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临床试验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2期 A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Increasing Optimal Doses of GSBR-1290 in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 30 kg/m2) or Overweight (Body Mass Index ≥ 27 kg/m2) With at Least One Weight-related Comorbidity (ACCESS II)
Phase 2 clinical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K), and efficacy of various GSBR-1290 dose regimens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obesity or overweight with ≥ 1 weight-related comorbidity, in addition to diet and exercise, over a 36-week period.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2期 A Phase 2b,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e Finding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ultiple Doses of GSBR-1290 in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 30 kg/m2) or Overweight (Body Mass Index ≥ 27 kg/m2) With at Least One Weight-related Comorbidity
This study 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e finding study of the efficacy, safety, tolerability, PK, and PD of multiple doses of GSBR-1290 in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with at least one weight-related comorbidity. Participants will be randomized to GSBR-1290 or placebo in a ratio of 3:1 within each Cohort receiving multiple-ascending, QD doses of GSBR-1290 or placebo in titration steps of 4 weeks duration for a total of 36 weeks of treatment.
100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专利(医药)
107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新闻(医药)辉瑞口服GLP-1,“复活赛”失败。2025年4月14日,辉瑞宣布终止旗下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的临床开发。辉瑞作出这一决定,原因仍出在“安全性”上。据新闻稿所述,由于一名参与者在剂量研究中出现了潜在的药物性肝损伤,且该患者症状在停药后得到缓解。因此,辉瑞在综合评估临床数据并参考监管机构意见后,放弃了danuglipron的开发。这并非danuglipron的首次临床失利。2023年12月,辉瑞宣布终止danuglipron(一日两次)的临床开发,原因是该药物耐受性较差。在danuglipron针对肥胖症的IIb期研究中,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恶心73%,呕吐47%,腹泻25%)较高,且在不同剂量下的停药率均超过50%,远高于安慰剂组约40%的比例。那么简单,既然每日两剂有耐受性问题,那我索性降低剂量,再试一次。2024年7月11日,辉瑞宣布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1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推出danuglipron剂型改良版(一日一次)。该研究旨在探索原剂型danuglipron与三种改良剂型danuglipron(不同剂量/释放速率)单次给药后的PK和安全性。结果支持每日一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安全性与之前的danuglipron研究一致,且在超过1400名研究参与者中未观察到肝酶升高。当时受此消息影响,辉瑞的股价还小幅上涨了一波,可如今danuglipron为何又爆出了肝毒性问题?有业内分析认为,小分子口服GLP-1药物可能存在独特的代谢风险,口服小分子需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可能导致肝脏代谢压力骤增,相比大分子肽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小分子可能与非GLP-1受体发生交叉反应,增加肝毒性风险。2023年,有业内人士针对辉瑞的另一款口服GLP-1药物lotiglipron作出分析,认为lotiglipron导致肝毒性的原因可能为,分子代谢开环,产生缩酮,进一步脱水,成酮、醛,高反应性化合物,造成肝损伤。而lotiglipron与danuglipron分子结构相似。虽然辉瑞强调,在超过1400名受试者的整体数据中,肝酶升高发生率与其他获批GLP-1药物相当。但哪怕只有一例肝损伤的出现,也可能导致药物开发项目的全面停止,反映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对于安全性的极高要求。实际上,口服小分子药物的安全性挑战一直存在,与多肽类注射剂相比,小分子药物可能因脱靶效应导致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2023年,日本监管机构曾要求修订含GLP-1受体激动剂的说明书,警示急性胆囊疾病风险。目前,辉瑞的肥胖药物管线仅剩一款口服 GIPR 拮抗剂 PF-07976016,全球最高状态处于临床 II 期。在此此前,辉瑞首席科学官Chris Boshoff曾表示,PF-07976016将可能与Danuglipron组成GIPR - GLP-1的联用方案。但随着Danuglipron失败之后,辉瑞原先设想的联用方案也不再可行。最后,对于国内药企而言,跨国药企的研发失利即是警示也是机遇。辉瑞极有可能通过并购或合作重新争夺市场份额,就像前不久诺和诺德收购联邦制药的UBT251的那般。因为国内也有不少优质资产,如硕迪生物的GSBR-1290、恒瑞的HRS-7535、信立泰的SAL0112等众多口服GLP-1RA的临床进度均超过了辉瑞的danuglipron改良版。而已经落后的辉瑞能否借助中国Biotech的“势”,蹭上GLP-1蛋糕上的奶油,拭目以待。参考资料:1.辉瑞官网2.GLP-1折戟---辉瑞减肥神药GLP-1-RA 肝脏毒性分析(药物发现进展杂评)3.其他公开资料图片来源:123rf颠覆性变革?FDA新政到底该怎么看?2025-04-14 “生物医药战” 来了?NSCEB提出促进美国生物技术创新法案!2025-04-12 2024年度勃林格-北大研究员奖及博士后基金奖得主正式揭晓2025-04-11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为汇编文章。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联系方式: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点击这里,查看更多精彩!
