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89-11-27 |
100 项与 Beecham & Co.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eecham & Co. 相关的专利(医药)
01. 背景简介本访谈实录刊载于《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25年4月刊,以对话形式呈现了核医学领域两位杰出专家: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定量成像与医学物理(QIMP)团队负责人Thomas Beyer教授,与法国Chrysalium咨询公司创始人、MEDraysintell/NucAdvis战略顾问兼全球核药/核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Oncidium Foundation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Richard Zimmermann先生,就核医学及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技术发展脉络、当前进展与未来趋势展开的深度探讨。本次对话系统梳理了诊疗一体化从概念萌芽到临床转化的发展轨迹,并基于全球医疗产业格局对精准医学时代下核医学的创新方向进行前瞻性研判。Richard Zimmermann先生是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分子药理学硕士学位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早期在Beecham和Solvay Pharma等制药巨头从事研发工作,1998年起投身放射性药物领域,先后在CIS Bio International、Schering Pharma和IBA Molecular担任研发与业务拓展等要职。2012年,他创立Chrysalium Consulting公司,专注于放射性药物产业化开发,并联合创立MEDraysintell、Rad4med、Protherium等多家企业,并参与Telix Pharmaceuticals的早期创建。此外他还曾担任ANMI和Posifit主席并于2010年创立Oncidium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核医学的全球发展。相关往期链接:Richard Zimmermann:砹-211时代即将到来?Richard Zimmermann:Is 225Ac Really Happening?https://www.oncidiumfoundation.org/about/richard-zimmermann-phd/Thomas Beyer教授任职于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作为该校定量成像与医学物理(QIMP)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医学影像技术创新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长期深耕定量成像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医学成像、量化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https://www.meduniwien.ac.at/web/en/forschung/researcher-profiles02. 对话内容您四十余年前获得化学工程学位,职业生涯横跨科研、商业与放射性药物创业,能否谈谈您从科研界转向企业界的驱动力?探索新领域始终是我职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从实验室化学家到项目经理,再到专注于放射性药物的专家,每一次角色转变都是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适应新挑战、不断学习的过程激发了我的行业热情,也让我对行业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您亲历的化学、制药尤其是放射性药物发展史中,哪些是个人生涯的关键转折点?我在传统制药行业深耕15年,又在核医学领域耕耘超过25年,职业生涯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受邀担任制药行业项目经理,这意味着告别实验室,以管理者视角推动项目,得以拓宽行业视野并深入理解其运作;第二次是进入核医学这一领域,耗时近两年时间来掌握放射性药物开发逻辑,且至今我仍在不断学习;第三次是选择创立Chrysalium Consulting成为独立顾问,这一角色让我以中立视角为全球企业提供评估,提供不受企业立场影响的客观见解。我特别感激两位行业前辈——Ion Beam Applications首席执行官Olivier Legrain和Telix Pharmaceuticals首席执行官Chris Behrenbruch,他们的远见卓识深刻影响了我的职业发展。您提到的“中立”具体指的是什么?作为独立顾问,我有幸参与了超过100次放射性药物公司的尽职调查,接触到诸多创新方法,同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独立性让我能够保持客观视角,摆脱内部管理层的思维桎梏,提供坦诚的反馈和前景分析,即使这些建议未必是客户期待听到的。这种中立视角能发掘常被忽视的行业真相,最终由客户决定是否采纳。在您投身核医学的这些年里,您认为整个领域经历了哪些重大转折?1998年我刚入行时,核医学仍以诊断为主导。当时我们团队负责提交了18F-FDG的首个新药申请。2001年,我们完成欧洲首个Zevalin(放射免疫疗法)临床试验,这些经历让我坚信核医学在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如今在肿瘤学中,影像更多服务于新药研发或患者筛选。