从天坛生物13亿元吞并中原瑞德,再到近期中国生物拟46亿元拿下派林生物21.03%股份。血液制品,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储备物资及重大疾病急救药品,一直处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地位,呈现政策壁垒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牌照是中国血制品行业最大的护城河。2001年,国家为防控艾滋病而发布政策文件:全面暂停血制品生产企业的新批许可。至此,中国血制品行业正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企业若想入局,只能通过收购持牌企业来实现。2012年浆站审批政策再度收紧,企业新建浆站需具备包括“白蛋白”在内的六种核心血液制品生产资质。由于资质门槛高,浆站新建速度显著放缓,到2021年底,全国实际运营的血制品企业锐减至28家。牌照与浆站的双重稀缺性,迫使企业将并购视为扩张的核心路径,国资与民营资本围绕血浆资源展开激烈争夺。2021年,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控股博雅生物,并持续通过资本运作扩充浆站资源;2023年12月,海尔集团以125亿元拿下上海莱士控股权,创下行业并购金额之最;国药集团坐拥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又在今年耗资45亿元收购了派林生物,凭借央企背景和最大采浆网络,稳坐行业头把交椅。至此,国药系、海尔系、华润系与独立龙头华兰生物四大阵营鼎立的格局正式成型。国药集团通过天坛生物、卫光生物、派林生物三大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浆站网络。截至2025年6月,国药系浆站总数达154个,采浆量突破4000吨,占全国总量近40%。其中,天坛生物作为核心载体,2024年采浆量达2781吨(同比增长15%),单站采浆效率行业领先,并以1.85亿美元收购中原瑞德新增 5个浆站。海尔集团在2024年以125亿元控股上海莱士后,加速并购扩张。2025年斥资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新增9个浆站,浆站总数增至53个,采浆量提升至近1800吨。华润医药自2021年收购博雅生物后,也持续加码并购扩张。2024 年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4个浆站及重组VIII因子销售权,采浆量从467吨提升至630 吨。华润依托央企背景,在内蒙古、山东等地加速浆站审批,计划整合丹霞生物旗下17个浆站资源,目标在“十四五”末实现浆站数量翻番。华兰生物作为唯一股权稳定的头部企业,2024年采浆量达1586.37吨,单个浆站效率行业第一,其“血制品+疫苗”双业务模式形成独特护城河。持续整合之下,行业集中度急速攀升。2019年,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不足50%,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超过70%,天坛、莱士、华兰、派林四家千吨级企业合计采浆量超7300吨,占全国总量的近60%,“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已不可逆转。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人效的多寡,不光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进程。撰文| 石若萧近日,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其PD-1/VEGF双抗授权给了辉瑞,创下了国内迄今为止最高的对外授权首付款记录,将第二名百利天恒(首付款8亿美元)甩了足足一个身位。这无疑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又一个里程碑,或许也预示着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医药寒冬的波谷后,即将会迎来波峰。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医药工业运行情况》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762.7亿元,同比持平;实现利润4050.9亿元,同比下降0.9%。与全国工业相比,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2.4、2.1个百分点,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工业2.4个百分点。以上三项指标与2023年相比,一正一平一负,好过2023年均为负增长,意味着产业环境虽有好转,但寒冬仍在持续。不管是好的企业还是坏的企业,都在朝着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精细化运营做出调整。谁的适应能力更强,谁的人员效率最高,谁就能更好地活下去。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了92家营收在50亿以上的医药上市公司的人效,主要由人均创利(归母净利润/员工总数)为指标,以此来反映过去一年来行业整体的风貌。 前十名:全是赛道龙头,中药企业占一半毫无疑问,去年人均创利排名第一的,是拿到巨额首付款的百利天恒。8亿美元的首付款,不仅让百利天恒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冲到了37.08亿人民币之巨,成功扭亏为盈,人均创利也达到了147万元,甩开了第二名片仔癀(104万元)足足一个身位。据此推算,倘若没有意外,今年的人均创利冠军恐怕非刚刚拿下12亿美元巨额首付款的三生制药莫属了。排除掉这一特殊情况后,2024年人均创利排行前十名中,其余9位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巨头。其中,中成药企业占了半数以上,除片仔癀外,还有达仁堂(58万元)、云南白药(51万元)、济川药业(50万元)和东阿阿胶(38万元)。一眼便知,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手握不愁销量的中成药大品种。