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Philochem AG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hilochem AG 相关的专利(医药)
精准医疗时代,核药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抗癌武器。核药不仅能够做到精准诊断肿瘤,还能从内部摧毁瓦解癌细胞。全球制药巨头在纷纷布局的同时,中国创新药企也在奋力追赶。
1898年,居里夫人首次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1946年首次成功将放射性物质注射到人体内治疗肿瘤;1950年,雅培推出了首款商业放射性药物131I人体血清蛋白(RISA);1970年,FDA宣布将逐步撤销对放射性药物的豁免,并开始将其作为药物进行监管。2018年,诺华的Lutathera上市,为RDC药物开发拉开了序幕。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反观中国放射性药物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速。20世纪50年代末到1965年,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开始萌芽;1966年到1983年,放射性药物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政策监管条例也不断完善,产业的格局开始呈现出完整趋势;1984年到现在,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壁垒的形成,放射性药物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精准诊疗需求驱动
核药从一开始“谈核色变”走到爆发式前进并非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核药在肿瘤诊疗中具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放射性配体疗法(RLT)的原理就是与特异性分子结合的放射性核素,通过跟靶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生物标志物特异性靶向结合,定位到全身各处肿瘤病灶,利用辐射杀伤靶细。
其次,政策支持也是关键因素之一。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医疗卫生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
并且,核药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放射性配体疗法所需的核素、配体都有相应的门槛,核素生产依赖于大型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其建造和运作都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异常严格的规定。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正在朝着诊疗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个体化的诊疗与治疗。随着放射性药物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应用转化,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将在未来实现“全面开花”。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MNC领衔狂奔
要说MNC在核药领域的布局,首先就不得不提到“先行军”诺华。2017年到2018年开始,诺华前后斥资近百亿美元在核药赛道上“买买买”:先后获得RDC治疗药物Lutathera®、Pluvicto®,并因此坐实了全球RDC领域的头把交椅。Pluvicto®于2022年获得FDA批准上市,诺华也因此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掀起了RDC的热潮。
根据诺华的2025H1财报显示Lutathera®、Pluvicto®这两款产品分别营收8.25亿美元(+26%)和4.00亿美元(+16%),共计12.25亿美元,并且Pluvicto®是全球首款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产品。
除了诺华以外,较早布局核药领域的还有一位——拜耳。拜耳早在2009年就与Algeta合作开发了Xofigo®,并且在2013年获批上市。上市后Xofigo®的销售额在2017年达到峰值(4.08亿欧元),后面开始逐渐呈现下滑趋势。虽然如此,但是拜耳从未停止核药赛道狂奔的脚步。
Pluvicto®的成功无疑让MNC都开始躁动,BMS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BMS以约250%的溢价收购了RayzeBio,后续又与Philochem AG达成协议,获得OncoACP3的全球权益。
阿斯利康也在2020与Fusion Pharmaceuticals达成合作,开发下一代基于α粒子的核药。通过合作阿斯利康看到了核药的更多的可能性,核药快速升温的时候,阿斯利康用最直接的方式,24亿美元收购Fusion,宣布自己正式闯入核药赛道。
除此之外,默克、赛诺菲、强生等头部MNC都在核药领域积极布局。
国内药企积极卡位
中国核药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已目前明显已经涌现出一批积极布局的企业。
远大医药是国内核药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2025年上半年收入录得约4.2亿港元,再次实现超100%的大幅增长。远大医药作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实现创新核药商业化的药企之一,已经率先步入收获期。
公司核心产品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主要应用于肝癌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同时,远大医药已经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在研发注册阶段共储备了15款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131I、90Y、89Zr在内的5种放射性核素,覆盖了肝癌、前列腺癌、肾癌、脑癌等在内的7个癌种。
同时东诚药业也是国内核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药业务实现收入5.03亿元(同比+1%),其中18F-FDG实现收入2.12亿元(同比+9%)。
除了传统药企,一批新兴核药企业也先后成立并斩获较高融资,如智核生物、辐联医药、核欣医药、艾博兹医药、诺宇医药、晶核生物、核舟医药等。
百亿蓝海正在展开
预计到2030年,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19.3亿美元,而我国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127亿元。
核医学领域常用的99Mo、125I、131I等8种医用同位素,保守估计每年需求量将以5%-30%的速度增长,年平均增速25%,预计到2030年需求总量将增加10倍以上。
虽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用放射性核素仍依赖进口,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远大医药在成都温江投资逾30亿元的全球首个“零辐射”智能核药工厂已取得甲级辐安证。
核药航道的竞争刚刚开始,核药产业正从“小众赛道”向千亿级市场推进。
转载自瞪羚社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
