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临床试验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Single-Center, 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Dosimetry, and Preliminary Effectiveness of 177Lu-Dansyl-PSMA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Ten to 20%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PC) experience progression in their disease, even after undergoing pharmaceutical or surgical castration, leading to metastatic CRPC (mCRPC).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 is a membrane-bound glycoprotein mostly specific to the prostate. While PSMA is expressed at low levels in normal prostate, this expression increased by 100-1000-fold in PC, which makes it a favorable target for therap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maximum tolerated dose of a long-lasting radiolabeled ligand 177Lu-Dansyl-PSMA in mCRPC patients.
A Dosimetry Study and Dose-escalation and of [177Lu]Lu-LNC1011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This study employed 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design, representing the first human trial of its kind. It utilized a standard 3+3 dose-escalation approach, focusing o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initiating treatment at a dose of 1.85 GBq over a 6-week period. Subsequent cohorts underwent sequential 50% dose escalations until the observation of dose-limiting toxicity (DLT).
评价 177Lu-LNC1011 注射液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辐射剂量学和初步疗效的I/II 期临床试验
评价 177Lu-LNC1011 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 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 ;
确定 177Lu-LNC1011 注射液 II 期研究推荐剂量(RP2D);
100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专利(医药)
7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新闻(医药)2024年对医药行业的很多人来讲,都是特别的一年。
我们经常听到企业家说,要有穿越周期的决心。这句话的暗示着,无论是资本寒冬、同质化竞争抑或其他方面,COVID-19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哉问——活下去——仍然构成对每个行业参与者的严峻挑战。
实际上,医药产业的朝阳无疑将继续普照,毕竟人类对生命健康有着无限需求,美国的重磅炸弹模式依然延续,生物科技则给予创新药无限的想象空间。
某种程度看,促使医药产业的价值投资,与实现技术的价值创造,成为当下一体两面的重要问题。这种双向奔赴,将成就一轮新的变革浪潮。只有把握潮流走向,企业才能走出困局。
11月底,同写意策划执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就尝试把此类时代关切具像化。期间,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关于创新药和消费医疗领域的洞察。而通过与他们的进一步交流采访,我们希望更加接近问题的答案。
也就是说,本文不仅是刚结束的医博会的关键词总结,更意在捕捉生物技术应用于创新药和消费医疗的未来格局变迁。具体在此,本文视角会先聚焦到创新药。
业界对本土创新药的共识,可以追溯到2015年。彼时,药审改革从混乱环境中出现,不仅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药品审批存量冗余,也大大促进中国的药品研发从仿制药开始全面转向创新药械。
经历近10年的沉淀与爆发之后,现下,中国新药研发活跃度位居国际一线。但众多Biotech的艰难处境,昭示着背后亟待新的升级与跃迁。
1
激荡十年
多位专家向同写意强调,创新药的发展离不开制度支持。
过去十年里,两次最为重大的制度性支撑,巧合般地分别发生在过去近10年的首尾。
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的发布被视为中国创新药的启程点;2024年,创新药首次作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政府出台针对创新药的“全链条支持”。
这期间,中国制药业经历了从仿制药到me-too式创新、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力已有了肉眼可见的增长。
据清华大学梁万年、李冠乔等学者对中国创新药研发趋势的统计分析,截至2024年1月,中国公司药物研发管线的数量(4391)相较于2021年7月(2251)几乎翻了一倍,且first-in-class产品和fast-follow产品的增长率均高于me-too产品——三者的增长率分别为100%、123%、95%。
近几年频出的MNC收购、重磅BD,也验证着中国创新药的实力。
一方面,亘喜生物、信瑞诺医药、葆元医药、普方生物等Biotech,被包括诺华、阿斯利康等在内的大型药企收购;另一方面,在一些BD交易中,中国药企也拿下了“堪比IPO的巨额首付款”:百利天恒(首付款8亿美元)、同润生物(首付款7亿美元)、锐格医药(首付款8.5亿美元),都莫不如此。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长在同写意举办的多次活动中指出,这一波成果的生长,得益于海外人才的回归、资本退出路径的通畅、区域政策的扶持,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10余年的资本积累。
其他业内人士,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下的技术视角。简言之,这与本土公司的“工程化创新能力”渐次成熟所带来的红利相关——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分子优化、工程创新等方面积攒下来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fast-follow药物的发展,帮助行业采摘“低垂果实”。
然而,也有人担心“低垂的果实已悉数被摘尽”的问题。
