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临床试验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3期 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比较联邦生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原研药治疗肥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使用珠海联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联邦生物”)研制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诺和诺德研制生产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对肥胖患者进行为期44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腰围等较基线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胃肠道事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和其他相关安全性指标。主要目的是评估联邦生物研制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肥胖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比较联邦生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诺和泰®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使用联邦生物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研制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诺和泰®)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2周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的下降和达标率,以及体重等变化;同时比较两组低血糖事件、胃肠道事件的发生率和其他相关安全性指标及免疫原性指标,以及两组药代动力学的相似性。主要目的是评价联邦生物研制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诺和泰®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似性。
随机、开放、平行设计,评价空腹状态下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与“诺和泰®”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对试验
主要目的为考察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药动学特征,比较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试验药)与原研产品“诺和泰®”(对照药)的药动学相似性。次要目的为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初步评价。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专利(医药)
29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新闻(医药)$上证指数(SH000001)$$深证成指(SZ399001)$$通化东宝(SH600867)$作为在A股医药板块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股民,我一直觉得看财报就像剥洋葱,外层的数字光鲜与否不重要,关键是要一层层剥开,看清核心业务的成色、财务报表的猫腻和未来增长的底气。2025年10月底,通化东宝(600867)发布的三季报让不少散户眼前一亮:归母净利润12.02亿元,同比暴涨1911.35%,这样的增幅足以在医药股中排到前列。但在我看来,越是惊人的数字,越要保持警惕。今天咱们就沉下心来,把这份财报拆透,看看这只老牌胰岛素企业的真实价值到底如何。先从最吸睛的净利润说起。19倍的同比增幅,乍一看像是公司主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只要稍微留意“扣非净利润”这个指标,就能发现其中的门道。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仅为3.21亿元,同比增长137.92%,这个增速虽然也不错,但和19倍的表观增幅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那么中间的差额去哪儿了?翻到财报附注就能找到答案:三季度公司转让了部分特宝生物的股权,确认了高达11亿元的投资收益,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直接撑起了净利润的“半边天”。对于咱们普通股民来说,这一点必须拎清楚:投资收益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年有明年未必有,不能当成公司的常规盈利能力。真正能反映公司基本面的,还是扣非后的业绩。对比2025年中报数据更能看出端倪:中报时公司扣非净利润1.35亿元,三季度单季扣非净利润就达到1.86亿元,环比增长37.78%,这说明主业确实在回暖,但增速远没有表面数字那么夸张。这种“非经常性损益包装业绩”的手法,在A股并不少见,咱们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别被短期的数字泡沫迷惑。说完净利润,再看营收这个“基本盘”。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0亿元,同比增长50.55%,这个增速倒是实打实的。拆分季度来看,一季度营收6.52亿元,二季度6.21亿元,三季度8.07亿元,三季度单季营收环比增长30%,呈现出逐季加速的态势。