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Ib/II 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QB2922 for Injection and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or Without Bevacizumab in Subjects With RAS/BRAF Wild-Type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Who Have Failed Chemotherapy
This is a multicenter, open Phase Ib/II 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QB2922 in combination with TAS-102±bevacizumab in subjects with RAS/BRAF wild-type unresectabl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at has failed treatment with oxaliplatin, fluorouracil-based and irinotecan.
评估注射用 TQB2922 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受试者的 I 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估注射用 TQB2922 在晚期恶性肿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如有);
次要目的
评估注射用 TQB2922 在晚期恶性肿瘤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药效动力学(PD)特征、初步有效性及免疫原性。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4ml:100mg)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中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设计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相似性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价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有限公司新旧工艺生产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PK)相似性。
次要目的:
评价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有限公司新旧工艺生产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静脉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100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专利(医药)
69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新闻(医药)文 | 萧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著名的“历史的三峡”理论。他以江水穿越三峡之险,比喻人类历史在两种社会形态转换间必经的转型期——那瓶颈般的艰难阶段,便是“历史的三峡”。正如一个民族文明的进程会经历“历史的三峡”,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南京,这座拥有超过两千五百年建城史与深厚都城底蕴的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同时,凭借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坐拥江港与海港双重功能,南京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商业文明,成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劲经济实力的新星。江宁,便是其中的缩影。作为南京区域面积最广、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江宁区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区前十,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前十,跻身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前十,堪称南京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当前经济形势下,所有城市和地区都面临一个共同课题:增长何以持续?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强市”已成为南京的“头号工程”。近年来,南京着力构建“4266”产业体系,以“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为路径,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富有生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展现中国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实践。高峡侧立,潮涌浪奔。南京,正穿越“壁立千仞”的转型峡口,迎向“别有洞天”的新明天。1、往高处立:从“江宁织造”到“南京智造”“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这是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对巧夺天工的南京云锦技艺的赞叹。自明清始,江宁织造便位列三大官办织造之一,“江宁”二字,成为高端织造的代名词。而今,在新质生产力浪潮推动下,南京正凭借高端制造与创新引擎,重塑“智造”新名片。位于江宁高新区的上汽大通南京工厂,是这一转型的典范。它是全球首家入选工业4.0“灯塔工厂”名单的中国整车制造企业,也是全球首家实现C2B模式下的智能化汽车生产企业。其通过独特的C2B智能定制模式,不仅支持大量用户的个性化选配组合,还展现了其他“灯塔工厂”所不具备的全生命周期客户连接的数字化体系和能力。以“蜘蛛智选”为例,这是上汽打通自主研发的智能选配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私人定制”个性化车辆,实现千人千面。也正是基于这一模式,上汽大通南京工厂不仅创造了一个能够高效支持高达10万亿种定制需求的“神奇工厂”,同时也在众多中国整车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样的“神奇工厂”,在南京并非孤例。走进江苏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宁开发区的无尘车间,只见一台台OHT智能天车沿着屋顶交错的轨道来回穿梭,仿佛置身科幻电影的世界。一片晶圆要经过成百上千道工序,才会诞生数百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因此对晶圆的良品率、洁净度和生产效率要求格外高。所以在12英寸半导体厂中,OHT天车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然而,OHT天车复杂程度高、技术攻关难度大且市场准入门槛高,长期被日本的大福和村田高度垄断。直到道达科技凭借自主研发,打破了这一局面。以旗下产品麒麟OHT天车为例,它具备大规模集控系统、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实时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优势,是国内唯一交付客户5.3/秒的国产半导体OHT天车.