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氟[18F]阿法肽PET-CT与氟[18F]脱氧葡糖PET-CT相比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的随机、开放、交叉、多中心的非劣效性II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与氟[18F]脱氧葡糖PET-CT相比,评价氟[18F]阿法肽PET-CT用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次要目的:
与氟[18F]脱氧葡糖PET-CT相比,评价氟[18F]阿法肽PET-CT用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与氟[18F]脱氧葡糖PET-CT相比,评价氟[18F]阿法肽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特征。
探索性目的:
比较氟[18F]阿法肽PET-CT与氟[18F]脱氧葡糖PET-CT相比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
整合素αvβ3表达情况(可选)。
一项观察氟[18F]阿法肽注射液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体内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生物分布的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观察氟[18F]阿法肽注射液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单次注射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次要目的: 评价氟[18F]阿法肽注射液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单次注射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评估氟[18F]阿法肽注射液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体内放射性分布特征及辐射暴露量。
100 项与 江苏施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江苏施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随着核药领域的爆火,“医药一哥”恒瑞早已按捺不住、毅然入局,连央视《新闻联播》都开始报道此事。近日,天津恒瑞牵头组建的天津市放射性药物创新联合体作为天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事实上,天津恒瑞成立仅3年多,已经在核药布局方面已多次迎来重大进展,包括取得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推进4款核药进入临床以及获批筹建依托于天津恒瑞的天津市核素精准诊疗药物重点实验室等。2024年伊始,恒瑞给了核药市场一个小“震撼”。01手握4款临床核药产品核药指的是一类含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或治疗的特殊药物。在核药的细分赛道中,RDC(放射性核素偶连药物)已经脱颖而出。RDC药物从广义上可以分为抗体靶向的核素抗体偶联药物(RAC),以及基于小分子(包括多肽)的核素偶联药物。与ADC相比,RAC相当于将ADC“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结构中的毒素替换成为了核素。RDC可以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与直接向癌细胞提供辐射的靶向分子连接起来,实现癌症的精确靶向,显著的增加抗肿瘤功效,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2020年11月26日,恒瑞医药全资成立子公司天津恒瑞,成立仅3年多,天津恒瑞已推进4款RDC进入临床,包括2款诊断用药镓[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HRS-9815注射液以及2款治疗用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HRS-4357注射液[1]。镓[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用于已确诊或疑似高分化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成人患者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以定位生长抑素受体过表达的原发肿瘤及其转移灶,于2023年6月份进入III期临床。HRS-9815注射液拟用于成人前列腺癌患者的PSMA阳性病灶的PET诊断,于2023年7月份获批临床。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是由诺华研发的一款放射性精准治疗药物,2017年恒瑞以39亿美元收购获得,2022年以3类仿制化药申报临床。目前该药物在国内已进入临床III期阶段,用于治疗晚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HRS-4357是由恒瑞研发的一款治疗性核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AR通路抑制剂和紫杉烷类化疗的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于2023年7月份获得NMPA批准临床,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天津恒瑞致力于打造肿瘤诊疗一体化核素药物的研发转化平台,上述镓[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与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为恒瑞在核药领域布局的首对放射性精准“诊疗一体化”产品,上市后有望为国内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02国产核药迎来收获期由于存在进入壁垒高和行业集中度高等问题,国内的核医学起步较晚,直到2023年9月15日,先通医药的用于测定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功能下降成年患者脑内Aβ神经炎性斑块的水平的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获得NMPA正式批准,成为国内核医学领域近20年首个获批上市的新药,对我国核医学发展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在国内政策支持以及国内研发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国内的核药发展迅速,临床上有多款在研的核药产品,用于诊断或治疗(图1)。