比如片仔癀的片仔癀锭剂,是少有的国家绝密级品种,常年位列中成药企业市值榜首;达仁堂的速效救心丸和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销量在细分赛道中都常年霸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达仁堂发布公告,转让了所持有的天津史克部分股权,因此在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大增125.94%,达到了22.29亿元。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则是全国向大健康消费品转型最为成功的两家中成药企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都在上涨,分别为47.49亿和15.57亿,在医药寒冬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反周期”曲线。中成药企业之外,上海莱士以65万元的人均创利位列第三。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体量,上海莱士都是全国血制品企业中最大的一家。最近10年,基本保持着1年1个大的资本动作,自2014年起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同路生物、浙江海康和广西冠峰,迅速壮大了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2024年,上海莱士加入海尔大健康生态板块,当年归母净利润超过20亿元。今年3月,上海莱士继续并购,宣布拟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人均创利53万元,位列第六。2018年上市后的5年时间里,迈瑞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20%。不过2024年,迈瑞年营收增速首次呈现单个数的低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长仅0.74%,几乎停滞。即便如此,迈瑞350亿元的年营收体量,11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仍比联影、新华医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国内其余几家医疗器械头部公司的总和还要多。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国际市场收入,人效名列前茅顺理成章。还有合成生物学龙头川宁生物,坐落于新疆伊犁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赋予了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较低的工业用电价格,玉米大豆等丰富的农业资源,原料药发酵所需的适宜气候条件……凭借规模效应,川宁生物在青霉素类中间体、硫氰酸红霉素和头孢类中间体三大产品上保持着行业领先位置。成本优势与龙头效应的叠加下,2024年川宁生物营收为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48.88%;人均创利约43万元,位列榜单第九。国药股份则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医药商业类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0亿元,人均创利达到了64万元,位列第四,将其余同赛道公司远远甩在了后面。目前,具有全国性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批发资质的企业只有三家,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和重庆医药。其中,国药股份作为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精麻药品分销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家二级分销商,辐射5万余家全国精麻医疗客户。国药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国瑞药业业务则覆盖了麻精特药产品。此外,国药股份还参股了青海制药和宜昌人福,由此形成了“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参股公司麻醉仿制药巨头”的从原料药到制药工业再到流通分销到精麻特药全产业链布局。 推荐阅读 * 辉瑞杀进第一!恒瑞自研全球第二,百济、石药、中生、华东爆发!6823家药企研发盘点* 最新!2025全球十大CXO出炉:药明系稳住、三星猛追、巨头重组、尾部黑马正发力 | 财报季后十名:败给了时代?92家上市药企中,排名后10的企业,人均创利均为负值。在营收规模超过50亿的情况下依然亏损,要么是因为决策上的失误,要么或多或少都面临了一些行业性的困难。排行倒数的海王生物(-14万元),作为一家医药商业公司,近几年亏损严重,2022年归母净利润降幅达到了惊人的1200%,在此基础上,2023年亏损幅度再度扩大了64%。2024年虽有所好转,但仍亏损了超过10亿元。海王生物的滑坡,提出了一个行业命题:在集采推进,医疗反腐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缺乏规模优势的地方流通企业该如何求生?倒数第三的是步长制药(-7.2万元)。2024年,步长制药业绩全面滑坡:营收同比下滑16.9%至110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跌近274%,原因主要是受产品销售下滑以及商誉减值等因素影响。去年步长制药发生了超8.5亿元的商誉减值,相关子公司通化谷红、吉林天成正是十余年前步长制药高溢价收购的“明星资产”,意在拿下包括谷红注射液在内的数款独家品种。而随着2019年医保目录对中药注射剂和辅助用药的严格限制,相关产品销量迅速下跌,严重影响了公司业绩。再看榜单中的蓝帆医疗(-4.98万元)、金域医学(-3.66万元)、迪安诊断(-4.07万元)、以岭药业(-6.18万元),都是“成也疫情,败也疫情”的典范。疫情期间,医用手套等防护物资的大卖,令蓝帆医疗一度赚取了数十亿净利润。可随着疫情结束,2022年以来公司业绩均为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46亿元。