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HPG1860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和多次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HPG1860药代动力学(PK)特征及安全性,与既往已获得美国成年健康受试者I期临床数据比较,验证HPG1860暴露的种族差异不敏感性,桥接已获得的美国健康受试者PK数据和安全性数据。
次要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HPG1860的药物效应(PD)特征。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Group Phase 2a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PG1860 in Subjec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This is a Phase 2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group, multiple arm, multicenter study of 3 different doses of HPG1860 versus placebo in subjects with biopsy-confirmed or phenotypic NASH.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ingle an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s (SAD/MAD) Study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HPG1860
This 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 an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Phase 1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food effect of HPG1860 orally administered in healthy subjects.
100 项与 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13年,索非布韦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该药显示了强大的疗效,对丙肝的治愈率达到 95% 左右。2025年,CROI会议上,RIO和FRESH两项研究公布了关于bnAb在HIV治疗中的重要成果,为HIV功能性治愈带来新曙光。同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病毒疾病,随着新药研究的深入,HCV与HIV均已迎来治愈曙光,而更常见的乙型肝炎(HBV)的新药研究却还处于怎样的阶段?乙肝:病毒领域致病机制最复杂的疾病原则上来讲,病毒领域致病机制最负责的疾病,既不是RSV也不是HIV,反而是更常见的乙肝,从最初发现至今的60余年里仍难以治愈,甚至其新药研究的推进也相对困难,这是为何?这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双链DNA能在细胞核中形成cccDNA,除了在常规“中心原则”下可以顺势转录为RNA、形成病毒蛋白,还能通过前体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最后双链DNA与病毒蛋白再次组成新的病毒颗粒,开始新一轮的感染,这就导致病毒源源不断,最终让免疫细胞疲于应付,压制免疫系统,使得人体难以形成有效的抗体。乙肝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中国作为乙肝高发区,乙肝患者基数庞大。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导致慢性肝炎,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图片来源:盖德视界而对于乙肝的治疗,根据体内HBeAg情况,可分为未治疗阶段、病毒抑制阶段、功能性治愈阶段、完全治愈阶段阶段,而以目前的医疗环境,则多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虽能有效控制病情,但一方面需要患者终身用药,另一方面其也难以彻底清除肝细胞内的病毒“储备库”。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药物,成为全球医药领域的重要目标。乙肝治疗的百年历程纵观乙肝治疗的百年历史,从1963年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S. Blumberg)和他的同事们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了“澳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的神秘面纱开始被揭开,之后历经数年,乙肝病病毒的结构才最终被人类完全破解。但尽管病毒研究顺利,临床上药物来得却比较晚,直至上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治疗才算开始,并在之后30余年里迅速发展,其整体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短效干扰素时代、核苷酸类似物时代、联用时代与新型抗病毒时代。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阶段一:短效干扰素时代1990年,第一款用来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诞生,先灵葆雅的干扰素α被美国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乙肝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干扰素α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且由于具备免疫调节剂特性,导致其抗病毒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免疫调节能力,增加NK细胞的杀伤力,具有双重抗病毒机制,并且还具备减轻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等诸多正向作用。但同时,干扰素也并非完美,其在治疗乙肝方面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比如:抗病毒效果弱:对于乙肝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干扰素α的抗病毒效果较差,难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患者顺应性不佳:干扰素α需要注射给药,且由于早期短效制剂特点,往往需要更频繁的注射给药,同时药品还需冷冻保存,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使用难度和不便。副作用明显:干扰素α伴随较大的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适用范围受限:干扰素α不适用于失代偿肝病患者(如肝硬化、伴有黄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有甲状腺疾病或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其中,副作用与频繁注射最令乙肝患者所不能接受,也是导致欧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比例不超过10%的主要原因。为此,开发一款副作用低或能够口服的乙肝抗病毒新药成为彼时最主要的临床需求。阶段二:核苷酸类似物时代1998年,GSK研发出了第一款“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这也是历史第一款用于乙肝治疗的核苷酸类似物疗法。图片来源:贝杰医药其治疗上贯彻“病毒欺骗”概念,即通过对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产生竞争性抑制,抑制有逆转录活性的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干扰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合成,从而实现阻止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目的。在其临床数据中,短期治疗阶段(4-12周),即可显著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部分患者达到病毒学应答(VR),而长期治疗(1~5年)则可进一步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1年)、17%(2年)、23%(3年)、28%(4年)和35%(5年),且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拉米夫定一经上市,其“口服特性”就直接导致其卖爆,也因此成功挽救了无数乙肝患者的生命,减少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不过,也正是由于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理念是“欺骗病毒”,因此其只能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却注定无法根治乙肝。