国际顶级药物化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202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含卤素药物的亮点”的研究论文。对202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含卤素药物进行了全面综述和分析。研究揭示了卤素(尤其是氟和氯)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这些含卤素药物的化学特性、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为未来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图片来源:EJMC
01
BACKGROUND
背景简介
卤素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估计约25%的获批药物和40%的先导化合物中含有卤素,凸显了卤素在药物研发中的关键作用。从2010年到2016年,卤素含量药物占全球畅销药物的35%。作者分析了2018年至2024年FDA批准的药物,发现共有352种药物获批,其中108种为含卤素的小分子药物,表明卤素在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24年,FDA共批准了50种新药,其中16种为含卤素的小分子药物,用于治疗多种人类疾病。这一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卤素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持续重要性。
图片来源:EJMC
02
drug addiction
2024年FDA批准的含卤药物举例
①氟和氯的化学性质及其对药物分子的影响
作者详细讨论了氟和氯这两种卤素在药物分子中的化学性质及其对药物特性的影响。氟和氯在FDA批准的含卤素药物中最为常见,而溴和碘则相对较少出现在药物中。氟因其高电负性、能够调节药物分子的pKa值、增强代谢稳定性、增加脂溶性以及通过多种相互作用锁定分子构象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设计。例如,氟原子可以通过替代分子中的氢原子来提高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同时还能通过影响药物分子的电子密度和构象来增强其与靶点的结合能力。氯则因其较大的原子尺寸和较强的卤素键接受能力而被用于增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芳香环和杂环化合物中。此外,氯还可以作为甲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用于改善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选择性。尽管溴和碘在药物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溴的某些同位素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中具有潜力,而碘同位素则在放射性标记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中被广泛应用。总体而言,氟和氯的这些化学特性使其成为药物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够显著影响药物的效力、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关键属性。
图片来源:EJMC
②Rezdiffra™(Resmetirom)
Rezdiffra™(Resmetirom)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激动剂,由Madrigal Pharmaceuticals开发,于2024年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非肝硬化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伴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的成人患者。Resmetirom通过CYP2C8代谢,其主要代谢产物MGL-3623的活性比母药低28倍。该药物的半衰期为4.5小时,清除率为17.5 L/h,给药后67%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出,24%通过尿液排出。在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中,将化合物1A中的两个甲基替换为氯原子后,得到的化合物1B在THR-β的活性和效力上显著提高,尽管对THR-β的选择性略有改善。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最终得到了Resmetirom,其通过与THR-β受体的Phe272残基形成极性相互作用来发挥作用,类似于T3分子与THR-β的相互作用。
图片来源:EJMC
③Tryvio™(Aprocitentan)
Tryvio™(Aprocitentan)是一种双重内皮素A(ETA)和内皮素B(ETB)受体拮抗剂,由Idorsia Pharmaceuticals开发,于2024年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它是Macitentan的活性代谢产物,通过UGT1A1和UGT2B7催化的N-葡萄糖苷化以及非酶促水解进行生物转化。Aprocitentan的半衰期约为41小时,清除率为0.3 L/h,给药后52%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其中0.2%为母药,25%通过粪便排出,其中6.8%为未代谢的药物。在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中,将化合物2A中的吡啶环上的氢原子替换为溴原子后,得到的化合物2B在ETA和ETB受体上的拮抗活性显著提高。进一步优化后,将化合物2C中的苯环氢原子替换为溴原子,得到的化合物2D在ETA和ETB受体上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最终,将化合物2D中的苄基替换为正丙基后,得到了Macitentan(化合物2E),其在ETA和ETB受体上的活性最高。Aprocitentan作为Macitentan的主要代谢产物,其血浆暴露水平是Macitentan的4-5倍。
