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药学进展》创新中药与天然药物专题文章推荐(更新到2025-04-03) PPS 亲爱的读者朋友:《药学进展》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医药科技前沿与新药研发动态的信息资讯。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我们精心梳理了近年来的文章,按主题细分并实时更新,希望为医药领域专业人士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让阅读成为一次真正的知识之旅。本篇重点介绍“创新中药与天然药物专题 ”(更新至2025-04-03),欢迎关注,一同探索新药研发的无限可能 !1中药基于“肠-肝轴”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作者:陈欢,徐陆周,黄芳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中药作为我国特色用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在此类复杂肝病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优势。肝脏与肠道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现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紊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脏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中医“脾胃学说”不谋而合。从“肠-肝轴”角度出发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对于阐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征有重要意义,也可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参考。综述中药基于“肠-肝轴”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肠-肝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 本文引用格式:陈欢, 徐陆周, 黄芳. 中药基于“肠-肝轴”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1): 849-859.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黄芳教授:中药基于“肠-肝轴”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38ad4fdc-4c77-4ce5-801d-4f43ba5767822小檗碱预防性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张雅晨,孙建国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脂代谢紊乱、炎症、氧化应激、自噬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交叉关联,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以及小檗碱预防性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小檗碱;发病机制;糖尿病并发症本文引用格式:张雅晨,孙建国.小檗碱预防性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3,47(3):217-226.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孙建国研究员:小檗碱预防性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7cc4ca4c-7d63-4d10-b8cf-21ee22eac8393中药单体干预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王华婷,俞采妮,康媛源,李丹 摘要: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也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药单体结构明确且来源丰富,在开发前列腺癌治疗药物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围绕雄激素受体依赖和雄激素受体非依赖两个方面综述了中药单体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探索中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具体方案提供参考,为新型前列腺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有用信息。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作用机制;中药单体本文引用格式:王华婷,俞采妮,李丹,等.中药单体干预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12):951-960.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李丹副教授:中药单体干预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b7d3df9f-1fa2-44ba-a710-16cefa3839cb4环黄芪醇对端粒功能障碍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何梦婷,车浩洁,王惠芳,李婷,李绿洲,王进欣摘要:端粒因染色体不完全复制问题而不断缩短,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研究发现,包括缺血性脑损伤、糖尿病并发症、特发性肺纤维化、骨质疏松症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均与端粒功能障碍相关。环黄芪醇是黄芪甲苷Ⅳ的苷元,具有抗衰老、抗凋亡、抗纤维化、免疫调节、促进细胞增殖和伤口愈合等药理作用。环黄芪醇是目前天然产物中唯一被报道的端粒酶激活剂,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概述了环黄芪醇对衰老相关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端粒功能障碍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环黄芪醇;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端粒功能障碍本文引用格式:何梦婷,车浩洁,李婷,等.环黄芪醇对端粒功能障碍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11):867-874.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王进欣教授:环黄芪醇对端粒功能障碍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bc544ab4-e06c-4209-aaa9-53d308b0bbd75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叶文才摘要:天然产物是新药先导物的重要源泉,其多样的化学结构及广泛的生物活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著名有机合成化学家K. C. Nicolaou教授在其撰写的《改变世界的分子》(Molecules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30个最重要的分子。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人类历史进程;天然产物;天然生物活性;先导物;机遇与挑战;重要源泉本文引用格式:叶文才.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药学进展,2022,46(3):161-162.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暨南大学叶文才:新兴科学技术赋能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创新药物研究迎来新契机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e2cc78ac-f2ab-4d5a-b23e-25633b42bdd16天然生物活性分子高效发现的新策略和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吴振龙,王英,叶文才摘要:天然生物活性分子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源泉。然而,长期以来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提升,仍存在发现周期较长、人工消耗大、发现过程带有盲目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源于天然生物活性分子的创新药物发现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基于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的去重策略和方法,如分子网络技术、小分子精准识别技术等。这些新策略、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颖结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效率,也逐渐推动传统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发生变革。对基于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高效发现新策略和新方法进行总结,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 天然生物活性分子;质谱;核磁共振;去重本文引用格式:吴振龙,王英,叶文才.天然生物活性分子高效发现的新策略和方法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3):163-172.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叶文才教授: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独家原创)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ba95cf78-d210-45ec-91c6-5f685d8662547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进展作者:吕建明,曹志秦,黄嘉华,陈国栋,胡丹,高昊摘要: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一直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源泉,然而目前人们从真菌中发现新天然产物的几率越来越低。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真菌基因组被解密。生物信息分析显示,真菌基因组中编码天然产物的基因簇数目远远大于已从中发现的天然产物数量,提示真菌中尚存在大量的沉默基因簇有待深入发掘。因此,如何高效地激活真菌沉默基因簇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深度利用真菌资源的关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真菌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真菌;沉默基因簇;非定向激活策略;定向激活策略本文引用格式:吕建明,曹志秦,陈国栋,等.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3):173-183.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激活真菌中的“沉默”基因簇,开启新颖结构化合物发现的新源泉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36158294-a4ac-4027-b22f-a01bb15505228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作者:邱玲,刘宇,郑楠楠,宋敏,陈能花,冯瑞冰,王泽雨,周燕青,张庆文 摘要:天然产物是生物在自然界长期进化和生长过程中不断被选择和优化的结果。天然产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是新药设计和研发的重要源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天然产物的化学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关键词:天然产物;提取;分离;色谱本文引用格式:邱玲,刘宇,宋敏,等.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3):184-197.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 | 张庆文:聚焦现代提取与分离新技术,突破天然产物高通量活性筛选的瓶颈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6b966315-054e-41cc-99e2-a4b7eb1831f09海洋微生物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周春云,张琪,张瀚文,杨昊翼,陆园园摘要:近年来,新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几率持续下降,为了克服传统培养方法的不足,各种微生物培养新技术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共培养、高通量培养、诱捕器原位培养筛选以及土壤基质膜系统方法等。对近年来上述4种微生物培养新方法的研究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未来的微生物培养提供借鉴,以期发现更多新型的天然产物。关键词:海洋;微生物;共培养;高通量;原位培养;土壤基质膜系统本文引用格式:周春云,张琪,杨昊翼,等.海洋微生物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2,46(3):198-207.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独家原创|中国药科大学陆园园:荟萃微生物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助力海洋新颖次级代谢产物发现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7d4c7884-bb45-4eca-8927-1233badd4892感谢您阅读《药学进展》微信平台原创好文,也欢迎各位读者转载、引用。《药学进展》杂志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1.216,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由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近两百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联系《药学进展》↓↓↓编辑部官网:pps.cpu.edu.cn;邮箱:yxjz@163.com;电话:025-83271227。欢迎投稿、订阅!往期推荐“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盛大启幕!院士专家齐聚杭城,绘就生物医药前沿赛道新蓝图“兴药强刊”青年学者论坛暨《药学进展》第二届青年编委会议成功召开“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路演专场圆满收官!校企合作新旅程已启航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