需说明的是,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这一概念常常被误解,它并非简单捆绑诊断与治疗药物,其核心是通过影像识别已确诊的适用患者,在这一框架下,影像学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制药行业更倾向于开发治疗性应用,而诊断工具的研发则主要由成熟的放射性药物公司承担。核医学从业者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些变革?远未普及。从事研发工作的专家能够系统跟踪技术迭代,而占多数的常规诊疗医生则受限于繁重的临床任务,难以深度参与领域动态追踪,尤其是对于来自其他领域的竞争。例如,尽管许多人知道α发射核素并表示有兴趣使用,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全局的全面理解,特别是对行业飞速发展节奏的认知。为何从放射性同位素概念提出到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瘤等临床应用耗时逾60年?对辐射的恐惧与资金匮乏是主因。类似情况可见于1990年代以化学为主的制药行业,最初对生物制剂和抗体技术持观望态度,最终以高价收购幸存成功者。核医学的发展轨迹与之相似,拜耳和诺华等公司率先承担风险,推动了治疗药物的突破。如今,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对疗诊一体化的兴趣和投资显著增加,行业正迎来爆发期。您如何评价当前全球疗诊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疗诊一体化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潜力巨大。基于现有技术,我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靶向载体,它几乎可用于治疗所有类型癌症。放射性药物行业已相当成熟,化学家能够将几乎任何分子与任何核素标记,但开发新的高效载体仍是关键挑战。您近期发表了一篇关于全球疗诊一体化市场的论文,能否简要总结其核心发现?该论文强调了行业增长带来的挑战。若每年治疗100万名患者——这是一个现实的目标——供应链物流、放射性废物管理以及部分国家对屏蔽设施的需求将成为关键问题。从市场角度看,核医学的未来在于短半衰期核素,以减少放射性污染。例如,212Pb(半衰期10.6小时)和211At(半衰期7.2小时)可显著降低废物风险,而225Ac(半衰期10天)则因较长的半衰期带来更大挑战。对放射性的恐惧是否仍是疗诊一体化广泛应用的障碍?这一障碍已非关键阻力。恐惧往往源于对放射性的误解。面临危及生命的疾病时,患者通常会选择能延长生命的治疗,即使最初因放射性有所顾虑。加强公众对放射性益处与风险的科学沟通,并普及自然辐射的知识,仍是推动接受度的重要措施。当前放射性核素供应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该如何应对?预计到2035年,唯有借助现有或在建基础设施实现大规模供应的放射性药物能成功上市。当前来看,到那时仅约十余种放射性核素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其中甚至包括225Ac、212Pb和211At等,不过针对它们的可行解决方案有望在2030年落地。177Lu和161Tb的供应不会构成问题,至于那些未获资金支持的大规模供应项目的其他放射性核素,就只能归为稀有类别了。专业人才短缺也是重要问题。如何维持并扩大人才队伍以满足疗诊一体化的需求?未来十年,行业需数千名专业人才。仅在欧洲,就需要新建超过30个放射性药物生产中心。现有的CMO和和专用的放射性药物生产设施在满足需求方面存在显著限制。为此,我们启动了Protherium项目,旨在通过在欧洲各地建立生产中心网络的第一步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我们也倡导建立一所欧洲工业放射性药物学校,以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此外医院和学术机构也必须立即着手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如何确保疗诊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可及?开发和推广新型放射性药物是一个耗时且资金密集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新药会首先在美国这个最大的市场推出,这吸引了大部分的投资,随后才会进入欧洲和其他市场。一种新药从研发到在新兴市场上市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药品的高昂成本限制了某些国家的获取能力。例如,美国的药物价格往往是欧洲的两倍,而在印度则要高出4到8倍。当一种药物在印度上市时,其在美国的价格可能已经降低,但美国可能已经拥有了新一代的药物。为较小的本地市场量身定制的仿制药可能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或欧洲核医学协会(EANM)等组织能否助力这一目标?这些组织应优先向非核医学领域的医生推广放射性疗诊一体化的优势,突出其相较于化疗或外部放疗的独特价值。由SNMMI和EANM支持的肿瘤学与核医学联合年会将是一个重要举措,世界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WFNMB)已在全球推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两年前的SNMMI会议提出创建“nuclear oncologist”新职业,您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吗?我认为是正确的方向。“nuclear oncologist”可以通过将核医学的专业知识与对肿瘤学的深刻理解相结合,发挥桥梁作用,尽管这一角色并不能完全替代核物理学家的专业技能。然而,产业界应避免直接参与这些讨论,交由医学界组织和培训各自的专家团队,行业最终将会适应这种变化。疗诊一体化在肿瘤学之外是否还有应用空间?当然有。鉴于治疗方面主要牵涉到细胞的破坏,任何需要清除多余细胞的状况,例如在风湿病学领域或去除脆弱斑块等,均已纳入考量。然而,在此类情形中,从长期来看,成像部分可能也会消失。