这背后有两个核心驱动力:一是胰岛素集采的放量效应,二是新产品的快速渗透。2024年胰岛素接续集采中,通化东宝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部分产品降价幅度超过50%,但拿到了约1000万支的分配量,较首次集采增长73%,这部分增量在2025年集中体现。从产品结构看,胰岛素类似物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200%,其中门冬系列胰岛素销量激增360%,成为营收增长的“主力军”。不过营收增长的同时,咱们也要关注盈利质量。这里有个关键指标,毛利率。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71.89%,同比下降2.58个百分点,虽然仍高于行业平均的70.17%,但下降趋势值得警惕。这背后正是集采政策的持续影响,胰岛素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占营收比重超过80%,集采降价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对比中报数据,一季度毛利率69.32%,二季度73.58%,三季度72.76%,波动相对较大,这和公司产品销售结构变化、原材料采购成本波动都有关系。作为投资者,我更希望看到毛利率保持稳定,而非大起大落,这体现了公司对成本和定价的掌控能力。接下来咱们深入分析财务报表的“健康度”,这部分是判断公司能否长期走下去的关键。先看偿债能力,这是企业的“安全垫”。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2.46%,这个数字低得让人惊讶——要知道医药生物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26%,就连行业龙头长春高新的负债率也在18%左右。对比中报数据更有意思,中报时公司资产负债率还是21.80%,短短一个季度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就是股权转让带来的11亿元资金流入,让货币资金从二季度末的3.33亿元飙升至14.99亿元,同比增长350.45%。从债务结构来看,公司有息负债总额7.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仅1.2亿元,而货币资金高达14.99亿元,足以覆盖3倍的有息负债,短期偿债压力几乎为零。这种“低负债、高现金”的财务结构,在当前利率环境下无疑是优质的,既抗风险能力强,又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留足了空间。但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公司的负债下降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资金,而非主业现金流的积累,这一点需要持续跟踪。如果明年没有类似的股权处置收益,资产负债率会不会反弹?主业能否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撑运营?这些都是需要打问号的。再看营运能力,这反映了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为4.64亿元,同比下降23.80%,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5%下降至21.3%,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公司的回款能力在提升,下游客户的付款意愿和能力都在改善。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胰岛素的主要采购方是公立医院和连锁药店,回款周期通常在3-6个月,三季度应收账款的下降,可能与公司加强回款管理、医保结算效率提升有关。不过遗憾的是,财报中没有披露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具体数据,这两个指标是判断营运能力的核心——存货是否存在积压?产品周转速度有没有提升?这些信息的缺失,给咱们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盲区,后续可以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向公司提问。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比利润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1亿元,同比增长70.88%,虽然增速不低,但与12.02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差距非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仅为0.31,远低于1的健康水平。这说明公司的净利润中,有大量是“纸面利润”,没有真正转化为现金。对比中报数据,中报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85亿元,净利润2.08亿元,比值为0.89,而三季度单季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86亿元,净利润9.84亿元,比值仅为0.19,进一步恶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三季度确认的11亿元投资收益是股权处置带来的,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不会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二是主业的现金流虽然在增长,但增速跟不上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可能与存货增加、预付款项上升有关。对于投资者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的背离必须高度关注,因为只有能转化为现金的利润才是真利润,否则即使报表上利润再高,也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风险。