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推荐
+
2025第二届中国医药企业项目管理大会将于11月召开
+
2024首届中国医药企业项目管理大会成功召开
+
PPT干货︱医药企业PMO和项目经理独家会刊学习资料
本文目录
一、CXO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及投资机会
二、广西CXO基本投资逻辑未变,业绩持续增长是大趋势
三、北京CXO行业投资机会
四、【行业解读】CXO行业研究及相关公司投资机会梳理
五、CXO行业投资要求
一、CXO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及投资机会
(原创 Bratz 猫咪事务所Max)
截图来源:微信公众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
医药行业小黑板:
GLP-1:一种帮助控制血糖的助手,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减肥的人。
曲妥珠单抗:HER-2单克隆抗体,一种生物制剂,用于乳腺癌、HER2阳性肿瘤等。
利妥昔单抗:CD20单克隆抗体,一种生物制剂,用于血液瘤。
PD-1药物:一种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
双抗:一种携带两个靶点的大分子肿瘤药,可起到两个靶点协同作用,提高抗肿瘤有效性和药物安全性。
ADC:抗体偶联药物,能更精准识别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PROTAC:一种“分子剪刀”,标记坏蛋白,让细胞将其清除,帮助治疗疾病。
今天分享医药行业的卖水人角色:CXO
CXO扮演了一个卖水人的角色,从实验室阶段的研发到生产环节再到最后的临床,CXO在每一个领域都提供服务。无论药物最终成与不成,它都可以收费,旱涝保收,且越推进到后期,它的盈利会越高。
上海医药研究临床中心数据显示,由于存在明显的人力、物力成本优势,我国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各阶段研发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 30%-60%,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一种传统模式,CRO企业只按照合同收取研发服务费用,不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而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 FTE 模式和 FFS 模式, FTE 模式把研发人员租借给药企,然后按工作天数进行收费; FFS 模式则是按照服务项目收费,比如按照实验次数、分析报告的份数等进行收费。
第二种里程碑模式,把药物研发的过程分成多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药企就需要向 CRO 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
第三种结果导向模式,药企只要一个最终的结果, CRO 企业完成的越早,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反之亦然。在这种模式下 CRO 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研发风险,但取得的收益也相对较高。
第四种风险共担模式, CRO 企业与药企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所属申万行业包含医疗研发外包(CXO)目前有30个上市公司,新上市的公司暂时先不研究,有一些公司又处于CRO行业的上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CXO行业,大部分公司研发实力不强只能做仿制药,有公司在年报直接提及公司尚未掌握创新药的关键核心技术,只能赚取行业微薄利润。一体化、端到端、平台型的公司将成为稀缺资源。
研发人员人均薪酬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是有些公司的研发人员是专职搞研发的,有些公司无专职研发人员,部分业务人员同时承担了研发项目的开发职责,属于一个萝卜多个坑位。
CXO行业市场规模:
药明康德(603259.SH)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市场(不包括大分子 CDMO)规模将由 2022年的1,330 亿美元增长到 2027 年的 2,52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13.6%
凯莱英(002821.SZ)根据 Frost&Sullivan 报告预测,全球 CDMO 市场规模 2025 年将达到1,243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3.2%。Frost&Sullivan报告预测,预计中国 CDMO 市场规模 2025 年将达到 1,571 亿元,2030 年将达到3,55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7.77%。
博腾股份(300363.SZ)全球 CDMO 市场规模则从 2017 年的394 亿美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63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2.5%;预计 2025 年将达到1,243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
康龙化成(300759.SZ)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 年全球医药市场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总体规模约为 1,594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该规模将达到 2,653 亿美元,2023 年至 202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10.7%。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 年中国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规模约占全球总规模的 15.1%,预计到 2028 年中国的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规模将达到 4,442 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将有望提升到 23.5%。a) 药物发现研发服务市场情况 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 年全球药物发现 CRO 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为 119 亿美元,药物发现研发服务渗透率(药物发现 CRO 服务收入占潜在可外包药物发现研发投入的比重)达47.6%。预计至 2028 年,全球药物发现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增至 191 亿美元,2023 年至202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10.0%,全球药物发现研发服务渗透率将达到 65.9%;与此同时,2023 年中国药物发现研发 CRO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为 204 亿人民币,中国药物发现研发服务规模约占全球总规模的 24.1%。预计到 2028 年,中国药物发现研发服务市场规模将增至 504 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将有望提升到 37.1%。 b) 药物工艺开发及生产服务市场情况 药物工艺开发及生产(CDMO)服务覆盖药物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品注册和商业化生产全过程。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 年全球药物 CDMO 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为 769 亿美元。预计至 2028 年,全球药物 CDMO 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增至 1,341 亿美元,2023 年至 202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11.8%;与此同时,2023 年中国药物CDMO 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为 783 亿人民币,规模占全球药物 CMO 服务市场的 14.3%。预计到2028 年,中国药物 CDMO 服务市场规模将增至1,993 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将有望提升到 20.9%。c)临床研究服务的市场情况 药物临床研究服务覆盖药物的一期至三期的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研究。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 年全球药物临床研究服务市场规模为 575 亿美元,市场渗透率(临床研究 CRO 服务收入占潜在可外包临床研究投入的比重)为 46.1%。预计至 2028 年,全球的市场规模将增至 913 亿美元,2023 年至202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9.7%,市场渗透率预计将达到49.1%;与此同时,2023 年中国药物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市场预计达到 485 亿人民币,规模占全球药物临床研究服务市场的 11.8%。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预计到 2028 年,中国药物临床研究服务规模将增至 1,357 亿人民币,期间服务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 22.9%,市场占有率将有望提升到 20.9%。
九洲药业(603456.SH)根据沙利文 2023 年 4 月发布的《CDMO 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2021 年全球制药 CDMO 市场达到632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5%,2025年将达到 1,243 亿美元,高于全球药物市场增速。Mordor Intelligence 在关于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的预测中,2024 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为2,061 亿美元,以 6.7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在 2029 年达到 3,045 亿美元。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全球较低成本生产原料药不可替代的经济体。