一台天车的价值就相当于一辆宝马7系,而一个半导体工厂就需要成百上千台。如今,道达科技的客户遍布半导体、FPD、新能源等诸多新兴行业,它也成为了业内为数不多为半导体产业提供智能工厂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往高处立,就是要走好“爬坡”向上之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高端制造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以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的南京,已汇聚了埃斯顿、汇川、科远智慧、亿嘉和、极智嘉等一批专注产业赛道,引领技术突破的高端智造产业集群和发展生态,他们正在各自的领域图谱里抒写着“南京智造”的故事。2、寻平处住:从“江宁药匠”到“南京药都”朱自清在《南京》一文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打开”南京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鲜为人知的是,南京江宁在中国的医药史上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明代,江宁的稀有药材“骨牌草”被列为宫廷贡品;郑和七下西洋时,每次都带“江宁夏枯草”,大受东南亚国家欢迎......更鲜为人知的是,相比药材,历史上南京江宁的药匠更加出色。江宁药匠自汉代闻名全国。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汉,李南……卖药自给,寿八十五。”这个叫李南的江宁人据说就是江宁药匠的“祖师爷”。明代的御药房和惠民药局中的很多药材和人员也都来自于江宁。穿越千年,薪火相传。生物医药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是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南京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核心构成。南京的生物医药“家底”堪称雄厚:拥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医药领域顶尖高校,20余所高校开设医药相关专业,汇聚王广基、郭子建、应汉杰、黄和等院士领衔的高端人才。在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科技竞赛中,南京企业正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攀登生命科学的新高度,不断攻克“卡脖子”环节。位于江宁高新区的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起源于江苏省最早的民营新药研发机构之一的南京海光应用化学研究所。多年来,奥赛康基于临床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药物治疗领域已覆盖消化、抗肿瘤、抗感染、慢性病等多个医药细分领域。它身上有着多个“第一”:全国抗肿瘤药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全国最大的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生产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拥有质子泵抑制剂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近三年,奥赛康研发投入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7%。上半年,奥赛康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利厄替尼片(商品名:奥壹新)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一精准靶向药是今年全省获批的首个1类创新药,标志着奥赛康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同在江宁,奥赛康的“邻居”——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有限公司,坚持高端创新药物开发,构建了长期发展战略体系。前面栽树,后面乘凉。近两年,顺欣进入了集中收获期,已上市产品包括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贝莫苏拜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共计10个大分子药物,在国内医药领域中上市大分子药物数量显著领先。尤其是在生产建设上,建成了江苏省第一条“单克隆抗体不锈钢生产线”、国内第一条实现“无工程批一次性放大成功的10000L抗体药物生产线”,累计共8条符合GMP标准的大分子药物生产线和4条符合GMP标准的小分子药物生产线。在全世界都遥遥领先。在南京,像奥赛康、正大天晴这样不断结出“硕果”的医药创新企业不在少数:宁丹新药先必新^®舌下片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三迭纪医药达成12亿美元国际大单,刷新全球药物递送领域合作金额纪录,普爱医疗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大功率三维C形臂上市,前沿生物原创药艾可宁^®被纳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寻平处住,就是要走好“过坎”之路。如何迈过这个“坎”?南京给出的答案逐步清晰——通过雄厚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条、密集的创新人才、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合作提供得天独厚的沃土。3、向宽处行:从“in在南京”到“赢在未来”在商业咨询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麦肯锡三层面理论”。它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最三个最核心的问题:基本盘、新动力以及新机会。由西陵始,至瞿塘出,历史的三峡指向大江大河,而城市的三峡同样如此——看一个城市和地区是否具备长足的增长潜力和动能的关键,要看它是否守住了基本盘,是否精心培育涌现增长动力的新产业,是否把握住产业趋势、开创未来的新机会。在此之前,南京已经用一系列亮眼的成绩给出了答案。如今的南京正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创新平台(孵化器)牢牢把握住驶向星辰大海上的方向盘。坐落在江宁的中科南京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共同组织成立,也是中科系麒麟区域创新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它拥有一支由院士、中科院领军科学家牵头的科技人才团队,建有最前沿的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三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保证了实验室里的前沿突破,能够走上企业的生产线,最终裂变出真正的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不仅如此,江宁还与华瑞时尚集团打造了一个南京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众所周知,机器人产业被誉为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在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上的表现。而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已经成功引进了多个机器人相关产业项目,成果颇丰。比如南京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为新一代人形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最优质的关节模组解决方案。