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但随着用药时间的逐渐拉长,拉米夫定最大的问题开始出现,即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俗称耐药。这对于患者而言无疑于毁灭性打击,因为乙肝治疗一旦耐药也就意味着病毒的迅速反扑,一切也就回到了原点。因此,在该阶段之下,如何应对乙肝药物耐药成为最主要思想,方法也很简单,即一方面积极开发全新种类的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延缓抗病毒疗法的耐药进展。阶段三:药物联用时代随着拉米夫定的耐药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全新类型的核苷酸类似物疗法因此诞生:2002年,阿德福韦酯(ADV)问世,其与拉米夫定不发生交叉耐药,因此其成为“拉米夫定”耐药后的最佳替代者,为拉米夫定分担了巨大的压力,但其部分患者出现肾性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或低磷血症等副作用,也限制了其发展。2005年,恩替卡韦(ETV)问世,其在抗病毒效果、耐药性和不良反应这些方面均优于前两代产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核苷类药物耐药后无药可医的窘境(治疗5年的累计耐药发生率为1.2%),但缺点在于,其不适宜妊娠期妇女,所以恩替卡韦仍不够完美。2006年,替比夫定(LDT)上市,虽其抗病毒、耐药性,不良反应等虽均不及恩替卡韦,但其却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一者是对胎儿安全,可以用于孕妇的抗病毒治疗;二者是有利于肾功能恢复,可应用于伴有肾脏问题的乙肝患者。2008年,替诺福韦酯(TDF)在欧美上市,其在前几代核苷类药物基础上,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耐药发生率低。采用替诺福韦长期治疗还能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降低HCC发生率,然而,替诺福韦具有一定肾毒性,长期使用会产生轻微肾损伤和降低骨密度风险。2016年,丙酚替诺福韦(TAF)上市,除去强效抑制病毒复制、耐药率极低优点外,还避免了肾损害,具有更好的骨骼安全性,降低了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2021年,艾米替诺福韦(TMF)上市,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药物,艾米替诺福韦通过创新的ProTide(磷酰胺酯化前药)技术,实现了替诺福韦(TFV)向肝细胞的靶向输送,在提高肝细胞内活性代谢物TFV-DP浓度的同时,大幅降低血浆中TFV的暴露量,从而在高效抑制HBV复制的同时,降低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风险。当然,随着不同类型的药物逐渐上市,下一步就需要思考如何延缓患者耐药进程,也是这个阶段,药物联用逐渐成为了主流。据研究人员发现,经过核苷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治疗的患者,不仅会出现HBsAg的清除,核苷经治优势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临床治愈率可达30%~80%,而且耐药性也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的治疗逐渐成为彼时乙肝治疗的主要策略,尤其是后者。而药物联用阶段的开始,也标志着临床上要求的“临床治愈”概念有了落实之处,也为后续的创新研究指明了最终方向。阶段四:创新疗法时代2020年之后,乙肝抗病毒的治疗与新药研究手段爆发,除核苷类似物与长效干扰素之外,一系列新型潜在抗病毒创新疗法开始进入临床。截止目前,粗略估计全球在研乙肝新药已超200款,其中绝大部分创新疗法均处于临床前期阶段,临床I期或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管线占比66.4%;临床Ⅱ期管线占比31.5%;临床Ⅲ期管线仅2.1%。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从根据不同乙肝新药的研发策略,临床上的新药在研也分为了两大类,即“靶向HBV生命周期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与“靶向宿主免疫系统的间接抗病毒药物”。前者包括衣壳抑制剂、进入抑制剂、RNA干扰(siRNA)、反义寡核苷酸(ASO)等;后者包括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凋亡诱导剂、先天免疫激活剂、PD-1抑制剂与T细胞免疫调节剂等。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从新药数量上看,由于直接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抑制作用更直接、症状缓解作用更大,故其在新药数量上占主要地位(44.6%),而细分新药类型上,直接抗病毒疗法中新药数量从高到底依次是衣壳抑制剂、siRNA、进入抑制剂、HBsAg抑制剂、ASO与基因疗法。部分乙肝创新疗法数据对比分类聚乙二醇干扰素α+核苷衣壳抑制剂(AB-729)HBsAg抑制剂(REP2139/REP2165)ASO(GSK836)siRNAVIR-2218临床方案临床方案联用核苷+干扰素联用核苷+干扰素联用Peg-IFN联用干扰素优势患者群体HBsAg低水平HBsAg高水平HBsAg高水平HBsAg低水平HBsAg低水平HBsAg清除率40.98%(48周)35%(48周)40%(48周)35%(24周)30%~40%(24周)HBV DNA的抑制情况无优势显著无优势显著显著耐药性应对弱良良优优注:非头对头对比,入组患者群体、临床时间、HBsAg基线等有所不同,仅作为参考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在临床优势上,由于各种疗法间的优势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比如HBsAg抑制剂联用核苷与干扰素情况下,对于耐药与HBsAg高水平患者的有效性更高,而ASO与siRNA除了可观的HBsAg清除能力外,对HBV-DNA水平降低能力却更强,因此,原则上并不能说ASO、siRNA能完全替代传统疗法,多数只能是选择性替代或直接联用。1. 衣壳抑制剂衣壳抑制剂是近年来乙肝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任何一款衣壳抑制剂获批治疗乙肝。其机制上是通过诱导核心蛋白的异构变化来抑制HBV衣壳,从而导致非感染性病毒颗粒(空核衣壳)形成,继而无法完成后续的逆转录和复制环节,同时其还可以增强核心蛋白二聚体结合力,干扰病毒在肝细胞核的脱壳过程,可以从源头阻断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形成。某种层面可以将其简单地看作核苷类药物的补充版,其在降低病毒DNA的同时,还能降低RNA。但同时,衣壳抑制剂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无法有效清除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耐药性问题仍在、HBV(DNA/RNA)减少效果有限等,因此其从原理上无法实现乙肝的完全治愈、只能作为联合疗法的一部分使用。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近50款用于乙肝治疗的衣壳抑制剂在研(另一集中适应症为HIV)。其中临床阶段最靠前的为东阳光药业的甲磺酸莫非赛定,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其次是8款处于临床Ⅱ期的创新疗法,如广生堂的奈瑞可韦、正大天晴的TQA-3605、Novira的AL-3778等;之后则是18款处于临床I期的管线,包括科伦博泰的KL-060332、西安新通的XT-1061、维申医药的VD-1219、恒瑞医药的HRS5091等。全球最高阶段药品名称原研单位管线状态临床III期甲磺酸莫非赛定 Morphothiadine Mesylate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III期临床Ⅱ期奈瑞可韦 Neracorvir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活跃TQA-3605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活跃HEC-121120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III期ABI-H2158Assembly Biosciences Inc百济神州(合作单位)临床III期JNJ-56136379(突破性治疗)强生创新制药临床III期AL-3778Novira Therapeutics Inc活跃乌赞色替 VebicorvirAssembly Biosciences Inc百济神州(合作单位)临床III期canocapavir-ZM-H1505R(突破性治疗)上海挚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活跃临床Ⅰ期KL-060332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临床III期福瑞赛定 Freethiadine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活跃XT-1061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活跃VD-1219维申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活跃XTYW-001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活跃ABI-4334Assembly Biosciences Inc吉利德科学(合作单位)活跃LW-231上海长森药业有限公司活跃VNRX-9945Venatorx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III期AB-836Arbutus Biopharma Corp活跃ALG-000184Aligos Therapeutics Inc活跃HRS5091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临床III期ABI-H3733Assembly Biosciences Inc百济神州(合作单位)活跃EDP-514Enanta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III期AB-506(终止)Arbutus Biopharma Corp临床III期AB-423Arbutus Biopharma Corp临床III期JNJ-440Alios BioPharma Inc临床III期QL-007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临床III期RO6889678罗氏临床III期数据来源:药智数据2. 