泰格医药(300347.SZ)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18 年到 2022 年,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CRO)市场规模从 539.1 亿美元增加到 775.7 亿美元,随着全球药物研发需求逐年增长,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于 2025 年达到 1,026.5 亿美元。全球临床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379.4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546.6 亿美元,并预计在 2025年增长至 699.7 亿美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18 年到 2022 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市场规模从 388.0 亿人民币增长到 802.1 亿人民币,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1,405.9 亿人民币。中国临床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210.5 亿人民币增长至 2022 年的 411.1 亿人民币,并预计在 2025 年增长至 725.5 亿人民币。
百诚医药(301096.SZ)2018 年至 2022 年 CRO 市场规模以 9.5%的复合年增长率从 539.1 亿美元增加到 775.7 亿美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预测全球 CRO 市场规模将会以 9.1%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于 2030 年将达到 1,583.6 亿美元。2018 年至2022 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以 22.2%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从 364.9 亿人民币增长到 813.7 亿人民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预测中国 CRO 市场规模将会以 14.0%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于 2030 年达到 2,757.7 亿人民币。 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CDMO 市场规模从 394 亿美元增长至 63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2.5%。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预测全球 CDMO 市场规模将会以 13.2%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于 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2017 年至2021 年,中国 CDMO 市场规模从 132 亿人民币增长至 473 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37.7%。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预测中国 CDMO 市场规模将会以 17.8%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于 2030 年将达到 3,559 亿人民币。
皓元医药(688131.SH)据 NatureReviews 估计,全球分子砌块的市场规模在 2020 年约为 441 亿美元,全球分子砌块市场规模有望于 2026 年达到 546 亿美元,市场规模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据ReportLinker 预计,到 2027 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47 亿美元,其他值得注意的试剂市场包括日本和加拿大,预计在 2020 年至 2027 年期间分别增长 4.9%和3.8%。在欧洲,预计德国 2020-2027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9%。据MordorIntelligence 预测全球生命科学试剂的市场规模到 2026 年将达到 668.2 亿美元,2020-2026 年行业预计实现复合年增长率为 7.9%。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调研报告数据,2022 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达到 2,040.4 亿美元,2023 年至2032 年预计将以 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至2032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将达 3,636.80 亿美元。Frost&Sullivan显示,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 CDMO 市场规模从 394 亿美元增长至 63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2.5%。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243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2021年至 2025 年和 2025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将达到 18.5%和 13.2%。根据 Frost&Sullivan 显示,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CDMO 市场规模从 132 亿元增长至 4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7.7%,预计 2025 年将达到1,571亿元,2030 年将达到 3,559 亿元。
药石科技(300725.SZ)据 IQVIA 等机构的分析预测,未来五年,中国 CDMO 市场将以约 2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将是全球增速的 2 倍,国内 CDMO 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也将由 2021 年的11%上升至 2025 年的 16%。
海特生物(300683.SZ)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8-2022年全球生物药市场从 2,611亿美元增长至 3,6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 8.6%。未来,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创新药物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至 2030 年,全球生物药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 7,832 亿美元,2022 至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0.1%。根据 Frost&Sullivan数据,2018-2022 年中国生物药市场从 2,622 亿人民币增长至 4,210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速为 12.6%。预计至 2030 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增长到 11,491 亿人民币,2022 年到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3.4%。自 2013年起国内鼠神经生长因子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 2016 年达到顶峰,市场规模高达 33 亿元左右,后受医保控费等政策,市场规模不断萎缩,在 2019 年鼠神经生长因子被调出国家医保目录,其市场规模再次下跌。但鼠神经生长因子药物效果特殊,产品存在刚需性,且当前尚未出现替代品,因此未来几年市场规模降幅逐渐放缓,趋于稳定。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全球 CRO 市场规模由 2018 年的539.1 亿美元增至 2022 年的 775.7 亿美元,2018 年-2022 年的复合增速为9.5%,预计 2030 年将达到1,583.6 亿美元,2022-2030 年的复合增速约为 9.3%。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中国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364.9 亿人民币增长到 2022 年 813.7 亿人民币,复合增速达 22.2%,预计 2030 年中国CRO 市场规模将达到 2,757.7 亿人民币,2022-2030年的复合增速约为 16.5%。
诺泰生物(688076.SH)根据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 CDMO 市场规模从 394 亿美元增长至 63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2.5%,预计 2025 年将达到1,243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在 CRO 方面,根据 Frost&Sullivan 的预测,2018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约487 亿美元,预计 2018 年至 2022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 10.5%左右,到 2022 年全球CRO 市场规模将达到 727亿美元,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阳光诺和(688621.SH)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全球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 539.1 亿美元增长到2022 年 775.7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为 9.5%,预计 2030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会以9.1%的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1,583.6 亿美元。根据Frost&Sullivan 数据,国内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364.9 亿人民币增长到 2022 年的 813.7 亿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国内 CRO 市场规模会以14%的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2,757.7 亿人民币。
美迪西(688202.SH)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 CRO 市场渗透率为 46.5%,预计到 2026 年将提升至 55.0%。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全球 CRO 市场规模由 2018 年的约 539.1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约 775.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9.5%,预计于 2030 年达到约1,583.6 亿美元。
