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ase I Open-Label Dose Escalation of GD3 ADC (Pfizer PF-06688992) in Subjects With Unresectable Stage III or Stage IV Malignant Melanoma (B802WI209568)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study is to learn about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y drug, PF-06688992. Before this study, PF-06688992 has never been given to people.
PF-06688992 is a targeted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cancer. The investigators linked a chemotherapy drug to an antibody (protein found in the blood). The antibody will connect to GD3 which is found on most melanomas but on very few other cells in the body. The investigators hope that in this way, it will deliver this chemotherapy directly to the melanoma and not to normal tissues.
100 项与 PF-06688992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PF-06688992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PF-06688992 相关的专利(医药)
2
项与 PF-06688992 相关的新闻(医药)人人都在聊ADC,一时风头无二。MNC药企在该领域找寻新的重磅炸弹,Biotech希望借此成为“进击的巨人”。但当场子热起来时,要辨认谁才是ADC领域的硬核玩家,越来越难。是靠“买买买”来布局ADC的Big Pharma吗?还是在技术不成熟年代就在耕耘的Biotech?当中国的ADC公司频频出现在MNC药企的视野,能否证明他们所代表的ADC中国实力已经能与全球同台PK?最直观的,谁是最流行ADC技术的开拓者、拥有者、良好继承者,谁就是先锋。细胞毒素药物作为ADC的重要部分,被行业认为是相较于抗体和linker部分最有希望突破的。在该领域,现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毒素药物都被ADC技术先驱们牢牢掌握,后来的ADC参与者们都需要得到授权,或是另择它路。整体来说,中国能见面貌的ADC大多仍聚焦于应用层面的改良创新上,靶点同质化不可避免。但ADC药物与其他不同,需要抗体、linker、细胞毒素药物都刚刚好的组合。所以很多人认为改良创新也是有机会的,寄望再创一个新的DS-8201,而这也正是MNC们考虑中国ADC公司的一大原因。国内ADC第一梯队基本上都布局者7款以上的在研ADC产品,数量直追全球的技术先驱们,不过在差异化的靶点和进度上仍有相当的差距。比如拥有国产首个ADC产品的荣昌生物,还有6款在研ADC产品,靶点覆盖Her2、CLDN18.2、CD19等。再比如多禧生物,作为ADC产品布局最多的企业之一,创始人均来自美国的ADC技术先驱企业,掌握着ADC密码,披露了多达20个的候选产品,除Trop-2、Her-2、Muc-1,大多在临床前阶段。技术先驱:把握ADC要塞ADC似乎成了如今医药界最热的词,但谁又最懂ADC?问题或许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至少时间、历史沉淀、管线潜力、ADC相关专利数量、已上市产品的根源、技术先驱,能够给予所有奔赴ADC战场的企业们一定启示。在全球尚无一款ADC药物上市的年代,Seagen、ImmunoGen和Spirogen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ADC有着金戈铁马般气势的未来。或是其他在2000前后成立的ADC“先驱”型企业,遑论他们如今有多大的市值或知名度,都持续在给押注ADC赛道的各方较大的期待。后面的ADC产品,或是ADC方面的BD交易,或多或少,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举个例子,从当前已上市ADC产品情况来看,超过30%是与Seagen合作开发而出,该公司也成了人们口中要被默沙东、辉瑞以重金收购的“香饽饽”,ImmunoGen也是近两年引起业界最多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另外在2002年成立的Mersana Therapeutics,其市值虽未超过10亿美元,但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该公司便与GSK、德国默克和杨森分别达成了ADC新药的重磅交易。不过,能够最直观感受到这几家企业深刻影响了ADC未来的,是他们的技术与专利布局。花了半个世纪来研究的ADC领域,其在技术层面上的难有目共睹,全球首款与第二款ADC药物上市中间,隔着漫长的11年。在做ADC药物构建时,不得不提细胞毒药物的选择,其开发也是ADC构建壁垒的关键点。据了解,目前大部分ADC药物所携带的细胞毒药物为靶向DNA和微管抑制剂的药物。