创立仅3年,就已经获得2轮融资。在今年4月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超过半数参赛机器人的关节模组产品均来自“因克斯”。其中,获得冠亚军队伍的机器人更是全身的所有关节均使用了因克斯的产品。再比如,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率先突破六维力传感器多项技术壁垒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常规的几十公斤的机器人用六维力传感器,到小至10克的昆虫六维受力测试传感器,和大到100吨的巨型装备测试六维力传感器,神源生科技的产品覆盖了人形机器人、汽车、航空、新能源、科研等各个行业的需求。眼下爆火的新松机器人、埃斯顿、云深处科技等行业龙头皆为其合作客户。此外,也已向特斯拉Optimus送样。向宽处行,就是要走好战略布局之路,开辟新赛道。引领未来发展、带来颠覆性创新、实现爆发式成长的新兴产业和细分领域越多、越强,发展之路也就越宽。按照唐教授的理论,一个民族一旦走出“历史的三峡”,便意味着天光顿开、晴川历历的美好时代。历史的转型,需要在漫长的时间标尺下展开。而一座城市和地区的转型,无疑是看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谋略与智慧。显然,南京,早已洞察到这一变化,并已积极付诸实践——守正拓展核心产业、建立新兴增长产业、开创未来产业,以铆足干劲、全力奔跑的奋进姿态迎接属于它的新时代。
一、公司概况与投资背景1.1公司基本情况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321)是一家以AI辅助设计和化学基因组学整合式技术平台为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新药企业,专注于肿瘤与代谢性疾病领域。公司秉持"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临床亟需的、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创新机制药物。作为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微芯生物已形成从早期探索性发现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公司基于自主开发的化学基因组学药物发现平台,深度融合AI辅助设计新技术,形成一站式AI+药物研发平台。通过与华为云合作,引入基于盘古药物大模型的医疗智能体EIHealth平台,公司在肿瘤药物设计领域将效率提升1/3,分子优化后结合能提升40%。截至2025年11月1日,微芯生物拥有两大核心上市产品:西达本胺(爱谱沙®)和西格列他钠(双洛平®),均为全球首创药物。西达本胺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格列他钠是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类胰岛素增敏剂。2024年,西达本胺贡献营收约77%,西格列他钠约21%,其他及技术授权收入合计约1%。1.2核心产品体系与竞争优势微芯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源头创新能力、全链条技术平台、全球化专利布局及差异化的临床管线。公司通过深刻理解疾病-基因-药物三者的关系,加速靶点发现和药物筛选,已成功开发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新药。在产品管线方面,除已上市的两大核心产品外,公司在研产品丰富,包括First-in-class多靶点激酶抑制剂西奥罗尼,CDCS08(入脑PRMT5i)预计年内提交IND,NW001、CS1011、CDCS04及新型减重小分子等预计2026年内提交IND。这些产品覆盖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病毒五大领域。微芯生物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平台优势,AI+化学基因组学整合平台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二是产品差异化优势,核心产品均为全球首创,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三是全球化布局优势,西达本胺已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获批多个适应症;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优势,围绕核心产品布局了多项发明专利,最长保护期可延长至2042年。1.3当前经营状况与财务表现2025年以来,微芯生物业绩实现突破性增长,成功扭亏为盈。根据最新财务数据,202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40.12%;归母净利润7076.75万元,同比增长238.53%,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从单季度表现看,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49.51%,环比增长10%;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117.53万元,同比增长508.54%。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第三季度毛利率为88.07%,同比上升1.06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54个百分点。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的持续放量。2025年1-9月,西达本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76%,西格列他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13%。特别是西格列他钠,在医保助力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5.7%。从财务健康度看,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36.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3%。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抗风险能力。二、核心产品营收贡献分析2.1西达本胺:医保降价背景下的稳健增长2.1.1产品基本情况与市场地位西达本胺是微芯生物独家发现的全新机制新分子实体药物,作为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属于表观遗传调控类药物。该产品是国家863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优势。西达本胺作用于表观遗传相关靶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I类的1、2、3亚型和第IIb类的10亚型),通过抑制HDAC的生物学活性产生作用,由此产生针对肿瘤发生的多条信号传递通路基因表达的改变(即表观遗传改变)。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诱导和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和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肿瘤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微环境的促耐药/促转移活性。在全球商业化方面,西达本胺已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获批多个适应症。