进入抑制剂所谓进入抑制剂,又称为NTCP抑制剂,其主要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这种抑制剂通常通过与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结合,阻止病毒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在临床上,乙肝进入抑制剂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例如,myrcludex b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由乙肝病毒的pre S1蛋白的2-48残基组成,它可以与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竞争性结合,从而抑制HBV进入细胞。总体来讲,进入抑制剂在乙肝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源头阻断病毒复制:通过阻止病毒进入肝细胞,从源头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联合治疗潜力:与现有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似物)联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耐药风险。针对合并感染:对乙肝合并丁肝感染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填补了现有治疗手段的空白。乙肝进入抑制剂的开发和研究为乙肝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减少病毒对人体的侵害,但目前这类药物仍在研究和开发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药品名称药品类别靶点原研单位全球最高阶段管线状态布乐韦肽 Bulevirtide生物制品;脂肽NTCPMYR GmbH批准上市(丙肝)注册申请:乙肝活跃Hepalatide化药;蛋白/多肽NTCP上海贺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Ⅱ期活跃布雷利单抗 Burfiralimab单抗VimentinImmuneMed Inc临床Ⅱ期活跃A-2342化药NTCPAlbireo AB;益普生临床Ⅰ期活跃HH-1270暂无NTCP华辉安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床前活跃OT-1301多肽CYP;NTCP欧康维视生物医药(香港)有限公司临床前活跃SCY995化药NTCPSCYNEXIS Inc临床前活跃SCY450化药NTCPSCYNEXIS Inc临床前活跃N6HB426-20单抗NTCPRiken Corp临床前活跃SCY446化药NTCPSCYNEXIS Inc临床前活跃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当让,无论是新药数量还是研发热度,进入抑制剂都远逊于衣壳抑制剂与miRNA等热门方向,全球仅有10余款管线布局,且进入临床阶段的产品极少,其中MYR GmbH(吉利德收购)的Bulevirtide在丙肝适应症获批上市的前提下,其乙肝适应症也是全球进入抑制剂领域最靠前的新药产品,目前已处于注册申请阶段;其次是贺普药业的Hepalatide、ImmuneMed的Burfiralimab进度也相对靠前,处于临床II期间。3. HBsAg抑制剂HBsAg抑制剂是一类专门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药物,旨在阻断HBsAg和亚病毒颗粒的释放以控制HBV的复制和感染过程。目前,HBsAg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相对较少,并非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力方向,仅有少数几款新药管线的研究推进顺利。管线名称技术分类靶点类型原研企业临床阶段REP-2139核酸聚合物HBsAgHBSAg抑制剂REPLICor Inc临床Ⅱ期REP-2165核酸聚合物HBsAgHBSAg抑制剂REPLICor Inc临床Ⅱ期GST-HG131化药TENT4A;TENT4BHBSAg抑制剂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Ⅱ期LP-128化药HBsAgHBSAg抑制剂广州麓鹏制药有限公司临床Ⅰ期GST-HG121化药HBsAgHBSAg抑制剂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Ⅰ期数据来源:药智数据4. ASOASO(反义寡核苷酸)治疗乙肝的作用机制主要基于其对病毒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通过序列互补性与HBV mRNA结合,形成稳定的DNA双链结构,直接阻断核糖体对病毒mRNA的识别,抑制HBsAg、HBeAg等关键病毒蛋白的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将乙肝病毒的mRNA比作制作HBsAg和HBeAg等抗原的“模版”,ASO疗法针对目标不再选择致病抗原,而是这些“模版”,从源头层面试图减少乙肝病毒抗原的产生。相较其他抗病毒疗法,ASO与siRNA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实现乙肝“功能治愈”的疗法,其不仅具备诸多特异性优势,且临床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显示了研发活跃的积极状态。针对性强:ASO药物能够特异性地针对HBV的关键mRNA进行降解,减少非特异性副作用。潜在疗效显著:临床试验显示,ASO药物能够显著降低HBsAg和HBV-DNA水平,有望实现CHB的功能性治愈。安全性良好:多数ASO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药品名称靶点原研单位全球最高阶段中国最高阶段管线状态GSK836(突破性疗法)HBVIonis Pharmaceuticals Inc;葛兰素史克临床Ⅲ期临床Ⅲ期活跃AHB-137(突破性疗法)HBV杭州浩博医药有限公司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GSK4388067-葛兰素史克临床Ⅱ期临床Ⅲ期活跃GSK3389404ASGPR;HBsAg葛兰素史克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ALG-020572HBsAgAligos Therapeutics Inc临床Ⅰ期临床Ⅲ期活跃SB 539HBVF-star Therapeutics Inc临床前临床Ⅲ期活跃SB-527HBVF-star Therapeutics Inc临床前临床Ⅲ期活跃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其中,GSK的GSK836作为全球ASO乙肝疗法中进展最快的管线,目前已处于临床Ⅲ期阶段,GSK更是在其2024年财报中重点提及该药将于2026年敲定上市,同时公布比较完整的Phase Ⅲ期临床数据。图片来源:肝博士之后,浩博医药的AHB-137、GSK的GSK4388067与GSK3389404也已进入临床Ⅱ期,也是ASO乙肝疗法中备受期待的管线。5. RNA干扰(siRNA)相较衣壳抑制剂等小分子抗病毒疗法而言,RNAi药物在作用机制上则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其高效靶向和降解HBV转录的本质,可以抑制HBV抗原表达,阻断病毒复制,减轻免疫耐受,虽然对cccDNA或整合病毒DNA无直接作用,但却可以抑制来自整合HBV-DNA和cccDNA的HBsAg。同时由于其在作用机制上,与ASO具有相似的药物设计理念,两者均为靶向HBV mRNA降解,不过较ASO疗法,siRNA理论上还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作用机制更高效:siRNA通过RNA干扰(RNAi)机制,直接降解病毒mRNA,显著降低HBsAg和HBV DNA水平,且对cccDNA转录的pgRNA也有抑制作用。而ASO主要通过结合mRNA并依赖RNase H降解病毒RNA,但其对cccDNA的直接影响有限。靶向范围更广:siRNA可同时靶向多个HBV转录本,包括HBsAg、HBeAg和HBV DNA,实现更全面的病毒抑制,ASO通常针对特定mRNA序列,作用范围相对较窄。