朱迅表示:“这一波生物医药领域的红利已经接近尾声,这不仅是在中国,也是全球范围的一种广泛现象。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巨头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如此局面与“反摩尔定律”——投入10亿美元上市新药的数目每9年向下翻一番——相关。同写意美国医药特约评论员孟八一说,1970年至今,尽管生物制药的学科研究和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摩尔定律”也仍然存在。
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FDA审查员,都对新药有更高期待,如果后来的药物不能在安全性、有效性两方面同时超越前面的药物,就很难获批。
而在中国创新药市场,资本的踌躇加剧了前述压力——退出路径收紧、一级市场萎缩、美元基金缺位等多方因素都使投资人更为谨慎。
投资遇冷,熙攘的市场重新归于冷清。牌桌上的所有人都重归于冷静,开始认真思考创新药的逻辑、风口,以及未来。
2
创新药逻辑
01
资本驱动
在本次医博会上,孟八一再次将创新药的开发归纳为“资本驱动的科技赌博”。
一面,是“二十亿美元、十年时间”尚不足以形容研发耗资之巨的高昂投入;另一面,则是极高的风险,具体表现为10%的成药概率和20%的新药研发成本回笼概率。也就是说,“只有2%的药物可以同时在科学层面和商业化层面取得成功”。
这是对新药上市提供的另一种注脚。虽然临床数据很重要,但照孟八一的说法,现实中真正驱动药物创新的实际上是资本。
道理很简单:科学主张冒险,而资本遵循避险的逻辑,当二者在市场中彼此遭遇,自然是在靶点发现、临床推进等关键环节提供支持的“资本”占据主导地位。
孟八一认为,优秀的资本能够帮助药物研发实现“避险”,这是美国创新药市场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其中一个原因。美国VC进入生物制药领域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基因泰克的成立为起点。历经50年发展,现如今,美国的创新药市场上,VC、PE都已经具有相当成熟度。
“在美国创新药领域,对赌是很少发生的。”孟八一补充说。资本的错配——短期投资涌向创新药,才是导致周期性资本寒冬的关键。
02
专利与支付
既然是资本驱动,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钱从何处来?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这来自专利制度和支付体系的建设,以及药企的卖药能力。其中,前两者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论述美国创新药发展时,孟八一直言:“国民医疗体系付得起,才能谈药物创新。”
美国的支付能力在全球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中银证券研报显示,美国人均医疗支出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是OECD国家平均值的两倍以上。其在药品方面的人均支出亦高于其他OECD国家,2021年该数字为1448美元,比排名第二的德国高出300多美元。
这背后是相当成熟的多层次支付体系支撑。孟八一介绍道:“创新药不该走国家限价的方式,否则很可能变成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模式,自然会抑制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反观中国市场,创新药的最大支付方是国家医保。朱迅就此指出:“创新药不该走国家限价的方式,否则很可能变成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模式,自然会抑制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然而,照搬美国显然并不现实——在“生物医药创新与出海”专场,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原副司长段政明指出,中国的人均GDP是1.2万美元,美国是8.6万美元。如果将中国的药价跟美国的药价抬高到同一水平,其结果是老百姓无法负担的。
与会专家介绍,仅仅依靠基本医保并不足够。目前,政府已出台多种文件/规定鼓励商业保险发展,但“其发展比之产业需要、人民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去年商业保险公司收入了9000亿,支出了3600亿,但其中对新药的支出只有74亿,仅占其整个收入的0.8%”。
基于此,未来应当开辟多元支付,以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扩充医疗保障体系。在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和基本医保的结合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扩大、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管理服务的延伸,以及双方保险风险控制的加强。
此外,在支付方式上也仍有可能拓新。例如,在创新药支付方面,“能不能探索量价挂钩、能不能探索支付封顶”,成为行业的一大心声。
支付保障之外,专利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做药就是做专利”已成为一项共识,而“专利悬崖”也成为制药行业独有的特点:理论上,在药物专利保护期内,企业能够基于独占权而攫取丰厚利润,但在保护期之后,利润会随大量出现的仿制药而一落千丈。
专利的价值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专利保护的程度。失去专利保护的药企,根本无法支撑创新药研发所耗费的成本。
多位与会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而言,中国对于创新药的保护并不充分、严格,这是原研药身陷价格内卷的重要原因。有关于此的制度设计和理念渗透,都亟需“加速”。
3
出海浪潮
01
License-out
医博会现场,有创新药企创始人手握管线却无资金推进,直言希望手中有钱的药企能够“快点出手”,语气中不乏焦急和无奈。
这绝不是孤例。有投资人分享,2021年是医疗健康一级市场的“顶峰”,共完成2739笔融资交易,总金额突破2340亿元;到2023年,仅发生1515笔融资交易,融资总额锐减至811亿元。
资本市场遇冷,“有管线,没有钱”成为许多创新药企面临的窘境。
如何解困?创新药企们将目光投向以海外,是以近两年间BD交易迭起。据华夏时报报道,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数量为58次,首次反超license-in数量(45次)。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发生34起license-out事件,交易总金额规模达到前两年的全年水平。
一部分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创新药企的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促成因素。交易达成的原因,还在于这一阶段买卖双方需求的契合。
自卖方看,没有创新药企不愿意去争取美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药物定价水平最高的市场——尤其是定价,据中银证券,2022年美国的整体药品价格是其他国家的2.78倍,主要原因是品牌原研药的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
从买方来说,MNC大多面临专利即将过期的境况,亟需填补新的管线以保证其估值、引入投资,《通胀降低法案》(IRA)的颁布更加剧了这一点。而恰在此时,得益于过去10年的种种积累,中国创新药企发展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管线。
当然,这也离不开创新药企观念的转变。
会上多位专家谈到,能够从Biotech成长为Big Phama的案例只是极少数。上海医药前执行董事、总裁左敏更是直言,希望创新药企“不要什么都想做,更不要指望能够都做出所谓的‘巨弹药物’。”
02
NewCo
可以说,近两年BD交易的涌现是买卖双方的“相互成全”。