昭衍新药(603127.SH)根据 Frost&Sullivan 报告,2021 年,全球CRO 市场规模约 710 亿美元,预计2026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将达到 1,185 亿美元,预计 2021-2026 年均复合增长率 10.8%左右。根据 Frost&Sullivan 报告,自 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医药 CRO 服务市场从 290 亿人民币增长到约 640 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 21.8%。未来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于 2026 年约 1,878 亿人民币,2021-2026 复合年增长率为 24.1%。目前,CRO 行业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新药及仿制药的研究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包括非临床CRO 和临床 CRO 两大环节。2021年,中国 CRO 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640 亿元人民币,其中非临床CRO 和临床 CRO 分别的市场规模约为 313 亿及 327 亿元人民币。
药康生物(688046.SH)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全球动物模型市场规模(不含动物模型相关服务)从 2015 年的 108 亿美元增长至2019 年的 146 亿美元,2015-2019 年复合增长率 7.8%,预计 2023 年将达到210 亿美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9.2%。中国动物模型市场相对处于发展早期,啮齿类实验动物作为实验动物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大类,国内产品和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从 2015 年的 10 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 33 亿元,2015-2019 年复合增长率 34.7%,预计 2023 年将达到79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24.2%,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72 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 18.5%。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中,小鼠模型占85%,其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 2023年市场规模为 67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24.4%,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6 亿元,2024-2030 年复合增长率 18.8%。近年国内药物研发快速发展,非 CMC 临床前药物研发技术服务高速增长,非 CMC 临床前药物研发技术服务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测试及安全性评价等;根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3 年中国非 CMC 临床前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约 160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16.0%, 2030 年将达到 358 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 11.6%;其中,来自于实验小鼠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占比逐渐提高,2023 年实验小鼠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约占市场规模的 1.7%,到 2030 年,其占比将提高至 10.3%,市场规模将达到 37 亿元。
南模生物(688265.SH)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 年到 2022 年,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包含临床前、临床阶段及 CMC 业务的市场规模从 552.0 亿美元以 10.1%的年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810.5 亿美元,预计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市场规模将会于 2030 年达到 1,648.3 亿美元。2018 年到 2022 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市场规模从 364.9 亿人民币以 22.2%的年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813.7亿人民币,随着中国药物研发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长,预计在未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市场规模将会以 14.0%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于 2030 年达到 2,757.7 亿人民币。中国 CRO 服务市场未来预计增速将大幅高于全球 CRO 服务市场对应增速。其中,在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行业,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 年全球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行业市场规模约 39.61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及 2030 年将分别增至58.42 亿美元以及 79.12 亿美元,2022-2026E以及 2026E-2030E 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0.20%和 7.88%;2022 年中国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行业市场规模约 64.46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26 年及 2030 年将分别增至 111.58 亿元以及145.96 亿元,2022-2026E 以及 2026E-2030E 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4.70%和 6.94%。
成都先导(688222.SH)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22年医药市场规模约为 1.48 万亿美元,预计至 2025 年,医药市场规模将达 1.8 万亿美元
睿智医药(300149.SZ)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医药市场预计在 2025 年和 2030 年将分别达到12,227 亿美元和 15,455 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在持续加大,预计将由 2022 年的 2,437 亿美元增长至 2026年的 3,2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7.8%。
毕得医药(688073.SH)据 Nature Reviews 估计,全球药物分子砌块的市场规模到 2026 年将为 546 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得益于新兴领域的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医美等领域),同时叠加AI 智能技术创造出人类未曾设想的靶点及研发路径,故未来药物分子砌块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博济医药(300404.SZ)据 Frost&Sullivan 的数据预测,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 2022 年的 2,437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3,288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7.8%。根据 Frost&Sullivan的统计,全球 CRO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 539.1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775.7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增长到 1026.5 亿美元,全球临床 CRO 市场预计在 2025 年达到699.7 亿美元。根据 Frost&Sullivan 的统计,我国 CRO 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 年388 亿人民币增长到 2022 年 802.1 亿人民币,预计 2025 年增长到 1,405.9 亿人民币,我国临床 CRO 市场预计在 2025 年达到725.5 亿人民币。
诺思格(301333.SZ)-
和元生物(688238.SH)根据 Evaluate 数据库的分析,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产品的销售额有望在 2023年达到 74 亿美元,并以超过 43.5%的复合增长率(2021-2028 年),有望增长到 2028 年的近 500亿美元销售额。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的分析报告,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基因载体 CRO 市场规模从 8.7 亿美元增长至 15.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6%;预计于 2025 年增至34.3 亿美元,于 2030 年有望突破 70 亿美元的规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的分析报告,细胞和基因治疗 CDMO 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至 2021 年,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 CDMO 行业的市场规模从 10.3 亿美元增长到 2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7.3%;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 CDMO 市场规模将达到 78.7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30.7%,并将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190 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