治疗诊断学方法还能够依靠诸如血液检测等预后工具来引导治疗。在不依赖影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疗诊一体化患者的随访管理?成像技术在研究与开发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未来的日常应用中,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例如血液检测,来进行患者筛选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未来,我们有望通过单剂放射性治疗药物实现对患者的治疗甚至治愈。在这种情况下,非成像技术可能会被用于患者选择和后续监测。预计这一诊断领域在未来几年将实现显著的增长。您频繁参与核医学会议并投身非营利组织工作,如何选择参与项目?是什么让您对核医学保持持久热情?我的参与往往是出于机遇,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获取新知识和洞见。参与学术会议促成了MEDraysintell报告的诞生,这是一份全面覆盖核医学领域的综合文件,至今已经积累了4000页的内容。尽管整理这些信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为了公共利益而贡献和分享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工作有助于构建一个广泛的全球网络,不仅直接惠及了各方利益相关者,也间接地造福了患者。您在2010年创立了Oncidium基金会,能否分享其使命及其对您的意义?15年前,我创立基金会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核医学和治疗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会的使命不断扩展,现在更加专注于帮助患者理解治疗模式、获取癌症治疗,并参与临床试验。目前,基金会为有需要的患者,特别是在新兴国家,提供信息、教育以及免费药物。我们的目标是让先进的治疗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可及,并在此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支持。如今,一支充满热情且杰出的员工和大使团队正在推动基金会的持续努力,我们的全球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对进入核医学领域的年轻人才,您在学术与行业选择上有何建议?在诺贝尔奖的学术追求与亿万富翁的商业成功之间作出抉择,犹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二者难以兼得。学术道路需要潜心于基础研究并持续产出成果,而产业界则提供截然不同的挑战与回报。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敏锐的机遇意识,追随内心真正的热忱所在。若在商界感到志趣不投,便不必勉强停留。我最终选择转型咨询行业,是因为咨询行业能让我同时参与学术界与产业界,兼得两者的优势。科学家是否需要更了解科学的商业面?这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所有学术研究者都重经济之利,很可能会导致大批人才流向产业界,从而动摇基础研究的根基。政府资金应当聚焦于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而将产品研发的职责交予企业界承担。遗憾的是,公共资金常被浪费在注定失败或本应由企业方来主导的项目上。您想对核医学界留下怎样的寄语?放射治疗领域正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既要警惕过度监管可能成为技术进步的绊脚石,更要牢记挽救生命才是终极使命。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怀有信念,就应当以热忱之心全力追求,并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未来30年该领域将取得惊人突破,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将成为关键推动力。正如您提到的“TherAInostics”(疗诊一体化与AI的结合)或将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概念!“If you believe in your work, pursue it with passion and enthusiasm, and enjoy the journey”Richard,衷心感谢您拨冗分享真知灼见,相信读者们定能从您的人生历程与独到见解中获得启迪。03. 小结Richard Zimmermann 以跨界视野、企业家精神及对核医学的深刻洞见,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领军者。“Hire the best. Pay them fairly. Communicate frequently. Provide challenges and rewards. Believe in them. Get out of their way and they'll knock your socks off.”文末附上了原文链接,方便读者检索拜读。(小核始终秉持客观中立原则,不发布主观评述或倾向性引导,建议读者结合原文及多方信息祛魅思考,独立研判)●新型99mTc标探针用于黑色素瘤显像●Dr. Simone Krebs最新JNM:IL13Rα2靶向的免疫PET显像●Richard Zimmermann:砹-211时代即将到来?●[203/212Pb]Pb-VMT-α-NET的首次临床研究!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小核本人,视角局限,欢迎批评指正;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有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或联系xiaoheshuoheyao777@163.com,小核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内容编辑 | 小核排版设计 | 小核媒体合作 | 科研宣传 | 转载开白xiaoheshuoheyao777(小核微信)