咱们可以持续跟踪这个比值,如果未来几个季度仍低于0.5,就要警惕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说完财务数据,再聊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与研发,这是决定公司长期价值的关键。作为国内胰岛素行业的“老大哥”,通化东宝的核心优势在于“渠道+产能”双壁垒。在渠道方面,公司深耕基层市场二十多年,建立了覆盖全国30个省份、2000多个县市的基层销售网络,销售人员超过3000人,销售人均产出接近4万支/年,这个效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基层市场是胰岛素的增量市场,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农村和县域市场的糖尿病患者就诊率不断提升,公司的渠道优势有望持续转化为销量增长。在产能方面,公司是全球少数能实现胰岛素原料吨级生产的企业,年产胰岛素原料能力达到30吨,制剂产能超过10亿支,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以重组人胰岛素为例,公司的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这也是其在集采中敢于大幅降价的底气所在。当前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赖脯)等,其中门冬胰岛素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200万支,成为继重组人胰岛素之后的第二大单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创新药管线,这决定了未来3-5年的增长空间。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公司布局了完整的GLP-1产品梯队:利拉鲁肽注射液作为国产第二家获批的生物类似药,2024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速;长效GLP-1产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上市,这款药的同类产品诺和泰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更具潜力的是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THDBH120,在Ib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比司美格鲁肽更强的降糖和减重效果,目前糖尿病和减重两个适应症的临床试验都在推进,未来有望成为重磅产品。在痛风治疗领域,公司近期获得了依托考昔片的上市许可,这款药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COX-2抑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比传统药物小,市场需求旺盛。同时,痛风一类新药URAT1抑制剂THDBH130片IIa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XO/URAT1双靶点抑制剂THDBH151片IIa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数据库锁定,这两款新药如果顺利上市,将使公司从糖尿病领域拓展到痛风领域,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些新产品到底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咱们可以做个简单测算。根据公司公告,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生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可达28.9亿元;司美格鲁肽上市后,参考国内同类产品的渗透速度,预计首年销售额可达5亿元,3年后突破20亿元;GLP-1/GIP双靶点药物如果成功上市,峰值销售额有望达到30-50亿元。加上现有胰岛素产品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28年,公司整体营收有望突破80亿元,较2025年翻一番以上。海外市场同样值得期待,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已达1.1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0.8亿元,目前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未来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15%-20%。客户结构方面,公司的客户集中度相对较低,2024年年报显示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2.95亿元,占总销售金额比例仅为10.06%,其中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不足3%。这种分散的客户结构,意味着公司不会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经营稳定性较强,也降低了客户议价能力带来的风险。从客户类型来看,公立医院占比约60%,连锁药店占比25%,基层医疗机构占比15%,随着基层市场的拓展,后两者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接下来咱们聊聊内含报酬率(IRR),这个指标是评估投资项目盈利能力的核心,也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对于通化东宝这样的医药企业,IRR主要体现在研发项目的投资回报上。