期
看
点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RDC)是一种核药靶向治疗手段,通过将放射性核素与靶向配体结合,精准地将辐射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高效治疗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RDC具有精准靶向、不易耐药、安全性高、诊疗一体化等优势,适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临床价值。随着全球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核药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医药行业的新宠。报告以下深度分析国内外主要药企在RDC领域的布局、技术管线、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环境与市场前景。
本期内容
01
布局RDC的国内企业
02
国际企业布局
03
核药三巨头为何没有飙涨
04
总结与展望
【01 布局RDC的国内企业】
近期,国内药企纷纷布局RDC领域。
百利天恒丨RDC
2025年7月28日,根据CDE官网的公示信息,百利天恒正式递交了镥[177Lu]-BL-ARC0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这款药物是百利天恒在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ARC)领域递交的首款1类新药,标志着公司在创新药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于CDE官网
远大医药丨RDC
2025年7 月 22 日,远大医药宣布,其全球创新的前列腺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 TLX591(177Lu-rosopatamab tetraxetan)已获国家药监局默示许可,即将加入一项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研究计划在中国、欧美、澳新等地招募 500 余名既往 ARPI 失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比较 TLX591 联合标准治疗与单用标准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TLX591 以单克隆抗体精准携带放射性核素,仅需两次给药、间隔两周,即可取代传统 30 周、六周期的 PSMA-RLT 方案,显著缩短疗程、提升依从性。其经肝脏代谢,避免肾脏蓄积,长期随访未见明显肾毒性;大分子结构减少唾液腺、泪腺摄取,口干、干眼等副作用也大幅降低,有望重塑 PSMA 阳性 mCRPC 的治疗格局。
配套诊断试剂 TLX591-CDx 的 III 期临床已于 2023 年 8 月在中国完成首例给药,并于 2025 年 5 月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东诚药业丨RDC
2025年7月19日,东诚药业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蓝纳成完成超 3 亿元 C+轮融资,加上年初 2 月的融资,这家成立仅 4 年的企业半年内融资已达 4.5 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其「诊疗一体化」RDC 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
科伦博泰丨RDC
2025年3月底,CDE官网最新公示,科伦博泰1类新药SKB107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晚期实体瘤骨转移。
据科伦博泰公开资料可知,这是该公司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开发的靶向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药物。本次是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IND。
虽然国内利好消息不断,但核药赛道还是被MNC牢牢把控,进度领先。
综上,中国核药领域已有超过20家企业布局。除上述企业外。从技术平台看,国内企业多依托成熟抗体偶联或靶向小分子药物技术,结合核素螯合技术开发新一代药物;管线多聚焦PSMA、FAP、肽受体等新靶点。上市前期商业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并辅以license-in/Licensed-out形式进行合作。
02 国际企业布局
施贵宝
2025年6月11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全资子公司RayzeBio与Philogen Group全资子公司Philochem AG达成一项最终协议,Philochem将向RayzeBio授予开发、制造和商业化OncoACP3(一种针对癌症的临床阶段治疗和诊断剂)的全球独家权利。
根据协议条款,Philochem将获得3.5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潜在总金额达1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亿元)。Philochem还将收到OncoACP3治疗和诊断剂全球净销售额的中单位数至低两位数特许权使用费。双方预计该交易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年初,BMS以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拿下其α核素靶向疗法管线及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生产基地。
诺华(Novartis)自家Pluvicto(^177Lu-PSMA-617)2024年全球销售飙至13.92亿美元,成为首款跻身“十亿美元俱乐部”的放射性配体疗法(RLT);
拜耳(Bayer)、礼来(Eli Lilly)等跨国巨头也纷纷通过并购、合作或自建产线强化布局。
同时,《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最新重磅综述指出,当前RLT在放射性同位素(β粒子Lu-177到α粒子Ac-225、Pb-212、Cu-67等)与靶向配体(肽、小分子、纳米抗体)两大核心技术上正迎来爆发式创新,已有超过60个临床项目覆盖20多种肿瘤类型,且极具诊疗一体化优势。
附件表1| 商业化临床阶段的RLTs
【03 政策支持与监管趋势】
全球和中国对核药及RDC研发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核素技术和产业发展。国家大型设备配备规划大幅增加PET-CT、PET-MR等仪器数量,推动诊断核药需求。此外,中国加强了创新核药审评审批力度,如2024年我国将Pluvicto纳入优先审评,预计2025-26年获批上市。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还通过补贴、医疗保险谈判等手段鼓励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包括核药)应用。
国际上,核素药品和RDC同样受到重视。美国FDA和欧盟EMA对放射性药物实施类似生物制品的严格监管,同时也为创新药给予加速通道。由于放射性特性,这类药物具有较高的监管壁垒(运输、储存、废弃物处理等),促使行业形成较高的进入门槛和集中度。总体而言,未来政策趋势将继续向加快创新核药审批、加强核医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倾斜,以推动产业发展。
04 市场规模及增长前景