图1 国内部分在研的核药产品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各公司官网等公开资料智核生物的智舒嘉是国内首个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可快速提高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清甲治疗和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期间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诊断智舒嘉的新药上市申请已于2022年7月获CDE受理,目前已经在补充资料序列,处于质量标准复核阶段,即将获批上市。基于此,近期华润九新与智核生物就智舒嘉获NMPA批准后的商业化推广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华润九新将获得智舒嘉在中国甲乳外科市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益[2]。99mTc-3PRGD2是由北京大学王凡教授领衔的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所研制的中国首个核医学肿瘤显像诊断1类新药,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于SPECT显像诊断的广谱肿瘤显像剂。2022年1月7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了99mTc-3PRGD2临床III期试验结果发布会,大会报道了99mTc-3PRGD2的临床III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与PET影像技术相比,SPECT显像临床检测费用大约是PET影像检测费用的1/10,99mTc-3PRGD2的研制成功将改变核医学SPECT/CT影像技术不能用于肿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技术现状和传统认知,显著降低肿瘤临床检查费用,造福广大群众。氟[18F]阿法肽注射液是由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发后转让给施美康药业的靶向αvβ3的PET显像剂,于2018年9月13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配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可用于整合素avb3高表达肿瘤的早期诊断并指导肿瘤精准治疗,18F-APN-1607是由新旭医药研发的tau蛋白示踪剂产品,用于阿尔茨海默症(AD)诊断,于2020年10月份获批进入III期临床。2022年12月份,东诚药业购买了新旭医药的18F-APN-1607的临床批件和研发资料,并获得该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临床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独家权利。紧接着,2023年12月底,东诚药业宣布提前完成18F-APN-1607的临床III期受试者全部入组,后续将进行临床总结,上市申请等工作。先通医药自主研制得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是国内首个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治疗药物,于2022年3月获得NMPA的临床III期试验批件,随后8月份首例受试者顺利完成随机入组,并于9月24日顺利完成给药,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瘤[3]。03诺华引领全球核药研发“狂潮”随着2013年拜耳研发的镭233药物Xofigo获批上市,核药正式走进大众视野。近几年随着诺华的Lutathera和Pluvicto的成功,核药再次引起重视,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Pluvicto在2023年前三个季度销售额达到7.07亿美元,2023年有望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跻身重磅炸弹行列。诺华预计在解决产能问题之后,2024年以后每年至少供应25万剂Pluvicto,销售峰值将达到20亿美元。Pluvicto上市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让人们不得不感叹核药的吸金能力。以Lutathera、Pluvicto为代表的RDC药物进一步提振了业界对于核药的信心,推动核药市场从诊断性核药加速走向治疗性核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FDA批准了9个RDC上市,包括7款PET诊断药和2款治疗药。除了拜耳和诺华外,全球也有很多药企在从事RDC药物的研发,如BMS以41亿美金的溢价收购成立仅三年多的核药公司RayzeBio[4]。目前RayZeBio管线中仅有3款产品,其中进展最快、也最受期待的是RYZ101(图2)。RYZ101是一款靶向生长抑素受体2(SSTR)的RDC药物,它选择了α粒子放射性同位素锕-225(Ac225)作为核素。图2 RayZeBio的研发管线图片来源:RayZeBio的官网与传统核药选择的β粒子相比,α粒子可以提供高400倍的能量,更容易使DNA双链断裂,更好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安全性也可能更好。2023年10月份,礼来也以14亿美金溢价87%收购Point Biopharma进军核药领域[4]。Point也有三款药物在临床开发阶段,包括PNT2002、PNT2003和PNT2004。PNT2002是一种靶向PSMA放射配体疗法,用于激素治疗进展后的mCRPC患者。PNT2003是一种靶向SSTR放射配体疗法,用于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PNT2004是一种靶向FAP-放射配体疗法,正在进行一期FRONTIER试验用于治疗胆管上皮癌和结直肠癌等(图3)。图3 Point Biopharma的研发管线图片来源:Point Biopharma的官网除此之外,罗氏也于2023年9月份与PeptiDream达成一项超10亿美金新的多靶点合作与许可协议,双方将致力于新型大环肽-放射性同位素(peptide-RI)偶联物的发现与开发,由此罗氏进入核药领域[6]。PeptiDream是多肽领域领军企业,开发了专有的多肽发现平台(PDPS)技术,通过构建十万亿规模的肽库,建立自动化平台,可实现快速(约1个月)筛选目标化合物,筛选成功率大于95%。04结语与其余药物相比,核药有可视化、可定量化和耐药性表现更佳等优点,在国家政策和核药技术进步等支持下,核药迎来了春天。国内外有很多药企布局核药的研发,诊断性核药也在向治疗性核药倾斜,创新性核药也得到大力发展,诺华的Pluvicto引领全球创新型RDC药物的发展,在资本寒冬里,核药市场逆势生长。参考文献1.恒瑞医药:恒瑞医药天津核药项目登上《新闻联播》,公司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地2.智核生物官网:智核生物与华润九新达成国内首个甲癌诊疗药物rhTSH(智舒嘉®)商业化合作3.