其中,奥瑞斯他汀衍生物、美登木素生物碱这两大细胞毒药物,具备在成为ADC药物后保持较好水溶性、稳定性等优势,占到了所有ADC药物研发的60%以上。奥瑞斯他汀衍生物是ADC药物研发中最多的一类,其技术拥有者即为Seagen,相关技术后授权给了艾伯维、拜耳、辉瑞、罗氏、武田、GSK等多家大药企;美登木素生物碱衍生物是ADC药物中第二大类研发最多的药物,技术拥有者为ImmunoGen,相关技术授权给了拜耳、安进、诺华、罗氏、赛诺菲等公司。此外,吡咯并苯二氮卓类化合物(PBDs)是一类源自链霉菌属的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也被不少大药企青睐。基于PBD的ADC研究的早期创新者是Spirogen,后将其技术授权给了Seagen,罗氏等企业,有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有10个以上携带PBDs的ADCs药物进入临床,这成为继奥瑞斯他汀和美登木素生物碱之后最具前景之一的ADC药物。而作为Spirogen于2011年分拆出来的子公司,ADC Therapeutic现布局多款有PBD药物。以技术为基础,数十年积累沉淀,如今,三者在研ADC管线已是潜力深厚,被多家大药企虎视眈眈。截至目前,三家公司均有至少10项以上的ADC项目在研,Seagen的在研ADC项目更是超30项,其中近10项已到临床III期。Seagen与ImmunoGen均与不少跨国大药企达成了ADC技术协议,其技术平台是许多高价值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其中,Seagen全球技术或商业化合作伙伴超过10家,目前有四大上市产品,2022年四款药物的商业收入共计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除了技术之外,近十年来ADC药物专利量快速增长,这或能预示着未来ADC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这其中,Seagen依靠ADC核心技术平台突围的同时,是拥有超100项专利的大户,其专利类型覆盖化合物、序列、医药用途和组合物等,靶点丰富。总体来看,如今的ADC领域,无论是看上市ADC药物的表现,还是在研管线的潜力或“专而精”程度,说来说去,都难以绕开这几家企业。当然,其余被跨国大药企看中、来自那些目前“小而优”的企业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共同推动ADC的发展,国外如开发新一代 ADC 和 ROR1双特异性抗体临床前管道的VelosBio,国内如科伦博泰等。跨国药企:ADC“摘果者”ADC曲折发展的历史长河,完美诠释了做药的机遇和挑战。跨国药企在新型疗法方向的布局向来都是“摘果者”的逻辑,ADC也不例外。最为典型的“摘果者”——阿斯利康,通过收购Spirogen、投资ADC Therapeutics、合作第一三共,后来者追上,跻身第一梯队;之后也有艾伯维、吉利德通过大额并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也有更加风险主义的“摘果者”,仅仅通过合作。罗氏是该类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没有开发自己的ADC平台,但通过与ImmunoGen合作获得了如今市场最畅销的ADC产品Kadcyla;以及通过与Seagen合作推出了Polivy,也有不错销售表现。后来者有赛诺菲、默沙东。也有不那么典型的“摘果者”——辉瑞,在不以补充ADC产品为目的的收购中打开大门,成为了早期开发上的“胜利者”。而后经历技术周期,放弃,欲重新上路的故事。以及潜心研究,后来惊艳四座的第一三共。辉瑞在ADC领域的布局可以总结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是最先摘果的MNC药企。早在2009年,辉瑞以680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并购惠氏制药(Wyeth)时,全球首款ADC(吉妥珠单抗,CD33 ADC)作为不显著资产被其收入囊中。该药经撤市后于2017年重新获批上市,暂未显出优异的市场表现。同年,辉瑞推出了Besponsa(奥加伊妥珠单抗,CD22 ADC),但销售表现糟糕。后受多因素推动,从2018年起,辉瑞(当时手握ADC产品数量最多)开始削减对ADC的关注,先后终止了与CytomX Therapeutics关于ADC的长期合作,以及ADC药物PF-06688992的开发,并将自主研发的两款ADC PYX-201和PYX-203的全球权益授权出去。究其原因,辉瑞对ADC的重视程度和其ADC药物的市场表现互为因果。如今在辉瑞现有研发管线中,相较于双抗、基因疗法、mRNA等新疗法,ADC几乎可说是被忽略的存在。随着ADC药物不断被验证,辉瑞再次将锚头对准了ADC领域。近日据外媒报道,Seagen已成为辉瑞的潜在收购目标,正在展开初步谈判。SVB证券评论道,这笔交易可能会为辉瑞2030年的营收增加80亿至100亿美元。而且凭借此交易,辉瑞或将再次跻身全球ADC第一梯队。阿斯利康是典型的胜利“摘果者”。与辉瑞不同,阿斯利康的ADC布局可以归结为“搭上好船,后来追上”。阿斯利康2013年才开始正式布局ADC产品,当时辉瑞、武田、罗氏都有上市的ADC药物了。尽管来得晚了些,但不得不佩服阿斯利康的眼光。第一步决定了成功的一半,当年10月,阿斯利康全球生物药研发部门MedImmune斥资4.4亿美元收购了PBD技术领域的先驱Spirogen公司,由此涉足ADC领域。之后,以PBD为基础的ADCs药物源源不断进入临床,由此苯二氮平类药物成为颇有前景的负载药物,而此药正是由Spirogen开发,并授权给Seagen、罗氏、艾伯维、ADC Therapeutics等多家。