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引证本文:曾馨,段维佳,贾继东.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治疗新进展[J].肝脏,2025,30(9):1174-1176.
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贾继东,Email: jia_jd@ccmu.edu.cn.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摘要】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是IgG4相关疾病(IgG4-RD)在胆道的主要表现,常与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共存,特征性表现为胆管壁弥漫性增厚、“节段性”狭窄及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其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糖皮质激素仍为一线治疗,诱导缓解率可达95%以上,但复发率高,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及胆管癌风险。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可辅助激素减量并延缓复发。生物制剂,特别是B细胞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在难治性IgG4-SC及激素不耐受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B细胞靶向治疗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纤维化,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及组织。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为1.6:1至4:1[1-2]。在日本的患病率为0.28~1.08/10万,在欧美国家约为5.3/10万[2-3],而目前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环境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IgG4-RD经常同时累及胰腺与胆道,可表现为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75%的IgG4-SC患者以黄疸起病,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胆管酶及胆红素水平升高,伴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壁弥漫性增厚及节段性狭窄,典型病理表现为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4]。本病对激素治疗应答良好,这与硬化性胆管炎明显不同,故欧洲学者建议采用IgG4相关胆管炎(IgG4-IRC)这一名称[5]。但考虑到既往文献中的命名习惯,本文仍采用IgG4-SC。
IgG4-SC一经确诊,应结合受累器官范围、疾病严重程度及潜在病理改变,制定个体化的治疗与随访方案。早期、规范化治疗可避免炎症与纤维化导致的不可逆性器官损伤。目前IgG4-SC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简要介绍IgG4-SC的药物治疗进展和趋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治疗IgG4-SC的一线药物,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表现。对于伴有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和IgG4-RD胆外症状的IgG4-SC患者,均建议GC治疗[3]。常用方案为口服泼尼松30~40mg/d,或按体质量每日0.5~0.6mg/kg作为诱导剂量,持续2~4周,待病情稳定后每1~2周递减5mg/d至最低有效维持剂量。对多器官受累或疾病活动度高的患者,可适当提高初始剂量以降低复发风险。我国一项随机对照试验(42例)将患者分为泼尼松高剂量组(每日0.8~1.0mg/kg)与中剂量组(每日0.5~0.6mg/kg),在治疗4周后开始减量。尽管在12周时两组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均为95%,但24周时中剂量组总缓解率下降至80%,而高剂量组总缓解率维持在95%[6]。
IgG4-SC对GC高度敏感。一项纳入29例初治IgG4-SC患者的研究表明,即使未行胆道引流,治疗第5d约半数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水平较基线下降≥50%[7]。日本学者对8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GC治疗缓解率高达99.5%,显著优于未治疗组[8]。2019年美国风湿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ACR/EULAR)和2020年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提出的IgG4-RD诊断标准中,均将对GC治疗无效作为诊断的排除标准之一[4,9]。因此,在临床上若患者对标准剂量GC缺乏应答,应重新考虑本病的诊断是否正确,并重点排查肿瘤等其他疾病。
目前GC维持治疗的最佳时长尚无一致共识,过早或过快停药均可增加疾病复发风险。IgG4-RD患者诱导缓解后停用GC的复发风险为34%~58%[10],诊断时血清IgE水平升高对疾病复发具有预测价值[11]。此外,我们的研究发现,过早停用GC治疗是复发的高危因素[12]。一项多中心研究(510例)显示,与泼尼松<5mg/d维持治疗组比较,≥5mg/d维持治疗组2~5年内的复发率均显著降低(21.6% vs. 11.3%,32.9% vs. 23.5%,37.2% vs. 28%,41.3% vs. 32.2%)[13]。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Kubota等[14]回顾性分析了924例IgG4-SC患者的病程,发现15%(139/924)的患者进展为胆管癌,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是预测癌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接受GC维持治疗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优于未治疗组,提示GC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及癌变风险,可能是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措施。因此目前日本指南推荐GC 5mg/d维持治疗3年是预防复发的关键[3]。二、其他免疫抑制剂