以司美格鲁肽项目为例,公司在该项目上的研发投入约5亿元,预计上市后年均净利润可达5-8亿元,项目周期按10年计算,经测算IRR约为25%-30%,远高于医药行业平均15%-20%的IRR水平,说明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非常可观。再看GLP-1/GIP双靶点项目,目前研发投入已达3亿元,预计后续还需投入5亿元,合计研发成本8亿元,由于双靶点药物的临床价值更高,预计上市后峰值净利润可达15-20亿元,项目IRR有望超过35%,属于优质的创新药项目。从公司整体来看,当前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约为8%,低于行业平均的12%,但由于公司聚焦糖尿病和痛风两个细分领域,研发效率较高,单个项目的IRR表现出色。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公司研发项目的IRR变化,比单纯看研发费用绝对值更有意义。高IRR的项目越多,公司的长期价值就越有支撑。现在咱们来综合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截至2025年11月中旬,公司股价在9.15-9.33元之间波动,总市值约180亿元,对应2025年预测净利润(扣非后约4.5亿元)的PE-TTM为40倍,处于近5年87.36%的历史分位,这个估值不算低,但也不算离谱。对比同行来看,甘李药业当前PE-TTM为55倍,联邦制药为32倍,通化东宝的估值处于中间水平,反映了市场对其GLP-1管线的期待。用DCF(现金流折现)模型测算,假设公司未来5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速为30%,5年后增速降至15%,折现率取10%,则公司的内在价值约为220亿元,对应股价约11.2元,较当前股价有20%左右的上涨空间。如果司美格鲁肽能提前获批并超预期销售,内在价值有望提升至250亿元,对应股价12.8元。当然,这个测算的前提是公司主业现金流能持续改善,研发项目能顺利推进,一旦出现集采政策加码、新药研发失败等风险,内在价值会大幅下调。最后咱们总结一下通化东宝的投资逻辑和风险点。核心机会在于:一是胰岛素集采放量带来的营收稳定增长;二是GLP-1管线逐步落地,打开增长天花板;三是痛风新药拓展新赛道,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四是低负债、高现金的财务结构提供安全垫。主要风险包括:一是净利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主业盈利质量待验证;二是GLP-1领域竞争激烈,后续可能面临价格压力;三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背离,资金链存在潜在风险;四是估值处于历史高位,若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存在回调压力。对于普通股民来说,投资通化东宝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首先,不要被19倍的净利润增幅迷惑,重点关注扣非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变化,这才是主业真实盈利能力的体现;其次,密切跟踪司美格鲁肽的审批进度和临床试验数据,这是决定公司未来估值的核心变量;再次,关注集采政策的后续动向,若胰岛素集采进一步降价,可能会挤压利润空间;最后,控制好仓位,当前估值已反映较多乐观预期,不宜追高,可等待股价回调至8元以下再逐步建仓。医药股的投资从来都是“长坡厚雪”,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深入拆解财报、跟踪核心变量、控制好风险,才能在波动中抓住机会。通化东宝作为一家老牌医药企业,正在通过创新转型焕发新生,但其转型之路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咱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给公司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
2025
联合国糖尿病日
科技赋能,守护健康生活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4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达5.89亿,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的挑战。
作为深耕糖尿病领域多年的国产企业,联邦制药构建了完善的生物药研发与生产管线,并推动相关学术活动,提升基层糖尿病筛查、诊疗及长期管理水平,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糖尿病药物。
01
科研创新,助力糖尿病治疗
联邦制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于2025年上市的利拉鲁肽注射液“联邦优利泰®”,丰富了联邦制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及GLP-1靶点的产品布局。
此外,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混合注射液、UBT251注射液等糖尿病药物的研发进程也在加速,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02
产品丰富,为患者提供多元治疗选择
目前,联邦制药的产品线涵盖了多款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思灵USLIN®”、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邦优乐灵®USLEN®”、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联邦优倍灵®UBLIN®”以及利拉鲁肽注射液“联邦优利泰®”等,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用药选择,满足不同治疗需求。
03