临床疗效更显著:临床试验显示,siRNA药物(如Xalnesiran)在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剂的情况下,显著提高HBsAg转阴率,部分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ASO(如Bepirovirsen)虽能降低HBsAg水平,但其功能性治愈率相对较低,且需长期治疗。免疫调节潜力更强:siRNA可通过激活TLR7等免疫受体,增强先天免疫反应,促进病毒清除;ASO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弱,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RNA发挥作用。给药频率更低:siRNA药物通常每4周给药一次,患者依从性更高。ASO需更频繁给药,可能增加治疗负担。而在临床研究层面,siRNA疗法同时也是现阶段乙肝抗病毒新药数量中仅次于衣壳抑制剂的存在,全球约有超20款重点管线涉及,且大部分管线均已进入临床Ⅱ期阶段,比如星曜坤泽生物的HT-101、正大天晴的TQA-3038、腾盛博药的VIR-2218、Arrowhead的JNJ-3989、罗氏的RO-7445482等。药品名称药品类别靶点原研单位全球最高阶段中国最高阶段管线状态HT-101化药;核酸偶联药物;siRNAHBsAg苏州星曜坤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TQA-3038化药;核酸偶联药物;siRNAASGPR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Imdusiran化药;siRNAHBsAgArbutus Biopharma Corp;齐鲁制药(合作)临床Ⅱ期临床申请活跃BW-20507化药;siRNA-ARGO Biopharma Australia Pty Ltd临床Ⅱ期临床Ⅰ期活跃VIR-2218(突破性疗法)化药;核酸偶联药物;siRNAASGPR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Vir Biotechnology Inc腾盛博药(合作)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JNJ-3989(突破性疗法)化药;核酸偶联药物;siRNAASGPR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Inc;强生创新制药;葛兰素史克临床Ⅱ期临床Ⅱ期活跃ARC-520生物制品;核酸偶联药物;siRNAHBV;siRNA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Ⅱ期暂无研发进展活跃ALN-HBV生物制品;核酸偶联药物;siRNAASGPR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Ⅱ期暂无研发进展活跃ARB-1467生物制品;脂质纳米颗粒;siRNAHBV;siRNAArbutus Biopharma Corp临床Ⅱ期暂无研发进展活跃RO-7445482化药;siRNA-Dicerna Pharmaceuticals Inc;罗氏临床Ⅱ期临床申请活跃BW-03生物制品;siRNA-上海舶望制药有限公司临床Ⅰ期临床Ⅰ期活跃ALG-125755生物制品;核酸偶联药物;siRNAHBsAgAligos Therapeutics Inc临床Ⅰ期暂无研发进展活跃ARB-1740生物制品;脂质纳米颗粒;siRNAHBVArbutus Biopharma Corp临床Ⅰ期暂无研发进展活跃ALG-072571生物制品;siRNAPD-L1Aligos Therapeutics Inc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托立司兰 Tomligisiran生物制品;siRNA-强生创新制药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KW-040生物制品;siRNA-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OLX-703A生物制品;siRNAHBVOliX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STP-155G生物制品;siRNAHBV圣诺生物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CG2021V生物制品;siRNA-上海柯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ALG-125097生物制品;siRNAHBVAligos Therapeutics Inc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HPG6198生物制品;siRNAsiRNA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临床前暂无研发进展活跃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从siRNA的开发历程来看,目前该领域主要有两代产品构成,第一代产品以Arrowhead的ARC-520和ARC-521为代表,但由于其HBsAg降低的有效性数据不明显,且有较大的肝脏损伤可能,故最终搁浅;第二代产品则是目前主流的siRNA类型,比如知名的VIR-2218、JNJ-3989等,这些新药不仅临床有效性较好,且安全性数据也不错,往往效果还能持续数月。综合评判之下,腾盛博药的VIR-2218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新药管线,其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的 X 区域(该区域是所有HBV病毒RNA转录本的共同区域),联合PegIFN的组别显著提高了HBsAg下降幅度。在其联合PEG-IFNα治疗乙肝的Ⅱ期研究数据中其中队列5(VIR-2218 × ≤ 13 + PEG IFNα × ≤ 44)在治疗结束时的HBsAg清除率可达30.8%,且队列4与队列五中15%~16%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至少持续24周,有助于实现“功能性治愈”。而总体而言,虽然siRNA治疗乙肝领域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长期有效性数据,长期安全性数据以及各类抗病毒药物的用药规划等都尚不明确,不过以其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上显示出的潜力而言,其仍不失为乙肝治疗领域最受期待的创新疗法之一,尤其是未来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用方向。乙肝治疗的未来对于目前乙肝治疗的临床需求,以及乙肝新药的整体研发格局,如今仅靠单药疗法应对如此多复杂的需求明显不现实,无论是有效性、安全性、耐药性都很难取得质的突破,因此“联合治疗”或是未来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最佳研究方向。目前来看,乙肝联合治疗模式一般是围绕三大策略模式进行:抑制HBV复制(进入抑制剂、核苷(酸)类似物、衣壳抑制剂、siRNA/反义寡核苷酸)。抑制HBsAg产生(SiRNA/反义寡核苷酸、NAP、pegIFNa)。激活对HBV的免疫反应(检查点抑制剂、TLR激动剂或pegIFNa、治疗性疫苗)。目前各类型药物组合方式与方法尚没有明确定义,但多数新药均在以联用的方式推进产品有效性数据突破,比如过去常见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核苷、衣壳抑制剂+核苷、ASO+干扰素、siRNA+核苷等。图片来源:医脉通小结其实,从短效干扰素到核苷酸类似物疗法,再到如今比较火热的衣壳抑制剂、ASO与siRNA疗法,不仅乙肝药物治疗的基础策略方案有了诸多变化,比如从“病毒欺骗”到“模版抑制”、比如从部分治愈到临床治愈,而且新时代下,单药治疗不再是唯一选项,反而是不同作用机制的创新疗法联用成为趋势。如今,随着衣壳抑制剂、HBsAg抑制剂、ASO与siRNA等创新疗法的临床进展,未来或许也面临着多款新药接踵而至,但从整体却仍难以改变长效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疗法的临床地位。在很多时候,医药创新都是在逐渐满足临床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至少现阶段而言,乙肝的完全治愈还并非现有哪种新药能办到的,道阻且长,还需努力。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博药内容中心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合作、投稿 | 马老师 18323856316(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继今年3月,全球首款MASH新药——Resmetirom获FDA批准用于治疗伴有肝纤维化的成人MASH患者,填补了MASH药物的空白状态后,近段时间以来,国内MASH领域的“新药曝光度”有目共睹的在增加。
10月15日,微芯生物宣布,其研发的西格列他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的2期临床研究(CGZ203试验)摘要入选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 2024),11月17日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
10月1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康弘药业1类THR-β新药KH629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治疗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为何沉寂40余年的MASH新药研究,短时间内俨然成为“流量”的代名词,成为众多药企争相入局的潜力市场,其背后又是怎样的底层逻辑使然?