出海之风难以逆转,如何出海才能收获最大化利益,便成为重中之重。对此的回答没有定式,但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尝试正在发生。例如,今年下半年热度骤起的NewCo——岸迈生物、嘉和生物、维立志博、康方生物等创新药企都先后借此出海。
本次医博会的直播中,NewCo专场仅同写意视频号就有上万人次的观看,现场亦座无虚席。NewCo成了创新药领域最热的关键词。
本质上,NewCo仍是一种对外授权。但与此前常规的BD授权不同,它融合了股权投资和许可交易——除了获得首付款、未来可能的里程碑付款外,药企还能借此获得新公司的股权、分享NewCo未来在资本市场上可能的增值。
一位与会业内人士形容,传统的BD授权适用于减少风险、快速进入市场并获得资金,但可能失去控制权且缺少退出优势;而NewCo则有助于集中资源、吸引资本并隔离风险。
NewCo也不是没有挑战,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股权并表、复杂监管核查和其他局限性,例如“许可方和投资者潜在的利益冲突导致商业化或退出战略无法达成一致”。此外,NewCo的交易条款、法律文件、税务处理等都更为复杂,对团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至于“BD还是NewCo”,这并非一个选择题。
纽扣资本合伙人朱杰伦认为,二者虽有不同但并不互斥,一家创新药企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交易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MNC,一个是美元基金,对不对?为什么要做选择呢?两个事情都可以搞,而且可以同时搞。”
创新药企似乎的确也在选择“两条腿走路”。前述与会业内人士分享,很多创新药企在做项目时,都会请律师起草两版TS,一版面向药企,一版面向基金,以寻求多种推进可能。
但与此同时,他也提醒,NewCo并非“万能钥匙”。例如,管线较为单一的公司若将核心管线出手,原本公司的估值便难以维系;而考虑到成本相关问题,过于早期的一些管线也并不适合走NewCo路线。
决胜关键仍然在于管线是否符合美元基金和MNC的口味。“埋伏好、等风来,就是做newco最本质的逻辑,但是要把握好是非常难的。问题就在于,你不知道风什么时候会来、究竟会不会来。”朱杰伦总结道。
这或许需要在更精细的赛道耕作的同时,也对市场有更为前瞻的洞察。
4
站在风口
01
ADC
人人都爱ADC——这一度成为这两年创新药赛道的写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就中国licence-out交易来讲,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行业的TOP10交易事件中,涉及ADC药物的案例分别为5起、7起、2起。
综观2024上半年24起ADC交易案,中国Biotech约占近一半。哪怕是到下半年,这个趋势仍在继续。12月4日,映恩生物就跟GSK达成合作,授予后者一款ADC药物(DB-1324)独家权益。一个临床前项目,交易额达到了10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了全球ADC对外交易最活跃的市场。
左敏的观点是,ADC是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平台。因兼具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抗肿瘤活性,ADC药物安全性更加可控,备受MCN青睐,成为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而具体到靶点趋势,热门靶点HER2、TROP2、CLDN18.2等在2023年占据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些拥有差异化靶点的ADC药物成功走向海外。例如,豪森制药旗下靶向B7-H4的HS-20089、和铂医药旗下靶向4-1BB/B7-H4的HBM7008、礼新医药靶向GPRC5D的LM-305以及百利天恒的HER3/EGFR双靶点ADC等。
热点当前,赛道渐渐拥挤。如何打出差异化、构筑核心竞争力,仍是无可回避的必答题。
业内人士介绍,ADC的开发中,靶点的选择直接影响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平台技术则为其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新的有效载荷、连接子和偶联技术等都能够显著提升ADC性能。
身在ADC这个技术差异很大的领域,适应症的选取、临床的设计、项目的规划等都至关重要。荃信生物创新药中心负责人陈涛表示:“海外公司提高研发成功概率,最快的方式就是尽早‘杀死’那些不快的项目,它们不仅没有成药性,也可能没有商业价值。对中国很多Biotech,后一点问题尤为明显。”
乐普生物副总裁方磊则针对差异化研发告诉同写意:“最好是做first-in-class的药物,在靶点、linker和payload上,从源头创新,并与适应症有机结合去设计更有效、更有潜力的ADC药物。对于已经进入临床的非FIC药物,优化药物使其成为Best-in-class的药物,或者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及适应症,拓宽其应用范围,使其脱颖而出。”
02
核药
与ADC相比,核药,或者说RDC的“红”似乎是突然发生的——尽管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但MNC的密集出手大多集中在近几年,BMS、礼来、诺华、阿斯利康等大型药企,都先后在这一领域开展并购。
例如,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不惜为下一代放射性药物公司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收购耗资24亿美元。
据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2023年全球核医学市场规模为106.5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超过314.4亿美元。
赛道的炙手可热有其原因:与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物或ADC药物相比,核药的放射性核素不需要与细胞直接接触即可发挥作用,这是因为RDC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产生的射线杀死目标细胞;Linker在起效过程中不需要断裂,提高了RDC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由于核素通过辐射方式杀伤癌细胞,在辐射半径内,肿瘤细胞即使没有相应抗原,也能通过交叉火力效应杀伤更多肿瘤细胞,从而具有更好的抗耐药性。
基于此,理论上,核药很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星”。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荣誉主席,同写意核药首席顾问,也是医博会核药专场的总策划张裕民向同写意表示,现阶段核药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在研药物中,诊断性药物居多,治疗性药物很少;另外,一些包括核素标记、核素匹配度等在内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突破,间接造成行业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靶点上“内卷”。
例如,核素匹配度不够可能影响药物的体内稳定性,导致核素泄露,这可能会在其他器官造成毒副作用;而核素药物的PK/PD特性一旦确定,很难调节。这意味着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路径是固定的,亦可能引起特定的毒性反应。
此外,较高的技术壁垒、放射性同位素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能、有待进一步明晰的监管政策,也对核药产业链的打通提出了挑战。整体而言,核药是富矿,但怎么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现。