“长驱直入、抓住要害”的阿斯利康在尝到甜头后,又做了第二个决定——加码ADC Therapeutics,并与其多款在研ADC管线达成商业合作。值得关注的是,ADC Therapeutics是从Spirogen分拆而来。尽管获得了10多个早期的ADC管线,但想要“摘果”仍依赖后期管线。当时市场上仍大有选择,阿斯利康挑中了DS-8201(Her2 ADC)。尽管DS-8201已经小有名气,可当阿斯利康以69亿美元的交易额获得该产品的非日本权益时,其股价当日下跌了5.9%。后来之事诸君皆知。阿斯利康对DS-8201的押注成为其在ADC领域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棋,凭此AZ直接跃升至全球ADC的第一梯队。总体而言,MNC对于ADC的重视程度和他们的收获互为因果,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偶然性。第一梯队的MNC基本上是有1~2个成熟产品+小有规模(7个以上)的研发管线构成;而第二梯队的MNC则是有个别产品上市,管线围绕展开。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z2torpj3z61qNJED93vFoQ登记邮箱信息订阅E药经理人信息服务扫描二维码精彩推荐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辉瑞开始从
ADC领域“撤退”了?
3月18日,辉瑞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yxis Oncology(以下简称“Pyxis”)共同宣布,双方已针对两款ADC ( antibody-drug conjugate,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达成全球许可协议,但具体交易金额未透露。
根据许可协议,辉瑞将为Pyxis提供两种创新ADC候选药物PYX-201和PYX-203的全球范围内许可权、开发及商业化权利。同时,辉瑞还将为Pyxis提供其ADC技术平台的许可,包括各种有效载荷类别、链接器技术和针对特定ADC的缀合技术,以用于将来开发其他ADC药物。
而辉瑞也将获得Pyxis支付的预付款和股权,并有资格获得基于开发和销售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潜在销售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01 边研发,边放弃
此次交易中的PYX-201是辉瑞研发的一款全球首创非内化ADC药物,通过靶向实体瘤中过表达的肿瘤限制性抗原,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增强抗癌免疫应答。与内化ADC药物相比,非内化ADC药物可以不用进入癌症细胞内,而在胞外释放细胞毒药物,在局部微环境中发挥作用。而PYX-203是一款靶向血液瘤的ADC药物,通过高效DNA破坏剂来减少肿瘤耐药性和防止肿瘤复发。
Pyxis在获得这两款药物后将会进一步开发并扩充自己ADC药物管线。目前,除了PYX-201和PYX-203外,Pyxis还拥有ADC药物PYX-202和4款单抗药物。
作为一家2019年才成立的公司,Pyxis却与辉瑞颇有渊源。其CEO Lara Sullivan(沙利文)曾在辉瑞工作多年,并在2017年成为辉瑞分拆公司SpringWorks的总裁,于2019年离开并创立Pyxis。这也让双方的合作也充满情分。
Pyxis首席科学官Ronald Herbst博士说:“早期ADC药物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仍有很大创新空间来研发安全性更高的ADC药物,PYX-201和PYX-203代表着使用创新缀合技术的下一代ADC。我们很高兴将辉瑞进行的临床前研究推进临床试验阶段。”
作为研发出全球首个上市ADC药物的公司,辉瑞的ADC药物研发之路也是十分曲折。
2000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辉瑞旗下ADC药物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上市,用于治疗首次复发的CD3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0岁以上患者。
但在随后的试验中,Mylotarg不但未显示出明显的临床益处,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Mylotarg治疗组出现严重致命性肝损伤,联合用药组的死亡率高于单独使用化疗组。2010年,辉瑞选择主动将Mylotarg退市。直到2017年9月,Mylotarg再次在美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新确诊的CD33阳性AML成人患者,及2岁及以上复发/难治的CD33阳性AML患者。
如今,已有多款上市ADC药物在手的辉瑞,却走着一边研发一边放弃的路。
2018年,辉瑞公司终止了与CytomX Therapeutics公司的药物Probody 用于癌症的几种ADC药物开发平台开发和商业化的五年合作关系。辉瑞在终止信中表示,决定不追求之前选择的两个ADC药物开发目标。
在2019年第四季度营收下滑9%的同时,辉瑞宣布终止对ADC药物PF-06688992的研发。
PF-06688992是一款由抗神经节苷脂GD3单抗组成的药物,研发用于治疗黑素瘤。
PYX-201和PYX-203的出售,又是辉瑞在ADC领域的“新举动”。
02 火热的ADC会重蹈PD-1覆辙吗?