先通医药官网:先通医药宣布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Ⅲ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4.Bristol Myers Squibb Adds Premier Radiopharmaceutical Platform with Acquisition of RayzeBio5.Lilly to Acquire POINT Biopharma to Expand Oncology Capabilities into Next-Generation Radioligand Therapies6.PeptiDream Announces Collaboration and License Agreement with Genentech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Peptide-Radioisotope Drug Conjugates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责任编辑 | 卢瑟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商务合作 |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2023年11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多肽研究创新单元王锐院士/学部委员团队在线发表了关于“Microcolin H”的全新研究论文,揭示了海洋多肽分子Microcolin H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前沿技术突破市场新希望就研究亮点来讲,上述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以单次大于200mg的产量实现了Microcolin H分子的全合成,有效解决了该类天然产物的物质来源问题;在细胞层面研究发现Microcolin H对于胃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纳摩尔级的抑制活性;通过运用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Microcolin H的直接作用靶点为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α/β(PITPα/β)。多肽Microcolin H作用于PITPα/β诱导细胞自噬发挥抗肿瘤活性图片来源:药物研究所官网某种程度上来讲,上述基础研究虽仅是多肽行业技术的细节上突破,Microcolin H也多是停留在科研层面,目前商未经临床和商业市场验证。但也正是这些逐步出现的新技术突破或技术革新,才逐渐为多肽肿瘤治疗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大胆的设想,作用不言而喻。而事实也证实,近年来的多肽肿瘤市场确实如预期一般,以其独特优势,正在快速发展。优势明显多肽抗肿瘤领域前景巨大多肽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基因重组或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多肽,通常由10-50个氨基酸组成。相较于小分子化药,多肽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强的选择性,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优势明显,且由于多肽本身是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其代谢产物为氨基酸,对人体一般没有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相较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稳定性较好、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免疫原性较低或无免疫原性等优势也是目前多肽类药物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肽药物与传统小分子化药和蛋白质药物的比较药物传统小分子化药多肽药物蛋白质药物相对分子量一般不高于500500-10,000一般高于10,000稳定性好较好差生物活性较低高高特异性弱强强免疫原性无无或低有纯度高高较低成本低高更高举例阿司匹林利拉鲁肽单克隆抗体原子个数:21相对分子量:180原子个数:531相对分子量:3,751原子个数:>25,000相对分子量:~150,000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报在已上市多肽药物中,占比前三的治疗领域依次是肿瘤(30%)、消化道(14%)以及糖尿病(13%)。由此可见,抗肿瘤是目前多肽药物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上市多肽类药物治疗领域分布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肽研社四大机制机制与靶点并进目前市面上关于多肽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围绕四大方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免疫治疗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且由于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而也可以实现多肽改造和融合,实现多肽的高效、靶向、特异的抗肿瘤作用。表1: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代表分子国内代表企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P53、Caspase-3、IL-24等乌贼墨多肽SHP、西兰花多肽组分Ⅱ中奥生物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PD-1、PD-L1、CTLA-4等D-PPA[NYSKPTDRQYHF]汉鼎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坏死MEL细胞、HL-60PFR 九肽、Polybia-MPI 阳离子两亲性α-螺旋短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Ang2/Tie2 、VEGF/VEGFR2多肽AR7、多肽HBP等藤栢医药、赛升药业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资料整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上靶向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是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多肽是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重要候选者。其作用靶点主要集中于P53、Caspase-3、IL-24等,代表分子有乌贼墨多肽SHP、西兰花多肽组分Ⅱ、多肽sIL-24等。