编者按 如今的生物制药时代正在发生沧桑巨变。药企开始利用人工智能(AI)助力药物研发,风险投资者正在面对一个更加规避风险的世界,临床试验参与者与执行团队的多样性已成为重中之重。随着诸多生物制药公司将视线放回了新药研发,各大药企也陆续完成了CEO的更替。2023年5月9日,知名行业媒体Fierce Pharma公布了2023年生物制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结果,20位行业领袖荣登榜单。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全球基因编辑领域顶尖学者刘如谦(David Liu)教授是入选的唯一一位华人翘楚。图片来源:Fierce Pharma官网现在,药时代对其中拜耳、BMS、诺华三家跨国药企的领导人的报道进行了整理,在此与广大朋友们分享、共勉。拜耳新任CEO:Bill AndersonBill Anderson(图源:Fierce Pharma官网)56岁的Bill Anderson(比尔•安德森),即将于6月1日,国际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成为拜耳的新任CEO。比尔是一个思想自由、不墨守成规的人,他讨厌公司里的繁文缛节,热爱滑板,两年前他在瑞士巴塞尔滑滑板时意外摔伤了腿。如此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可以领导百年老店拜耳吗?从曾经的经历来看,答案是一个响亮的“可以!”药时代也在2月份做过相关报道。罗氏制药部门负责人出任拜耳CEO,两家企业未来走向何方?比尔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长大,父亲曾就职于陶氏化学,或许受父亲影响,比尔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又前往麻省理工继续深造,攻读了管理和化学工程硕士课程。毕业后,比尔首先在知名药企渤健(Biogen)工作了九年。期间,比尔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后被任命为渤健公司最大的业务部门——神经系统部门的副总裁兼总经理。2006年,比尔转至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 Genentech);2013年担任罗氏肿瘤业务首席营销官;2016年返回基因泰克出任CEO;三年后,也就是2019年,接任罗氏制药业务CEO。比尔在这家瑞士公司及其顶级子公司基因泰克之间反复跳横了几年后,最终成功掌舵罗氏制药。2019年至2022年,比尔掌舵罗氏制药业务期间,成功领导了这个重要业务部门的转型,推动了多种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涵盖了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新冠肺炎等领域,以缓解此前罗氏曾因其“老三驾马车”专利悬崖而面临危机。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均受仿制药冲击导致销售额大幅下滑。在比尔的带领下,罗氏以474.92亿美元成功登顶PharmExec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制药企业排名榜。不仅如此,他在罗氏的股东总回报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2019年至2020年期间,罗氏制药的股东总回报为8.4%,高于欧洲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2022年12月,比尔决定告别朝夕相处16年的罗氏。今年2月,拜耳宣布比尔将成为新一任CEO,接替已经掌舵35年的Werner Baumann。后者原计划任职到2024年4月,但现在将提前离职。拜耳自2018年以630亿美元天价收购作物科学巨头孟山都公司(Monsanto)以来,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从2018年6月到2019年5月,不到一年时间,拜耳股价骤跌45%,市值蒸发近400亿美元。可以说股东们对Baumann“积怨已久”,比尔的到来备受董事会欢迎。拜耳董事长Norbert Winkeljohann认为安德森简直是担任CEO的“最理想候选人”,并称Anderson“具有建立强大产品流水线和将生物技术突破转化为产品的卓越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在拜耳宣布比尔将任职CEO的当天,公司股价盘前大涨6%。今年5月11日,拜耳发布2023年Q1财报,公司实现营收143.89亿欧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达21.78亿欧元。拜耳旗下拥有处方药、作物科学、健康消费品三大业务板块,在2023年Q1,处方药业务营收44.07亿欧元,同比下降3.1%;作物科学业务营收83.51亿欧元,同比下降1.1%;健康消费品业务营收15.73亿欧元,同比增长4.1%。同时,拜耳还宣布了4个研发项目的削减计划,此次管线削减包括了2个II期临床项目和2个I期临床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拜耳的公司构架也长期受人诟病。有消息称,比尔的任命预示着这家生产药品、消费保健品、种子和杀虫剂的公司可能会发生拆分。比尔在LinkedIn上宣布自己受聘于拜耳时,称自己迫不及待地想“释放公司的全部潜力”。衷心祝愿比尔先生能在拜耳大放异彩!BMS新任首席执行官:Chris BoernerChris Boerner(图源:Fierce Pharma官网)2023年4月26日,BMS宣布Chris Boerner将于11月1日接替Giovanni Caforio博士,成为新一任CEO。