学术引领,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联邦制药不仅在研发创新方面不断突破,还积极参与糖尿病学术推广和专业教育,已参与超过100期国家基层糖尿病管理培训班(双优行动),覆盖超过7.5万人次,推动基层医务工作者诊疗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患者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药物使用方法。
联邦制药将继续深耕糖尿病治疗领域,推动更多创新、安全、有效的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携手社会各界,共同为全球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健康、更安心的生活体验。
END
文稿|集团品牌文化部
编辑|集团品牌文化部
审校|集团品牌文化部、集团法务中心
咨询、商务合作沟通欢迎电话☎️or添加微信:13380632632(文章最底下也有微信二维码,记得备注企业+职位+姓名)
2025年11月7日,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大屏上,Metsera(NASDAQ:MTSR)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飙升7%,最终定格在83.18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持续两个月、牵动全球医药行业神经的并购大战迎来终局。美国制药巨头辉瑞以100亿美元的总价,正式锁定对减肥药初创公司Metsera的收购,而此前一度以90亿、100亿报价步步紧逼的丹麦巨头诺和诺德,最终因“不可接受的监管风险”黯然出局欢迎扫码加入群聊👇
这场被业内称为“减肥药三国杀”的资本博弈,不仅是两家药企的战略角力,更折射出全球千亿减肥药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从辉瑞9月首次报价73亿,到诺和诺德10月底突然“截胡”,再到辉瑞两度起诉、最终加价至100亿胜出,每一个转折都暗藏医药行业的底层逻辑:技术平台的稀缺性、监管审查的不确定性、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一、并购战时间线:从“独家协议”到“三国杀”,两个月的反转与博弈要理解这场诉讼案的前因后果,必须回溯这场并购战的完整脉络。从2025年9月辉瑞首次抛出橄榄枝,到11月Metsera董事会最终站队,两个月内三次报价升级、两场诉讼交锋,剧情密度堪比商业大片1. 序幕:辉瑞“补位”式收购,73亿锁定潜在标的2025年9月,辉瑞率先向Metsera递出橄榄枝,双方达成初步合并协议:辉瑞以每股70美元的价格收购Metsera,其中包含初始现金支付与里程碑付款,总交易价值约73亿美元这一报价并非偶然。彼时辉瑞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自研GLP-1减肥药Danuglipron因安全性问题终止研发,肥胖治疗管线彻底断档;另一方面,新冠疫苗需求下滑、多款核心药物专利即将到期,据测算到2030年专利到期将侵蚀其超150亿美元销售额。对于辉瑞而言,收购Metsera是“最快补位”千亿减肥药市场的途径——后者的四条管线覆盖长效注射与口服两种剂型,恰好填补其代谢病治疗板块的空白而成立仅3年的Metsera,也具备成为“香饽饽”的底气:2024年完成2.9亿A轮、2.15亿B轮融资,2025年1月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暴涨47%,市值达27.8亿美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技术平台——不仅有每月注射一次的长效GLP-1候选药物MET-097i,还通过胰淀素类药物和联合疗法减少副作用,解决了当前减肥药“给药频率高、副作用大、口服剂型少”的三大行业痛点2. 转折:诺和诺德“突袭”,90亿报价打破独家协议就在市场以为交易板上钉钉时,10月25日,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突然抛出“搅局者”报价:以每股56.50美元现金收购Metsera,若达成特定里程碑还可额外支付每股21.25美元,总价值高达90亿美元——这比辉瑞的73亿报价高出17亿美元诺和诺德的“突袭”同样有深层战略考量。作为全球减肥药市场的当前领导者,其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系列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90亿美元,但正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礼来替尔泊肽(Tirzepatide)增速超自身,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二是司美格鲁肽渗透率趋稳,增长进入平台期。Metsera的每月注射剂型若能落地,可补足其长效布局空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面对更高报价,Metsera董事会表态“诺和诺德方案更优”,并根据协议给予辉瑞4天时间修改提案——这场并购战正式从“双边交易”升级为“三国杀”3. 升级:报价追平至100亿,辉瑞两度起诉“保交易”11月4日,诺和诺德再次加价,将报价提升至100亿美元,与辉瑞形成“同价竞争”。但辉瑞并未退让,而是选择“法律+加价”双线反击:• 首次诉讼(10月31日):辉瑞向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起诉Metsera与诺和诺德,指控Metsera违反此前签订的独家谈判协议,要求法院禁止Metsera接受诺和诺德报价。辉瑞在诉状中称,诺和诺德的报价“并非真正为了研发管线,而是为了维护司美格鲁肽的市场垄断地位”• 二次诉讼(11月3日):辉瑞向特拉华州联邦法院提起反垄断诉讼,援引《谢尔曼法》指控诺和诺德收购Metsera将“扼杀潜在竞争对手”,导致美国患者失去“性价比更高、机制更新的药物选择”。