患病率高涨
MASH是临床需求愈发迫切
其实,与大多数肝脏慢性病不同,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不降反增,现阶段已取代乙肝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资料显示,中国成年人中NAFLD患病率高达29.2%,10年内整体增长10%,中国MASH患病率约为2.4%~6.1%,我国NAFLD/MASH患者疾病负担极其沉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 2030 年全球 MASH 患病人数将达到 4.9 亿人,全球MASH药物市场将达到 322 亿美元。
作为NAFLD中最严重的发展阶段,原理上MASH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中脂肪的异常积累,伴随着炎症和肝细胞损伤,早年间被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40余年的相关研究下,人们对MASH的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乃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与多种因素相关,复杂的级联反应下的肝细胞损伤机制有以下几种,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多个环节。
在临床表现方面,MASH通常情况下起病隐匿且缓慢,且通常无症状,多于常规检查过程中无意发现,并且由于MASH通常情况下难以自发缓解,在早期无干预的情况下进展为肝纤维化的风险很高,大约有15%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临床药物缺乏
MASH传统治疗局限性大
在Resmetirom获FDA批准上市之前,全球尚无治疗 NAFLD/NASH 的靶向性药物,而由于MASH与肥胖、2 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的密切相关性,目前普遍认为控制这些疾病可有效改善 NAFLD/NASH的代谢状态,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因此,NAFLD以及MASH的治疗基础仍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饮食方案的优化,生活习惯的改善,尤其饮食的控制及锻炼减重等可减少肝脏脂肪沉积,有利于改善 MASH 的生化指标和肝组织学病变,相关研究显示,体重减轻 3% 即可改善 NAFLD患者脂肪肝病情程度,减重 7% 可改善肝脏炎症等组 织学指标,减重 10% 可逆转肝纤维化水平。
而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上主要针对抗胰岛素抵抗、抗氧化应激、降血脂、促进脂质代谢及保护肝细胞膜等对MASH进行治疗,如二甲双胍、维生素 E、熊去氧胆酸、FXR激动剂奥贝胆酸、肝损伤治疗药物等保肝药物的使用。
但同时,上述药物治疗方式的局限性也很大,一者药物的治疗剂量、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二者,如奥贝胆酸等FXR激动剂的不良反应也极大限制了其在MASH领域的应用。
故现阶段的MASH临床治疗上,迫切需要一种副作用低、能逆转肝纤维化、患者顺应性佳的创新疗法。
四大方向
推动MASH机制逐渐清晰
就目前而言,通过对MASH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已有多款靶点给予了MASH有效干预,是目前乃至未来MASH治疗的主要方向。从类型上来看主要分为代谢、消化、抗炎、抗纤维化四种方向:
代谢类: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脂肪生成各种酶、促进线粒体摄取脂肪酸等。
消化类:调控肝肠轴的循环、改善胆汁酸的循环与信号传导、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等。
抗炎类:抑制炎症细胞聚集、阻断炎性信号传导、降低氧化作用和内质网应激反应、防止肝细胞凋亡等。
抗纤维化:针对肝脏中的星形细胞、减轻肝脏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增强纤维分解等。
而在这四种类型药物之下,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靶点选择,各靶点方向之下又存在不同的技术优势与产品差异。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现有MASH在研疗法已突破350款。其中代谢类与消化类的数量最多,而前者主要机制集中于肝内,在逆转纤维化方面具有优势,而后者则是从肝外机制着手,在降低肝脏脂肪积累与纤维化进展方面优势明显,两者机制各有优劣,未来大概率会是协同合作的关系。
临床阶段方面,虽绝大多数创新疗法均集中在临床前阶段,但跨入临床阶段的产品依旧不少,其中以临床II期管线数量最多,共计108款;而进入临床III期产品则也有18款之多。
表1.MASH临床III期管线
药品名称
靶点
适应症最高阶段
原研单位
利莫纳班 rimonabant
CB1
临床Ⅲ期
赛诺菲
依碳酸瑞格列净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SLC5A2
临床Ⅲ期
BHV Pharma Inc;格兰马克制药有限公司
沙格列扎镁 aroglitazar magnesium
INS
临床Ⅲ期
Zydus Lifesciences Ltd
司美格鲁肽 semaglutide
GLP-1R
临床Ⅲ期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腺苷蛋氨酸 ademetionine
Transferase
临床Ⅲ期
雅培制药
芦比前列酮 lubiprostone
CFTR;ClC-2;PGE1
临床Ⅲ期
Sucampo Pharma LLC
佩玛贝特 pemafibrate
PPAR-alpha
临床Ⅲ期
Kowa Co Ltd
塞拉德帕 seladelpar
PPAR-delta
临床Ⅲ期
CymaBay Therapeutics Inc;强生创新制药
aramchol
SCD1
临床Ⅲ期
Galmed Pharmaceuticals Ltd
survodutide
GLP-1R;GCGR
临床Ⅲ期
Zealand Pharma A/S;勃林格殷格翰
FXR314
NR1H4
临床Ⅲ期
Organovo Holdings inc
拉尼兰诺 lanifibranor
PPAR-alpha;PPAR-delta;PPAR-gamma
临床Ⅲ期
Inventiva
可妥度肽 cotadutide
GLP-1;GCGR
临床Ⅲ期
阿斯利康
瑟隆舍替selonsertib
MAP3K5
临床Ⅲ期
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
塞尼韦洛 cenicriviroc
CCR2;CCR5
临床Ⅲ期
Tobira Therapeutics Inc;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ENB-106
/
临床Ⅲ期
上海轶诺药业有限公司
依鲁西夫明 efruxifermin
FGF21
临床Ⅲ期
安进公司
norucholic acid
/
临床Ⅲ期
德国霍克大药厂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三大靶点
引领MASH新药加速落地
就MASH在研药物靶点分布上而言,glp-1、FXR、THR-β、FGF19/21与PPAR是现阶段MASH最主要的在研药物类型。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从数量上来看,FXR激动剂、GLP1在研发热度上远超其他靶点,其在研数量也最多,目前均有超过30款相关疗法布局;其次是THR-β、FGF19/21与PPAR,分别有19、18与13款新药布局;其余靶点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临床阶段也相对靠后。
从趋势上来看,FXR激动剂虽然是MASH领域的老牌靶点之一,但由于靶点特殊作用机制,其在副作用上的局限性太大,直接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至少就现在而言,反而是glp-1与THR-β两种机制的MASH新药更受关注,未来也更容易占据头牌。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GLP-1
由于原理上GLP-1类似物能够有效改善糖脂代谢异常,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与减重适应症外,也被视为潜在的MASH治疗药物。
表2.GLP-1应用于MASH的创新疗法
药品名称
靶点
原研单位
适应症最高阶段
司美格鲁肽 semaglutide
GLP-1R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临床Ⅲ期
survodutide
GLP-1R;GCGR
Zealand Pharma A/S;勃林格殷格翰
临床Ⅲ期
可妥度肽 cotadutide
GLP-1;GCGR
阿斯利康
临床Ⅲ期
替尔泊肽 tirzepatide
GIPR;GLP-1R
礼来制药
临床Ⅱ期
RAY-1225
GLP-1;GIP
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HEC-88473