在中国,西达本胺已获批外周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个适应症;在日本获批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2个适应症;在中国台湾获批乳腺癌适应症。2025年1月,西达本胺DLBCL适应症开始执行国家医保支付价格,成为医保内一线治疗DLBCL唯一口服创新药。2.1.2营收贡献与增长动力西达本胺作为公司的核心支柱产品,对营收贡献占比持续提升。根据财务数据,西达本胺的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约5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70%,成为公司的"营收支柱"。2024年全年,西达本胺贡献营收约5亿元,占总营收的77%。尽管面临医保降价压力,西达本胺仍保持稳健增长。2025年1-9月,西达本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76%,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5.14%。这一增长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驱动因素:适应症拓展带来的市场扩容。2024年4月,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用于MYC和BCL2表达阳性的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适应症获批上市。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占比约30%,患者群体是PTCL的3倍以上。2024年12月,该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预计2025年贡献新增收入1.5-2亿元。医保覆盖提升药物可及性。西达本胺DLBCL适应症纳入医保后,患者支付压力大幅降低。原售价约1.2万元/疗程,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约3000-4000元,药物使用率显著提升。目前,西达本胺已完成全国核心城市及核心医院的覆盖。临床证据不断丰富。西达本胺在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中展现优异疗效。CSCO指南一线DLBCL重磅更新中,爱谱沙®首获权威推荐。西达本胺联合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TFH)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2.1.3医保政策影响与应对策略医保政策对西达本胺的价格和销量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医保谈判带来了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医保覆盖大幅提升了药物的可及性和市场渗透率。从价格变化看,西达本胺经历了多次医保降价。2017年首次纳入医保时价格为322元/片,2024年11月DLBCL适应症纳入医保后价格降至275元/片。纳入医保后降幅很小。面对医保降价压力,微芯生物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通过适应症拓展对冲价格下降。公司持续推进西达本胺在更多适应症的开发,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每新增一个适应症,都能带来新的市场空间,部分对冲价格下降的影响。加强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公司正在加速布局京东、阿里、美团等线上渠道,以适应药品行业渠道的变化。同时,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教育,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国际化战略布局。西达本胺已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获批,公司正通过国际合作伙伴HUYABIO在全球17个国家开展西达本胺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一季度获得最终结果。2.2西格列他钠:爆发式增长的代谢类药物新星2.2.1产品特性与临床优势西格列他钠是微芯生物独家发现的全新机制新分子实体药物,作为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属于胰岛素增敏剂。该产品同样是国家863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西格列他钠通过适度激活PPAR三个受体(α、γ、δ),使糖、脂和能量代谢达到动态平衡,可通过降糖与胰岛素增敏、血脂调节、抗炎、抗纤维化等多种机制改善代谢性疾病。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了西格列他钠治疗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疗效与安全性,已收录于《内科学》教科书、《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有望成为代谢性疾病综合治疗的基础药物。在适应症开发方面,西格列他钠已获批2型糖尿病适应症,并于2024年7月获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经二甲双胍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新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联合用药的治疗新选择。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尚无脂肪肝治疗药物获批,存在巨大临床治疗需求,公司正基于现有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用药证据,优先推动西格列他钠惠及广大的2型糖尿病合并MASH/MAFLD患者。2.2.2高速增长的市场表现西格列他钠自2023年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西格列他钠营收达1.4亿元,同比增长321.76%,毛利率高达90%左右。进入2025年,这一增长势头进一步加速。2025年1-9月,西格列他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13%,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5.7%。这一增速在创新药领域极为罕见,充分体现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临床价值。西格列他钠的快速放量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糖肝共管"的独特优势获得市场认可。西格列他钠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能显著改善肝脏脂肪变性。2025年8月,西格列他钠单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发表,研究显示接受西格列他钠治疗18周后,患者肝脏脂肪含量下降40%,超70%患者肝酶恢复正常值范围。医保助力提升可及性。2024年11月,西格列他钠原价续约国家医保目录,有效期至2026年底,期间无需重新谈判。这为产品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西格列他钠已覆盖全国5300余家各级医院以及6700余家药店。销售策略优化效果显著。公司通过优化销售策略,加强学术推广,提升了产品在医生和患者中的认知度。特别是在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中,西格列他钠的"糖肝共管"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2.2.3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评估西格列他钠所处的代谢性疾病市场空间巨大。