全球核药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核医学市场约106.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到31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5%。其中放射性治疗药物增速更高;根据贝瑞报告,2023年全球RDC市场约15亿美元,2033年可达61亿美元,CAGR约15.1%。中国市场增长尤为迅猛。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核药市场2023年规模约50亿元人民币,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32%,2023年已增至54亿元,预计到2030年超过260亿元。
增长驱动力包括:创新药物上市带来的治疗需求激增(如Lutathera、Pluvicto商业化成功提振市场);核药诊疗一体化优势和α、β核素新靶点的开发带来更多适应症;核医学检测和治疗基础设施(PET设备、核素厂、放射实验室等)建设快速推进;此外医改政策和医保支持也将提高可及性。总体看,在国内外政策和资本推动下,核药尤其是RDC领域将进入产业化快速兑现期。
★
(来源:药研视角公众号)近日,国际权威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正式宣布成立青年编辑委员会(Early Career Board,简称 ECB),这一举措标志着药物化学领域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5c01588《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作为药物化学领域备受推崇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是研究人员发表化合物设计、优化以及药物递送和成像剂的生物评估等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此次成立的青年编辑委员会,旨在为处于职业早期的科学家们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编辑工作、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见解、专业知识,并携手合作,共同塑造药物化学的未来。青年编辑委员会汇聚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优秀职业青年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对于推动创新的重要性。委员会成员们将参与到为期刊撰写内容、征集主题系列稿件、推广期刊内容以及撰写每期期刊特色栏目等工作中。这些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们,不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展现了对推动药物化学发展的热忱与担当。他们的加入,将为《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球药物化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更加坚实的桥梁,助力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治疗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委员会成员:王帅 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王帅,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博士生导师,2023上海市白玉兰浦江人才计划,担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秘书以及青年委员、亚洲药物化学联盟秘书(AFMC,中国)、上海市药学会第十届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青年研究员,受邀担任国际著名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青年编委联合主席,《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和《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客座主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广谱抗病毒创新药物研究和重大慢病创新药物研究。积极推动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我国药物化学领域的进步与创新。王博士于2021年加入复旦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202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确定了多个具有前景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一些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的倡导者,他积极指导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创新和跨学科思维的文化。“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ECB),并抓住这个机会,推动该杂志作为全球药物发现基石的使命。凭借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以及亚洲药物化学联盟(AFMC)中国区秘书的双重身份,致力于跨越地理和机构的界限,提升《药物化学杂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ECB的全球网络,我们将加速将分子发现转化为世界各地每个群体都能负担得起的药物。”徐晓莉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徐晓莉博士是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她的研究专长是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发现。2014年,她在本校药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尤启冬教授。此后,她在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徐博士的研究主要致力于针对分子伴侣系统和免疫肿瘤系统的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发现。她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篇学术论文,如《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Cell Chemistry Bi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她还获得了一些奖项,例如中国药学会颁发的2019年药物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也很高兴能够与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学家团队和编辑委员会合作,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凭借我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希望能够为该领域带来新的视角,突出最前沿的趋势,并促进全球药物化学界的对话。”Nitin A. Patil 尼廷·帕蒂尔博士是北卡罗来纳州RTI国际药物发现中心的首席研究员,他领导的研究专注于开发针对多重耐药感染的下一代疗法。