以乌贼墨多肽SHP为例,其可通过激活P53基因,调节Bcl2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西兰花多肽组分Ⅱ则可提高细胞Bax/Bcl2蛋白比值,进而促进Caspase3活化,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方面以PD-1、PD-L1、CTLA-4为靶点的结合肽是目前研发的热点。以PD-L1结合肽D-PPA为例,亲水性D-型多肽(D-PPA)本身没有细胞毒性,然而,通过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它可以抑制CT26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动物存活。目前经美国FDA 批准的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阻断剂主要是抗体类药物,但抗体生产成本高且半衰期长,一旦出现免疫不良事件不能及时撤药,所以多肽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研发十分必要。此外,作用于TIGIT、LAG-3、TIM-3等靶点的阻断抑制性分子也带来了新的肿瘤治疗希望。这类分子药物能够重新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打破机体已经建立起来的肿瘤免疫耐受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作用机制上该类多肽通常能够破坏肿瘤细胞膜,其比传统的化疗药物有着更高的选择性,且不会诱导多药耐药现象。作用靶点主要集中于MEL细胞、HL-60等,代表分子有PFR 九肽、Polybia-MPI 阳离子两亲性α-螺旋短肽等。以人类乳铁蛋白的PFR 九肽为例,其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MEL 和HL-60 的增殖、上调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和诱导细胞膜的破坏,诱导肿瘤坏死现象的发生,体内实验结果也表明PFR 肽有着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和耐受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机制上由于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再生,通过中断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有效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原则上可以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直接以肿瘤组织为靶目标的治疗方法相比,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易于到达治疗的作用部位,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广谱性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其主要集中的靶点有Ang2/Tie2 、VEGF/VEGFR2等,代表分子有多肽AR7、多肽HBP等,以多肽HBP为例,其机制上具有肝素结合活性其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ERK、FAK和Akt的表达水平,同时削弱HUVEC分泌侵袭因子MMP2和MMP9的水平,体内实验中多肽HBP对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均表明多肽HBP可作为抗血管生成类抗肿瘤候选药物进行后续研发和临床推进。多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图片来源:中信建投研报多肽药物可以作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的靶点,通过多种机制杀伤肿瘤细胞。但多肽药物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并不局限于作用靶点和机制上,在药物开发技术层面也大有可为。肿瘤多肽的未来肽修饰之下的优化策略虽然,多肽药物的优势很明显,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俱佳,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蛋白酶水解、体内半衰期短、理化稳定性较差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而针对上述局限,多肽肽修饰技术之下,多个领域的技术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并且未来更是有望技术迭代升级之后,创造更多备受期待的进步。顺应性方面,目前多肽类药物主要的递送方式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相较口服给药,顺应性有所不足。故口服给药一直是多肽药物研究者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抗肿瘤多肽更是如此。但是,多肽口服药生物利用度低的特点却始终困扰其技术进步,因此寻找合理有效的口服递送策略也是多肽药物发展面临的难题。而肽修饰技术之下,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改变多肽构象,实现保护多肽免受胃肠道酶降解的同时,还能增强膜的通透性,促进多肽的吸收。有效解决了口服多肽药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口服片Rybelsus(索马鲁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半衰期方面,同样是肽修饰技术,同样是索马鲁肽,其采用了化学修饰来提供稳定性,通过在26 位氨基酸处进行脂肪酸酰化修饰,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增强了抗酶降解能力,并且提高了血浆稳定性,显著延长半衰期。另外,多肽偶联药物(PDC)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递送方式,也是目前多肽药物的研究热点。其同样具备共价修饰配体肽的优势,该配体肽可以靶向肿瘤部位的特定细胞表面受体或生物标记物,发挥持久的功效,从而赋予整体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这样可以足够数量的药物被输送到癌症部位,同时尽量减少与健康组织的接触,降低毒性。2021年2月27日,首款多肽偶联药物melflufen (Melphalan flufenamide,PEPAXTO®)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由于melflufen是高度亲脂性的,可以抵抗蛋白酶水解,使其容易被靶向癌细胞摄取。