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患者人数超过1.4亿。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就诊的MASH患者大部分已合并糖尿病。从竞争格局看,西格列他钠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机制创新带来的不可替代性。西格列他钠是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这种机制创新使得仿制者难以通过简单的分子结构复制实现等效替代。与传统的胰岛素增敏剂相比,西格列他钠能够同时激活PPAR的三个亚型,在糖脂代谢调节方面具有更全面的作用。脂肪肝适应症的先发优势。目前中国尚无专门的脂肪肝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西格列他钠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药物。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市场的快速增长,这一适应症将为西格列他钠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联合用药的广阔前景。2024年7月获批的联合二甲双胍适应症,为西格列他钠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联合用药是主流趋势,西格列他钠与二甲双胍的联合使用,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基于以上分析,预计西格列他钠在未来2-3年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保守估计,2026年西格列他钠的销售额有望突破3亿元,2027年达到5亿元以上。2.3其他在研产品管线2.3.1西奥罗尼:胰腺癌治疗的重磅潜力产品西奥罗尼是微芯生物独家的三通路肿瘤靶向抑制剂,选择性抑制AuroraB、CSF1R和VEGFR/PDGFR/c-Kit等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蛋白激酶靶点,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等环节发挥多方位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在胰腺癌治疗方面,西奥罗尼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临床数据。基于其在美国患者中观察到的初步疗效,微芯生物在中国开展了西奥罗尼联合AG方案(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用于一线治疗晚期胰腺导管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阶段性数据显示,该联合治疗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约80%,较AG方案历史6个月PFS率数据(44%~56.4%)明显更佳,且安全性良好。目前胰腺癌一线治疗尚无靶向药物获批,西奥罗尼若成功上市,将成为首个原创多靶点胰腺癌靶向药。根据市场分析,西奥罗尼胰腺癌适应症峰值销售额预估超50亿元(中国市场)。除胰腺癌外,西奥罗尼还在多个适应症开展临床研究: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II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其独特的AuroraB抑制活性对于SCLC等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针对性的作用。针对肝癌、乳腺癌、淋巴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适应症的不同阶段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2025版国家医保目录已将西奥罗尼按乙类管理正式收录,限定适应症为:既往至少二线系统治疗失败后复发/转移性小细胞肺癌、铂耐药复发卵巢癌。2.3.2新产品管线布局与研发进展微芯生物在研管线丰富,多个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的候选药物正在推进中:CDCS08(入脑PRMT5i):预计2025年内提交IND申请。该产品是潜在BIC的透脑PRMT5分子,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有望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取得突破。NW001:以西达本胺为基础的表观免疫ADC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正在进行中。ADC药物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热点领域,NW001结合了西达本胺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ADC的精准靶向优势。CS1011:纤维化疾病抑制剂,基于公司技术平台自主发现。纤维化疾病是一个庞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市场,包括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等,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CDCS04:针对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因素ApoE4基因的FIC分子,是全球首个针对ApoE4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开发项目。ApoE4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强的遗传风险因子,CDCS04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市场价值。新型减重小分子(CDCS28):非incretin减重小分子,预计2026年内提交IND。在全球肥胖症患者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减重药物市场前景广阔。这些在研产品预计将在2026年内陆续提交IND申请,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特别是CDCS08和CDCS04,分别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这两个高度未满足需求的领域,具有成为重磅产品的潜力。三、短期投资逻辑3.1业绩增长确定性分析基于2025年前三季度的强劲表现和产品管线的发展态势,微芯生物在未来1年内(2025年Q4至2026年底)的业绩增长具有较高的确定性。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明确。2025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达6.74亿元,同比增长40.12%,其中西达本胺增长18.76%,西格列他钠增长136.13%。从单季度趋势看,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2.68亿元,同比增长49.51%,环比增长10%,显示出加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达到8.8-9.1亿元。多家券商的盈利预测显示,2025年营收预期在7.89-9.07亿元之间,其中中信建投预测8.81亿元,太平洋证券预测7.89亿元,方正证券预测9.07亿元。考虑到西格列他钠的持续放量和西达本胺新适应症的贡献,实际营收有望超出市场预期。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5年1-9月,公司归母净利润7076.75万元,同比增长238.53%,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4117.53万元,同比增长508.54%。