FGF21;GLP-1R
东莞市东阳光生物药研发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派维度肽 pemvidutide
GLP-1R;GCGR
Altor BioScience Corp合作:Altimmune Inc
临床Ⅱ期
尤曲格鲁肽 utreglutide
GLP-1R
印度太阳药业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巴度肽 bamadutide
GLP-1R;GCGR
赛诺菲
临床Ⅱ期
依福培肽 efocipegtrutide
GIPR;GLP-1R;GCGR
韩美药品株式会社
临床Ⅱ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截止目前,随着人们对 GLP-1 的焦点由减肥向在抗 MASH转变之下,已有超30种GLP-1药物正在研究其治疗MASH的潜力,临床上推进较快的产品不少,较出名的产品有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勃林格殷格翰的survodutide、阿斯利康的cotadutide、礼来制药的tirzepatide。
其中,Semaglutide与替尔泊肽作为GLP-1两大重磅产品,在关于MASH的治疗研究中均显示出减少肝脏脂肪积累、降低炎症水平的潜力,极大地振奋了行业对GLP-1作用于MASH的信心。
但与此同时,GLP-1在治疗MASH上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即虽然在减少肝脏脂肪积累和纤维化方面的效果显著,但对逆转肝脏纤维化上却缺乏足够、全面、多维度的有效证据。这就导致GLP-1疗法单药治疗既无法完全满足现有的临床需求,也很难与其他疗法拉开差距。
对此,有关人士表示,GLP-1未来要想在MASH领域站稳脚跟,要么就逆转纤维化做出更多差异化成果,要么依靠肝外机制改善代谢紊乱的特点,与众多肝内机制的MASH疗法形成联动与互补,以协同策略解决MASH的临床需求。
Fxr(NR1H4)
作为曾经治疗MASH最重要的靶点,也是MASH早期阶段最主要的在研药物形式,FXR作为一种肠肝调节因子,不仅参与胆汁酸信号传导,调控胆汁酸合成和转运,还可以调节葡萄糖稳态、脂质和胆固醇代谢等其他生理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在MASH治疗上,目前已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
截止目前,除已经宣布终止MASH适应症开发的奥贝胆酸外,领域内仍有超过30款Fxr激动剂涉及MASH适应症,其中Organovo的FXR314已进入了临床III期,是现阶段推进最快的Fxr激动剂;之后,还有10余款管线进入了临床II期,较受期待的有吉利德的cilofexor、诺华制药的nidufexor、东阳光药业HEC96719等。
表3.MASH中Fxr激动剂创新疗法
药品名称
靶点
原研单位
适应症最高阶段
奥贝胆酸 obeticholic acid
NR1H4
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 Inc
注册申请
FXR314
NR1H4
Organovo Holdings inc
临床Ⅲ期
昔洛法克索 cilofexor
NR1H4
Phenex Pharmaceuticals AG;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
临床Ⅱ期
尼度法克索 nidufexor
NR1H4
诺华制药
临床Ⅱ期
HEC96719
NR1H4
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卓匹非索 tropifexor
NR1H4
诺华制药
临床Ⅱ期
CS-0159
NR1H4
Van Andel Institute;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凯思凯迪(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EDP-305
NR1H4
Enanta Pharmaceuticals Inc
临床Ⅱ期
TERN-101
NR1H4
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礼来制药
临床Ⅱ期
MET-642
NR1H4
Metacrine Inc
临床Ⅱ期
MET-409
NR1H4
Metacrine Inc
临床Ⅱ期
HPG1860
NR1H4
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EYP-001
NR1H4
Poxel SA
临床Ⅱ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而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Fxr激动剂领域用于MASH治疗的研究开发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临床获益有限,副作用严重等局限性也制约了其在临床上应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奥贝胆酸,其2015年获FDA突破性疗法资格认定,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3期的MASH候选产品,但最终仍因获益不确定性、副作用较大而折戟,经历多次被FDA否决后,最终无奈宣布终止其用于MASH领域的开发。
因此,对于Fxr激动剂整体而言,在保证创新疗法的有效性,研究机构未来更大的精力或将集中于创新疗法的不良反应的减少与安全性的提高上。
THR-β
THR-β是一种核激素受体,其主要在肝脏中高表达,能够调节脂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因此成为理论上MASH最具潜力的治疗靶点。
此外,THR-β还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的分解和刺激线粒体的生物发生来减少脂肪毒性并改善肝功能,进而减少肝脏脂肪。这也是为何THR-β激动剂会具备调控多种肝脏代谢通路来治疗MASH的潜力的原因。其在MASH上的主要作用有以下5点:
调控脂肪合成
调控脂肪酸氧化作用
调控胆固醇代谢
调控线粒体功能
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
2024年3月,Resmetirom成为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新药,也是THR-β激动剂领域首款撞线的产品。
表4.MASH中THR-β激动剂创新疗法
药品名称
靶点
原研单位
适应症最高阶段
瑞司美替罗 resmetirom
THRB
Madrigal Pharmaceuticals Inc;罗氏制药
批准上市
VK-2809
THRB
Ligand Pharmaceuticals Inc;Viking Therapeutics Inc
临床Ⅱ期
ASC41
THRB
歌礼制药有限公司;甘莱制药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TERN-501
THRB
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HSK-31679
THRB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临床Ⅱ期
ALG-055009
THRB
Aligos Therapeutics Inc
临床Ⅰ期
ASC-43-F
THRB;NR1H4
歌礼制药有限公司;甘莱制药有限公司
临床Ⅰ期
RJ-4287
THRB
南京奥利墨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Ⅰ期
Kylo-0603
THRB
厦门甘宝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临床Ⅰ期
CS-060304
THRB
凯思凯迪(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Ⅰ期
CS-060380
THRB
凯思凯迪(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临床Ⅰ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Resmetirom的成功获批一方面为MASH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另一方面也证明了THR-β激动剂路线的可行性。
也正是因此,THR-β激动剂成为全球MASH新药研发的主要集中方向,多款THR-β激动剂紧随其后,均表现出不俗的潜力,目前临床阶段进展较快的主要有四款,分别是Ligand的VK-2809、歌礼制药的ASC41、拓臻生物的TERN-501以及海思科的HSK-31679,均已进入了临床II期。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THR-β激动剂也是目前国内MASH在研新药最集中的方向,处于领先地位(临床进度靠前)的创新疗法数量远高于其他几种类型。未来,不出意外的话,国内在该领域的突破大概率也将集中此,或许还有望领先于海外药企,成为MNC争夺的关键。
小结
纵观MASH领域40余年的发展历史,从致病机制的不断完善,到临床上的对症治疗出现,再到今年首款新药获批上市,MASH的新药研发充满坎坷。