此前,Boerner一直深耕商业领域,这位候任首席执行官曾在埃森哲和麦肯锡工作过,20多年前他到基因泰克任职,进入生物制药行业。那时,Boerner在基因泰克担任营销总监,专注于多个肿瘤和免疫领域的产品战略、开发和商业化,其中包含著名的癌症药物Avastin。之后又加入Seattle Genetics(现为 Seagen),担任了一年的商业执行副总裁。2015年,Boerner加入BMS,担任其美国商业主管,后晋升为国际商业主管。2018年,Boerner再次高升,担任BMS执行副总裁、首席商务官。Boerner一上任,BMS随即宣布收购Celgene。后得益于此次收购,BMS的营收完成了翻番。时间回到2023年,BMS将面“最为陡峭”的专利悬崖。BMS最畅销的三种药物,抗凝产品Eliquis、PD-1抑制剂O药、血液癌重磅炸弹Revlimid,都将在几年内失去美国的专利保护。如今,Revlimid已于去年失去了专利庇护,仿制药制造商已经开始了对Revlimid 的“激烈猛攻”。据预测,2020年至2025年期间Revlimid的专利排他性相关损失将高达约120亿至140亿美元。这个时期上任的Boerner,可谓是临危受命。虽然在2022年,BMS已经加快了收并购的步伐:超10亿美元合作开发CIN合成致死癌症疗法、以41亿美元收购精准疗法公司Turning Point,获得明星靶点ROS1的相关产品、又与BridgeBio、GentiBio等多家Biotech合作,逐步优化管线,布局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但想押宝,谈何容易?这时,压力给到了具有丰富商业经验的Boerner。在Boerner被任命为CEO的第二天,他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透露了一些线索。当被问及BMS是否拥有在美国和欧洲将药物商业化的正确结构、战略和足迹时,Boerner表示,“BMS将像过去一样不断发展,与其产品组合和运营环境保持一致。”他还表示,“规模、重点和方向无疑会发生变化,我们将继续走在所有这些趋势的前面。”那么,Boerner能否带领BMS绝地反击呢?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总裁 Fiona MarshallFiona Marshall(图源:Fierce Pharma官网)Fiona Marshall博士是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 (NIBR) 的总裁,也是诺华NIBR在20年中的首位女总裁。同时,她也被Endpoints News评为医药领域杰出女性TOP20。这位女强人自进入生命科学后便一马当先,未曾松懈、放缓脚步。 Marshall在接受Fierce Pharma采访时说,即使在她上学的时候,药物研究和发现就在她的脑海中盘旋。在巴斯大学攻读本科期间,她在Beecham(后来并入 SmithKline Beecham)实习,然后在剑桥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不久之后,她开始在Glaxo(后来与SmithKline Beecham合并成为现在的GSK)工作,从那以后一直从事药物研发工作。Marshall称,她职业生涯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是保持领先的技术。从她在Glaxo的职业生涯开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时她从使用“更传统”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方法转为领导一个新的分子药理学小组。在那里,该团队研究了克隆受体和蛋白质,并做出了诸多发现。在Glaxo工作了 10 年之后,她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咨询工作,之后创办自己的公司Heptares Therapeutics,作为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个衍生公司。Marshall作为Heptares的首席科学官,她再次利用新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Heptares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以实现新药的发现,后被日本生物技术公司Sosei Heptares以4亿美元收购。此前,Heptares与多家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包括辉瑞和阿斯利康。Heptares之后,Marshall原本希望转向另一家初创公司,直到时任默沙东研究实验室总裁Roger Perlmutter出现。2018年,Marshall加入默沙东,担任伦敦新发现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专攻衰老疾病领域。2021年初,Marshall开始担任默沙东高级副总裁兼药物发现科学、临床前开发和转化医学全球负责人。去年8月,诺华宣布 Marshall为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以接替Jay Bradner。“我只是喜欢我们在这里所做的科学,”Marshall说,并指出该公司准备成为新领域的第一。Marshall在诺华NIBR着手的还是最前沿的技术: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和放射配体疗法等。Marshall坚信将新技术引入新的疾病领域可能是发现新型药物的关键。为此,NIBR从研发初期就让患者参与进来。在启动新项目时,该公司积极与与患者沟通,以确定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药物。“我刚开始是一名替补科学家,在这个行业中一路晋升,许多其他人也可以这样做。”Marshall分享道。药时代热烈祝贺这些行业翘楚!将继续跟踪报道。欢迎广大同药们关注!