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都属于第三方医学诊断(ICL)行业,随着疫情结束,需求减少、价格下调、坏账风险,成为了目前行业的“三座大山”,受此影响,两家企业均从盈转亏。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当下则几乎乏人问津,2024年业绩急转直下,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金域医学、迪安诊断、以岭药业三家企业,去年减员均超千人以上。排名末位的企业还分别包括了两个承压的行业:零售药店和制药装备。去年,由于门店数量过多、线上平台虹吸效应等原因,包括漱玉平民在内的一众零售药店普遍业绩承压,“关店潮”已经发生:中康药店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关闭的药店数量为6778家,第二季度为8792家,第三季度超9500家,第四季度达14114家,关店数呈递增状态,且第四季度是近年来全国药店总数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制药装备行业也曾一度吃到过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彼时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巨大干扰,海外设备进口遇阻,“国产替代”成了关键词,也让这个ToB行业短暂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不过随着疫情结束,机械设备行业“内卷”“价格战”的习惯又让各个企业的经营变得举步维艰。综上,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人效高的企业,除了百利天恒这样的特殊案例外,要么手握有优势品种,要么占据了垄断赛道,要么实现了规模效应。人效低的企业,则或是留在了夕阳赛道,或是丢掉了时代红利,或是遭遇了政策打击。看起来,人效的多寡,似乎不光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进程。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血制品行业,大变天了。撰文| 润屿据报道,就在最近,百年血制品巨头基立福或将以70亿欧元被加拿大私募股权机构Brookfield收购。恰巧在近期,与基立福曾有股权合作的中国“血制品一哥”上海莱士,高调下场并购地方巨头南岳生物。2025年的血制品行业,正在历经变局。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企业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寡头竞争态势明显愈发浓厚。按综合实力,E药经理人圈定血制品“五巨头”为:收入体量最大、增长曲线较平的大哥上海莱士。浆站数量一骑绝尘的二哥天坛生物。血制品业务相当稳健的老三华兰生物。收入增速最亮眼的老四派林生物。毛利率及吨浆毛利领先的博雅生物。按目前已披露的年报数据,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在千吨级采浆量基础上又创历史新高,此外上海莱士和派林生物在2023年时也处在千吨级血制品第一梯队。博雅生物净利激增,剥离低毛利非血制品业务板块后冲劲十足。而2023年成为陕煤系大军后的派林生物也势头正猛,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超60%的增长,叠加控费显著,全年盈利情况亦不会差。“国资+垄断”的行业逻辑,愈发凸显。7家上市血制品企业中,天坛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派林生物均拥有国资背景的控股股东。谁能成为国内终极“血王”?“一哥”出手,引爆什么?3月26日,上海莱士宣布拟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南岳生物生产基地的设计产能达500吨、目前旗下在运营的单采血浆站共9家,2024年采浆量达278吨。收购落地后,上海莱士将在湖南省拥有11家单采血浆站及1家分站,浆站总数将升至53家。截至2023年,上海莱士的采浆量突破1500吨,以后并入南岳生物,采浆量规模明显更为可观。此外,南岳生物已取得3大类8种产品20种规格的血液制品产品批准文号,可销售人白类、静丙类、特免类、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因子类产品。此前,上海莱士营收、净利润体量是五大巨头中最大的一家,但近几年增长曲线较平,业绩依赖于进口代理的人血白蛋白产品,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下探。如果囊获南岳生物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这笔收购短期内将通过收入增量与成本控制,以及新获的产品特性,直接推动毛利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期来看,此笔并购依赖血浆资源整合及管理效率释放,需关注商誉风险和采浆量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近两年,非上市血制品企业在国产市场销售份额约30%-40%,南岳生物、泰邦生物、远大蜀阳、康宝生物均为潜在被整合的“香饽饽”。其中,泰邦生物和远大蜀阳为千吨级血制品企业,极具吸引力,而南岳生物作为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可成为巨头上海莱士夯实华中业务基础的关键。上海莱士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里,保持着1年1个大的资本动作。自2014年起,上海莱士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同路生物、浙江海康和广西冠峰,迅速壮大了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2024年,海尔集团宣布入股,上海莱士加入海尔大健康生态板块。来看海尔集团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的业务。盈康一生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同时,结合盈康一生旗下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上海莱士可运用成熟的工业物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赋能手段,对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全流程进行高效的追踪,提升产业链信息化和数智化程度,极具想象空间。