辉瑞还指出,诺和诺德向Metsera股东提供65亿美元预付款的行为,带有“延迟新药临床进展”的限制性意图尽管11月5日法院驳回了辉瑞的临时禁令请求,但这场法律战却成为关键转折点——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随后向Metsera发出电话问询,明确提及诺和诺德交易结构“存在潜在反垄断风险”,包括“初始股息可能无法支付或被撤销”的隐患4. 终局:监管确定性定胜负,辉瑞100亿“绝杀”11月7日,Metsera董事会发布最终声明:从“价值与成交确定性”双重维度出发,修订后的辉瑞方案是“股东最优选择”。根据修订协议,辉瑞以每股86.25美元收购,包含65.60美元初始现金+20.65美元里程碑付款,总价值100亿美元——与诺和诺德报价持平,但胜在“监管确定性”:FTC已明确对辉瑞交易无异议,而诺和诺德方案仍面临反垄断审查风险同日,诺和诺德宣布“不打算进一步加价”,正式退出竞购。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并购战,以辉瑞胜出告终,双方预计在11月13日Metsera股东大会后完成交易二、核心科普:从“CVR”到“反垄断审查”,读懂并购战中的专业术语这场并购战中频繁出现的“或有价值权(CVR)”“反垄断审查”“技术平台溢价”等术语,并非资本游戏的噱头,而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才能看清医药并购的底层逻辑1. 或有价值权(CVR):药企并购的“对赌协议”在辉瑞的收购方案中,“每股65.60美元现金+20.65美元CVR”是核心结构。CVR(Contingent Value Right,或有价值权)本质是并购中的“对赌条款”,指收购方在交易完成后,若标的公司达成特定目标(如药物研发里程碑、销售业绩),需向原股东额外支付现金或股票的权利对于Metsera这类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CVR的设计尤为重要:• 对收购方(辉瑞):降低“研发失败”风险。若Metsera的候选药物未达临床终点,辉瑞无需支付20.65美元/股的额外款项,相当于“锁定下行风险”• 对原股东:保留“技术增值”收益。若MET-097i等管线成功上市并达标,股东可获得额外收益,体现了“技术价值与收益挂钩”的特点此次辉瑞与诺和诺德的报价中,均包含CVR条款,但其触发条件略有差异——辉瑞的里程碑更侧重“临床进展与上市时间”,而诺和诺德更侧重“销售业绩”,这也成为Metsera股东评估风险的因素之一2. 反垄断审查:医药并购的“生死线”诺和诺德出局的直接原因,是FTC提及的“反垄断风险”。那么,为何诺和诺德收购Metsera会触发反垄断审查,而辉瑞不会?这需要结合全球减肥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根据《美国克莱顿法》与《谢尔曼法》,反垄断审查的核心是“判断交易是否会显著削弱市场竞争”。当前全球GLP-1类减肥药市场中,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礼来(替尔泊肽)合计占据超80%市场份额,属于“双寡头格局”。若诺和诺德再收购拥有差异化技术的Metsera,将形成“技术+市场”的双重优势,进一步压缩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这正是FTC担忧的“扼杀潜在竞争对手”反观辉瑞,其在减肥药市场的份额几乎为0,收购Metsera属于“新进入者补位”,不仅不会削弱竞争,反而会增加市场参与者,因此更易通过反垄断审查。这也解释了为何Metsera董事会强调“辉瑞方案具备更高的成交确定性”——医药并购中,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往往比报价高低更关键,历史上曾有多家药企因未通过反垄断审查,导致百亿并购案流产3. 技术平台溢价:Metsera值100亿的核心原因可能有人疑问:一家成立仅3年、药物仍处于临床阶段的公司,为何能吸引两大巨头竞购至100亿美元?答案在于“技术平台的可延展性”,而非单一药物管线。Metsera的核心资产并非只有MET-097i等候选药物,而是其专有肽工程平台——该平台能在分子层面同时优化药物的“效力、半衰期、生物利用度、可制造性”,具备三大优势:• 跨适应症延伸:除肥胖与代谢疾病外,还可用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肿瘤(如肽类靶向药)等领域,未来市场空间远超减肥赛道。• 解决行业痛点:通过平台技术,Metsera实现了“每月注射一次”(延长半衰期)、“联合疗法降副作用”(优化分子结构)、“口服剂型研发”(提升生物利用度),恰好击中当前减肥药的三大痛点• 研发效率提升:平台化研发可大幅缩短新药开发周期,降低成本——这对于需要快速补位的辉瑞、需要巩固优势的诺和诺德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长期价值”正如华南某券商医药分析师所言:“此次159%的溢价(较辉瑞首次报价前Metsera收盘价33.32美元),核心不是临床资产本身,而是技术平台的可延展性——这种平台型价值,正是当前医药并购市场的核心定价锚点。”三、企业与机构解析:全球医药巨头的战略博弈与监管力量的平衡这场并购战涉及的四家关键主体——辉瑞、诺和诺德、Metsera、FTC,各自的角色与诉求不同,共同塑造了最终的结局。深入了解它们的背景,能更清晰地看到全球医药行业的竞争逻辑1. 辉瑞:从“疫苗巨头”到“减肥药新玩家”的转型焦虑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药公司之一,辉瑞(Pfizer)的标签长期与“新冠疫苗”“立普妥(降脂药)”“万艾可(伟哥)”绑定,但近年来正面临“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挑战:• 新冠疫苗收入从2022年的378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120亿美元,下滑超68%;• 降脂药立普妥、止痛药塞来昔布等核心药物专利陆续到期,面临仿制药冲击;• 自研创新药管线中,除肿瘤领域外,代谢、自身免疫等热门赛道进展缓慢,减肥药更是“空白”此次收购Metsera,是辉瑞“押注”千亿减肥药市场的关键一步。根据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30年全球减肥药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这一增速远超全球制药行业5%-6%的平均水平。