随着高毛利产品(西格列他钠毛利率约90%)占比提升,预计2025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将达到0.8-1.0亿元。产品放量的可持续性强。西格列他钠在2024年7月获批联合二甲双胍适应症后,销售进入快速放量期。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5.7%,且医保续约至2026年底,期间无需重新谈判,为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西达本胺虽然面临医保降价压力,但DLBCL新适应症的贡献将部分对冲价格下降的影响。3.2短期催化剂事件梳理未来1年内,微芯生物将迎来多个重要的催化剂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CDCS08IND申报(2025年内)。CDCS08作为入脑PRMT5i,是公司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重要布局。该产品的IND申报将标志着公司产品线向新的治疗领域拓展,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西奥罗尼胰腺癌II期临床数据更新。西奥罗尼联合AG方案一线治疗胰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基于前期6个月PFS率约80%的优异数据,后续的临床数据更新将是重要看点。如果数据持续向好,将加速产品的商业化进程。西达本胺黑色素瘤全球III期临床结果(2026年Q1)。公司合作伙伴HUYABIO在全球17个国家开展的西达本胺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预计2026年一季度获得最终结果。如果试验成功,将为西达本胺打开国际市场大门。西达本胺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进展。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计划入组430例,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完成331例入组。入组进度和中期分析结果将是关注重点。新产品管线IND申报(2026年内)。NW001、CS1011、CDCS04及新型减重小分子等多个产品预计在2026年内提交IND申请。每一个新产品的IND申报都将丰富公司的研发管线,提升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四、中期投资逻辑4.1产品线梯队建设与增长路径微芯生物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品线梯队,构建"成熟产品稳增长、新产品接力上、在研产品储备足"的良性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成熟产品持续放量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将继续作为公司的营收支柱。预计到2028年,这两个产品的合计营收将达到15-20亿元,占总营收的60-70%。西达本胺方面,随着DLBCL适应症的全面放量、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适应症的获批,预计2026年销售额达到6-7亿元,2028年达到8-10亿元。国际化进展将是重要看点,如果黑色素瘤全球III期试验成功,将打开欧美市场大门。西格列他钠方面,在"糖肝共管"优势的推动下,预计将保持30-50%的年复合增长率。2026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亿元,2028年达到5-6亿元。特别是脂肪肝适应症的获批,将为产品带来新的增长曲线。第二梯队:新产品接力上市西奥罗尼将成为公司第三个重磅产品。基于胰腺癌II期临床的优异数据,如果III期试验成功,预计2027年获批上市。考虑到胰腺癌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西奥罗尼的差异化优势,预计2028年销售额可达3-5亿元,峰值销售额有望超过50亿元。CDCS08等新产品预计在2026-2027年陆续进入临床,虽然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但将为2028年后的增长储备动力。第三梯队:在研产品储备充足NW001、CS1011、CDCS04、新型减重小分子等多个产品将在2026年内提交IND申请。按照创新药的研发周期,这些产品有望在2028-2030年陆续进入临床后期或获批上市,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4.2市场竞争格局演变趋势创新药竞争加剧但差异化优势仍存。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同类靶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但微芯生物的核心产品均为First-in-class,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西格列他钠作为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其机制创新使得仿制者难以简单复制。医保谈判常态化带来持续压力。医保谈判已成为创新药定价的重要机制,未来所有新产品都将面临医保谈判压力。公司需要通过提升产品临床价值、拓展适应症、加强国际化等方式,对冲医保降价的影响。国际化将成为重要增长引擎。随着中国创新药质量的提升和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国际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西达本胺已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获批,西奥罗尼也在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预计2028年海外收入占比将达到10-20%。技术平台优势将更加凸显。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先进研发平台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微芯生物与华为云合作的AI辅助药物研发平台,已在肿瘤药物设计领域将效率提升1/3,分子优化后结合能提升40%。这一优势将在未来的研发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4.3国际化拓展机遇现有产品的国际拓展。西达本胺已在日本获批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适应症,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将为其他国际市场的拓展提供经验。公司正通过国际合作伙伴HUYABIO推进西达本胺在全球17个国家的黑色素瘤III期临床试验,这是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新产品的全球开发策略。西奥罗尼、CDCS08等新产品在早期研发阶段就将考虑全球开发策略,通过与国际药企合作或自主开发的方式,加快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西奥罗尼在胰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性数据,有望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加速在美国的上市进程。技术平台的国际合作。公司的AI+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具有国际竞争力,未来可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与国际药企开展合作,实现技术价值的变现。预计国际化进展:2026年:西达本胺黑色素瘤在欧美获批,开始贡献海外收入。2027年:西奥罗尼在美国启动关键临床试验,国际化收入占比达到5%。2028年:多个产品在欧美进入临床后期,国际化收入占比达到10-15%。五、风险因素评估与应对5.1政策风险医保谈判降价风险。