不过,一些良性的信号正在徐徐释放,助力中国核药迈向下一个阶段——
政策与监管层面,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八部委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系中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2023年,国家药审中心发布的《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则为RD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明确技术指导。
资本层面,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指出,尽管创新药领域近年来融资金额有所下降,但是放射性药物产业领域却逆势前行,2022年到2023年,放射性药物领域融资轮次和金额相对而言都处于行业前列。其中,2022年中国放射性药物融资金额接近9亿元;2023年则诞生了一笔高达11亿元的融资(先通医药E轮融资)。
此外,今年1月,辐联科技亦宣布完成6330万美元融资,其中包括4730万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和1600万美元的授信额度。
7月,中国核药领域巨头之一东诚药业也传出利好:其下属公司蓝纳成收到FDA核准签发的关于177Lu-LNC1011注射液的药品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据悉,该款药物系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拟用于治疗PSMA阳性表达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03
TCE
另一热门药物类型,是TCE。
今年8月以来,嘉和生物、同润生物、岸迈生物、恩沐生物、维立志博、康诺亚等Biotech相继以NewCo、BD等形式实现出海,交易标的绝大部分均为TCE,引发了一波关于“TCE能否接棒ADC”的热论。
普遍认为,TCE的这一把火来源于其在自免领域的潜能被发掘——4月,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安进的CD3/CD19双抗Blinatumomab在6名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初步数据中,显示出积极疗效;9月初,NEJM发表两项研究结果:多名难治性自免患者接受强生CD3/BCMA双抗Teclistamab治疗后病情显著缓解。
乐普生物副总裁方磊向同写意表示,理论上TCE在自免的应用完全行得通,而且由于自免疾病中B细胞的抗原负荷相对较低,病人面临的CRS风险也会更可控。可以说,TCE在自免中会有一个持续的新发展、新机遇、新大陆。或者,用方磊的话形容,“TCE奇点已来”。
该论点的依据,在于成功TCE范式的涌现、抗体工程技术的成熟、临床管理体系的完备,以及新一代TCE设计方向的露出。
他表示,按照T细胞活化的“第一性原理”,下一代TCE开发的方向之一,将是T细胞在engage层面的迭代,主要体现为T细胞在信号维度的升级,也即“引入共刺激信号”。就效果而言,这能够带来疗效和适应症的双重“升级”。
已有药企嗅到先机、闻风而动。例如,10月31日,艾伯维与EvolveImmune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针对多个靶点开发用于癌症的新型多特异性治疗性抗体。据悉,EvolveImmune的EVOLVE平台聚焦于实现强效、选择性、集成的T细胞共刺激,进而增强及维持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
罗氏、再生元等制药公司也有所动作。例如,罗氏目前正在开展一项I期临床试验,将RG6076与glofitamab联用,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RG6076正是由靶向CD19的蛋白域和靶向T细胞共刺激受体的4-1BB配体融合形成的双抗,通过与CD20/CD3双抗联用,能进一步增强T细胞功能。
04
CGT
尽管现阶段有声量被盖过的势头,CGT领域也孕育着相当潜力。
今年11月,Autolus Therapeutics研发的Aucatzyl成为在FDA批准的第七款CAR-T疗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的CAR-T疗法也多达6款。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在CAR-T疗法方面,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进度处于领先地位,且靶点覆盖范围广泛。传奇生物与强生的成功合作,为国内CAR-T领域的对外授权树立了典范。
资本寒冬并没有彻底削弱CGT市场的生命力。例如,6月,莱芒生物就完成了5000万元的新增融资,用于推进代谢增强型CAR-T药物的临床研究。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切实的商业化挑战。
11月底,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落下帷幕。根据公开资料,国内的4款CAR-T产品全部止步于形式审查,没有通过专家评审,没有进入国谈的现场谈判环节。业内普遍认为,制约CAR-T药物进入医保的最大问题,是高达百万的年治疗费用,这已经超出了医保“保基本”的范围。
孟八一认为,眼下CGT的创新就在于支付手段的创新,构建多层次的支付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和急迫。
与传统药物相比,CGT疗法的一个特点是,患者只需要接受一次性或有限次数的给药,就能实现永久性的治疗效果,因此,CGT的前期支付成本巨大。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兼研究员陈怡,介绍了以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实践。
目前,欧美针对CGT疗法价值评价,定价和纳入报销有四个方法。第一,采取直接降价或拒绝医保报销做法。第二,从患者长期获益视角重新设计卫生技术评价模型;第三,采取按疗效支付模式来降低CGT技术固有存在临床疗效不确定性问题。第四,通过引入额外价值指标,如疾病负担,公平性,和疾病严重程度,科学溢出等社会价值指标,来提高CGT疗法的阈值和医保支付意愿。
值得注意,国家医保局已经提出探索多层次支付体系,即“1+3+N”,而商业健康保险是“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普遍认为,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有望给予包括CGT在内的创新药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回到创新端,下一步,CAR-T适应症向实体瘤、自身免疫疾病的扩大趋势,也随着当前的实践进展而越加明晰。
5
仍待后续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而生物技术实现价值创造的空间,显然不只是在创新药方面。
如前所述,医药健康产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扭转颓势,Biotech则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造血”形成良性循环。这已经成为同一个时代命题。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生物技术的价值创造与医健产业的投资价值的双向奔赴;创新药技术向消费医疗的外溢;医保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共赢;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的转变;人用药智慧和分子向宠物药市场的转化;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拥抱;红海市场向蓝海市场的拓展.....