对辉瑞而言,拿下Metsera不仅能快速填补管线空白,更能借助其技术平台布局多适应症,为未来10年的增长找到新引擎从战略风格来看,辉瑞CEO Albert Bourla以“激进并购”著称,2020年以430亿美元收购癌症药物制造商Array BioPharma、2021年以116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Trillium Therapeutics,均是通过外部并购补强管线。此次100亿收购Metsera,延续了这一思路2. 诺和诺德:“减肥药王者”的守局与挑战诺和诺德(Novo Nordisk)是全球糖尿病与肥胖治疗领域的“老牌玩家”,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丹麦 Bagsværd。凭借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用于减肥、Ozempic用于糖尿病),其在全球GLP-1市场占据半壁江山,2024年肥胖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8%,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但这位“王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礼来的冲击:礼来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凭借“双靶点(GLP-1+GIP)”优势,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达165亿美元,增速超60%,远超诺和诺德的35%;• 技术迭代压力:当前主流减肥药需“每周注射一次”,而患者对“更长效、更便捷(口服)”的需求迫切,诺和诺德的长效剂型研发进度滞后于Metsera;• 市场扩张瓶颈:欧美市场渗透率接近饱和,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的准入与定价面临政策挑战,需要新管线打开增长空间此次竞购Metsera,是诺和诺德“守局”的关键尝试——若能成功收购,不仅可获得每月注射剂型,还能将Metsera的口服技术与自身研发体系结合,进一步拉开与礼来的差距。但最终因反垄断审查风险出局,也暴露了“行业龙头”在并购中的劣势:市场份额越高,越易触发监管机构的“垄断担忧”3. Metsera:3年估值暴涨36倍,生物科技公司的“逆袭样本”Metsera的崛起,是全球生物科技行业“技术驱动估值”的典型案例。这家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初创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成立到被100亿收购”的跨越,估值从成立初期的不足3亿美元飙升至87.5亿美元(收购前市值),涨幅超36倍其成功的核心逻辑有三点:• 精准切入痛点赛道:选择肥胖与代谢疾病这一千亿赛道,且聚焦“长效化、口服化、低副作用”三大未满足需求,避开与巨头的直接竞争;• 平台化研发模式:不依赖单一药物,而是构建可复用的肽工程平台,既提升研发效率,又增加被巨头并购的“溢价空间”——医药巨头收购初创公司时,更看重“技术平台的长期价值”而非单一管线;• 高效资本市场运作:2024年完成两轮合计5.05亿美元融资,2025年1月快速上市,既获得充足研发资金,又通过公开市场定价提升估值,为后续并购谈判争取主动权对于生物科技行业而言,Metsera的案例证明:在医药巨头管线焦虑加剧的背景下,“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聚焦热门赛道”的初创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甚至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4. FTC:医药并购的“守门人”,平衡竞争与创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此次并购战中扮演了“关键裁判”的角色。作为美国负责反垄断与消费者保护的独立机构,FTC对医药并购的审查标准始终围绕“是否损害市场竞争、是否影响患者利益”两大核心为何FTC更关注诺和诺德的交易?核心在于“市场集中度”:• 当前全球GLP-1减肥药市场中,诺和诺德与礼来合计份额超80%,属于“紧密寡头市场”;• 若诺和诺德收购Metsera,将获得后者的差异化技术,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可能延缓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最终导致患者面临“选择减少、价格更高”的风险;• 而辉瑞作为“新进入者”,收购Metsera后可形成“诺和诺德-礼来-辉瑞”的三足鼎立格局,反而能促进竞争,符合FTC的监管目标FTC的审查逻辑,也为未来医药并购提供了明确信号:对于行业龙头的并购,监管机构将更严格评估“是否扼杀潜在竞争”;而对于补位型并购,只要不显著削弱竞争,更易获得批准。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美国,也将影响全球医药行业的并购趋势四、行业影响:100亿并购改写格局,减肥药赛道进入“三国杀”时代辉瑞收购Metsera的落定,不仅是一笔商业交易,更将深刻改变全球减肥药市场的竞争格局,甚至影响未来5-10年的技术研发方向1. 市场格局:从“双寡头”到“三足鼎立”此前,全球减肥药市场由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礼来(替尔泊肽)主导,形成“双寡头”格局。而辉瑞通过收购Metsera,将快速跻身第一梯队,形成“诺和诺德-礼来-辉瑞”的三足鼎立:• 诺和诺德:优势在于“先发优势+患者基数”,但需加速长效剂型研发,应对辉瑞的挑战;• 礼来:凭借替尔泊肽的疗效优势,增速领先,未来可能通过并购或自研补充口服剂型;• 辉瑞:凭借Metsera的每月注射与口服管线,有望在“便捷性”赛道实现突破,同时借助其全球销售网络快速铺货这种格局的变化,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竞争加剧将推动药企加快技术迭代、降低药物价格,例如口服剂型的普及可能让更多患者摆脱“注射恐惧”,长效剂型可提升用药依从性2. 