相比于2000年Mylotarg上市后ADC市场的十年寂寥,如今的ADC领域已是十分火热。
随着小分子毒素、连接子以及偶联技术的发展和成熟,ADC技术平台经过多次迭代,安全性、有效性大大增加,治疗窗口大大拓宽。有数据分析,2026年全球ADC药物市场容量将达100亿美元,到2030年将突破150亿美元。ADC领域因而成为各大药企争相布局的重要赛道。
目前,全球已有11 款ADC 药物上市。仅2019年一年就有三款ADC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显然,“生物导弹”ADC 药物研发被推向高潮。
而国内制药企业对于ADC的研发热情丝毫不亚于国外。
据ClinicalTrials.gov显示,截止2021年3月19日,全球有155项ADC药物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国内有29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研发ADC药物的公司已超过20家。
部分公司ADC药物研发一览表
目前,荣昌生物的RC48(纬迪西妥单抗)是国内进展最快的自主研发HER2抗体-药物偶联 (ADC)药物,已于2020年8月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胃癌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除了胃癌已经申报新药上市外,纬迪西妥单抗还在国内进行尿路上皮癌Ⅱ期关键性临床研究、HER2低表达乳腺癌Ⅲ期临床研究,以及肺癌和胆管癌的I期临床研究,并在美国获得尿路上皮癌的Ⅱ期临床试验许可。
处于国内ADC药企第一梯队的东曜药业,其候选核心产品TAA013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TAA013是一种含有曲妥珠单抗-美坦新衍生物(曲妥珠-MCC-DM1)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旨在成为Kadcyla的实惠替代药物,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作为国内创新药研发龙头企业,恒瑞医药不仅加入了ADC大战,并且是多管齐下。
目前, 恒瑞医药已披露4款ADC药物研发进展。靶向c-MET的ADC药物SHR-A1403、靶向HER2的SHR-A1201和SHR-A1811都处于临床阶段。今年1月,恒瑞医药第四款ADC药物SHR-A1904的临床实验申请也获得NMPA受理。
2020年4月,Immunomedic研发的Trop-2 ADC药物Trodelvy在美获批上市。Trodelvy凭借着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的效果,一鸣惊人,成为备受关注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新药。而云顶新耀早在2019年便获得了Trodelvy在大中华区、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针对所有癌症适应症开发、注册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目前,云顶新耀正在国内进行Trodelvy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线既往治疗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IIb期临床试验。
从科伦药业最近公布的调研活动会议纪要可以看到,
科伦药业2021年将重点布局ADC药物。
靶向HER2的A166已向 CDE 提交关键Ⅱ期申请;靶向Trop-2 的SKB264已获得一期临床数据;靶向Claudin 18.2的ADC药物将在2021年进入临床。
而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Claudin 18.2靶向ADC药物SYS1801是国内药企首个Claudin 18.2靶向的ADC药物,去年11月获得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石药集团也计划今年递交中国、美国的临床试验申请。
但,如此火热的ADC赛道或许将面临“拥挤”且“入不敷出”的问题。
今年3月初,百奥泰宣布放弃其ADC药物BAT8003和单抗BAT1306的临床开发。而在2月份,百奥泰已宣布另一款ADC药物BAT8001 III期临床试验失败。根据百奥泰公布的2020年报计算,三款药物让百奥泰损失研发投入费用3.4亿元。
百奥泰的BAT8001,曾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III期靶向HER2的ADC药物,一直被寄予厚望,BAT8003也是一款靶向热门靶点Trop2的ADC药物。然而,两款热门药物相继退场,无疑是给百奥泰,甚至是ADC药物浇了一盆“冷水”。
对于暂停BAT8003的研发,百奥泰方面表示,是为了合理配置该公司研发资源,聚焦研发管线中的优势项目。
百奥泰的“及时止损”也显示出投入与收入的严重失衡。火热赛道的背后意味着研发成本的升高,也暗藏着未来竞品颇多之下的“价格战”。
而如今“拥挤”的PD-1单抗赛道是否会成为ADC的“明天”?

100 项与 PF-06688992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