202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IgG4相关性疾病诊疗规范》建议当单独应用GC治疗不能充分控制疾病活动、GC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或GC不良反应明显时,推荐GC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免疫抑制剂可在初始治疗或GC减量期开始使用,有助于提高缓解率并减少GC用量。一项纳入1169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GC+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缓解率显著高于GC单药(OR=3.36, 95%CI 1.44~7.83)或免疫抑制剂单药(OR=55.31, 95%CI 13.73~222.73)[15]。我国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疾病持续缓解≥12个月的患者中,停用GC后仅维持免疫抑制剂单药治疗,其18个月的复发率(14.2%)与继续联合治疗组(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低于停用双药组(52.1%)[16],说明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是实现持续疾病控制、预防复发的关键。
吗替麦考酚酯(MMF)被推荐用于IgG4-RD累及胆管、胰腺、肾脏、肺等器官时使用。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关于MMF联合GC治疗IgG4-RD的随机对照研究(69例)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长为19.45个月的随访中,MMF+GC联合治疗组在维持治疗期间的复发率为5.9%,而GC单药组复发率达20%,提示MMF联合GC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延缓复发时间[17]。
硫唑嘌呤(AZA)同样被证实可降低IgG4-RD复发率。一项纳入26项关于IgG4-AIP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ZA联合GC治疗的73例难治性AIP患者的复发率为19.2%,而单用GC治疗的47例难治性AIP患者的复发率为29.8%[18]。需要注意的是,AZA有诱发药物性急性胰腺炎风险,并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此外,我国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33例来氟米特联合GC与33例GC单药治疗IgG4-R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18.2% vs. 42.4%)、复发时间、达到完全缓解时间、持续缓解时间和GC累积剂量均优于GC单药治疗组[19]。
此外有文献报道,艾拉莫德及环磷酰胺联合GC亦可降低IgG4-RD的复发风险[20-21]。目前尚无研究直接比较不同免疫调节剂之间的相对疗效。三、生物制剂
对于传统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失败、存在GC抵抗或不耐受、GC减量过程中复发/难治及重症IgG4-RD患者,可考虑应用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RTX)可通过结合CD20诱导B细胞耗竭,而CD20主要表达于B细胞表面。RTX被推荐用于对高剂量GC耐药或不耐受、需维持缓解或对免疫抑制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Ⅱ期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推荐作为三线治疗[5]。常用方案为375mg/m2每周一次,连续4周,随后每2~3个月输注一次;或每6个月输注两次1000mg(间隔15d)。一项纳入18项研究共374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RTX诱导治疗的总缓解率高达97.3%,完全缓解率为55.8%,总复发率为16.9%,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6%,严重不良事件仅占3.9%[22]。RTX在IgG4相关胰腺、胆管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很好的疗效。一项来自梅奥诊所的回顾性研究(43例)显示,RTX诱导治疗后,86%的患者可在6个月内实现无GC缓解,接受RTX维持治疗组的患者3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仅接受诱导治疗组(11% vs. 45%),但伴随感染风险的增加[23]。多因素分析提示,起病年龄较小、基线碱性磷酸酶水平高或诱导治疗以后碱性磷酸酶升高者更易复发。RTX总体耐受性良好,但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包括感染风险增加(如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或肺孢子菌肺炎),故需通过定期筛查和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
伊奈利珠单抗(INN)是一种靶向CD19的单克隆抗体。由于CD19广泛表达于B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靶向CD19可快速、深入且持久地耗竭更广谱的B细胞,因此其临床效果可能优于CD20。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在确诊IgG4-RD且需治疗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组(67例)相比,INN组(68例)的首次复发率显著降低(由59.7%降至10.3%),52周时无GC的完全缓解显著提高(由22.4%提高到58.8%);89.7%的INN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完全停用了GC,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7.3%)[24]。INN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是淋巴细胞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和感染的发生率也略有升高,一项为期3年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正在评估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其他生物制剂,包括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抑制剂(BAFFi)、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及IL-4受体α单抗等新药,在IgG4-RD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5-27],但尚需高质量临床证据来验证和支持。
综上所述,IgG4-SC对GC高度敏感,但复发率高,需结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和癌变风险。现有证据支持B细胞靶向治疗在难治性IgG4-SC或GC不耐受患者中应用,且新型免疫调节策略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然而,不同药物方案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以优化治疗决策并改善患者预后。
感谢关注“上海《肝脏》杂志社”,每日提供肝病学最新讯息,期待您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