但随着MASH新药研发的四大机制方向、10余款创新靶点的逐步落地,领域内似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宏观化的研发格局,过程中不断有更多如GLP-1、THR-β等全新的疗法加入,至少目前看来俨然一副百废待兴,可大展拳脚的状态。
而对于国内药企而言,虽然某种程度上做不到如海外一般全赛道布局,但在个别如THR-β激动剂等潜力领域的优势却反而更大,或许这种强调聚焦的国内赛道模式,未来或许真能让中国企业站上国际舞台,成为MASH领域的龙头之一。
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头孢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40余年里,全球无数知名药企扎堆MASH(原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领域而不得,数十款MASH疗法折戟,一度让领域内的新药研发陷入低谷。2019年2月11日,吉利德宣布其NASH药物ASK1抑制剂selonsertib在第一个Ⅲ期临床(STELLAR-4)错过主要终点。次年,全球最先进的MASH候选药物之一的elafibranor也同样未能走出临床Ⅲ期。2019年6月25日,诺华(Novartis)与合作伙伴Conatus Pharmaceuticals联合宣布,emricasan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Ⅱb期研究ENCORE-LF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之后,诺华更是在2023年将管线缩减了10%,其中就有ADTP02、FIA586、tropifexor等4款MASH候选药物。2022年,辉瑞开发的danuglipron(PF-06882961)+PF-06865571用于伴有肝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MASH)1期临床试验遭遇停止,不再作为NASH的潜在治疗药物被推进。而在此之前,辉瑞还有PF-06835919、PF-05221304、PF-06427878等多款MASH新药被终止。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内谁能率先在MASH领域撞线也倍感期待,毕竟从历史上看,似乎任何一款“首批新药”的诞生,都将意味着一大波“风口”的到来。2024年3月,Madrigal宣布其THR-β抑制剂Resmetirom获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成为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MASH新药。尘埃落地的同时,也让MASH如愿站上了“热搜”,曾经那些寂寂无闻的在研管线们则顺势成为了众多资本市场争相追捧的宠儿。更有人直言,MASH就没有不火的可能,Resmetirom的获批仅仅只是提前了这个进程。三大因素奠定MASH爆火前提所谓MASH,其实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更新命名,是随着科学水平进步之后,对该疾病与代谢紊乱之间的联系更清晰了解之后的结果。而之所以,MASH能被资本与药企寄予厚望,则主要源于其三大方面的优势。首先,是极为庞大的患者群体。据最新文献资料显示,肥胖与糖尿病与MASH的发展密切相关,前者更是被定义为导致MASH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不仅增加MASH的风险,还会加剧已有MASH的病情,使得治疗更加困难。而在全球肥胖人群数量倍增的当下,MASH的患者群体也是水涨船高,2023年AASLD(美国肝病学会年会)数据显示,MASH全球患病率已从过去预估的3%-5%增长至5.27%左右,部分区域甚至超过了6%。而FDA则估计,仅美国大约就有600万-800万人患有MASH,全球肝脏研究所预计,全球有超过3.5亿人受MASH影响。而就是这么庞大的患者群体之下,其药品市场空间自然也是惊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全球MASH市场规模将达107亿美元,2023年有望突破322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该领域在Resmetirom上市之前甚至都基本处于空白情况。其次,是迫切的临床需求。从疾病进展上,MASH的最初阶段通常只表现为单纯的脂肪肝,其本身并不会引起较为严重的肝损伤,且基本不会出现明显的身体症状,并且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当今,极其容易被忽视,但其却为更严重的肝病提供了基础。随着肥胖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脂肪肝则可能发展为MASH,造成肝脏中的炎症和肝细胞损伤,伴随肝功能的轻微下降,之后持续的炎症与损伤则就形成了MASH的重要阶段成果,即肝脏纤维化,并伴严重肝功能下降,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癌。而在上述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就是其最大的难题,疾病多数阶段的治疗都依赖于饮食控制、增加体育活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疾病进展之后的对症、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因此,临床上对于MASH由症状治疗转向病因治疗的需求尤其迫切,也奠定了创新药强大的想象空间。最后,是强烈的支付意愿。虽然,患者群体与临床需求确实是决定一个领域市场天花板的基础,但在众多疾病中有着与MASH相同的患者群体与临床需求情况绝不是少数,导致MASH爆火的主要原因或许也并不仅仅是上述两者。MASH能脱颖而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其背后强大的“支付意愿”,要知道无论细胞疗法、基因疗法还是其他,领域内药物成功商业化的最核心步骤一定在于“购买”,只有当大多数患者在“买与不买”之间选择前者时,药品才有成功的希望。而通常情况下,决定患者对药品的支付意愿主要有三大因素:疾病后果、现有治疗情况、药品疗效。且不提现有治疗情况与药品疗效,其主要与药品本身有关,更具宏观的疾病后果则更具预判性,理论上疾病后果可分为生死问题与生活质量两类,前者相对能接受较高的治疗费用,支付意愿更强,而后者则需根据患者支付能力因人而异。这就是为何肿瘤新药一直以来都是新药研发领域的重点方向,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却被大多数人称为“穷病”的原因。当然,万事并非绝对,肥胖就并不适用上述规律,其疾病后果虽不会关乎生死,但其致病因素却决定了该群体的支付能力更强(肥胖患者的经济水平普遍较高,可以将肥胖想象成富贵病),其支付意愿反而更强。而对于MASH而言,原则上其既满足了生死攸关,也满足了肥胖的患病基础条件,其支付能力想不高都难。大戏将近Resmetirom绝非MASH的唯一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式,MASH对新药的核心治疗需求不仅有脂肪的代谢、更需要减少炎症反应甚至逆转纤维化,从而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而Resmetirom的上市,想必也绝非MASH新药的终点。据药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300种新药将适应症放在了MASH之上,其中不乏众多在逆转肝脏纤维化方面效果明显的新药。并且随着更多关于GLP-1在减少肝脏脂肪积累、降低炎症水平以及改善肝纤维化的潜力被证实,MASH市场竞争想必还将更加激烈。从药理学机制上,目前MASH管线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别:FXR (法尼醇 X 受体)激动剂FGF2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受体激动剂FGF19 类似物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调节剂甲状腺激素β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表1 部分MASH领域在研管线药学机制产品名称分类靶点研发企业适应症最高阶段更新时间FGF21受体激动剂efruxifermin多肽FGF21安进公司Akero Therapeutics临床Ⅲ期12/6/23BIO89-100(Pegozafermin)生物药FGF21;FGFR89bio Inc临床Ⅱ期3/13/24AP-025生物药FGF21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临床Ⅱ期10/9/23HEC-88473生物药FGF21;GLP-1R东莞市东阳光生物药研发有限公司临床Ⅱ期11/20/23FGF19类似物aldafermin生物药CYP7A1;FGF19NGM Bio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Ⅱ期11/10/21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调节剂lanifibranor化学药PPAR-alpha;PPAR-delta;PPAR-gammaInventiva临床Ⅲ期11/7/23pemafibrate化学药PPAR-alphaKowa