医保谈判已成为创新药定价的新常态,对公司核心产品的价格和盈利能力构成持续压力。西达本胺已多次面临医保降价,2024年降价6%,2025年因新增适应症又降价14.71%。未来新产品上市后也将面临类似压力。应对策略:通过适应症拓展和联合用药等方式,提升产品的临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加强成本控制,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海外市场获得更高的定价权。集采政策风险。第五批集采已涉及肿瘤药,西达本胺面临纳入集采的风险。虽然创新药短期内纳入集采的可能性较小,但长期来看仍需关注政策变化。应对策略: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加强与政策制定部门的沟通,争取创新药的政策支持。加快新产品研发,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5.2市场竞争风险同类产品竞争加剧。在肿瘤和代谢性疾病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药正在开发中。例如,普拉曲沙注射液可成为西达本胺的直接竞争药物。在糖尿病领域,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也在快速发展。应对策略:加大研发投入,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产品的专利保护期。通过联合用药等方式,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专利挑战风险。西达本胺的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6月到期,虽然公司布局了多项后续专利,最长保护期可延长至2042年,但仍面临专利挑战风险。2025年2月,南京正大天晴对西达本胺提出专利无效宣告申请。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专利防御体系,积极应对专利挑战。加快新适应症和新剂型的开发,构建更全面的专利布局。与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合作,确保专利保护的有效性。5.3研发风险临床试验失败风险。创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特征,临床试验失败率较高。西奥罗尼虽然在胰腺癌II期临床中显示优异数据,但III期试验仍存在失败的可能。应对策略:加强临床前研究,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采用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及时调整试验方案。同时推进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分散单一适应症失败的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CDCS08、NW001等新产品的IND申报和临床试验进度可能因各种原因延迟,影响公司的产品管线布局。应对策略:优化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确保申报流程顺利。建立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5.4财务风险研发投入压力。创新药研发需要持续的高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1.49%。高额的研发投入对公司的现金流构成压力。应对策略:通过优化研发项目组合,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率。积极寻求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通过技术授权、合作开发等方式,分担研发成本。汇率风险。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公司将面临汇率波动风险。特别是如果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大幅贬值,将影响公司的海外收入。应对策略: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金融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加快海外本地化生产和销售,降低汇率影响。优化海外收入的货币结构,实现币种多元化。5.5其他潜在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创新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特别是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如果核心研发人员流失,可能影响公司的研发能力和项目进度。应对策略: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股权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降低对个别核心人员的依赖。供应链风险。公司的产品生产依赖于特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如果主要供应商出现问题,可能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和供应。应对策略: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与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供应稳定。建立原材料战略储备,应对突发事件。
► 起步与成长
正大天晴,这家在医疗领域屹立了48年的制药企业,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行业传奇。从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起步,正大天晴凭借肝病药物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科研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人才资源的汇聚,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大天晴正是这一浪潮中的佼佼者,不仅在仿制药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更在原研创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座制药行业的自主创新新标杆,正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 原创药的发展
在激烈的药品市场竞争中,正大天晴以其强大的产品实力脱颖而出。其推出的 创新药「狮群」,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色,成功超越了单一品种的「独虎」,成为了市场的引领者。这种卓越的产品实力,正是正大天晴在创新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支撑。
► 肝病药物领域的成就
1988年,正大天晴推出了其首款合作研发的肝病药物——强力宁,这标志着公司「聚焦肝病战略的初步形成。以肝病药物为切入点,正大天晴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必须应对肝炎病毒致病机制的复杂性及清除难度。正大天晴总裁王善春在接受丁香园采访时表示,制药企业的核心使命是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满足临床急需,并不断丰富产品线。历经30年的发展与积累, 正大天晴在肝病药物研发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司平均每三年就能推出一款新的肝病治疗药物,产品线日益丰富。目前,正大天晴拥有阿德福韦酯胶囊、恩替卡韦分散片等慢乙肝抗病毒产品,并在研的替诺福韦及更新一代抗病毒药物TAF,多项1.1类创新药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此外,公司还为乙肝和肝损伤患者提供了如甘利欣、天晴甘平等快速抑制炎症的治疗产品。