奥浦迈(688293.SH)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结果,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在 2021 年达到 26.3 亿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 30 亿元,2021 年至 2026 年的预测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2%。在这其中,无血清培养基占据了主要的组成部分,2021 年,受中国生物制药尤其是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影响,中国培养基市场规模占比最大的为无血清培养基,市场规模达到 19.1 亿元,占总体市场的72.5%,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国产化率由 2017 年的 6.7%增长至2021 年的 29.6%,近年来进口替代趋势尤为明显。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报告,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生物药CDMO 市场总量自 29.32 亿元增长至 159.31 亿元,2017 至 2021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52.7%;未来受新兴技术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生物类似药增加药物可及性的驱动,预计生物药外包渗透率将持续上升,该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且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494.44 亿元,2021 年至 2025 年预测复合增长率为 32.7%。
泓博医药(301230.SZ)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 年全球和中国医药研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626 亿美元、68 亿美元;2024 年,全球和中国医药研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960 亿美元、222 亿美元,预期2019年至 2024 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8.9%、26.5%,中国市场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普蕊斯(301257.SZ)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众多大型跨国药企,近些年增速保持平稳,2022 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 2,415 亿美元,随着中小型生物医药公司的快速发展,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至 3,94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6.3%。根据艾昆纬人类数据科学研究所 (IQVIA Institute for Human Data Science)报告,2023 年大型制药公司将其净销售额的 23.4%用于研发,研发支出总额创下了历史纪录,达到了 1,610 亿美元,相较于 2018 年的水平增长了接近50%,反映出医药企业更加重视科研创新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需求和激励的市场竞争。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与全球制药研发规模相比,中国制药市场在研发开支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随着药物创新的需求增加、政策的鼓励加持、资金和专家的充足流入,预计 2030 年中国制药研发开支将达到 675 亿美元,2022 年至 2030 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9.5%,中国的增长率接近为全球增长率的 2 倍。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2018 年到 2022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从 364.9 亿人民币以 22.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813.7 亿人民币,随着中国药物研发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长,预计在未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会以14.0%的年复合增长率于 2030 年达到 2,757.7 亿人民币。
万邦医药(301520.SZ)根据 Frost&Sullivan 的统计,2018年至 2022 年,我国 CRO 行业市场规模从 388 亿增长至 802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9.9%;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 CRO 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Frost&Sullivan 预计,至2027年约增长至 1,923 亿元。
百花医药(600721.SH)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17 年到 2021 年,中国CRO 市场规模从 286.5 亿元人民币以 20.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602.8 亿元人民币,预计在未来,中国医药 CRO 市场规模将会以 19.9%的年复合增长率于 2030 年达到 3,076.7 亿元人民币。中国 CRO 服务市场未来预计增速将大幅高于全球 CRO服务市场对应增速。
金凯生科(301509.SZ)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统计数据,2016 年至 2021 年,全球医药CDMO 市场规模从 353 亿美元增加至 63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全球医药 CDMO 市场主要由化学药和生物药两大板块组成。2016 年到 2021 年,全球化学药CDMO市场规模从 259 亿美元增加至 42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0.2%。同时,全球医药 CDMO 市场在 2022 年至 2025 年间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场规模在 2025 年将达到 1,246 亿美元;全球化学药 CDMO 市场规模将在 2025 年达到 784 亿美元。根据 Frost &Sullivan 的统计数据,2016 年到 2021 年,中国医药 CDMO 市场规模从 105 亿元增加至 47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5.1%;中国化学药 CDMO 市场规模从 80 亿元增加至314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1.5%。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预测,中国医药 CDMO 市场规模将于 2025 年达到 1,595 亿元;中国化学药 CDMO 市场规模将于 2025 年达到1,101 亿元,至 2025 年我国医药 CDMO 市场增长速度将高于全球水平,占全球 CDMO 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
诚达药业(301201.SZ)根据 Frost&Sullivan 于2023 年 4 月发布的《CDMO 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全球CDMO 市场规模则从 2017 年的394 亿美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63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5%;预计 2025 年将达到1,243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2,310 亿美元。2017 年至 2021年,中国CDMO市场规模从 132 亿元增长至 4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7.7%。预计 2025 年将达到1,571亿元,2030 年将达到 3,559 亿元。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报道,2022 年,全球左旋肉碱市场规模为 2.034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至 2030 年将以 4.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根据 The Insight Partners 预测,2019-2027 年保健产品领域的左旋肉碱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7%,其他应用领域方面,左旋肉碱在动物饲料、功能性饮料和药品领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 5.0%、5.1%和 4.4%,为左旋肉碱行业市场容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广西CXO基本投资逻辑未变,业绩持续增长是大趋势
(原创 红刊社 红刊财经x)
约 | 林存
最近CXO又回落了一个来月。在美国芯片法案出炉后,A股的芯片股没有跌,CXO反而跪了一地,可见医药股持有人的心态脆弱到什么地步了。那么,CXO的投资逻辑被破坏了吗?是行业到底转弱了,还是压根被误杀?最近笔者听到了无数的辩论声,正反两派各有说辞,但在笔者看来,CXO大的投资逻辑依然没有变,现在已经跌得满地黄金了。
三大理由导致CXO被看空
先说空方不看好CXO的理由。
首先,认为当前的CXO产业,是景气的峰值高点。特别是受新冠药物、疫苗带动,并有大订单的公司,明后年增速铁定下滑。所以,估值上有继续回落的要求。
其次,由于CXO公司这些年盈利效应实在太好了,各个公司都在扩产能,甚至圈外公司,也都靠过来凑热闹,甚至低价抢订单,内卷局面已经注定要发生。
最后,中美关系涉及各种制裁、脱钩,都是潜在趋势。CXO订单大部分来自西方,美国占了一半以上,所以一旦全面脱钩,对承接海外订单的公司,将会是灭顶之灾。所以,横竖不参与。
这三道板斧砍下来,空头叫好,多头的心基本凉凉。
长期投资大逻辑依然未变
接下来,笔者再谈谈多方为何看好CXO的理由。
第一,CXO的根本逻辑仍然是中国制造业能力提升下,不断承接全球相关产能转移的大趋势。这既是中国发展创新药的需求体现,也是全球化合作分工的规律体现。美国不是不能跟中国脱钩,但是脱离了中国,很可能杀敌1000自损800,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所以,绝大多数制裁和脱钩,基本都是吓唬人的。
第二,CXO的业绩好,持续力强。市场上那么多讲故事的,但真金白银赚钱的行业和公司,又有几个呢?