一旦内化,melflufen分子可以被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度表达的氨肽酶切割,并释放烷化剂毒性药物,进而在肿瘤细胞中引起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目前来讲,肽修饰的广泛研究已经被证实可以克服渗透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和体内稳定性差等限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更新颖的肽修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如近两年声名鹊起的“环化技术”,其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如头到尾、主链到侧链和侧链到侧链环化。肽环化有助于增加蛋白水解稳定性和细胞渗透性,同时允许模拟和稳定肽的二级结构。未来,多肽抗肿瘤的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或许都大概率将利用肽修饰技术优化。蓝海已至国内抗肿瘤多肽百花齐放我国多肽药物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多肽、多肽偶联物更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但这其中,更多的集中在抗感染(抗艾滋病)、糖尿病(GLP-1)领域,抗肿瘤领域的多肽药物研发稍显不足,但仍有部分药企极具前瞻性的布局了该领域,且即将兑现。不完全统计,我国多肽抗肿瘤活跃研发管线有30余款,其中临床Ⅲ期6款,临床Ⅱ期4款,管线中后期(Ⅱ期之后)占比30%左右;临床I期4款,临床前20余款,管线前期(Ⅱ期前,不含Ⅱ期)占比70%以上,相对海外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在研多肽肿瘤临床阶段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人工统计,错误望指正)第一梯队(临床III期):恒瑞医药、盛诺基医药、复星医药、先通医药、施美康药业恒瑞医药拥有多个多肽偶联药物管线,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是一款“诊疗一体化”产品,该药原研自诺华的Lutathera,由恒瑞医药2017年以39亿美元收购获得,用于治疗成人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国内已经进入临床Ⅲ期;其余均为肿瘤诊断产品。盛诺基医药的SNG1005是一款穿透血脑的多肽药物偶联物,将紫杉醇与氨基酸短肽偶联得到,能够将紫杉醇特异性递送至脑部,目前已经推进到了III期临床。复星医药于2020年8月引进了Balixafortide(POL6326),这是一款从鲎中得到的天然多肽——polyphemusin的类似物,为双环肽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并激活免疫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目前在国内的乳腺癌适应症处于临床III期。先通医药的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是一款自主研制并投入临床研究的核素治疗药物,也是国内首个prrt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已进入临床Ⅲ期。施美康药业的氟[18F]阿法肽注射液不仅能够检测肿瘤的发展情况以及药物治疗反应,而且能够用于肿瘤的早期治疗,且对于人体有良好的安全性,已进入临床Ⅲ期。第二梯队(临床II期):藤栢医药、同宜医药藤栢医药的化学合成抗肿瘤多肽药物HYD-PEP06,属于1.1类新药。该药是一种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药物,基于“一药双靶”设计,可全面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复发和转移,填补了化学合成类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空白,目前已进入临床Ⅱ期。同宜医药有两款PDC药物CBP-1008和CBP-1018,均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其中CBP-1008是First-in-class的双配体药物偶联药物。第三梯队(I期及临床前):博瑞医药、爱泰浦生物博瑞医药BGC0228是由博瑞医药基于靶向高分子偶联技术平台自主研发的一款多肽偶联药物,临床试验已获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爱泰浦生物的ATAP-M8是一款ATAP-iRGD-M8的多肽组合药物已获批进入临床,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此外,还有相当多初创Biotech的靶向多肽类创新分子药物尚未进入临床,包括中奥生物的ZA001、ZA002和ZA003、泰尔康生物的Tye-1001、Tye-1002、普莱医药的PL-AC343、PL-18和PL-AC330等等。表2:国内“部分”临床阶段多肽药物研发管线药企名称在研产品适应症临床阶段恒瑞医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III期盛诺基医药SNG1005癌症脑转移III期复星医药Balixafortide乳腺癌III期先通医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神经内分泌肿瘤III期施美康药业氟[18F]阿法肽注射液肿瘤III期藤栢医药HYD-PEP06肿瘤II期同宜医药CBP-1008、CBP-1018恶性实体瘤II期爱泰浦生物ATAP-M8晚期实体瘤I期数据来源:药智数据结语首先,需要重点强调的一点是,抗肿瘤多肽无论是在上市多肽产品还是在研品种上,一直以来都是多肽新药研发的首位,热度非其他领域可比。目前,多肽抗肿瘤在机制上已基本形成四大体系,相关靶点与药品也初步得到了市场的验证。但与此同时,多肽类药物与生俱来的蛋白酶水解、体内半衰期短与理化稳定性较差等局限性也一直存在,但随着更多如“环化”之类的肽修饰技术的出现,确实很大程度上克服以上困难,也为多肽抗肿瘤领域的产品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不过,无论是多肽宏观层面,还是多肽抗肿瘤的微观层面,从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技术迭代以及临床表现上,其仍“任重而道远”,尽管国内药企已在多肽抗肿瘤领域有所布局,但目前处于临床后期的多是PDC相关技术,与其说是多肽技术进步所致,不如说是吃了ADC的版本红利,更多实质上的多肽抗肿瘤药物目前仍处于临床前期,如临床II期的HYD-PEP06、临床前的ZA001、PL-AC343等等。并且,以目前国内与海外多肽抗肿瘤领域的布局相比,无疑目前其仍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好在与其他传统创新药相比,多肽抗肿瘤新技术上的海外差距仍相对较小,国内本土药企正逐步加速追赶全球脚步,总体未来可以期待一手。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鹤鸣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商务合作 |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江苏施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江苏施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