正大天晴在肝病药物领域的深耕细作也吸引了跨国制药巨头的注意。2016年,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与正大天晴签订了独家许可协议,正大天晴将一款创新肝炎用药的开发权许可给杨森制药,并有望获得高达2.53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 产品多元化与国际认可
最新数据显示,正大天晴的肝病用药在国内医院市场占据了22.5%的份额,不仅位居国内榜首,更超越了众多跨国制药公司。 这一卓越成绩不仅彰显了正大天晴在肝健康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体现了本土企业通过创新与研发获得行业领先地位的实力与决心。王善春始终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他指出,制药行业关乎百姓生命安全,没有质量就谈不上传承与发展。正大天晴始终将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特征。多年来,正大天晴一直保持着产品品质的「始终如一」,赢得了监管部门、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在「健康人类 · 共创美好未来」的企业愿景指引下,正大天晴不仅满足于在肝病药物领域的卓越成就。王善春指出,制药行业中,「群狮」的力量胜过独行的「老虎」。因此,正大天晴在稳固肝病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疾病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呼吸、抗感染、消化、心脑血管等多个方面。预计到2020年,肿瘤、呼吸、抗感染等领域的收入占比将达到40%~50%,彰显公司治疗领域的多元化布局。
► 创新研发与专利
正大天晴的创新力也备受瞩目。公司从「首仿之王」的荣誉走来,其肝病产品润众(恩替卡韦分散片)在2016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覆盖全国3000家医院,使用患者数达200万人次,以42%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然而,正大天晴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仿制药。王善春透露,公司 研发思路已由「仿创结合」向「创仿结合」转变,致力于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创新。同时,公司在生物药物领域加大投入,形成丰富的产品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患者需求。
► 肿瘤药物的突破
抗肿瘤药物成为正大天晴新的增长点。 公司着力加强「仿创结合」的战略新兴业务板块,目前已提交100多件与肿瘤治疗相关的专利申请。这些专利不仅涉及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的改进研究,还涵盖新型靶点药物的研发,为公司的创新之路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正大天晴在肿瘤仿制药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拥有地西他滨、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三个血液肿瘤领域的首仿药。同时,针对实体瘤的多项创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临床前研究阶段,预示着未来可能取得更多突破。此外,正大天晴在生物药仿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大分子生物药已获批临床,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类新药安罗替尼的诞生。这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仅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还荣获美国FDA授予的治疗卵巢癌的“孤儿药”资格。目前,其临床试验已在多种肿瘤适应症上同步展开,试验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会议上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
► 品牌的全球愿景
从与全球知名药企的深度合作,到安罗替尼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崭露头角,正大天晴的产品与服务正日益受到客户与同行的广泛认可。 王善春认为,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既得益于公司坚持的「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也离不开持续不断地提升客户力的努力。2016年,正大天晴以217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年度中国价值品牌榜。王善春指出,这一卓越成绩充分展现了企业在研发、产品、质量及服务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赢得了医生、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谈及品牌建设和学术推广时,王善春强调,尽管当前医药政策调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是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过程。他坚信,只有那些拥有专业化销售团队、深厚管理经验、不断创新且合规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大天晴正是这样一家企业,通过加强法规培训、增加学术资源投入、提升销售人员学术推广能力等措施,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外,王善春还高度评价了互联网在品牌塑造中的作用。他引用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指出,超过半数的医生更倾向于通过创新渠道获取药品信息,这为正大天晴等制药企业提供了新的品牌传播机会。他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与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效率。丁香园作为医疗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其平台不仅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患者获取权威医学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与丁香园等平台的深度合作,正大天晴能够更精准地向目标群体传递品牌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品牌渗透力和客户忠诚度。
展望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与医疗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此,王善春表示高度认同,并强调正大天晴作为一家创新型的医药企业,必须紧密关注互联网的最新动态。他透露,企业正计划在条件成熟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力求在医疗生态圈中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企业产品力、创新力及客户力的不断提升。
100 项与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