围绕医药健康产业的价值投资和生物技术的价值创造进行赋能,是同写意一以贯之的立足点。医博会上,同写意还聚焦消费医疗这一主题,策划了诸多专场活动。
下一篇文章,就将沿着生物技术对消费医疗的迭代升级,串联起产业的价值投资未来。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H1,席卷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市场的寒冬正进入深水区,有限的资金更多倾向于流向市场预期明确的项目,概念层面的技术创新不再受到专业资金,甚至公众投资者的追捧。
在本报告中,动脉网整理、分析了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发生的1000余起投融资事件,照例结合过往超10年的全球投融资数据,从细分领域、交易规模、交易频次、项目轮次、投资机构、所在地区等维度出发,细节刻画了2024年H1全球医疗创新投融资的现状和细微变化。
我们发现,时至今日,创新仍然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主题,与此相关的各种尝试,仍在大规模说服各路资金入局。但对于创新的价值认知,却出现了共识性转变,从追求极致的技术本身,跳转到对效率的求索。
核心观点
(一)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的阶段性下行趋势仍在持续,但全球层面考虑季节性差异和特点,H2的市场表现或值得期待;而在国内,不太乐观的信号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医疗健康融资金额有可能跌破百亿美元。
(二) 超1亿美元融资事件占比达到6%,是近三年间的最高数值,甚至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三) 生物医药类、器械与耗材类、医疗服务类总融资额同比稍增,增幅分别为9%、7%、16%,表明优质的相应细分领域项目仍具有较强的吸金能力。
(四) 全球有42家医疗健康企业完成2次及以上融资,占比3.6%,相比2023年同期的8.6%大幅降低,表明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基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投资机会。
(五) 国内医疗健康企业的传统热门IPO地点上市规则调整浪潮下,北交所、港交所正成为新的IPO热土,国内Biotech回流港交所趋势明显。
一、 2012年-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变化趋势
总体而言,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的阶段性下行趋势仍在持续。交易数量同比下降超2成,但平均交易金额上涨近3成,季节性差异下,H2或可期。
2024年H1,全球共完成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资1197笔,累计融资307亿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过去6个月的融资总额微涨1%,但由于受融资交易数量大跌21.9%影响,平均融资金额出现了29.97%的逆势大幅上涨。
分季度看,2024年Q1,全球共完成医疗健康领域融资159次,而上年同期为151次,小幅上涨。一直以来,每年Q1是全球医药健康领域相对密集的时间段。在过往年度中,Q1的融资总额频率多与Q3、Q4接近。由此,我们可以期待全球医疗健康市场在2024年H2,有更活跃的表现。
■ 退出渠道收紧之下,国内医疗健康融资节奏进一步放缓
国内方面,2024年H1,医疗健康各细分领域共完成415笔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累计融资约合48亿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融资交易数量和总金额,分别下降32.3%和12.2%,对比全球医疗健康市场,量、价收缩的程度都更甚。不过,在平均融资金额层面,2024年H1,国内市场也出现了29.6%的大幅增长,与全球市场保持同频。
季度差异层面,在国内,每年春节刚过的Q2,往往是医疗健康投融资交易最活跃的时期,而Q1/Q3/Q4则完成活跃程度相近的较低交易水平。2024年Q2,国内医疗健康市场近完成约合20亿美元融资,相当于2015年至2017年的平均水平。从这个不太乐观的信号看,2024年全年国内医疗健康融资金额有可能跌破百亿美元。
■ 超大额交易占比显著增加,千万美元级生物医药项目最流行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共完成超1亿元一级市场融资73笔,同比减少4笔。相对而言,超1亿美元融资事件占比达到6%,是近三年间的最高数值,甚至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2024年H1,TOP 3的融资金额分别为23.44亿美元、10亿美元、9.7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0亿美元、20亿美元和11亿美元,仅略有降低。在IPO、并购等退出渠道热度降低的当下,一级市场上大额融资占比提升,意味着资金加速向头部项目集中的趋势明显。
细分领域方面,2024年H1,生物医药仍然是全球医疗健康资金主要流向。
二、 全球2024年H1医疗健康投融资热门领域
■ 各领域融资交易量缩水,医药、器械吸金能力略涨,国内医药回温
全球范围内,2024年H1的医疗健康产业融资按细分领域区分,包含生物医药类融资432次、合计157亿美元;器械与耗材类融资469次、合计57亿美元;数字健康类融资317次、合计46亿美元;医疗服务类融资65次、合计43亿美元;医药商业类融资14次、合计4亿美元。
其中,生物医药类、器械与耗材类、医疗服务类总融资额同比稍增,增幅分别为9%、7%、16%,表明优质的相应细分领域项目仍具有较强的吸金能力;数字健康类、医药商业类总融资额则分别下降16.2%、55.5%。总交易数量方面,则表现为不同程度减少。
国内方面,2024年H1,生物医药类融资总额34亿美元,为细分领域融资总额之首;器械与耗材类融资交易185次,为细分领域交易数量之首。趋势方面,生物医药类总融资额同比增长21.4%,增速远超全球,器械与耗材类融资总额稍增7%,其他细分领域及各领域交易数量均同比下降。
■ A轮、种子轮/天使轮融资为主流,器械与耗材早期项目国内外待遇有别
全球方面,2024年H1,除未公开轮次的事件外,生物医药类项目的A轮融资交易数量最多,达到125次,其次为器械与耗材类项目,共完成融资交易114次;融资次数最少的是D轮及以上的医疗服务类项目,交易数量为零,D轮级以上的医药商业类融资也只完成1次。总体而言,A轮融资交易数量最多,为318次,占比26.5%,其次是种子轮/天使轮交易,完成207次,占比17.2%。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轮次分布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国内方面,2024年H1,除未公开轮次的事件外,生物医药类项目的A轮融资、数字健康类项目的种子轮/天使轮融资交易数量最多,均为61次;交易数量最低的同样为D轮级以上的医疗服务类项目,交易数量为零,D轮级以上和A轮的医药商业项目、B轮的医疗服务项目,只完成1次交易。总体而言,A轮融资交易数量最多,为155次,占比19.8%,其次为种子轮/天使轮项目,交易146次,占比18.6%。
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产业融资轮次分布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 生物制药遥遥领先,器械类融资分撒,牙科解决方案提供商再拔头筹
2024年H1,生物制药是最热门的融资标签,覆盖了合计158.67亿美元的融资,占全球医疗健康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的51.65%。相比之下,化学制药、医疗信息化、第三方医疗服务、研发外包等同样热门的细分领域标签,覆盖的融资总额不到生物制药的1/3.生物制药作为最花钱的医疗创新,仍然最受资本青睐。
单笔融资交易方面,2024年H1,除了位列第一和第二的两笔融资外,交易金额TOP 10的融资事件中,8次总额在10亿美元之下。进入交易金额TOP 10的融资事件中,最早期的是华诺泰生物完成的B轮融资。
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的牙科服务提供商MB2 Dental,以23.44亿美元的年度融资总额,成为2024年H1全球吸金能力最强的医疗健康创新项目。有意思的是,2023年的年度交易金额最高医疗健康市场融资,也是由一家德克萨斯的牙科服务企业完成。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TOP 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 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项目持续霸榜,医疗健康服务、脑机接口项目罕见上榜