图片来源:EJMC
④Vafseo™(Vadadustat)
Vafseo™(Vadadustat)是一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HIF-PH)抑制剂,由Akebia Therapeutics开发,于2024年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Vadadustat通过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介导的直接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Vadadustat-O-葡萄糖醛酸苷,占血浆总放射性暴露的15%,且无药理活性。该药物的半衰期为9.2小时,清除率为0.8 L/h。在单剂量给药后,58.9%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26.9%通过粪便排出,其中尿液中母药含量低于1%,粪便中为9%。Vadadustat的氯苯基环在与PHD2异构体(PDB ID: 7UMP)的共晶结构中显示出与HIF结合位点附近的残基存在非特异性疏水相互作用,这可能有助于其生物活性。
图片来源:EJMC
⑤Voydeya™(Danicopan)
Voydeya™(Danicopan)是一种补体因子D抑制剂,由Alexion Pharmaceuticals开发,于2024年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的血管外溶血。Danicopan是一种口服因子D抑制剂,对人类因子D具有高亲和力,其Kd值为0.54 nM,能够有效抑制溶血,IC50值在4 nM到27 nM之间。PNH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血液疾病,以溶血、血栓形成和骨髓功能障碍为特征。Danicopan作为辅助疗法与C5抑制剂(如Eculizumab或Ravulizumab)联合使用,以管理PNH患者的血管外溶血。Danicopan的代谢主要通过水解、氧化和还原三种途径进行,其中酰胺水解是主要途径。体外研究表明,Danicopan对CYP酶的代谢参与度极低,因此其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较低。该药物的平均半衰期为7.9小时,清除率为63 L/h。单剂量给药后,69%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出,其中3.57%为母药;25%通过尿液排出,其中0.48%为未代谢的药物。尽管Danicopan与补体因子D的共晶结构尚未公开,但通过与结构相似的补体因子D抑制剂的计算研究推测,Danicopan中的溴原子可能与Trp 141的羰基氧形成卤素键,而氟原子可能与取代的甲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其生物活性。
⑥Ojemda™(Tovorafenib)
Ojemda™(Tovorafenib)是一种高选择性和脑渗透性的II型RAF激酶抑制剂,由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开发,于2024年4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携带BRAF融合或重排以及BRAF V600突变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和实体瘤。Tovorafenib主要通过醛氧化酶和CYP2C8代谢,其他CYP酶(如CYP3A、CYP2C9和CYP2C19)的参与程度较低。该药物的终末半衰期为56小时,表观清除率为0.7 L/h。口服给药后,65%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出,其中8.6%为母药;27%通过尿液排出,其中0.2%为未代谢的药物。Tovorafenib与BRAF的共晶结构显示,其二取代嘧啶环与ATP结合位点的C532的酰胺和羰基形成两个氢键,而氯原子虽然未直接与任何残基形成特定相互作用,但可能通过协助嘧啶环形成合适的取向来增强氢键的形成。
⑦Voranigo™(Vorasidenib)
Voranigo™(Vorasidenib)是一种口服、脑渗透性的双重抑制剂,针对突变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和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由Agios Pharmaceuticals开发,于2024年8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携带易感IDH1或IDH2突变的2级星形胶质瘤或少突胶质瘤。Vorasidenib对D-2-羟基戊二酸(2-HG)的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级别,对IDH1-R132H/IDH1-WT、神经球TS603 IDH1-R132H和U87 IDH2-R140Q突变细胞系的IC50值分别为0.6 nM、0.25 nM和7 nM。该药物主要通过CYP1A2代谢,其他CYP酶的参与程度较低,非CYP途径的代谢贡献可达30%。Vorasidenib的稳态终末半衰期为10天,口服清除率为14 L/h。单剂量口服后,85%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出,其中50%为母药,4.5%通过尿液排出。Vorasidenib的结构优化过程中,氯原子和三氟甲基(CF3)的存在对其活性至关重要。通过SAR研究发现,将吡啶环上的CF3替换为其他基团会导致活性显著下降,而将CF3替换为氯原子时,活性仍能维持。最终,Vorasidenib的结构中包含一个氯原子和两个CF3基团。其与IDH1-R132H二聚体的共晶结构(PDB: 6VEI)显示,氯原子与D273的羰基形成卤素键,CF3基团则与Q277和V255的羰基氧发生相互作用,这些关键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增强Vorasidenib的高活性。