技术方向:“长效化、口服化、低副作用”成核心竞争点Metsera的技术平台之所以被两大巨头争抢,本质是其击中了当前减肥药的三大技术痛点。未来,全球减肥药研发将围绕这三大方向展开:• 长效化:从“每周一次”向“每月一次”“每季度一次”升级,减少给药频率,提升患者依从性;• 口服化:当前GLP-1药物多为注射剂,口服剂型因“生物利用度低”难以突破,而Metsera的口服管线若能成功上市,将打开千亿市场空间;• 低副作用:通过联合疗法(如GLP-1+胰淀素)、分子结构优化,减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解决当前药物“停药率高”的问题此外,技术平台的“跨适应症延伸”也将成为趋势——从肥胖拓展至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相关疾病,形成“一药多治”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3. 资本趋势:生物科技公司成“并购香饽饽”此次100亿并购案,将进一步推高减肥药赛道的资本热度。预计未来3-5年,全球医药巨头将加大对“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并购力度,尤其是以下两类企业:• 聚焦“长效化、口服化”技术的初创公司;• 布局GLP-1以外靶点(如GIP、GLP-2、 amylin)的企业,以规避专利风险、形成差异化竞争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趋势意味着“技术平台型公司”将获得更高估值溢价,而依赖单一管线、缺乏技术壁垒的公司,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五、结语:医药并购的本质是“未来赛道的争夺”这场100亿美金的并购战,最终以辉瑞的胜利告终,但故事远未结束。对辉瑞而言,收购Metsera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将Metsera的技术平台与自身研发体系整合、如何推动候选药物快速上市、如何在诺和诺德与礼来的夹击中打开市场,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诺和诺德而言,此次出局后可能加速自主研发或寻找其他并购标的,以巩固市场地位;对Metsera而言,从“初创公司”到“巨头子公司”,如何保持技术创新活力,避免被大企业的官僚体系拖累,也是关键挑战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并购战揭示了医药行业的核心逻辑:医药并购的本质,不是“买公司”,而是“买未来赛道的入场券”。在千亿减肥药市场的诱惑下,巨头们的博弈不会停止,而技术创新与监管平衡,将始终是这场博弈的核心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入局、更多技术突破,全球减肥药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也将为亿万肥胖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这或许是这场100亿并购战最深远的意义
司徒梵克(珠海横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吸入制剂全场景服务商+跨剂型专科赋能平台司徒梵克是一家双核心定位的专业商务服务平台:以吸入制剂为垂直赛道核心,同时围绕吸入制剂关联专科(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与罕见病等适应症领域),拓展其配套的口服、注射等全剂型服务,旗下“吸入制剂总台”是国内独家专注吸入制剂领域头部的标杆服务平台。一、核心定位:吸入制剂垂直深耕+关联专科全剂型赋能+创新药全球化我们以吸入制剂为垂直赛道支点,深耕其覆盖的全适应症(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与罕见病等)及配套药械组合、药械一体业务;同时围绕“吸入制剂关联专科”,延伸提供相关专科下口服、注射等全剂型的商务服务支持;此外同步布局创新药全球化服务——助力中国创新药(尤其“青苗🌱”项目)对接欧美药企渠道,完成海外管线license out(销售权益授权)。二、吸入制剂总台:吸入制剂领域的“垂直服务枢纽”作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专注吸入制剂的独家商务服务平台,吸入制剂总台聚焦吸入制剂全链条提供精准服务:• 技术端:覆盖吸入制剂研发生产技术、全适应症下药械组合产品技术研发开发的定制化方案支持;• 注册端:提供国内、国际(尤其是欧美体系下)吸入制剂及药械组合产品的注册申报全流程咨询服务、以及部分非吸入制剂的产品注册;• 商务端:承接吸入制剂全适应症领域、以及相关的专科(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与罕见病等,全剂型)销售项目对接、市场准入咨询,联动中国以及海外(outside China)资源链接全球销售渠道。三、全剂型服务:关联专科的配套能力延伸围绕吸入制剂所在的关联专科(如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与罕见病等),我们同步提供该专科下口服、注射等全剂型的商务服务,包括专科适应症的销售项目对接、准入咨询等,形成“吸入制剂垂直深耕+关联专科全剂型配套”的互补服务能力。四、平台价值:伴随式全流程服务伙伴如同酒店总台响应客人全场景需求,吸入制剂总台及全剂型(司徒梵克)服务体系,以中立身份为企业提供伴随式支持:从吸入制剂/药械组合的方案设计、项目管理,到关联专科全剂型的商务对接,再到创新药海外license out的渠道链接,通过资源整合帮企业降风险、降成本、提效率。五、服务覆盖:链接全球的垂直+跨剂型服务网络我们的服务已覆盖国内吸入制剂相关企业,同时连通关联专科全剂型的行业资源,并实现与全球吸入制剂领域、关联专科销售端、药械组合项目的深度对接,既是国内吸入制剂赛道的核心服务平台,也是中国创新药及专科剂型出海的桥梁。
PS:文章内容为结合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用药指导建议,如有任何问题需要沟通,欢迎联系公众号负责机构👇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珠海联邦) 相关的药物交易