在国内,2024年H1最高单笔融资,是先声再明在2月完成的新一轮融资,筹集9.7亿元资金。完成国内投融资TOP10的企业,大多从事创新药、创新疫苗开发,或者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从事医疗健康服务的太医管家,从事人机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的灵伴科技,是少有的例外。
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产业融资TOP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其中,先声再明是先声药业集团旗下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2023年起独立运营;太医管家是中国太保旗下的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在线提供24小时用药指导、亚健康管理、体检建议等,红杉中国也是太医管家的发起方之一;灵伴科技是国内头部人机交互公司,2024年1月完成的这笔融资,近年来AR领域单笔规模最大的融资。
■ AI制药企业拔得头筹,成熟的国内Biotech狂揽大额融资,核药CDMO首次上榜
2024年4月,成立与1年前的Xaira Therapeutics完成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成为上半年最具吸金能力的创新企业。Xaira Therapeutics是典型的美国西海岸科技创新公司,由生物技术领域两位杰出的风险投资专家创立,尝试用AI来完成药物的源头创新,一公开亮相就获得F-Prime Capital、红杉资本等专业机构的大额投资。
2024年H1全球生物医药融资TOP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在2024年H1的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TOP 10中,有8家来自国内。其中,米度生物是仅有的第三方研发/生产服务企业,专注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分子影像技术CRO & CDMO 服务
■ 后期轮次融资门槛提高,多家Biotech或IPO在即,核药相关企业投融资热度持续高涨
国内方面,2024年H1的生物医药大额融资交易主要来自成熟的上一代Biotech。相比更早前完成IPO的Biotech,当前Biotech能够进入后期轮次的研发门槛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主要研发管线的临床进度、产品体系的丰富程度。比如,先声再明的产品组合就包含科赛拉®、恩维达®、恩度®三款已经上市的全球创新药,同时布局了布局蛋白工程、T cell engager、NK cell engager、AI辅助分子设计、蛋白降解剂、ADC等。
2024年H1国内生物医药融资TOP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除米度生物外,TOP10榜单中的蓝纳成也从事核药相关业务,是东诚药业下属企业,其177lu-lnc1011注射液已经获得FDA批准,即将启动I期临床试验。
■ 融资规模相对分散,中早期项目近半,医疗机器人、人工合成材料项目热门
2024年H1,全球医疗器械领域最大单笔投资由蓝帆柏盛在2024年1月完成,募资9亿美元。蓝帆柏盛为蓝帆医疗旗下心脑血管事业部,背靠的蓝帆医疗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四的心脏支架企业,仅次于雅培、美敦力和波士顿科学,也是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心脏支架企业。
2024年H1全球医疗器械融资TOP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TOP 10榜单中,艾科脉医疗通过A+轮融资即募集资金2亿美元,是融资轮次最靠前的项目。艾科脉医疗2020年11自主研发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是国内领先的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平台型创新技术公司。此外,瑞龙诺赋、图个医疗、沃特塞恩电子等,均为B轮企业。
■ 微创外科创新器械领跑,A+轮/B轮项目为主
在国内,2024年H1的医疗器械最大单笔融资同样属于蓝帆柏盛。2024年4月完成A+轮融资的苏州依利特,是榜单中另一家融资阶段相对早期的企业。1993成立的苏州依利特专注于液相色谱领域,产品100%国产设计、95%以上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累计销售液相色谱仪器超过17000台,色谱柱销量更是突破20万支大关,市占率国内领先。
2024年国H1内医疗器械融资TOP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2024年3月完成PreIPO轮融资的博雅新材料,从事人工晶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已经于7月初披露了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 42家全球企业完成2次及以上融资,资金流向集中趋势放缓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持续投融资热度分析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2024年H1,有42家全球企业完成2次及以上融资,占比3.6%,相比2023年同期的8.6%大幅降低,表明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基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投资机会。其中,HEPHAISTOS-Pharma来自法国,是一家从事创新肿瘤治疗结束开发的Biotech,是过去6个月间唯一一家完成了3轮融资的企业。
三、 2024年H1上市的医疗健康新股盘点
■ IPO节奏进一步放缓,在美国上市的生物制药企业成IPO主力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市场上近47家企业完IPO。其中,15家生物制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生物制药也成为全球IPO热度最高的细分领域。
而在美国,2024年H1,共有12家生物制药企业,5家化学制药企业,5家医疗信息化企业等32家企业上市,占比68%,是全球IPO热度最高的资本市场。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IPO分布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 纳斯达克占据半臂江山,港交所明显回温,科创板0新增
2024年H1,纳斯达克市场完成IPO31次,是IPO热度最高的资本市场,完成的IPO占比达到65.9%;其次是港交所,2024年H1 共完成5次IPO,而此前国内Biotech的热门IPO目的地上交所科创板,在过去6个月间没有迎来新的医疗健康IPO。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IPO的资本市场选择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H1的5次 港交所分别来自晶泰科技、一脉阳光、盛禾生物、荃信生物和美中嘉和,均为内地赴港上市企业。
近年来,国内医疗健康企业的传统热门IPO地点正在经历上市规则的调整。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规则,在经历多次调整后,更趋严格,而北交所、港交所却不断调整标准,让更多医疗创新企业得以上到IPO的曙光。
■ IPO募资额大幅缩水,国内Biotech再度成为常客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市场最大规模的IPO由Waystar完成。2024年6月,Waystar登陆纳斯达克市场,IPO募资9.675亿美元。Waystar是一家为医疗服务提供商(如大型医院,卫生系统,医生团体,诊所,外科中心和实验室)提供基于云的支付软件系统的公司,于2017年由Navicure和ZirMed合并而成。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IPO融资TOP 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在国内,晶泰科技在2024年6月完成的IPO位列IPO募资金额榜首。晶泰科技是首家根据港交所特专科技上市新规“18C章”成功上市的企业,也是AI制药第一股。