图片来源:EJMC
⑧Livdelzi™(Seladelpar)
Livdelzi™(Seladelpar)是一种口服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由CymaBay Therapeutics开发,于2024年8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Seladelpar是一种高选择性和强效的PPARδ激动剂,其对PPARδ的激动活性比PPARα和PPARγ分别高750倍和2500倍。该药物主要通过CYP2C9代谢,同时CYP3A4和CYP2C8也有少量贡献,生成三种主要的代谢产物,包括Seladelpar亚砜(M1)、去乙基Seladelpar(M2)和去乙基Seladelpar亚砜(M3),这些代谢产物均无药理活性。在健康志愿者中,单剂量给药后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为6小时,而在PBC患者中半衰期范围为3.8至6.7小时,表观口服清除率为12 L/h。单剂量口服后,73.4%的药物通过尿液排出,其中小于0.01%为母药;19.5%通过粪便排出,其中2.02%为母药。在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中,Seladelpar的发现始于对Y形烷基硫代苯氧基乙酸类PPARδ激动剂的研究。通过优化,研究人员发现(R)-异构体的活性最高,最终确定了Seladelpar的结构。Seladelpar与PPARδ-LBD的共晶结构(PDB: 8HUO)显示,其羧基与受体的H287、H437和H413形成三个氢键,而CF3基团则占据了与PPARδ选择性全激动剂GW50516相同的结合位点,这表明CF3基团对Seladelpar的高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EJMC
展望
作者指出卤素(尤其是氟和氯)在FDA批准的药物中广泛应用于诊断、缓解和治疗各种人类疾病。从2018年至今,FDA共批准了352种药物,其中108种为含卤素的小分子药物,显示出卤素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重要性。2024年,FDA批准的50种新药中有16种为含卤素的小分子药物,进一步证明了卤素在药物研发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含卤素药物的高批准率和持续的应用潜力吸引了药物发现研究人员的关注,促使他们探索卤素在新型诊断和治疗药物中的潜在应用。作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有大量含卤素的临床试验药物正在不同阶段的人体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这些药物涵盖了多种疾病领域,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例如,IAG933是一种针对YAP/TAZ与TEAD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剂,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BBO-8520是一种KRAS G12C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VVD-130037是一种KEAP1激活剂/NRF2降解剂,正在评估其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还有其他多种含卤素的药物正在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如BMS-986408、Aleniglipron/GSBR-12690、MK-3543/IMG-7289、BI1015550、AZD0780、RLY-2608、AZD4144、HC-7366、HRO761和PF-07220060等。这些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将为未来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预计其中一些药物有望获得FDA批准并进入临床应用,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提供新的选择。作者强调,卤素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代谢稳定性和选择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卤素在新型药物中的应用,以推动更多创新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发现,为应对人类疾病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来源:
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5.117380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投稿/授权/广告等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作者:黄仲平