事实上,几乎每个CXO公司,都出现了超级成长,三年时间业绩都翻了几倍之多,所以股价不过是对应了业绩的成长。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相关公司的业绩逐季度加速成长。
而至于未来,我们也很关注,那就是订单的增长。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公司仍然订单饱满,1~2年内都做不完,未来仍然是增长趋势。除非人家毁约,连订单预付款都不要了,然后再让相关的医药项目大幅度延迟。
第三,关于CXO的差异化情况。当然,我们得承认,新冠对人类的影响,正在不断弱化,各国新冠药和疫苗的开支,确实会是减少的局面。个别因为新冠订单催肥的CXO公司,今年肯定是高基数,会影响之后两年的增长。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接了大订单,先把钱赚了一大笔,是个不好的事情。
只能说,以后要剥离这个大单来看常态化的增长水平,依然还会是个不错的局面。
相当多CXO公司周期情况不明显
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帮一个养猪的朋友做了一个研究,他看猴价太高了,想改行养猴,但我们一分析,原来要经过2代繁殖之后,才可以用做实验用猴,那成规模的时候,少说得7~8年,还不知道那时候猴价卖多少,这谁下得了手?
这不是壁垒吗?这不是极弱的周期吗?可凭什么人家订单疯狂增长的时候,股价却跌跌不休呢?难道它国帮忙养猴子平抑猴价了吗?还是大家以后都不搞创新药了,让我们都人均寿命定格在现在的水平呢?
所以,笔者想说的是,大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CXO公司中,还是有相当多的公司,没有明显的周期情况,起码CRO部分就很好,无论是药物发现,还是安全性评价,还是临床服务等,都是持续的再增长。
CXO、CRO以前培育出了那么多翻数倍,翻十倍的公司,笔者坚信以后还会。因为大的逻辑没有变。
中国富强后不断提高医药工业及研发水平,这道路不可能逆转,只有高低潮。中国承接全球医药研发产业转移,这也是历史趋势。
既然如此,就别跟着起哄,涨上天的时候都打破头去追,现在跌得满地黄金了,还成天挑三拣四的,说到底,都是俗人罢了。
三、 北京CXO行业投资机会
(原创 岩松观点 岩松观点x)
1月11日,药明生物公布12月经营报告,业绩大超预期,开盘大涨19个点,并带动CXO板块集体高开。但投资者却忍不住骂街!质疑公司欺骗投资者,操纵股价,骗取了散户的带血筹码。
但骂归骂,该搞明白的还是要搞明白。CXO行业的投资逻辑一直都在,虽然药明生物的行为确实很恶心,但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透露出的行业信息就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了,要是因为药明生物的骚操作错过了投资机会,那就可惜了。
一出好戏:出利空——大跌——增持——出利好
2023年12月4日,药明生物在官网更新了业绩展望。
根据披露的PPT,截至11月30日,药明生物获得的新增项目数是91个。此时距离年底就剩1个月时间,据此推算,全年大概只有110个左右的新增项目。2022年,药明生物新增项目为136个,如果2023年只新增了110个项目,同比将大幅下降。
另外,公司还将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从预期增长30%下调到增长10%,净利润将同比下降到个位数。随后券商们纷纷下调公司股价目标价。药明生物当天就暴跌超20%,一个月来,累计下跌接近40%。
药明生物作为行业龙头,他的业绩指引自然对行业有重要意义,他都拿不到订单,那别人只能更差了。药明生物又凭一己之力带崩了整个CRO板块。
1月10日,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
药明生物发布2024年度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简报,称公司的业务及财务状况依然强劲,于2023年新增132个项目,项目总数达到698个。非新冠新增项目数创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仅一个月时间,新增项目“诡异”的增加了41个,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1/3的业务量,接近前11个月一半的业务量。
一个月前还说告诉大家业务很困难,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显然过于激进”。转眼间,困难没有了,而且还火力全开!如此大逆转,是基本面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吗?还是有意为之?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股价大跌后,药明生物立马抛出一份不超过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0多亿元的回购股份方案,并在12月完成了10亿港币的回购。
先自己做空,散户割肉,自己增持,然后再发布利好?这很难不让人联想翩翩,难怪投资者都说忍不住要骂街,“收割完砸盘,再回购,不装了!”。
悲观转向乐观,源于行业巨变?
