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在研适应症-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 an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TL-001 in Healthy Adult Participant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K)), pharmacodynamics (PD) and immunogenicity of single an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of TL-001 in healthy adult participants.
100 项与 帆礼生物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帆礼生物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帆礼生物之所以获得腾讯青睐,源于其在AI药物研发领域实现的多项技术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PharmaAI"平台,整合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新药研发的多个关键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靶点发现阶段,平台能够同时分析数百万篇科研文献、临床数据和基因组学数据,快速识别具有潜力的药物作用靶点。与传统方法相比,这一过程的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
在分子设计环节,公司开发的生成式AI模型可以根据特定靶点结构,自动设计出具有理想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候选分子。目前,利用该技术已成功设计出多个针对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先导化合物。
更值得关注的是,帆礼生物建立了全球首个专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AI平台。通过分析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传统药物赋予新的科学内涵。这一创新方向也与腾讯在传统文化数字化方面的布局不谋而合。
近日,腾讯控股通过其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对帆礼生物技术公司的战略投资,这是互联网巨头跨界布局生物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投资规模达数亿元人民币,腾讯将获得帆礼生物一个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帆礼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的创新企业,其自主研发的AI药物发现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靶点的新药开发。公司创始人李帆博士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公司核心管线的临床前研究,并扩建AI计算基础设施。
腾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动作频频,此前已投资多家数字医疗和生物科技公司。此次选择帆礼生物,看中的是其将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深度融合的技术实力。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表示:"我们相信AI将在新药研发领域引发革命性变革,帆礼团队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
市场分析认为,这笔投资契合腾讯"科技向善"的战略方向,也体现了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传统行业的趋势。
当外资纷纷撤离中国生物医药赛道时,腾讯却以5.5亿元重金砸向礼邦医药的C轮融资,同时低调入股成立仅半年的帆礼生物。这一进一退之间,隐藏着怎样的资本博弈逻辑?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下,本土资本能否扛起创新药研发的大旗?
外资撤退,本土资本接盘背后的逻辑
礼邦医药注册资本激增25.2%的背后,是外资股东Thoth Investment Limited的彻底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腾讯联合北京新动力基金的组合。这种更替绝非偶然——2023年以来,红杉资本、奥博资本等外资机构纷纷收缩中国生物医药投资,而本土资本对创新药企的接盘金额同比上涨37%。
差异的核心在于评估标准:外资更看重短期财务回报,而腾讯等本土资本更关注技术自主性。以礼邦医药的AP301为例,这款治疗肾病患者高磷血症的铁基磷结合剂,已进入中国上市申请阶段,其临床数据展现的降磷效果优于国际竞品。这种具备明确临床价值且避开专利纠纷的项目,正成为本土资本的新宠。
政策敏感区的"避雷"投资策略
帆礼生物的经营范围中,明确排除了人体干细胞与基因诊断技术开发,这与礼邦医药避开基因治疗的策略如出一辙。腾讯近两年投资的5家生物技术公司,全部聚焦政策支持赛道:Atomwise专攻AI制药算法,圣因生物深耕RNA干扰技术,礼邦医药锁定肾脏疾病领域。
这种选择反映出一条铁律:在CDE新政强调"临床价值"的背景下,资本更倾向技术成熟度与监管确定性平衡的领域。例如圣因生物的SGB-3403虽处临床早期,但因其靶向PCSK9的机制已有跨国药企验证,反而获得超6亿元融资。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加速器效应
腾讯对礼邦医药的5.5亿元注资,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这笔资金直接推动AP301的中国上市申请与全球三期临床规划,将原定2026年的商业化节点提前至少18个月。更关键的改变在于资源整合——腾讯的AI能力已开始赋能Atomwise的分子模拟算法,其流量入口未来可能为礼邦医药的患者教育提供支持。
但这种巨头入场也加剧了马太效应。目前融资向头部企业集中度已达68%,拥有核心管线的企业如圣因生物(RNAi技术)估值飙升,而缺乏差异化技术的Biotech正面临融资寒冬。
冷思考:热潮下的泡沫与机遇
资本狂欢背后需要清醒认知:民为生物获得腾讯投资后估值翻倍,但其多核心大分子药物仍处临床前阶段;礼邦医药虽引进罗氏产品权益,但AP301上市后或将面临仿制药围剿。
穿越周期的关键要素有三:政策方面需紧盯CDE对"真创新"的界定标准;技术层面要看全球竞争力,如礼邦与罗氏的合作模式;退出机制则依赖港股18A与科创板的持续包容。数据显示,2023年生物医药IPO过会率已降至41%,资本退出通道正在收窄。
结语:生物医药的"黄金十年"谁主沉浮?
当行业从"讲故事"进入"拼数据"阶段,腾讯的布局揭示了一个新趋势:未来属于那些深耕垂直领域(如肾脏病专科药)、同时精准规避政策风险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AP301的临床数据远比"基因编辑"的概念更值得关注——毕竟,能活下来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100 项与 帆礼生物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帆礼生物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