近期口服GLP-1不论是商业化上市,还是License-out,都再度活跃起来。自从与消费属性关联之后,GLP-1就注定将跑出“药王”。但便利性是消费属性的一个重要要求,注射给药的方式对仅用于消费的人群,显然依从性十分不足。口服GLP-1是解决这一痛点的最好办法,因此,这一赛道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前口服GLP-1的格局,还处于混沌未开阶段,不过未来璀璨的竞争局面端倪已现。
01
口服多肽GLP-1登场
2025年,诺和诺德便宣布全球首个口服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在中国全面上市。诺和忻在全球进行了12项PIONEER系列III期临床研究,其中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诺和忻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高降幅为1.6%,达标率最高可达92.3%,血压最低降低可达4mmHg,空腹血脂显著改善。
口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全面上市,意味着口服GLP-1战役在中国正式打响。除了口服司美格鲁肽,中国的在研GLP-1已有不少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口服肽类药物并不是一个新概念,长久以来,研发人员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有效的口服肽类疗法,却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屡次研发失败的口服胰岛素制剂。
口服多肽想要顺利抵达系统循环,需在避免降解的条件下通过肠上皮细胞,然后分泌到淋巴系统或血液中,需要绕过多种结构和功能障碍。摄入的多肽制剂首先会面临唾液、胃肠道内数十种肽酶的分解,其次是胃肠道表面有厚厚的黏液内分子结构、所带电荷、共价分子数量影响了其扩散和吸收;此外消化道上皮细胞表面缺乏多肽转运受体,多肽直接穿过细胞膜的能力也较差。
随着渗透促进剂SNAC即8-(2-羟基苯甲酰胺基)辛酸钠进入了研发界的视野,司美格鲁肽的口服制剂才得以突破。经过深入探索发现,SNAC与司美格鲁肽简直是天作之合。
主要作用机理为:司美格鲁肽片口服进入人体后,SNAC通过缓冲作用促使胃内局部pH值升高,阻止胃蛋白酶对司美格鲁肽的降解;SNAC还可促进司美格鲁肽单体化,增强其渗透性;SNAC具有亲脂性,可有效地插入到胃上皮的细胞膜中,改变了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固有的完整性,可逆性地促进司美格鲁肽的跨膜吸收;SNAC与司美格鲁肽C18脂肪二酸侧链契合,确保药物分子有效的膜插入及渗透。
经由SNAC促进吸收之后,司美格鲁肽口服途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约100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是,多肽口服制剂却不是未来的主角。
02
小分子GLP-1才是主角
口服剂型因开发难度较大,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约15款左右的口服GLP-1在研。不过,除了诺和诺德和礼来,其余在研项目主要为中国药企所有,口服剂型的研发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GLP-1竞争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口服剂型的研发中,存在着两个主要方向:口服多肽类GLP-1和口服小分子GLP-1。口服多肽类GLP-1已有司美格鲁肽成功获批,口服小分子GLP-1还在努力中。
传统多肽药物的弊端在于其成本和产能劣势,小分子的生物利用度可以更高,同时产业化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因此小分子GLP-1逐渐成为研发的主流。
目前在研的口服剂型多为小分子GLP-1。
但GLP-1R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其正构位点高度保守,难以实现高选择性,而且受体与多肽的结合模式以及激活机制复杂,从海量化合物中筛选到能替代天然肽类的合适小分子配体困难重重,开发壁垒极高。
口服小分子GLP-1研发进展最快的是礼来的Orforglipron。根据礼来最新表示,Orforglipron最早将于2026年初获得批准。此前的Ⅱ期试验数据,Orforglipron剂量组受试者体重降幅位于8.6%至12.6%之间,安慰剂组降幅为2.0%。36周时,剂量组体重持续下降,降幅达到9.4%至14.7%,实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显著体重减轻,达到了主要和次要终点。目前,Orforglipron已在中国启动新一项Ⅲ期临床试验。
罗氏不甘寂寞,曾于2023年12月豪掷30亿美元收购Carmot Therapeutics,重新踏入减肥药领域。Carmot拥有三个GLP-1管线,包括口服药CT-996。2024年7月,CT-996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肥胖且无2型糖尿病的实验参与者在接受CT-996治疗4周后,体重减轻7.3%,安慰剂组实验参与者体重减轻1.2%。
阿斯利康则是看中了中国Biotech诚益生物的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于2023年11月以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最高18.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获得独家权益。2024年11月,AZD5004的I期临床试验最新数据披露: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体重平均减少了5.8%,同时血糖指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国内方面,参赛者日众,除了包括恒瑞医药、翰森制药、华东医药的大药企之外,还有如诚益生物、硕迪生物、先为达生物、闻泰医药、德睿智药等在内的Biotech奋起直追。
