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可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疫苗或能预防

2024-08-07
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一直充满挑战,但研究始终在不断推进。当前,研究者们正从新的视角探讨阿尔茨海默症(AD),他们专注于病原体在疾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有研究指出,反复感染病毒可能会触发阿尔茨海默症,尤其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因其潜伏和活跃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个研究团队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病原体与大脑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且正在推动抗菌药物的试验。未来,接种相应的疫苗或许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

2023年7月24日,数千名研究者聚集在美国费城,参加全球规模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症国际研讨会。然而,同周的周六(7月27日),在费城附近,约80名科学家齐聚一堂,探讨病原体如何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小型会议。该会议由阿尔茨海默症病原生物群计划(AlzPI)发起,旨在通过专家间的样本交换和数据共享,进一步探讨病原体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主流观点是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在脑内形成的斑块驱动了疾病的发展。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病原体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明确。例如,一些“长新冠”患者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似乎间接支持了病原体能够长期干扰大脑功能的观点。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William Eimer在会议上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分享了关于tau蛋白的研究成果,发现感染病原体能够激活阿尔茨海默症的标志性蛋白——tau蛋白。早在2016年,William和他的导师Robert Moir就发现了淀粉样蛋白β具有抵御感染的作用。2018年,他们进一步证实,存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时,淀粉样蛋白β会聚集,表明该蛋白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2019年,另一研究团队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一种导致牙龈疾病的细菌——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被发现。这种细菌在小鼠牙龈中反复作用后,能够引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变化。一年后,又有研究表明,HSV-1能在模拟人类脑组织的三维干细胞培养中引发阿尔茨海默症样变化。

不同病原体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非患者,如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贝勒医学院的David Corry及其团队发现,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感染小鼠大脑后,小鼠表现出焦虑增加、记忆障碍和大脑萎缩等症状。

William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揭示了HSV-1与人类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关系,发现暴露于HSV-1时,tau蛋白会聚集并发挥保护作用。这说明tau蛋白可能也具有抗菌功能,类似于淀粉样蛋白β。

疫苗的接种或许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症。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的人群,未来6年内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17%。此外,接种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valacyclovir)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带来希望。研究表明,保持谨慎和乐观,持续推进科学研究,将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