前后数据差这么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扇贝游回来了?”的质疑,药明生物CEO陈智胜也作出了解释:“2023年12月份的这些新增综合项目,并非是在一个月内突然就完成了洽谈和签约。这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从年初就开始洽谈。由于去年行业整体环境存在挑战,我们的客户变得更加谨慎,在确定签约方面相对犹豫。然而,到了去年底,我们看到客户明显发生改变,更愿意确认签约。”
意思就是说12月份的这些项目不是突然完成的,是一直跟踪的,之前客户犹豫没签单,11-12月全球情绪出现巨大变化,可能是资金改善了。反正公司把握住了机会,抢到了市场份额,和多个国家都有新签。
肯定有很多人是不信公司解释的。其实我们信不信也许并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透露了不少行业的积极信号。
Ps:本周二晚上19点30分,我会在直播间同步分享,大家可以带着问题来直播间咨询,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生物医药行业冬去春来
CXO行业已经调整两年多了,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新冠的影响。前几年,全球都在集中研发生产新冠疫苗,CXO行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冠疫情结束后这块业务基本就没有了,但业绩基数已经被抬高了,想要保持高增长就需要有新增业务去填补之前的新冠业务。之前大家都觉得这块空缺很大,但药明生物给出的最新信息是“非新冠新增项目数创历史新高”,说明新冠的影响基本已经出清了,新冠这个压制行业的因素以后就没有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创新药企业研发支出下滑,海外融资环境恶化。
CXO是给创新药卖铲子的行业,创新药的资本开支就是CXO的订单,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创新药研发的资金很多都是来自融资,生物技术融资又受到美元利率影响。过去几年全球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传导链条大致是这样的:
美国加息→资金成本提高→回收流动性→生物医药PE投资下降→创新药研发项目减少——CXO企业的增速放缓。
现在美国加息周期已经到末端了,一旦美国进入降息周期,CXO行业的逻辑就完全反过来了。美国降息释放流动性,创新药的融资成本下降,创新药企业就更意愿去借钱增加研发。再看看创新药行业风向标——XBI指数,两个月涨幅超过40%,这也佐证了行业正在转好。
陈智胜说他最近见了80家公司的CEO,其中有10家公司是在2023年12月获得了融资,这10家公司马上就联系了他,提出和药明生物进行项目合作。
作为行业一线人员,他们应该算是“水暖鸭先知”的那批人了。这说明海外融资转暖已带动CRO订单指标改善。
第三个原因,地缘摩擦、三星抢单,竞争加剧问题。
国内CXO行业的起步靠的是承接欧美订单,企业营收很大一块来自海外。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很多人担心国内CXO行业会不会也像芯片一样被人拿捏,以至于CXO行业被市场归为“脱钩概念股”。另外,去年还爆出了三星生物降价抢辉瑞订单的新闻,也让投资者担心欧美大型药企是不是有意绕开中国,国内CXO订单有外流风险。
这个问题投资者已经讨论了很久了,CXO行业相当于医药行业代工厂,国内CXO吃的是工程师红利,目前看被制裁的可能性并不大。至于辉瑞的单子不是不想要,是高速海外产能没放开,实在是接不到。
药明生物在商业模式上属于CRDMO的端到端式全产业链服务,比起三星生物来,业务模式是全了不少,客户为了保证项目成功率,往往会首选跟药明生物进行合作。至于价格,中国企业从来就没怕过的。
这次药明生物公布的数据显示,北美贡献约55%的新增项目,中国区新增项目数占比大幅反弹至25%,应该能缓解市场之前的担忧。
CXO行业的投资机会
国内CXO行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主要源于:
1、行业成长性强,各国政府都在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创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高,研发外部的需求不断增长,CXO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业务模式优秀,药物创新有“10年10亿生死不明”的高风险特征,但服务商却是旱涝保收,最多少收点尾款。一旦和客户绑定,会长期和公司稳定合作,为CXO公司提供长期稳定利润来源。
3、美元进入降息周期:现在市场预计美联储会在2024年下半年降息,从降息传递到生物技术公司基本面变化大概要6个月,资本市场可能会抢先布局。
4、新版医保目录公布,国内创新药获得国家大力支持,CXO板块深度受益于创新药的高速发展,未来业绩有望迎来爆发。从财务数据看,国内CXO板块净利润都在持续增长,显示出行业高景气特征。
5、估值优势:经历连续两年多的调整,CXO板块的估值相对较低,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会。一旦市场环境转好,这些企业的估值也会得到提升。
未来就算行业迎来拐点也不能瞎投,其中CDMO大概率依然面临过剩问题,一些做仿制药为主的公司如果转型不够快,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小事,搞不好还会有倒闭危机。CXO行业是一个马太效应显著的行业,龙头公司大概率会在行业洗牌中胜出。
药明系:药明生物+药明康德
这两家都是同一个大股东的,分别是大分子药和小分子药里的行业一哥,都是全产业链布局。
药明生物在更新业务信息后,预计2024年双位数增长(15%左右),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回到快速增长轨道。2024年新增项目数从80上调到110,而且海外业务有涨价5%的预期。另外,预计爱尔兰项目今年盈亏平衡,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
很多机构都上调了公司评级,比如富瑞研报给予药明生物“买入”评级,目标价69港元。预计2024年上半年营收将持平,而下半年则同比增长30%。