参考资料: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biopharma in 2023罗氏制药部门负责人出任拜耳CEO,两家企业未来走向何方?Fiona Yu专栏 | 在转型中纠缠的拜耳 (Bayer)Fiona Yu专栏 | BMS能否东山再起,靠的是O药还是Celgene?Fiona Yu专栏 | 化工老大到药企龙头,从诺华(Novartis)的转型经验你学到啥?其它公开资料封面图来源:Fierce Pharma官网2023年1月1日至今,~20笔中国新药出海交易横空出世,总金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一时间,喜讯频传,令行业、企业和每一位同药振奋!曾经提出“百靶竞技,百炼创新,百家上市,百药争先”的药时代团队再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国新药研发正当时!中国新药出海正当时!中国新药BD正当时!在这个BD如火如荼的好时代里,企业对于BD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与时俱进,学习最新BD知识,掌握最新BD技能,成为摆在每一位BD同药面前的一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为了帮助企业培养优秀的BD高级人才,为了帮助BD人才成长进步,药时代学苑全力打造创新药BD高级研讨会,致力于成为中国制药界ZUI有实力和活力的学习平台。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一起快乐学习!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葛兰素史克(Glaxo Smith Kline,GSK)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跨国药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73年,创始人为英籍新西兰人Joseph Nathan。细数GSK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一部并购史。GSK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发迹于奶粉业务 1873年,Joseph Nathan创立了一家名为Joseph Nathan的公司。起初,Joseph Nathan公司主要做婴儿奶粉业务。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其奶粉销量十分可观。20世纪30年代,Joseph Nathan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其业务涉及婴儿食品、维生素等。随后,公司高管将制药业务单独剥离出来,组建了Glaxo Laboratories。二战期间,Glaxo因销售青霉素、维生素等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后,Glaxo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1958年,Glaxo收购了Allen&Hanbury,这是一家来自英国的老牌制药公司。1969年,Allen&Hanbury的第一个哮喘药物上市。期间,GSK推出了糖皮质激素可的松以及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成为GSK重要收入来源。 收购威康(Wellcome),填充薄弱的研发管线 1981年,Glaxo的重磅药物Zantac(雷尼替丁)在英国获批上市,这是一款主要用于治疗胃灼烧的药物。一经上市,立刻受到人们追捧。1988年,Glaxo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英镑,其中近一半是由雷尼替丁贡献的。 然而,1989年,阿斯特拉的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获FDA批准上市,很快被推荐为一线疗法,这让Glaxo压力巨大。在雷尼替丁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期间,Glaxo相继推出了昂丹司琼、那拉曲坦等产品,但仍然阻挡不了销售额下滑趋势。 为了改变颓势,快速扩充研发管线,Glaxo于1995年收购了英国的另一家药企Wellcome(威康),这是一家专攻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百年药企。合并以后,Glaxo改名为Glaxo Wellcome(葛兰素威康),其销售额也因此增加了23亿英镑。Wellcome的抗病毒、抗癌药成为Glaxo Wellcome的重要研发管线。然而随着雷尼替丁专利到期,Glaxo Wellcome的销售额再次发生下滑。为了挽回颓势,Glaxo Wellcome又走上了合并之路。 联姻竞争对手史克必成 1830年,一家名为Smith Kline&Company(史克公司)的公司在费城成立。进入20世纪30年代,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多个重磅药物。其中吸入制剂Benzedine Inhaler在1936年销售额首次突破800万美元。随后,公司又推出了精神病药物右安非他命、氯丙嗪等,一系列重磅产品为史克公司带来了丰厚利润。进入20世纪70年代,史克公司推出了著名感冒药Contac(康泰克)以及胃溃疡药物西咪替丁等。其中西咪替丁作为首个H2受体阻断剂,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再让消化道溃疡成为致命疾病。1977年,西咪替丁获FDA批准上市后,短短3年的时间,其累积销售额就到了5.8亿美元;1981年,成为全球最畅销药物之一。然而好景不长,1981年,Glaxo的雷尼替丁上市后,很快抢占了西咪替丁的市场份额,Glaxo成为史克公司强劲的竞争对手。 为了缓解管线危机,1989年,史克公司与Beecham合并,成立新公司SmithKline Beecham(史克必成)。