他在推动BRII-693(QPX9003)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一种目前正处于I期临床试验的新颖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帕蒂尔博士的工作体现了他对转化科学的坚定承诺,他的研究处于合成化学、分子药理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交叉领域。帕蒂尔博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此前他在印度NMIMS大学获得了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在印度浦那大学获得了药学学士学位。他的学术和职业生涯跨越了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术界、研究机构和制药行业。帕蒂尔博士致力于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营造一个协作和创新的研究环境。他还在药物化学、微生物学和抗微生物药理学领域教学。他通过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众多国内外荣誉以及在编辑和同行评审活动中的积极领导,展现了他对药物化学界的持续承诺。除了实验室工作,帕蒂尔博士还积极参与全球科学界活动。他是美国化学学会(ACS)和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RACI)等专业组织的成员。他目前担任《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在那里他带来了深思熟虑的领导力和对科学严谨性的深刻尊重。除了为多个受人尊敬的期刊做出编辑贡献外,他还是20多个出版物的可信审稿人,以及国际资助机构的热门资助评审人和小组成员,包括JPIAMR、荷兰研究委员会和澳大利亚NHMRC。通过将学术卓越与战略领导力和全球经验相结合,帕蒂尔博士正在帮助塑造药物发现的未来。通过他的编辑服务和更广泛的科学参与,他继续倡导跨学科创新,并将分子发现转化为有意义的治疗进步。“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的青年编辑委员会,并为在推动全球药物发现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期刊做出贡献。我在三大洲的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工作经验,我致力于在不同学科和地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作为联合主席,我旨在通过深思熟虑的编辑领导力和对严谨、有影响力科学的承诺来支持期刊的使命。我谦逊地拥抱这一特权,并期待与ECB的同事们紧密合作,通过合作、正直和共同的全球健康进步愿景来塑造药物化学的未来。Cyrille Kounde 西里尔·孔德在巴黎狄德罗大学获得了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在巴黎笛卡尔大学获得了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在英国和新加坡的制药行业担任药物发现科学家数年后,他于2017年回到英国,在伦敦帝国学院埃德·泰特教授的团队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重点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的条件激活和靶向递送。自2021年起,他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工作,专注于发现治疗精神健康状况的新药。“将工业界与学术界联系起来可以加速药物发现,因为双方都有机会利用彼此的优势。我很高兴加入青年编辑委员会(ECB),并希望能够通过带来工业界的独特视角以及与ECB成员紧密合作来拓宽《药物化学杂志》所涵盖的主题范围。”Melissa Ashley Melissa Ashley目前是Deep Apple Therapeutics药物化学部门的首席科学家。2020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Tomislav Rovis教授。她的博士研究专注于开发光催化方法,用于选择性功能化伯胺衍生物。2020年11月,她加入Genentech的药物发现化学部门,在那里她跨多个治疗领域工作,主要专注于开发小分子抗癌药物。2025年4月,Melissa加入Deep Apple Therapeutics,在那里她利用计算工具和人工智能加速针对膜靶点的药物发现。“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ECB)。这个角色为支持药物发现领域的开创性科学以及在工业界和学术界推广高质量研究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我期待与科学界合作,塑造《药物化学杂志》的未来,并为其使命做出贡献。”Chiara Borsari Chiara Borsari于2017年在意大利摩德纳和雷焦艾米利亚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曾获得两项奖学金,分别在希腊雅典的希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进行研究。2017年至2022年,她在瑞士巴塞尔大学生物医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9月,她在米兰大学开始独立研究生涯,并于2023年10月晋升为药物化学终身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开发选择性靶向激酶的新化学策略。近期研究亮点包括发现用于探究生物系统的化学探针,以及开发用于肿瘤学应用和治疗虫媒传染病的新共价抑制剂。她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获得了L'Oréal-UNESCO女性科学奖、翁贝托·维罗内西基金会、吉多·贝尔卢奇基金会、SEED4IP概念验证和FIS启动基金的资助。她还是欧洲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青年科学家网络(EFMC-YSN)的前任主席。Samuele CazzamalliSamuele Cazzamalli于2018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获得了2018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年轻科学家奖,开创了非内化肿瘤靶向药物偶联物的开发,并首次比较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和小分子-药物偶联物(SMDCs),证明了SMDCs在靶向能力上的优势。完成博士学位后,Cazzamalli加入了瑞士-意大利生物技术公司Philochem,目前担任化学部门负责人,领导着一个由15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他的工作涉及应用DNA编码化学库和尖端靶向策略,开发针对肿瘤相关抗原(如CAIX和FAP)的超高亲和力小分子配体。这些配体目前正在进行治疗和成像应用的临床试验,标志着精准肿瘤学的重大进展。他的团队还带头开发下一代SMDCs和放射性配体疗法。Samuele因其在肿瘤靶向领域的研究获得了2024年欧洲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联合会(EFMC)颁发的青年药物化学家奖。“我非常荣幸能够被选为《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的一员。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能够与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研究人员和期刊的编辑团队一起贡献力量。凭借我在药物化学方面的经验,我希望能够突出该领域的创新研究和新兴方向,同时支持期刊服务于全球科学界的使命。”