恒瑞医药一马当先,其HRS-7535率先进入临床III期,是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口服小分子GLP-1。更为令人瞩目的是,其另一款口服制剂是GLP-1R/GIPR受体激动剂大分子药物HRS9531,该药既开发有注射液剂型,也开发了口服剂型。口服剂型的临床试验已于2024年5月被核准开展。
华东医药在小分子GLP-1R赛道布局颇为全面,引进+自研相结合,拥有2款候选药物:TTP273和HDM1002。TTP273片来自vTv Therapeutics,国外IIa期临床结果显示:每日1次150mg剂量组以及每日2次150mg剂量组均能降低HbA1c以及体重。目前,TTP273国内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华东医药也顺势踏入全球研发进度第一梯队。自研创新药HDM1002进度也紧随其后,已分别在国内外申报临床。
翰森制药口服小分子GLP-1的License-out,有些让人出乎意料。这款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尚处于临床前阶段就被默沙东相中,首付款1.1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19亿美元,协议总金额高达20.12亿美元。如此高价的临床前在研产品,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见。翰森制药还布局了多款GLP-1产品,包括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GLP-1周制剂),HS-20094(GIP/GLP-1R双靶周制剂),HS-10501(口服GLP-1R激动剂),是国内布局GLP-1最全面的药企之一。
硕迪生物的口服非肽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GSBR-1290于2024年6月公布的针对肥胖的2a期临床试验以及胶囊与片剂的药代动力学(PK)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的顶线数据成果:参与者的体重平均减轻了6.2%,这一数据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p<0.0001)。特别是在第12周时,高达67%的GSBR-1290治疗组参与者成功实现了≥6%的体重减轻,33%的体重减轻≥10%,而安慰剂组为0%。
尽管口服GLP-1的研发一片乐观景象,但“滑铁卢”并非没有。辉瑞的口服GLP-1便是典型案例。
辉瑞在口服小分子GLP-1领域,做下双重布局,分别是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遗憾的是,2023年6月,辉瑞宣布放弃Lotiglipron,主要原因为Lotiglipron在II期临床试验中,入组受试者的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受损。
Danuglipron读出的肥胖适应症2b期临床数据显示:相比于安慰剂,治疗26周减重5%-9.5%,治疗32周减重8%-13%。这一数据是不错的,但是在研究中观察到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高达73%的患者出现恶心,高达47%的患者出现呕吐,高达25%的患者出现腹泻。因此,辉瑞也终止了Danuglipron的III临床。
由此可见,不到获批的最后一刻,口服GLP-1的研发都不能掉以轻心。
结语
现有的GLP-1肽类药物已经展现出了巨大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前景,但口服药物有更强烈诉求。多肽类口服药受限于这种因素,尽管已有成功的案例,但经由设计合成的小分子药物以可大规模制备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越来越多GLP-1赛道后发者的差异化重要落点。后续发展如何,贝壳社还将继续关注。
参考资料:
1、各大公司官网、公报、年报等
2、民生证券、国投证券、太平洋证券研报
3、《口服多肽类药物的挑战及成功经验》,强耀科研服务,2024-4-18
4、《肽类口服给药成现实!全球首个且唯一口服GLP-1RA中国获批,或将成为降糖新宠?》,医学界内分泌频道,2024-09-23
5、《减肥药大战升级!礼来CEO透露:公司口服药或于明年初问世》,财联社,2025-01-14
6、《败绩接二连三,小分子GLP-1的理想与现实》,氨基观察,钛媒体APP,2023-12-04
关于贝壳社
贝壳社是国内领先的医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医健创业者提供全路径创业服务。通过产业空间运营、创业教育、投资孵化、数字化赋能、企业价值增长等服务体系,给医健创业企业提供产业空间、人才战略培养、投融资、产业生态资源、数字化转型等服务。同时,贝壳社布局澳洲,帮助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加速走向海外;成立“泰格-泰珑-贝壳社企业经营服务中心”为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加快企业成长发展。我们深度链接政府、科研院所、临床机构、投资机构、第三方服务商、CXO等行业资源,致力于赋能医疗健康创业公司成长,推动创新技术造福人类生命健康。
往
期
推
荐
1
批准!200亿中药龙头将并入华润医药帝国
2
杭州“六小龙”出圈背后:医药创业的“杭州模式”如何炼成?
_
3
寒冬逆袭,创新药领域的潜力黑马
_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且非治疗方案推荐。
投稿请添加小助手:bioclub666
100 项与 Aleniglipron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