此外,美中嘉和、盛禾生物、荃信生物等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IPO TOP10企业均为Biotech,中国创新药的IPO热复苏可期。
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产业IPO融资TOP 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四、2024年H1医疗健康活跃投资机构分析
■ RA Capital累计出手33次,成为上半年现象级活跃投资机构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最为活跃的机构是RA Capital,上半年累计出手33次,一度逼近其在2023年全年的出手次数(超40次),且明显偏好创新药领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RA Capital较出手次数位列第二名的Perceptive Advisors多出13次,可见其现象级的活跃程度。与此同时,与2023年一样, RA Capital在2024年上半年也延续了对抗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关注。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活跃机构TOP 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此外,前两年“投早投小”的趋势在全球活跃投资机构中的反响并不强烈,机构更倾向于发展期甚至成熟期企业,甚至持续加注上市公司,投资策略以保险为上。
■ 偏好领域更为集中且趋同,求稳成为首选策略
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最为活跃的机构是启明创投,累计出手12次,其投资标的以医疗器械为主。与2023年的情况类似,启明创投在2024年上半年仍然加注了往年投资的项目,例如第三次加注基因编辑药物平台;另一方面,一些早期的高值耗材潜力项目依然是启明创投的关注对象。
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活跃机构TOP 10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尽管在行业趋势及各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投早投小并向医疗早期纵深迈进理应成为国内投资机构的投资偏好,但由于2024年H1整个医疗行业的不确定性愈发明显,加注发展期甚至成熟期企业成为一种求稳策略。此外,与全球活跃投资机构在2024年上半年更为多元的偏好领域相比,国内头部机构更多集中于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赛道。
五、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热点区域分布
■ 美国融资总额环比上涨,瑞士资本市场发力明显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融资事件发生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美国、中国、英国、瑞士、法国。
2024年H1全球医疗健康一级市场投融资热门地区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美国以536起融资事件、216.77亿美元融资领跑全球;尽管融资事件数不及去年,但融资总额环比2023年H1(约186.54亿美元)上涨约16%,资金集中度加剧。
跻身全球前五的欧洲国家均面临类似处境:生命科学投资者于2024年开年时就对前景持乐观态度;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升高,反向助推有降本增效潜力的医疗健康企业吸金。
其中,瑞士积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政策制度,形成协同创新的转化网络,提供丰富的融资渠道,又因具备与国际市场高度接轨能力,在近几年逐渐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研发创新企业总部落户的优选地。
■ 江苏、上海资金集中趋势明显,大额战略投资回暖渐显
2024年H1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发生最为密集的五个区域依次是江苏、上海、北京、广东、浙江。
2024年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投融资热门地区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江苏累计发生81起融资事件,筹集资金8.99亿美元(约65亿人民币),是上半年融资事件数量最多的城市。领先排名第二的上海累计发生75起融资事件,但筹集资金达9.39亿美元(约68亿人民币),为五大区域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融资事件数上,江苏和上海都接近腰斩,但融资总额环比2023年HI均有增加,大额战略投资有回暖趋势。
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获取报告全文,添加过请主动询问: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数图药讯》2024年第27期
目 录
政策解读
1.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2. 国家卫健委: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
3. 国家药监局:部署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工作
4.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4年第34号)
5.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关于新增挂网药品医疗机构议价的工作提示
6. 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关于开展部分挂网药品价格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
行业动态
1. 药讯动态:重磅获批
2. 药讯动态:重磅临床
3. 药企动态:市场动态
零售品类数据洞见
1. 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分析
2. 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企业分析
3. 痛风治疗药品销售品种分析
政策解读
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讨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工作,研究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听取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及初步整改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
2、国家卫健委: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
7月5日,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发布《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经济管理年活动继续坚持“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监管”的主题,聚焦发展和安全,持续加强以业财融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流程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以高水平经济管理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
3、国家药监局:部署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工作
7月4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工作,审议通过《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后续,国家药监局将组织开展宣贯培训,进一步规范提升中药标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4年第34号)