药明生物只在港股上市,药明康德股查查评分4.5颗星。
康龙化成:
国内行业老二,同样是全产业链布局,被市场称为“小药明”,最强的业务是临床前CRO,药物发现CRO市占26%。如果嫌隙药明系的,可以重点研究下康龙化成,股查查评分4颗星。
泰格医药:
临床CRO是CXO行业中价值量最高的一环,而且按照药明生物之前的业绩指引,药物开发CRO和生产外包CDMO业务的压力最大,临床业务影响最小。
泰格医药是临床CRO的龙头,主营临床前CRO和临床CRO,业务比例大致是临床占比6,实验室占比4。其中临床CRO市占率大概是11%(2021年数据),行业第一。股查查评分3.5颗星。
四、【行业解读】CXO行业研究及相关公司投资机会梳理240304
(汇正财经 汇正财经x)
CXO板块:底部绝境反击,一触即发
CXO板块总体观点:
1)在美国通胀降温超预期背景下,预计美联储24年二季度降息概率较大,国内外生物医药一级投融资环境或将持续向好,市场流动性预期恢复,创新药产业链将产生估值修复机会;
2)头部CXO企业新冠商业化订单业绩贡献逐步下降,板块估值体系有望重塑;
3)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底部,个股估值仍呈现分化。
图:部分CXO股价复盘
资料来源:汇正财经研究所
CXO板块:国外公司指引上调或维持
海外CXO公司:多数公司的核心业务指引上调或维持
1)药物发现及临床前CRO板块:两家核心公司,CharlesRiver连续上调全年药物发现和安评业务收入指引,公司通过全球安评设施来缓解美国NHP供应限制影响,并且观察到安评订单回暖积极趋势;Labcorp继续上调基础诊断业务指引,非新冠诊断业务稳健成长。
2)临床CRO板块:三家核心公司,2023年三季度IQVIA、ICON、MEDPACE的Book-to-Bill分别为1.24、1.26、1.24,均处于稳定、优秀水平;MEDPACE继续三个季度上调全年业绩指引,需求、询单、新签订单和收入保持强劲增长,Q3新签订单为历史最高水平,体现出中小型生物制药客户的临床需求强劲;IQVIA下调全年指引,主要系客户对于商业板块的投入保持谨慎,商业化板块低于预期,而临床CRO需求依然强劲、业绩稳健增长;ICON维持全年指引不变。
3)CDMO板块:两家核心公司,LONZA在投资者日维持全年指引不变,CDMO业绩持续强劲增长,对商业化产能需求很强,生物医药投融资稳定,但早期阶段服务仍未回升。三星生物CMO订单保持高速增长,与多家全球大药企签订商业化合同,截至2023年Q3在手订单达到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9%,包括与辉瑞的10.8亿美元长期合同和与BMS的2.42亿美元扩大战略合作合同。
CXO板块:国内代表性公司指引
代表性公司——药明生物,2024年1月,核心指引上调,要点如下:
1)23年Q4实际新增项目提高:新增项目数于2023年第一季度后触底回升,2023年非新冠新增项目数创历史新高。公司
Q4新增项目数71个,超23全年半数。
2)24年新增项目数指引提高:药物开发业务增长强劲,项目数涨势喜人。2024年新增项目数目标由80提升至110个。
3)Win-the-molecule成为公司超预期增长重要动力:“赢得分子”战略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获得18个外部转入
项目,其中包括7个临床三期项目和2个商业化项目,某些可能是重磅药物。
4)商业化前瞻指标增长亮眼:原液PPQ数量YOY 52%,制剂PPQ YOY 33%,CMO有望稳步兑现。
5)爱尔兰基地产能爬坡好于预期:预计于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6)微生物业务或成为新增长引擎。2023年已签微生物平台项目25个,赋能分子43个,其中一个在商业化阶段。
图:药明生物,2024年1月,核心指引上调
资料来源:汇正财经研究所
CXO板块:行业展望,24年同比向上趋势
行业维度:
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稳健增长,CXO行业景气度或将持续;预计2021-2028年全球医药研发仍将以2.6%的增速稳步增长。
1)海外:2022年投融资事件数、总额有所下降,2023年以来全球医 疗健康行业融资总额持续回升,2022、2023Q1-3全球投融资总额分别为5609.7亿元(-52.8%)、4483.7亿元 (+0.5%),融资事件总数为2970件(-26.2%)、2264
件(-2.4%);
2)国内:一级市场医疗健康投融资活动强度仍在波动,景气度有望持续修复。2022Q3以来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情绪一度略有回暖,2022年、2023Q1-3国内医疗健康融资总额分别为1458.9亿元(-58.5%)、850.2亿元(-25.1%),融资事件数分别为1091件(- 24.3%)、962件(+12.1%)。2023Q1-3我国创新药新增IND数量1133个(+18%)、新增NDA数量185个 (+58.1%);单Q3新增IND数量359个(-3.5%)、新增NDA数量67(+55.8%),较2022年同期增长显著,创新需求仍将持续。
未来展望及建议:
1)短期维度:国内新冠相关小分子CDMO订单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减弱,海外产能转移趋势持续;
2)中期维度:多肽类药物商业化在即,CDMO空间广阔,国内企业以小分子CDMO业务为主,大分子CDMO产能仍在追赶海外龙头。
3)长期维度:AI技术在新药研发各阶段、多疾病领域广泛应用;CGT等新兴业务仍处于早期发展阶 段,订单获取+R端建设决定核心竞争力。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估值性价比高、弹性大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和元生物、凯莱英、博腾股份、皓元医药等。
五、CXO行业投资要求
(认知饕餮 睡醒一支烟x)
CXO行业是卖铲子的人,制药企业是挖黄金的人。铲子的销量取决于掘金者挖黄金的欲望,这部分欲望用什么指标去衡量跟踪,对衡量CXO景气度是个比较重要的命题。
抛开部分研究院的订单,CXO行业的订单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大药企的研发投入和小药企融资额(小药企的融资基本都是用来研发的),大药企研发投入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研发投入比例。(有些药企是按照绝对金额来的,比如恒瑞、百济神州)