如果说,几年前,一哥上海莱士持续进行“大鱼吃小鱼”的动作,是为了“抢地盘”,那么近两年,从并购血制品界明星标的,到自身“易主”,它正率先尝试打通一条“血液全产业链”,为以后愈发剧烈的寡头之战作准备。只能说,血液品寡头之间的斗争,又已经全面升维了。 推荐阅读 * 华润再“挑”血战?三大国资同台PK,血制品“硝烟”正浓!* 划重点!上海莱士正式并入海尔,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内卷+被替代,血制品好日子已到头?血制品行业,强者恒强,寡头之争只会愈发激烈。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两点:浆站明显呈现出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新浆站审批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再一个是,国资头部企业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政府对话能力,从而在浆站获批上占据优势。在血液制品领域,由于原材料来源于健康人血浆的独特性,业内通行的标准是用两项指标来衡量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首先是上游单采血浆站的拥有量以及采浆能力,它决定了公司的体量;其次是血浆综合利用率,它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要抢,要“卷”。作为营收体量上的“一哥”,上海莱士实际承受的竞争压力,不比其他四家少,尤其要“硬抗”二哥天坛生物的威胁。天坛生物,是本次财报季当中综合表现最漂亮的“血王”:实现收入60.32亿元,同比增长16.44%;归母净利润达15.49亿元,同比增长39.58%。静丙快速放量带动了公司利润的大幅增长。 2023年9月获批上市的蓉生层析静丙,相比传统的5%浓度静丙,在蛋白纯化、病毒灭活、产品配方等方面全面升级,临床使用更安全高效,这为该产品争得了更高的定价权。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天坛生物的净利润一直在增长。采浆量再创新高,具备85家在营单采血浆站,2024年采集血浆达2781吨,同比增长15.15%,保持国内行业占比约20%。另外,下属单采血浆站分布于全国16个省/自治区,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7家,这一数字在五巨头当中当数第一。有意思的是,天坛生物还有潜在“盟友”——卫光生物,两者均归“国药系”。虽然规模不及天坛生物,但论成立时间,卫光生物还要更早十几年。经过多年发展,卫光生物同样成为了国内血浆综合利用率高、产品种类齐全、研发实力较强的血液制品领先企业。根据2024年前三季报,公司实现总营收达8.54亿(+16.14%),在7家血制品上市公司中排名第6,横向对比,卫光生物的平均单站采浆量也远高于行业水平。再一个是华兰生物。华兰生物业务主要由血制品和疫苗构成,疫苗板块收入在过去一年下挫较严重,但血液制品板块一如既往地稳,对应收入同比实现了11%的增长,达32.46亿元,占华兰生物总营收的74.12%。公司目前的血制品已经覆盖了白蛋白类、免 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类三大类共计11个产品,是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利用率最高和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企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华兰生物的采浆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2024年共计1586.37吨,较上年增长18.18%,增速比天坛生物还要快。“五巨头”中,浆站量和营收体量较小一点的公司是博雅生物。根据2024年财报,公司(含绿十字(中国))现有11个品种31个规格(含进口重组Ⅷ因子)产品,涵盖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在营浆站20个,在建浆站1个,合计21个。公司2024年采浆量为630.6吨,同比增长10.4%,其中华润博雅生物采浆量为522.04吨,同比增长11.7%,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不过,自2021年正式“入主”博雅生物后,扭转业绩下所态势的速度也是相当快速。2024年前三季度,博雅生物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大降,主要原因系“剥离”非血制品业务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后不再纳入合并范围。但2024年全年业绩显示,公司净利润(4亿)同比大增约67%,这离不开业务板块结构重建,回归主业血制品业务毛利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博雅生物血制品毛利率及吨浆毛利在国内上市血制品企业中其实是领先的,这与其产品结构中除白蛋白、静丙等基础品类外的人纤维原蛋白的占比较高有关。然而,整体来看血制品这一行业,受集采等因素影响,血制品价格受到影响,2024年血制品吨毛利水平似乎已悄然下滑至2017年的水平。再一个是,技术迭代变化悄然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冲击,一些替代品逐渐出现。重组产品替代传统血制品的因子类产品,就是一典型案例。但也有观点认为,重组产品替代风险目前仍较小,太平洋证券分析,重组白蛋白目前在纯化技术、临床适应证拓展、市场教育、产品审批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重组静丙实现难度大;狂犬单抗价格昂贵、无医保支付,对狂免蛋白冲击亦是有限。参考来源:1.公司财报2.太平洋证券《以血制品行业盈利模型,窥其投资价值几何》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100 项与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