为进一步明确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要求,完善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评价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部署,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5、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关于新增挂网药品医疗机构议价的工作提示
7月3日,为维护药品市场价格秩序稳定,坚决控制上海成为药品“首涨地”,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对未承诺降价至公允评估价以及暂未匹配到国家挂网监测价的议价工作做出工作提示。请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综合考虑药品的疗效、本院可替代药品价格情况、药物经济学评估等因素合理议价;首次议价的医疗机构应配合在招采子系统内上传院长和纪委书记双签字并加盖医疗机构公章的议价情况说明。
6、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关于开展部分挂网药品价格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
7月3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部分挂网药品价格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继续推进落实广东省挂网药品价格治理工作。具体信息请登录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官网查看。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行业动态
01
药讯动态:重磅获批和重磅临床
最近重磅获批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 类创新药苯甲酸福格列汀片(商品名:信立汀)获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改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齐鲁制药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国内获NMPA批准上市。
罗氏 ALK 抑制剂盐酸阿来替尼胶囊国内新适应症获NMPA批准上市。
礼来研发的新一代抗 Aβ 单抗 Donanemab 获 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AD),包括 AD 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轻度 AD。
海创药业研发的1类新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HP518片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雄激素受体(AR)阳性三阴乳腺癌。
誉衡生物研发的创新细胞驱动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莫替福肽(motixafortide)近日经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得临床急需特许药品进口批件,成功落地博鳌乐城先行区,将首先在博鳌超级医院应用于临床使用。
最近重磅临床
纽欧申医药申报的1类新药NS-136片获CDE批准临床,拟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
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申报的 1 类生物新药注射用 HDM2005 IND 申请获得 FDA 批准,可在美国开展 I 期临床试验,适应症为晚期恶性肿瘤。
华昊中天申报的优替德隆注射液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BCBM)的美国2期临床试验(BG01-2402)已获得美国FDA批准。该研究旨在评估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阴性BCBM患者的颅内和全身疗效及安全性。
东诚药业下属蓝纳成公司研发的177Lu-LNC1011注射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将于近期开展1期临床。
复宏汉霖研发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已获得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批准开展一项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估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02
药企动态:市场动态
7月1日,卫材宣布,BMS 基于内部产品组合的优先级调整,将与卫材终止 FRα ADC 药物 MORAb-202 的全球战略合作。此次合作终止后,卫材将独立进行 MORAb-202 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退还 BMS 部分未使用的 2 亿美元研发费用,并将剩余部分记为其他收入。
7月3日,安进(Amgen)宣布已与CSL Vifor公司达成协议,获得阿伐可泮 (商品名:Tavneos) 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商业化权益,其中包括中国内地市场。
7月5日,驯鹿生物和信达生物共同宣布,双方已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条款,驯鹿生物将按照约定价格购买信达生物在原BCMA CAR-T合作协议项下拥有的相关权益;同时,信达生物将按照相同价格入股驯鹿生物,入股后将持有驯鹿生物18%的股份比例。在新的战略合作框架下,双方将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达成资源的高度整合。驯鹿生物将获得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全球市场商业化权益等,并独立负责和决策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同时,信达生物成为驯鹿生物的战略股东。
零售品类数据洞见
01
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分析
图1:2019-2023年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非布司他片是抗痛风制剂第一大品种,2020年非布司他在中国零售(放大市场)销售额达13.13亿元,而在2020年非布司他入选第三批国家集采后,受集采影响2021年销售额同比下滑43.99,销售额萎缩至7.36亿元。此后,销售额一直未能突破8亿元。
02
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企业分析
图2: 2019-2023年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企业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非布司他零售(放大市场)销售额占比最大的企业一直是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万邦医药非布司他销售额达8.99亿元,占总销售额的68.47%。
03
痛风治疗药品销售品种分析
图3: 2019-2023年痛风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品种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沉积的结晶导致关节内和关节周围出现疼痛性炎症发作。痛风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整体销售额约为35亿元,市场较平稳。除非布司他外,常见痛风治疗药物还有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等,品种多样。
来源:医药地理、国家药监局、腾讯、新浪等。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177Lu]-LNC1011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