新公司成立后,走的是多元化路线,产品线覆盖OTC、营养品以及处方药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制药界强强联合的趋势愈发明显,Glaxo Wellcome和SmithKline Beecham为了长远发展,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2000年,Glaxo Wellcome、SmithKline Beecham两巨头达成价值约760亿美元的"联姻",新公司取名Glaxo SmithKline(葛兰素史克,GSK),GSK诞生。其中,Glaxo Wellcome和SmithKline Beecham分别占有58.75%和41.25%的股份。新的董事会选择了史克必成的首席执行席官Jean-Pierre Garnier来担任第一任CEO。 成立后的GSK,拥有20多款创新药物,其中包括舒利迭、利必通、安非他酮、昂丹司琼、罗格列酮等重磅药物。合并当年,销售额超180亿英镑。 成立之后的GSK,业务主要分为处方药、疫苗以及消费者保健三部分。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素有哮喘药金标准之称的舒利迭,药剂专利于2011年在美国到期,导致其销售额大幅下降。为了应对专利悬崖,2013年,GSK推出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Relvar/Breo Ellipta。2016年,Relvar/Breo Ellipta获批新适应症哮喘,销售额大幅提升。2017年,GSK推出了每日一次COPD三联疗法新药Trelegy Ellipta,上市当年,销售额就达到200万英镑。 在HIV领域,GSK开发了一系列鸡尾酒疗法。1987年,GSK开发的全球首个HIV治疗药物齐多夫定获批上市,随后GSK又开发了Combivir(拉米夫定/齐多夫定)、Trizivir(阿巴卡韦/拉米夫定/齐多夫定)、Epzicom/Kivexa(阿巴卡韦/拉米夫定)等一系列鸡尾酒疗法。2015年,GSK买下了BMS的HIV研发管线,以确保自己在HIV领域的优势地位。同年,GSK的HIV三合一药物Triumeq获批上市,它结合了不同机制的HIV药物,治疗效果更佳,且服用方便,每日只需口服一次,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上市第二年Triumeq销售额就位列全球抗HIV药物的第三名,2017年更是达到了24.6亿英镑。 2017年11月,GSK的二联疗法Juluca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感染HIV的成人患者。Juluca是首 款获批治疗HIV的双药疗法,与三联疗法相比,服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降低,竞争优势明显。 疫苗业务领域,GSK是全球最大的疫苗巨头之一。2017年,GSK上市了新一代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这是一种非活、重组亚单位佐剂疫苗,用于5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美国CDC免疫实践顾问委员会(ACIP)曾发布意见,推荐Shingrix取代默沙东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用于5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免疫接种。Shingrix上市后销售额一直表现强劲,2022年前三季度,Shingrix销售额累积达21.89亿英镑。 除了呼吸、HIV、疫苗这些基本盘外,GSK也在肿瘤领域有所布局,但是充满了坎坷。2018年,GSK以51亿美元收购Tesaro公司,获得了PD-1单抗Jemperli。2021年,Jemperli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但是其商业化进展并不顺利。2022年上半年,Jemperli销售额仅有800万美元。 GSK的另一款抗肿瘤药Blenrep也遭遇挫折,这是一款靶向BCMA的ADC药物。今年11月底,GSK宣布撤回Blenrep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上市许可程序,原因为在与泊马度胺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的头对头试验中,未达到临床终点。 另外GSK的支柱产品PARP抑制剂Zejula,则因为可能增加潜在死亡风险的安全性问题,大受影响。不过GSK并未放弃在肿瘤领域的布局,目前正在进行创新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 GSK的发展史很好地诠释了并购是跨国药企成长的重要之路,GSK对资源配置的整合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昔日医药企业龙头老大,GSK正在努力进行创新与转型。不过创新并不容易,GSK未来会是如何,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资料: 1.https://news.pharmacodia.com/web/informationMobileController/getMobileNewInformationById?id=8a2d9837612b05a10161382be3950448;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w_Witty; 3.Upcoming events-Dova's US verdict and Glaxo's valuable HIV doublet data; 4.GSK unveils Keytruda head-to-head data in lung cancer-and they look good at first glance;Fierce Pharma. 扫描下方二维码,发送“新年快乐”,领取双旦好礼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100 项与 Beecham & Co.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eecham & Co.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