Co Ltd临床Ⅲ期11/2/23elafibranor化学药PPAR-alpha;PPAR-deltaGenfit SA临床Ⅲ期(停止)12/7/23甲状腺激素β受体激动剂resmetirom化学药THRBMadrigal Pharmaceuticals Inc;罗氏制药临床Ⅲ期3/14/24TERN-501化学药THRB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床Ⅱ期-ASC41化学药THRB歌礼制药有限公司;甘莱制药有限公司临床Ⅱ期7/7/22HSK-31679化学药THRB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Ⅱ期12/5/23FXR(法尼醇 X 受体)激动剂obeticholic acid化学药NR1H4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 Inc临床Ⅲ期(拒绝上市)2023.6.2211/2/23CS-0159化学药NR1H4Van Andel Institute;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凯思凯迪(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临床Ⅱ期9/21/23TERN-101化学药NR1H4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礼来制药临床Ⅱ期6/8/22HEC96719化学药NR1H4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Ⅱ期5/25/22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其中,在各药学机制之下,有不少品种临床研究进度较靠前,被誉为MASH强有力的候选药物,更根据这些MASH候选药物的II 期试验公布数据中的“纤维化改善”主要临床终点与Resmetirom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图片来源:蓝精灵壹号GLP-1难以颠覆MASH市场?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对于MASH患者最期望的“纤维化改善”终点指标上看,被寄予厚望的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似乎并不及大多数MASH潜力疗法,是所有项目中纤维化改善程度最低疗法(非头对头数据,不同的入组标准和不同设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仅作为参考)。这一点上,与之前多数人期待GLP-1能颠覆MASH药物的预期有所不及,或许GLP-1在MASH的治疗效果仍主要体现在其调节血糖水平、体重管理和代谢改善之后的综合作用,更多表现为减少肝脏脂肪积累、降低炎症水平,当然这也需要后续真正意义上头对头试验数据来进一步说明。不过,不可否认的是,GLP-1的爆火以及后续多款产品的上市,很大程度或将降低整体MASH的市场天花板,毕竟突出的减肥效果,一定程度还会导致肥胖患者的数量规模下降,继而直接影响MASH的治疗顺位,拉低预期。Resmetirom并非最佳?而从上图中,除了GLP-1与多数MASH潜在疗法在“纤维化改善”终点指标上对比外,随着Resmetirom以后,其与众多MASH潜在疗法在这项临床终点上的对比,或许更受人关注。数据上看,很明显Resmetirom的纤维化改善效果并非最佳,至少efruxifermin、pemafibrate、lanifibranor、Pegozafermin与ION-224的数据比之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越,尤其是efruxifermin。Efruxifermin是基于人体免疫球蛋白G1的Fc片段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融合多肽的长效FGF21类似物,能够模拟内源性FGF21在其与β-Klotho和3种FGF受体(FGFR1c、FGFR2c、FGFR3c)之一的共受体复合物上的平衡效价。其最初由安进研发,后于2018年被Akero引进,是目前MASH潜在疗法中最受关注的管线之一,其最新的临床数据显示,主要终点方面(纤维化改善),有效性上 50mg剂量组有76%的患者在肝纤维化不恶化的情况下获得了MASH缓解(即:MASH缓解且肝纤维化未进展比例最高达76%);次要终点方面,Efruxifermin在肝损伤标志物、软组织纤维化与纤维发生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静待花开国内MASH的有生力量当然,面对MASH领域市场确定性强、临床需求明确、支付意愿明确的优势,国内药企绝不可能放任其从手中流走,据悉,国内市场已经有超过80家药企在MASH领域上有所布局,并且这个数字还有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增长。现阶段,国内MASH疗法主要分布在临床前中期,除部分GLP-1疗法外,暂无任何新药进入临床III期间以及之后,其中临床II期疗法有16种、临床I期疗法21种,临床前与临床申请阶段疗法则多达67种。其中,国内研发进度相对靠前的MASH疗法中,安源医药的AP-025、君圣泰生物的HTD1801、东阳光的HEC-88473、海思科的HSK-31679等创新疗法MASH的适应症临床近一年有所更新,也是国内较受关注的品种之一。表2 部分MASH国内在研管线产品名称分类靶点研发企业适应症最高阶段适应症更新时间AP-025生物药FGF21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8/11/23中国:临床Ⅱ期HTD1801化学药Bile acid深圳君圣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2/21/23中国:临床Ⅱ期HEC-88473生物药>未分类FGF21;GLP-1R东莞市东阳光生物药研发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8/17/23中国:临床Ⅱ期HSK-31679化学药THRB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1/9/23中国:临床Ⅱ期VSA-006生物药>核酸类>小干扰RNA(siRNA)HSD17B13维亚臻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2/22/23中国:临床Ⅱ期ASC41化学药THRB歌礼制药有限公司;甘莱制药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6/21/22中国:临床Ⅱ期CS-0159化学药NR1H4Van Andel Institute;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凯思凯迪(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2/30/22中国:临床申请ZSP1601化学药PDE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2/30/22中国:临床Ⅱ期RAY-1225生物药>多肽GIP;GLP-1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8/12/22西格列他钠 Chiglitazar Sodium化学药PPAR-alpha;PPAR-delta;PPAR-gamma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2/7/21中国:临床Ⅱ期HPG1860化学药NR1H4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11/18/21中国:临床Ⅰ期HEC96719化学药NR1H4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7/27/21中国:临床Ⅱ期TERN-101化学药NR1H4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礼来制药全球:临床Ⅱ期3/13/20TERN-501化学药THRB上海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球:临床Ⅱ期-图片来源:药智数据小结很明显,随着MASH的全球患病率突破5%,全球患病人数激增至3.5亿人,临床上对新机制MASH药物的需求还在继续加大,最终导致MASH的市场想象空间也在水涨船高。而困扰了全球制药企业的MASH难题,随着Resmetirom的上市也迎来了新的出路,犹如一针强心剂。紧随之后,全球领域还有如efruxifermin、pemafibrate、lanifibranor等众多创新疗法破茧在即,国内众多biotech抓紧追赶。大胆预测,或许未来十年都将是MASH集中爆发的时间段,领域也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发展期,而国内药企或许也将借此良机,与全球制药企业站在统一舞台,值得期待。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弎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雅创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