John Chu John Chu于2011年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M. Reza Ghadiri教授。随后,他在耶鲁大学的Alanna Schepartz教授和洛克菲勒大学的Sean F. Brady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博士后研究。2019年,他回到母校,在中国台湾大学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开始了他的独立研究生涯。尽管天然产物启发了无数新药的设计,但Chu教授更广泛地将这些生物活性小分子视为自然的语言。他认为,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化学正是这种交流的核心。Chu实验室采用了包括活性导向分离、人工智能工具、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学合成、克隆和基因操作等在内的经典和新方法。Chu实验室研究的一个共同主题是通过研究天然产物来学习和/或应用新的化学知识。最近的研究亮点包括将一种钙依赖性抗生素转化为硼依赖性抗生素,利用蛋白质结构预测来理解套索肽的生物合成,以及在非核糖体肽化学空间中识别过度采样/未充分探索的生态位。“作为《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ECB)的一员,我期待着通过汇聚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来推动天然产物研究及其药物应用的发展。我坚信,多样性是科学创造力的关键要素。”Yoonji Lee Yoonji Lee是韩国首尔中央大学药学院的副教授。她的研究集中于化学信息学、结构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的交叉领域,旨在开发用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和先导化合物优化的预测模型。2013年,她在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获得分子建模和药物设计博士学位,导师是Sun Choi教授。2017年至2020年,她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UT西南医学中心生物物理系担任助理讲师,后升为讲师。2020年,她加入中央大学,现任副教授。在其职业生涯中,Lee教授一直致力于通过阐明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来提高命中识别和先导化合物优化的效率。她还应用结构生物信息学系统地建模和注释蛋白质结构,为药物发现中至关重要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关键见解。最近,她的工作已扩展到包括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建模,以支持早期药物开发。“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我期待为该杂志持续的卓越表现做出贡献,并帮助提升药物化学创新方法的可见度。我特别兴奋能够跨学科分享想法,并突出能够加速药物发现实质性进展的数据驱动策略。”Pavla Perlikova Pavla Perlikova是布拉格化工大学(UCT)的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天然化合物启发的骨架的药物化学。2012年,她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IOCB)从事研究,导师是Michal Hocek教授。她的研究课题集中在细胞毒性核苷和核苷酸。2012年至2013年,她在丹麦南丹麦大学与Jesper Wengel教授合作,作为博士后研究员,专注于修饰的寡核苷酸合成。随后,Perlikova博士回到捷克,在IOCB继续从事生物活性核苷和核苷酸的研究工作。2021年,她被任命为布拉格化工大学的助理教授和研究小组负责人。她的研究项目侧重于利用天然产物的骨架来开发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她的主要研究焦点是针对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作为抗转移或抗迁移的药物。她最近的一项贡献是开发了结构简化的鬼笔环肽类似物,显示出抗迁移的效果。其他项目包括开发针对锥虫的抗寄生虫化合物以及针对各种疾病中的转录因子的化合物。“我很高兴能够加入《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我对于有机会塑造药物化学领域领先期刊的内容感到兴奋。我希望我能够帮助将一些迄今为止仍处于主流关注边缘的有趣研究话题带到聚光灯下。我期待与一群鼓舞人心的科学家合作,突出新兴的主题和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拓宽我们领域的视野,并最终推进药物发现。”Chiara Borsari Roman C. Sarott是德国海德堡马普医学研究所的独立研究小组负责人。他的研究集中在使用化学诱导剂精确重编程疾病驱动因素,特别是利用小分子调节基因表达。Sarott博士于2021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期间在Erick M. Carreira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大麻素受体的化学探针。随后,他在斯坦福大学Nathanael S. Gray教授的实验室担任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两年,开发了一种利用化学诱导邻近性原则重连癌基因激酶并诱导特定谱系癌细胞死亡的方法。这些成果为他共同创立的一家新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位于美国南旧金山的Shenandoah Therapeutics)奠定了基础。“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分子(有时也不那么小)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应对疾病的方式,这令人兴奋不已。我非常荣幸能够与《药物化学杂志》的领导团队合作,推进该杂志在催化化学、生物学以及跨领域合作整合以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Bryan J. Simmons Bryan J. Simmons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Bristol Myers Squibb的高级首席科学家,他在那里领导多个药物发现项目,涉及异双功能和分子胶降解剂。作为项目负责人,Bryan的努力促成了一个临床化合物的诞生,该化合物将在2025年底进入I期研究。在加入Celgene和BMS之前,Bryan在UCLA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他是NSF研究生研究员,研究全合成以及镍催化和张力中间体方法。“我很高兴能成为《药物化学杂志》青年编辑委员会的一员,并希望能够突出那些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治疗领域。”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若有侵权,告知必删!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投稿/授权/广告等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100 项与 Philochem AG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hilochem AG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