大小药企的研发投入*CXO渗透率=CXO行业市场空间。
所以我们要跟踪的数据是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额,大型创新药企研发费用(可能与新药研发的IRR回报率有关),CXO的渗透率。
首先来看大型药企研发费用:
大型药企研发费用从13年开始基本都是逐年增长(数据来自IQVIA),20年和21年增长比例和绝对值增长都是最快的,同时这两年投融资额也增长最快,CXO相当于是吃满了研发资金增长的buff。
大型药企研发费用极少会下滑,近十年除了2015年下滑过一次外(当年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停滞,3月CPI为负),其他年份都是正增长,一方面因为创新药生命周期很有限,不保持高研发投入的话未来收入一定会下滑,另一方面是投资机构对企业的压力,机构很看重药企的研发投入。
这张图就很形象说明企业为什么要持续投入研发,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就必须要有越来越密集的研发管线。
有人说大型创新药企研发费用可能与新药研发的IRR回报率有关,但从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从2014年开始,大型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回报率IRR是逐年下降的,2020年和2021年的研发投入回报率的大幅上升得益于新冠相关药物研发,22年立马显出原形,回落至1.2%
回报率持续下滑是新药平均巅峰销售额下滑以及研发成本不断提高的结果,整个医药行业越来越卷。平均巅峰销售额下滑我猜有这两个原因,一是me too 卷的太狠,二是首仿药也越来越提前布局,恨不得还没上市就开始仿。
接着我们看CXO的渗透率
中美CXO渗透率都是逐年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药企在越来越高的研发成本下,想通过外包一部分研发来降本增效
实际上CXO也确实满足了制药企业降本的需求:
根据Tufts CSDD数据,有CRO参与的药品临床I-III期和NDA阶段分别可以减少26%、42%、31%和24%的耗时,平均缩短时间约31%。
当然这种CXO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康弘的康帕西普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上就栽了跟头,其完全符合临床试验给药方案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40%不到,很有可能是承接方出了岔子。
医药外包的渗透率争议很大,有人觉得未来渗透率会达到75%,有人觉得50%就是渗透率的天花板。当下唯一确定的是,新兴领域比如CGT领域的外包渗透率非常高,超过65%,未来新兴业务占比提升也会使得cxo渗透率有所提升(当下看比例还很小,所以短期影响其实比较小)
最后是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
一般来说,刚创业的小公司特别需要CXO服务,因为他们只懂制定研发方向,对于开发药物的流程和如何应对法规监管是不擅长的,这部分交给CXO公司来做既省心又省力(小的创新药企基本是整个流程外包给CXO)。而投融资景气度决定了这些小公司的融资额度,融不到钱的话自然没办法烧钱做研发,CXO企业也没法接到他们的订单。投融资景气度我们可以用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额来衡量,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20~2021年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暴涨,同时CXO企业订单也暴涨,股价先于业绩暴涨
2022年开年医药投融资数据骤然下降,但CXO企业的订单量其实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泰格医药新签订单扣除新冠还有37%的增长,对泰格影响最大并不是它本身业务,而是它的投资业务,因为投融资数据不景气导致其投资业务的估值下滑的厉害。(22年泰格投资收益仅5.6亿,比21年下滑14亿,比20年下滑7亿)
近两年,投融资数据与中美的CXO企业走势密切相关:
全球CRO龙头IQV走势:
2022年1月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断层式下滑,IQV也跟着一路下滑。
2022年6月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环比上升,IQV从底部开始上涨
2022年8月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环比由负转正,一直持续到11月,IQV先是在8月见顶,涨幅28.35%,下跌调整后10.14见底,调整后第二波涨幅38.1%
A股CXO走势:在2023年2月以前与IQV的走势几乎一模一样,时间都能对上,唯一不同的是2023年5月全球投融资数据有显著回暖时,IQV走出了26%的涨幅,而A股CXO仍然在下跌,这是三年A股CRO板块第一次与IQV走势背离。
总结来说,衡量CXO景气度的指标,以年为单位的话(或者以季度为单位),看top20药企研发投入和医药研发投入IRR,以及新兴领域的进展;短期以月为单位,看全球医药投融资数据,这个在动脉橙上有,实在找不到可以去看看一些券商的周报跟踪。
end
本公众号声明:
1、如您转载本公众号原创内容必须注明出处。
2、本公众号转载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发布单位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处理。
3、本公众号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4、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公众号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我们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